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公司安全標準化職業危害控制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978806
2024-09-03
16頁
38.04KB
1、礦業公司安全標準化職業危害控制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礦業有限公司安全標準化職業危害的控制制度1 總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352號令2002),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有效預防職業病發生,保護員工健康,促進本公司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本制度適用于本公司職業衛生安全與職業危害管理。2 預防和管理原則預防職業危害(塵毒)工作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和“管生產必須管安全”以及“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2.1職業危害控制部門及責任人員2、職責公司總經理要對本單位的職業危害(塵毒)作業安全負全面責任,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總負責主管工作。安全科要做好衛生健康檢查統計和作業環境監測工作,并將檢查測定結果告訴作業人員,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必須下達整改指令,并按時驗收。各生產單位應淘汰噪聲、振動超標的工藝設備,嚴格控制安裝質量,防止振動,同時采取通風、降噪、隔離等技術性措施來降低或消除生產性有害因素。安全科必須按有關規定發給作業人員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并要求作業人員必須堅持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辦公室供銷科應購買符合衛生標準的生產衛生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各生產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日常管理,負責組織實施有毒有害崗位員工上崗前,在崗期間,離職前的職業3、健康體檢;負責委托第三方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并依據體檢、監測結果提出相關改進的措施;負責員工職業健康體檢檔案和職業衛生檔案的建立.3 職業危害控制3.1公司可能導致的主要職業病類型及涉及的作業類別可能導致的主要職業病類型:礦工塵肺,電焊工塵肺,一氧化碳中毒,電光性眼炎,化學藥劑中毒,噪聲聾.公司可能導致職業病的作業類別主要有放炮作業,出、運礦作業,破碎作業,電焊氣割作業,磨浮作業,化驗作業.各生產單位依據自身的生產特點,需增加導致職業病的作業類別,對作業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和場所檢測時,可自行確定.3.2廠址設立及配套設施選擇的職業衛生要求廠址設立應符合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業4、衛生條件.生產工作場所與職業病防護相適應的設施,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設備,工具等設施符合職業健康要求.新建項目的三同時管理,根據建設項目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相關規定執行.3.3職業健康危害的管理粉塵的控制.1 井下防塵.1.1以濕式作業、加強通風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防塵措施。濕式鑿巖放炮后噴霧降塵,運輸過程濕式作業;加強通風,24小時連續作業的礦井,全面通風的主風扇連續運轉,保證作業面足夠通風量,獨頭作業和全面通風達不到的作業面,應安裝局部通風設備。輔助性防塵措施:入風巷道、回風巷道設水幕,以凈化風源和被粉塵污染的空氣;鑿巖出渣前應清洗工作面巷壁,進風道、人行道及運輸巷道5、的巖壁,每季至少清洗一次;接塵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防塵口罩,防塵口罩阻塵率應達到1級標準要求,即對粒徑不大于5um的粉塵,阻塵率大于99。.1.2必須配備足夠數量的測風儀表、測塵儀器和氣體測定分析儀器等,并應按國家規定進行校準。.1.3礦井通風系統應每年測定一次(主要巷道的通風阻力測定),經常檢查局部通風和防塵設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1.4礦井總進風量,總排風量和主要通風道的風量,應每季度測一次,主扇運轉特性及工況,應每年測定兩次,作業地點的氣象條件(溫度、濕度和風速等)每月至少測定一次。.1.5定期測定井下各個塵點的空氣含塵濃度,鑿巖工作面每月測定兩次,其他工作面每月測定一次,并逐月進行統計分6、析,上報和向職工公布,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要每年測定一次。.1.6井下采掘工作面進風流中的空氣成分(按體積計算),氧氣不得低于20,二氧化碳不得高于0.5,入風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風源含塵量不得超過0.5mg/m3。井下作業點的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不得超過下表規定:物質名稱最高濃度一氧化碳CO 30mg/m3 二氧化碳Co2 5mg/m3 二氧化硫SO215mg/m3硫化氫H2S10mg/m3含游離二氧化硅以上的粉塵(石英、石英巖等)2mg/m3 石棉粉塵及含石棉10的粉塵2mg/m3 含游離二氧化硅10以下的滑石粉塵4mg/m3 .2地表防塵.2.1全礦各主要產塵點,必須設置除塵7、設施,各單位具體負責管理維護,確保除塵設施與生產設備同步運行,安全科負責日常監督考核。.2.2粉塵崗位職工配備防塵口罩,做好個體防護。.2.3安全科對各粉塵崗位的粉塵濃度,每月至少監測一次,視具體情況及時提出整改建議。.2.4焊接煙塵和有毒氣體的防護,焊接工作場所通風條件不良的地方需采用機械通風風技術措施,通風技術是消除焊接塵毒危害,改善勞動條件的有效措施。