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省和美鄉村村道提升指引【試行】(3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63313
2024-08-20
30頁
13.83MB
1、浙江省和美鄉村村道提升指引浙江省和美鄉村村道提升指引【試行試行】Guidelines for Rural Road Improve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浙江省農業農村廳2024年8月為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堅持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全面打造鄉村振興浙江樣板的實施意見,以全域塑造整體大美、浙江氣質的城鄉風貌為目標,持續推動“千萬工程”再出發再深化再提升,落實好村道提升行動,更好地引導和規范全省村道建設,完善道路功能,提升出行品質,彰顯地域特色,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和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開展了浙江省和美鄉村村道提升指引的編制工作。本指2、引依據浙江省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推進和美鄉村三大行動指導意見,提出“全面硬化提標、沿線彩化提標、節點亮化提標、配套優化提標”“四化提標”的總體思路。在本技術指引的使用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及時反饋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本手冊主要起草單位: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院、金華市農業農村生態與能源技術推廣站本手冊主要起草人:張磊、高昂、吳宦漳、張侃、樊紀亮、施君源、薛鋒、吳燁、沈昊君、虞欣幸、吳尋、盛飛、周榆杰、白琳、劉冉、王桀、王菁菁、徐琪前前 言言2目錄目錄301 總則02 全面硬化提標03 沿線彩化提標04 節點亮化提標05 配套優化提標06 長效管理機制040409093、1414191922222626總則41 總則1.1 編制目的為落實好村道提升行動,更好地引導和規范全省村道建設,完善道路功能,提升出行品質,彰顯地域特色,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制定形成面向多元受眾、易懂可用的村道提升指引。1.2 適用范圍本指引適用于浙江省新建和改建村莊內部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養護工作。1.3 編制原則高效便捷、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協調布局,以人為本。1.4 主要內容村道提升內容包括總則、全面硬化提標、沿線彩化提標、節點亮化提標、配套優化提標和長效管理機制等六個章節,內容涉及路網布局、道路空間、路基路面、基礎管網、道路綠化、4、場所營造、照明設施、附屬設施、安全防災、施工養護和村道管理等方面,各地村莊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村民實際出行需求,合理確定提升內容和重點。5全面硬化提標沿線彩化提標節點亮化提標配套優化提標總則管理機制“四化提標”1 總則1.5 使用對象本指引主要供從事村道建設的基層管理者、設計人員、鄉村工匠等在村道新建和改建工作中參考。1.6 規范性指引村道提升在參照本指引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還應符合國家、浙江省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1.7 本指引用詞說明1、要求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5、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5、指引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6協調布局,以人為本多規合一,有機銜接1 總則1.8 村道定義和分級1、村道指的是村莊內部道路,一般可分為干路、支路和巷路,不同等級道路具有不同的通行功能。2、干路應以機動車通行功能為主,并應兼有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功能。過境道路不應作為村內干路。3、支路應以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功能為主,同時應起集散交通的作用。4、巷路應以人行功能為主,應便于與支路連接。7村道分級管控-干路村道分6、級管控-巷路1 總則1.9 規劃布局1、加強農村道路網布局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有機銜接。農村道路布局應順應山水格局、地貌地形及形態肌理,有效串聯周邊山林、農田、溪流等自然要素,與村莊形態、周邊環境有機融合。農村道路應經濟適用、簡單有效,不宜生硬地設置外環路及機械的方格路網,避免簡單使用中軸線、幾何圖形等城市小區的道路布局方式。不宜設置過長的直線道路,以免行車速度過快,引發交通事故,危害村莊行人生命財產安全。2、農村道路網應有效串聯周邊公路,加強與城鄉公路運輸網絡融合。3、結合四好農村路、美麗公路建設等工程,做好村莊內部道路與外部公路的過渡和銜接,避免出現渠化不足、視7、線遮擋或高差點缺乏防護設施等情況。