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縣古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3158
2024-07-29
29頁
9.62MB
1、阜城縣古城鎮人民政府2024年07月阜城縣古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規劃總則1.1編制背景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和范圍目標定位2.1發展定位2.2目標愿景構建美麗國土空間格局3.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2落實“三條控制線”3.3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3.5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3.6產業發展與布局3.7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3.8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目錄CONTENTS打造生態宜居鎮區4.1空間形態引導4.2用地布局規劃構建重大要素支撐體系5.1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5.2構筑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5.3構建堅韌穩固公共安全體系保障規劃實2、施落地6.1規劃實施傳導6.2健全實施監督機制010203040506201規劃總則1.1編制背景1.2規劃原則1.3規劃期限和范圍31.1 編制背景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國家、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相關要求,古城鎮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阜城縣古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是古城鎮編3、制的首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是對鎮域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制定空間發展政策、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藍圖,是對阜城縣國土空間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等下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41.2 規劃原則堅持底線約束、綠色發展堅持多規合一、節約集約發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嚴守糧食、生態和國土安全底線,構筑自然資源集約高效、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的發展格局。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融合為國土空間規劃,實現鎮域空間規劃全覆蓋、全要素管控。全面推進節約集約土地,合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4、局,促進城市高效發展。堅持區域協同、融合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品質發展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強化生態共保、環境共治、設施共享、產業共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治理導向相結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利用的關系。51.3 規劃期限和范圍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古城鎮行政轄區,分為鎮域和鎮區兩個層次。鎮5、域:包括76個行政村,總面積9071.55公頃。鎮區:為鎮政府駐地城鎮開發邊界圍合范圍,涉及古城村和齊門村,面積114.34公頃。6目標定位2.1發展定位2.2目標愿景7022.1 發展定位以特色農業和汽配燈具為依托,發展智慧農業、綠色工業,建設現代化生態小城鎮充分考慮古城鎮現狀實際情況和面臨的機遇挑戰,落實阜城縣發展戰略的要求,綜合確定城鎮功能定位為:立足自身現有的種植條件和基礎,充分發揮棚菜、密植梨、黃桃等特色農產品的現有規模優勢,為周邊地區提供優質農副產品供給。發揮汽車燈具配件的產業優勢,以縣域工業區為平臺,堅持“面向京津、借助沿海、遠赴江浙、對接德州”的招商引資戰略,打好“沿海牌、環京6、津牌、對接德州牌、南方牌”四張牌。82.2 目標愿景2025年2035年205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國土空間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穩定性增強,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振興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升,空間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形成主體功能明確的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糧食安全格局更加穩固,生態文明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自然資源利用更加集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更加優化,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取得新實效,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達到更高水平,多元融合的文化特7、色和自然景觀特色更加凸顯,糧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顯著,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阜城場景貢獻古城力量。93.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3.2落實“三條控制線”3.3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3.4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3.5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3.6產業發展與布局3.7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3.8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1003構建美麗國土空間格局3.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一心兩軸鎮區,鎮域主要經濟增長極和人口主要集聚地。千武公路發展軸湘江河生態景觀軸一點兩區千頃洼省級森林自然公園特色農業種植區傳統農業種植區構筑“一心兩軸、一點兩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11全面落實耕地保護任務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8、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統籌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布局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優先落實集中連片的現狀穩定耕地,切實保障糧食安全。3.2 落實“三條控制線”堅持底線思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維護糧食安全大局出發,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面積。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強耕地保護與利用嚴保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自給空間創新耕地保護監督管理12古城鎮域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3.2 落實“三條控制線”13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因地制宜,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城鎮發展規律,引導9、促進城鎮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優化,促進集約節約發展。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鞏固提升耕地質量與生態建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廣“園區引領”農業新模式,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的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帶動作用,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3.3 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14一心一帶湘江河濱水景觀帶千頃洼省級森林自然公園以全域生態本底為基礎,以強化全鎮生態整體性為目標,構建全鎮“一心一帶多廊”生態保護格局,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綠色空間。