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2009年2011年) 紡織工業是我省傳統產業和民生產業,也是國內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在 繁榮市場、擴大內需和出口、吸納社會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等 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落實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 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四川省紡織產業在穩定發展的同時,應抓住機遇,加快結 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按照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結合當前形勢 和我省實際,特編制四川省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行動計劃 。 一、紡織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一、紡織產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省以棉紡織、絲綢、化纖、服裝業為主的紡織產業 得到了
2、快速發展,主要產品紗布、生絲、化纖和服裝產量年均增長30%以上,產 業規模穩居西部第一。2008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60億元,同 比增長26.8%;出口25.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創匯的19.3%;1/3企業技術裝備達 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性能纖維聚苯硫醚、芳綸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全行 業就業人數超過30萬人,每年給農民工帶來30億元現金收入,為解決我省“三 農”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省紡織產業長期發展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日漸凸顯。一是產業結構不 合理,印染業和服裝業僅占全行業產能的5%和10%;印染業規模偏小,缺乏特寬 幅面料印染、特殊后整理的加工手段,高檔服裝的面輔
3、料均從省外或國(境)外 購入。二是大多數紡織企業規模偏小,產品附加值低,雖產量逐年增加,但效益 增幅不大;行業內先進設備的使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出口產品多 數以貼牌加工和外省服裝貨源為主,省內高檔服裝市場大多被外來品牌占據。三 是產業集中度低,全省紡紗錠數已超過300萬錠、化纖滌綸生產能力超過50萬噸、 繅絲能力已達45萬緒,但企業布局分散、產業集中配套性不強、骨干企業對產業 集聚的帶動能力弱。四是印染企業用水量、廢水排放量均高于全國水平,且平均 水回用率僅為10%,因此企業治污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 2008年下半年以來,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擴散和蔓延導致國際紡織品服裝市 場需求疲軟,對我省紡織業已造成嚴重影響,出現了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國內紡 織原料價格大幅下跌,企業經營十分困難,行業虧損額增加,1/3企業處于停產 或半停產的狀態;隨著出口型企業轉向,國內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