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山南部大通道發展帶 城市設計與景觀規劃 ALL THE WAY SOUTH 第二階段匯報 Stage2 2013.03 0.1 城市發展軌跡 City Growth Process 國家級新區帶來舟山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As a state-level new area, Zhoushan has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漁港舟山 唐宋元 核心功能 城 市 內 涵 傳統漁業 +傳統海運 航運商貿 +城鎮化建設 海洋漁業基地 +港口城鎮 海洋漁業 +港口物流+臨港產業 外部環境 農業社會+軍事主導工業革命 +海洋經濟+國際貿易 改革開放 +港
2、口商貿+沿海開放 經濟全球化 +中國崛起+海洋經濟 明明末清初清末民國建國初1987-20002001至今 翁山縣/昌國 漁業 海運 自由貿易 國際自由貿易港 由于平倭僅存23年 全面海禁 人口內遷城市受創 城鎮化停滯 鴉片戰爭、五口通商 港口航運 城鎮化建設 定海商業發展 舟山建市 舟山港對外開放 范圍由定海、沈家門 擴大到兩區兩縣 臨城新城建設 “三組團”城市格局,功能分區 南城北產 國家級新區 浙江海洋經濟核心承載 舟山-寧波港世界第一 城市既有軌跡 開埠舟山城市舟山國家舟山 唐宋元至明 清末明初至建國初 1987-2000 2001至今 0.2 現階段城市發展能級與挑戰 Interpr
3、etation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Level 現有經濟發展能量與戰略發展目標落差大; 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是舟山發展重要命題; 本島是舟山海洋經濟與都市文明發展的核心區域; 城市建設需兼顧近期需求與遠期目標。 Big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goal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important tasks of development for Zhoush
4、an; The main island is the core area of Zhoushans marine economy and urban civilization; The city development needs to take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 into consideration. 揚州 鎮江 泰州 湖州 常州 南京 南通 上海 嘉興 2001 1000萬人 10000億元 10%增長率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0022003200420052006200
5、72008200920102011 紹興 寧波 臺州 舟山 杭州 無錫 蘇州 舟山經濟與人口規模在長三角16個核心城市中最小,經濟增速處于中游水平; 近十年來,舟山經濟增速與浦東新區比較接近,但與發展較快的濱海新區相 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舟山經濟增速 浦東新區經濟增速 濱海新區經濟增速 研究范圍 城市設計框架范圍 重點區域設計范圍 0.3 項目概述 Origin of the Project 濱海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Oceanfront RoadThe important project to improve the citys competitiveness 在新的城市發展格局下,
6、以南部濱海道路的 建設為契機, 優化資源調配、提升功能結構,塑造舟山本 島特色空間與景觀。 Under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we will take the chance of the oceanfront roads development 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improve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hape the space and landscape with Zhoushan characteristics. 目錄 CONTENTS 1 區域發展背景解讀 Regio
