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2023-2035年)(2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2977
2024-07-29
27頁
17.15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2024歷史文化名城名鎮街區保護規劃方案文本說明書圖集資料
1、 第一部分 文本 第一部分 文本 1 一、總則一、總則(一一)編制目的編制目的 為切實保護連云港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和延續“山海港城”的城市格局與風貌特色,弘揚連云港優秀傳統文化,凸顯連云港歷史地位和價值,助力連云港城市發展,實現“一帶一路強支點、沿海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美麗宜居山海城市”的發展定位,特制定本規劃。(二二)保護原則保護原則 1.科學規劃,應保盡保 2.整體保護,強化特色 3.合理利用,永續發展 4.統籌規劃、建設、管理,明確職責(三三)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23-2035 年,其中近期 2023-2025 年,遠期 2026-2035 年。(四四)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連云2、港市域范圍,總面積為 15142.06 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 7626.06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 7516.00 平方公里。(五五)保護內容和重點保護內容和重點 1.市域:重點保護包含山體、水網、岸線、島嶼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生態廊道,保護古遺址、歷史鎮村等歷史文化聚落。中心城區保護山海港城的城市格局。2.歷史城區:包括海州、新浦、連云三片歷史城區。重點保護各歷史城區及其城址環境,保護歷史格局、傳統街區和歷史街巷,保護傳統肌理、視廊、天際線和歷史風貌,保護各級、各類歷史文化遺產。3.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保護民主路、連云老街、南城東大街 3 處歷史文化街區,中南街、磨盤巷 2 處歷史3、地段。4.文物古跡:保護文物保護單位 224 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490 處、歷史建筑 63 處,保護其他各類歷史環境要素。2 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32 項。保護傳統民俗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統產業和傳統生產工藝,保護老字號,保護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六六)歷史文化價值特色歷史文化價值特色 向海而生,逐海而榮。東海仙山,陸海絲匯。1.山海港城交融一體,追波逐海、遷徙生長的串珠型格局全國罕見。2.東夷文明的重要組成片區,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源地之一。3.陸海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4.山海文化藝術的集成地,著名的“石刻之鄉”“淮北鹽都”“東海名郡4、”。5.近現代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先行地,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見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二、市域歷史文化保護二、市域歷史文化保護(一一)保護結構保護結構 構建“三核、六帶、多點”的連云港市域歷史文化保護結構。利用市域特色文化帶、生態廊道串聯古城、古遺址、鎮村聚落等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體現連云港城市發展變遷脈絡的歷史文化空間和山海自然環境格局。1.三核:歷史文化核心 海州、新浦、連云歷史文化核心,保護海州、新浦、連云三片歷史城區及其城址環境,突出連云港追波逐海、遷徙生長的串珠型城市格局特色。2.六帶:歷史文化廊道(1)山海文化帶。突出山、海、港、島空間特色,保護濱海生態環境和岸線的多樣性5、,保護沿海地區漁業、鹽業生產生活習俗和文化景觀環境。(2)鹽河文化帶。強化溝通海洋和大運河的鹽運文化廊道,突出海州、板浦、青口、伊山、張店、新安、龍溝等沿線歷史城鎮節點,保護相關鹽業文化聚落和遺存。(3)海絲文化帶。厘清東西連島云臺山孔望山劉志洲山大伊山一線的古海岸線走向,梳理沿線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推進遺產點文物保護和山水環境整治,彰顯連云港沿海漢唐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窗口的地位。(4)陸絲文化帶。挖掘位于漢代陸絲東延段上的古城文化遺址遺存,厘清海州新浦連云的城市空間演變脈絡,串聯近現代以隴海鐵路為依托的城市發展3 軌跡。(5)山水文化帶。保護市域西北部東海、贛榆丘陵連綿、湖泊交織的山水廊道6、和空間格局,講好山水神話故事。(6)古游水文化帶。串聯古游水流域沿線諸多的漢代古墓群、古城遺址,突顯連云港繁榮燦爛的漢代鹽鐵經濟和文化。3.多點:歷史文化節點 保護市域內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鎮村聚落,保護孔望山、白虎山、秦山島、伊蘆山、羽山等神話典故、歷史事件發生地,突出名山、名水、名島等歷史人文節點。(二二)中心城區山海港城格局保護中心城區山海港城格局保護 保護“云山半入海,河港串古今”的山海港城格局。