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大型城市中心生態居住區的規劃設計說明書目錄1.0. 總則2.0. 規劃設計說明3.0 結構設計說明4.0 給排水設計說明5.0 空調通風設計說明6.0 燃氣設計說明7.0 電氣設計說明8.0 消防設計專篇9.0 環境保護10.0 節能專篇11.0 衛生防疫12.0 勞動安全保護13.0 無障礙設計附表:居住區經濟技術指標1.0. 總則1.1. 基地概況地塊四至為:位于以北、以東、以西,整個地塊呈菱形。總建設用地為78642平方米,其中可使用地塊面積為52300平方米。本地塊的規劃設計立足于生態環保型為主線,從本地區的社會、經濟、人文及自然環境特點出發,根據以人為本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創造屬于
2、時代同時也屬于地方的人文住區。本項目建設將對舊區改造、房產開發、城市景觀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2. 設計依據1.3. 設計數據 綜合技術經濟指針 (見最后附表)1.4. 設計任務內容和要求1.4.1. 設計內容面向21世紀的居住社區,主要由高層住宅建筑及配套公建等設施構成。1.4.2. 建筑耐久年限根據民用建筑設計通則和設計任務書要求,本建筑耐久年限為二級,為50年以上。1.4.3. 建筑防火分類和耐火等級根據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建筑防火分類為二類建筑,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2.0. 規劃設計說明2.1 總體設計構思本小區的規劃平面結構采用圍合式布局,中心形成大面積住區景觀。住宅、公建、
3、人行步道及水景沿環形流線鋪開,形成一系列景觀節點,達到景向結合、步移景異的生態社區。小區呈現向中央綠地開放的動態格局,追求小區空間的四度時空觀。2.2 規劃設計原則1、體現城市歷史文脈,抓住其深厚的人文底蘊,以符合現代社會的新的形式,傳承、延續、乃至發揚光大人文特色和歷史風貌,以點線結合、收放自如的建筑形態布局、以動態水景為核心的景觀設計手法隱喻中國古典園林意象。2、以生態化、休閑性、文化性為主題,營造主題社區。本規劃在尊重自然、為人服務的準則下,力圖體現基地的場所精神,做足“綠光水影的文章”,營造無限綠意,使最多的住戶感受擇水而居的自然情趣。3、在滿足人與社會交往的同時,讓休閑、文化、綠化環
4、境成為社區空間的主題,以適應本社區特殊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求。力求達到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人工與自然的融合、技術與人性的統一的完美境界。4、突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充分結合地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場地地理環境,突出親綠圍合特色,賦予綠地藝術風格,引入水岸空間,融于城市人文氣息之中。5、順應地形地勢,便捷而有效地組織車行及人行交通,使園區人、車合理適度分流,保證區內車輛的動態運行與靜態存放安全方便。2.3. 規劃設計特點本項目的規劃平面采用外環路網結構,將建筑單體、人行步道及水景聯系在一起,規劃在秩序中又富于變化。核心區景觀以動態水景為特色,五棟點式住宅點綴其
5、中,架空的底層,在水平視線上達到通暢,在空間形態上形成豐富的景觀輪廓線,達到景向結合、步移景異的四維空間組群,充滿歷史文化意境緊扣城市的歷史文脈和人文氣息。小區沿城市道路設密植綠化屏障,為內部建筑空間創造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舒適環境。2.4. 環境設計-創造健康的生態人居環境景觀設計引入“五親”環境設計理念,因地制宜,盡可能還原自然人居,旨在創造現代住宅的景觀面貌。1、親地部分建筑底層挑空設計,將綠地、休閑空間引入住宅建筑。2、 親綠賦予景觀綠地以藝術風格和文化品位,突破簡單的平面層次分布。3、親水引入多種親水場所。4、親子為兒童提供游樂場地,豐富多樣的植被也讓其更易接觸自然。5、親
6、合構筑充滿情趣和天倫之樂的親合空間。小區內圍繞水景和島嶼式中心區布局,將彎彎曲曲的水道環繞成一條優美的弧線,與步行道相交錯。潺潺流動的溪水,空間時而開敞時而封閉,時靜時動,多樣的空間演繹著“時”與“空”的更替,蘊涵著中國園林“移步易景”的意味。小區中心區底層架空,以擴大景觀空間,形成通透的視覺連續性。在規劃上設置環狀水帶,為小區居民提供了一個戶外親水的公共交往空間,構圖上使各組團均錯落有致地座落于于中央水景兩側,貫通開敞的組團活動空間充分體現了住宅親水性特征。綠化系統采取水面與植物相結合的手法,其間點綴以自然人文小品。在平面布置上,采取點、線、面相互穿插的構圖方式。采用各具特色的植物樹種,如在
7、水旁種植親水植物,并配以各具特色的小品,滿足居民對環境的行為、心理需求,全面細致地考慮居民的各類生活活動,并為之提供適宜、便利的場所,同時使環境具有領域感和可識別性。道路綠化多選用常綠喬木,部分選擇落葉喬木為道路行道遮陽樹種,創造“夏有蔭,冬有陽”的生態空間。燈光照明系統根據綠化和小品、水景設置的不同,小區內均采用新型的節能照明燈具,如地燈、投光燈、草坪燈、變色燈,庭園燈,主體雕塑及小品表面泛光照明,噴水池和水面的水下燈光,夜幕降臨,小區內空中、水中、綠化叢中、各種燈光相映成趣,美不勝收。住區環境設計強調人文特質,賦予環境以文化內涵和現代功能,以達到情景交融,又有實用價值、健康舒適的高品質人居
