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大橋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4149
2024-08-06
44頁
4.40MB
1、大橋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space of Daqiao town前言前言PREFACE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會澤縣自然資源局會同大橋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會澤縣大橋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緊扣會澤“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滇中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間的重要節點城市”的總體定位,順應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要求,統籌構建全域2、美麗、全民幸福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規劃是對大橋鄉全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具體安排,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和實用性村莊規劃的依據,也是開展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目錄目錄COMTENTSCOMTENTS01 規劃總則1.1 規劃原則1.2 規劃期限與范圍1.3 大橋鄉概況02 戰略引領發展,明確規劃定位與目標2.1 主體功能定位2.2 規劃定位2.3 發展目標2.4 發展策略03 嚴守安全底線,構建大橋3、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落實“三條控制線”3.3 統籌村莊建設邊界劃定3.4 規劃分區04 筑牢發展基礎,深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4.1 耕地資源4.2 林草濕地資源4.3 水資源4.4 礦產資源05 統籌鎮村發展體系,優化鎮村空間格局5.1 構建鎮村體系5.2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5.3 鄉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5.4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5.5 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06 強化要素支撐,完善多元配套設施6.1 構建綜合交通系統6.2 健全市政基礎設施6.3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07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7.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7.2 推動國土綜合整治04、8 提升環境品質,建設宜居中心鎮區8.1 用地布局8.2 道路交通8.3 公共服務設施8.4 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8.5 綜合防災09 規劃實施保障9.1 規劃傳導9.2 實施保障規劃總則1.1 規劃原則1.2 規劃期限與范圍1.3 大橋鄉概況堅守底線,綠色發展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底線及管控要求,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其他控制線,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耕地,節約集約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樹立大食物觀,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科學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5、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效率。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優化人居環境,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深入挖掘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尊重本地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強化風貌管控,因地制宜彰顯大橋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氣候、生物、民族和歷史文化等特色。上下聯動,強化實施按照縣鄉聯動,同步規劃的思路,注重精準落實管控要求,將上位規劃確定的各項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落到具體地塊,向下分解核心指標,對近期實施項目做出統籌6、和具體安排,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編制能用、管用、好用的規劃。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廣納民意、廣集民智、廣聚共識,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各個程序和階段。1.1 規劃原則 規劃原則u規劃期限 2021-2035年 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u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大橋鄉行政轄區內全域國土空間,國土面積216.11平方公里,包括大橋村、王家山村、涼水村、者米村、錯初村、磨盤卡村、楊梅山村、八家村、李家灣村、水磨村、楊家村、黃草村、團山村、地德卡村14個行政村,215個自然村,161個村民小組。1.2 規劃期7、限與范圍 規劃期限與范圍 大橋鄉位于會澤縣城西北側,東鄰樂業鎮、迤車鎮,西、北面巧家縣馬樹鎮,南與老廠鄉、五星鄉相連。境內有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有1300多只黑頸鶴越冬象征愛情忠貞,繪就了“人鶴一家”的和諧畫卷,是背包者、美食者、發呆者、攝影者“四大天堂”。大橋一名,因鄉政府駐地附近原有座大木橋而得名。清代屬歸治里頭甲,民國時期屬巧家縣文興鄉。解放后屬巧家縣第八區管轄,1964年歸會澤縣管轄。1987年由迤車劃出者米、涼水,五星劃出王家山等十二個行政村成立大橋鄉。人口:人口:根據2020年會澤統計年鑒,至2020年末大橋鄉戶籍人口3.53萬人,常住人口2.28萬人。社會經濟:社會經濟:全鄉8、生產總值2.22億元2.22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2元15782元。