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扎渡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63552
2024-08-23
44頁
31.56MB
1、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扎渡鎮(20212035年)糯扎渡鎮人民政府2024年6月糯扎渡鎮位于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部(以下簡稱“瀾滄縣”),國土面積921.13平方公里,糯扎渡鎮是瀾滄縣東方多瑙河,瀾滄東大門。糯扎渡鎮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十層大山、庫區水電風光、瀾滄江風光。產業資源:庫區漁業、林下經濟、熱帶水果。人文遺產:紫云梁子古墓葬、大雅口土都司府、寧江縣臨時人民政府、下緊章古墓葬、仙頂營戰場遺址依托糯扎渡口岸、思茅港、普洱港打造沿江旅游線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決策部署。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2、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意見(云發20207號)及云南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謀劃,瀾滄縣自然資源局會同糯扎渡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糯扎渡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糯扎渡鎮未來十五年空間發展的指南、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實施空間治理,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目錄CONTENTS01規劃概述02定位與目標03國土空間格局04資源保護與利用05鎮村統籌06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8中心鎮區規劃07生態修復3、與國土整治1.1規劃期限1.2規劃范圍2.1規劃定位2.2規劃目標3.1生態空間格局3.2農業空間格局3.3城鎮空間格局3.4底線管控3.5規劃分區5.1人口規模預測5.2鎮村體系構建6.1綜合交通6.2完善市政基礎設施6.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4.1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2林草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3水資源保護與利用4.4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7.1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7.2國土綜合整治7.3礦山生態修復8.1規劃結構8.2用地布局8.3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8.4公共服務設施規劃8.5市政基礎設施規劃8.6綜合防災減災規劃09規劃傳導9.1規劃傳導9.2規劃保障5.3村莊布局優化5.4鄉村振興與產業4、布局5.5公共服務設施配置5.6特色風貌塑造01規劃概述1.1規劃范圍1.2規劃期限 1規劃概述02定位與目標2.1規劃定位2.2規劃目標2.1規劃定位糯扎渡鎮是瀾滄縣的重點鄉鎮,在主體功能區中糯扎渡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疊加重點小城鎮功能。重點發展農牧業、瀾滄江沿岸生態旅游業,建設水岸型美麗鄉村,帶動瀾滄縣東部沿江地區發展。依托糯扎渡高峽平湖景觀、瀾滄江及其沿線山地、糯扎渡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景觀等資源,以周邊民族村寨文化資源和茶馬古道文化為補充,在強化對糯扎渡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的同時,規劃建設瀾滄江糯扎渡沿湖美麗公路,聯動景邁機場和規劃建設的水上機場,發展轉運碼頭水上觀光、低空飛行、空5、中跳傘、水面快艇、水岸自駕騎行、民族特色鄉村旅游、徒步等立體化旅游產品。同時深挖瀾滄江國際品牌價值,積極開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慶活動,打響糯扎渡瀾滄旅游品牌。將糯扎渡打造成為集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峽湖風貌、生態康養等功能要素為一體的普洱市瀾滄江生態旅游目的地核心區。依托糯扎渡交通區位的優越性、瀾滄江豐富的水資源及沿岸港口,重點發展水運、庫區漁業、農牧業、瀾滄江沿岸生態旅游業,建設水岸型城鎮和美麗鄉村,提升糯扎渡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聯合周邊富東鄉、大山鄉、謙六鄉、東河鄉、發展河鄉5個鄉鎮協同發展,積極開發旅游資源,推進瀾滄江沿岸生態旅游發展,合理布局熱帶精品水果、咖啡、林下三七等特色農產品,延伸6、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糯扎渡鎮建設成為瀾滄縣東部沿江發展次中心。2.2規劃目標2025年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三線管控初見成效,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區域協調態勢初步彰顯,糯扎渡瀾滄江生態旅游品牌初步建立,民族文化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片區生態環境治理初具成效,鄉村人居環境品質逐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增強。