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3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2968
2024-07-29
32頁
5.76MB
1、注:本次成果為公開征求意見稿,最終以審批成果為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國土空間規劃惠民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惠民鎮作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部門戶,境內山巒疊嶂、林木蔥郁、河道川流,生態環境極為優越,是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眾多少數民族的傳統聚居地。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求,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惠民鎮依據國家和地方的部署要求,組織編制了惠民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充分銜接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立足惠民2、鎮文化傳承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產業特色優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安排鎮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以“古茶+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及茶產業特色小鎮,茶祖歷史文化朝圣地。前言前言全鎮國土面積386.63平方千米國土國土下轄5個行政村,共計55個自然村寨范圍范圍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期限期限惠民鎮屬半山區,地勢平緩,土質肥沃,水系發達森林覆蓋面積廣、空氣質量佳、氣候條件舒適宜人生態生態本本底底質量質量俱佳俱佳世界文化遺產地、普洱茶重要生產基地民族風情濃郁淳樸,民族村落保存完好普洱茶發展史悠久普洱茶發3、展史悠久生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高工程性缺水、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極為有限自然災害低風險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差別較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差別較大惠民印象惠民印象01區域協同區域協同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加強保護加強保護彰顯歷史文化特色風貌彰顯歷史文化特色風貌提升品質提升品質優化中心鎮區功能布局優化中心鎮區功能布局完善設施完善設施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建立機制建立機制保障規劃有序實施保障規劃有序實施落實戰略落實戰略明確城鎮發展目標定位明確城鎮發展目標定位0203040506目目錄錄Contents011.1總體定位總體定位1.2發展目標發展目標1.3城市規模城市規模1.44、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落實戰略落實戰略明確城鎮發展目標定位明確城鎮發展目標定位1.1 總體定位總體定位云南省沿邊城鎮帶的鄉村振云南省沿邊城鎮帶的鄉村振興示范鎮和茶產業特色小鎮興示范鎮和茶產業特色小鎮瀾滄江生態文化旅游帶的特瀾滄江生態文化旅游帶的特色旅游節點和茶祖文化圣地色旅游節點和茶祖文化圣地瀾滄縣南部發展次中心瀾滄縣南部發展次中心和南向門戶城鎮和南向門戶城鎮城鎮性質城鎮性質發展發展定位定位以以“古茶“古茶+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為主題的旅游及茶產業特色小鎮,旅游及茶產業特色小鎮,以以“神奇景邁、世界茶源”“神奇景邁、世界茶源”為愿景的為愿景的茶祖歷史文化朝圣地。茶祖歷史文化朝圣地。1.2 發5、展目標發展目標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國土開發有序、高效集約利用的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國土開發有序、高效集約利用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景邁山生態保護為重點的生態保護格局全面夯實,以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空間布局穩定,以鎮區、村寨、文化旅游區等為特色的城鄉空間格局開發有序,促進沿邊開發開放發展的區域協同發展窗口作用全面展現;城鄉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換,全面建成以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為特色的全面建成以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為特色的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實現惠民鎮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產鎮村發展深度協同6、山水林田湖草有機融合的國土空間“生命共同體”格局全面形成,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品質優越、人民安居幸福、家園魅力彰顯的云南省沿邊城鎮綠色發展典范。