7、n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1.1 舟山群島新區戰略與本島定位 Interpretation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Level 1.2 舟山本島總體規劃解讀 Visions on the Islands Functional Structure 1.3 本島山海格局分析 The Islands Spatial Structure Suggestions 1.4 南部城市帶愿景 Interpretation on the Islands Road Network 2 南部城市帶解讀 Interpretation Southern Ur
8、ban Belt 2.1 上位總體規劃解讀 Interpretation Of Masterplan 2.2 自然空間特征 Charateristics Of Natural Spaces 2.3 現有城區風貌 Existing Urban Characteristics 2.4 問題與策略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2.5 區段功能及風貌建議 Suggestions on Functions And Spatial Charateristics 3 濱海帶發展案例分析 Case Study 3.1 舊金山 San Francisco 3.2 阿布扎比 Abu Dhabi
9、 3.3 巴塞羅那 Barcelona 3.4 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3.5 廈門 Xiameng 3.6 案例小結 Case Study Conclusion 4 愿景與策略 Vision and Position 4.1 愿景 Vision 4.2 城市設計策略 Urban Design Strategy 4.3 城市設計策略性總體框架 Overall Urban Design Strategically Framework 5 濱海走廊城市設計概念 Southern Coast Area Urban Design Framework Concept 5.1 濱海走廊特
10、色分段 District Character 5.2 臨城段 Lincheng Section 5.3 定海段 Dinghai Section 5.4 沈家門段 Shenjiamen Section 5.5 濱海路類型及斷面 Coast Road Type 特色節點與活 動的設計豐富環島路內涵,增加市民參與度,同 時提升城市知名度。 主要策略 Strategy 3.6 案例小結: 一個成功的城市濱水區是城市提升與拓展的戰略性平臺 Case study conclusion 升華城市形象 帶動土地價值 提升旅游格局 吸引高端人才 識別性 生態性 話題性 連續性 公共性 可達性 契合性 多樣性 V
11、ision and Position 4. 愿景與定位 4.1 愿景 Vision 4.2 城市設計策略 Urban Design Strategy 4.3 城市設計策略性總體框架 Strategic Design Framework 1200年前,舟山因“海”而興,筑城行商; 300年前,舟山因“海”而盛,各國商船舟楫競技,紛至沓來; 公元2011年,舟山再次因“?!闭匠蔀榈谒膫€國家級新區, 來自于海洋恒久不變的發展源動力,這次將更為深入和全面。 今天,舟山新一輪的“營城”運動將聚焦于南部30公里濱海門 戶,以濱海路的設計貫通為引子,聚集世界級濱海岸線功能, 薈萃彰顯濱海文化資源,創造南部
12、海岸多元而富有節奏的景觀 空間。 4.1 愿景 Vision 開啟舟山海洋門戶 薈萃都市水岸風華 東海地平線上新地標 冒頭公園 平巖村 羅漢堂 攢尖山公園 濱海走廊范圍 主要為濱海路第一界面以南至海邊,城市濱海最為公共的區域 范圍西起鹽倉平巖村,東至東港羅漢堂,濱海岸線長約40公里 濱海走廊定位 是海和城市生活、城市產業、城市文化功能緊密聯系的公共場所 是體現和感受舟山多元海洋文化的場所 是舟山重要海洋和陸地生態銜接交換的空間載體 是舟山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和新品牌 4.2 設計定位及策略 Position 4.2 設計定位及策略 Urban Design Strategy 濱海走廊設計策略:
13、展現海上花園城 的空間格局 1. 彰顯多樣濱海山、海、島 的空間格局 2. 營造不同城市水岸特色 1. 塑造空間及體驗上連續的 濱海走廊,保障濱海岸線 的高度公共性 2. 提升濱海走廊的山海格局 體驗 3. 以水岸公共開發帶動城海 互動 打造公共活力的 開放空間 1. 強化便捷友好的濱水到達 及體驗 2. 以多元交通混合模式打造 到達節點 3. 保障濱水慢行環境,便捷 實現與城市交通的轉換 1. 挖掘整理定海及沈家門老 城區旅游資源形成兩大文 化主題段 2. 創造新興海洋文化旅游地 標,聯系城市發展動力, 形成六大新興濱海空間段 3. 打造特色多樣濱海走廊作 為舟山城市旅游主動脈 創造高可達性
14、的 濱海空間 打造多樣的 海洋旅游走廊 象山岬 定海區 鹽倉片 定海片 甬東片 東山岬竹山岬新螺頭岬外螺頭岬 臨城片 臨城區 沈家門片 半升洞片 普陀區 東港片 嶺舵山岬刺棚山岬青龍山岬 最高峰 504米 山峰制高點 山脊線 山體環抱 山岬 主要山岬 1. 彰顯多樣濱海山、海、島的 空間格局 2. 營造不同區段濱海水域特色 強化山岬門戶空間特色 凸出“三區七片”的山水空間格局 4.2.1 展現海上花園城的空間格局 Represent Ocean Garden City 山岬: 三區七片: 三區: 七片: 次山岬: 主山岬: 為舟山諸脈入水處,應充分加以保護,體現山體入水 特色,打造分區之間的門
15、戶形象 外螺頭岬、象山岬、嶺舵山岬、刺棚山岬、攢尖山岬 新螺頭岬、竹山岬、東山岬、青龍山岬 為舟山主要城市發展片區,應依據其各自的環境特色 發展多樣化的風格 定海區、臨城區、普陀區 鹽倉片區、定海片區、甬東片區、臨城片區、沈家門 片區、半升洞片區、東港片區 鹽倉灣 定海灣 甬東灣 長峙海峽 茶山島 海口 小干海峽 馬峙門 ???魯家峙海峽 沈家門 海口 普陀灣 城市???城市海峽 城市海灣 洋面島嶼 特色海域 4.2.1 展現海上花園城的空間格局 Represent Ocean Garden City 1. 彰顯多樣濱海山、海、島的 空間格局 2. 營造不同區段濱海水域特色 臨城區:都市海峽,
16、兩岸對話 普陀區:收放有致,倚山臨海 定海區:內聚海灣,北城南園 擁有開闊的內陸腹地,濱海地區與小干島及長峙島透過濱水的 城市開發對話形成具都市感的海峽格局。 由水岸及南部諸島共同形成三個連續性的內海灣,現有的北岸 城市建設與具高度生態敏感性的南部諸島表現出強烈的對比, 呈現出北城南園的空間格局 本區陸上腹地較為狹窄,諸多山體與??谠诒緟^營造出緊湊的 變化與收放有致的空間格局 冒頭公園 牛頭山公園 刺棚山公園 嶺舵山公園 攢尖山公園 濱海路 濱海走廊 軍事用地4.2.2 打造公共活力的開放空間 Form A continuous And Vibrant Waterfront 1. 塑造空間及體
17、驗上連續的濱海 走廊,保障濱海岸線的高度公 共性 2. 提升濱海走廊的山海格局體驗 3. 以水岸公共開發帶動城?;?根據本島南部山海格局及城市濱海延伸需求,給予相 應濱??臻g腹地平衡城市生態、生活、產業、休閑功 能,并用濱海路線形予以界定 保障濱海腹地內的各功能高度公共性,形成公共廊道 城西河 新河 甬東河道 鰲頭浦 鹽倉大河 林家支河 冒頭公園鴨蛋山公園竹山公園東岳宮山公園東山公園尖山崗公園牛頭山公園 翁浦荷花浦勾山浦 翁浦濕地公園 勾山浦濕地公園 嶺舵山公園青龍山公園刺棚山公園 攢尖山公園 生態型山體公園 郊野型山體公園 城市型山體公園 生態型河流廊道 城市型河流廊道 濱海濕地公園 4.
18、2.2 打造公共活力的開放空間 Form A continuous And Vibrant Waterfront 強化山體格局體驗 強化水體格局體驗 1. 塑造空間及體驗上連續的濱海 走廊,保障濱海岸線的高度公 共性 2. 提升濱海走廊的山海格局體驗 3. 以水岸公共開發帶動城海互動 分為中央主脈山岬門戶和濱海余脈山岬空間,打造適合眺望和 標示轉折的開放空間,強化不同空間的轉折感 分為城市性河道和生態型河道空間,打造結合休憩及生態功能 的城市通廊 鹽倉城鐵核心 鹽倉濱海區 定海濱海區 甬東濱海區 定海老城核心 甬東新城核心 臨城濱海區 沈家門濱海區 東港濱海區 臨城公共 核心 臨城商業 商務核