保護中心城區周邊山水自然環境,還原歷史人文環境,挖掘、提煉、展示山海文化故事。將自然山水保護與公共開敞空間建設相結合,在保護山水本體的同時,注入文化展示、休閑游娛等功能。三、海州歷史城7、區保護三、海州歷史城區保護(一一)歷史城區范圍歷史城區范圍 北至秦東門大街,南至中環中路、中環東路,西至西門路,東至甲子路。面積0.81 平方公里。(二二)城址環境格局保護城址環境格局保護 保護“錦山南繞,玉水東流”的城址環境格局。海州古城區域格局保護主要體現在古城與周邊自然山水環境之間,協調好山、水、城之間的關系,保護內容為:一城、兩山、三水。一城,即海州古城。保護并控制好古城整體風貌、彰顯古城特色。兩山,即錦屏山、孔望山。保護山脈、綠地等城市生態肌理,嚴禁破壞山體的自然形態,控制城鎮建設對山體綠地的侵占。三水,即薔薇河、西鹽河、玉帶河。綜合整治薔薇河、西鹽河、玉帶河的水質,控制污染,提升城8、鎮水環境品質,應使海州古城區周邊的河道水質達到景觀水的要求。控制濱河岸線,積極保護典型的自然濱水生態植物群落結構,提升濱水岸地的生態品質。4 統籌協調歷史城區、山水環境與新城建設的關系,延續傳統風貌,彰顯山水特色。營造古城新城特色鮮明、錯落有致、富有韻律的城市天際線,保護古城有序平緩的傳統天際線,保護白虎山、錦屏山、蜘蛛山、石棚山、孔望山的低山丘陵背景,嚴格控制山麓地區建筑高度與體量。優化歷史城區周邊視線環境,嚴格管控視線通廊和山水背景。(三三)保護結構保護結構 海州歷史城區保護結構為:一環、一樓、雙十街。“一環”即沿明清時期的古城墻遺址形成的環狀格局,古城北側雖已新建電廠等現代高層建筑,但規9、劃著重突出古城總體格局框架。“一樓”指位于海州古城中心的標志性建筑鐘鼓樓。“雙十街”指由東、西、南、北、中大街和秦東門大街、幸福路構成的十字主干道路。(四四)歷史格局保護歷史格局保護 1.城門城墻的保護 保護鐘鼓樓,保護古城殘存夯土城墻,保護古城墻的平面輪廓以及鎮海門、通淮門、朐陽門、臨洪門、新南門、新西門(水關門)6 座城門的位置和地名,進一步加強城址地下考古發掘,考證城門及與其相關的 2 處甕城、3 座吊橋、1 座磚橋的形態特征,通過廣場綠地景觀提示、考古遺址展示等方式展示海州城防格局。2.水系和橋梁的保護 保護古城東側護城河遺址。基于歷史水系脈絡,在護城河現狀的基礎上,疏浚水系,通過城墻10、遺址帶的綜合整治,將甲子河與古城南綠帶相銜接,形成城墻遺址帶的重要生態景觀通道。3.軸線的保護 保護突出海州古城明清以來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形成的十字軸線,尤其是東西軸線,曾經為古城內廟宇衙署林立的公共中心。保護文廟、馬路口構成的南北軸線,控制文廟與南側錦屏山的視線廊道。促進沿線現存鐘鼓樓、海州文廟戟門等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展示利用,美化沿線街景環境,優化文旅業態,提升文化內涵。5 四、新浦歷史城區保護四、新浦歷史城區保護(一一)歷史城區范圍歷史城區范圍 北至建國路,南至市化路,西至鹽河北路,東至通灌北路。面積 0.37 平方公里。(二二)保護結構保護結構 新浦歷史城區保護結構為:一街、兩河、三片。“11、一街”指民主路,是新浦歷史城區的起源地、歷來的中心商業區。“兩河”指西鹽河、龍尾河,是重要的歷史水運通道,同時也是新浦歷史城區的東、西邊界,是構成新浦的輪廓。“三片”指民主中路西段片、民主中路協和巷片、民主中路隴西路片,是新浦歷史城區中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最為集中的區域。(三三)歷史格局保護歷史格局保護 1.水系和橋梁的保護 保護西鹽河、龍尾河兩條歷史水系的寬度和走向,保護河上的西艞橋和東艞橋。除必要的局部岸線調整,禁止侵占水面、污染水體等行為。2.軸線的保護 保護突出民主路東西主軸。促進民國建筑群等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展示利用,美化街景環境,優化文旅業態,提升文化內涵。五、連云歷史城區保護五、連云12、歷史城區保護(一一)歷史城區范圍歷史城區范圍 北至隴海鐵路,東至東疏港隧道,西、南至云臺山麓。面積 0.87 平方公里。(二二)城址環境格局保護城址環境格局保護 保護“依山傍海,港城相擁”的城址環境格局。保護后云臺山主峰大桅尖重巒疊嶂、披云戴霧的形象,保護黃海煙波浩渺、浪激生煙、與港口交相輝映的特征。統籌協調歷史城區、港口鐵路建設和山水環境的關系,延續歷史風貌,彰顯山海港城特色。營造海島海岸港口老城背景山體特色鮮明、層次豐富的濱海界6 面。嚴格控制山麓地區建筑高度與體量。優化歷史城區周邊視線環境,嚴格管控視線通廊和重要文化遺產的背景區域。(三三)保護結構保護結構 連云歷史城區保護結構為:四楔入13、海,一心三片,兩軸兩環。“四楔入海”指后云臺山北麓四條向海邊伸展的山脊,兩兩之間分隔形成三片山谷,構成了連云城區生長的自然環境基底。“一心三片”指連云老城中心和外圍山谷中的云臺、臨海、勝利社區三片傳統居住組團。“兩軸兩環”指由云臺路、臨海路和勝利路、環山東路構成的道路骨架。(四四)歷史格局保護歷史格局保護 1.山體地形的保護 保護山體地形特點,保護依山而上的城鎮格局特點。新建或改建建筑應該與山體風貌相協調。保護現有建成建筑的臺地關系。2.港口鐵路的保護 修復、整治港口建筑設施,保護海洋水體環境,使其與港口歷史風貌相協調。結合隴海鐵路起點的文化底蘊,保護港、鐵、城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保護連云港火14、車站站房舊址以及站臺等交通遺產要素。3.水系的保護 保護山間的溪流水系,美化濱溪綠化植被,增加濱水休憩空間,彰顯山城景觀特色。4.軸線的保護 保護突出云臺路、臨海路兩條貫通山上山下的主軸,保護勝利路、環山東路兩條區分臺地層次的環軸。促進沿線農民銀行舊址、人民影劇院舊址等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展示利用,美化沿線街景環境,提升文旅業態,挖掘沿線歷史文化內涵。