它的效用是把新鮮空氣送到作業所在,并及時排出有害物質和被污染的空氣,使作業環境切合勞動衛生的要求。 噪聲控制.1 噪聲作業場所噪聲超過85分貝的,應優先考慮采取:消除噪聲源,設置隔聲監控室,安裝強噪聲隔聲罩,吸聲處理,在聲源或通路上裝配消聲8、器和對設備進行隔聲,隔振,減振處理等措施.在噪聲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使用耳塞,隔聲頭盔等.2噪聲控制設備應經常維護保養,各經營單元和相關部門要定期檢查隔音設施的使用及完好情況,確保噪聲控制效果.3非噪聲作業場所的噪聲控制應嚴格控制在70分貝以下,超過70分貝的應采取相應的隔音降噪措施.高溫低溫控制.1當作業場所氣溫37時應采取局部降溫和綜合防暑措施,并應減少接觸時間.各生產單位可根據自身的生產情況合理安排員工工作時間.2防寒:根據作業場所性質設置必要的防風,取暖設施和為室外作業員工配發防寒用品.振動的控制3.3.4.1從工藝和技術上消除或減少振動源是預防振動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國外進口的錐破代9、替原先的顎破等。.2選用動平衡性能好、振動小、噪聲低的設備。3.3.4.3基礎隔振是將振動設備的基礎與基礎支撐之間用減振材料(橡膠、軟木、泡沫乳膠、礦渣相等)、減振器(金屬彈簧、橡膠減振器和減振墊等)隔振,減少振源的振動輸出。在振源設備周圍地層中設置隔振溝、板樁墻等隔振層,切斷振源向外傳播的途徑。.4個體防護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個人防護用品,有毒有害物質控制.1使用和產生有毒有害,易揮發物質的作業場所,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程操作,并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確保作業場所中毒危害因素濃度符合國家職業健康標準要求,.2各生產單位要加強設備維護保養,防止由于設備原因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質危害事故發生.3從事10、有毒有害崗位人員應配發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公司安全科對勞動防護用品穿戴情況實施監督和檢查.輻射的控制電焊操作,高頻電磁波可導致皮膚老化,焊接強光對作業者的眼睛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要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采用電焊面罩蓋和穿戴電焊防護服預防電焊操作對人體的影響和傷害。潮濕的控制潮濕主要控制措施有保證用電設備無漏電,加強個人防護用品等照度不良的控制保障用電安全,加強個人防護用品等4 職業健康教育與培訓4.1職業危害的辨識公司安全科應定期研究職業危害和職業病防治工作。各生產單位和部門要定期組織對所轄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教育與培訓工作,各級領導和崗位職工都必須熟悉本崗位職業危害與職業病防治職責,掌握本崗位及11、管理范圍內職業危害情況、治理情況和預防措施。要對全體職工進行職業危害的辨識、防治的基礎知識培訓與考核。要組織職工認真學習和貫徹國家的職業危害辨識、防治規章制度,樹立法制觀念,提高遵紀守法意識。班組每季度在安全活動中安排一次職業衛生知識學習活動,并做好記錄。4.2職業危害的后果對全體職工進行職業健康教育培訓過程中,應如實告知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后果,讓員工從主觀上意識上能主動的針對自身工作中的職業危害進行預防。4.3自我防護的方法生產崗位管理和作業人員必須掌握并能正確使用、維護職業衛生防護設施和個體職業衛生防護用品,掌握生產現場中毒自救互救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開展相應的演練活動。要做12、好生產檢維修前的職業衛生教育與培訓,結合檢維修過程中會產生和接觸到的職業危害因素及可能發生的急性中毒事故,重點掌握自我防護要點和急性職業危害事故情況下的緊急處理措施。從事職業危害作業崗位職工必須接受上崗前職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法規教育、崗位勞動保護知識教育及防護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操作。4.4職業危害的報告方法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要立即上報公司或主管領導,公司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8附則8.1企業對外來施工人員和長期雇用的勞務工的職業衛生管理可參照本規定執行。8.2對放射線、噪聲、劇毒品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管理,按公司有關規定執行。8.3各生產單位應按照本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部門職業衛生工作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8.4本規定解釋權歸公司安全科。其他未盡事宜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9 相關制度9.1勞動防護用品和保健品發放管理制度9.3職業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