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市農業發展思考 一、 都市農業的實踐和產生的背景 (一) 都市農業的實踐基礎 都市農業的理論總結源于實踐,國際上對都市農業尚沒有公 認的統一界定,實踐差異很大。一般認為代表性的有:日本的城 市間隙地農業(城市農業),我國臺灣的三生農業(生產、生活、 生態),歐洲的市民農園型農業,荷蘭的外向型農業等。 不同國家強調的都市農業主體功能特征、實踐經營模式存 在很大差異。例如,日本是一個地震高發國,在高度城市化后,需 要在城市之間、城市的建筑之間保留一定的開闊空間,用以防震 減災。由于農業的自給率較低、缺乏國際競爭力,需要采取正當 合理的理由維護本國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利益和國家安全。因此 特別強調農業
2、的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農業文化傳承等功 能,在城市市區及城市之間,形成小規模、兼業化、集約化程度 高的零星插花狀農業,突出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國家規劃、 保護、扶持下維護其經濟功能,并向設施型、觀光休閑型方向發 展;我國臺灣的都市農業則主要強調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 的觀光休閑農場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市民農 園型都市農業,強調以生態和社會功能為主,以農耕體驗和休閑 為主要經營方式,注重生活質量及人與自然和諧的健康生活理念; 以荷蘭為代表的外向型農業,主要指以外向型為標志,專業化、 設施集約化和科學化程度很高的都市農業,重點生產蔬菜、花卉, 成為歐洲的鮮菜園和世界最大的花
3、卉中心。 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主要強調在城市化地 區如何通過特殊的技術等措施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收入、增加產 品供給,尤其是關注將農業作為一種生存手段的城市及其郊區低 收入者如何發展問題。總之,國際都市農業的實踐差異很大,結 合本國實際探索都市農業發展之路是實踐的共同基礎。 中國對都市農業的認識和實踐,主要是自 20 世紀 90 年代后,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進借鑒了國際上都市農業的某些基本理 論和實踐做法。如上海,立足于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規劃到 2010 年建成與國際化大都市相配套,以產業化、科技化、信息 化、市場化為主要標志,示范功能和創匯功能為主體的全國農業 科技、信息、加工、貿易中心龍頭型都市農業。北京則利用優 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人文歷史景觀,發展多種形式的觀光農業、 生態農業等生態型都市農業,農業功能定位為鮮活食品生產基地 功能、生態屏障功能和休閑度假功能。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