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20032020年)第一部分 規劃文件規劃文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書規劃說明書規劃圖集規劃圖集第二部分 附件報告 成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成都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32020)說明書說明書第一章第一章 概況及現狀分析概況及現狀分析第二章第二章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第三章第三章 市域綠地系統規劃市域綠地系統規劃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城市綠地系統結構 布局與分區布局與分區第五章第五章 城市園林綠地分類規劃城市園林綠地分類規劃第六章第六章 水系綠地規劃水系綠地規劃第七章第七章 樹種及其他植物材料規劃樹種及其他植物材料規劃第八章第八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
2、與建設 規劃規劃第九章第九章 古樹名木保護規劃古樹名木保護規劃第十章第十章 近期建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規劃實施的對策和建議規劃實施的對策和建議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附錄附錄前言前言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近期:近期:2003200320102010年年 中期:中期:2011201120152015年年 遠期:遠期:2016201620202020年年規劃范圍與規模:規劃范圍與規模:第一層:市域范圍,面積:第一層:市域范圍,面積:12390km12390km2 2 第二層:主城區,第二層:主城區,5 5城區高新區城區高新區6 6個周邊組團,面個周邊組團,面 積積3681km3681km2
3、 2 第三層:中心城區,繞城高速以內,面積:第三層:中心城區,繞城高速以內,面積:598km598km2 2第一章第一章 概況與現狀分析概況與現狀分析一、概一、概 況況自然條件自然條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3、水系河流、水系河流4、地質土壤、地質土壤5、氣候條件、氣候條件6、生物資源、生物資源7、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社會經濟條件1、城市沿革、城市沿革2、成都園林綠化的歷史發展、成都園林綠化的歷史發展3、行政區劃與人口、行政區劃與人口4、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環境狀況環境狀況1 1、水環境、水環境2 2、大氣環境、大氣環境3 3、酸雨、酸雨二、城市綠地現狀與分析二、城
4、市綠地現狀與分析城市綠地發展概況城市綠地發展概況現狀綠地概況現狀綠地概況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城市綠地結構布局現狀分析城市綠地結構布局現狀分析現狀主要存在問題現狀主要存在問題城市綠地發展的優勢、潛力和挑城市綠地發展的優勢、潛力和挑戰戰現狀綠地概況現狀綠地概況三環路、西沿線、浣花溪、北郊森林公園、沙河公園等大型綠地三環路、西沿線、浣花溪、北郊森林公園、沙河公園等大型綠地建設建設2003年統計,到年統計,到2004年年4月:月:中心城:中心城:綠地8328.64hm2,綠地率29.34,綠化覆蓋率32.14,人均公園綠地6.03m2;主城區:主城區:綠地總面積10893.84hm2,綠地
5、率30.39,綠化覆蓋率32.9,人均公園綠地7.32m2;總體評價:總體評價:已具備多類型的綠地,布局較為合理,點線已具備多類型的綠地,布局較為合理,點線面結合,城鄉結合,平面立體結合,綠化建面結合,城鄉結合,平面立體結合,綠化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環境效益明顯,景觀較設與城市建設同步,環境效益明顯,景觀較優美,形成初步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優美,形成初步完整的城市綠地系統。現狀綠地概況現狀綠地概況城市熱島效應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分析1、分布格局、分布格局多多少少熱島平均強熱島平均強度度242、分布方式、分布方式天府塊狀熱量區塊、線塊、線 為主為主點、團點、團 較少較少老川陜路老川陜路成彭公路成彭公
6、路成溫公路成溫公路成雅公路成雅公路成渝公路成渝公路注:圖中深紅色區域為高溫分布區。3、分布特征極點少,均值寬極點少,均值寬多中心,多中心,熱島中心晝夜交替變化熱島中心晝夜交替變化5個極點個極點繞城高速路繞城高速路下下午午中中心心深夜熱島中心深夜熱島中心二環路東南片熱塊分布圖東南片熱塊分布圖注:圖中白色區為低溫分布區。右上角為水體低溫區,注:圖中白色區為低溫分布區。右上角為水體低溫區,左下角為森林低溫區。左下角為森林低溫區。城市綠地結構布局現狀分析城市綠地結構布局現狀分析1 成都市城市綠地景觀成都市城市綠地景觀分類分類1.1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成都城市綠地景觀分類原則分類原則1.1.1 尺度原則尺
