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洛帶古鎮旅游開發規劃策劃及實施方案前 言四川是中國客家人聚居的五大省之一,初步統計,這里居住著200萬客家人,他們主要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隨著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浪潮從閩、粵、贛原鄉地遷入四川的。由于四川地處內陸,農耕文化保留得較完整,加之客家人的凝聚力強,客家文化有著較大的封閉性,使這里的客家人群落至今仍保存著較原始的文化體系,而其它地區的客家人群落特別是發達地區如香港、沿海等地在現代化和東西文化的沖撞過程中,已較大程度地喪失了自己的文化特性,這就是四川客家文化彌足珍貴之處。在成都這一中國西部特大城市東部的洛帶古鎮,全鎮人口2.3萬,但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這里至今仍講客家話,
2、沿襲著客家人的古老習俗。以洛帶古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標志。客家人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所以學術界統稱為“東山客家”。 東山(即龍泉山脈)客家人在成都市城市發展向東轉移過程中,面臨著客家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的兩難選擇,都市文化的進程迫使東山客家人思考傳統文化價值。在現代化不可避免的時候,東山客家人選擇了在開發中保護傳統文化的道路。我們也發現,那些保留完好的客家文化,完全可以作為獨特的旅游資源發掘并表現出來。洛帶古鎮西距成都18公里,南距龍泉驛區府所在地龍
3、泉鎮11公里,有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洛公路通達,位于特大城市近郊,可進入性好,地處成都平原和龍泉山脈的接合地帶,是花果山省級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狀況較好,基礎設施條件好,適宜發展旅游業。基于此,1999年2005年期間,成都東郊的客家重鎮洛帶古鎮政府委托我們編制成都市洛帶古鎮旅游開發總體策劃及實施方案。一系列方案實施后,洛帶古鎮的知名度迅速上升。2005年10月12日,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在成都正式開幕,這是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首次在中國西部舉行,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鄉親相聚美麗的“天府之國”,共話親情友情,共謀合作發展,此次“世客會”的主會場就設在位于成都以東的
4、“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古鎮。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的召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客商在四川的投資就上100億元,不僅為洛帶古鎮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資本市場,而且也對整個四川省、成都市經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輻射效應。洛帶古鎮的崛起,使其成為了四川省、成都市與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界聯系的一座橋梁。“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洛帶古鎮真正成為了世界客家人心中永遠的精神棲息地,成為了世界的古鎮。第一部分 成都市洛帶古鎮旅游開發總體策劃一、洛帶古鎮區域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1、地理位置洛帶古鎮位于成都市東郊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西距成都18km,南距龍泉驛區府所在地龍泉鎮11k
5、m,距成渝高速公路立交橋接口4.6公里,東鄰萬興鎮,西鄰西平鎮,南接同安鎮,北距洪安火車站7公里。規劃范圍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0421,北緯3039。2、地質地貌洛帶古鎮所處地域在地質上屬龍泉山斷裂帶北東端西側斜坡和川西平原交匯地帶。在構造上,龍泉山的隆起和川西平原的下陷,是受一組北東向斷裂活動所引起,例如龍泉經洛帶、金堂至綿陽的大斷裂分開了龍泉山和川西平原兩大地貌單元。在規劃區內主要出露第四系和白堊系地層,很少出現侏羅紀地層。在玉帶湖以東、三道財神一帶,主要為棕紅色夾灰色砂巖粉砂巖,偶爾夾少量黃綠色頁巖(蓬萊鎮組J3p);在玉帶湖及五里坡一帶,出露地層上部為紫紅色粘土巖粉砂巖,下部為磚紅色砂巖