六、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保護六、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保護(一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 保護 3 處歷史文化街區:連云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連云歷史城區)、民主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新浦歷史城區)、南城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按照 歷15、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7 中的管理控制要求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與建設控制。建設項目要從嚴控制,嚴格按照報批程序經相關部門審核并報市政府批準后方可實施。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在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確因改善歷史文化街區需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不得影響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相關建設在連云港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前,應征求連云港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筑物、構筑物,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應當符合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和視覺景觀要求16、,其高度、形式、體量、色彩和風格應當與街區風貌、特色相協調。1.民主路歷史文化街區(1)核心保護范圍 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3.39 公頃,分為西段片、協和巷片、隴西路片。西段片東起南極北路以西 9 米,西至新河路以東 33 米,北至沿民主路北側 40 米區域為界,南至前河路,主要為民主路、福利昌巷、陳巷、王坊巷及兩側建筑、院落,1.52 公頃;協和巷片北至建國路小學南側圍墻,南至交通銀行南,西至南極北路,東至浦西巷,面積 0.67 公頃;隴海路片北至隴西旅社北側一線,南至德康雜貨店南側一線,西至海昌北路以東 8 米,東至通灌北路以西 15 米,面積 1.20 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 建設控制地17、帶面積 7.59 公頃,分為兩片。一是北起民族路,南至市化路,西抵規劃新河路,東達浦西巷、民主巷沿線,面積 5.27 公頃;二是北起新市路、南至市化路、東達通灌北路、西抵海昌北路,面積 2.32 公頃。2.連云老街歷史文化街區(1)核心保護范圍 東至果城里建筑群,西至原連云港市第三人民醫院舊址、西藏巷、工藝巷,北至連高公路,南至勝利路南沿街,主要包括云臺路、臨海路、勝利路及兩側建筑、院落,面積 5.81 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 核心保護范圍向外約 2080 米,北至連高公路,南至環山東路,西至西藏巷,東至福利巷,面積 7.71 公頃。3.南城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1)核心保護范圍 包括東大街兩18、側、水塘巷兩側、東門街北側及大興巷兩側的文物古跡、傳統建筑相對集中的區域,面積 3.04 公頃。(2)建設控制地帶 8 北至城隍廟北,南至匡井街,西至新大街,東至鳳鳴湖西側,面積 19.39 公頃。(二二)歷史地段保護要求歷史地段保護要求 保護 2 處歷史地段:中南街歷史地段、磨盤巷歷史地段(位于海州歷史城區)。歷史地段內新建建筑物、構筑物,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應當符合歷史地段風貌保護和視覺景觀要求,其高度、形式、體量、色彩和風格應當與地段風貌、特色相協調。1.中南街歷史地段 北至中大街,南至城根路,西至魚市巷,東至塘巷。主要為中南街、魚市巷、學東巷19、王巷、顏井巷、塘巷及兩側建筑、院落,面積 3.4 公頃。2.磨盤巷歷史地段 北至東大街,南至三山井巷,西至南沈巷,東至旗東巷。主要為磨盤巷、旗桿巷、牌坊巷、南沈巷及兩側建筑、院落,面積 3.0 公頃。七、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保護七、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保護(一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保護連云港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 224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2 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83 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條例 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和連云港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要求進行保護。加強文物周邊環境整治,提高歷史環境品質,鼓勵對其20、進行合理展示與利用。