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長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3143
2024-07-29
34頁
15.41MB
1、東莞市長安鎮人民政府二二四年七月東莞市長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讀本前言前言長安鎮,位于東莞市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鎮和濱海灣新區,北倚蓮花山,是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先代故鄉。長安鎮區位條件優越,地處黃金內灣,屬于灣區核心圈層,是東莞對接灣區、聯系廣深的重要戰略節點。改革開放以來,長安鎮城市建設和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獲評為全國百強鎮、全國文明村鎮、國家園林城鎮、國家生態鄉鎮、全國五金模具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等多項榮譽。東莞市長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和實施指導精神,銜接省、市發展戰2、略,謀劃長安鎮面向2035年中長期發展的空間藍圖;是未來15年長安鎮各類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長安鎮以“灣區智造之都,魅力品質長安”為目標愿景,聚焦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制造業當家為根本,不斷提高城市生活、環境、人文品質,推動長安鎮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東莞實踐中走在前、作示范?,F在,讓我們在這里,遇見未來,預見2035年的長安!長安鎮現狀常住人口80.87萬人(七普),下轄12個居民社區和3個新型社區。鎮域范圍共95.67平方公里,其中15.98平方公里為濱海灣新區3、統籌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79.69平方公里。本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這里是長安規劃范圍79.69km常住人口80.87萬人(七普)下轄社區12個居民社區3個新型社區經濟規模GDP802億元(2020年)注:本次公示文件為規劃草案,最終以經依法批準的規劃成果為準。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16號0101戰略引領 明確發展目標定位02 02 區域協同 優化空間發展格局03 03 生態優先 錨固自然山水底色04 04 以人為本 塑造宜居幸福家園05 05 創新驅動 建設智造產業高地04、6 06 風貌塑造 彰顯山海人文魅力07 07 強化支撐 構建通達韌性城鎮08 08 注重實施 保障規劃有效傳導目錄目錄戰略引領戰略引領明確發展目標定位明確發展目標定位01011.1 目標愿景1.3 城市性質經濟活力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智能制造優勢進一步凸顯;創新驅動發展動力明顯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智造產業基地;城市品質內涵實現根本提升;形成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相匹配的高品質環境。2025年2035年2050年城鎮綜合實力、品質魅力達到一流城市水平;全面建成兼具實力、活力、魅力的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建成“灣區智造之都,魅力品質長安”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5、展示范城鎮成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品質城鎮1.2 發展目標區域協同優化空間發展格局02022.1 融入區域發展格局深度融入大灣區黃金內灣發展積極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加強與周邊鎮街聯動發展深化對外開放合作,融入大灣區“多中心、網絡化”開放結構,依托黃金內灣優良區位,發揮自身制造產業基礎優勢,堅持創新驅動,主動參與灣區競合。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主兩副一極四軸”總體發展布局,參與打造深莞穗發展軸,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支撐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實施。深入落實全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與濱海灣新區等相鄰地區的產業協作、創新聯動、城市共建和民生共享。與松山湖等市內重要創新節點密切互動,加快6、產業創新、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流動,構建創新產業生態圈。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構建“一帶兩軸,雙心六片”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2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茅洲河莞深融合發展示范帶“一帶”南北科創發展軸、城市品質提升軸“兩軸”長安鎮中心、長安副中心“雙心”蓮花山生態涵養片區、五點梅水庫群生態涵養片區、城市綜合服務片區、南部產城融合片區、臨深現代產業片區、西部高端制造片區“六片”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16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2.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7、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按照合理布局、節約土地、節約發展等原則,以“資源緊約束”的思路,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市科學布局與合理增長。