8、環境。2.5. 道路與交通構架清晰、人車分流1、合理確定小區出入口依據地形及現有的交通條件,小區人行主入口確定在XX路與XX街交界處,小區車行主入口確定在潤園路,另在XX街上設有車行次入口。2、道路系統劃分小區級環道寬度為6.0米,構成社區主要交通干線,靠車行主入口處設置地下機動車停車庫,其上部除消防、醫療急救、搬場等特殊情況下,均為步行區域。3、靜態交通系統處理停車方式主要采取地下車庫與地面停車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安排自行車摩托車停放場地,以滿足小區停車面積的需要。2、6. 消防系統設計遵循預防為主,消防結合的方針,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詳見消防專篇。2.7. 建筑系統2.7.1
9、 建筑設計原則景觀與觀景、景向與朝向的有機結合。1、景觀與觀景住宅單體的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采用公建化的外觀造型,使力求使建筑本身成為小區和城市中的景觀;同時通過合理規劃,使建筑內部空間獲得最佳觀景效果。2朝向與景向陽光與空氣是生態住宅的有機組成部分,規劃和建筑設計力圖使每個住宅單元均獲得良好的朝向,取得良好的日照、通風條件,同時在滿足上述基本物理需求的同時,力圖使盡量多的住宅獲得好的景向,達到朝向與景向的有機結合。2.7.2 建筑戶型設計以現代使用者行為為核心戶型設計從居住活動的客觀規律出發,力求科學、合理、細致,同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使用彈性。小區以三室二廳、二室二廳為主力戶型,同時
10、設計了部分四房二廳豪華式房型,可靈活規劃居住空間的一室房型等特色房型設計,強調個性化設計,使每個住宅單元都具有“亮點”和“親和力”。設計注重在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及對居住行為的引導作用。住宅房型功能流線清晰,動靜分區明確,廳堂方正,戶內功能齊全,絕大多數戶型都對室內玄關、儲藏、家政空間、空調器的位置等做了充分考慮。戶內以廳為中心,廳和主要臥室全部朝南,采光充足。2.7.3 建筑造型設計以“公建化”的造型手法和群體組合塑造群體形態的可識別性建筑造型設計注重塑造群體形態的可識別性,以公建化的設計手法,加強住宅建筑造型上的秩序,注重立面要素的有機整合,使建筑具有強烈的現代風格,為建筑內部創造了明亮、
11、開放、健康的空間。同時設計通過群體空間組合體現整體造型藝術美,整體輪廓跌蕩起伏,形成通暢的視覺通道,小區將成為XX市XX區一個新的建筑景觀標識點。細部設計運用細膩、協調的比例關系,創造出良好精致的視覺效果。建筑風格端莊大方,高雅脫俗又清朗簡潔、新穎奪目,創造了完整的建筑形體和氣勢。2、7.4 公建服務設施公建服務設施包括商業、休閑娛樂設施、社區服務中心等。設計考慮了本居住區以及周邊社區的消費人群的活動預測,使其功能、交通流線布局上在具有超前意識的前提下,能夠契合當前國內實際需求。2.8 建筑用料說明2.8.1 外墻材料:主樓外墻采用外墻金屬漆鋁板、鋁合金門窗。裙房部分采用花崗石、鋁板、夾層玻璃
12、、鋁合金窗2.8.2 室內裝修用料位置 地面 墻面 頂棚住宅大堂 花崗石 大理石 可洗涂料裙房部分水泥砂漿 水泥砂漿并 水泥砂漿電梯廳大理石 可洗涂料 可洗涂料住宅廳、臥室水泥砂漿 涂料 涂料廚房、衛生間水泥沙漿 水泥沙漿 水泥沙漿3.0 結構設計說明本住宅區主要由1#16#高層住宅以及與之配套商業及綜合配套用房、大型地下停車庫等組成。高層住宅均帶地下室。其中A型1#.2#為24層二幢,帶二至三層聯體商業裙房,B1型14#為1819層,B2型15#為2425層;C型11#.為2223層;D型7#.8#.9#.10#為2223層四幢;E型3#.5#為1112層二幢帶二層聯體商業群房;F型6#為一
13、幢24層毗連3層商業群房;G型4#為1112一幢,帶二層聯體商業裙房;H型12#.13#為1819層二幢;I型16#為2425層一幢。建設場區為老城區拆遷,地勢較為平坦。為XX類場地。本工程地處XX市中心區,場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本工程按8度抗震構造設防,其它荷載按現行規范要求取值。本工程1118層各幢高層住宅均采用短肢剪力墻加井筒結構,18層以上高層住宅采用長短剪力墻結合加井筒結構,所有高層住宅全現澆。主體8.11下部帶地下車庫的,剪力墻井筒均落至地下室底板,主體與地下車庫設雙墻脫開;視場區巖土地質情況和建筑使用要求,主體與地下車庫亦
14、可連成整體不脫開,此時,由于上部結構荷載差異較大,基礎設計需控制差異沉降。商場及綜合配套用房擬采用框架結構,全現澆。高層住宅基礎設計擬采用樁基加筏板,樁型待定;基礎擬采用沉降控制復合樁,條形基礎或柱下交叉條基。主體帶大型地下車庫平面尺寸已超過規范,但考慮使用要求,采用超長無縫設計。為防止溫差和收縮裂縫,須在地下室適當部位設置后澆帶,控制水化熱,混凝土內摻加外加劑以及采取相應施工措施防止混凝土開裂,滿足地下室使用要求。地下室外墻板厚300400,頂板為鋼筋砼梁板,全部考慮綠化荷載。地下室和基礎埋深均符合規范要求。另地下車庫兼6級人防功能,其頂板、側墻厚度應滿足人防規范要求,靜力等效荷載按規范取值