19、心 臨城會展 核心 沈家門核心 東港新城核心 臨城城鐵核心 小干商務核心 旅游集散及交通樞紐節點 水岸公共開發 城市道路 高鐵線 城市發展中心 4.2.2 打造公共活力的開放空間 Form A continuous And Vibrant Waterfront 1. 塑造空間及體驗上連續的濱海 走廊,保障濱海岸線的高度公 共性 2. 提升濱海走廊的山海格局體驗 3. 以水岸公共開發帶動城?;?帶動城市向濱海延伸,帶入活力元素 打造濱海旅游集散及交通樞紐節點,吸引人流聚集疏散 濱海路 濱海走廊慢行區 4.2.3 創造高可達性的濱??臻g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The
20、Seafront 1. 保障濱水慢行環境,打造慢行友 好的濱水走廊 2. 提高濱水走廊可達性,實現由城 市到濱水交通的轉換 3. 打造多元交通轉乘節點,提升濱 海走廊公交與慢行系統便利性 濱水景觀大道 濱水走廊 應強調其景觀性及公交導向的特性,而非主要東西向車行干道。 應沿濱水走廊打造東西向連續性的慢行系統,提供友好的步行道 及自行車道,強化休閑及旅游功能。 茅叉線定馬線長洞線綠島路規劃路 濱海景觀大道 城市形象大道 區域快速道路 濱海走廊慢行區 濱海腹地轉換區 主要城市交通區 4.2.3 創造高可達性的濱??臻g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The Seafront 以三
21、軸三區的模式實現由城市 交通到濱水公交慢行空間的轉 換。透過提升濱海腹地的路網 密度銜接城市快速抵達,并提 供多通道的濱水走廊到達可能 性。 1. 保障濱水慢行環境,打造慢行友 好的濱水走廊 2. 提高濱水走廊可達性,實現由城 市到濱水交通的轉換 3. 打造多元交通轉乘節點,提升濱 海走廊公交與慢行系統便利性 三軸 濱海景觀大道 城市形象大道 區域快速道路 三區 濱海走廊慢行區 濱海腹地轉換區 主要城市交通區 茅叉線 建海線 人民路 興國路 興東路 高云路 西山路 定馬線 千島路 港島路 新園路 規劃路 長洞線綠島路規劃路 濱海路 各級城市道路 主要級交通換乘樞紐點 次要交通換乘樞紐點 軌道交
22、通樞紐點 水上交通樞紐點 濱海走廊慢行區 4.2.3 創造高可達性的濱??臻g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The Seafront 1. 保障濱水慢行環境,打造慢行友 好的濱水走廊 2. 提高濱水走廊可達性,實現由城 市到濱水交通的轉換 3. 打造多元交通轉乘節點,提升濱 海走廊公交與慢行系統便利性 鴉片戰爭紀念館 定海港埠風情段 定海歷史城區 鴉片戰爭遺址公園 東岳宮山抗英遺址 道頭老城區 海山烈士陵園 山地漁村 十里漁港風情段 百年漁鎮 千年古城 海防遺跡 工業文明 百年魚鎮 傳統旅游開發 都市游線 山體游線 4.2.4 打造海洋旅游走廊 Create The Sea
23、front Tourism Corridor 1. 挖掘整理定海及沈家門老城區 旅游資源形成兩大文化主題段 2. 創造新興海洋文化旅游地標, 借力城市發展,形成六大新興 濱海旅游主題段 3. 打造特色多樣的濱海走廊作為 舟山城市旅游主動脈 定海道頭港埠段 沈家門十里漁港段 依托古城資源及鴉片戰爭海防遺址,確定定海濱海走廊“道頭”肌理 及“山體海防公園”的文化底蘊 依托魚鎮資源,確定沈家門濱海及腹地“百年漁鎮”及“山地漁村”的 文化及空間格局 鹽倉濱海旅游段 甬東工業地景段 普陀旅游廣場段 沈家門漁港門戶段 臨城都會廣場段 城市核心 傳統旅游開發 新興旅游開發 山海景觀體驗 市民公園 4.2.4
24、 打造海洋旅游走廊 Create The Seafront Tourism Corridor 鹽倉濱海旅游段 甬東工業地景段 臨城都會廣場段 沈家門漁港門戶段 普陀旅游廣場段 1. 挖掘整理定海及沈家門老城區 旅游資源形成兩大文化主題段 2. 創造新興海洋文化旅游地標, 借力城市發展,形成六大新興 濱海旅游主題段 3. 打造特色多樣的濱海走廊作為 舟山城市旅游主動脈 依托外海海灣開闊的視野及原生的在地景觀,打造目的地式的旅游地 適度保留在地工業地景元素,結合功能形成特色濱??臻g 依托臨城市核心及小干島核心軸線,形成新城濱海北岸形象核心 創造沈家門新興漁文化旅游節點 濱海走廊東部面向普陀重要使命
25、生活及旅游節點 鹽倉濱海旅游段 甬東工業地景段 定海港埠風情段 外螺頭山海農村段 4.2.4 打造海洋旅游走廊 Create The Seafront Tourism Corridor 翁山濕地公園段 勾山浦濕地公園段 嶺舵山體育公園段 普陀旅游廣場段 東港市民公園 蓮花灣山海段 沈家門漁港門戶段 臨城都會廣場段 十里漁港風情段 傳統旅游開發 新興旅游開發 山海景觀體驗 市民公園 旅游度假 1. 挖掘整理定海及沈家門老城區 旅游資源形成兩大文化主題段 2. 創造新興海洋文化旅游地標, 借力城市發展,形成六大新興 濱海旅游主題段 3. 打造特色多樣的濱海走廊作為 舟山城市旅游主動脈 統一各主題特