城鎮開發邊界以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自然保護地為基礎,劃定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對于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底線約束作用,保障生態安全。生態保護紅線以長期穩定利用耕地為基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牢牢守住耕地保護底線。永久基本農田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16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生態優先錨固自然山水底色03033.1 生態8、保護格局“一屏兩徑多廊多點”的生態空間結構北部蓮花山-大嶺山生態山林屏障一屏錨固生態安全兩徑搭建生態脊梁東部茅洲河山海徑、西部磨碟河山海徑多廊穩定生態系統東引運河、龍涌、新民涌、沙涌等河涌生態廊道,長青路、福海路、蓮湖路、振安路、建安路、太安路等城市活力綠道多點提升生態服務五點梅水庫群、蓮花山水庫、橫圳水庫等水庫生態節點,以及長安公園、貓山公園、將軍山公園等公園生態節點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本圖基于標準地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16號生態空間結構規劃圖3.2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結合各類資源特征,分級分類分區、差異施策保護水資源強化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合理控制用水總量,全9、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保障水安全,保護水生態;加強雨洪管理,推動海綿城市建設。林地資源優化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森林保護政策,推進實施森林資源保護制度;提高森林修復、管護和防災能力;保障森林保護利用,構建林地用途管制制度體系。耕地資源保障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耕地質量、優化耕地布局。海洋資源加強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整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近岸陸源污染聯防聯治;在堅持海洋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與利用海洋資源。3.3 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河湖濕地系統保護與修復鞏固茅洲河流域治理成效,促進水生態和濕地保護、水環境改善。推動重點片區水環境綜合提升工程,開展河道清淤、河岸生態景觀建設等工作。山體環10、境整治與森林生態修復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高風險點山體坡面進行坡面防護。以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為重點,對因建設破壞山體開展綜合整治修復工程。推動森林生態修復工程,重點開展林分林相改造、樹種撫育、生態碧道建設等工作。污染土地綜合修復針對鎮域內淺層地下水和表層土壤污染,重點做好源頭控制,輕度污染以預防為主,中度污染以控制為主,重度污染以修復治理為主。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針對舊城區、城鎮新區、工業區的不同特點,穩步推進污水管網升級改造。對全域河涌進行水生態修復,完善雨污分流管網建設。以人為本塑造宜居幸福家園04044.1 優化居住空間,實現住有宜居調結構優布局提品質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構建以公租房、保11、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提升鎮中心區、軌道站點周邊新增居住用地比重,促進就業空間和居住空間緊密結合。持續提升住房建設品質,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配套,增加社區公共空間,優化市民居住體驗。4.2 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以人民為中心,建立“市級/片區級鎮級社區級”的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多層級、高品質、全覆蓋、有特色的公共服務網絡。教育設施加快建設優質普通高中,提升現狀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水平;推動義務教育服務高質量、均衡化發展,擴大公辦學位供給;促進學前教育資源合理均衡配置,高標準、全覆蓋布局幼兒園。醫療衛生設施整合優質醫療資源,加快濱海灣中心醫院長安院區建設,提高鎮級12、醫院整體水平,推動社區級醫療設施全覆蓋。文體設施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建立覆蓋全域、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構建全民健身活動體系,加快推進社區級體育設施建設。社會福利設施建立健全多層次、均等化、方便可及的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提升養老服務機構設施供給能力。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人均鎮級文化用地 0.15/人人均鎮級醫療設施用地 0.34/人人均鎮級社會福利用地 0.115/人人均體育用地鎮級 0.1/人社區級0.2/人高中由全市統籌初中40學位/千人小學95學位/千人幼兒園 45學位/千人4.2 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社區生活圈推進兒童友好社13、區建設以15分鐘生活圈為導向劃定社區生活圈,推動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活動空間和基本服務功能以社區生活圈為單元進行配置,提供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形成便捷、舒適的社區生活圈網絡。