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方案(2023-2035年)(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2916
2024-07-29
16頁
6.38MB
1、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2023-20352023-2035 年)年)一、一、規劃規劃地位作用地位作用本規劃是指導濟南市域范圍內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的空間類專項規劃(非建設規劃),為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預留用地空間。市域內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布局、規劃配置應符合本規劃;涉及公共文化設施的相關規劃,不得違反本規劃。二、規劃范圍和期限二、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濟南市域范圍,面積約10244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3-2035年。三、規劃對象三、規劃對象本規劃所指的公共文化設施主要包含四類,即圖書閱覽設施、博覽展覽設施、群藝活動設施和表演藝術設施。基于文旅融合發展考2、慮,同步規劃公益性質的公共旅游設施。分類分類設施內容設施內容圖書閱覽設施圖書館、檔案館、方(史)志館等。博覽展覽設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科技館、美術館、非遺館等。群藝活動設施文化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街鎮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含文化站)、社區(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表演藝術設施劇院(音樂廳)、戲院、演藝中心等。公共旅游設施旅游集散服務中心(不包括景區內游客集散/咨詢/服務中心及其他經營性設施)。四、四、指導思想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3、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把握時代發展新趨勢,優化濟南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為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奠定基礎。五、五、規劃原則規劃原則(一(一)塑造城市文化地標塑造城市文化地標,構建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構建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的要求,提升場館建設質量和數量,規劃建設大中型文化場館,打造城市文化地標和公共文化中心,塑造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形象;同時,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覆蓋4、范圍,減小服務半徑,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生活圈,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二(二)保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文化場所打造具有濟南特色的文化場所在完善必備的公共文化設施基礎上,匹配全市發展目標,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資源優勢,打造具有濟南人文特色的文化場所,傳承弘揚濟南獨特歷史文化;結合“山、泉、湖、河、城”風貌特色,統籌規劃布局公共文化設施,展現濟南大舜文化、龍山文化、二安文化、黃河文化、泉水文化、中醫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三)鼓勵設施復合建設,提高文化設施的建設落地性和實施性(三)鼓勵設施復合建設,提高文化設施的建設落地性和實施性鼓勵5、區縣級以上文化場館采用“A+B”的方式與商業設施復合建設,但需滿足公共文化設施的建筑面積要求;鼓勵街鎮級、社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與體育、養老等設施復合建設,形成街鎮級、社區(村)級公共中心。六、六、規劃目標規劃目標秉承濟南歷史文脈,打造彰顯歷史文化名城和泉城特色的“全國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規劃至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設施用地面積達到0.5平方米以上,全面建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七、七、規劃布局規劃布局(一)配置標準(一)配置標準按照“省級市級區縣級街鎮級社區(村)級”規劃配置濟南市公共文化設施,同時綜合考慮服務人口、服務半徑、城市功能結構、人口分布、行政區劃等6、因素進行規劃布局。(二)總體布局結構(二)總體布局結構規劃構建以城市中心為主體、區縣級中心為骨干、街鎮和鄰里中心為基礎的多層次、網絡型城市公共文化中心體系。規劃形成“兩軸三帶、四核一副、多點”的布局結構。其中,“兩軸”是指泉城歷史文化軸和城市現代文化展示軸。“三帶”是指黃河生態文化帶、齊長城歷史文化帶和膠濟鐵路文化帶。“四核一副”是指老城歷史文化核心、西客站西部文化核心、CBD 東部文化核心、大橋組團北部文化核心等四個文化主核心,以及萊蕪文化副中心。“多點”是指商河、濟陽、長清、平陰、章丘、鋼城等區縣文化中心。(三)各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三)各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1 1、省市級公共文化設7、施規劃布局省市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規劃及現狀保留省市級公共文化設施88處,其中規劃新增省級公共文化設施5處,主要位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槐蔭區和歷城區;規劃新增市級公共文化設施15處,主要位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和中心城區東部。2 2、區縣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區縣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各區縣原則上規劃1處文博中心(一般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等)、1處文化活動中心(一般包括文化館、青少年宮等)。