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指南.doc(22頁)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60693
2024-08-12
22頁
192.50KB
1、AQ/T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發 布AQ2017-xx-xx實施2017-xx-xx發布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指南Guidelines for enterprises to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for work place accidents(征求意見稿)AQ/T xxxx2017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行業標準ICS 13.200C 78備案號:I目 次前 言II1范圍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與定義14總則25風險評估程序46應急資源調查程序87調查內容9附錄A (資料性附錄) 生產2、經營單位應急資源調查表15I前 言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定的規范起草。本標準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88)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本標準主要起草人:19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指南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總則、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程序、應急資源調查程序和調查內容,以及事故風險評估、應急資源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本標準適用于指導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工作的實施。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標準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3、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GB 18218-2014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T27921-2011 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技術GB/T 29639 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GB6441-86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劃分標準AQ 8001-2007 安全評價通則3 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 危險有害因素 hazardous elements可能導致傷害、疾病、財產損失、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3.2 危險有害因素識別 hazard identification識別危險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確定其性質的過程。3.3 風險 risk發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與4、后果的結合。3.4 風險評估 risk assessment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過程。3.5 個體風險 individual risk個體在危險區域可能受到危險有害因素某種程度傷害的頻發程度,通常表示為個體死亡的發生頻率,單位為 /年。3.6 社會風險 societal risk群體(包括職工和公眾)在危險區域承受某種程度傷害的頻發程度,通常表示為大于等于N人死亡的事故累計頻率(F),以累積頻率和死亡人數之間關系的曲線圖(F-N曲線)來表示。3.7 應急資源 emergency resources為有效開展應急工作,消除或減輕生產安全事故后果所需要的人力、物資、裝備、資金、設5、施、信息和技術等各類資源的總和。3.8 應急人力資源 emergency human resources為有效開展應急工作,消除或減輕生產安全事故后果所需的管理、救援人員和專家隊伍。3.9 應急物資 emergency materials為有效開展應急工作,消除或減輕生產安全事故后果所需的不列為固定資產的自儲或協議儲存的消耗性物質資料。3.10 應急裝備 emergency equipment為有效開展應急工作,消除或減輕生產安全事故后果所需的列為固定資產的自儲或協議儲存的可重復使用的設備。4 總則4.1事故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目的4.1.1 事故風險評估目的針對不同事故種類及特點,識別存在6、的危險有害因素,確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后果,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風險措施,并指導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應急預案的編制。4.1.2 應急資源調查目的根據生產經營單位可能發生的事故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全面調查本地區、本單位第一時間可以調用的事故處置所需的應急資源狀況和合作區域內可以請求援助的應急資源狀況,為建立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資源數據庫和管理信息平臺提供統一完整、及時準確的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并結合事故風險評估評估結論,為提升生產經營單位先期處置提供應急資源準備,指導應急措施的制定。