6、粉砂巖(天馬山組K1t);在五里坡、熊家嘴一帶及壩丘、臺地,多為棕紅、磚紅色泥質細砂巖夾泥巖(夾關組K2t);而棕紅色砂巖泥巖,多分布在平壩臺地或小丘基巖裸露部分(灌口組K2g)。第四系地層除下更新統未出露以外,其他有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親統地層出露。規劃區域位于龍泉山脈北東段西側及川西平原邊緣帶,以山地為主,約占規劃面積的3/4。最高處三道財神,海撥706m,平壩最低處為514m。因此,總的地貌特征為低山丘陵及平壩型。3、氣候土壤規劃區內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多在15.5-16.6,山地年平均氣候多在15.5左右。山地和平壩最低氣溫在1月,平均氣溫
7、5-5.1,最熱月為7月,平均26.1-34.1,最熱時山區為35,平壩為40。所以,規劃區內的氣候狀況,一年四季均可開展旅游活動,也是成都市郊度假、消夏的好去處。區內大部分地區是山地,基巖裸露,出現地層主要是侏羅紀上統的蓬萊組,白堊的夾關組,因此其土壤主要為上述母巖風化剝蝕,形成殘坡積的紫紅色砂質泥質性粘土,有利于多種林木及農作物的生長。沿河溝沖積形成的紅沙組及半沙組土壤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該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對規劃區及外圍的綠化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種植速生樹,在3年內能保證成林。4、水文地質本區年均降水量為974.4mm,78月降水占51%,12月降水量最少。由于區內山地占絕大部
8、分,加之地貌特殊,地表水補給范圍大,有利于儲蓄積水,經徐家河、李家溝、胡家溝匯集于玉帶湖,給予本區豐富的供水資源。玉帶湖面積200畝,儲水量120萬m3。從長遠著想,若將壩基加固增高,湖面和儲水量都會增大,為中遠期旅游開發打下良好基礎。洛帶正處于平原與山區的交接帶,又是成都平原下風下水地帶,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近年水文地質隊打井一口,日出水量在1020m3,深度在80m以上。又據規劃組實地踏勘,見居民飲用水多為打井取水,一般35m深即可取水。水量豐富,水質很好。這主要是洛帶古鎮處在洪積裙特殊地貌單元之上,三峨山、李家溝山地大面積補給區地表經流淺層間隙水所至。而且淺層地下水源區大多保留原始自然風
9、貌。從中長期規劃來看,洛帶古鎮可顯現出山青水秀的自然風光。(二)經濟發展狀況據1998年統計,洛帶古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2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1.02億元,全鎮總人口21701人,城鎮人口4132人,其中客家人占85%以上。居民年均收入達到3160元。(三)基礎設施現狀古鎮現有日供水62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新建的電信大樓裝機容量20000門的程控電話投入使用,配置有3.5萬千伏的變電站一座,有2所醫院,其中區級醫院一所,設備齊全,并有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的貿易市場一個。所有這些,都為古鎮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四)旅游開發現狀在策劃已前,洛帶古鎮還未開始旅游開發,旅游還未形成產業
10、,旅游資源基本上閑置,旅游業處于原始的,自發的狀態,以南華宮為代表的古鎮,每年都要接待部分前來考察的游客,由于沒有形成旅游業,吃、住、行、玩、娛、購未成體系,所以也沒有產生較大的旅游產業,連接待人數和收入都未有統計資料。玉帶湖、一道財神等景點有時也有自發的游客來泛舟船和野炊。這種狀態是無法產生旅游效益的。二、洛帶古鎮旅游開發SWOT分析(一)旅游開發條件和機遇洛帶古鎮發展旅游業有著前所未有的條件和機遇,發展旅游業的支撐因素很多,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不利因素和風險,現將各方面的因素列于下表進行分析。表21旅游開發條件機遇分析因素有利條件不利條件機遇風險區域經濟環境成都市及其周邊地區的GDP和人均G
11、DP持續增長,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時間和貨幣在不斷增長,居民用于旅游的消費支出比例不斷增大,以及成都市民特別喜愛節假日休閑游。下崗職工增多,城鎮居民為適應住房改革不得不將多年的積蓄用于買房,在幾年內都將影響旅游市場消費,但小尺度的近郊旅游所受影響不會太大。于蓄P210858成都城市向東發展已成定制并正在付諸實施,洛帶即將成為成都市區邊緣的唯一古鎮,城市化發展、人氣的東移,投資力度的加大為洛帶旅游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目標能否實現,決定了這幾年內旅游者購買力的大小。城市東擴及洛帶古鎮的城市化將破壞古鎮的原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和不按規劃實施都將毀滅旅游業。吸引力由于旅游產品定
