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4085
2024-08-05
33頁
8.48MB
1、紅甸回族鄉人民政府2024年7月(草案公示)簡介紅甸回族鄉地處文山市北部,東與秉烈鄉毗鄰,南與馬塘鎮接壤,西與德厚鎮為鄰,北與硯山縣稼依鎮交界,是全州唯一的回族鄉。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層級前 言/Foreword轄4個行政村規劃范圍為紅甸回族鄉行政轄區內的全域國土空間,包括紅甸、小六寨、茂克、平壩寨4個行政村。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鄉域和中心鎮區0201040305現狀分析基本情況地理區位紅甸回族鄉坐落在紅甸壩子,路網四通八達,對外交通主要為老新線、秉紅線、感紅線,距323國道(硯平高速2、)13.1公里,距省城昆明275公里、文山州府50公里。地理氣候紅甸回族鄉地處云貴高原,全鄉多以山區和半山區的紅土地為主,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等自然資源稟賦,使種植的山藥具有耐儲存、營養豐富等特點。土地資源按照農用地、建設用地、自然保護用地三大類統計,紅甸回族鄉土地利用以農用地為主導結構,占鄉域國土總面積的85.65%;建設用地占鄉域國土總面積的3.67%;自然保護用地面積占鄉域國土面積的10.68%。010203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服、基礎設施體系尚未健全集鎮區缺少公共綠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較為薄弱,衛生戶廁覆蓋率有待提升;公共產3、品仍然存在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產業規模小,發展空間受限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處在起步階段,綠色農業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尚未形成,部分耕地缺乏有效灌溉條件;工業發展基礎弱、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帶動能力弱、附加值低,受發展空間、環境保護等限制;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資源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支撐帶動鎮域經濟作用不顯著。風貌不統一,用地集約程度不高大部分村莊風貌特色缺失,存在鄉村公共空間紊亂、活動設施無人問津、公共空間私有化、活動類型單一且趨同化以及農房建設呈現古今中外不同風格雜糅等問題;農村居民點用地增加,人口流失嚴重,呈現出“人減地增”的“逆向擴張”不良現象。生態環境問題復雜,有待4、改善污染介質已從以大氣和水為主逐漸向大氣、水和土壤三種介質共存轉變,污染物來源從以居民生活為主不斷向生活和農村農業面源轉變;部分河流水土之間的物質循環和交換通道被阻斷,降低了河流生境的多樣性,使水岸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遭到破壞;兩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畜禽養殖污染嚴重,局部水環境惡化。主要問題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機遇與挑戰鄉村振興持續推進,為紅甸回族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所提出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等,不僅為紅甸回族鄉推進鄉村地區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全鄉進一步補齊短板弱項5、,增加內生發展能力注入了新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機遇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在平遠片區(硯山縣平遠鎮、稼依鎮、阿舍彝族鄉和文山市紅甸回族鄉)開展具有區域特點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區(簡稱“三區”)建設,將民族團結進步、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有機結合、一體推進。為紅甸回族鄉培育發展新動能、擴大對外開放新空間、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加快平遠地區“三區”建設的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應用實現重大突破,將打破傳統時空格局,將改變水、土地、產業、人口等多種要素的空間邏輯和空間開發秩序,將推進6、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重構、國土空間治理能力提升創造新條件。技術升級為國土空間重構創造新條件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可用于農業、工業和集鎮建設的土地面積相對有限,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且問題復雜多樣,資源環境指標管控日益嚴格,對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糧食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更高要求。資源環境約束對經濟發展帶來的挑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將進一步激化空間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優質農地資源以及人口主要集中在壩區,山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未來部分人口將會流向壩區,壩區耕地資源保護與集鎮建設、產業發展用地等矛盾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土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紅甸回族鄉經7、濟結構層次不高、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行業競爭力不強,整體創新能力弱,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發展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基礎薄弱,跨越式發展的壓力加大,發展的新動能還未形成。區域同質化競爭更加激烈,產業創新驅動能力不強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目標定位發展定位發展定位北北部高原特色農業部高原特色農業區區滇滇東南肉牛加工中心東南肉牛加工中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區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得到嚴格落實;特色鮮明、支撐力強、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內通8、外聯的通道網絡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集中抓好山藥、荸薺、肉牛等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把紅甸建設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區,逐步將全部自然村建設成為美麗富裕和諧鄉村,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科學有序,國土空間治理高效,三生空間有機融合,高質量公共服務設施實現覆蓋,自然與歷史文化特色充分彰顯。遠期 2035年近期 2025年規劃目標文山北部鄉鎮產業經濟帶三生空間有機融合落實“三區三線”北部鄉鎮產業經濟9、帶、和諧新紅甸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策略圍繞“穩糧煙、優林果、擴畜牧、強瓜菜”的發展思路,保障農產品初加工、現代物流等發展空間,拓展農文旅融合發展空間,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總抓手,支持開展文化團體活動,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注重鄉村的現代化建設。