4、在村道提升改造中,宜根據實際需求適當增補或改造道路,暢通進村路,打通斷頭路、瓶頸路,修補破損路,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要。8與村莊形態、周邊環境有機融合與外部公路做好銜接全面硬化提標92 全面硬化提標2.1 道路空間1、干路應連接主要居住區、集鎮和農場,以機動車通行功能為主,并兼具有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功能,一般為單幅雙車道形式,寬度宜為6-8米,山區、臨海等困難地區干路寬度不宜小于3米。2、支路應以非機動車交通、人行功能為主,同時也能滿足機動車通行,一般為單幅單車道形式,宜為4-5米。3、巷路應以人行功能為主,應便于與支路連接,寬度宜為2-3米。4、村道斷面選8、擇應根據道路兩側建筑的使用功能靈活布置。同時應協調道路寬度與兩側建筑高度的比例,形成適宜的圍合空間。5、村道分期修建時,橫斷面設計應近遠期結合,為遠期實施留有余地,并應預留管線敷設位置。10村道斷面選擇應根據道路兩側建筑的使用功能靈活布置2 全面硬化提標2.2 路基路面1、村道路面應滿足強度、穩定性、耐久性及平整、抗滑等要求。2、村道路基不應深挖、高填,宜因地制宜,合理采用當地填料。3、村道車行道路可采用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硬質材料鋪裝,加快實施“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硬質化道路村莊全覆蓋,可結合實際條件通過鋪設瀝青實現干路黑化,提升道路水平。宅間巷路宜結合當地材料或生態型天然材料,如卵9、石、石板、沙石、碎石等。11鋪設瀝青實現干路黑化巷路鋪裝宜結合當地材料或生態型天然材料2 全面硬化提標2.2 路基路面4、路基填料嚴禁使用含草皮、生活垃圾、樹根、腐殖質的土;填料粒徑應符合規范要求。5、路基工程應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路基的修建不應切斷或阻礙鄉村已有的排洪系統。12路基填料嚴禁使用含草皮、生活垃圾等路基的修建不應切斷或阻礙鄉村已有的排洪系統2 全面硬化提標2.3 基礎管網1、供排水管網宜沿村道敷設管線,減少對農田的占用,結合村莊所處區位,采用適宜的供水模式,滿足供水水質、水壓要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選擇資源化利用、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廠、相對集中式或集中式處理等治理模10、式,并沿村道設置污水接入預留井。2、村莊雨水應優先利用地形自然排放,可沿道路敷設雨水溝渠、管道,新建道路雨水溝渠宜優先選擇生態植草溝,也可選用混凝土或磚石、條(塊)石、鵝卵石等鄉土材料砌筑。3、10千伏電網線路進入農房密集區宜采用電纜入地敷設,0.4千伏線路架空線宜與同路徑10千伏合桿架設,架空和電纜線路宜沿道路設置。4、通信管線進入農房密集區宜采用管道沿道路敷設,或沿墻穿管明敷。5、宜采用“氣源點+管道”方式為用戶供氣,沿道路布局管道能夠減少土地占用,并且降低潛在的安全風險。6、合理開展“清廢桿、清廢線、多桿合一、多箱合一”的農村管線序化工作。13村道沿線設置排水邊溝多桿合一沿線彩化提標1411、3 沿線彩化提標3.1 道路綠化1、道路綠化應包括路側帶、交叉口、邊坡、道路用地范圍內邊角空地等處的綠化,綠化應根據鄉村自然條件和道路功能合理設計。2、道路綠化設施不應侵入路外建筑限界;不應妨礙駕駛員視線;不應遮擋路燈照明;不應遮擋交通標志標牌;不應干擾地上桿線和地下管線。3、道路綠化宜樸實經濟,可結合和美庭院、“一村萬樹”、美麗林相提升行動等工作,科學種植行道樹,搭配彩色樹種、經濟樹種、果蔬,適當點綴花卉,喬灌草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建成以地徑4cm以上喬木樹種為主的行道樹林帶,建設鄉村生態廊道,融合自然風貌,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更替有序、視覺良好的沿線彩色生態景觀帶,與鄉村自然風貌協調的同12、時也易于維護。15建設視覺感受良好的彩色生態景觀帶科學搭配種植果蔬、花卉、綠植和樹木3 沿線彩化提標3.1 道路綠化4、村口綠化可通過一定規模的植物群組與景觀小品組合,形成色彩醒目、層次豐富的生態景觀型村口形象。5、宅間綠化應注重見縫插綠,以種植瓜果蔬菜為主,適當增加鄉土景觀植物,注重季相變化,打造四季景觀。16村口綠化可通過一定規模的植物群組與景觀小品組合宅間綠化應注重見縫插綠,以種植瓜果蔬菜為主3 沿線彩化提標173.1 道路綠化6、新建/改建村道宜保留有價值的樹木,對古樹名木應采取保護措施。7、道路綠化應選擇能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地方性物種,應避免不適合植物生長的異地移植。8、喬13、木種植應注意與房屋及地下管網的安全距離,避免對地下管網及房屋基礎造成破壞。9、道路綠化設計宜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的規定,并參照鄉村綠化技術規程(試行)。對古樹名木應采取保護措施道路綠化應選擇能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3 沿線彩化提標3.2 場所營造1、道路沿線合理布設游憩設施,如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提升道路休憩功能。2、具有鄉村旅游發展潛力的村莊,其道路宜串聯景點和相關服務設施,方便游客和村民日常使用。3、對支路和巷路,可以合理設計兩側建筑立面,確保整體的協調性和美感。