12、位為客家文化旅游,使洛帶旅游產品在四川獨具特色,在成都市具有不可替代性,使洛帶旅游一開始就具有區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對港、澳、臺、粵、閩、贛等地區游客和成都市及其周邊游客,以及天下客家人都有吸引力。古鎮周邊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古鎮僅一條主街道,且復舊還要投入大量資金,鎮周圍及山上生態環境差,基本上缺乏大面積的森林綠化,嚴重影響游客的感知。90年代以來國內旅游市場的全面啟動,國內旅游者對新開發的旅游地的好奇心,成都市國內旅游市場出現興旺局面。世界客家人的尋根、探親,客家文化研究已成為熱點,在大陸內地開發出一個保護較完好的古鎮,對世界客家人都有吸引力。宣傳促銷力度不夠,促銷經費匱乏,以及經營管理
13、者不懂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沒有在游客心中樹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形象作為客家文化觀光、休閑地的主題形象突出,特色鮮明,是一般風景名勝區所難以比擬的,這將對海內外游客產生持續的吸引力。盡管規劃對古鎮的旅游形象定位準確,但在實施和經營管理中,可能使主題形象模糊或有損形象,會使古鎮淪為一般旅游地。旅游者厭倦了傳統旅游方式,而期待新的旅游項目。文化休閑旅游將成為下個世紀初的熱點。古鎮旅游資源以文化旅游資源為主,自然旅游資源貧乏,必須加以彌補,使人文與自然旅游資源能較好地融為一體,填補旅游形象空白,否則,旅游風險大增。區位條件與可進入性區位條件優良,距成都約20km,有成渝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成洛路、成龍
14、路、老成渝公路,三環路可直達或提供多處便捷的通達線路,這些線路通車后,進出洛帶十分方便,離成都僅10多分鐘路程。區位條件和可進入性太好,對發展旅游業也未必是好事,因為它很難留住過夜客,減少了游客的逗留時間,每位游客的平均產出值也會降低,洛帶必須以特色留住客人。優良的區位條件和可進入性為洛帶的周末和其它節假日夜間的餐飲娛樂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可以以特色吸引回頭客,即使不過夜,也會使其多次消費。游客對旅游地一旦不滿意,可馬上重新選擇新的旅游目的地,也可能使這里難以留住游客,同時旅游者對旅游地的不滿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更快地傳播,為古鎮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市場競爭態勢在成都近郊的同類旅游景點中,洛帶區位
15、條件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也最有海外影響力;又是剛開發出的新旅游地;這些都使洛帶古鎮在與同類的黃龍溪、安仁鎮等古鎮競爭中處于優勢。同時,洛帶古鎮具有明確的目標市場。在成都周圍,旅游資源富饒,空間分布密集,新開發的景點和旅游項目較多,市場分割厲害,市場競爭激烈。文化觀光旅游對近期中國游客的吸引力不太大,所以洛帶不能搞單純的觀光旅游,在成都東郊,除了“桃花會”能短暫地聚人氣外,還沒有一個大型的有特色的旅游地吸引游客東移。將洛帶開發為集文化觀光、文化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地,有助于奠定它在東郊旅游地的領頭地位。并通過它可以將桃花會、農家樂、龍泉湖、十陵等景點連為一體,形成農業生態觀光、度假休閑和
16、文化旅游的綜合型旅游區。近幾年來,旅游者可能會喜歡雪山、森林等生態旅游地和溫泉、滑雪等健身度假類旅游產品,而這類產品隨著旅游開發的深入會不斷增多。環境在當地政府努力下,古鎮基本得到保護,在古鎮的南方尚有大片土地未被利用,保證古鎮能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規劃區內無工業污染。三峨山及玉帶湖周圍山地沒有形成森林植被,古鎮周邊綠化較差,使古鎮既無林相、也難以形成季相,嚴重影響感知和形象。規劃的實施和當地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是改變環境的大好時機,綠化規劃應優先實施。綠化規劃不能有效地實施,古鎮面貌不能復舊,古鎮南郊再建城市化街道,必然毀壞古鎮的旅游業。旅游服務設施古鎮尚有較多的存量土地可用于旅游設施的開發,
17、以滿足高、中、低檔游客的需求。由于古鎮尚未開發,旅游服務設施基本上還不具備,為早期開發和吸引游客增大了難度。在規劃實施時,采取各種方式引進資金,建立靈活的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服務設施系統。服務設施的投入所需資金量大,使投資者的風險大增。旅游服務與管理當地客家居民對旅游者的熱情友好;服務者熱情盡職;當地政府對旅游管理高起點的要求。人力資源嚴重匱乏,對旅游服務與管理不熟悉,政府公務員和管理者,以及今后的服務者都要經過系統培訓。在大力開發古鎮的同時,開發人力資源,引進人才,為古鎮旅游發展儲備人才;投資者也會帶來不少的人力資源,對古鎮發展是一機遇。低級的服務、管理將在游客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消費者
18、的需求不能正常理解,將帶來經營風險。(二)旅游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洛帶古鎮古街的中部破壞很大洛帶古鎮被破壞的古街風貌一角通街留不住人,休閑游覽空間缺乏投資者的文化素質很重要,投資者一定要對旅游和文化有特別興趣,招商引資方能產生共鳴,投資者才有投資的可能性。古鎮一條古街的中部破壞很大,面臨較重的撤遷任務。通街留不住人,休閑游覽空間缺乏。古鎮街道與周圍建筑物不協調,缺乏與周圍建筑的緩沖地帶。缺乏一個游客問訊中心來明確、提高古鎮的文化價值。對于文化類景點來說,導游的作用是特別重要的,它關系到游客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和對古鎮文化的認同。古鎮明顯缺乏高水平的導游講解人員和導游冊子。在旅游策劃完成后,古鎮應有
