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市場背景與市場契機、市場背景與市場契機1、北京古都歷史風貌保護規劃背景概述、北京古都歷史風貌保護規劃背景概述北京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此建都。自公元1067年,北京便成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是南北交通樞紐和戰略屏障,同時也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中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北京又成為現代中國的核心,歷經五十多年的發展,北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城市在不斷擴張發展,城市建設可謂日新月異,一流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形象已初見端倪。和世界上任何一個超大型城市一樣,在城市的發展中,北京也面臨著新與舊的矛盾。古老文明與現
2、代節奏,傳統精神與時代觀念,無時不刻地在發生著撞擊和融合。自八十年代末期,北京的城市建設開始駛入快車道,大量的新建建筑拔地而起,與此同時,大面積的城區舊建筑被拆除。城市新陳代謝的規模舉世罕見。在這種造新城運動中,有一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筑和建筑環境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對歷史風貌保護的理解也存在著嚴重的偏差:一些沿街現代建筑被加上不倫不類的帽子大屋頂,一些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被徹底拆除。一批建筑專家和文化名人對此提出了不滿和抗議,圍繞著保護與建設,偽復古與真文化的辯論,北京的城市建設面臨著發展中的矛盾。早在1982年,國務院就公布了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名列首位。專家建議在名城規劃中,
3、應保護古城傳統的格局、中軸線、園林水系、城市空間特色和重要文物古跡,除此以外,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護古城內重要的歷史地段。這樣可將具有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的歷史地段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加以保護,以展示城市發展歷史和文化特色。遺憾的是,這一建議在當時并未得以很好的貫徹實施。進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的市場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相應進步,城市建設也由長官意志向尊重市場,尊重規律,尊重文化方面進行轉化。隨著加入世貿,及舉辦奧運需要,作為中國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設模式,越來越多的受到國內、國際的深切關注。同時隨著與國外城市建設新思想的交流與學習,北京逐步確立了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的城市發展思路。北京不但要現代化還要有文化,這種觀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1999年北京首規委,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揭開了北京城市保護性建設的序幕。這次規劃劃定的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占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