部分區縣根據實際情況可適當調整兩中心配置內容,或單獨規劃某類場館。規劃及現狀保留區縣級公共文化設施89處,其中規劃新增40處,主要位于各區(功能區)縣的公共中心或主要商圈周邊。3 3、街鎮級公共文化8、設施規劃布局街鎮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布局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街鎮級公共文化設施,每3-8萬人規劃1處街鎮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含文化站),不足3萬人的街鎮,至少配置一處;有條件的街鎮結合自身特色,規劃街鎮文化展示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并可增加公共旅游服務功能。規劃及現狀保留街鎮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259處。其中現狀保留(提升)34處,規劃調整7處,規劃新增218處。4 4、社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指引社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指引結合 5-10 分鐘社區生活圈,每 0.5-1.2 萬人規劃 1 處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鼓勵與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設施就近或復合建設。村級公共文9、化設施按照村莊類型不同進行規劃,每村均規劃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室外文體廣場。結合濟南市市區村莊布局規劃和村民實際需求,中心村規劃高標準的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特色村可結合自身特色和旅游服務需要,規劃村史館、民俗展示館等。(四)公共旅游設施規劃布局(四)公共旅游設施規劃布局規劃及現狀保留公共旅游設施 19 處。其中規劃新增 10處,主要位于歷下區、長清區、萊蕪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南部山區。八、八、特色文化設施規劃指引特色文化設施規劃指引(一)(一)特色博物館規劃指引特色博物館規劃指引結合濟南獨特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大辛莊考古遺址博物館、張養浩紀念館、泉水博物館等9個特色館,改造提升龍10、山文化博物館、辛棄疾紀念館等3個特色館。其中大型設施集中布局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大橋組團中央風貌綠軸兩側;小型設施分散布局在老城區的“一湖一環”地區以及萊蕪區,結合地區特色文化資源配置。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小而美”的特色民間博物館。(二)(二)新型文化設施規劃指引新型文化設施規劃指引鼓勵發展科技前衛型文化設施、創意型文化設施、“三創”型文化設施,打造新型文化設施集聚區,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在城市公共中心、重點地段和都市商圈,鼓勵引入社會力量,結合商業購物中心等建設“文化+”新型文化綜合體,發展“文化+虛擬沉浸式體驗”、“文化+新消費”、“文化+潮玩+電子競技”等新型文化業態,吸引青年11、人。推進全齡友好型文化設施建設,兒童友好型文化設施宜與各級青少年活動中心結合配置;依托新型文化設施集聚區,發展青年友好型設施;結合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打造老年友好型文化設施;推進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的適老化改造、適兒化改造。(三)(三)城市書房(閱讀空間)規劃指引城市書房(閱讀空間)規劃指引按照均等便民、開放包容、植入人文的原則,規劃建設“便捷性、復合性、品質化、特色化”的城市書房。城市書房可做閱讀室、自習室、學習室等使用,建筑面積原則上不小于200平方米/處,宜為200-500平方米/處,閱覽座席不應少于10 座/處。城市書房不獨立占地,可結合大型社區、繁華商街、機場車站、公園、街鎮駐12、地等人口集聚區域的沿街用房設置。(四)(四)文保單位活化利用指引文保單位活化利用指引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文保單位(如會館、劇院、商業老字號等),建議可恢復原有使用功能;部分建筑類文保單位,建議修繕后作為博物館、展覽館等使用;歷史文化街區和體量較大的工業遺產,建議打造為藝術文化、設計新媒體等創意產業場所;古遺址、古墓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文保單位,建議結合文保單位建設城市公園,作為開放空間使用。九、九、近期建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按照先急后緩、分級實施的原則,鼓勵利用存量建筑或與其他設施復合建設文化設施;鼓勵在保障設施公益性的前提下,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為契機,13、推進建設大橋組團北部文化核心。同時在CBD區域,盤活存量建筑,見縫插針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激發存量建筑活力。結合新區建設、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采用代建、捆綁建設等方式推進街道級、社區(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同時加快現有設施的改造升級。十、十、規劃變更規劃變更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公共政策、城市建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或因公共利益需要確需變更規劃強制性內容時,原組織編制機構應當按照原編制程序進行調整和更新,并及時報送原審批機關審批。本規劃自濟南市人民政府批準之日起生效,具體內容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解釋。附件:附件:1.公共文化設施規劃結構圖2.省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圖3.市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圖4.區縣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圖5.街鎮級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圖6.特色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圖7.公共旅游設施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