2035年 農旅商產業與周邊區域高效協調融合發展,庫區漁業、農牧業特色產品產業鏈逐步完善,將糯扎渡鎮打造成為普洱市瀾滄江生態旅游目的地核心區,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中心鎮區綜合服務能力和發展帶動能7、力顯著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富有競爭力的魅力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鎮村互補、區域互通、三生空間互動、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2050年 總體目標 實施并落實云南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謀劃,推動糯扎渡鎮經濟社會三年上臺階、八年大發展、十五年大跨越,將糯扎渡鎮建設成為集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峽湖風貌、生態康養等功能要素為一體的瀾滄江生態旅游目的地。確保與全縣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033.1生態空間8、格局3.2農業空間格局3.3城鎮空間格局3.4底線管控3.5規劃分區國土空間格局 兩廊:瀾滄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黑河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連通其他自然河流生態廊道以及橫縱交錯的潛在生態 廊道,提升連通度、促進生態流、能量流及物種等的擴散與流動,促進區域水 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質量。一屏:托東部瀾滄江生態屏障,加強東部外圍生態空間整體保護,筑牢沿 邊生態安全屏障。兩區:云南糯扎渡自然保護區、云南瀾滄草海省級濕地公園,為主體、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為補充的重要保護節點。3.1生態空間格局3.2農業空間格局3.3城鎮空間格局一核:以糯扎渡鎮為鄉鎮核心,重點提升中心鎮區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帶9、動周邊各節點村莊協同發展,構建糯扎渡鎮發展核心;一軸:依托思瀾阿高速構建東西向的城鎮發展軸;多節點:構建勐礦村南現村龍塘庫區竜山村窯房壩村發展節點。3.4底線管控 5098.4677 糯扎渡鎮現狀耕地10965.8340公頃,本次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本次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098.4677公頃公頃,劃定比例68.05%;壩區穩定耕地面積109.52公頃,壩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105.31公頃,占壩區穩定耕地總面積的96.16。永久基本農田主要呈帶狀分布在河谷地帶。永久基本農田主要呈帶狀分布在河谷地帶。25414.5921 在原有生態保護紅線基礎上優化調整,解決了成片人工集體商品林、原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10、保護紅線的矛盾,為省級重大建設項目提供通道和預留空間。糯扎渡鎮生態保護紅線共劃定25414.5921。88.8016 鎮域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88.8016公頃,其中,城鎮集中建設區88.80公頃。3.5規劃分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是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以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脆弱、必需強制性嚴格保護的自然區域,包括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劃定的區域,占國土面積的72.12%。是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占國土面積的2.92%。生態保護區是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11、區域,占國土面積的5.54%。04資源保護與利用4.1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2林草濕資源保護與利用4.3水資源保護與利用4.4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4.1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2 林草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3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4.4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05鎮村統籌5.1人口規模預測5.2鎮村體系構建5.3村莊布局優化5.4鄉村振興與產業布局5.5公共服務設施配置5.6特色風貌塑造5.1人口規模預測預測2025年總人口30365人,2035年總人口30807人。預測方法2025年人口(人)2035年人口(人)綜合增長率法30374 31018 指數增長率法30375 31019 邏輯斯蒂曲線法30312、46 30921 綜合值30365 30986 預測方法2025年預測中心鎮區人口規模(人)2035年預測中心鎮區人口規模(人)比例法49086103綜合增長率法53215401校核值51155752預測2025年中心鎮區人口規模5115人,2035年中心鎮區人口規模5752人。5.2鎮村體系構建項目人口(人)主要職能一級鎮區5000全鎮行政中心、商業中心、設施服務中心。以農副產品加工及空港配套服務為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綜合服務型鄉鎮。二級重點中心村上勐礦(云盤、田房、趕馬、荒壩河、聯社)1000旅游接待服務林果種植;特色種植。竜山旅游接待服務;林果種植;農產品加工。南現特色農家樂;農產品加13、工;林果種植,以茶葉為主的特色種植。大寨(扁擔山)民俗文化;特色果林;旅游節點。一般中心村下錳礦(勐礦)500旅游接待服務;林果種植。三等新寨(南現)旅游接待服務;林果種植。上干壩一組(扁擔山)民俗文化;特色果林;旅游節點。響水河民俗文化;特色果林;旅游節點。謙邁旅游接待服務;農產品加工。躍進社(窯房壩)旅游接待服務;林果種植;農產品加工。落水洞特色林果種植;農產品加工。雅口社旅游接待服務;農產品加工。