1.3 大橋鄉概況 大橋鄉概況戰略引領發展明確規劃定位與目標2.1 主體功能定位2.2 規劃定位2.3 發展目標2.4 發展策略 落實上位規劃主體功能區定位,將大橋鄉確定為重點生態功能區,規劃健全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鼓勵發展“生態+”或“+生態”產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以山水林田湖優質自然資源為基石,加強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將大橋打造成高原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樣本黑頸鶴重要遷徙越冬地高原濕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樣本黑頸鶴重要遷徙越冬地 充分保護和9、發掘自然資源,做大做強優質馬鈴薯、燕麥、草莓、生豬養殖重點產業,推進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將大橋打造成會澤高原優質農產品示范區會澤高原優質農產品示范區2.1 主體功能定位 主體功能定位2.2 規劃定位 規劃定位u加強野生生物資源保護,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維護林地、草地、濕地等水源涵養生態系統u不斷完善生態旅游觀光基礎設施配套,生態旅游知名度不斷提高u高原農優產品體系初具規模,示范效應與影響帶動作用u營造全域穩固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生態宜居山水小鎮u以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生態體驗為主導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u特色農業格局全面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綠色食品品牌效應明顯u生態價值持續彰顯,10、高質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u形成成熟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u城鄉功能趨于完善,公共服務、基礎保障、生活服務全面實現數字化、智能化2.3 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保護優先、綠色發展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持保護優先、節約優先,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城鄉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以鄉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抓手,統籌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構建和諧城鄉關系。以人為本、注重品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11、供給,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供空間保障,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因地制宜、彰顯特色 依據大橋鄉自然稟賦、人文特色、發展階段,充分發掘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征、傳統特色、時代風貌。2.4 發展策略 發展策略嚴守安全底線構建大橋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2 落實“三條控制線”3.3 統籌村莊建設邊界劃定3.4 規劃分區 全域綜合服務中心 全域綜合服務中心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心引領,兩軸支撐,五區協調,多點發力”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心引領,兩軸支撐,五區協調,多點發力”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一心 城鎮發展主軸12、 城鎮發展次軸 城鎮發展主軸 城鎮發展次軸兩軸兩軸 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態涵養區 高特農產品種植區 生態養殖區 優質林果種植區 重點生態功能區 生態涵養區 高特農產品種植區 生態養殖區 優質林果種植區五區五區 楊梅山村、錯初村、涼水村、團山村 楊梅山村、錯初村、涼水村、團山村多點多點 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依法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至2035年落實縣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413.313413.31公頃,占比15.79%15.79%3.2 落實“三條控制線”落實“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確保13、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實行最嚴格的管控,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主要分布于鄉域西側,主導功能為水土保持,大部分區域為云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2 落實“三條控制線”落實“三條控制線”至2035年落實縣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8896.78896.7公頃,占比41.17%41.17%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堅持底線思維,遵循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要求,促進城鎮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優化。城鎮開發邊界內實施“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3.2 落實“三條控制線”14、落實“三條控制線”至2035年落實縣級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4.214.2公頃,占比0.07%0.07%村莊建設邊界村莊建設邊界村莊建設邊界是村莊規劃中的剛性管控線,除上位規劃明確的產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以及零星機動指標落地之外,不得在村莊建設邊界外新增建設用地。位于村莊建設邊界外的現狀零星建設用地,后續通過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逐漸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村莊建設邊界外規劃保留的建設用用地圖斑,允許依法辦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翻建,但不可擴建。3.3 統籌村莊建設邊界劃定 統籌村莊建設邊界劃定統籌村莊建設邊界劃定880.93880.93公頃,占比4.08%4.08%3.4 規劃分區 規劃分區一級15、分區一級分區二級分區二級分區含義含義生態保護區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陸地自然區域生態控制區生態保護紅線外,陸域部分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陸地自然區域。