15、。平面尺寸超長單幢住宅,地下室為整體式,上部結構在適當部位按規范要求設置伸縮縫,兼抗震縫。建筑物外墻采用粘土多空磚,內墻采用加氣混凝土(或采用當地常用輕質材料)。對于各樓平面局部凹進和凸出角部交接部位,樓層有錯層、開大洞口周邊部位,適當增加板厚,通長配筋,提高配筋率;對于屬結構加強區的底部樓層和樓梯間、電梯井筒、端部山墻及轉角部位、內縱墻端開間以及頂層的剪力墻、柱滿足規范要求的配筋率。對于平面轉角設有角窗、井筒周圍大開間而未設梁房間,適當增加板厚,通長配筋,形成暗梁.4.0 給排水設計說明4.1.設計依據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200
16、1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J13-8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1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2001年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50067-97 本項目的建筑設計方案 建設單位提供的有關設計資料4.2.設計內容 1、 給水系統 2、 排水系統3、 雨水系統 4、 消防消火栓及噴淋系統4.3.用水量1. 生活用水量(見下表)序號用水項目用水標準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時用水量1住 宅300L/人.日1430m3/d150m3/h2公 建8L/m2d120m3/d24m3/h3澆灑和綠化2 L/m2.日33 m3/d8m
17、3/h4合計15831825未預見水量15%日用水量237 m3/d27m3/h6合計 1820m3/d209m3/h最高日生活用水量1820m3/d。最大時生活用水量209m3/h。2、消防用水量室內消火栓系統設計流量40L/s,室外消火栓系統設計流量30L/s,自動噴淋滅火系統設計流量28L/s。4.4、生活給水系統1 水源生活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網分兩路引入,引入管管徑為DN250,在小區外圍形成環狀。引入點分別設在中紡前街和金鐘河大道上。2 供水方式分為高、中、低三個供水系統:低區:各住宅6層以下(包括6層)、地下車庫人防和小區內綠化、公建用水,由市政管網壓力供給。中區:7層至18層由變頻
18、供水設備集中供水。高區:19層至25層由變頻供水設備集中供水。采用貯水池-加壓水泵的供水方式。集中泵房和水池位于小區地塊內地下停車場內。3 水泵和水池中區生活變頻供水泵組:1組高區生活變頻供水泵組:1組貯水池容積:消防水池400m3,生活貯水200m3。4.5.排水系統1、小區內實行雨、污水分流的排水體制。室內污、廢水合流制,排至室外后進入化糞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雨水經小區雨水管收集后匯入市政雨水管道。2、污水量按生活給水量的90%計。3、采用XX市的暴雨公式。重現期P=1年,徑流系數F=0.40。4、樓房按照每200平方米設置一個雨水口。雨水立管采用外排式。小區內雨水就近分區集排。5、
19、每個消防電梯下設置集水坑,集水坑中設置潛水泵兩臺。6、地下人防按防護單元分別設集水坑及潛水泵。7、公建部分的含油餐飲廢水經過隔油池處理后就近排入污水管。為防止排水管的噪聲問題,選用具有緩沖降噪的管材。8、空調室外機排水采用專門的排水立管。4.6.消防系統1、水源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網分兩路引入,引入管管徑為DN200,在小區外圍形成環狀。引入點分別設在中紡前街和金鐘河大道上。2、室外消防系統室外生活、消防給水管為合一系統,故消防給水采用低壓制,當生活及消防用水量達到最大時,能保證室外消火栓水壓不小于0.1MPa。3、室內消火栓系統分為高、低兩個供水系統:低區:公建及地下車庫以及1至12層消防供水系
20、統。高區:13至25層消防供水系統。4、在11#號樓頂層設18m3消防水箱一個。5、消火栓水泵:高、低區設加壓泵二臺(一用一備)。6、系統由貯水池加壓泵高位水箱消火栓和水泵結合器聯合組成,消火栓給水管網與高位水箱出水管連接,保持平時管網壓力。系統為臨時高壓制。7、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1) 系統組成根據規范,以中危險級設置,系統流量按防護區最不利點處作用面積內噴頭同時噴水總流量28L/S計,火災延續時間(1h)。系統由濕式報警閥、水流指示器、閉式噴頭、高位水箱和水泵接合器聯合組成,為臨時高壓。5.0 空調通風設計說明5.1設計依據:1.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J19-87(2001年版)
21、2.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4595(2001年版)3.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J16-87 (1997年版)4.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50067-975.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GB50098-986.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 GB50038-94(2003年版)7.有關設計手冊5.2設計范圍:1 住宅樓、商業及綜合配套用反房的采暖設計;2 部分商業的中央空調設計;3 地下汽車庫機械通風設計4 人防通風設計 5.3采暖、空調設計:1 設計參數:(1)室外參數:北方地區室外主要參數:夏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33.4 夏季空調計算濕球溫度:26.9夏季空調日平均溫度:
22、29.2 冬季采暖計算干球溫度: -9冬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 -11(2)室內設計參數及標準序號房間名稱室內干球溫度 室內相對溫度 %新風量噪聲備注冬季夏季冬季夏季m/h人dB(A)1公寓22-2424-26556050402商務中心20-2222-26556030453辦公室18-2022-266530454住宅臥室18-205住宅客廳18-206住宅廚房14-15(3)本工程采暖、空調負荷見下表序號建筑名稱冬季采暖負(kw)夏季空調負(kw)備注1住宅86502商業680500(部分)3地下室250合計95805002 采暖設計:(1)小區為低溫熱水采暖,采暖熱媒由市政管網統一提供。(2)
23、室外管網采用直埋或管溝形式敷設,室外供水管最高處設放氣閥,最低處設泄水閥。 (3)住宅采用分戶計量方式,計量箱設于樓梯間內。幼兒園采用上供下回式系統。(4)采暖系統形式采用同程式,供回水立管設于樓梯間內,最高點設放氣閥,最低點設泄水閥。(5)采暖系統豎向分區,以解決豎向承壓問題,熱交換站設在地下室。 (6)管材采用焊接鋼管,散熱器采用鑄鐵散熱器。閥門采用優質銅閘閥。3空調設計:(1)住宅:每套住宅單元的客廳及臥室均設置分體空調,預留空調室外機的安裝位置,且應配合建筑立面布置,冷凝水排至空調板的地漏。(2)部分商業的空調冷熱源,采用風冷式熱泵機組,機組置于裙房屋面上,泵房設置在地下層。(3)空調
24、系統中新風管道入口設粗效過濾裝置,空調送風系統設中效過濾裝置。(4)空調用風管材料采用超細玻璃棉直接風管,吸音降噪防菌。5.4通風、排煙設計:1、 地下車庫設送、排風系統,排風機采用消防專用排煙風機并設在專用的排煙風機房內。平時通風,火災時排煙,利用車道自然補風。排風、排煙量按換氣次數不小于6次/h設計。2、 地下車庫排風系統上設排煙閥,平時常閉,火災時由電信號動作,迅速打開或人工手動打開進行排煙。3、地下汽車庫下部設吸風口,保證上部排1/31/2,下部排1/22/3,并在垂直風管上設置電動閥,平時常開,火災時電信號動作,使其關閉。4、火災時無自然補風條件的地下車庫設送風系統,保證火災時的送風
25、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5、所有排煙風機的入口處均設280自動關閉的排煙防火閥。6、所有送風機出口均設70自動關閉的防火閥。7、公共衛生間設機械排風,通風量按換氣次數1015次數/時計算,設備采用吊頂式通風器;8、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接入排風豎井處風管上設止回閥。9、電梯機房采用自然通風;10、冬季車庫入口采用熱風幕,保證車庫內正常的通風換氣和環境溫度。11、其它:水泵間按換氣次數6次/時計算,配電間按換氣數8次/時計算,機械補風,補風量按排風量之85%計算。5.5防煙設計:1、住宅樓梯間及前室均原則上采用自然排煙的方式。2、無自然排煙條件的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加壓風機設于屋面上。合用前室每層
26、設常閉正壓送風口一只,火災時打開著火層及其相鄰層的正壓送風口。防煙樓梯間每隔兩層設自垂式百葉風口一個。3、排風管、正壓送風管采用鍍鋅鋼板,鋼板的厚度按照“全國通用通風管道計算表”確定。5.6環保節能:1、排風機出口均裝設消聲器,風機與風管之間均采用帆布聯接,長度L=200mm,且風機采用單獨的強彈簧支吊架。2、所有空調系統通風及排風系統的風管上均設消聲器以減少噪聲;3、所有空調通風設備采用節能、低噪聲設備,通風空調設備均采用減振器或減振吊架安裝。5.7人防部分1、人員掩蔽所:進風系統:戰時由豎井經防爆波活門和擴散室進風,平時由車道出入口自然進風;無自然進風條件的采用機械送風。排風系統:平時由與
27、消防排煙系統合用的排風系統機械排風,戰時清潔式超壓排風利用設在干廁內的管路經防爆超壓排氣活門排向出入口,過濾式超壓排風自簡易洗消間通過活門室、 防爆波活門排向豎井。2、戰備物資庫:進風系統: 戰時由防爆波活門進風,平時由車道自然進風。排風系統: 平時由與消防排煙系統合用的排風系統機械排風,戰時由防爆超壓排氣活門超壓排風。3、戰時通風標準:人員掩蔽所: 清潔通風:15m3/p.h 濾毒通風:4m3/p.h戰備物資庫: 清潔通風:換氣次數不1.5次/h4、人防部分的通風管均采用3mm厚鋼板焊接,管路與設備間的連接法蘭襯橡膠墊圈密封。6.0 燃氣設計說明6.1設計依據:1城鎮燃氣設計規范 GB500
28、28-932參考城市天然氣管道工程技術規范 DBJ08-65-973.建筑專業提供的設計基礎資料。6.2工程概況:本地塊以住宅為主,其它為商業及綜合配套用房。燃氣用戶住宅為1176戶。6.3氣源:本地塊的燃氣氣源暫為人工煤氣,由市政管網接入,管道采用直埋枝狀的敷設方式,敷設在人行道或車行道下,埋深不小于1.2m;地上室內燃氣管道采用鍍鋅鋼管,絲扣連接。室外埋地燃氣管道及引入管采用聚乙烯管。6.4燃氣計算流量:考慮每戶配備一只雙眼燃氣灶和一只快速熱水器以及一只額定流量4m3/h的家用燃氣計量表。另外,每戶廚房內還須合理地設置燃氣泄露報警器和煤氣熱水器的安裝位置,以確保用戶安全使用煤氣。本地塊住宅