19、一個管理規劃,以實施強有力管理。古鎮的恢復尚需付出艱辛的勞動,各類標識和附屬設施,應當進行高水平制作。綠化規劃能否實施,是旅游發展的關鍵所在。三、洛帶古鎮旅游資源分析及其評價(一)旅游資源分析1、洛帶古鎮自然旅游資源洛帶古鎮自然旅游資源較貧乏,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單就自然旅游資源而言,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必須與人文旅游資源結合在一起,人為改變原來的環境,使自然資源更加豐富多彩,才有吸引力。(1)三峨山位于洛帶古鎮東,龍泉山北東端西側,從川西平原拔地而起,山雖不高卻氣勢軒昂。遠觀三峨山 站在山上,可俯瞰成都平原和洛帶古鎮,視野開闊,平川田疇盡收眼底。山腰平添多處平臺,是龍脈會合的風水寶地,可開發
20、為旅游地。山上除燃燈寺及山后有成片的松柏外,多為桃樹、梨樹等經濟林木。其優勢在于地處平原、山地交匯處,景觀層次分明,借景空間廣闊;其劣勢是山上沒有形成綠化帶,沒有森林覆蓋,難以形成自然風景的林相、季相,遠望山上有光禿禿之感。所以近期開發的重點是綠化為二級景點。(2)紅豆林燃燈寺有20多畝的綠化帶,主要林木以松柏、青杠樹為主。珍稀樹木有紅豆木、迎客松、桂花樹、楠木和部分柏樹。這些樹的樹齡大多在100-200年以上。其中的10余株紅豆樹最珍貴,具有象征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它們是客家先民清初入川時從廣東帶來的紅豆種點播于此,經精心培育和護理,才長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是客家先民念念不忘原鄉的歷史見證和
21、寄托相思的象征物,賦與了紅豆樹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二級景點。(3)玉帶湖又名李家溝水庫,位于同安鎮望子成龍坡村西江河右支的洛帶溪(徐家河)上,大壩高24.5m,壩長116m,壩頂高程540.5m。集水面積3.79,淹沒水面200,總庫容量120萬m3。主要供洛帶古鎮生產生活用水,灌溉附近鄉鎮田土4716畝,玉帶湖地處三峨山蓄電池側下,三面群山環繞,湖四周的緩坡,圓丘長滿了林木、桃樹,區內無任何污染,水質很好,可直接飲用,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其湖光山色將是市場休閑度假的好地方,為三級景點。2、洛帶古鎮人文旅游資源以下景點的級別,是依據景點自身的資源價值,資源特色、在客家歷史文化中地位以及對國際國內
22、客源市場的吸引力大小綜合評定的。一級景點,表明有國際國內尺度客源市場吸引力;二級景點表明有國內省內中尺度客源市場吸引力;三級景點表明有成都市內小尺度客源市場吸引力。(1)洛帶古鎮 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街道原貌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街道原貌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沿街客家民居原貌古鎮的格局可用一句話來概括:“一街二寺三會館,洛帶公園博物館。”三大會館提高了洛帶古鎮資源的品質。洛帶公園是民國17年袍哥舵子劉惠安倡導,集資修建的一座公園,頗有特色。博物館為原來的燃燈寺搬遷來的建筑,依然是清代的寺院建筑風格。一街七巷子為上下街、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面上巷、馬槽堰巷、糠市巷,構成古鎮完整的交通系
23、統,同時構成了一個完備的防御系統。上下街中各立一個柵子,每條小巷與大街的連接處也有一個柵門,各柵子一關閉,成一個封閉的古鎮,可有效地防御土匪、盜賊的襲擊。這種防御性建筑風格具有典型客家建筑特征,一個小鎮有如此完備的防御體系實屬罕見。后來,在江西會館巷和北子口又各建有一個碉樓,使防御能力大增。目前,巷子的柵子有的尚能見端倪,上下街中與各巷子柵子有待恢復。沿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風格。街道東西彎曲走向,長約1km,街面寬8m,原鋪以石板。街兩邊商號林立,鋪面的后面多為深宅小四合院,平房與木樓參差交錯,房屋以上坯墻木質穿斗房,單桅硬山式,小青瓦為主,屋脊飾以中花和鱉尖,窗戶是木質
24、雕花窗。古鎮街巷特色鮮明,為一級景觀帶。(2)三大會館即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廣會館(禹王宮)。廣東會館 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廣東會館原貌一角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廣東會館周邊環境狀況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廣東會館周邊環境狀況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1746)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因崇尚佛教禪宗南宗的始創者六祖慧能(后來成為廣東的鄉賢神祗,六祖被譽為“南華道人”),故廣東人活動的會館又稱為“南華宮”。南華宮坐北向南,主體建筑由樂樓、耳樓及前、中、后殿組成,呈中軸線對稱排列,復四合院結構,總建筑面積3310m2。前殿為卷棚式,綠色琉璃瓦蓋頂,面闊5間(22.25m)進深1間(5.1