【突出產業富民,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基礎先行,更新文化理念】【突出優化環境,提升人居品質】以節能減排為主線,保障兩污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大力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繼續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支持實施河道污染治理及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10、規劃(2021-2035年)全域規劃底線約束“三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城 鎮 開 發 邊 界:落實文山市下達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甸回族鄉耕地保護目標不低于4922.83公頃(7.3842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不低于4736.68公頃(7.1050萬畝)。落實上位規劃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規模38.22公頃(0.0573萬畝),在紅甸回族鄉中心鎮區周邊,全部為城鎮集中建設區。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底線約束村莊建設邊界劃定以現狀村莊建設范圍為基礎,嚴格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及其他控制線,綜合考慮村莊類型、人口、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等特點,按照村莊建設邊11、界規模與村域現狀村莊建設用地規模基本維持穩定的原則,紅甸回族鄉村莊建設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基于 2020 年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的 1.1 倍以內。范圍劃定:管控措施:村莊建設邊界是村莊規劃中的剛性管控線,除上位規劃明確的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以及零星機動指標落地之外,不得在村莊建設邊界外新增建設用地。位于村莊建設邊界外的現狀零星建設用地,后續通過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逐漸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村莊建設邊界外規劃保留的建設用地圖斑,允許依法辦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翻建,但不可擴建。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分區61.27%農田保護區主要分布在紅甸壩子及壩區周邊。加強高12、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0.41%礦產能源發展區主要分布在紅甸村。區內土地使用應符合經合法批準的相關規劃,強化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36.79%0.97%城鎮發展區主要分布在紅甸集鎮周邊。是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中心地區。37.34%鄉村發展區是促進農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區域。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優質耕地保護,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13、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耕地生態功能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林草山體資源保護與利用將森林、草地作為最重要的自然碳庫資源,加強林草保護,持續推進荒山植樹造林、城鄉綠化建設等國土綠化行動,強化天然林和公益林管護,提升林草植被覆蓋度、森林蓄積量,提升陸域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水、能礦資源保護與利用 加強水域空間保護,保障水生態水安全。重點推進德厚水庫等水源地的保護;對德厚河、盤龍河等主要河流實行特殊保護。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和用水效率紅線。加強重點領域節水,保障障德厚老塢海至山后水庫引水工14、程、紅甸回族鄉茂克獅子山小(2)型水庫等建設空間等建設空間,全面提升供水安全。分類有序地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對紅甸紅巖子銅礦等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重點突破、政策配套”的原則,有序推進風電、太陽能的開發利用,保障光伏發電、風電等項目建設空間。細化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歷史文化保護線范圍及空間形態控制指標和要求。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強化古樹名木保護措施;開展古樹保護宣傳;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鎮村等級結構體系:紅甸回族鄉形成1個一般鄉鎮、2個中心村、2個一般村的三級鎮村等級結構。等級序列等15、級序列城鎮(村)數城鎮(村)數目目城鎮(村)名稱城鎮(村)名稱1一般鄉鎮1紅甸回族鄉2中心村2紅甸村、茂克村3一般村2小六寨村、平壩寨村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1個自然村。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產業互融互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城郊融合類2個自然村。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和傳統風貌。特色保護類2個自然村。注重全村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項目安排,重點統籌協調村民建房需求和人居環境整治。整治提升類20個自然村。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優化村容村貌,引導村莊特色產業發展。集聚發展類村莊布局16、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產業布局產業發展思路 第一產業為核心“穩糧煙、強果蔬、壯肉牛、優林藥”,堅持山藥為主導產業,培育經濟林果產業,鞏固特色種植業,拓展荸薺、葛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肉牛產業。以紅甸集鎮區為主體,推進農副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配套農貿市場、倉儲物流等,提升核心農業附加價值。依托紅甸鄉民族特色村寨觀光體驗旅游、茂克美麗村莊建設等項目的建設為基礎,以席草寨村為引領,開發鄉村旅游業,將民族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旅游經濟效益。010203第二產業為支撐第三產業為特色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產業布局17、產業空間結構:”一核兩軸,一帶六片區“一心:產業發展核心一帶:盤龍河文旅生態資源旅游帶六片區: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傳統農業種植創新區、林下經濟拓展開發區、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區、規模化肉牛產業聯動區、綠色生態產業休閑區。兩軸:花小公路經濟發展主軸、東西向經濟發展次軸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 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按“鄉級村級”的兩級服務節點配置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鄉級服務中心:建立以紅甸回族鄉人民政府及周邊行政設施、體育設施、商業設施、娛樂設施為核心的鄉域公共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節點:在紅甸、小六寨、茂克、平壩寨分別建設1處村級服務中心。衛生院3018、分鐘生活圈中學行政銀行養老院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超市電商網點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重大要素支撐 綜合交通體系縣鄉道公路規劃。加快推進文山市鄉鎮通三級公路工程(花莊至紅甸至小石橋)等工程,穩步推進對地方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重要縣鄉道高等級化,提高道路服務水平,不斷優化和改善路網結構。