7、度原則1.1.2 功能原則功能原則1.1.3 形態結構原則形態結構原則1.1.4 生態等級原則生態等級原則1.2 成都市城市綠地景觀成都市城市綠地景觀分類分類5大類,即:公園綠地、大類,即: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和其它綠地護綠地和其它綠地 2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格局分析2.1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構成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構成分析范圍面積為范圍面積為750km2的中心城區和周邊七個的中心城區和周邊七個組團組團 2.1.1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總體結果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總體結果分析具體指標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城市綠地景觀單元特征指數,具體指標包含
8、兩大部分,一是城市綠地景觀單元特征指數,如綠地斑塊面積、周長、斑塊數量等;二是景觀異質性指如綠地斑塊面積、周長、斑塊數量等;二是景觀異質性指數,如多樣性指數、分維數、破碎化指數等。數,如多樣性指數、分維數、破碎化指數等。在成都城市中心城區范圍內,綠地景觀面積共計83.29 km2,其中公園綠地18.39 km2,占總綠地面積的22.08%;附屬綠地26.19km2,占總綠地面積的31.44%;防護綠地7.23 km2,占總綠地面積的8.68%;生產綠地11.16km2,占總綠地面積的13.40;其它綠地(主要為風景林綠地和部分濕地)20.32km2,占總綠地面積的24.40%;綠化總覆蓋率為3
9、2.90,綠地率30.39,人均公園綠地7.32 m2/人。由此結果可見,成都中心城區附屬綠地占該區綠地總量由此結果可見,成都中心城區附屬綠地占該區綠地總量的三分之一多,而公園綠地和以風景林為主的其它綠地的三分之一多,而公園綠地和以風景林為主的其它綠地占有率僅為百分之二十左右。占有率僅為百分之二十左右。六個組團的綠地景觀類型面積仍是以附屬綠地為主,生六個組團的綠地景觀類型面積仍是以附屬綠地為主,生產綠地面積較大產綠地面積較大.2.1.2 成都城市綠地斑塊數量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斑塊數量分析重點對中心城區的六區,即成華區、錦江區、重點對中心城區的六區,即成華區、錦江區、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和高新區
10、綠地斑塊進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和高新區綠地斑塊進行分析。通過計算結果為:六區綠地不同類型行分析。通過計算結果為:六區綠地不同類型斑塊總數為斑塊總數為21862個個 從斑塊總數來看,附屬綠地景觀類型的斑塊占絕對優勢,從斑塊總數來看,附屬綠地景觀類型的斑塊占絕對優勢,達達19100個個,占,占87.4錦江區、成華區和武侯區的綠地景觀類型較齊全,其余三錦江區、成華區和武侯區的綠地景觀類型較齊全,其余三區都缺乏風景林綠地。區都缺乏風景林綠地。20042004年成都市六區綠地景觀斑塊數量一覽表年成都市六區綠地景觀斑塊數量一覽表景觀類型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風景林地小計錦江區361160692
11、462130533053青羊區3080942543029452945金牛區130311113931042034203武侯區39064273519140014001成華區4532055608761026102高新區323361141085015581558總計總計196519652932934154151910019100898921862218622.2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異質性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異質性分析2.2.1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分維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分維分析斑塊分維數表示具有不規則的形狀對象的復雜性,斑塊分維數表示具有不規則的形狀對象的復雜性,用來測定形狀的復雜程度,尤其對斑塊邊界的形
12、狀用來測定形狀的復雜程度,尤其對斑塊邊界的形狀有較形象的理解。景觀是由異質性斑塊組成的,斑有較形象的理解。景觀是由異質性斑塊組成的,斑塊形狀具有不規則特點,帶有自相似性,因此有分塊形狀具有不規則特點,帶有自相似性,因此有分形的性質。形的性質。D=2Log(P/4)/Log(A)式中,D表示分維數,P為周長,A為斑塊面積。D的理論值范圍在1.02.0之間。1.0表示形狀最簡單的正方向周邊,2.0代表同等面積下邊界最為復雜的斑塊周邊。20042004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綠地斑塊分維數一覽表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綠地斑塊分維數一覽表分維數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風景林地 平均錦江區1.106571