25、5m),通高7m,素面臺高0.42m。在后面通道及殿兩側,筑有三道曲線花草圖案風火墻。中殿為硬山式,面闊5間(22.25m),進深3架,通高8m。連廊兩側長11.65m,素面臺基高0.20m,頂為青瓦房蓋,抬梁屋架,8架椽屋,圓形木柱直徑0.36m,設鼓式柱礎,八角形基礎,通高0.4m。后殿為正殿,叫玉皇樓,一樓一底,底層面闊5間,進深6架,硬山式青瓦屋面。通高16m,各殿撐弓,雕有坐獅、戲劇人物和花鳥圖案;卷棚天花,精雕方板。照面枋上有各式花格,中檀上刻有金色祥龍,以八卦圖居中,大殿石柱上有楹聯多副,其中“云水蒼茫,異地久樓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異鄉、艱苦
26、創業和思念故土之情。廣東會館的風火墻建筑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是四川境內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客家會館,由于其氣勢巍峨,是洛帶古鎮的標志性建筑。因而,廣東會館可視為廣東客家人內遷的標志,其建筑風格在內地客家會館中無與倫比,為一級景點。每年農歷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在此舉行祭祀南華老祖的“粵王會”。江西會館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江西會館原貌位于洛帶古鎮下街,座北向南。系晚清建筑,原主體建筑由樂樓、左右廂房、院壩、前中后三殿及一個小戲臺構成,復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m2。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建筑,供奉贛南鄉賢神祗“許真君”。前殿為單檐卷棚式頂,磚木結構,筒瓦獸面色頭花卉滴水房蓋。中殿為單檐硬山式布瓦房
27、蓋,后內天井延伸成亭,四角立柱,澡井梁架,砌石混砌須彌式戲臺,飛來樓欄桿面向后殿,后殿,硬山式,六架椽屋。江西會館基本保存完好,為四川境內江西客家人所建的不可多得的會館建筑物,無論從整體布局還是從建筑美學來說都頗有價值。特別是它在中后殿之間的天井里還伸出一個小戲臺,構思獨特,環境空間布局十分完美,在四川的客家會館中未曾見到。為一級景點。湖廣會館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湖廣會館周邊狀況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湖廣會館墻體舊貌為湖廣籍移民捐資修建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民國元年(1912年)毀于火災,次年重建,因信奉大禹,故稱“禹王宮”。會館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布局,原有3殿4院,人門和萬年臺已撤除,
28、現存中殿、后殿及前院廂房,建筑面積2771m2。中殿為卷棚式,筒瓦屋蓋,溝頭滴水狀若桃形,殿內木屋為抬梁式。面闊5間(22m),進深1間(6m),通高8m,圓形石柱,直徑0.3m,上端雕有臥獅,下設鼓式磉墩,嵌邊雕花,素面臺基。后殿為硬山式,青瓦滴水房蓋,面闊5間(22m),進深3架,通高8.5m。吊墩及撐弓均制各式花紋圖案。圓形石柱,直徑0.46m,覆盆式柱礎高0.35m。素面臺基,高0.30m。東西套院,各設石砌拱門,東套院門楣上,刻有“洞云”、“湘雨”四字,西院拱門上題“惠迪吉”三字,為會館學舍場地。其內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洪水大漲,這里的水都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
29、奇跡,傳為大禹保佑之故。湖廣會館能較完整地反映湖廣移民的艱苦創業和社會生活,為成都市旅游區保存完好的湖廣移民會館的典型建筑,與廣東會館、江西會館交相輝映,對建筑史和建筑美學研究也頗有價值。三大會館提高了洛帶古鎮旅游資源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為一級景點。3)民居建筑巫家大夫第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巫家大夫第旅游開發前洛帶古鎮巫家大夫第室內環境洛帶客家民居分為祖屋和普通民居兩大類,巫家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帶古鎮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大夫第始建者為巫氏入川后第二代傳人巫作江,建筑年代大至在乾隆末至嘉慶初,因巫作江曾被清廷“誥贈為奉直大夫”,故名“大夫第”,是典型的清代客家民居。