吸允寨特色農家樂;林果種植,以茶葉為主的特色種植。大歇場民俗文化;特色果林;旅游節點。三級基層村除鎮駐地及中心村以外的村100以農林業為主要職能,大力推廣農科技術,積極發展多種經營。一個主中心糯14、扎渡綜合中心,以鎮駐地為中心,夯實產業基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產業、人口的集聚形成鄉城發展的極化中心,帶動整個鎮的發展。四個副中心一將竜山、扁擔山村、勐礦村和南現村培植為鎮域新的增長極。多條空間發展軸一以S309公路為主體的經濟發展主軸。和多條鎮域內公路提升。形成一條連接中心村和自然村的發展軸線。并同主軸一起共同輻射帶動整個糯扎渡鎮全域的經濟。5.3村莊布局優化 將糯扎渡鎮行政村及其下轄各自然村中最具代表性類型明確單一類型,將村莊分為四類,分別為集聚發展類、城郊融合類、整治提升類和特色保護類村莊。序號行政村自然村類型發展指引1窯房壩石房,上大蚌,下大蚌,謙莫上寨,謙莫下寨,良子寨,油榨房,15、甘龍塘,花石頭,小黑山,小南現,大新寨,慢登山集聚發展類勵并引導人口回流,增強人口集聚。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充分利用農業資源稟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完善服務配套設施,推動產品供給規范化、特色化、品質化。2雅口團山新寨,團山老寨,泡竹箐,盧山新寨,盧山老寨,花椒樹,火光社,三道河,改新寨,楊四寨,小芒界,大平掌,前進社集聚發展類3響水河響水河(一、二),魚塘(一、二),幫靠,龍塘河集聚發展類.序號行政村自然村類型發展指引1窯房壩躍進社城郊融合類強化發展管控,融16、入城鎮發展,承接城鎮功能外溢,服務城鎮經濟,納入城鎮統一管理,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實踐經驗。2窯房壩熱水塘老城郊融合類3窯房壩石獅子城郊融合類序號行政村中心村/自然村類型發展指引1雅口滑石板一組、二組特色保護類改造生活空間。結合村民的生活和生產習慣,利用現有的空間,如宅前屋后、河道兩側等空置地,規劃布置小游園、文化廣場等可供村民休憩交流的場所,并在廣場上設置宣傳欄、文化小品等設施來傳播和傳承文化。植入展示空間。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設置文化展館、戲臺等設施,陳列展示民俗文化、生產生活、村志族譜等,定期舉辦小型的演出活動,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能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2雅口雅口社特色保護類3雅口鹽店17、特色保護類.序號行政村中心村/自然村類型發展指引1窯房壩岔河老寨整治提升類確有住宅建設需要的農房,允許村民依據建設圖集進行翻建。維持現狀建設用地規模不得擴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保持村莊環境整潔,原則上不新增配套設施,滿足村莊基本服務需求。對于未來發展較好的村莊,可調整為集聚升類村莊;對于未來確定為搬遷撤并類的村莊,管理模式依照搬遷撤并類村莊執行。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發展目標,打造村莊遷并典范,以低層建筑為主,低密度、低強度更新。2窯房壩岔河新寨整治提升類3窯房壩平掌老寨整治提升類.5.4鄉村振興與產業布局一軸貫穿糯扎渡鎮東西向的經濟發展主軸四區綜合服務經濟發展區、谷區民俗旅游經濟發展區、庫區旅18、游經濟發展區、山地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區5.5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構建“中心鎮+中心村+基層村”三服務設施配置體系 中心鎮:承擔片區服務中心的任務,配置片區級高等級的公共服務設施,輻射整個片區。中心村:配置村級片區服務設施,服務村級片區。基層村:以出行時間為尺度,滿足居民生產生活基本保障需求。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教育加快規劃建設鄉村地區學校以相對集中辦學和適當分散辦學相結合形式,逐步提高公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比例;完善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體系。醫療構建“15分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圈”;按照每0.5-1.2萬人設置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構建“5-10分鐘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圈”。文化建立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19、(社區)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育結合鄉鎮綜合服務中心(街道級)、公園、廣場建設鄉鎮級體育設施;與社區綜合服務站(行政村級)結合設置行政村級體育設施。社會福利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40張,“必須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養老設施依托區級綜合性康養服務中心,包含社會福利中心、老年康復中心、老年公寓等養老服務職能,實現街道鄉、鎮級養老設施全覆蓋。鎮域鄉村建設規劃從“產、村、景、民族”一體化的視角考慮糯扎渡鎮鄉村風貌特色,使特色與鄉村的自然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合。挖掘鄉土文化,尊重“鄉俗”,依托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等資源豐富、地域鄉土文化20、保存相對完整的區域,保護、控制、引導鄉土文化自然的存在與發展,充分發揮各片區鄉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風貌;基于鄉村聚落及當地社會關系,以祠堂、寺廟、文化傳習室等為空間載體,組織民間信仰活動公共空間,引導鄉村社會風氣,傳承優秀文化;合理配置公共性文化場地及公共性文化設施,鼓勵農民通過參與娛樂性文化活動形成公共交往,傳承鄉村文明,保護鄉土文化,延續鄉村風貌。5.6特色風貌塑造06基礎設施支撐體系6.1綜合交通6.2完善市政基礎設施6.