4.2 風險評估原理風險評估應7、考慮導致風險的原因和風險事件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以及風險的其他特性,還應考慮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事故發生的概率以及現有的安全控制措施決定了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量或危險物質的量、危險物質的理化性質以及周邊人員、資產分布情況決定危害事件的后果嚴重程度。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為:a)識別危險有害因素;b)判斷事故發生的可能性;c)分析事故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d)根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出現后的后果,計算個體風險、社會風險值。4.3 應急資源調查原則4.3.1 全面性原則應急資源調查過程中既要考慮資源種類的全面性,又8、要考慮內部和周邊地區調查的全面性,保證調查結果沒有遺漏。4.3.2 實用性原則應急資源調查過程中既要考慮應急資源種類與可能發生的事故性質、危害程度的匹配性,又要考慮應急資源調集、使用的可靠性,保障所調查的應急資源在應急處置時有用、可用。4.3.3 規范性原則采用程序化和系統化的方式規范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資源調查過程,保證調查過程的科學性和客觀性。4.4.4 可操作性原則綜合考慮調查方法、事件和經費等因素,結合生產經營單位的實際情況,使調查過程切實可行,便于操作。4.4 風險評估與應急資源調查依據主要依據以下內容:a) 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有關規定的要求;b) 生產經營單位的應急預案;c)9、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演練評估結果;d) 生產經營單位的相關技術標準、操作規程或管理制度;e) 相關事故應急救援或調查處理的材料;f) 其他相關材料。5 風險評估程序5.1 總體要求風險評估應按照風險評估準備、評估實施和編制評估報告的程序進行,評估流程見圖1。圖1 事故風險評估流程圖5.2 風險評估準備5.2.1 成立風險評估組結合部門職能和分工,成立以生產經營單位相關負責人為組長,相關部門人員參加的事故風險評估組,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生產經營單位可以邀請相關專業機構或者有關專家、有實際經驗的人員參加事故風險評估。5.2.2 收集資料評估組在評估時應收集分析以下資料: a)適用于10、本生產經營單位的法律、法規、規章及標準;b)危害信息;c)生產經營單位的資源配置;d)設計和運行數據;e)自然條件;f)人口數據;g)本行業典型事故案例;h)以往風險評估文件;i)其它有關資料。5.2.3 明確風險評估準則風險評估準則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的取值標準及風險等級評定標準。生產經營單位應依據以下內容制定風險評估準則:a)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b)設計規范、技術標準;c)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d)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5.2.4 選擇評估方法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生產經營的性質和特點,在生產準備、實施、維護、終止等階段有針對性地選擇風險評估方法,開展11、危險、有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估。常見的風險評估方法有:a)安全檢查表(SCL);b)頭腦風暴法;c)預先危險性分析(PHA);d)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e)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f)風險矩陣;g)保護層分析(LOPA);h)故障樹分析(FTA);i)事件樹分析(ETA);j)層次分析法;k)FN曲線;l)GB/T27921-2011規定的其它風險評估方法5.3 評估實施5.3.1 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評估目的,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選擇適用的風險評估方法,對生產準備、實施、維護和終止等階段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確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事故類別應按照GB644112、-86的規定進行劃分。危險化學品企業還應根據GB18218-2014辨識確定重大危險源。5.3.2 風險評估生產經營單位應按照AQ 8001-2007等標準開展風險評估,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分析事故可能產生的次生、衍生后果,將風險評估的結果和風險評估準則比較,確定風險等級,明確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值,判斷風險水平是否可以接受。超過個人和社會可容許風險限值標準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5.3.3 風險等級確定生產經營單位應定期排查評估重點部位、重點環節,通過分析重特大事故發生規律、特點和趨勢,依據風險評估準則分別確定事故風險“紅、橙、黃、藍”4個等級,其中,紅色為最13、高級。5.3.4 風險分級管控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事故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實施風險差異化動態管理。定期對紅色、橙色事故風險進行分析、評估、預警,采取風險管控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將可能導致的事故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圍之內。5.4 編制評估報告事故風險評估結束后,評估組成員溝通交流評估情況,對照有關規定及相關標準,匯總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并形成一致的評估組意見,撰寫評估報告。