至2035年,實現社區生活圈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100%。打造兒童友好的社區空間環境,完善社區兒童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加強兒童游戲場地規劃建設,加強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與社區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功能銜接。4.3 藍綠互融,打造山水可親的全域公園體系規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居住用地比例不低于808/人5分鐘打造全域公園體系統籌全域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打造自然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14、園、線性公園、口袋公園構成的全域公園體系。優化公園綠地布局整合長安公園、貓山公園、橫崗山公園等形成城市生態綠心,推動城市綠色空間游憩化、公園化;合理布局社區公園,積極挖潛街頭空閑綠地,推動口袋公園建設。創新驅動建設智造產業高地05055.1 構筑高質量產業集聚空間聚焦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培育兩大主線,鞏固提升電子信息、五金模具兩大特色產業集群優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構建長安“2+3”現代產業體系。重點瞄準智能終端、5G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積極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鏈條縱橫向延伸,打造全產業鏈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重點提升五金模具設計、檢測、展示等生產服務環節,推動模具產業向大型化、15、超精密方向轉型升級。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完善現有動力電池配套產業鏈條,積極引入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零部件等關鍵產業;智能視覺產業策劃以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等應用層為細分領域;電子大健康產業積極探索電子信息領域與大健康領域的結合。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配套、智能視覺、電子大健康2大特色產業電子信息、五金模具5.2 產業空間資源配置引導產業空間格局優化,支撐長安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形成。規劃進一步擴展長安鎮產業承載空間,全面推進空間拓展,重點建設長安西部現代化產業園區和長安茅洲河現代化產業園區,吸引優質企業進駐。優化產業空間格局錨固工業基礎較好、集中成片的現狀工礦用地。有序引導產業片區內工礦用地改造16、升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存量工礦用地整合,實現高質量集約節約發展。精準投放工業用地規模風貌塑造彰顯山海人文魅力06066.1 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區域歷史文化記憶,傳承延續歷史文脈。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上沙孫中山先代故鄉舊址-孫氏宗祠、上沙孫中山先代故鄉舊址-中山大道牌坊、上沙孫中山先代故鄉舊址-孫禮禋墓、霄邊農會舊址-蔡氏大宗祠、霄邊農會舊址-廷玉蔡公祠、霄邊農會舊址-蔡氏宗祠、霄邊農會舊址-伏波蔣軍廟。保護3處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為李17、蓮涯夫婦合葬墓、涌頭文氏宗祠、新安礎臣家塾。保護和扶持長安龍舞、長安粵劇、長安盆菜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龍舞和長安粵劇入選東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安盆菜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2 塑造富有魅力的城市特色風貌結合城市基本空間骨架,強化“背山、面水、中央城”的自然生態格局,增強山、水、城的融合與滲透,加強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的有機融合,打造融入自然、傳承歷史、體現時代、突出創新的特色風貌名片地區,增強城市可識別性。強化自然景觀與都市人文景觀交融的城市意象打造四個特色風貌分區高端制造風貌區濱水產業風貌區現代都市風貌區產城融合風貌區強化支撐構建通達韌性城鎮07018、77.1 綜合交通網絡“三橫”: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海堤路(快速路);“兩縱”:?;⒏咚倌涎泳€(高速路)、國道 G107(莞長路)。強化區域銜接,優化路網布局,打造內聯外暢的綜合交通系統,促進珠江東西兩岸的協同發展。形成“三橫兩縱”的高快速路網骨架完善鎮區“八橫十縱”的框架路網結構“八橫”:蓮湖路(北段)、德政路-橫中路、蓮湖路(南段)、省道S358(太安路)、廈邊大街、振安路、建安路、工業大道;“十縱”:霄邊大街、蓮峰路、長青路-沿河路、橫增路-烏沙環東路、振安東路-海濱路、上新路-烏沙環西路-興發路、蓮湖路(靖海西路)、中南路、福海路、七龍路。本圖界線不作為權屬爭議的依據本圖基于標準地19、圖繪制,所引用標準地圖審圖號:粵S(2018)016號道路交通規劃圖7.2 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構建高效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全面保障供水安全,優化供水格局;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建設節水型城市。堅持流域統籌與片區治理相結合,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雨水防澇綜合體系。