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6.1綜合交通目標到2035年,建成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全面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完成瀾滄縣“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中21、的各項任務,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和服務品質,完善片區鄉村道路網,加快建設產業路。對外交通規劃落實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的泛亞鐵路支線普洱瀾滄孟連(勐阿)鐵路(糯扎渡段)的布局。推進國道G227糯扎渡段提升改造工程,加強鎮域道路與國道G227的聯通,縮短糯扎渡鎮至瀾滄縣城、景邁機場通勤時間。鎮域交通規劃加快提升改造縣道XJ70糯扎渡段,由四級公路提升為三級公路,同時進行局部加寬、增設錯車道。實現高效銜接鎮域內的各個行政村。立足鄉村振興發展要求,重點推進“四好農村路”,實施農村道路優化工程,加強農村道路全路段的修繕與維護,健全長效穩定的管養保障體系。6.2完22、善市政基礎設施 積極推進糯扎渡鎮市政項目建設,全力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給水工程統籌城鄉供水設施布局:構建立體、綜合、多功能的供水安全保障網。制定集鎮供水保障方案重點灌區供水保障方案構建供水安全多級屏障,全流程保障飲用水安全。排水工程完善雨水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高雨水排水防澇設施標準,加快市政排水系統建設與改造,完善雨水排水防澇系統。提高城鄉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電力工程建設安全可靠電網:構建多元、綠色、低碳的電源供應結構,統籌協調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結構,共同滿足新增用電需求。加強主網結構,逐步優化改造現有高壓配電網。通信工程提升通信保障能力:推進新23、一代通訊基礎設施建設。適當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持續推進基于5G、千兆光網協同發展,建設高速、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環衛工程優化環衛系統布局: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綜合處理系統。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收集處理模式。6.3綜合防災與安全韌性明確防災減災標準抗震標準糯扎渡鎮的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30g,地震烈度為8度,涉及生命線等工程提高一度設防。防洪標準糯扎渡鎮河流按20年一遇標準進行設防,加強鎮域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消防安全按照鄉鎮消防隊標準(GAT998-2012)要求,在集鎮區消防站規劃鄉鎮志愿消防隊1處,以供水管網取水為主。完備災害預警應急預案24、,強化指揮協調系統完善應急信息系統,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完善應急預案系統,提高服務實戰能力完善實戰演練系統,提高駕馭局勢能力 完善應急保障系統,提高處置保障能力 健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機制 構建城鄉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抗震防震預防為主,防御不救劣相結合,保障生命線工程和公共建筑具有一定抗震能力,城市丌發生較大的破壞,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防洪排澇加強防洪排澇排水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通過源頭控制、管網梳理、內河治理、推行生態治水理念等丼措,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消防安全鎮域各村內充分利用高位水池和水井以及鎮域的河流、水庫作為消防水源,規劃設置相應的消防車取水點。鎮域各村內設置消防水池,儲備消25、防水源。地質災害糯扎渡鎮現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后續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防疫規劃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預防和控制疫情的發生和蔓延。重大危險源防治加強源頭治理,提高應急防護不處置能力,降低危險源事敀風險。07生態修復與國土整治7.1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7.2國土綜合整治7.3礦山生態修復對 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行政村和災害集中連片發育的典型小流域,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多措并舉、兼顧生態的原則,探索統籌整合工程治理、避險搬遷、監測預警、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等措施。根據各年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等項目的實際情況,結合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實施。采取封閉保護、植被恢復26、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實施森林生態修復、森林質量提升,使生態系統趨于持續穩定。水生態系統治理修復主要包括水生態環境整治和濕地生態修復。規劃期內安排1個中小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主要涉及黑河等流域入河排污口及污染狀況的監測調查評估,推進流域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庫水質污染整治項目。