18道路沿線合理布設游憩設施道路宜串聯景點和相關服務設施節點亮化提標194 節點亮化提標414、.1 道路照明1、道路照明應采用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節能環保、維修方便的設施,保障村民出行安全。2、道路照明應滿足平均亮度(照度)、亮度(照度)均勻度和眩光限制指標的要求。3、主要道路、岔路口、夜經濟集聚區、廣場、橋梁、坡道等應合理設置路燈照明。4、燈具形式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路燈宜按2030米照明半徑,干路宜在道路兩側交叉布置路燈,支路和巷路可在一側布置路燈。5、村道的照明設計可參照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中城市支路的規定執行。20照明燈具形式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4 節點亮化提標4.2 節能環保1、照明光源應選擇高光效、長壽命、節能環保的產品。2、積極推廣清潔環保的15、太陽能儲能燈,提高夜間照明水平,營造明亮的生活通行環境,提升村民出行安全感和舒適感。21照明光源應選擇高光效、長壽命、節能環保的產品配套優化提標225 配套優化提標5.1 安全設施1、村口應設置村牌、路標、交通限速標志牌或減速帶,或采用特殊鋪裝等減速設施。干路應加快補齊標識標牌標線。2、在陡坡、急彎、臨水沿江、傍山險路等危險路段,應在路側設置限速、警示、警告標志和路側護欄等安全設施;在漫水橋、過水路面等路段應設置警示標志。3、在通行條件復雜、視距不足的路口、彎道等處,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較大,有條件的地區可增設攝像頭等道路監控設施。4、在視距不良的急彎路段,應根據需要設置線形誘導、警告、限速或反16、光鏡等標志和設施。23在陡坡、臨水沿江等危險路段完善防護設施5 配套優化提標5.2 環衛保潔1、結合村莊實際,開展村內道路保潔工作,形成長效管護機制。2、根據村莊規模和形態,在鄉村道路沿線合理布設公共分類垃圾桶,鼓勵分類投放,日產日清。3、設置集中的處理站點,嚴格按標準規范處理有毒有害廢棄物,避免對土地和水源的污染。4、結合道路條件,配備適合農村環境的環衛設備,如小型清掃車、手推式垃圾車等,提高村道環衛工作的效率。24在村道沿線合理布設公共分類垃圾桶,鼓勵分類投放,日產日清5 配套優化提標5.3 停車設施1、應充分利用村莊閑置空間,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布局停車場地。集中停車場宜充分考慮村17、民交通出行路線,結合村莊出入口和主要道路,設置在村莊外圍交通便捷之處。2、在不影響道路通行的情況下,可在主要通車道路單側劃定路邊停車位。3、推廣“一場多用”的智慧停車場,停車場可兼做農村公交首末站、物流網點、集市、文體活動場地等。4、停車場應配置電動車充電樁設施,新建、改建公共停車場按不小于20%預留。5、可結合村莊自然條件和道路綠化,因地制宜建設林蔭停車場。25充分利用村莊閑置空間,推廣“一場多用”的智慧停車場長效管理機制266 長效管理機制6.1 安全防災1、村道及構筑物應按工程所在地區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防。2、鄉村小橋的設計洪水頻率,應采用不小于25年一遇的洪水頻率;大中型跨徑的橋梁應18、采用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頻率。涵洞的設計洪水頻率,不宜低于15年一遇的洪水頻率。3、道路線位不應在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地震斷裂活動帶等自然災害易發區。當不能避開時,必須提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4、村道應設置適當的消防通道,保證消防車輛能夠方便地進出農村居民區域。在主要道路沿線和重要區域宜配備消防栓、消火栓、消防器材箱等消防設施,以便處理突發火災。5、加強路基高邊坡監測,提前發現潛在災害風險,確保人員和財產安全。27道路線位不應在自然災害易發區加強路基高邊坡監測6 長效管理機制6.2 施工養護1、注重鄉村道路施工全流程的規范性,遵守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相關法規規定,鼓勵推行標19、準化施工。2、干路和支路的路基施工和質量驗收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的有關規定。3、定期巡查鄉村道路病害情況,及時修補路面損壞、變形等早期病害,防止小問題引發大風險。4、定期巡查道路上的交通安全相關設施,確保標志標線、路燈等設施的完好性。28鼓勵推行標準化施工定期巡查,確保交通安全設施的完好性6 長效管理機制6.3 道路管理1、建立定期巡查制度,設立維護檔案,詳細記錄維護工作的內容、時間、人員等信息;遵守養護標準,明確各類道路狀況對應的養護頻率;建立緊急應對機制,對于突發情況能迅速組織人員處理。2、積極推動無人機技術在道路巡查領域的應用,提升巡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促進低空經濟發展。3、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宜在鄉鎮或村一級成立道路養護團隊,進行適當的技術培訓,使其能適應不同的養護需求;對成員進行責任劃分,明確工作職責。29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宜在鄉鎮或村一級成立道路養護團隊設立維護檔案,詳細記錄維護工作的內容高質量開展村內道路提升探索建立“有標準、有制度、有經費、有村民參與”的村內道路建設養護管理新模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