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疫情現場和群體性疾病處置方案(1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3946
2024-08-02
15頁
52.74KB
1、傳染病疫情現場處置方案1 事故特征1.1 危險性分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突發的傳染病疫情,可能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或社會秩序、經濟發展等,嚴重時會造成社會動蕩,需要緊急采取措施。1.2 事故分類及目的重大疫情:發生肺鼠疫病例、霍亂大規模暴發、乙類或丙類傳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亂、炭疽、天花、肉毒桿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較大疫情:發生腺鼠疫病例;發生霍亂小規模暴發疫情(5例及以上);發生新出現的傳染病有集中發病趨勢的疫情(3例及以上);發生乙類傳染病較大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出血熱5例、傷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2、類傳染病30例以上;發生丙類傳染病局部流行傾向。一般事件:發生霍亂散發病例、帶菌者;生新出現的傳染病確診病人;發生乙類、丙類傳染病小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該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急性病毒性肝炎、傷寒、副傷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類、丙類傳染病10例及以上。目的: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業傳染病疫情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和企業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1.3 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危害程度及特征1.3.1可能發生的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發生。1.3.2 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特征突發的傳染病疫情,可能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或社會秩序、經3、濟發展等,嚴重時會造成社會動蕩,需要緊急采取措施。2 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2.1 應急組織機構成立事故應急現場處置指揮小組,組織人員如下:組 長:車間主任副組長:車間副主任、車間安全員成 員:車間干部、當班人員(事故發生時,如組長不在,由副組長任組長)2.2應急組織職責:2.2.1組長負責事故發生時的生產指揮工作,采取緊急措施限制事故的擴大,負責組織指揮全班人員進行觸電人身傷亡事故應急救援和現場處置,并對觸電人身傷亡事故發生后所可能造成的事故預想,以及觸電人身傷亡事故發生后的匯報和觸電人身傷亡事故升級擴大的報警。2.2.2 負責及時、準確地將緊急事故發生的性質、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地點向應急指揮小4、組或應急辦公室匯報,并根據指揮部命令果斷采取有效措施展開事故處理工作。2.2.3 加強與集控中心的調度聯系,及時、準確匯報現場事故情況,并根據其調度指令嚴格執行有關操作。2.2.4 當班人員負責根據組長的指揮,進行現場救援所需相關設備的倒閘操作。2.2.5 全面記錄事故發生和事故應急處理經過。2.2.6組織現場恢復工作,盡快恢復受影設備正常運行。2.2.7 參與事故預案演練和預案的修訂工作。3 應急處置3.1事故初步判定的要點與報警時的必要信息擊目者發現事故發生要第一時間進行高聲呼救,同時撥打或要求其他目擊者撥打應急電話,向應急指揮小組報告事故的相關信息。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前期的應急處5、置工作。3.2 應急處置相關程序3.2.1 事故報警程序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當班班長,班長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生產部當班調度、本單位負責人,由當班調度、單位負責人將事故信息上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和相關部門,應同時撥打120報警求救。3.2.2 應急措施啟動程序事故發生后,應迅速將事故信息報告現場處置指揮小組,現場處置指揮小組接到報警后;各成員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到事故現場,對警情做出判斷,確定是否啟動現場處置方案。啟動現場處置方案后,應急響應程序要及時啟動。3.2.3 應急救護人員引導程序應急救援隊伍趕到事故現場后,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偵查、分析、評估,制定救援方案,各6、應急人員按照方案有序開展人員救助、工程搶險等有關應急救援工作。3.2.4擴大應急程序事故超出現場處置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經現場應急指揮小組組長同意,立即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請示啟動公司應急救援預案。重大事故發生現場第一目擊者呼喊,向崗位一操報告崗位一操向班長報告班長電話向車間主任報告車間主任向生產部和公司領導報告事故程度判定公司領導向當地安監部門報告事故報告流程見圖一: 圖一:事 故 報 告 流 程 3.3 應急處置措施3.3.1.1當發現傳染病突發事件時,發現人或病員所在部門應立即將發生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癥狀、人員數量等)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日常管理辦公室或職工醫院。各級健康7、人員要在不被傳染的情況下堅守本職崗位,使生產、生活正常進行。3.3.1.2發現傳染病疫情突發事件時,應立即向公司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領導報告,并建議啟動應急救援應急處置方案。