泰和縣馬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2802
2024-07-29
27頁
15.87MB
1、前 言PREFACE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48號)、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贛發201923號)等文件要求,泰和縣自然資源局、馬市鎮人民政府共同組織開展了泰和縣馬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是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規劃是對泰和縣國土2、空間總體規劃要求的細化落實,是對鄉鎮全域范圍內開發保護作出的具體安排,為編制詳細規劃(村莊規劃)提供基本依據。注:本公示內容僅為階段性成果,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目錄CONTENT一、規劃總則1.1、規劃背景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與期限二、目標定位2.1、規劃定位2.2、目標愿景2.3、發展戰略三、空間格局3.1、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2、統籌落實三條控制線3.3、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四、支撐體系4.1、綜合交通體系4.2、公共服務體系4.3、基礎設施體系4.4、公共安全體系六、實施保障6.1、規劃管控傳導6.2、規劃實施保障五、鎮區布局5.1、鎮區用地布局一、規劃總則1.1、規劃3、背景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與期限1.1 規劃背景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的新時期,泰和縣自然資源局、馬市鎮人民政府共同組織編制了泰和縣馬市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 規劃)。規劃是謀劃新格局、構建新空間的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鄉鎮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開展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編制詳細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1.2 規劃原則底線管控,底線管控,節約集約。節約集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品質提升。上下結合4、,上下結合,強化實施。強化實施。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特色。01020304u 規劃范圍鎮域:為馬市鎮全部行政區域,有2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墾殖場,總面積為140.27平方公里。鎮區:即馬市鎮鎮政府所在地、棲龍集鎮及武山墾殖場集中建設區域,包括馬市社區、占村村和三平村部分區域、棲龍集鎮及武山墾殖場場址,馬市鎮區范圍88.64公頃,棲龍集鎮范圍27.39公頃,武山墾殖場場區范圍48.26公頃。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137.13公頃。u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的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規劃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1.3 規劃期限與范圍鎮域5、規劃范圍二、目標定位2.1、規劃定位2.2、目標愿景2.3、發展戰略2.1 規劃定位泰和縣重點鎮、宜居宜業的旅游型鄉鎮。依托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越的自然生態基底,融合特色農業種植養殖,打造集特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鄉村度假于一體的現代化城鎮。泰和縣重點鎮、宜居宜業的旅游型鄉鎮集特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鄉村度假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基地n 2025年n 全面落實三條空間管制控制線,建立完善的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體系。農業產業格局得到優化,綜合交通不斷完善,產能不斷提升,基本構建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n 2035年n 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6、代化,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n 2050年n 全面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創新發展,高標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鎮,形成生態優越、均衡開放、集約高效、宜居安全、魅力突出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局面,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現代化。2.2 目標愿景02依托大廣高速、G105等形成全面開放格局,推進與縣城、周邊鄉鎮的協作發展,充分發揮自身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等優勢,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開放協同,加強聯動發展04分類優化村莊布局,強化鎮區功能,打造“一心五區、一軸一帶”空間發展格局,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加強生態文7、明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促進鎮區發展提質增效,完善鄉鎮基礎設施體系,科學規劃居民點體系和布局,合理配置社會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公共服務品質。品質提升,優化城鄉空間01銜接落實縣級“雙評價”成果,以縣級三類空間結果為基礎,根據實際,增加地質災害分布、鄉鎮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等因素優化調整縣級劃定結果,最終確定生態、農業和建設空間。