完成糯扎渡庫區入庫排污口及污染狀況的監測調查評估,推進糯扎渡庫區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7.1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林森林生態修復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水災地質災害隱患點修復7.2國土綜合整治以嚴格保護耕地資源,提升優化農業生產空間,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開展農27、用地綜合整治,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生產用地質量與生產效率,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有序的農村建設用地再開發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空心房”整治、廢棄地的復墾利用等項目的安排,提高農村閑置建設用地效率,優化用地結構布局。到2035年,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農業生產力穩步提高。通過復墾將建設用地整治為農用地,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增加耕地有效面積、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節約用地指標,發揮土地效能,實現城鄉用地合理布局的總體目標。7.3礦山生態修復修復任務積極推進綠色礦山的建設。科學規劃和布局綠色礦山開采28、區域,按照綠色礦山標準推進 新建礦山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快生產礦山改造升級、逐步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分類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重 點推進瀾滄縣已批綠色礦山建設,形成礦產資源的全產業鏈發展;建立健全礦山生態修復和 監測評估機制,確保礦山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支撐糯扎渡鎮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 展。強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全面禁止在礦山生態重點保護區內進行固體礦產開發活動,加 強礦產開發區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嚴控礦山數量,防止過度開釆。優化布局,集約高效開 發利用礦山資源。加強在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廢水、粉塵、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綜合29、 防治,減輕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相關工程與項目在遵循安全、生態功能及景觀優先級的基礎上,我們秉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建則建的原則,運用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及轉型利用等修復模式,對全縣歷史遺留礦山實施生態修復。致力于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關注重點生態功能區、居民生活區及交通沿線敏感山體,推動礦山環境治理與恢復工作。針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生態系統,實施修復與綜合整治,通過治理恢復工程、土建工程及植被綠化工程等措施,全面提升礦山生態環境質量。08中心鎮區規劃8.1規劃結構8.2用地布局8.3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8.4公共服務設施規劃8.5市政基礎設施規劃8.30、6綜合防災減災規劃8.1規劃結構構建“一心、一軸、三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一心”:糯扎渡鎮的旅游集散中心;“一軸”:城鎮經濟發展軸;“三片區”:休閑娛樂與居住片區、交通樞紐與綜合服務片區、商業休閑與居住片區。8.2用地布局主要商業服務業用地、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交通運輸用地規模增加,主要為未來旅游業發展預留用地,低效住宅和未利用地規模減少。規劃城鎮開發邊界為88.8016公頃,其中居住用地25.5200公頃,占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的28.74%;交通運輸用地5.6207公頃,占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的6.33%;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8.6145公頃,占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的9.70%;商業服務業用31、地15.2011公頃,占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的17.12%;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15.4456公頃,占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7.39%。8.3公共綠地與開敞空間規劃鎮區的綠地系統布局結構為:“山城相融、綠園點綴、綠廊融城”。“山城相融”:中心鎮區四周山體環繞,以山體植被綠化作為中心鎮區的背景,通過“引綠入城”的手法將中心鎮區規劃綠地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滲透,縫合人與自然的關系;“綠園點綴”:結合現狀條件,規劃中心公園與小游園,打造適宜人居的景觀公共空間,并注入人居健康生活,賦能于場地本身,激發鄉集鎮活力;“綠廊融城”:規劃沿思瀾高速兩側布局防護綠地,形成南北向的城鎮生活綠廊。