26、色段,賦予統一品牌元素加強識別性 打造濱海走廊與城市主要游線銜接點,形成完整的城 市旅游系統 4.3 城市設計策略性總體框架 Overall Urban Design Strategically Framework 形成“三區七片”的濱海大格局, 打造了一個具有綠色休閑空間和多元城市延伸的活力空間段交融的濱海走廊, 保證了城市的多元濱海到達,實現了城市慢行空間的轉換和打造, 反應并彰顯了舟山海洋文化的主題內涵。 鹽倉灣 定海灣 甬東灣 都市發展核心 各級城市道路 高鐵線 重要生態河流廊道 海峽 ???重要生態山體廊道 濱海路 公共交通樞紐 水上交通樞紐 濱海開發 重要開放空間 濱海濕地公園 長
27、峙海峽 茶山島 海口 小干海峽 馬峙門 ???魯家峙海峽 沈家門 海口 普陀灣 Coast Area Urban Design Framework Concept 5. 濱海走廊城市設計概念 5.1 濱海走廊特色分段 District Character 5.2 臨城段 Lincheng Section 5.3 定海段 Dinghai Section 5.4 沈家門段 Shenjiamen Section 5.5 濱海路類型及斷面 Coast Road Type & Sections 5.1 濱海走廊特色分段 District Character 定海段 古韻今貌 灣中城臨城段 新興都會 兩岸
28、城沈家門段 十里漁港 山海城 體驗山城海島格局的載體 活力多樣的公共領域 創造高可達性的濱??臻g 打造海洋旅游走廊 凸顯“北城南園”的空間體驗塑造“縱橫水網,都市海峽”的空間意象強化“漁港,山海城”的空間體驗 營造活力海灣空間公共領域營造活力多元的濱水走廊提升濱水空間品質 創造高可達性的濱海走廊強化濱海走廊可達性平衡濱海游憩空間和城市交通需求矛盾 提升濱海文化展示功能及旅游格局 冒頭山公園 牛頭山公園 嶺舵山公園 刺棚山公園 發展國際高端都會濱水配套, 建立都市海峽名片形象 拓展旅游格局,提升旅游內涵 5.2 臨城段 Lincheng Section 5.2.1 上位規劃指導 Interpre
29、tation Of Masterplan 依托濱海景觀資源,綜合城市公共文化設施、 商業服務、休閑設施的都市公共地區發展軸。 由小干、臨城、勾山三個都市中心組成的都市 集聚圈,是中城區行政、文化商業和科教現代 服務基地。 是群島新區商務辦公的核心區,聚集了大量的 商務辦公和商業功能。 城際鐵路勾山站,東西2個巴士客運樞紐,小 干島、長峙島2個水上客運碼頭,1個旅游商務 通用航空機場 網格狀城市主干路,定義濱海道路為次干道 多元的海陸空對外交通 生活性的濱海道路 低碳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 濱海公共軸 勾山商務生活綜合中心 臨城行政商務文化中心 小干島金融商務中心 都市集聚圈 重點拓展策略區:一城兩
30、島,一峽雙廊 功能定位:建設海上花園城市的核心區和示范區 城市結構:一軸一圈,三心匯聚 交通 臨城勾山: 完善服務,大力吸引 小干馬峙: 商務功能,人口導入 長峙: 居住組團,人口導入 以行政辦公、公共文化、體育功能為主。 以行 政辦公、文化、體育功能為主,應加強市政府 周邊地區的城市功能的培育,發揮對周邊的輻 射作用;同時城市公共服務和文化、展示功能 逐漸向濱海地區集聚,并向東與勾山板塊濱海 地區形成連綿的城市濱海帶,打造城市濱海公 共文化中心。 以城際鐵路車站為依托,發展商務辦公、大型 商貿服務等功能,并綜合打造生活中心。 以城際鐵路車站為依托,發展商務辦公、大型 商貿服務等功能,并逐漸向
31、南延伸,在海天大 道、興普大道北側,結合居住社區發展文教科 研、商業服務功能,引入大型商業設施,打造 生活中心。 逐步建立以“慢行+公交”為主導的交通出行方 式為發展目標: 有軌電車:1條獨立路權的主線(昌洲大道-海 天大道-朱家尖),2條共用路權的支線(縱 向、通往小干島)與軌道交通規劃不一致 旅游交通:設置2個結合城際鐵路站、巴士客運 樞紐而設置的旅游樞紐,并以有軌電車作為主 要銜接和集散方式。 多層次的慢行綠道系統,規劃連續的濱海慢行 道。 長崎島 臨城區 長崎海峽 小干海峽 茶山島 海口 小干島 5.2.2 資源及限制 Resource & Limitation 總體空間格局:一城兩島