救援領導小組組長根據情況命令啟動“傳染病疫情事件專項應急處置方案”,應急救援日常管理辦公室應分別通知應急指揮部人員及應急救援機構的各部門人員,參加應急處理。宣傳部門配合居委會及時做好宣傳工作,穩定職工和病員情緒。保衛部門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公司工會及二級單位工會應抽調人力做好患者親友的接待、安撫工作。各部門接到應急反應的通知后,應按各自的職責對突發事件進行處理。3.3.1.3當傳染病疫情暴發,雖采取措施但不能有8、效控制時,為保證生產有序進行,對部分健康的運行、檢修和管理崗位人員進行集中居住,統一食宿,減少外界接觸,以保障上述人員不被感染。3.3.1.4病人的治療和轉運醫護人員帶好防護用具,做好自我保護工作,對所發現的疑似病人,按有關規定及時與上級有關部門進行聯系或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診斷、治療和轉運。轉運時用專車將病人轉送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并將發病情況,診斷或疑似診斷(病歷)向收治醫院詳細介紹,幫助收治醫院在最短時間內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3.3.1.5 “傳染病疫情事件專項應急處置方案”結束后,按照把事故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則,及時做好生產、生活恢復工作。3.4 報警方9、式及報告相關內容要求3.4.1 報警內容事故報告人員在向應急救援指揮小組報告事故時,應報告如下情況:發生事故的單位、地點、位置、時間、人員受傷情況、典型癥狀、處理情況、事故的初步原因判斷、事故發展趨勢和聯系電話等有關內容。3.4.2 報警電話生產部調度室:2169111 車間主任:2169089車間安全員:2169321 急救電話:120 相關應急聯系人員電話見附件。4、術語和定義4.1傳染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是由病原體引起、并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有的可導致后遺癥、殘疾或死亡。4.2傳染源病原體進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在體內生長、繁殖,然后排出體外,再經過一定的途徑10、,傳染給其他人或動物,這些能將病原體播散到外界的人或動物就是傳染源。病人、病原攜帶者、被感染的人和動物均可成為傳染源。4.3傳播途徑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后,再進入另一個易感者所經歷的路程和方式。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傳播途徑,有的傳染病有幾個傳播途徑。主要的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1)空氣傳播(2)水源、食物傳播(3)接觸傳播(4)生物媒介傳播(5)血液及其制品傳播(6)經土壤傳播(7)垂直傳播 4.4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對某種傳染病易感的人群整體。易感者是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體中的某個人。易感者的抵抗力超低,其易感性就越高。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達到一定水平時,又11、有傳染源和合適的傳播途徑,就很容易發生傳染病的流行4.5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4.6乙類傳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疽、肺結核、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又增加了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等。4.7丙類傳染病是指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群體疾病現場處置方案1 事故特征112、.1 危險性分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群體疾病主要表現為大規模流行,突發的群體疾病,可能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或社會秩序、經濟發展等,嚴重時會造成社會動蕩,需要緊急采取措施。1.2 事故分類及目的重大疫情:發生肺鼠疫病例、霍亂大規模暴發、乙類或丙類傳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亂、炭疽、天花、肉毒桿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較大疫情:發生腺鼠疫病例;發生霍亂小規模暴發疫情(5例及以上);發生新出現的傳染病有集中發病趨勢的疫情(3例及以上);發生乙類傳染病較大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出血熱5例、傷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類傳染病30例以上;發生丙類傳染病13、局部流行傾向。一般事件:發生霍亂散發病例、帶菌者;生新出現的傳染病確診病人;發生乙類、丙類傳染病小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該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急性病毒性肝炎、傷寒、副傷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類、丙類傳染病10例及以上。目的: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業群體疾病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和企業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1.3 事故可能發生的季節和危害程度及特征1.3.1可能發生的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發生。1.3.2 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特征突發的群體疾病,可能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或社會秩序、經濟發展等,嚴重時會造成社會動蕩,需要緊14、急采取措施。