30、平面布局為復四合院式,以大門為中軸線對稱排列,單檐硬山式頂,木結構穿斗房,上蓋小青瓦,主體建筑由大門過廳、院壩、前中后三堂、東西花廳、廂房及通街廳道和一個附屬小四合院組成。大門外有竹林、樹林和菜地。整個平面四橫二縱,天井復天井,小天井連大天井,大院落連著小院落,使民居特色甚濃。在前堂后天井的東西花廳,為卷棚式建筑,花廳作南北向的廡廊形,也很有觀賞價值。做工考察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鳥蟲魚形態逼真,是民居中的珍品。“大夫第”是洛帶古鎮現存民居中建筑時間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典型的清代客家建筑,它是客家移民在四川生產、生活的一部活字典,在今天的成都地區已不多見。為一級景點。鄭家祠為鄭氏家族的祖屋
31、,也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惜其前半部分已撤毀破壞,后半部分基本保留了原貌。整個建筑的平面布局與大夫第相類似。現存后面2個小天井及東西兩側廂房。其特色之處在于墻壁上雕花木窗十分精細,地板為木板,天井與廂房的空間處置得十分完美,采光很好,空氣流通,雖不能見其全貌,殘余部分也是客家民居的精品。為一級景點。巫家祠堂東與巫氏大夫第相連,是巫家的宗祠。祠堂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480m2。主體建筑為東西向的三排橫向平房,內有一大天井和大院壩。中堂為一寬大的木質雕花窗廳房,正中為神案。院壩在側廂房有巫家私熟學堂,供本族子弟讀書。巫家祠堂已全面撤毀,現建議恢復,以再現客家人敬祖、耕讀的生活,對巫氏海外和原鄉宗親
32、及旅游者都有吸引力。由于原貌不存,恢復后的建筑為二級景點。洛帶客家民居在洛帶得以大量保存。洛帶客家民居洛帶客家民居洛帶客家民居多為“二堂屋”結構,為單四合院式,門外為小曬壩,門內為天井,天井正中為堂屋,也有五間的,屋脊有“中花”和“鰲尖”作為裝飾。屋頂多以茅草與小青瓦覆蓋,從成都經十陵、西河或過龍泉鎮,沿途可見眾多純正地道的客家民居,引景空間獨有特色。在玉帶湖以東的半山腰下,有多處村落,客家民居保存十分完好,可辟為專門的觀光點。為一級景點。洛帶公園位于風儀巷北,占地面積約13000m2,園內綠樹成蔭,花草繁茂,是古鎮綠化最好的一處空間。公園建園歷史悠久,系民國17年(1928年)由洛帶民國團總
33、、袍哥舵把子劉惠安倡導修建,地方群眾和袍哥碼頭集資,2年后竣工,是四川省非治所鎮建的最早的公署之一。在成都市郊一個普通小鎮在20年代建造如此有文化氛圍的公園,實屬罕見。洛帶公園大門公園主要建筑為四館、三亭、一祠。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是園內的“女茶社”,是過去客家婦女集中休閑品茗聊天的地方,不納男賓,那副“塵市囂囂到厭煩時來暫歇,茶煙細細得清閑處且偷安”的對聯,恰如其分地刻畫客家婦女與男人同等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是客家婦女生活的縮影。這一客家婦女消閑處特具觀光價值。公園東郊的一樓一底的小青瓦四合院,也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樓上是龍泉驛區第一座圖書館,增藏有萬有文庫等書籍,峨山京劇社舊址也在這里。對
34、面的峨亭,為雙層木結構六角亭,上層可俯瞰公園全景,為民國時建筑。為古鎮的二級景點。區博物館成立于1988年3月,館址即是燃燈寺撤遷后所在地,是龍泉驛區境內唯一的一個地方性綜合型博物館,陳列的文物多為龍泉區出土的歷代銅器、陶器、鐵器、石刻、各式陶俑、鐵幣及“燃燈寺”部分文物。為三級景點,但該館可規劃開發為一級景點。客家日常用具文物3、洛帶古鎮宗教旅游資源(1)燃燈寺原座落于鎮東的三峨山,始建于唐初,名“信相寺”,又稱“圣母院”。 燃燈古寺香火旺盛唐武宗會昌滅佛時被毀,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丞相白敏中奉節至蜀,奏朝廷復建。至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秦敕建寺,名為“圣母院”。北宋真宗大中禪符二
35、年(1009年)詔書賜名為“瑞慶禪院”,俗呼“瑞應寺”,一時名聲大振,香火甚旺。清中葉后,因寺內供奉鐵鑄燃燈古佛,故改稱“燃燈寺”直到民國時期。自山腳拾級而上的布局依次是,山門、主殿(含樂樓)、鐘鼓樓、娘娘殿、大雄殿(含“羅漢堂”)、燃燈古佛殿。現存梁上題記表明:川主殿系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大雄殿重建于清光緒7年(1881年),娘娘殿重建于1948年。現三殿保存完好,1988年3月搬遷至區博物館所在地。燃燈寺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且多受朝廷關注,在四川地區是一座有影響的寺院,明代楊升庵著全蜀藝文志、曹學蜀中名勝記對它都有詳細記載,為二級景點。(2)桃花寺位于洛帶古鎮寶勝村,