13、.069581.1325271.0668991.034307 1.08青羊區1.0983711.223731.084684 1.14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1.1047311.1402681.205722 1.15高新區1.1161991.0499531.1375271.06632 1.09平均1.111.061.161.091.12 各類綠地景觀分維數普遍低,均小于1.20。其中生產綠地和附屬綠地的分維數僅有1.06和1.09,主要是這些綠地斑塊受規則的農田形狀和建筑房屋等的影響,使綠地斑塊大多為規則式,故分維數較低。2.2.2 2.2.2 成都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分析成都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分析
14、本次分析采用多樣性指數、均勻度和優勢度三個指數反映城市綠地景觀多樣性。20042004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標一覽表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標一覽表區名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錦江區1.2862712.162564-0.55312青羊區1.2862711.764591-0.15515金牛區1.3200361.863434-0.25399武侯區0.7737221.579110.030328成華區0.6831341.0558020.553638高新區0.9421141.6079960.001438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成都中心城區六區綠地景觀類型的景觀多樣
15、性指數在范圍,說明中心城區內景觀類型齊全,各類型面積分布差別較小。其中,錦江區景觀多樣性指數最高,為2.16,說明該區景觀類型齊全,5種類型都有,且面積分布較均勻;成華區在六區中景觀多樣性指數是最低的,為1.06,其它四區,青羊、武侯、高新、金牛,雖然前三區綠地類型不全,但其各類面積分布較均勻,故景觀多樣性指數偏中等。00.511.522.5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高新區多樣性指數系列12.2.2.2 2.2.2.2 綠地景觀優勢度指數綠地景觀優勢度指數由前表可見,各區優勢度指數由前表可見,各區優勢度指數差異較大差異較大。其中,成華區優勢度指數最大,為其中,成華區優勢度指數最大,為0.5
16、5,說明該區綠,說明該區綠地景觀中不同程度受到某一種類型的綠地景觀控制,且地景觀中不同程度受到某一種類型的綠地景觀控制,且景觀類型面積分布極不平衡。這主要是受以風景林為主景觀類型面積分布極不平衡。這主要是受以風景林為主的其它綠地的斑塊面積控制,這個結論與景觀多樣性分的其它綠地的斑塊面積控制,這個結論與景觀多樣性分析結果吻合。析結果吻合。除成華區外,其它區的優勢度指數都很小,其中錦江區、除成華區外,其它區的優勢度指數都很小,其中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的優勢度指數都為負值,而錦江區的最青羊區、金牛區的優勢度指數都為負值,而錦江區的最小,為小,為-0.5,表明這些區綠地景觀由多個比例大致相,表明這些
17、區綠地景觀由多個比例大致相等的斑塊類型組成,而錦江區的各類綠地景觀斑塊所占等的斑塊類型組成,而錦江區的各類綠地景觀斑塊所占比例幾乎相等,幾乎達到均質。說明在該比例幾乎相等,幾乎達到均質。說明在該5區范圍內,區范圍內,沒有某類斑塊占優勢地位。沒有某類斑塊占優勢地位。2.2.2.3 綠地景觀均勻度指數綠地景觀均勻度指數00.20.40.60.811.21.4錦江區 青羊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高新區均勻度系列1成華區優勢度越高,其均勻度就越小;錦江區、青羊區和金牛區三區的均勻度指數較高,說明三區優勢度指數較低。這一結論與前面優勢度分析吻合。2.2.3 成都綠地景觀破碎度分析成都綠地景觀破碎度分
18、析20042004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各類綠地景觀斑塊密度指數一覽表年成都中心城區六區各類綠地景觀斑塊密度指數一覽表斑塊密度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高新區平均公園綠地2.2638910.9976350.1972063.3059251.1754942.2948491.71生產綠地0.5590240.1121640.3509570.0366660.206770.25防護綠地1.336951.2247560.2979840.15164216.405243.88附屬綠地8.1971035.4988548.1678764.75948513.677594.0968137.40其他綠地0.0049010
19、.0543750.03平均2.4723741.5442491.7550461.7136022.9888254.6007342.2.3.1 各區綠地景觀破碎度分析成都市六區中,高新區斑塊密度指數最大,尤其防護綠地斑塊密度最大,為16.40,說明該區防護林分布很分散和破碎,沒有一定規模和面積,因此防護效果不佳。其次是成華區和錦江區,平均斑塊密度達2.99和2.47,且兩區的附屬綠地斑塊密度偏高,分別達13.68和8.20,說明組成兩區的各類綠地景觀破碎度較高,尤其是附屬綠地的破碎度最高,相應綠化質量較低。青羊、金牛和武侯三區綠地景觀斑塊密度基本相同,相對其它三區景觀破碎度較低。2.2.3.2 2.