32、,一峽雙廊 濱海走廊特色格局:一口兩峽 城市人文歷史:橫跨古今的多元文化遺產 濱海帶規劃條件 尺度較大,約為800 m至1500m 之間,中有東擔峙、西擔峙等沙洲,視野開闊。 尺度較小,約為500m左右,鄰接未來小干島CBD,將形成較為強烈的都會風格。 承接政務中心軸線,面對峙頭洋及六橫島,視野開闊,為整個舟山本島南岸海域視 線最為深遠的區域。 現有海濱空間西段為保留綠帶,東段為中心漁港 及工業用地,總體而言規劃態度較為保守,對都 市活力的帶動不足,濱??臻g的使用總體而言海 域的可視性不佳且可達性有待提升。 為下一步開發保留了相當大的彈性。 尺度較大且為海堤阻隔,空間親和力不足,對海 域的可視
33、性不佳 功能較為單一且配套設施不足 南岸的小干島CBD總體規劃呈現強烈的都會風 格,但其沿岸的城市界面及濱海第一線開放空間 特征尚不清晰,需進一步明確 現有濱海區水系豐富,水網縱橫交織,咸淡水濕 地交匯,充分體現舟山特有的山城海島水塘之地 景特質 荷花浦周邊地區為中心漁港所在地,未來需配合 城市建設調整其使用或服務能級 平陽浦周邊現為工業用地,需配合城市建設進行 退二進三以釋放濱??臻g 長峙海峽 小干海峽 茶山島???填塘圍墾的農業文化 蘇聯援建的工業遺產 海濱空間活力不足 規劃濱海界面特質模糊: 現有地表水系豐富 局部仍有工業需轉型 濱海保留綠帶提供未來濱海區 發展契機 5.2.3 設計愿景
34、 Vision 總策略:打造都市格局、活躍濱??臻g 新興都會兩岸城 舟山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城市中央活動區 現代商務辦公聚集地 時尚商業娛樂聚集地 濱水生活風尚展示地 重要濱水生態涵養及教育基地 “海上花園城”的示范區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主要城市發展區段 應顯露山體,強化山體入水及兩山隔水對峙的空間感 牛頭山門戶 嶺舵山門戶 本區腹地開闊,無山體區隔,已建成或規劃中的大尺度跨海橋梁形成 明顯的門戶意象 港島路大橋 小干島大橋 外門戶: 內門戶: 西段-都市海峽文化生態段 中段-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 東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 策略
35、一: 界定門戶,特色發展區段,塑造城市發展及 生態山水交錯的濱海走廊空間節奏 策略二: 對話兩岸,彰顯“都市海峽”特色 策略三: 互動山水,界定海峽空間,創造獨特的臨城 新城名片形象 議題一: 塑造“縱橫水網,都市海峽”的空 間意象 以臨城開闊大氣、遠山環抱的海積平原,縱橫交錯的發 達水網為基底;以提升對外形象展示及提升城市服務能 級為目的;配合總體新城建設,創造開合有度、濱海形 象鮮明的山、原、州、水、海、峽、城、橋的對話,并 對濱海走廊及周邊開發進行建議性設計引導 小干島大橋結合溝山商務區 的天際線高點共同塑造了東 側的內門戶。 港島路大橋結合茶山島???及行政商務區南北向廊道共 同塑造了
36、開敞大氣的西側內 門戶。 行政教育文化生活綜合片區,面對長峙 海峽及茶山島海口,有翁山浦及鰲頭浦 流淌,空間開敞大氣、視野遼闊。 行政教育文化生活綜合片區,面對長峙 海峽及茶山島???,有翁山浦及鰲頭浦 流淌,空間開敞大氣、視野遼闊。 商務休閑生活綜合片區,面對小干島國 際社區,有荷花浦及蘆花浦流淌,目前 沿海岸線多為工業用地占據 牛頭山門戶 港島路大橋門戶 嶺舵山門戶 小干島大橋門戶 西段-都市海峽文化生態段中段-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東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結合自然條件與城市開發,兩岸協同打造濱海走廊多元風格 中段
37、-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 西段-都市海峽文化生態段 東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 議題一: 塑造“縱橫水網,都市海峽”的空 間意象 以臨城開闊大氣、遠山環抱的海積平原,縱橫交錯的發 達水網為基底;以提升對外形象展示及提升城市服務能 級為目的;配合總體新城建設,創造開合有度、濱海形 象鮮明的山、原、州、水、海、峽、城、橋的對話,并 對濱海走廊及周邊開發進行建議性設計引導 策略一: 界定門戶,特色發展區段,塑造城市發展及 生態山水交錯的濱海走廊空間節奏 策略二: 對話兩岸,彰顯“都市海峽”特色 策略三: 互動山水,界定海峽空間,創造獨特的臨城 新城名片形象 設計原則 商務休閑生活綜合片區,面對小干島國 際