遠遠期目標期目標(至至2035年年)遠景目標遠景目標(至至2050年年)1.3 城市規模城市規模1.4 發展發展策略策略2025年年常住人口規模1.9萬人萬人,城鎮化率24%2035年年常住人口規模3.4萬人萬人,城鎮化率74%堅持生態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保護優先堅持資源堅持資源底線約束底線約束堅持文化堅持文化品牌創新品牌創新堅持城鄉堅持城鄉品質提升品質提升02區域協同區域協同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優化國土空間總7、體格局2.1區域協同區域協同2.2落實三落實三條控制條控制線線2.3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4生態格局生態格局2.5鎮村格局鎮村格局2.6產業空間產業空間2.1 區域協同區域協同協同共建大景邁協同共建大景邁,融入滇西旅游大格局融入滇西旅游大格局大景邁區域發展格局:大景邁區域發展格局:“兩核、兩環、兩軸、三片兩核、兩環、兩軸、三片”圍繞“活態茶源”保護-普洱茶文化產業化-關聯產業文化化的發展邏輯,從景邁山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利用的角度出發,界定大景邁協同發展區范圍,同時聚焦四大協同方向。打響景邁山品牌,融入瀾湄大通道和滇西大環線;帶動普洱邊三縣,實現文旅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同步實現;主動對接8、西雙版納,分享西雙版納國際文旅次中心發展市場;構建大景邁協同發展區,形成區域普洱茶產業發展生態圈。2.2 落實三落實三條控制條控制線線嚴格落實上位規劃下達三條控制線。至2035年,惠民鎮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2026.10公頃公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887.78公頃公頃,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1691.00公頃公頃,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不超過163.81公頃公頃。落實情況落實情況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軸兩核一軸兩核、兩廊六片兩廊六片”開發保護開發保護格局格局六六片片兩核兩核一一軸軸兩廊兩廊依托沿邊高速公路形成的區域聯動發展軸;依托國道 G219 和省道 S2529、 形成的融合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融合發展廊道;芒云旅游康養度假區、景邁-芒景文化保護與利用區、旱谷坪生態農業集中區、古樹茶小鎮發展集中區、付臘普洱茶加工倉儲物流集聚發展區、山地生態保育涵養區基于鎮區的形成綜合服務核心;基于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形成的遺產保護核心;2.4 生態格局生態格局四片四片生態功能片區生態功能片區七廊七廊生態廊道空間生態廊道空間“四片四片、七廊七廊”生態生態分區管控格局分區管控格局生態保育片生態保育片生態協調片生態協調片生態優化片生態優化片生態緩沖片生態緩沖片以南朗河、南往河、勐呂河、付臘河、南門河為載體形成的生態廊道以南朗河、南往河、勐呂河、付臘河、南門河為載體形10、成的生態廊道以以G219、S252、縣道及在建延邊高速路為載體形成的生態廊道、縣道及在建延邊高速路為載體形成的生態廊道述廊道交織形成區域生態廊道網絡述廊道交織形成區域生態廊道網絡2.5 鎮村格局鎮村格局鎮村體系鎮村體系村莊布局村莊布局將鎮域村莊分為城郊融合類、集聚發展類、特色保護類、整治提升類四類。其中特色保護村8個,城郊融合類村莊33個,集聚發展類村莊9個,整治提升類村莊5個。規劃至2035年,惠民鎮形成中心鎮區(1個)-中心村寨(6個)-特色村寨(3個)-一般村寨(39個)的四級鎮村體系結構。2.6 產業空間產業空間大景邁普洱茶產業產業融合與升級發展大景邁普洱茶產業產業融合與升級發展第二產11、業布局第二產業布局生態化、基地化改生態化、基地化改造;塑造大景邁產造;塑造大景邁產區整體品牌區整體品牌一產優種、二產精制、三產拓新產品、服務、文化三位一體的“大景邁品牌”引領普洱大產業引領普洱大產業三次產業融合三次產業融合第一產業布局第一產業布局第三產業布局第三產業布局依托茶倉儲推動交依托茶倉儲推動交易環節回歸,延伸易環節回歸,延伸產業高價值環節產業高價值環節圍繞景邁山茶文化圍繞景邁山茶文化世界遺產,建設全世界遺產,建設全球普洱茶產業基地球普洱茶產業基地035.1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5.2歷史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保護與活化利用加強保護加強保護彰顯歷史文化特色風貌彰顯歷史文化特12、色風貌3.