事故評估報告應當客觀公正、數據準確、內容完整、結論明確、措施可行。6 應急資源調查程序6.1 調查準備結合本單位部門職能和分工,成立以單位相關負責人為組長,單位相關部門人員參加的應急資源調查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生產14、經營單位可以邀請相關專業機構或者有關專家、有實際經驗的人員參加事故風險評估。必要時,可與事故風險評估工作組合并。制定應急資源調查計劃,包括調查的事件、地點、調查組人員構成和調查分工。6.2 調查啟動按照調查計劃,調查組采用資料收集、現場勘探、人員訪談等方法進行應急資源調查。6.2.1 資料收集收集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管理相關的資料,包括生產經營單位風險評估報告;生產經營單位各類應急預案;應急演練記錄;應急救援相關記錄;應急處置評估報告;其他相關資料。6.2.2 應急資源需求分析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結合事故風險評估結果,對生產經營單位事故應急處置中所需應急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調集方式、投入使用時間等進15、行分析,明確應急資源需求結果。6.2.3 現場勘探在應急資源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采用現場勘查的方式查看生產經營單位自身和周邊應急資源,重點查看設備類應急資源和設施類應急資源。6.2.4 人員訪談對于在資料收集和現場勘查過程中所涉及的疑問、信息的補充和已有資料的考證,采用人員訪談的方式進行求證,訪談對象為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管理相關人員,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人員,訪談可采用當面交流、電子或書面調查表的方式進行。6.3 編寫報告調查組成員對調查內容進行匯總整理,對照已有資料,對其中可疑處和不完善處進行核實和補充,按照應急資源調查報告大綱(附錄A)的要求編制調查報告。7 調查內容7.1 應急人力資源7.1.16、1 應急救援隊伍a)內部救援隊伍: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的應急救援隊伍情況,隊伍人數和應急救援能力;b)周邊地區企業救援隊伍:調查周邊地區與本單位簽訂救援協議其他救援隊伍情況和應急救援能力;c)政府救援力量:調查發生事故后,生產經營單位可以求助的政府救援力量,如軍隊、武警、消防等;d)志愿者隊伍: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周邊以社區為依托的,通過培訓組成的具有一定自救、互救只是和技能的社區應急隊伍。7.1.2 應急管理人員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在事故應急管理體系中開展事故準備、響應、善后和改進管理工作的專職人員。7.1.3 應急專家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和周邊區域的可為有效開展應急工作提供建議和咨詢的有關應急17、專家。7.2 應急物資7.2.1 生活類物資a)食品和水: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儲備的用于事故應急狀態下的食品、水的種類和數量,以備事故發生后初期的需要,如餅干、罐頭、壓縮食品等;b)衣物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儲備的用于事故應急狀態下的被子、毛毯、棉衣等的種類和數量。7.2.2 醫療救助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配備的用于事故應急救援過程的醫療救助類物資。主要包括:常備藥品、醫療急救箱等。7.2.3 應急保障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配備的用于事故應急救援過程的應急保障類物質。主要包括:燃料、方木等。7.3 應急裝備7.3.1 車輛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用于應急救援的相關車輛的種類和數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a18、)指揮車:用于事故發生后救援指揮的車輛,包括救護指揮車、移動指揮系統、通信指揮車等;b)消防車:生產經營單位配備的各類消防車輛,如水罐消防車、泡沫消防車、干粉泡沫聯用消防車等;c)保障車:用于生產經營單位應急救援后勤保障的車輛,如后援保障車、辦公宿營車等;d)其他車輛:其他用于生產經營單位應急救援的相關車輛。7.3.2 防護類調查為避免、減少人員傷亡以及次生危害的發生,用于事故發生時的防護裝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a)身體防護:用于搶險救援時的身體防護裝備,如搶險救援服、避火服、防化服、隔熱服等;b)頭部防護:用于搶險救援時的頭部防護裝備,如消防頭盔、搶險救援頭盔等;c)眼部防護:用于現場救援的19、眼部防護裝備,如防化護目鏡等;d)呼吸防護:用于現場救援的呼吸類防護裝備,如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防毒面罩等;e)其他防護裝備:其他類型的防護裝備。7.3.3 監測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儲備的用于事故現場監測的相關裝備。如生命探測儀、氣體檢測儀、氣象色譜儀、紅外線測溫儀等裝備。7.3.4 偵檢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儲備的用于事故現場快速準確的進行檢測的相關裝備,如有毒氣體探測儀、可燃氣體檢測儀、熱像儀、測溫儀、水質分析儀等。7.3.5 警戒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儲備的用于事故現場的警戒類裝備,主要包括警戒標志桿、隔離警示帶、危險警示牌、閃光警示燈、出入口標志牌等。7.3.6 救生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20、配備的用于事故救援的救生類裝備,主要包括折疊式擔架、逃生氣墊、緩降器、救生繩索等。7.3.7 搶險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配備的用于事故現場工程搶險作用的常用裝備,主要包括破拆和堵漏工具、排水泵、排沙泵、滅火器材和裝置、挖掘設備、支護工具等。