農田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城鎮發展區城鎮集中建設區、城鎮彈性發展、特別用途區、工業拓展區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牧業發展區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以及農民集中生活和生產配套為主的區域筑牢發展基礎深化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4.1 耕地資源4.2 林草濕地資源4.3 水資源4.4 礦16、產資源4.1 耕地資源 耕地資源 確保完成耕地保護目標,落實上級下達耕地保護目標4293.92公頃4293.92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3413.31公頃3413.31公頃。實行壩區耕地重點保護,將壩區不低于90%90%的優質耕地劃入基本農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監測和制止非農建設亂占耕地。全面實施耕地進出平衡,保障耕地數量長期穩定。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維持耕地資源總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將25以下適宜開發的荒山荒地、裸地、低效園地等作為補充耕地的后備資源。4.2 林草濕地資源 林草濕地資源 著力保護和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林業的基礎性作用,努17、力構建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效益顯著的林業生態體系。完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網絡,加強濕地資源利用管控。4.3 水資源 水資源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優化水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躍進水庫的流域綜合治理及保護。深入實施節水行動,推進水體污染治理,實現水質環境改善。4.4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嚴格礦產資源開采準入條件,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使礦產資源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的設計、施工和驗收全過程。統籌鎮村發展體系優化鎮村空間格局5.1 構建鎮村體系5.2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5.3 鄉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5.4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5.5 城鄉生活圈18、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5.1 構建鎮村體系 構建鎮村體系 綜合考慮人口規模、村莊類型、經濟職能、輻射范圍等因素,按照“一般鎮、中心村、一般村一般鎮、中心村、一般村”三個等級,構建鎮村體系。一般鎮一般鎮中心村中心村一般村一般村大橋鄉楊梅山村、錯初村磨盤卡村、王家山村、涼水村、者米村、八家村、李家灣村、水磨村、楊家村、黃草村、團山村、地德卡村5.2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 結合資源稟賦,按照村莊分類,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提升改善村莊環境,分類推動村莊差異化有序發展,全鄉14個行政村中,集聚發展類9個,整治提升類5個。集聚發展類集聚發展類整治提升類整治提升類錯初村、大橋村、地德卡村、李家灣村、19、涼水村、團山村、王家山村、楊梅山村、者米村八家村、黃草村、磨盤卡村、水磨村、楊家村5.3 鄉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 鄉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 推動集體建設用地集約高效使用。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復合利用。強化村莊建設用地管控。至規劃期末,村莊建設邊界規模原則上不得突破現狀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的1.1倍1.1倍。嚴格落實“一戶一宅”的規定,新增宅基地山區不得大于150/戶,壩區不得大于120/戶。山區不得大于150/戶,壩區不得大于120/戶。村莊建設邊界外規劃保留的建設用地圖斑,允許依法辦理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翻建,但不可新建、擴建。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用地。探索點狀供地和租賃結合的用地方式。開展農村土地20、整治。推動空心村等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集約高效利用。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騰挪空間用于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5.4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 產業布局與鄉村振興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統籌鄉與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保障鄉村在生態養殖、林果種植、高原農特產品加工種植等功能的用地需求。推動城鄉市政供應區域統籌 推動城鄉市政供應區域統籌 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系統完善農村水、電、路、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城鎮對郊區的輻射帶動 加強城鎮對郊區的輻射帶動 統籌中心鎮區對城郊區域在城21、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協調。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大力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逐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優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優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地原則上要劃入村莊建設邊界,超過50畝的項目向縣城城鎮開發邊界內聚集,50畝以下的向鄉鎮城鎮開發邊界或規模較大的農村居民點村莊建設邊界內聚集。