3.4 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15多廊千武公路、東大公路、邯黃鐵路、X954等主要交通廊道規劃全鎮形成“一般鄉鎮、中心村和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3.5 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 鎮村體10、系16規劃至2035年形成1個一般鄉鎮12個中心村62個基層村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資源稟賦等,按照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保留改善類的思路,規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中心城區(含開發區)建成區以外、城鎮開發邊界以內的村莊。指鎮政府駐地的村莊;規劃確定為中心村的村莊。特色保護類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具有歷史文化、自然景觀或地方特色產業的村莊。保留改善類除上述類別以外的其他村莊,人口規模相對較小、配套設施 一般。3.5 集約緊湊的建設空間 分類推進鄉村振興通過盤活存量,用好流量,輔以增量,保障鄉村振興用地和資金需求11、。加強城鎮化地區村莊整合,融入城鎮發展,推進空心村治理,有序引導村莊減量化發展。172 2個2020個1 1個5353個以農業園區為龍頭,立足自身農業資源優勢,通過提升質量,拓展渠道、發展現代高端農業等方式,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引領、農副產品加工為延伸、休閑文化旅游的產業體系。3.6 產業發展與布局 以“農業+文旅”為抓手,構建古城鎮產業體系18文化農業+文旅旅游產業農業觀光游、體驗度假游、康養研學游文化產業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特色農業果品種植:黃桃、蜜桃、瓜菜種植:花生、紅薯、糯玉米畜牧養殖:肉羊林草種植:速生楊、藥材農業旅游建立和完善分級分類保護名錄和檔案。嚴格保護本齋紀念園市級文物保12、護單位,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大力挖掘古城鎮文化空間和文化線路,對文化遺存進行修繕、包裝和串聯,聯手鄉村振興,創建休閑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線路。歷史文化保護利用193.7 歷史文化保護與風貌管控田園景觀風貌區:嚴格保護耕地,規模化種植農作物,打造田園景觀風貌區。城鎮發展風貌區:結合鎮區建設,豐富建筑、開敞空間、街巷等空間層次,塑造富有古城鎮特色的城鎮風貌。濱河景觀風貌區:依托湘江河,強調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融合當地鄉土文化元素,通過景觀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展現出鄉村的獨特魅力。城鄉總體風貌指引3.8 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開展河流生態系統治理加強林地保護推進國土綠化深化千頃洼森林公13、園提質改造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推進農用地整理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以湘江河為重點,開展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工程、河岸景觀恢復工程、人工濕地建設工程、生態補水工程等。20以鎮域內殘次林地為核心點,構建完善的森林城市生態體系,推動全縣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提升千頃洼森林公園生態系統功能,通過持續開展國土綠化、林相改造、打造鳥類遷飛通道和恢復重要動植物棲息地等提質改造工程,進一步完善生態結構。結合河流水域、生態廊道及外圍生態空間構建生物多樣性區域,設置小型涵洞式通道,保障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活躍度。確定農用地整治重點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及占補平衡項目。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14、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盤活。優化各項用地布局,為鄉村振興提供空間保障。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鎮區4.1空間形態引導4.2用地布局規劃21044.1 空間形態引導以新中式節點為引領,體現生態綠色的宜居小城鎮依托古城鎮道路和人文資源,打造空間景觀節點、城鎮景觀軸線、特色風貌區等,突出古城鎮歷史文脈和自然特征,形成富有個性的空間環境。以千武公路為生態景觀廊道和城鎮發展軸線,以鎮政府周邊、南側廣場周邊為重要節點,統籌規劃鎮區特色街巷、廣場節點,形成多層次的空間形態系統。新建建筑風貌管控:規劃新建居住建筑以多層為主,風格以現代風格為主、新中式為輔。注重建筑群體風格、色彩與15、體量的協調。建筑色彩以淺色為主、暗色為輔,沿街地段可用少量對比色彩加以點綴。224.2 用地布局規劃打造布局合理、生態宜居的鎮區空間23居住用地鎮區建設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工礦用地倉儲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留白用地構建重大要素支撐體系5.1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5.2構筑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5.3構建堅韌穩固公共安全體系24055.1 構建快捷高效綜合交通體系建設2+2+N交通網絡兩條鐵路兩條高速公路京德高速公路,邯港高速公路邯黃鐵路、石衡滄港城際鐵路 強化通道建設、融入區域,完善快速綜合交通體系25N條公路千武公路、東大公路、X954等多條公路5.2 構筑16、高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 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構建“鄉鎮+村”兩級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鄉鎮級 公共服務設施村級 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小學、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建設幼兒園、養老院等設施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老人照料中心等設施分級配置社區生活圈各種服務設施 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分級配置各種服務設施,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26鄉集鎮層級村/組層級完善社區基礎設施配置的同時,加強為農服務功能;可結合實際情況,提升醫療、教育、文化、體育、交通等方面的服務品質,兼顧對村莊的服務延伸。保障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生產生活設施的便利化;有條件村莊17、可結合實際情況,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城鄉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應對防洪排澇:“適度超前、防控結合”提高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消防安全:“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消防體系建設。抗震避災:“整治避讓、合理布局”提高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公共衛生安全:“化整為零、平戰結合、分級響應”做好能快速啟用的防疫應急預案。危險品管控:“安全防控、實時監控”做好輸氣輸油管道沿線區、危化品相對集中區安全監管。應對極端氣候和多種災害風險完善多災種監測預報預警平臺適應新常態的城鄉減災空間韌性城鄉的應急管理體系平臺提高災害設防標準,提升綜合防災能力加強防災宣傳教育城鄉安全布局,主動適應災害18、風險提高生命線系統保障能力,韌性應對災害風險構建綜合避難疏散體系,優化防災減災空間構建現代化應急指揮體系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巨災應對體系建設城鄉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應對防洪排澇消防安全抗震避災公共衛生安全危險品管控防災減災救災5.3 構建堅韌穩固公共安全體系27保障規劃實施落地6.1規劃實施傳導6.2健全實施監督機制2806 建設實施監督信息系統 6.1 規劃實施傳導省市級鄉鎮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傳導傳導目標指標縣級定位+指標主導功能控制線+用途管制編制年限+目標+重點管控內容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29建立“體檢+評估”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操作導向,重點對底線管控、空間結構和效率、品質宜居等方面的重大問題,開展體檢與階段性全面評估,減少發展與規劃的偏差。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監督體系。建立政府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監控機制。嚴格執行規劃管理許可程序。籌劃完善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6.2 健全實施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