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工作場所職業危害控制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978377
2024-09-03
11頁
20.31KB
1、公司工作場所職業危害控制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目的采用合理的措施控制粉塵、噪聲、有毒有害氣體、高低溫及照明等職業危害,保護員工身體健康。2適合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全體員工。3術語與定義職業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場所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相伴隨,對從事該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造成健康損害或者影響的各種危害。4職責4.1經理4.1.1負責匯總職業危害清單制定全礦的職業危害控制計劃,并落實執行。4.1.2負責編制職業危害控制制度,并督促執行。4.1.3組織對職業危害的專項安全檢查,對查出的問題及時研究,制訂整改措施2、,落實部門按期解決。4.2生產、技術部4.2.1編制企業生產工藝、技術改進方案規劃安全技術、勞動保護、職業病防治措施等,改善職工勞動條件,對職業危害進行技術控制。4.2.2編制生產過程的技術文件,技術規程,制作和提供生產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來源、產生部位等技術資料。4.2.3對生產設施、通風防塵防毒等安全防護設施做好維護、檢修計劃、確保安全運行4.3安全環保部負責制定生產環境有害因素的治理規劃,并檢查執行情況;負責按照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的要求,監督員工佩戴勞動防護用品的實際情況。4.4人力資源部負責按照安全教育與培訓管理制度,制定職業危害控制培訓計劃,對員工進行職業危害辨識,職業危害3、后果,自我防護方法的培訓。4.5物資部負責按照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的要求,為員工配備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4.6車間4.6.1負責統計本部門接觸職業危害的人員清單。4.6.2落實本部門的職業危害控制計劃。4.6.3定期組織本車間范圍的檢查,對車間的設備、防護設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報領導小組,采取措施。4.7員工熟悉、掌握職業危害辨識,職業危害后果和自我防護方法的方法。5工作程序5粉塵危害控制5.1需要控制的主要粉塵危害源包括:a)鑿巖(鉆孔)、運輸、鏟礦、放礦、爆破、破碎等產生的粉塵危害;b)砂輪研磨時砂輪機產生的粉塵危害;c)電焊作業時產生的電焊煙塵危害;d)機械車削鑄件時產生的金屬粉塵;e)4、地面運輸公路產生的揚塵。5.1.2需要控制的粉塵危害崗位包括:a)采掘作業面及作業人員;b)破碎系統作業面及作業人員;c)運輸放礦作業面及作業人員;d)礦石破碎等作業人員;e)其他工種:運輸司機、裝載機工、電焊工、維修(鉗工)等。5.2粉塵控制措施包括:a)改革工藝流程使生產過程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b)生產場所的粉塵接觸限值應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的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粉塵控制設計與主體工程設計同時進行。c)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對產塵點采取綜合性粉塵措施,即“風、水、密、護、革、管、教、查”八字方針,從控制塵源開始,使作業點的粉塵濃度達到衛生標準。5、d)生產車間按照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評價職業危害的風險等級,采取風險控制措施。e)采用干式作業時,鉆孔設備必須要配備粉塵收集設施。f)地面運輸公路晴天時定時開灑水車灑水。g)各種裝運設備,每天應清洗一次。h)為員工配備防塵口罩,加強個體防護,接塵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防塵口罩。i)加強對除塵設備管理,車間每天對除塵設備檢查,保證除塵設備的有效性。j)組織對粉塵危害作業點進行專項安全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和問題及時落實整改,5.2有毒有害氣體危害控制5.2.1需要控制的有毒有害氣體危害源包括:a)爆破時產生的炮煙;b)電焊作業時,在高溫下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5.2.2需要控制的有毒有害氣體危害崗位包6、括:a)爆破后的工作面及進入爆破工作面的作業人員;b)鏟運機采掘作業人員;c)進行電焊的作業人員。5.2.3有毒有害氣體危害控制措施包括:a)對主要產生有毒有害氣體點,采取密閉、通風排毒等措施,并進行凈化使其達到排放衛生標準;b)生產場所的有毒有害氣體的接觸限制應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的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有毒有害氣體控制設計必須與主體工程設計同時進行;c)改革工藝,推廣和采用新技術,改善勞動條件,盡量采用安全的新工藝代替舊的危險性較大的工藝,采用無毒。