20、2.3.2 各類綠地景觀破碎度分析各類綠地景觀破碎度分析總體上景觀斑塊密度以附屬綠地最高,達7.47.4;其它依次是防護綠地、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綠地最低,僅為0.030.03。由此得出,以居住區等為主的附屬綠地景觀破碎度最大,這是因為建筑密度大,尤其是舊城區,綠地只能“見縫插針”,導致斑塊零星分散,破碎度高,綠化質量得不到提高。012345678公園綠地 生產綠地 防護綠地 附屬綠地 其他綠地斑塊密度指數系列1 成都中心城區各類綠地斑塊密度指數比較成都中心城區各類綠地斑塊密度指數比較3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3.1 3.1 中心城區中心城區3.1.1 3.1.1 結論結論3.1.1.1
21、3.1.1.1 綠地斑塊數量不少,但分布與布局極不平衡,綠地斑塊數量不少,但分布與布局極不平衡,以附屬綠地占絕對優勢。以附屬綠地占絕對優勢。3.1.1.2 3.1.1.2 綠地斑塊形狀規則,缺乏自然形狀,人工痕綠地斑塊形狀規則,缺乏自然形狀,人工痕跡較重,復雜形不夠。跡較重,復雜形不夠。3.1.1.3 3.1.1.3 綠量不高,缺乏喬木為主的復層群落結構,綠量不高,缺乏喬木為主的復層群落結構,三維綠量較低。三維綠量較低。3.1.1.4 3.1.1.4 綠地景觀多樣性較低,分布不平衡。綠地景觀多樣性較低,分布不平衡。3.1.1.5 3.1.1.5 總體上綠地斑塊破碎度大,尤以附屬和防護總體上綠地
22、斑塊破碎度大,尤以附屬和防護綠地突出,防護綠地沒有很好發揮其防護作用。綠地突出,防護綠地沒有很好發揮其防護作用。3.1.2 建議建議3.1.2.1 增加以風景林綠地為主的其它綠地和增加以風景林綠地為主的其它綠地和公園綠地類型斑塊數量與面積。公園綠地類型斑塊數量與面積。3.1.2.2 增強中心城區各類綠地斑塊的自然形增強中心城區各類綠地斑塊的自然形和復雜性。和復雜性。3.1.2.3 增強各類綠地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增增強各類綠地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增加群落的成層性,以提高綠地系統功能。加群落的成層性,以提高綠地系統功能。3.1.2.4 增加各類綠地斑塊面積,尤其是公園增加各類綠地斑塊面積,尤其是公園
23、綠地的面積。綠地的面積。3.1.2.5 在中心城區,通過綠色廊道建設或舊在中心城區,通過綠色廊道建設或舊城改造等辦法,加強斑塊之間的聯結,降低綠地城改造等辦法,加強斑塊之間的聯結,降低綠地斑塊的破碎度。斑塊的破碎度。3.2 都市區(中心城區六組團)都市區(中心城區六組團)3.2.1 結論結論3.2.1.1 東北方向東北方向該區由中心城區的成華區新都清白江組團該區由中心城區的成華區新都清白江組團構成。由于成華區綠地數量和質量都較好,新構成。由于成華區綠地數量和質量都較好,新都清白江組團的三維綠量也達到都清白江組團的三維綠量也達到2.29107m3,加之成都市的主風方向是北,加之成都市的主風方向是
24、北北東,因此這一地段有良好的綠地基礎和氣象北東,因此這一地段有良好的綠地基礎和氣象條件。但還未形成完整的綠地網絡布局。條件。但還未形成完整的綠地網絡布局。3.2.1.2 3.2.1.2 西南方向西南方向是由中心城區的高新區、武侯區華陽、雙流組團構成。華陽區組團是成都市房地產開發的熱點,也是成都市民休閑度假的常去之地;雙流有四川最大的國際機場。然而高新區總綠量最小的,斑塊密度也是最大的。武侯區人均公園面積最小。兩組團的綠地基礎較差,并且這一區域內沒有高質量的綠地,也缺乏大塊狀的公園綠地。3.2.1.3 西部方向是由中心城區的青羊區溫江組團構成。青羊區人均綠量最低,道路綠地較少。各類綠地在分布和量
25、上不平衡。溫江組團雖然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較高,分別為36.58和8.74m2/人,但這一區域的綠地構成極不平衡,主要貢獻是生產綠地,占總量的72.8%,而防護綠地僅占總量的0.03。該區綠地沒有形成良好的綠地網絡,沒有充分發揮水系的作用。3.2.1.4 西北方向由中心城區金牛區和郫縣組團構成。金牛區,在六中心城區中人口最多,綠地各指標居中等,其中道路綠地較少。郫縣組團由于與都江堰相連,其地勢較高,地貌類型較多,因此,總的來說,該區域的綠地狀況較好,基本骨架已形成。3.2.1.5 3.2.1.5 東南方向東南方向由錦江區和龍泉驛組團構成。錦江區人均公園綠量最小,僅為7.25m3/人,綠地斑塊形