生態筑底,實現綠色發展03依托原有產業基礎,確定自身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堅持走優勢經濟與特色產業的發展道路,集聚產業資源并逐步形成優勢產業,不斷壯大做強優勢產業,充分挖掘農業的非傳統功能。產業集聚,打造特色品牌05立足于馬市鎮自身優勢資源,深入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發8、展特色農旅產業。依托蜀口古村、蜀口生態島、柳塘村、崇德堂、復亨堂、馬家洲集中營舊址群等良好的旅游資源及歷史文化底蘊,打造魅力宜游的特色文化鄉鎮。旅游融合,塑造文化特色鄉鎮2.3 發展戰略三、空間格局3.1、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2、統籌落實三條控制線3.3、國土空間規劃分區3.1 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核一軸以鎮駐地為主要發展核心,統籌聯動各產業發展,打造城鄉融合、集聚輻射的城鎮發展核心G105經濟發展軸構建“一核引領,一軸驅動,三區協調”總體格局三區休閑旅游發展區、生態農業發展區、特色果蔬種植區鎮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3.2 統籌落實三條控制線 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把三9、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和推動形成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重要助手,實施嚴格管控,夯實永續發展的基礎。鎮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 將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64.50公頃 將集中連片、長期穩定、優質耕地優先落實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永久基本農田:4671.02公頃 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強調集約高效,強化城鎮開發邊界對開發建設的剛性約束作用,防止城鎮無序擴張蔓延,促進城鎮空間緊湊集約。城鎮開發邊界:137.13公頃3.3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按照基礎數10、據處理、空間要素識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的順序,以“先做加法、后做減法”的技術路線劃定。鎮域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一級規劃分區二級規劃分區面積(公頃)比例(%)生態保護區核心保護紅線區0.00 0.00 其他保護紅線區64.500.46合計64.500.46生態控制區生態控制區706.295.04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4671.0233.30城鎮發展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居住生活區53.560.38綜合服務區12.400.09商業商務區36.080.26工業發展區4.390.03綠地休閑區7.530.05交通樞紐區22.560.16戰略預留區0.00 0.00 城鎮彈性發展區0.00 0.00 特別用途區011、.610.00合計137.130.98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642.114.58農田儲備區467.343.33一般農業區1901.1413.55林業發展區4430.0231.58果茶業發展區783.705.59區域基礎設施區155.831.11特殊用地區14.600.10自然保留區0.00 0.00 合計8394.7559.85礦產能源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53.290.38四、支撐體系4.1、綜合交通體系4.2、公共服務體系4.3、基礎設施體系4.4、公共安全體系4.1 綜合交通體系對外交通國道。保留境內現狀國道105.省道。規劃將境內現狀縣道045升級為省道221。對內交通形成“鄉道村道”二級12、道路體系,村道按四級標準控制,寬度按6米控制,改造為瀝青路面,部分特殊路段按照實際寬度控制。交通設施公交站:規劃在鎮區范圍內沿線間距800-1200米設置公交站點;在行政村居民點集中區域設置公交站點,每個行政村設置1個。充電樁:結合主次干路,預留機動車充電站設施用地,規劃充電站1處,充電樁10個。游步道:在蜀水河沿岸設置濱水游步道。公共停車場:保留現狀1處停車場,規劃新增1處停車場,解決鄉鎮日常停車服務需求。形成“國道省道鄉道村道”四級交通體系鎮域綜合交通規劃圖4.2 公共服務體系根據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的相關技術規定,以行政村統籌優化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進行差異化精準配置。規劃強化鎮區綜合服13、務能力,彌補馬市鎮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采用“保留、提升、轉型、新增”的方式,充分利用閑置用地,鼓勵公共服務設施綜合設置和復合利用。均等布局分級配置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普惠性。按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4.3 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安全、高效、經濟的供水系統;節水優先,區域統籌,構建城鄉一體的供水格局。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推廣再生水利用;節約水資源,改善水環境;規劃鎮區給水管網接馬市鎮自來水廠;規劃在棲龍集鎮東部新建1處污水處理廠。給排水規劃構建城鄉協同發展、安全韌性、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體系規劃采用人均指標法預測生活垃圾排放量,落實固體廢物的規范化處置和資源化利14、用,著力實現固廢處置“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保障環境質量。環衛工程規劃 優化電網結構及電力設施布局,完善鎮域電力設施建設,提高供電保障能力,推進鄉鎮建設;根據時代要求更新電信設施。電力電信規劃 規劃消防站位于易燃易爆等用地的上風向,且與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規定的防火安全距離。規劃普及消防應急教育,建立有線、無線火災報警和消防通訊指揮系統。