36、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重建年代為明崇禎八年(1635年)。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級景點。4、洛帶古鎮客家民俗旅游資源客家黃包車客家民俗書籍客家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在洛帶旅游開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自成體系,獨具特色,地域性強。由于它是一直保存于客家人生活中活的旅游資源,便于客家直接參與和感受,對游客吸引力大,且有利于盤活洛帶古鎮的其他客家人文旅游資源。以下所列,是有特色、有吸引力、可供旅游開發的重要的客家民俗資源。 (1)客家婚俗禮儀考究,儀式復雜,具有漢民族婚俗“六禮”的全過程。唯其嫁與“親迎”婚俗部分可資開發利用,如“抬花轎”,轎夫說四言八句、拜堂、出席等。(2)客家民歌客家人喜唱山歌,內
37、容豐富多彩,全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產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且在每年端午節有斗山歌的傳統,婦女斗歌尤其吸引人,其中不乏即興之作,是客家民俗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之一。情妹放牛、情嫂收衣、對歌、昨天趕場酒吃醉等都是難得的精品。(3)客家火龍、水龍洛帶古鎮客家水龍節熱鬧場面洛帶客家的火龍、水龍,以江西籍客家劉氏家族的“劉家龍”最著名,其舞龍法保留了入川前地道的江西客家舞龍法。火龍12節,水龍9節,表演人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任由觀賞者用花筒燒龍或用水潑龍,娛樂性、觀賞性、參與性強,吸引力大。(4)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的特有形式之一。影響最深遠的有“張獻忠剿四川”、“湖廣填四川”、
38、“背手走路”、“只說客家話”、“不跟湖廣人通婚”等。(5)奮進腰鼓奮進腰鼓是解放后傳入的,洛帶對其發揚光大,陣容龐大,節奏快,身段優美,動作瀟灑大方,繼承傳統打法又有所創新。1991年曾參加“中國國際電視節”開幕式迎賓,可作為傳統節目表演。(6)客家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日常生活用具客家日常生活用具客家日常生活用具具有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和客家文化特色的生產生活,可開發為豐富的旅游產品來吸引海內外游客。在現代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生產生活用具可以喚起昔日美好的回憶,即人們對鄉村寧靜生活的向往之情,生活用具作為一種旅游資源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客家生產生活用具有龍骨車、翹扁擔、雞公車、籠子、碾子、風車、石
39、磨、吊壺、木甑子、灶臺、葫蘆瓢、花板床、八仙桌等,在旅游開發中將發揮其日常所不能發揮的重大作用。(7)城隍會每年農歷二月十八日舉行, 城隍廟會戲臺會期長達一個月,方圓幾十里的人紛紛前來參加,熱鬧非凡,是洛帶古鎮著名的傳統廟會之一。主要內容是迎“城隍出駕”,有十分壯觀的儀仗隊和儀式,如有開路的儀仗隊、平臺戲隊、香客隊、川劇鑼鼓隊、悔罪隊、鬼卒扮演隊等。現可剔其糟粕,存其加以發揚光大。(8)搶童子是每年農歷三月三在燃燈寺舉行的廟會。現在雖不能將此廟會再現,但作為地方風俗,也可用一定形式加以表現。5、洛帶古鎮三國文化與古道旅游資源 諸葛連弩八角井三國文化在洛帶旅游資源中不占重要地位,多是一些傳聞故事
40、,不足為信,與古道一起可作為輔助性旅游資源加以開發。(1)八角井原位于洛帶中學內,今移至洛帶公園,八角井不必再遷移,與公園相得益彰,是傳說中劉備兒子蜀漢后主阿斗(劉禪)掉落腰帶的地方。傳統八角井的水與東海相通,井中常有東海游來的鯉魚,阿斗欲釣起鯉魚,不慎腰帶落入井中,這就是“洛帶”之名的由來。在井邊釣魚的老者留給阿斗一首詩“不思創業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對后人頗有教育意義。看來帶落井中與蜀漢亡國發生了直接的因果關系。為二級景點。(2)天子應位于今同安鎮望坡村境內,即古道的“三道財神”處。傳說劉禪小時在甑子場讀書,放學后貪玩好耍,在此處山包上看一大群喜鵲唱歌,忘了回家,母親叫
41、他,他即答應,故名“天子應”。為三級景點。(3)滾龍坡在今洛帶古鎮柏楊村境內,是傳說中阿斗在甑子場讀書放學后采桑果吃的地方。阿斗由于看不起窮人家孩子,被孩子們報復,將桑樹根部泥土挖空,阿斗上樹摘果子,不慎跌倒,從坡上滾到坡下,故曰“滾龍坡”。為三級景點。(4)古道與三道財神 阿斗當年讀書的甄子場位于三峨山、玉帶湖山腰,在古代是東行古道的必經之地。從洛帶上場口出發經三道財神、清靈寺、萬興場、金相寺、可抵金堂縣的五鳳溪(沱江碼頭),途程25公里,是成都平原通向金堂五鳳溪碼頭的必經之路。在清靈寺還可右行,經陡溝子、老鷹嘴、養馬河等地達到石橋鎮,與從成都出發經龍泉驛到石橋鎮通向重慶的東大路相接。因而,
42、洛帶古道也曾是一條交通要道。古道多為石板鋪面,寬約1米,蜿蜒曲折,古時的肩夫用客家翹扁擔在山路上挑運貨物,到了山下洛帶,再用雞公車運往成都。古道上除了青石板路和三道財神,再也沒有留下其它遺跡。而三道財神是肩夫們挑貨物歇息之地,二道、三道財神處還在兩株古柏作證,其余的沒有景觀可供游覽。可將古道與天子應、滾龍坡一起開發為游覽觀光道,但吸引力不會太大。為三級景點。6、洛帶古鎮旅游商品資源旅游商品資源是旅游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出售給旅游者地方土特產和紀念品之類的商品,是旅游地創造經濟效益的特種旅游資源。(1)花果產品洛帶古鎮旅游區內花果品種齊全,花果產品全國著名。“水蜜桃”為“天下第一桃”,“洞庭枇