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u建設便民利民的鄉集鎮社區生活圈建設便民利民的鄉集鎮社區生活圈 依托中心鎮區,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22、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u建設服務均等優質的村社區生活圈建設服務均等優質的村社區生活圈 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點,綜合考慮鄉村居民常用交通方式,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并注重相鄰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5.5 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強化要素支撐完善多元配套設施6.1 構建綜合交通系統6.2 健全市政基礎設施6.3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6.1 構建綜合交通系統 構建綜合交通系統u 加快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加強全鄉交通網絡建設,把交通作為大橋鄉融入渝昆經濟走廊重要節點的關鍵來抓,努力實現通村公路暢通化23、,為群眾出行和農產品運輸提供便利條件。u 補齊縣鄉村高效配送短板。補齊縣鄉村高效配送短板。加快物流通道建設,加強農產品冷鏈加工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道路運輸服務對經濟社會的支撐能力,推進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u 強化路網體系控制。強化路網體系控制。公路建筑控制區從公路用地外緣起向外的距離標準為:高速公路不得小于30米,省道不得小于15米,縣道不得小于10米,鄉道不得小于5米。縣鄉道穿過城鎮段建筑后退按5米控制,穿過城鎮或中心村段建筑后退按35米控制。6.2 健全市政基礎設施 健全市政基礎設施 給水工程 給水工程 堅持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環境、水資源保護,改擴建大橋自來水廠,提高水源供水保障能力24、,完善供水管網,構建安全可靠的供水網絡,提高區域供水調度及應急保障能力。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 規劃至2035年,中心鎮區建立集中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率達到100%;偏遠村莊污水量小、較分散,本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建立相對集中的污水處理設施。電力電信工程 電力電信工程 電力工程設施建設遵循適度超前的原則,規劃至2035年進一步拓寬電能獲取能力和渠道,加強供電網架建設,提高鄉村地區供電的穩定性及可靠性。大力發展數字通信網和移動互聯網業務等,加快5G基站合理建設,建設一個網絡運行高效、安全可靠,同時數字化、綜合化、智能化的現代通信網絡。環衛工程 環衛工程 按照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與減量化要求,25、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壓縮式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提高垃圾收運效率。殯葬服務 殯葬服務 按照“控制存量、適度增量、生態節地”的原則,落實殯葬改革,合理規劃配置大橋鄉殯葬設施,鼓勵多村聯合設置村級公益性公墓。6.3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u 保障地質環境安全。保障地質環境安全。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隱患點100%開展監測預警。u 增強城市抗震能力。增強城市抗震能力。所有新建、改擴建工程都必須嚴格按照7度抗震標準進行設防,生命線系統及重要部門系統應按8度抗震設防。合理確定應急疏散通道,完善各相關指示標識。農村因地制宜確定應急疏散場地和通道。u 建設防洪排澇體系。建設防洪排26、澇體系。中心鎮區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6.3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 提升鄉鎮安全韌性水平u 提升消防安全體系。提升消防安全體系。中心鎮區設置二級專職消防站,負責全鄉的消防任務,規模較大的農村居民點設置聯防消防隊。u 建立完善高效的人防體系。建立完善高效的人防體系。遵循“疏散為主、隱蔽為輔”的原則,制定合理的人員疏散比例和路線、留城人員掩蔽方案。u 強化重大危險源防護。強化重大危險源防護。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規規范,加強石油化工企業、化工危險品倉庫等重大危險源的管理。u 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城市生命線運行監控系統,提高科技含量,加強政府管理,增強城市承載能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27、進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7.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7.2 推動國土綜合整治7.1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u森林質量改善工程。森林質量改善工程。采取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實施濕地、退化林地的修復治理工程,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功能。u造林綠化空間工程。造林綠化空間工程。編制造林綠化空間規劃,修復保護林地空間,實施國土綠化,提升林草資源總量和質量,確保規劃期內森林覆蓋率和林地保有量。規劃期規劃綠化造林空間不低于452.73公頃。u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帶動生態空間整體保護修復,形成與森林、濕地與水體等生態系統共榮共生的生物多樣28、性保護區,促進生態系統功能提升。u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綜合運用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復、生物修復、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性耕種等措施,加強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u水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工程。水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工程。針對部分水系不連通、重要江河湖泊水質達標率、水生態功能下降等問題,強化源頭控制、系統修復、綜合治理。7.2 推動國土綜合整治 推動國土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 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將原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為農用耕地,耕地提質改造工程主要分布于會澤縣大橋鄉錯初村。