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公司控制權之爭比較分析及啟示(14頁).docx
-
資源ID:124608
資源大小:20.37KB
全文頁數:14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
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房地產公司控制權之爭比較分析及啟示(14頁).docx
1、萬科控制權之爭比較分析及啟示萬科控制權之爭比較分析及啟示 作為普通股民來說, 購買上市企業的股票期望在未來某一時點把股 票拋掉,賺取差價;更有甚者,希望獲得所持有股票的紅利,然而現 實中真正能夠掙到差價和紅利的股民很少, 但股市依然如流淌的池水, 川流不息。 機構投資者購買上市企業的股票主要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投資理 財型的,希望這種風險型的投資獲取更高的股權投資收益,不管這種 收益是差價、紅利還是其他,基本純利益驅動的。另一種是產業聯盟 型,企業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股權投資,來保證本企業的經營環境穩 定性,保障企業利益水平。第三種就是股權投資控制型,通過行業和 產業分析尋找投資對象, 通過不斷
2、擴大股權控制從而成為被投資企業 的最終控股股東。 由于此時的股權控制者與公司原有的經營管理沒有 絲毫關系, 第三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的最大區別在于是否受到戰略財 務控制,而第三種情況與第二種情況聯系在于可能戰略發展的延續, 或是新的產業布局,對此大家并不陌生,當然股權控股并不完全通過 購買股票實現而更多是直接收購,如聯想收購 IBM 的 PC,吉利收購 沃爾沃,王健林收購傳奇影業等。 一、三起典型的上市企業控制權之爭案例 (1)大股東黃光裕與管理層陳曉關于國美控制權 成立于1987年的國美電器2003年在香港開業邁出企業國際化步 伐,并于 2004 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08 年 11 月,黃光
3、裕因非法經 營和內幕交易被捕入獄,總裁陳曉接任董事會主席,2009 年 1 月黃 光裕正式辭職, 國美從黃光裕的家族權威治理轉入以陳曉為核心的職 業經理人治理時代,陳取得對國美電器的實際控制權。 2009 年 6 月, 國美電器引入貝恩投資, 同時宣布融資不少于 32.36 億港元。同年 7 月,陳曉進行大規模的股權激勵,該股權激勵方案總 計涉及 3.83 億股股份,總金額近 7.3 億港元。陳曉與另外 10 位公司 董事及附屬公司董事共獲授購股權為 1.255 億股,其中陳曉獲 2200 萬股權。此項股權激勵政策引起創始人黃光裕的不滿,認為其為陳曉 竊取國美電器控制權的舉措, 并且陳曉就任董事會主席不久就將黃光 裕時代“數量至上、快速擴張”戰略調整為“質量優先,提高單店盈 利能力” ,并關停部分盈利狀態不好的門店。此舉被獄中的黃光裕視 為一種公然背叛。 因而在2010年5月11日的在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