43、杷”、柚子等大批量銷往國內外市場。洛帶花果產品的知名度與家村庭院、客家文化的融合,足以吸引四方游客,對海外游客也有吸引力,對其深度開發,直接把農業產品變為旅游經濟產品。(2)客家風味餐飲 洛帶客家茶客家傷心涼粉店對客家餐飲的開發至為重要,它不僅僅使游客感受到客家的風味,還能讓游客從中體味到客家文化,讓游客留得下來,增加游客的消費支撐系列、劉雞肉等,以及山區雜糧如玉米等小吃,都值得深度開發,在菜品、藝上打出品牌,當然有的還得經過現代工藝加以改造、提高。這類產品的開發,洛帶外埠餐飲娛樂業的大發展。(3)傳統手工藝品客家草鞋、客家草帽、客家衣飾都可開發為旅游商品,工藝品銷售給游客。特別是柏合寺草帽,
44、據稱已有上百的歷史,遠銷國內外,步開發為工藝更考究、設計更新穎的手工藝品。此外,面塑、糖畫等民間工藝力開發。(二)旅游資源評價1、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1)與周圍人文旅游景點的比較將洛帶古鎮與周邊的人文旅游景點特別是開發較好的人文旅游景點如黃龍溪、大邑安仁鎮的劉氏莊園、三星堆等進行比較,主要是對各景點在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方面進行綜合條件的對比研究 。洛帶古鎮位于川西平原與龍泉山的交接處,有平原田疇、有綿延山脈,自然資源優于劉氏莊園。黃龍溪位于牧馬山(龍泉山一部)的余脈,有錦江與鹿溪河環繞,有山有水,自然資源又優于洛帶,但黃龍溪開發過濫,對環境的破壞較嚴重,洛帶古鎮的文化內涵又能和客家民俗
45、來支撐;劉氏莊園是川西鄉村建筑,黃龍溪僅一古鎮。然而,黃龍溪在80年代中期開發旅游后,在其高峰期年接待游客超過150萬人,就是到1997、1998年,接待游客也達到80萬人次,劉氏莊園1997年,接待游客20萬人,其中有1萬名國際旅游者。由此可知,洛帶古鎮的旅游發展潛力很大。三星堆的文化旅游資源又大大超過洛帶古鎮,但洛帶有其獨特的目標客源市場,二者在實際上并非競爭的對手。 洛帶古鎮與黃龍溪古鎮、劉氏莊園的比較洛帶古鎮尚未開發,旅游資源保護較好,新興旅游地對游客的吸引力更大。洛帶古鎮區位條件優于后二者,與成都口岸聯系更方便。黃龍溪開發過度,開始步入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衰落期;而劉氏莊園則需要深度開發
46、來進一步吸引游客。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特色方面,洛帶古鎮更優良,且文化底蘊更豐富。劉氏莊園還得靠川西民俗來吸引游客。而洛帶的客家民俗主題更鮮明,且可包容川西民俗。洛帶古鎮對海外游客更具吸引力。基于以上認識和評價,洛帶外埠如果精心策劃,嚴格按照策劃實施,在下個世紀初的幾年內,成為吸引生活海外游客的新興旅游地。(2)與省內其他客家人聚居區比較客家人在清朝康、雍、乾時期向內陸四川的遷徙,有點類似于美國的“西進運動”,對當時荒蕪的四川的拓荒,為四川帶來了豐富的移民文化,其移民與拓荒、開發西部的艱辛,是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旅游價值。客家人的遷徙在總體上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向港、澳、臺、東南亞甚至美國等地遷徙,
47、這使客家人完成了向海洋文明的跨越;一支向大陸內地四川的遷徙,使客家人由此保留了內陸農業文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范本,在很大意義上具有原生態意義。所以洛帶古鎮開發旅游對海外和客家人的原鄉閩、粵、贛等地區都有較大吸引力。洛帶客家古鎮基本保存完好,洛帶古鎮現有居民85%以上是客家人,約19000人,它又是龍泉澤區20萬客家人的一個獨特的聚落,客家語言,風俗都保留純正。以下在四川境內三十多個客家人聚居的縣市,抽取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地區在旅游開發的區位條件與旅游資源(包括現存建筑、文物、方言、民俗等)的優劣上加以比較,從交叉坐標上即可得到答案。洛帶古鎮區位條件稍遜于成華區的龍潭寺,但可資開發的旅游資源存量比龍潭寺豐富,綜合因素評估,在四川客家移民鎮中排在第一位。而資中鐵佛和西昌黃聯鎮受區位件的限制較大,近期不宜開發。隆昌綜合條件也較好,但仍不如洛帶古鎮。綜合評估,洛帶古鎮稱得上“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一)客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理念1、策劃背景洛帶古鎮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是在成都市已確立了城市向東發展戰略之后編制的。城市的向東擴張意味著東山地區的現代化。在現代化、都市化的進程中,如何保護傳統的客家文化,正確處理好客家人現代化和客家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是本次規劃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2、策劃思路:建立客家文化保護區洛帶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