26、狀較為規則。龍泉驛組團的綠地率僅有12.18%,人均公園綠地4.92 m2/人。說明該區域內綠地數量和質量都較差。東南部是成都市總體規劃發展的方向,然而,不論從城市綠地狀況還是城市熱島的分布(有專門一節分析)狀況來看,這一區域的人居環境都不甚滿意。3.2.2 建建 議議3.2.2.1 3.2.2.1 東北方向東北方向 一方面要增加新都清白江組團的綠地面積,一方面要增加新都清白江組團的綠地面積,另一方面要提高成華區和組團的綠地質量。具體另一方面要提高成華區和組團的綠地質量。具體說就是要增加三維綠量,以喬木為主,復層多樣說就是要增加三維綠量,以喬木為主,復層多樣的自然群落結構,類型上以防護和風景林
27、、釋氧的自然群落結構,類型上以防護和風景林、釋氧林等為主,形狀上以大型塊狀斑塊為主,綠地斑林等為主,形狀上以大型塊狀斑塊為主,綠地斑塊形狀要盡量自然復雜。塊形狀要盡量自然復雜。建議以成綿高速公里、成俞鐵路以及沙河和東建議以成綿高速公里、成俞鐵路以及沙河和東風渠等道路和水系為骨架,健全綠地網絡構架。風渠等道路和水系為骨架,健全綠地網絡構架。3.2.2.2 西南方向 在高新區內增加大型斑塊,最好是增加公園和風景林綠地,通過道路綠地的建設,聯接小斑塊,以降低斑塊的破碎度。武侯區,結合舊城區和道路改造增加公園面積。在華陽、雙流兩組團中,以自然地貌、水系為依托,建立大面積的塊狀和帶狀綠地,以喬木為主,綠
28、地類型以防護綠地、風景旅游綠地和公園綠地為主。3.2.2.3 3.2.2.3 西部方向西部方向 通過舊城區的改造,增加公園綠地面積和提高綠地的通過舊城區的改造,增加公園綠地面積和提高綠地的綠量;綠量;可將一部分居民遷移到溫江組團去,減小青羊區人口可將一部分居民遷移到溫江組團去,減小青羊區人口壓力,從另一方面增加該區人均公園綠地。壓力,從另一方面增加該區人均公園綠地。利用溫江現有綠地率較高的基礎條件,適當增加其它利用溫江現有綠地率較高的基礎條件,適當增加其它綠地類型和面積,以豐富綠地類型的多樣性,減小各類綠地類型和面積,以豐富綠地類型的多樣性,減小各類型不平衡的局面。型不平衡的局面。以成溫高速公
29、路、江安河、青水河等為綠地網絡主骨以成溫高速公路、江安河、青水河等為綠地網絡主骨干,建立完善的綠地網絡系統,提高整個區域的綠地系干,建立完善的綠地網絡系統,提高整個區域的綠地系統功能。統功能。3.2.2.4 3.2.2.4 西北方向西北方向 通過都江堰水系加強水網綠地的建設。通過都江堰水系加強水網綠地的建設。加寬成灌高速公路等道路綠地的建設。加寬成灌高速公路等道路綠地的建設。通過郫縣組團的綠地等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通過郫縣組團的綠地等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將金牛區的人口疏散一部分到該組團,同時通過將金牛區的人口疏散一部分到該組團,同時通過對金牛區的舊城改造,擴大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對金牛區的舊
30、城改造,擴大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各類綠地的三維綠量。各類綠地的三維綠量。3.2.2.5 3.2.2.5 東南方向東南方向充分發揮府河和東風渠等水系的環境改善作用,建立水系綠色網充分發揮府河和東風渠等水系的環境改善作用,建立水系綠色網絡系統,增加沿河兩岸的綠帶建設。絡系統,增加沿河兩岸的綠帶建設。增加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生產綠地的面積,尤其要提高公園綠增加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生產綠地的面積,尤其要提高公園綠地的質量,盡量用喬木樹種,營造自然式群落結構。地的質量,盡量用喬木樹種,營造自然式群落結構。以成渝高速公路和府河、東風渠等道路、水系為綠地網絡主干,以成渝高速公路和府河、東風渠等道路、水系為綠地