(二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保護連云港全市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490 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連云港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和關于加強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 要求進行保護。有突出價值的逐步申報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三三)歷史建筑保護歷史建筑保護 保護連云港全市歷史建筑 63 處。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城市紫線9 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執行。設立歷史建筑保護標志,建立歷史建筑檔案。修繕歷史建筑不得隨意改變和破壞原有建筑物的布局21、結構和裝修,不得任意改建、擴建,不得損壞或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筑,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歷史建筑的修繕工程,必須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四四)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 重點保護與“海上絲綢之路”關系密切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東連島東海瑯琊郡界域刻石、孔望山海龍王廟(龍興寺)遺址及龍洞摩崖石刻群、封土石室、劉志洲山石刻船畫、大伊山宋代船畫等遺產點,做好遺產價值研究、保護規劃編制等工作,積極推進申遺。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保護連云港市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232 項,其中國家級 6 項,省級 70 項,市級156 項。保護淮北鹽民俗、海州灣漁民22、俗、山民習俗等優秀地方傳統文化。保護各類傳統生產技藝。1.發掘和繼承具有地方特色、積極向上的民俗文化。加強宣傳力度,提升四月八白虎山廟會、南城清明節廟會、三月三東海孝婦祠廟會、當路王氏宗祠祭祀、四月二漁民節祭祀、谷雨祭海、祭龍五等民俗活動的影響力。2.搶救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民間口述文化遺產,為民俗文化展示提供必要的場所。3.保護老地名,研究恢復已經更改的傳統地名,新城區道路命名應關注歷史元素的延續和傳承。4.加大傳統產業的扶持力度,結合歷史鎮村的保護,打造特色產業村鎮;結合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歷史街巷文旅業態的調整,增加非遺手工藝匠人工作室,提供展銷窗口。九、規劃實施九23、規劃實施(一一)完善制度政策完善制度政策 1.促進形成政府主導,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名城保護機制。2.市、區人民政府全面負責名城保護工作,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10 中。3.政府各職能部門明確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名城保護工作。由連云港市委市政府組建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設辦公室,負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各項工作的總體協調和監督,協調規劃、文物、住建等各部門之間的工作,保證名城保護規劃順利實施。4.建立專家論證制度,加強對古城保護工作的指導與監督。5.完善公眾參與的運作機制,落實公眾的知情權,加大社會監督力度。6.對因保護需要而對功能定位有特別規定的區、鎮建立差別化的考核機制24、,加大文化遺產保護類、人民生活改善類、傳統產業扶持發展類考核在總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比重,調整或降低 GDP 考核指標,突出歷史文化保護特色。7.在重大項目建設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整體環境的保護和管控,全面落實基礎建設考古前置制度,建設用地“先考古,后出讓”。(二二)加強資金保障加強資金保障 1.加大政府對名城保護的引導與財政投入力度,建立連云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基金。鼓勵多方籌措的模式,利用好國家、地方財政性撥款、集體單位和社會贊助、居民籌款等資金,積極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為名城保護建設提供資金保障。2.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傳統民居居民自行修繕房屋的補助或貸款,在符合保護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小規模、漸進式的民居自修自建。政府制定年度修繕計劃,加強修繕過程中的技術管理。(三三)健全法律法規健全法律法規 1.制定連云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名城保護的相關行政措施及規范性文件,在城鄉規劃與建設中嚴格執行,規范規劃建設和管理行為。2.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制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單位的保障制度。3.制定其他相關技術規范、管理規定。第二部分 附圖 第二部分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