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變計:如何適應人情關系的突然變化應變計:如何適應人情關系的突然變化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臨事之智中云: 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 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得患濟事者是也。 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 應變,見風使舵之人。 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于主動地位,駕馭事態(tài)發(fā)展,以實現既定目 標。具體一點說:應變從功用上講不外乎保持主動和變被動為主動兩種。 人們生活中所要應變的境遇,大致可分為四種情境: 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遠慮的應變是最具戰(zhàn)略意義的應變。一個 人只有高瞻遠矚,拿得起放得下,能屈會伸,才能爭到主動地位。 近憂:遠慮不及,必生近憂;并且,即使深謀遠慮,但由于外部形勢變化
2、 莫測,也難免不生近憂,比如工作變遷帶來的陌生交際環(huán)境等。 處危:進化不解,釀成急禍,于是處危又是應變的一種境遇。處危應變, 或虛張聲勢,或以攻為守,或將計就計,不一而足。通常而言,處危應變最能反 映一個人的應變智謀和膽略。 臨機:這是一種隨意、溫和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善于見機行事,處世 變通,是一個人在日常交際中人情操縱水平的重要表現。因此,這類應變是我們 介紹的重點。 1.自圓其說的一流糾錯術 大太監(jiān)李蓮英為人機靈、嘴巧,善于取悅于慈禧,這種機靈常常為慈禧和下 屬解脫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 小樓的戲后, 把他召到眼前, 指著滿桌子的糕點
3、說: 這一些賜給你, 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 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 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興,并未發(fā)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 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jiān)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 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 福字是示字旁,不 是衣字旁的呢! 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 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 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后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 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呵呵地說: 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 出一點呀! 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 老佛爺福多,這萬 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領呢! 慈禧正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