29、煤氣計算流量采用高峰時負荷系數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 Qj=Gh*N*Qd其中: Qj燃氣管道的計算流量Gh高峰時負荷系數 N居民住戶數 Qd居民用戶的日耗氣量 公建用氣量按居民用氣量的10%計,不可預見用氣量為總用氣量的5%計,小區內的燃氣計算總流量為814m3/h。7.0 電氣設計說明7.1設計依據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JGJ/T16-92.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GB50052-95.低壓配電設計規范 GB50054-95.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GB50057-94.住宅設計規范 GB50096-1999.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50067-97.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 GB
30、50116-98.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45-95.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GB50200-94. 其他設計工種提供的資料.7.2設計范圍及內容1.電業與設計院分界點為各單體電源進線的電纜頭,電纜頭前端(包括電纜頭)由電業負責設計施工,電纜頭后端由我院負責設計。2.供配電系統.3.防雷,接地系統.4.電話通訊系統.5.有線電視系統.6.訪客對講系統.7.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8.閉路電視監控及防盜報警系統.7.3供配電系統1、負荷估算住宅部分:按80100W/平方米計.計算負荷4325.6KW.商場部分:照明按50W/m2計.空調按80W/m2計, 計算負荷1416.5K
31、W.地下汽車庫部分:按15W/m2計, 計算負荷204KW.1.根據負荷計算情況,該小區總計算有功負荷Pjs=5465KV,視在計算負荷Sjs=6071.1KVA。小區內擬設3個公用電業變電站(2*1000KVA), 1個用戶電業變電站(2*1000KVA).2.供配電系統本工程一類高層建筑,其消防電梯、正壓送風機、樓梯間公共照明、裙房應急照明等消防負荷為一級負荷,二類高層建筑的消防電梯、正壓送風機、樓梯間公共照明等消防負荷為二級負荷,其余為三級負荷, 地下汽車庫為一類汽車庫,其內部消防水泵,防火卷簾門,排煙風機等消防設施及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急照明為一級負荷,小區內給水泵為二級負荷,其余為三
32、級負荷.住宅樓每戶一表,分層集中設在樓層配電小間內或各層樓梯間.住宅樓按單元供電,低壓配電室設于底層或底下層內,地下汽車庫單獨設一低壓配電間.對一二類負荷采用雙電源末端自切供電方式.配電間內設置電能計量表。裙房設置低壓配電間,從電業站分別引來一路380/220V低壓電源.在配電間內設置電能計量表,其應急照明采用自帶蓄電池電源供電。3.線纜敷設壓配電柜的饋電線路均采用電纜沿電纜橋架敷設或采用密集型銅母線,其中引至消防設備的配電線路采用耐火電纜(A類)(MI氧化鎂防火電纜)。照明、動力配電支線采用BV-500型塑料絕緣銅芯線穿管在墻、樓板或吊頂內敷設。4.電業變電站設計每一電業站采用兩路10KV電
33、源供電,高壓采用單母線分段不聯絡形式,兩臺變壓器低壓母線之間設置分段聯絡開關,正常情況下兩臺變壓器分列運行,分段聯絡開關打開.各單體內電源從電業站以放射形式引來,室外電纜采用直埋地敷設方式.高壓配電柜選用KYN1-10型,變壓器選用干式變壓器SCB9型(IP20防護),低壓柜選用抽屜式GCK型,低壓無功補償柜選用GCK型.7.4. 防雷,接地系統 本工程各單體按建筑物防雷等級實施防雷措施.在屋頂設置避雷帶建筑,屋頂設避雷帶,利用柱內主筋作為引下線,結構基礎內鋼筋網作為接地裝置.本工程采用TN-C-S制.在各單體電源進戶處將零線重復接地.采用聯合接地系統。保護接地、電梯工作接地、弱電系統接地及防
34、雷接地均利用基礎內鋼筋網作為接地裝置,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防側擊雷和等電位措施:在住宅每一衛生間內設置局部等電位箱(LEB),局部等電位箱通過40x4熱鍍鋅扁鋼與基礎鋼筋網連結建筑物內鋼結構件和混凝土內鋼筋應相互連通,并與引下線連通。所有進出建筑物的金屬管道均應與基礎鋼筋網可靠連結,作總等電位連結。利用建筑物每層外輪廓圈梁內鋼筋二根不小于20焊成封閉環裝組成勻壓環,并與引下線連通。7.5. 人防設計(1) 地下人防工事按戰時6級設計。(2)平時電源為市電,引自車庫配電室,電源電壓380V/220V,戰時電源為人防區域性地下發電站,本設計按供電電壓380V/220V設計電源裝置,在二道防護密閉門