防災設施規劃根據全國地震基本烈度區劃泰和縣為地震烈度6度以下地區,一般建構筑物按6度考慮設防,重點建構筑物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7度標準設防完善消防救援指揮體系,按照消防站設置要求及規劃區發展規模進行消防設施的合理布置,提高消防救援15、效率。根據鎮域范圍內地質災害種類、規模和位置,對洪水、崩塌、地震等地質災害進行預防。人防建設實行“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貫徹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鎮區建設相結合的原則。保證平時發展經濟,戰時抗毀的雙重功能。根據調研結果,馬市鎮鎮區有蜀水河穿過,防洪標準規劃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地質氣候災害人防安全消防安全防洪排澇抗震防災4.4 公共安全體系五、鎮區布局5.1、鎮區用地布局5.1鎮區用地布局鎮區國土空間用地規劃圖(馬市鎮鎮區)用地分類規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目標年-基期年面積比重面積比重面積比重居住用地57.02 41.77 53.56 39.23-3.46-2.54 公共管理與公共16、服務用地9.99 7.32 12.37 9.06 2.38 1.74 商業服務業用地2.35 1.72 36.08 26.43 33.73 24.71 工礦用地0.51 0.37 4.39 3.22 3.88 2.85 倉儲用地0.01 0.01 0.00 0.00-0.01-0.01 交通運輸用地8.75 6.41 22.56 16.52 13.81 10.12 公用設施用地1.11 0.81 0.03 0.02-1.08-0.79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0.58 0.42 7.53 5.51 6.95 5.09 特殊用地0.48 0.35 0.00 0.00-0.48-0.35 總計80.7917、 59.18 136.52 100.00 55.73 40.82 鎮區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注:城鎮開發邊界內保留水域面積0.61公頃。5.1鎮區用地布局鎮區國土空間用地規劃圖(棲龍集鎮)用地分類規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目標年-基期年面積比重面積比重面積比重居住用地57.02 41.77 53.56 39.23-3.46-2.54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9.99 7.32 12.37 9.06 2.38 1.74 商業服務業用地2.35 1.72 36.08 26.43 33.73 24.71 工礦用地0.51 0.37 4.39 3.22 3.88 2.85 倉儲用地0.01 0.0118、 0.00 0.00-0.01-0.01 交通運輸用地8.75 6.41 22.56 16.52 13.81 10.12 公用設施用地1.11 0.81 0.03 0.02-1.08-0.79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0.58 0.42 7.53 5.51 6.95 5.09 特殊用地0.48 0.35 0.00 0.00-0.48-0.35 總計80.79 59.18 136.52 100.00 55.73 40.82 鎮區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注:城鎮開發邊界內保留水域面積0.61公頃。5.1鎮區用地布局鎮區國土空間用地規劃圖(武山墾殖場場區)用地分類規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目標年-基期年19、面積比重面積比重面積比重居住用地57.02 41.77 53.56 39.23-3.46-2.54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9.99 7.32 12.37 9.06 2.38 1.74 商業服務業用地2.35 1.72 36.08 26.43 33.73 24.71 工礦用地0.51 0.37 4.39 3.22 3.88 2.85 倉儲用地0.01 0.01 0.00 0.00-0.01-0.01 交通運輸用地8.75 6.41 22.56 16.52 13.81 10.12 公用設施用地1.11 0.81 0.03 0.02-1.08-0.79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0.58 0.42 7.5320、 5.51 6.95 5.09 特殊用地0.48 0.35 0.00 0.00-0.48-0.35 總計80.79 59.18 136.52 100.00 55.73 40.82 鎮區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注:城鎮開發邊界內保留水域面積0.61公頃。5.1鎮區用地布局鎮區國土空間用地規劃圖(蜀口旅游小鎮)用地分類規劃基期年規劃目標年目標年-基期年面積比重面積比重面積比重居住用地57.02 41.77 53.56 39.23-3.46-2.54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9.99 7.32 12.37 9.06 2.38 1.74 商業服務業用地2.35 1.72 36.08 26.43 21、33.73 24.71 工礦用地0.51 0.37 4.39 3.22 3.88 2.85 倉儲用地0.01 0.01 0.00 0.00-0.01-0.01 交通運輸用地8.75 6.41 22.56 16.52 13.81 10.12 公用設施用地1.11 0.81 0.03 0.02-1.08-0.79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0.58 0.42 7.53 5.51 6.95 5.09 特殊用地0.48 0.35 0.00 0.00-0.48-0.35 總計80.79 59.18 136.52 100.00 55.73 40.82 鎮區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表注:城鎮開發邊界內保留水域面積0.61公頃。六、實施保障6.1、規劃管控傳導6.2、規劃實施保障6.1 規劃管控傳導 建設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定期評估與適時修改 推動建立差異化績效評價與考核制度 建立規劃監督制度 建立規劃責任制 建立規劃評估制度 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能力建設 嚴格工作考核 加強隊伍建設 落實公眾參與 加強能力建設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 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分期實施目標和重點嚴格規劃實施和監管強化鄉鎮工作領導落實公眾參與6.2 規劃實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