低毒物品代替有毒、高毒的物品;d)生產車間按照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評價職業危害的風險等級,采取風險控制措施7、;e)改善作業環境,在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區域安裝通風防毒設施和凈化裝置并保持正常運行;f)爆破后禁止過早地進入爆破作業面,必須經檢查確認工作面無炮煙后,方可進入工作面;g)生產車間按照安全生產檢查管理制度的要求,對有毒有害氣體產生的崗位,經常進行檢查,特別是在氣壓較低,空氣流動性較差的天氣,經常開動通風設施,以保作業場所良好的通風,防止有害物質的聚集;使用除塵設備專項安全檢查表對除塵設備進行安全檢查;h)進入容器、地溝、底坑、槽罐內進行電焊、切割等其他作業時,必須有良好的通風設施;i)加強個體防護嗎,接毒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防毒口罩;j)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不準在作業場所吸煙、吃東西、班后洗澡、不準將8、工作服帶回家中;k)搞好文明衛生,堅持清掃制度,保持廠房和設備的清潔,減少“二次塵毒”散發的危害;l)對員工進行教育培訓,使員工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和自我防護技能;m)各車間、單位應對本單位的除塵設備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單位的空氣標準符合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規定。5.3噪聲與振動危害控制5.3.1需要控制的噪聲與振動危害源包括:a)鑿巖、爆破、鏟運、礦石提升、井下礦石破碎、水泵等生產設備在運轉中產生的噪聲和振動;b)輔助風機在運轉中產生的噪聲;c)裝(卸)礦站、礦石破碎生產設備在運轉中產生的噪聲和振動;d)機械設備在加工時產生的噪聲和振動。5.3.2需要控制的噪聲與振動危害崗位包括:a)鑿巖、爆破9、鏟運、運輸、礦石破碎操作人員;b)運輸、裝(卸)礦站、礦石破碎操作人員;c)機械設備操作人員。5.3.3噪聲與振動危害控制措施包括:a)生產場所的噪聲應符合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J87-85)的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噪聲控制設計必須與主體工程設計同時進行;b)控制噪聲和振動源:在設計、購買生產工具和設備時,優先考慮采用低噪聲、低振動生產工具和設備;c)改革工藝:以低噪聲的機械代替高噪聲的機械,以無聲的工具代替有聲的工具、降低設備的振動;d)控制噪聲的傳播:合理布局,從降低噪聲入手,采取消聲、吸聲、隔聲、隔振、減振等治理措施;e)生產車間按照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評價職業危害10、的風險等級,采取風險控制措施;f)物資部負責為員工配備防噪聲用品、做好個體防護;作業人員作業時應配戴耳塞、耳罩、頭盔等防噪聲用品;g)改善作業環境:產生噪音較嚴重的生產作業場所修建隔音室,降低噪音分貝指標。5.4高溫危害控制5.4.1需要控制的高溫崗位包括:a)電氣外線作業;b)野外作業;c)電焊作業;5.4.2高溫控制措施包括:a)生產場所的高低溫設計應符合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的要求;b)生產車間按照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管理制度評價職業危害的風險等級,采取風險控制措施;c)通風降溫:采取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d)保健措施:防暑降溫、提供清涼飲料;e)個體防護:提11、供適合的工作服等。5.5照明控制5.5.1照明控制要求按照礦照明管理制度執行。5.5.2生產場所的照明設計應符合工業企業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的照明控制設計必須與主體設計同時進行。5.5.3工業場所照明光照度及安裝規范按照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GB16424-)、礦山電力設計規范(GB50070-)有關規定執行。5.6職業危害培訓對員工進行職業危害辨識、職業危害后果、自我防護方法、職業危害報告方法培訓。5.7職業危害體檢全體員工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確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理,并將員工每次的體檢表,存入職工健康檔案。5.8對因工作造成的職業致病、致傷、致殘的員工,按照勞動保護有關法規及其規定給予治療和適當的經濟補償。5.9對上崗前曾有過職業病史,因本職業工作會引起職業病的員工,應及時調整工作崗位或給予妥善安置。5.10對存在職業病害的工種、崗位的員工,按行業要求,給予定期不定期的身體檢查,檢查結果存檔。5.11各單位定期發放有關的勞動防護用品,經常檢查防護用品的配備情況。6相關制度6.1安全教育與培訓管理制度6.2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7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