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香港地鐵商業學習,實現商鋪、租戶與顧客三贏! 香港地鐵 1979 年誕生,第一段鋪設在九龍。到 1989 年,香港本島橫貫東西的地鐵線建成, 兩條海底隧道地鐵也打通,三條地鐵線共設 38 個車站,把香港主要繁華區全部連接起來。目 前香港地鐵共有 6 條線路:港島、觀塘、荃灣、將軍澳、東涌及迪士尼、馬鞍山線。 香港地鐵公司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惟一盈利的城市地鐵”。日前,記者看到一組數據顯示,港鐵 公司 2008 年每日客運量 330 萬人次,是目前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地下運輸工具。軌道交通 在香港公交體系中的比重為 55%。與港地相比,深圳地鐵 08 年每日客流量大約只有 37 萬人 次,可深圳人
2、口近乎于香港人口兩倍,可見,深圳地鐵客運量潛力相當的大,隨著深圳地鐵 大規模建設,等到 2011 年地鐵一至五號線全面開通后,相信深圳客流量將成番增長。 目前香港主要購物中心基本上都是在 1979 年以后地鐵通車后落成開業的。應該說,在地鐵通 車以前,雖然香港也有像位于港島的英皇道和九龍的彌敦道等零售業高度集中的購物街區, 但是由于交通條件的局限,消費者跨區購物的情況并不普遍,從而催生了區域性零售區的發 展,零售面積在各區的分布也趨向平均。而香港地鐵的通車,則大大提高了市民購物消費活 動的范圍。香港沿著地鐵網絡分布的大約 30 個購物中心,約占香港購物中心總數的五分之 三,此結果充分顯示出香港
3、地鐵對購物中心開發的影響,地鐵成為了香港購物中心項目不可 或缺的元素。 舉例來說,2000 年香港地鐵獲得純利 40 億港幣,成為世界上盈利最多的地鐵,從收益比例 看,1999 年香港地鐵 72.5 億的經營收入中,票價收入占 56.4 億,其余的收益都來自于地鐵 商業的增加值。地鐵站內不僅開設商城,也可以使站內和地上商業連成一片,從而形成獨特 的文化和商業以及較為成熟的商圈。 地鐵商業的價值 商業的生命力源于客流的聚集,商業價值就是盡可能充分地將這種客流聚集轉化成為有效的 購買力,這是分析地鐵商業功能和價值再造的理論基礎。客流結構、數量、購買傾向是地鐵 商業項目決策和選址的重要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講,地鐵客流的龐大數量、復雜構成以及乘 客服務需要必然會使地鐵商業極具增值能力,雖然在地鐵商業項目執行和運做過程中,我們 也需要確立有針對性的商業定位,選取適合的商業形式,但是從現實表現和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