31、網絡主干,建設公路綠帶和水系綠帶,將該區域和其它區域的綠地聯接起來,建設公路綠帶和水系綠帶,將該區域和其它區域的綠地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和綜合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作用和綜合作用。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減少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和在今后的城市建設中,減少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和提高質量,以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提高質量,以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控制該區域內工業污染排放以及減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控制該區域內工業污染排放以及減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途徑。率也是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有效途徑。一、市域綠地系統規
32、劃一、市域綠地系統規劃 由由7個子系統組成:個子系統組成:山地綠地系統山地綠地系統縱貫都江堰市、崇州、大邑、邛崍、彭州的龍門山脈縱貫都江堰市、崇州、大邑、邛崍、彭州的龍門山脈綠地系統,包括市域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綠地系統,包括市域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公園丘陵綠地系統丘陵綠地系統包括市域東部、金堂、龍泉驛區及青白江的部分地區包括市域東部、金堂、龍泉驛區及青白江的部分地區第三章第三章 市域綠地系統規劃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成都城市區位圖平原綠地系統平原綠地系統主要包括連片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城市發展外圍主要包括連片的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城市發展外圍的塊狀農田的塊狀農田城鎮綠地系統城鎮綠地系
33、統包括中心城包括中心城6區和溫江等區和溫江等10個城鎮部分個城鎮部分河網綠地系統河網綠地系統成都市域范圍的水庫、湖泊、河流、灌渠等成都市域范圍的水庫、湖泊、河流、灌渠等交通道路綠地系統包括: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鐵路軌道、風景區公路以及市域范圍內其它等級的公路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系統3個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二、綠地空間結構:二、綠地空間結構:總體結構為:兩核、兩圈、兩帶、兩網、多廊兩核以成都市中心城區和都江堰城區作為市域綠地系統的核心兩圈構筑中心城區綠色生態屏障。繞城高速兩側綠地,各寬500米,面積84km2。城郊公路聯系成都市主城區的郫縣等外圍組團,兩側各寬50米綠帶。兩帶:兩帶:
34、龍門山和龍泉山脈,構筑兩條市域生態環境保龍門山和龍泉山脈,構筑兩條市域生態環境保護帶護帶兩網:兩網:河流水系,構筑河流水系,構筑“藍脈綠網藍脈綠網”多廊:多廊:建立龍門山脈生態走廊,龍泉山脈生態廊道,建立龍門山脈生態走廊,龍泉山脈生態廊道,沿白河以及下游的沱江建立市域北部的生態廊道、沿白河以及下游的沱江建立市域北部的生態廊道、沿南河牧馬山黃龍溪一線建立生態廊道,沿沿南河牧馬山黃龍溪一線建立生態廊道,沿金馬河建立縱貫市域西北東南的生態廊道。金馬河建立縱貫市域西北東南的生態廊道。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與分區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與分區一、主城區綠地系統總體布局結構一、主城區綠地系統總體布
35、局結構總體布局為:總體布局為:組團隔離組團隔離在主城區各組團之間,組團與中心城市之間在主城區各組團之間,組團與中心城市之間綠軸導風綠軸導風在主城區的主風方向,即新都青白江組團和在主城區的主風方向,即新都青白江組團和郫縣組團之間,新都青白江組團與龍泉驛組郫縣組團之間,新都青白江組團與龍泉驛組團之間,設置氣流通道,形成城市綠系軸心地團之間,設置氣流通道,形成城市綠系軸心地帶和釋氧源帶和釋氧源五圈八片五圈八片第一圈是府南河環城公園;第二圈二環路;第一圈是府南河環城公園;第二圈二環路;第三圈是三環路和鐵路環線,第四圈是繞城第三圈是三環路和鐵路環線,第四圈是繞城高速綠帶;第五圈是城郊公路圈綠地高速綠帶;
