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1、企業經營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管理制度1.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主體為由財務管理核算中心、紀檢信訪科和相關業務科室中相關人員組成的內部監督聯合工作小組。2.內部監督聯合工作小組成員。3.內部監督的內容包括:(1)單位經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是否實現有效分離;權責是否對等;議事決策機制是否建立;重大經濟事項的認定標準是否確定而且一貫地執行。(2)內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尤其是國家明確的標準、范圍和程序;內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3)授權審批的2、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相關責任是否明確;授權審批手續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未經授權審批就辦理業務的情形;是否存在越權審批、隨意審批情形。(4)崗位責任制是否建立并得到落實;關鍵崗位輪崗制度是否建立或采取了替代措施,是否存在不相容崗位混崗的現象。(5)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工作人員是否具備與其工作崗位相適應的資格和能力。(6)是否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及管理情況。(7)預算編制、預算執行、資產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8)預算執行分析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9)預算與決算相互反映、相互促進的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10)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是3、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11)收支是否實施歸口管理并得到有效執行。(12)印章和票據的使用、保管是否存在漏洞。(13)相關憑據的審核是否符合要求。(14)定期核查的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15)政府采購活動是否實施歸口管理并得到有效執行。(16)政府采購部門與財會部門、資產管理等部門之間是否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并得到有效執行。(17)政府采購申請的審核是否嚴格。(18)驗收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19)是否妥善保管政府采購業務相關資料。(20)各類資產是否實施歸口管理并得到有效執行。(21)是否按規定建立資產記錄、實物保管、定期盤點和賬實核對等財產保護控制措施并得到有效執行。(22)與4、建設項目相關的議事決策機制和審核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23)是否對項目投資實施有效控制。(24)項目設計變更是否履行相應的審批程序。(25)工程款項的支付是否符合有關要求。(26)是否按規定辦理竣工決算、組織竣工決算審計。(27)相關資產是否及時入賬。(28)是否對合同實施歸口管理并得到有效執行。(29)合同訂立的范圍和條件是否明確。(30)是否對合同履行實施有效監控。(31)合同登記制度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32)合同糾紛協調機制是否建立并得到有效執行。4.內部監督的范圍在初期階段包括單位經濟業務活動中所有業務和業務的所有環節、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和機制的建立與執行情況、內部控制關鍵5、崗位及人員的設置情況。在內部控制體系建立和執行情況逐步穩定后根據重要性原則和適應性原則,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等因素)加以確定。5.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初期,每3個月進行一次監督評價,根據監督評價結果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改進與完善。在內部控制體系建立和執行情況逐步穩定后,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監督評價。因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等引起內部控制體系發生重大變動時,應及時進行監督評價。6.不定期地對內部控制開展各項專項檢查、抽查。7.內部監督的方法:(1)個6、別訪談法,即向單位的相關工作人員詢問,并對答復進行評價,以獲取與內部控制建立和執行情況相關信息的方法。(2)實地觀察法,即檢查人員察看相關工作人員正在從事的活動或實施的程序,適合檢查不留下書面記錄的控制措施執行的有效性。(3)證據檢查法,是指檢查人員對單位內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紙質、電子或其他介質形式存在的記錄和文件進行審查。(4)重新執行法,是指檢查人員通過獨立執行原本作為單位內部控制組成部分的控制措施,來判斷內部控制建立和執行的有效性。(5)穿行測試法,是指在內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選取一筆具體業務事項作為樣本,追蹤該業務事項從最初起源直到最終在財務報告或內部管理報告中反映出來的過程,即該流程從起7、點到終點的全過程。8.內部監督的程序:(1)制定監督檢查工作方案并經單位負責人批準:檢查的依據、檢查的范圍、檢查的內容、檢查的方式、實施計劃、人員構成。(2)實施監督檢查:獲取與內部控制建立相關的文件和資料,包括相關的內部管理制度,各類經濟活動的業務流程圖、風險控制矩陣,內部控制關鍵崗位的崗位責任書,相關財務數據等;根據了解的經濟活動業務流程,確定監督檢查的范圍和重點,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開展現場檢查測試;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應當遵循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如實反映檢查測試中發現的問題,并及時與相關業務部門溝通,并就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與相關業務部門達成一致。監督檢查的結果和改進建議應當經過相關工作人8、員復核和驗證。9.內部審計部門負責對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設計有效性和執行有效性)進行評價并出具單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10.內部控制建立和執行的有效性評價包括:內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適應性,各個業務控制在監督檢查期內是如何運行的,各個業務控制是否得到了持續、一致的執行,相關內部控制機制、內部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內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執行,執行業務控制的相關工作人員是否具備必要的權限、資格和能力。11.單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內容包括:內部監督檢查和評價的依據,即單位內控規范和單位相關內部管理制度;內部監督檢查和評價的范圍,即全面檢查評價還是就某特定業務內部控制的9、檢查評價;內部監督檢查和評價的程序和方法,即內部監督工作流程以及現場測試采用的主要方法;以前期間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況;本次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及改進意見或建議;內部控制建立和執行有效性的評價、結論及改進意見和建議。12.內部控制建立和執行有效性的評價可以從總體評價、效果評價和缺陷評價三個方面進行。13.內部審計部門完成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后,可以征求內部紀檢監察部門的意見,最后提交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對擬采取的整改計劃和措施作出決定,改進單位內部控制體系。14.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結果作為單位完善內部控制的依據和考核評價相關工作人員的依據。15.將內部評價的相關資料歸檔。1610、.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流程圖: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流程節點說明: B1:內部審計部門提出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申請,編寫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方案; C1:紀檢監察部門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方案進行審核; D1:單位領導班子對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方案進行審批; D2:單位領導班子下達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方案; B2:內部審計部門根據方案進行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 A2:業務部門提供資料和數據,配合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 B2:內部審計部門匯總各部門的評價與監督結果,形成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C2:紀檢監察部門對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進行審核; D2:單位領導班子對評價報告進行審批,制定整改和獎勵措施; D3:單位領導班子公布整改和獎勵措施; A3:業務部門進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