7.3.8 洗消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配備的用于危化品事故洗消作業的常用裝備,如強酸、堿洗消器、洗消噴淋器、單人洗消帳篷、密閉式公眾洗消帳蓬、洗消噴槍等。7.3.9 通信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儲備的用于應急救援工作的通訊裝備,一般分為有線和無線兩類,包括無線傳真機、便攜式筆記本電腦、對講機等。7.3.11 照明類調查用于生產經營單位儲備的用于應急救援的相關照明類設備,包21、括手提式防爆燈、移動式升降照明燈組等。7.3.12 其他類調查生產經營單位除上述裝備外的其他裝備的種類和數量,如電動排煙機、水驅動排煙機等。7.4 應急設施類7.4.1 避難設施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或周邊也可以滿足公眾臨時避難的場所,如體育館、禮堂、學校等公共建筑,以及公園、廣場等開闊地點、用于臨時避難的帳篷、活動板房等。7.4.2 交通設施調查生產經營單位應急救援過程中所需要的交通設施情況,包括鐵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設施以及周邊的交通是否通暢。7.4.3 醫療設施調查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和周邊地區應急情況下的醫療能力,周邊醫療機構的分布情況以及可提供的醫療救助能力。7.5 應急資金、技術和信息類22、調查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資金保障情況,以及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和外部在應急情況下的相關應急技術資料、應急信息等。8 事故風險評估報告和應急資源調查報告主要內容8.1 事故風險評估報告主要內容 事故風險評估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評估的主要依據; 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過程; 危險源的基本情況、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別;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風險等級; 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值; 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周邊場所、人員情況; 現有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術、監控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 評估結論與建議。8.2 應急資源調查報告主要內容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總則:調查對象及范圍、調查工作程序、生產經營單位主要風險狀況;23、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資源:按照應急資源的分類,分別描述相關應急資源的基本現狀、功能完善程度、受可能發生的事故的影響程度等; 周邊社會應急資源調查:描述本單位能夠調查或掌握可用于參與事故處置的相關社會應急資源情況; 應急資源不足或差距分析:重點分析本單位的應急資源以及周邊可依托的社會應急資源是否能夠滿足應急需要,本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足等; 應急資源調查主要結論:針對應急資源調查后,形成基本調查結論; 制定完善應急資源的具體措施:提出完善本單位應急資源保障條件的具體措施; 附件:附上應急資源調查后的明細表,明細表包括應急資源的種類、名稱、數量等信息。9 規劃應急預案修編9.1 24、構建應急預案體系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危險源識別和風險評估的結果,提出應急預案體系建設的措施和對策。原則上,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將紅色風險,以及低概率、高危害的風險作為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重點考慮對象。其他等級風險,應當根據可接受程度,編制專項預案或現場處置方案。9.2 明確應急措施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結果,明確應急處置措施,按照GB/T26939編制完善應急預案。10 定期更新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和周邊的事故風險、應急資源發生變化的時候,應及時更新事故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報告,保證報告的全面性。附錄A(資料性附錄)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資源調查表A.1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人力資源調查表類別隊伍名稱25、人數應急救援隊伍內部救援隊伍周邊企業救援隊伍政府救援力量志愿者隊伍應急管理人員應急專家A.2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物資調查表類別名稱數量生活類物資食品和水餅干罐頭瓶裝水.衣物被子棉衣.醫療救助類常備藥品醫療急救箱.A.3 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裝備調查表類別設備名稱數量車輛類指揮車救護指揮車移動指揮系統.消防車水罐消防車泡沫消防車.保障車后援保障車辦公宿營車.防護類身體防護搶險救援服避火服防化服.頭部防護消防頭盔搶險救援頭盔.眼部防護防化護目鏡.呼吸防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防毒面罩.監測類生命探測儀氣體檢測儀紅外線測溫儀.偵檢類有毒氣體探測儀可燃氣體檢測儀熱像儀測溫儀.警戒類警戒標志桿隔離警示帶危險警示牌閃光警示燈.救生類折疊式擔架逃生氣墊緩降器救生繩索.搶險類電動剪切鉗氣動切割刀機動液壓泵內封式堵漏袋外封式堵漏袋堵漏槍滅火器排水泵排沙泵挖掘設備吊裝設備.洗消類強酸、堿洗消器洗消噴淋器洗消帳篷洗消噴槍.通信類無線傳真機便攜式筆記本電腦對講機.照明類手提式防爆燈移動式升降照明燈組.其他類電動排煙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