35、處預留戰時電源進線管。(3)電纜(線)出入工事的防護密閉:所有直接穿過工事圍護結構或防護密閉門的電纜、電線均須嚴格進行處理,并加抗力片防沖擊波。(4)信號裝置:在各口部設置通風方式信號燈及出入呼喚電鈴。(5)接地:利用工事結構鋼筋構成接地網,接地電阻1歐姆。7.6.網絡通訊系統該小區住戶1176戶,交換設備容量擬按3000門設置 住宅每戶設二對電話線,一條網絡線,每層設電話分線箱. 商場、辦公分別設電話分線箱,設置若干電話出線盒.在小區內設電訊光電轉換室,考慮將來光纜進入小區.7.7.有線電視系統 對于住宅每戶設二個電視終端,躍層住戶設三個電視終端,每層設電視分支器箱. 對于商場及會所分別設電
36、視分支器箱,以備將來引接電視終端.小區內有線電視傳輸線纜按860MHZ寬帶網設計.7.8.訪客對講系統 在住宅樓每單元設一套訪客對講系統.在單元進戶大門處設一主機及電磁鎖,在每一住戶內設用戶機,主機與用戶機之間可實現雙向可視對講.7.9.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1、本工程一類高層建筑保護等級為一級。二類高層建筑保護等級為二級,根據規范要求,本工程設置一套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FAS)。在小區會所設消防中心,消防控制室內設置火災自動報警屏、消防聯動控制屏及火災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用電話控制設備。2、火災探測報警系統火災探測報警系統由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 、火災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等組成。 集中
37、火災報警控制器選用智能型控制器,能顯示各報警點的位置,并根據報警信號發出聯動控制指令。 探測區域內的每個房間至少設置一個探測器,火災探測器類型的選擇原則如下:辦公、商場、樓梯間等場所選用感煙探測器;發電機房、地下汽車庫等場所選用感溫探測器;每個防火分區應至少設置一個手動報警按鈕,并且盡量設置在公共活動場所的出入口。3、消防聯動控制系統在消防控制室內設置消防聯動控制屏,對消防設備進行聯動和監視:消防泵、防煙和排煙風機的啟動、停止及工作狀態顯示、手動/自動狀態顯示和故障報警;各類防火門、防火閥、排煙閥的控制及狀態顯示;應急廣播的程序控制;電梯的控制和樓層顯示;火災區有關部位的非消防設備電源的切除;
38、火災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燈的控制。4、火災應急廣播系統 本工程的火災應急廣播與公共廣播合用,火災時在消防控制室能將火災疏散層的揚聲器和公共廣播擴音器強制切換轉入火災應急廣播狀態。5、消防專用電話本工程設置獨立的消防專用電話網絡,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消防專用電話總機和直接報警的外線電話。消防水泵房、備用發電機房、變配電所、主要通風機房、排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等設置消防電話分機的插孔。6、消防電源系統(1)為保證消防電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級負荷要求供電兩路獨立電源供電,每層設置電氣垂直豎井,電氣垂直豎井內設置樓層配電箱及安裝垂直電纜橋架和母線槽。施工結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將樓板的預留孔封堵。(2)消防
39、泵、消防電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設備的供電均設置雙電源未端自動切換設備,消防設備配電裝置均設置明顯的消防標志。(3)引至消防設備的配電線路采用耐火電纜(A類) (BTT氧化鎂防火電纜)(4)至消防設備的配電方式采用放射式。6.10.閉路電視監控及防盜報警系統在小區周邊設置若干攝像機,紅外線報警探測器,在小區門衛內設監視器及防盜報警控制器,實現小區內全天侯的安保監控。8.0 消防設計專篇8.1 建筑8.1.1設計依據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1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200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40、設計規范 GB50116-98.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50098-98】8.1.2建筑遵循預防為主,消防結合的方針,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建筑防火分類和耐火等級根據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及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根據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及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本項目為一、二類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 8.1.3總平面布局和單體平面布置基地周邊道路,可做為消防環路.基地內部道路主干道為6.0米寬,組團路為4米寬,高層住宅均設有15x15米消防登高場地,采用混凝土基礎上覆草坪形式,底層商場中設消防控制中心。8.1.4安全疏散疏散樓梯出屋頂,地下室及地下車庫按規范要求設