農村公路規劃。保障紅甸回族鄉農村道路硬化等項目,對較窄破損的入村道路進行加寬修繕,對危險地段的道路安裝生命防護欄,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公路。交通物流樞紐規劃。規劃形成“一主、多點”綜合交通樞紐,即以紅甸中心鎮區為核心,茂克村、小六寨村、平壩19、寨村為集散點。新建紅甸回族鄉農村客運站、現代物流產業園區建設空間,優化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完善集疏運條件,提升樞紐一體化服務功能。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重大要素支撐 市政基礎設施供水:規劃至2035年,規劃保留現有供水設施。在各村新建或改擴建蓄水池,并配套自來水凈化設施,完善村組供水管網。環衛:規劃至2035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8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4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排水:規劃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其他村根據實際需求配備污水處理設施。電力:縮短10kV線路供電半徑,推進公變低壓線路安全隱患改造工程。高位水池垃圾中轉站文山市紅甸20、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重大要素支撐 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地質環境安全 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執行文山市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劃分方案,重點防治滑坡地質災害,建立地質災害治理和預防相結合的防災體系。增強城鄉抗震能力紅甸回族鄉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紅甸回族鄉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基礎設施提高一個設防等級;新建建設工程或項目嚴格按照國家和省相應規范標準避讓活動斷裂帶。建設防洪排澇體系 鄉鎮駐地。防洪標準20年一遇,排澇標準20年一遇,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2年一遇。村莊。防洪標準10年一遇,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1年一遇。提升消防安全體系進一步加強農村消防安全工作,推動建立21、“一委一隊一站”,即消防安全委員會、專職消防隊和消防工作站。建立完善高效的人防體系 人防工程建設與城鄉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結合,充分利用規劃區內的公共綠地、停車場、公園和地下行車道、過街通道建設人民防空工程,使其具備平時防災抗震、戰時防空抗毀的多重功能。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劃分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布局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優化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助推鄉村振興,建設山清水秀、林茂田肥、美麗宜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22、環境。全面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水源地規劃實施德厚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程。根據水源地周邊生態破壞、污染程度,采取在水庫周邊建立生態屏障,種植適宜的水生植物,綠化造林等措施,減少污染,提升和改善水質。河道治理規劃實施盤龍河、茂克小流等河道治理工程。開展清淤疏浚工程、坡岸整治工程,結合景觀綠化工程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減少泥沙進入河庫,穩固河岸,防治水土流失,美化河岸景觀,改善河流生態環境。森林生態規劃在林地生態系統類型比較豐富的地區,采取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實施防護林、封山育林、退化林地的修復治理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礦山修復規劃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解決23、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問題,加強礦山開采邊坡綜合整治,恢復礦區生態環境。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 國土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耕地提質改造開展宜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建設標準,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田生態為目標,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工程。以優化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提升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約化水平為目標,實施農村宅基地、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工程。后備土地資源開發是維持耕地資源總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將25以下適24、宜開發的荒山荒地、裸地、低效園地等作為補充耕地的后備資源。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心鎮區規劃 規劃分區和用地布局中心鎮區范圍劃定中心鎮區范圍64.68公頃,其中建設用地面積42.47公頃。一級地類面積(公頃)占比(%)耕地7.17 11.09 其他園地0.00 0.00 林地13.30 20.56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1.32 2.05 居住用地29.35 45.37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6.07 9.38 商業服務業用地0.94 1.46 工礦用地1.78 2.75 倉儲用地0.18 0.27 交通運輸用地4.02 6.21 公用設施用地0.06 0.09 綠地與25、開敞空間用地0.09 0.14 陸地水域0.42 0.65 總計64.69 100.00 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交通體系規劃結構:“一心兩軸五片區”一心:綜合服務中心兩軸:主要發展軸、次要發展軸。五片區:綜合服務區:由政府、文化站、林業站、司法所、學校等一批公共設施組成,是全鎮的主要服務中心。東部、西部居住區:位于鄉鎮東部和西部與田園景觀相鄰形成良好的居住環境。工業發展區:主要由山藥切片廠組成。林業發展區:主要位于鄉鎮東北部主要由灌木林地組成。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規劃傳導規劃傳導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強化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規劃一經批準,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加強組織保障1各村進一步落實與分解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城鎮開發邊界內落實詳細規劃編制單元,邊界外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保障規劃傳導實施2健全規劃法規政策體系;完善土地利用配套政策;健全空間管理配套政策;國土空間統一用途管制;強化全過程公眾參與。規劃實施保障3按照全域覆蓋、邊界閉合的原則,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下位規劃傳導內容,將相關指標規模和空間布局傳導至各行政村。精準實施、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和定期評估“”文山市紅甸回族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