推進建設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加強流域系統治理,統籌推進污水收集和污水處理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完善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加強區域互聯,提高電網可靠性;積極引入可再生能源,促進電網綠色低碳發展。提高清潔能源天然氣利用率,減少碳排放量,促進生態環保。完善燃氣供應系統,強化燃氣管網韌性,保證供氣安全。完善通信系統布局,保障20、通信容量可支撐城市發展需求。積極推動通信管道的共建共享,減少公共資源浪費。加強設施運營維護,保障通信系統安全可靠。構建種類齊全的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運輸、處理處置設施體系,提高垃圾分揀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加強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建設安全可靠的給水系統搭建國土空間智慧化管理平臺,加強新型智慧市政設施建設,提高公用事業的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加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建設集約完善的城市污水系統建設安全韌性的雨水排放系統建設安全互聯的燃氣供應系統保障通信容量支撐城市發展需求構建環境友好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構建安全高效的城市水系統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強低碳能源基礎設施建設21、,積極爭取清潔電力調入,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加快推動化石能源清潔化,持續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實現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結構提升防洪排澇、防震抗震能力,完善城市安全、應急防災和人防體系,優化消防設施,建立安全韌性的防災減災體系。7.3 防災減災體系1.提高流域防洪排澇能力堅持安全、實用原則,遵循蓄泄兼籌,充分發揮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作用、提高片區整體防洪排澇能力。2.提高防震抗震能力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3.提高地質災害防御能力堅持預防22、為主、防治結合,科學運用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等多種手段相結合,有效規避災害風險。4.提高防御臺風能力建立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的傳播機制,推進各部門預警信息對接,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提升全社會快速應急能力。5.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構筑城市安全運行體系和提升應急防災水平。利用信息智能等技術,構建全時全域、多維數據融合的城市安全監控體系,形成人機結合的智能研判決策和響應能力,可查可評估。全面提高綜合防災和城市設施安全標準,增強城市綜合防災能力。6.健全人防工程綜合體系提高人防保障水平,完善應急避難體系。結合公園、體育場、城市廣場、學校等場所,建立分層分類、布局合理的避難場所體系。23、7.優化城市綜合消防能力健全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優化城市綜合消防能力。注重實施保障規劃有效傳導08088.1 規劃動態實施與管理 落實規劃傳導機制 融入東莞市“兩級、四層、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于“市直管鎮”兩級行政體制,匹配“市、片區、鎮(街)、社區”四級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市-鎮-單元-地塊”空間規劃體系。動態維護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完善長安鎮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進行動態監測評估。建立規劃定期體檢評估與反饋機制 結合土地變更調查和衛星遙感監察等工作,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定期體檢評估24、制度,以五年為周期開展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管理單元劃定全鎮共劃定19個管理單元管理單元指引構建“規劃管理單元-二級規劃分區-用地用海分類”功能傳導體系單元傳導要素構建以管理單元為核心的精細化管理體系,指導規劃編制、管控和實施監督8.2 近期行動計劃產業聚能行動鞏固兩大特色產業集群優勢培育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增效行動落實“百千萬工程”建設優化拓展產業空間加快人居環境整治市政提升行動強化全鎮能源保障強化防洪排澇工作完善消防設施建設交通暢達行動融入灣區交通軌道網絡優化區域路網聯系民生改善行動推進教育醫療設施落地完善15分鐘生活圈建設綠水青山行動強化河涌全流域協同治理持續推動“綠道之城”建設公示時間2024年7月19日至2024年8月18日公示方式(一)網上公示:東莞市自然資源局網站:http:/ (四)將意見表郵寄至“東莞市東城大道268號市自然資源局國土空間規劃科”(郵編523129)或“東莞市長安鎮東門中路388號智慧大廈12樓長安鎮規劃管理所”(郵編523845),信封表面須注明“東莞市長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意見”注:本次公示文件為規劃草案,最終以經依法批準的規劃成果為準。本公示讀本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東莞市長安鎮規劃管理所聯系,聯系電話:0769-85539939。長 安 2 0 3 5,我 們 共 同 描 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