2 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2.1 應急組織機構成立事故應急現場處置指揮小組,組織人員如下:組 長:車間主任副組長:車間副主任、車間安全員成 員:車間干部、當班人員(事故發生時,如組長不在,由副組長任組長)2.2應急組織職責:2.2.1組長負責事故發生時的生產指揮工作,采取緊急措施限制事故的擴大,負責組織指揮全班人員進行觸電人身傷亡事故應急救援和現場處置,并對觸電人身傷亡事故發生后所可能造成的事故預想,以及觸電人身傷亡事故發生后的匯報和觸電人身傷亡事故升級擴大的報警。2.2.2 負責及時、準確地將緊急事故發生的性質、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地點向應急指揮小組或應急辦公室匯報,并根據指揮部命令果15、斷采取有效措施展開事故處理工作。2.2.3 加強與集控中心的調度聯系,及時、準確匯報現場事故情況,并根據其調度指令嚴格執行有關操作。2.2.4 當班人員負責根據組長的指揮,進行現場救援所需相關設備的倒閘操作。2.2.5 全面記錄事故發生和事故應急處理經過。2.2.6組織現場恢復工作,盡快恢復受影設備正常運行。2.2.7 參與事故預案演練和預案的修訂工作。3 應急處置3.1事故初步判定的要點與報警時的必要信息擊目者發現事故發生要第一時間進行高聲呼救,同時撥打或要求其他目擊者撥打應急電話,向應急指揮小組報告事故的相關信息。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前期的應急處置工作。3.2 應急處置相關程序3.216、.1 事故報警程序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當班班長,班長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生產部當班調度、本單位負責人,由當班調度、單位負責人將事故信息上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和相關部門,應同時撥打120報警求救。3.2.2 應急措施啟動程序事故發生后,應迅速將事故信息報告現場處置指揮小組,現場處置指揮小組接到報警后;各成員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到事故現場,對警情做出判斷,確定是否啟動現場處置方案。啟動現場處置方案后,應急響應程序要及時啟動。3.2.3 應急救護人員引導程序應急救援隊伍趕到事故現場后,立即對事故現場進行偵查、分析、評估,制定救援方案,各應急人員按照方案有序開展人員救助、工程17、搶險等有關應急救援工作。3.2.4擴大應急程序事故超出現場處置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時,經現場應急指揮小組組長同意,立即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請示啟動公司應急救援預案。重大事故發生現場第一目擊者呼喊,向崗位一操報告崗位一操向班長報告班長電話向車間主任報告車間主任向生產部和公司領導報告事故程度判定公司領導向當地安監部門報告事故報告流程見圖一: 圖一:事 故 報 告 流 程 3.3 應急處置措施3.3.1.1當發現群體突發事件時,發現人或病員所在部門應立即將發生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癥狀、人員數量等)通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日常管理辦公室或職工醫院。各級健康人員要在不被傳染的情況下堅守本職崗位,使18、生產、生活正常進行。3.3.1.2發現群體突發事件時,應立即向公司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領導報告,并建議啟動應急救援應急處置方案。救援領導小組組長根據情況命令啟動“群體疾病事件專項應急處置方案”,應急救援日常管理辦公室應分別通知應急指揮部人員及應急救援機構的各部門人員,參加應急處理。宣傳部門配合居委會及時做好宣傳工作,穩定職工和病員情緒。保衛部門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公司工會及二級單位工會應抽調人力做好患者親友的接待、安撫工作。各部門接到應急反應的通知后,應按各自的職責對突發事件進行處理。3.3.1.3當群體疾病暴發,雖采取措施但不能有效控制時,為保證生產有序進行,對部分健康的運行、檢19、修和管理崗位人員進行集中居住,統一食宿,減少外界接觸,以保障上述人員不被感染。3.3.1.4病人的治療和轉運醫護人員帶好防護用具,做好自我保護工作,對所發現的疑似病人,按有關規定及時與上級有關部門進行聯系或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診斷、治療和轉運。轉運時用專車將病人轉送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并將發病情況,診斷或疑似診斷(病歷)向收治醫院詳細介紹,幫助收治醫院在最短時間內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3.4 報警方式及報告相關內容要求3.4.1 報警內容事故報告人員在向應急救援指揮小組報告事故時,應報告如下情況:發生事故的單位、地點、位置、時間、人員受傷情況、典型癥狀、處理情況、事故的初步20、原因判斷、事故發展趨勢和聯系電話等有關內容。3.4.2 報警電話生產部調度室:2169111 車間主任:2169089車間安全員:2169321 急救電話:120 相關應急聯系人員電話見附件。4、術語和定義4.1傳播途徑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后,再進入另一個易感者所經歷的路程和方式。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傳播途徑,有的傳染病有幾個傳播途徑。主要的傳播途徑有以下幾種:(1)空氣傳播(2)水源、食物傳播(3)接觸傳播(4)生物媒介傳播(5)血液及其制品傳播(6)經土壤傳播(7)垂直傳播 4.2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對某種傳染病易感的人群整體。易感者是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整體中的某個人。易感者的抵抗力超低,其易感性就越高。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達到一定水平時,又有傳染源和合適的傳播途徑,就很容易發生傳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