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世界遺產世界遺產1處處7處處3處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傳統村落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6處處3.2 歷史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保護與活化利用規劃圍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規劃圍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形成一核形成一核、兩心兩心、兩帶兩帶、三片的空間格局三片的空間格局。特特色色農農產產品品生生產產功功能能區區茶文化資源原生富集核心茶文化資源原生富集核心兩心兩心一核一核農文旅融合發展服務中心、農文旅融合發展服務中心、茶產業提質增效服務中心茶產業提質增效服務中心區域旅游集聚帶、區域旅游集聚帶、茶馬古道文化長廊茶馬古道文化長廊茶源文化活態13、觀瀾片區、茶文化傳承創新片區茶源文化活態觀瀾片區、茶文化傳承創新片區茶產業文化增效片區茶產業文化增效片區兩帶兩帶三片三片044.1功能優化,強化空間聚合功能優化,強化空間聚合4.2以人為本,提高民生質量以人為本,提高民生質量4.3聯動發展,改善交通條件聯動發展,改善交通條件提升品質提升品質優化中心鎮區功能布局優化中心鎮區功能布局4.1 功能優化功能優化,強化空間聚合強化空間聚合鎮區空間架構:鎮區空間架構:構建構建“一軸一廊一軸一廊、兩核五點兩核五點、五片區五片區”區域發展軸線、山地景觀通廊;商貿服務核、產業服務核;兩處古樹茶小鎮門戶景觀節點;生活服務節點;原鄉生活組團、新生生活組團、旅居生活組14、團、酒店服務組團、產業融合組團。“一軸一廊”“一軸一廊”“兩核五點”“兩核五點”“五片區”“五片區”4.1 功能優化功能優化,強化空間聚合強化空間聚合在全域規劃分區的基礎上,規劃進一步細化中心鎮區規劃分區,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工業發展區、綠地休閑區、交通樞紐區、戰略預留區、一般農業區、生態控制區,共9類。確定各規劃分區的功能導向和主要用途,落實分區用途準入原則和管控要求。鎮區規劃分區鎮區規劃分區4.2 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提高民生質量提高民生質量以文惠民以文惠民: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學有優教:學有優教:構建全年齡教育設施體系全民康體:全民康體:完善體育健身設施體系病有所依:病15、有所依:完善醫療服務設施體系老有頤養:老有頤養:完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弱有所扶:弱有所扶:完善殘疾人服務設施體系劃定劃定“15分鐘分鐘、5-10分鐘分鐘”兩級社區生活圈兩級社區生活圈家家居委會居委會幼兒園幼兒園健身點健身點街道辦街道辦健身中心健身中心初中初中鄰里級基礎保障類服務設施社區級基礎保障類服務設施和品質提升類服務設施510min 1015min .4.3 聯動發展聯動發展,改善交通條件改善交通條件主干主干路路次干次干路路支路三級道路體系支路三級道路體系,道路網密度達道路網密度達6km/k。以道路拓寬提升為主。主干道寬度控制在10-15米,次干道道路紅線寬度控制為5-14米,支路道路寬度控16、制在6-8米。實現“鎮區付臘芒云”聯動發展,促進鎮區服務功能輻射,引導鎮區周邊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布局道路布局道路設施道路設施保留惠民客運站1處,鎮區南部加油站1處;新增1處旅游集散中心,生態停車場1處,提供公共停車位461個。055.1高效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高效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5.2韌性的市政安全基礎設施韌性的市政安全基礎設施5.3 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完善設施完善設施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5.1 高效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高效的城鄉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惠民鎮鎮域形成規劃惠民鎮鎮域形成“高速高速-國省道國省道-縣道縣道-城鎮道路城鎮道路/鄉道鄉道”17、的綜合交通體的綜合交通體系系,高效融入瀾滄高效融入瀾滄縣雙縣雙環線體系環線體系。特特色色農農產產生生產產功功能能區區國省道國省道高速高速縣道縣道城鎮道路城鎮道路/鄉道鄉道銜接上位規劃要求,落實沿邊高速公路線位。規劃沿邊高速速對接出入口位于鎮區南側,通過高速連接線實現與國道G219的快。規劃從提升S252、G219惠民鎮區通行能力,優化鎮區環境品S城鎮內部道路使用質的角度出發,對國道G219惠民鎮區段、品品252鎮政府西側段進行改線,原國道G219惠民鎮區段、S252鎮政府西側段保留作為。圍繞鎮村統籌及產業振興發展的需求,規劃提升現狀付臘線、發惠線、芒云線道路通行能力;逐步完善以鎮區、中心村及核18、心產業空間為主體的縣鄉道路網體系,推進路面硬化工程。5.2 韌性的市政安全基礎設施韌性的市政安全基礎設施給水給水供電供電供氣供氣污水污水通信通信環衛環衛應急應急防澇防澇消防消防規劃提高供電可靠性,增加變電所數量,相應建設高壓線路,縮短供電半徑,減少電能損失。節約鎮駐地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系數。