41、防火分區及防煙分區,各防火分區不少于兩個安全出口.樓梯間設乙級防火門,并向疏散方向開啟.首層樓梯與地下室樓梯用乙級防火門分開,12層以上住宅均設一部消防電梯,以滿足消防要求.8.1.5電纜井,管道井,排煙井,排風道電纜井,管道井,排煙井,排風道均獨立設置.井壁按消防規范設計.檢查井門采用丙級防火門(開向前室的檢查門為乙級防火門).8.2. 消防供水8.2.1. 水源 消防水源由市政管網分兩路引入,引入管管徑為DN200,在小區外圍形成環狀。引入點分別設在中紡前街和金鐘河大道上。10.2.2、室外消防系統室外生活、消防給水管為合一系統,故消防給水采用低壓制,當生活及消防用水量達到最大時,能保證室
42、外消火栓水壓不小于0.1MPa。8.2.3.室內消火栓系統1)低區:公建及地下車庫以及1至12層消防供水系統。高區:13至25層消防供水系統。2)在15#號樓頂層設18m3消防水箱一個。3) 消火栓水泵:高、低區設加壓泵二臺(一用一備)。4) 系統由貯水池加壓泵高位水箱消火栓和水泵結合器聯合組成,消火栓給水管網與高位水箱出水管連接,保持平時管網壓力。系統為臨時高壓制。8.2.4、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1) 系統組成根據規范,以中危險級設置,系統流量按防護區最不利點處作用面積內噴頭同時噴水總流量28L/S計,火災延續時間(1h)。系統由濕式報警閥、水流指示器、閉式噴頭、高位水箱和水泵接合器聯合組成,
43、為臨時高壓制。每(層)區管網末端設置系統檢驗裝置。2)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加壓泵二臺(一用一備)。8.2.5. 消防生活水泵房(包括消火栓水泵、噴淋泵)消防貯水池及生活貯水池,集中設在地下車庫內。8.3 消防排煙1.地下車庫設送、排風系統,排風機采用消防專用排煙風機并設在專用的排煙風機房內。平時通風,火災時排煙,利用車道自然補風。排風、排煙量按換氣次數不小于6次/h設計。2.地下車庫排風系統上設排煙閥,平時常閉,火災時由電信號動作,迅速打開或人工手動打開進行排煙。3.地下汽車庫下部設吸風口,保證上部排1/31/2,下部排1/22/3,并在垂直風管上設置電動閥,平時常開,火災時電信號動作,使其關閉
44、。4.火災時無自然補風條件的地下車庫設送風系統,保證火災時的送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5.所有排煙風機的入口處均設280自動關閉的排煙防火閥。6.所有送風機出口均設70自動關閉的防火閥。7.新風管接豎井時均設公共衛生間、衛生間接入排風豎井處風管上設止回閥。8.住宅樓梯間及前室均原則上采用自然排煙的方式。9.無自然排煙條件的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加壓風機設于屋面上。合用前室每層設常閉正壓送風口一只,火災時打開著火層及其相鄰層的正壓送風口。防煙樓梯間每隔兩層設自垂式百葉風口一個。10.排風管、正壓送風管采用鍍鋅鋼板,鋼板的厚度按照“全國通用通風管道計算表”確定。8.4. 電氣1、本工程一類高層建
45、筑保護等級為一級。二類高層建筑保護等級為二級,根據規范要求,本工程設置一套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FAS)。在小區會所設消防中心,消防控制室內設置火災自動報警屏、消防聯動控制屏及火災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用電話控制設備。 2、火災探測報警系統火災探測報警系統由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 、火災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等組成。 集中火災報警控制器選用智能型控制器,能顯示各報警點的位置,并根據報警信號發出聯動控制指令。 探測區域內的每個房間至少設置一個探測器,火災探測器類型的選擇原則如下:辦公、商場、樓梯間等場所選用感煙探測器;發電機房、地下汽車庫等場所選用感溫探測器;每個防火分區應至少設置一個手動報警按鈕,并
46、且盡量設置在公共活動場所的出入口。3、消防聯動控制系統在消防控制室內設置消防聯動控制屏,對消防設備進行聯動和監視:消防泵、防煙和排煙風機的啟動、停止及工作狀態顯示、手動/自動狀態顯示和故障報警;各類防火門、防火閥、排煙閥的控制及狀態顯示;應急廣播的程序控制;電梯的控制和樓層顯示;火災區有關部位的非消防設備電源的切除;火災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燈的控制。4、火災應急廣播系統 本工程的火災應急廣播與公共廣播合用,火災時在消防控制室能將火災疏散層的揚聲器和公共廣播擴音器強制切換轉入火災應急廣播狀態。5、消防專用電話本工程設置獨立的消防專用電話網絡,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消防專用電話總機和直接報警的外線電話。消