38、社區,有荷花浦及蘆花浦流淌,目前 沿海岸線多為工業用地占據。 行政教育文化生活綜合片區,面對長峙 海峽及茶山島???,有翁山浦及鰲頭浦 流淌,空間開敞大氣、視野遼闊。 商業商務綜合片區,正面小干島中央商 務區。 東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西段-都市海峽文化生態段中段-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1. 以城為山,形成清晰的濱水第一線總體天際線形象 2. 山城對話,對周邊天際線形成控制性建議以塑造清晰 的山城天際線對景 3. 城海對話,強化海峽與城市形象大道的視覺聯系 4. 觀海顯城見山,強化海峽與臨城環抱山體的聯系 5. 形成有
39、清晰可供觀賞的海岸城市第一界面及舒適的濱 ??臻g高度比 議題一: 塑造“縱橫水網,都市海峽”的空 間意象 以臨城開闊大氣、遠山環抱的海積平原,縱橫交錯的發 達水網為基底;以提升對外形象展示及提升城市服務能 級為目的;配合總體新城建設,創造開合有度、濱海形 象鮮明的山、原、州、水、海、峽、城、橋的對話,并 對濱海走廊及周邊開發進行建議性設計引導 策略一: 界定門戶,特色發展區段,塑造城市發展及 生態山水交錯的濱海走廊空間節奏 策略二: 對話兩岸,彰顯“都市海峽”特色 策略三: 互動山水,界定海峽空間,創造獨特的臨城 新城名片形象 設計原則 城岬 山岬 山岬 1. 形成清晰的濱水第一線總體天際線形
40、象 2. 山城對話,對周邊天際線形成控制性建議以塑造清晰 的山城天際線對景 3. 城海對話,強化海峽與城市形象大道的視覺聯系 4. 觀海顯城見山,強化海峽與臨城環抱山體的聯系 5. 形成有清晰可供觀賞的海岸城市第一界面及舒適的濱 ??臻g高度比 議題一: 塑造“縱橫水網,都市海峽”的空 間意象 以臨城開闊大氣、遠山環抱的海積平原,縱橫交錯的發 達水網為基底;以提升對外形象展示及提升城市服務能 級為目的;配合總體新城建設,創造開合有度、濱海形 象鮮明的山、原、州、水、海、峽、城、橋的對話,并 對濱海走廊及周邊開發進行建議性設計引導 策略一: 界定門戶,特色發展區段,塑造城市發展及 生態山水交錯的濱
41、海走廊空間節奏 策略二: 對話兩岸,彰顯“都市海峽”特色 策略三: 互動山水,界定海峽空間,創造獨特的臨城 新城名片形象 設計原則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1 1 2 2 3 3 1. 濱水第一線總體天際線 2. 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 3. 都市海峽與山體對景 制高點 制高點 制高點 顯露1/4山體 舟山主脈小干島濱水公園海天大道 勾山商務區市民廣場 都市海峽海天大道小干島地標塔樓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議題二: 營造活力多元的濱水走廊 優化濱海路線位走向,打造具有都市感的濱水公共領
42、域, 界定區段濱水空間類型及尺度 界定濱海走廊公共領域及濱海路定線 明確區段空間類型及濱海走廊空間尺度 策略一: 濱海路定線原則 1. 應盡量采用現有道路設置 2. 應盡量貼近海域,提升海面可視性 3. 應有適度直線段彰顯本區直岸型的濱海特色。并結合 重要節點適度調整線型提升體驗,創造空間。 4. 應考慮濱水空間類型,適度留設濱海走廊寬度 策略二: 采用現有公園內部道路,建議調整為兩 條較窄的道路,以提升景觀體驗性,并 減少對濕地生態的影響。 采用現有線型應沿濱水將堤路結合,打造水岸景觀大 道及水岸漫步長廊。在與小干島的重要 軸線節點呼應處適度調整走向,留設濱 海商業娛樂廣場。 結合橋下空間、
43、荷花浦蘇式船廠、及高 端國際休閑需求,調整線位走向于濱海 留設適當用地空間。 翁浦濕地公園段市民廣場段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 界定濱海走廊公共領域及濱海路定線 明確區段空間類型及濱海走廊空間尺度 議題二: 營造活力多元的濱水走廊 優化濱海路線位走向,打造具有都市感的濱水公共領域, 界定區段濱水空間類型及尺度 策略一: 策略二: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濱海濕地復育公園 濱海城市慶典廣場 濱海商業娛樂街區 主題文化休閑公園 創造咸淡水交匯處的大型生態濕地,并提供教育科研功 能,建議尺度不小于250m進深。 大型的城市廣場以提供