規劃逐步發展管道燃氣,減少瓶裝液化石油氣,努力提高燃氣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保護環境,防止大氣污染。規劃鎮區新建天然氣站1處。沿主要道路鋪設給水干管,采用環狀管網和枝狀管網結合的形式供水。其余村寨采用枝狀網供水到戶,隨供水需求性的提高逐步完善為環狀網。構建分流制的排水體制,建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鎮村污水收19、集處理格局。中心鎮區污水配套管網工程將周圍農村地區統一納入。建設泛在高速的通信網絡,實現高速有線接入、泛在無線覆蓋。提高本地郵政服務質量,推動數字郵政建設。新建郵政支局1處。構建“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全域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布局全域垃圾分類處理設施。于中心鎮區預留獨立垃圾轉運場地空間。建立防災應急疏散通道、分級避難疏散場所、生命線應急保障工程、應急指揮體系、醫療救護體系及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等應急救援管理場所。鎮區100%達到規劃防洪除澇標準,規劃鎮域內采用十年一遇作為防洪標準,鎮區防洪標準為二十年一遇;農村居民點采用十年一遇防洪設置。規劃新增景邁山核心區普通消防站及惠民鎮二級消防站各1處。對20、舊城棚戶區三、四級耐火等級建筑要采取改造治理措施,消除火災隱患。鎮域實施一體化鎮域實施一體化、網絡化網絡化、復合化發展復合化發展災害災害針對建成區及周邊區域地質災害隱患點采用集中工程治理和疏散避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治,重點加強煤炭采空塌陷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5.3 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 積極挖掘低效林草地、茶園用地潛力,推進農用地集中連片化程度,提升規模化農業生產效率,穩步推進農用地整理。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積極挖掘宜耕土地后補潛力,以不造成生態環境影響、不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前提,合理開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推進農村地區存量建設用地21、整治利用,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按照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的要求,結合村民搬遷意愿,對村莊閑置、低效工礦用地等進行拆建,拆舊后優先復墾為耕地,補充耕地數量。重點針對農村治危拆違、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無害化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綠美鄉村建設等人居環境問題提出整治空間策略和保障措施。規劃重點聚焦山地水土保持、森林保育與修復、水生態環境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茶園生態與有機化改造等工作,逐步加強生態系統基礎網絡建設,構建鎮域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農用地整治農用地整治農業空間整治農業空間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人居環境整治066.122、加強規劃傳導加強規劃傳導6.2完善完善實施保障實施保障建立機制建立機制保障規劃有序實施保障規劃有序實施6.1 加強規劃傳導加強規劃傳導以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為單位,分解落實上位規劃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村莊建設邊界、建設用地規模等在內的剛性內容傳導,同時針對村莊詳細規劃單元空間分別提出村莊規劃編制指引內容。規劃傳導規劃傳導全域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全域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形成8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其中將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劃分3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城鎮開發邊界外區域劃分為5個村莊規劃編制單元.6.2 完善完善實施保障實施保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一張圖”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完善規劃體檢評估完善規劃體檢評估推進規劃公眾參與推進規劃公眾參與推進近期建設計劃推進近期建設計劃12345神奇景邁神奇景邁 世界茶源世界茶源惠民鎮惠民鎮2035邀您共同描繪邀您共同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