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項研究為規范的可行性研究,主要任務是論證*廣場投資的必要 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按照國家有關規范,可行性研究包括 機會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最終可行性研究,根據本項目特點,我 們合三為一,從技術及經濟角度,對本項目進行規范的可行性研究, 本項研究的原則是: 項目有關經濟技術和綜合建筑面積指標,是按照本項目有關報建 資料以及由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初步設計方案等圖紙資料進行 統計與編制而成; 各類房地產開發市場的成交數據則主要來源于惠州 市國土房管局;建安工程造價的構成依據,既一方面參照了該設計工 程有限公司所做的工程概算, 同時與惠州市建設委員會公布的惠州市 正在建設和已經竣工的部分典
2、型工程個案中關于建安工程造價的資 料作為對比。 總投資測算一覽表,系按整個開發項目完全由惠州市*房地產開 發有限公司全資興建的方案,擬分為三組采取滾動的開發形式;本項 目各類物業的測定價格與分析比較是根據對本項目周邊物業市場的 調查統計數據所得,并經過歸納和整理,其計算模式按照國外尤其是 香港地區所普遍慣用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表述 形式,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總嚴謹測算得出。 本開發項目的各項財務分析部分,按照目前惠州市各類房地產開 發物業的投資經驗以及本項目的實際數據,經過科學測算獲得,務求 能夠符合此類報告的規范要求、計算模式以及測算要求。 第一章 惠州市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11
3、 惠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惠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 灣,與深圳、香港、東莞毗鄰,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 鄰廣州市。惠州市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市,雨量充沛, 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惠州市是廣東省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素有“粵東重鎮” , “嶺 南名郡”之譽。改革開放以前,惠州市經濟基礎相當薄弱,直 到 1979 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 6.76 億元,工農業總產值 6.66 億元,其中工業產值僅為 2.67 億元。改革開發以后,特別是 1988 年地改市之后,全市經濟社會進入了迅速發展、充滿生機 活力的時期。 20 多年來, 惠州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社會和經濟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惠州已由一寂寂無聞的 邊陲之地變為一方備受關注的投資熱土,從一個典型的農業經 濟區域變為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新興城市。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