44、重要事件時的政府或市民集會功 能。建議尺度不大于100m進深。 中心城區綜合性濱水商業及娛樂功能,建議尺度約為50m 至80m進深。 以主題性的大型目的地性文化休閑場所為主,可依需求設 置大型場館,應保留較大場地,建議尺度約為120m進深。 線性濱海長廊 濱海路較為貼水處,需保留足夠空間提供步道、自行車道 及適當觀景游憩空間,建議尺度不小于15m進深。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策略一: 濱海聚集公共休閑功能,營造良好慢行環境 策略二: 降低濱海路交通功能,強化體驗性 策略三: 創造濱海腹地公共交通服務示范區 議題三: 強化濱海走廊可達性
45、打造高可達性的慢行濱水公共領域,并與周邊城市及開 放空間形成良好的聯系 1. 結合濱海功能節點,打造慢行目的地 2. 建立南北向慢行通廊,聯系海天大道交通節點與濱海 走廊 3. 連續性的濱海步道及自行車道 4. 盡量利用濱海走廊空間設置,必要時可合并于濱海景 觀大道 5. 需與城區綠道系統進行串聯 6. 充分利用現有的內部河道,創造城市水網體驗 城市主要大道 城市慢行系統 濱海路 設計原則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1. 梳理周邊相關主要外部通道關系,明確交通系統層 級,確保良好聯系 2. 建議濱海腹地路網加密,分擔濱海交通 3. 濱海路連
46、續但線形活躍,避免平直過暢,加強體驗 性,降低交通性 4. 打造重點入口廣場,提升抵達體驗 于濱海路與海天大道之間增加東西向路網,降低 對濱海路的交通需求 結合南北向慢行廊道加密路網,控制城市界面以 提升街道體驗 沿濱海大道于腹地加密路網,提供良好的街道 尺度 重點在對于濕地公園段線型及道路管理的調 整,以避免過境性交通對生態的干擾。 于濱海路與海天大道、東海西路之間增加東西 向路網,降低對濱海路的交通需求 結合南北向慢行廊道加密路網,控制城市界面 以提升街道體驗 沿濱海大道于腹地加密路網,提供良好的街道 尺度 都市海峽核心形象段都市海峽文化生態段都市海峽商務休閑段 議題三: 強化濱海走廊可達
47、性 打造高可達性的慢行濱水公共領域,并與周邊城市及開 放空間形成良好的聯系 策略一: 濱海聚集公共休閑功能,營造良好慢行環境 策略二: 降低濱海路交通功能,強化體驗性 策略三: 創造濱海腹地公共交通服務示范區 設計原則 穿越型城市道路 主要抵達道路 濱海腹地支路 濱海路 到達節點 軌道交通 濱海路軌道交通 建議軌道站點 水陸交通換乘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1. 結合功能節點打造多元公共交通樞紐點(碼頭、軌道 站、公交站) 2. 打造友好步行通廊聯系相鄰城市節點及濱海走廊慢行 系統 議題三: 強化濱海走廊可達性 打造高可達性的慢行濱水公共
48、領域,并與周邊城市及開 放空間形成良好的聯系 策略一: 濱海聚集公共休閑功能,營造良好慢行環境 策略二: 降低濱海路交通功能,強化體驗性 策略三: 創造濱海腹地公共交通服務示范區 設計原則 5.2.4 設計策略和議題 Key Issues And Strategies 議題四: 發展國際高端都會濱水配套,建立 都市海峽名片形象 結合小干島及其他周邊規劃,于濱水處設置高端的都會 型濱水文化、休閑、商業、旅游等配套設施。逐漸建立 具有舟山特色的濱海都會形象 項目建議原則 主要旅游項目建議 主要旅游項目建議 1. 應以高端都會的商務、休閑及生活為發展導向 2. 應適當以地標建筑帶動話題效應 3. 應
49、充分保留并再利用現有資源,如工業遺址、濕地、 水道等 4. 能充分體現城市人文歷史 5. 能充分反映城市未來發展的企圖心 咸淡水濕地公園 臨城港阜文化廣場 荷花浦文化休閑公園 濱海風情水街 1. 咸淡水濕地公園 2. 臨城港阜文化廣場 3. 荷花浦船廠遺址創意園區 4. 人工沙灘休閑樂園 5. 濱海風情水街 2 3 5 1 4 5.3.5 設計框架 Conceptual Design Framework 用地功能引導 開放空間相關用地 公園綠地 廣場走廊 開放空間配套設施用地 體育用地 公共開發相關用地 商業娛樂導向的混合開發 特色商業混合開發 商務導向的混合開發 公共文化導向開發 行政辦公用地 強化近山綠楔門戶意象,打造濱海 走廊和海天大道兩條形象軸; 通過城市廊道及濱海地標建筑對景 等 與小干CBD軸線直接對話; 強化小干海峽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