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 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 合理利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增減掛鉤指標29、和“增存掛鉤”指標,優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需求。鄉村人居環境整治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 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糞污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環境品質建設宜居中心鎮8.1 用地布局8.2 道路交通8.3 公共服務設施8.4 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8.5 綜合防災8.1 用地布局 用地布局 對中心鎮區現狀用地和重大項目進行梳理,對中心鎮區用地進行規劃布局,統籌安排各類用地規模和布局,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強低效用地利用,鼓勵建設用地混合使用。至2035年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等有所增加。u 30、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構建“鄉集鎮-村”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 將中心鎮區劃分為1個鄉鎮級社區生活圈,統籌布局滿足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的各類服務要素,形成鄉村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將中心鎮區劃分為2個村社區生活圈,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并注重相鄰村莊之間服務要素的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8.2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u 對外交通對外交通 加強城市出入口通道的建設,強化與省道、高速路網的聯系。u 鄉鎮道路交通鄉鎮道路交通 道路分級:道路分級:據大橋鄉用地布局的特點、交通現狀和道路承擔的交通功能,道路等級按兩級設置,分成干路、支路。干道:9m、14m;支路:7m。8.3 公共服務31、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u 構建“鄉集鎮-村”兩級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構建“鄉集鎮-村”兩級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按“鄉集鎮(15分鐘社區生活圈級)-村(5-10分鐘社區生活圈級)”二級配套,完善生活服務圈。對公益性、非盈利性公共服務設施,在用地上給予優先安排,在規劃上提供用地保障。u 機關團體用地機關團體用地 機關團體用地主要集中與中心鎮區西側,東側有部分零散機關團體用地,主要為林業站、村委會等。u 教育用地教育用地 保留現狀中學、小學、幼兒園用地。u 體育用地體育用地 規劃新增一處鄉鎮級體育用地,豐富居民文體娛樂活動。8.4 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 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u 構建“山體農田社區公園濱水廊道”的公32、共綠地與開敞空間構建“山體農田社區公園濱水廊道”的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 廣場:廣場:保留鄉政府前廣場用地,同時將其納入中心鎮區范圍內,構建分布合理、結構清晰、尺度宜人、富有活力的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體系。鄉駐地規劃形成以主要干道為主的開放空間走廊,以周邊山體農田為主的生態郊野環,以內部廣場等重要公共活動空間為支撐節點,以濱水、沿路廊道為支脈織網的公共開放空間網絡,構筑“山城相融,綠水相通山城相融,綠水相通”的藍綠骨架。8.5 綜合防災 綜合防災u 執行標準執行標準 防洪排澇標準:防洪排澇標準:中心鎮區防洪標準采用20 年一遇,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取20年一遇暴雨。抗震標準:抗震標準:中心鎮區內工程33、建設中心城區抗震設防標準為7度。u 救災疏散通道:救災疏散通道:將省道作為人員疏散和物資運輸的救災通道,鎮區內部道路作為疏散救援通道。u 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避難場所:中小學、幼兒園、體育場館、公共綠地等用地為避震疏散場地,避震疏散場地服務半徑小于500米,保證每人不少于1平方米的避震疏散用地。規劃實施保障9.1 規劃傳導9.2 實施保障9.1 規劃傳導 規劃傳導u“總詳”二級空間管控傳導體系“總詳”二級空間管控傳導體系 基于會澤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自上承接大橋鄉傳導內容向下指引村莊國土功能分類和指標及三線控制,明確各級各類規劃管控要求和實施措施。總體規劃層次相關專項規劃會澤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34、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會澤縣大橋鄉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層次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村莊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u建立健全規劃傳導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傳導機制 加強對村莊規劃的傳導與指引。加強對村莊規劃的傳導與指引。以縣級規劃統攬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做到銜接有序、層級清晰、有利落實,防止上下一般粗和各自為政。加強對專項規劃的傳導與協調。加強對專項規劃的傳導與協調。明確專項規劃編制清單,相關專項規劃應在縣級總規的約束下編制,落實相關約束性指標,不得違背縣級總規的強制性內容。加強對詳細規劃的指導與約束。加強對詳細規劃的指導與約束。9.2 實施保障 實施保障組織保障組織保障 由縣級人民政府與鄉鎮人民政府共同負責規劃實施,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制定推進鄉鎮規劃的實施措施,按照項目計劃制定鄉鎮年度工作安排監督檢查各年度工作的推進執行情況。政策配套政策配套 落實和細化主體功能區政策,完善財政、投資、產業、環境、生態、人口、土地等規劃實施政策措施。綜合運用增減掛鉤、增存掛鉤、點狀供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等政策工具。監督實施監督實施 數據庫匯入上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完善規劃實施動態監測、評估、預警、考核機制,接入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監測預警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