47、防水泵房、備用發電機房、變配電所、主要通風機房、排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等設置消防電話分機的插孔。6、消防電源系統(1)為保證消防電源的可靠性,本工程按一、二級負荷要求供電兩路獨立電源供電,每層設置電氣垂直豎井,電氣垂直豎井內設置樓層配電箱及安裝垂直電纜橋架和母線槽。施工結束后采用防火材料將樓板的預留孔封堵。(2)消防泵、消防電梯、消防控制室等消防設備的供電均設置雙電源未端自動切換設備,消防設備配電裝置均設置明顯的消防標志。(3)引至消防設備的配電線路采用耐火電纜(A類) (BTT氧化鎂防火電纜)(4)至消防設備的配電方式采用放射式。9.0 環境保護9.1生活污水治理污水來源:糞便污水、洗浴廢水
48、。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2980m3/d生活污水經管道匯集,流入化糞池,經處理后,達到當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9.2 噪聲及振動治理噪聲及振動主要產生于水泵,故所有水泵均做基礎隔振和彈性支架并加隔音罩,其連接管道均設有柔性軟接管,設備房門做吸聲和隔聲處理,這樣可保證環境噪聲晝間低于60dB(A),,夜間低于50dB(A).9.3垃圾收集方式為袋裝化垃圾站的位置按排在小區交通方便處,相對獨立,并與車道相連,以確保垃圾外運。9.4、排風機出口均裝設消聲器,風機與風管之間均采用帆布聯接,長度L=200mm,且風機采用單獨的強彈簧支吊架。9.5、廚房廢氣經活性炭吸附處理后(或電子靜化過濾后)高空排放,排放
49、濃度符合國家有關標準;9.6、所有空調系統通風及排風系統的風管上均設消聲器以減少噪聲;9.7、所有空調通風設備采用節能、低噪聲設備,通風空調設備均采用減振器或減振吊架安裝。10.0 節能專篇10.1 節約能源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本設計從節約用水,用電及熱能等方面取得各項措施,以降低能耗,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10.2 住宅外墻承重墻為剪力墻,其余為多孔磚,傳熱系數1.5W/mK.。外窗采用碳氟面鋁合金雙玻中空窗,氣密性0.25。10.3本工程采用市政管網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水壓。10.4采用低耗環氧樹脂澆注干式變壓器。10.5 采用集中的低壓側靜電電容補償后的平均功率因數達0.9以上。10.
50、6采用節能型高效熒光燈具。設計中所選用熒光燈具均采用高品質、節能型、高顯色熒光燈管,并配高功率因數的電子鎮流器.10.7餐飲、健身等公共活動用房由于面積緊張,使可供空調系統用機房位置太少,故空調系統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或吊頂機組送風系統。11.0 衛生防疫11.1. 小區內水箱及水池內壁貼白磁磚,以保持水質。11.2. 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住宅的日照時間,將住宅全部朝南。 11.3. 設計中住宅確保有二個以上房間朝南,明室明廳明廚明衛,每戶有良好自然采光和通風。11.4. 生活污水經處理后排往市政管網。11.5. 地下車庫設有排氣系統,將地下車庫的廢氣排至室外。11.6. 綜合樓餐飲部分廚房設計
51、按原料處理,主副食加工、備餐、食品洗存等工藝流程合理布置,嚴格做到原料與成品分開,生食與熟食分隔加工和存放,并單獨設置食具洗滌消毒間,定期進行消毒。11.7. 采用循環水系統供水,循環周期為8小時,循環水量84m3/h,采用四臺戴思樂F25過濾循環設備,Q=22 m3 /h,N=1.1kW,循環水為池內循環。池內壁襯防菌膠膜,并定期投加氯片,進行消毒。12.0 勞動安全保護12.1. 小區內采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小區四周采用透空圍墻。12.2. 住宅樓每個單元設一套可視對講電話報警系統,實現住戶與單元門囗主機的雙向通話并提供一路報警信號。12.3. 小區入口值班室與小區安保中心之間設一套獨立的可
52、視對講系統,供門衛和安保中心聯絡使用。小區管理中心配置樓宇訪客對講管理機。12.4. 各住宅單元可視對講電話系統與小區安保中心聯網,實現住戶與安保中心的雙向通訊和報警。12.5. 每套住宅的客廳及小區安保值班室設一只用戶終端機。戶門及陽臺外窗防范報警、按鈕式家庭緊急求助報警等功能。12.6. 住宅每戶設安全防盜門,鋼木分戶門。12.7. 安保值班控制室,設有直線電線可與110報警。13.0 無障礙設計小區的人行道,高架平臺,廣場等,均設盲道,所有高層住宅底層入口均設有殘疾人坡道及電梯間。小區商業辦公等公建的公用衛生間均設殘疾人專用間。附表:居住區經濟技術指標項 目計量單位數值居住區規劃總用地m278642可使用劃總用地m252300總建筑面積m2137829.48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m2120852.51、住宅建筑面積m2112898.62、商業及綜合配套用房建筑面積m27953.9地下總建筑面積m216976.981、地下車庫建筑面積m213718.82、地下自行車庫建筑面積m23258.18容積率2.31建筑密度%17.65綠地率%43.3居住戶(套)數戶(套)1176居住人數人3528戶均人口人/戶3機動車停車位個534 1、地面停車位個101 2、地下停車位個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