鎮生活綠廊,不僅為居民提供了32、便捷的休閑游憩場所,更是連接了城鎮各個角落的綠色紐帶。同時也減緩了高速公路噪音、揚塵等不利因素對中心鎮區的影響。8.4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劃形成“鄉鎮級村級組團”三級鄉鎮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教育設施規劃集鎮區現狀已有小學、中學和幼兒園。醫療衛生與防疫設施規劃集鎮區現狀已有衛生院,基本滿足現狀需求。規劃補全配套設施,提升醫務人員業務水平。文化設施規劃保留糯扎渡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保留村級文化站。體育設施規劃提升改善鄉鎮級體育設施,結合地方需求,建設體育設施。社區服務設施規劃鄉鎮級:保留現狀鄉鎮政府、財政所等機關團體,服務鄉集鎮乃至鎮域。村級:保留現狀村委會、文化活動中心等村級設施。8.33、5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給水設施規劃在中心鎮區東部干龍塘新建自來水廠,采用集中供水。排水設施規劃新建糯扎渡污水處理站,位于中心鎮區。至規劃末期污水收集率95%,污水處理達標率100%。電力通信設施規劃對中心鎮區現狀電信局站、郵政局站進行提質增效。環衛設施規劃在中心鎮區北部新建垃圾中轉站。8.6 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抗震防災規劃糯扎渡鎮的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30g,地震烈度為8度.供水、供電、交通、醫療、糧食供應、消防及防災指揮部等生命線工程提高一度設防。防洪規劃糯扎渡鎮河流按20年一遇標準進行設防。加強鎮域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及時排除洪水,集鎮區排澇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進行規劃建設。消防規劃按照鄉34、鎮消防隊標準(GAT998-2012)要求,在集鎮區消防站規劃鄉鎮志愿消防隊1處,鎮域各村內充分利用高位水池和水井以及鎮域的河流、水庫作為消防水源,規劃設置相應的消防車取水點。鎮域各村內設置消防水池,儲備消防水源。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糯扎渡鎮現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后續應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禁止破壞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對存在地質災害的村莊,應在相應位置建立道路標識,警示標識等標識系統。09規劃傳導9.1規劃傳導9.2規劃保障9.1規劃傳導落實上位規劃縱向指引嚴格貫徹落實國家、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明確的主體功能定位及約束性指標、資源底線和空間管控要求、重要名錄、重大政策和制度35、等強制性內容。強化村莊規劃縱向傳導鄉鎮規劃指引發展指引:旅游型;瀾滄縣東部沿江發展次中心,以旅游服務、水運交通為主的城鎮。控制指標:至2035年,形成“鎮區中心村基層村”的三級鎮村體系。鎮區為糯扎渡鎮鎮區,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為窯房壩村;其他村為基層村。傳導內容強制內容規劃指標: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底線約束: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水資源空間管控: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建設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區重要名錄:自然保護地、歷史文化保護9.2規劃保障健全規劃管控體系強化規劃空間傳導:加強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傳導,落實縣級空間規劃,指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36、規劃.嚴格規劃許可管理:嚴格按照國土空間規劃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實行規劃全周期管理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機制,年度體檢結果作為下一年度實施計劃編制的重要依據,五年評估結果作為近期建設規劃編制的重要依據。健全實施規劃監督考核機制:依托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管系統,完善規劃督察員制度,強化對規劃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將國土空間規劃執行情況納入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內容,明確各級執法職責,綜合運用衛片等信息化手段,強化執法監察。完善政策機制體系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落實重點鄉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點任務與工程,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構建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融資協調機制。健全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政策: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大市場,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政策: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完善確權登記管理,逐步實現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清晰界定全部國土空間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