36、第五圈是城郊公路圈綠地藍脈綠網藍脈綠網以景觀河道府河、南河、沙河、摸底河、以景觀河道府河、南河、沙河、摸底河、浣花溪等形成綠色河網浣花溪等形成綠色河網主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圖主城區綠地系統結構圖二、中心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二、中心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布局總體布局:總體布局:四圈七片四圈七片九廊七河九廊七河多園棋布多園棋布中中心心城城綠綠地地現現狀狀圖圖第五章 綠地分類規劃一、公園綠地規劃一、公園綠地規劃原則原則規劃指標規劃指標至至20052005年,公園綠地發展到年,公園綠地發展到3040hm3040hm,人,人均公園綠地均公園綠地8m8m;至;至20102010年,公園綠地發年,公園綠地發展到展到5
37、100hm5100hm,人均公園綠地,人均公園綠地10m10m;至;至20202020年,公園綠地面積達到年,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400hm11400hm,人均,人均15m15m。分類規劃分類規劃 1 1、綜合公園、綜合公園1 1)全市性公園)全市性公園 浣花溪公園群:浣花溪公園群:新世紀公園:新世紀公園:塔子山森林公園:塔子山森林公園:2 2)區域性公園)區域性公園 天園公園:位于新都天元片區飲馬河天園公園:位于新都天元片區飲馬河河彎處,以水上游樂項目為主,規模約為河彎處,以水上游樂項目為主,規模約為41hm41hm。新城公園:位于新都城守片區主干三新城公園:位于新都城守片區主干三路東側,作
38、為綜合性游憩公園,規模約為路東側,作為綜合性游憩公園,規模約為15hm15hm。2 2、社區公園、社區公園新建居住區和居住小區內綠地率不低于新建居住區和居住小區內綠地率不低于3030,其中集中綠地人均,其中集中綠地人均1.52m1.52m用于建社用于建社區小型公園,服務半徑區小型公園,服務半徑500m500m左右。每個公左右。每個公園園0.50.5至至2hm2hm左右,建設小型公園左右,建設小型公園300300個,個,總面積總面積250hm250hm。1 1)居住區公園)居住區公園2 2)小區游園)小區游園3 3、專類公園、專類公園1 1)兒童公園)兒童公園2 2)動物園)動物園3 3)植物園
39、)植物園4 4)歷史名園)歷史名園5 5)風景名勝公園)風景名勝公園4 4、帶狀公園、帶狀公園5 5、街旁綠地、街旁綠地中心城公園綠地規劃圖中心城公園綠地規劃圖第六章水系綠地規劃第六章水系綠地規劃一、市域一、市域在成都市域范圍內,對水庫、湖泊周邊的林地、綠地進行保護,建設水源涵養林,尤其是市域東北部的湖泊、池塘作為廣義的濕地資源,應加以重點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坑塘、洼地,在此基礎上形成水面。除了要對水庫、湖泊的周邊進行保護外,還應當對市域重要河流水系加以保護。對重要河流水系的保護采取“絕對生態控制區”和“建設控制區”兩級保護的措施:其中在絕對生態控制區,盡量以植被緩坡代替人工砌岸,主要布置生態
40、綠地和園林綠化,除道路、橋梁、園林建筑小品之外,不進行其他性質的建設;在建設控制區,需對各類建設活動要進行嚴格審批,對容積率、綠地率、建筑高度、密度等給予控制。嚴格執行成都市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種植水源涵養林,保護飲用水源。二、主城區主城區水系格局保護主要目的在于保護規劃區范圍內都江堰水系的走向、格局、水質、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內容可概括為“五江七河”。其中五江指都江堰水系在規劃區范圍內的五條主要河流:青白江、毗河、清水河、江安河、金馬河;七河指流經中心區(三環以內)的七條支流水系: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東風渠。對水系格局保護區采取“絕對生態控制區”和“建設控
41、制區”兩級保護的措施。具體控制要求為:五江七河在四環路以外的范圍內,絕對生態控制區為兩側各100m,建設控制區為兩側各500米;在四環路以內的范圍內,絕對生態控制區為兩側各50m,建設控制區為兩側各200m。三、中心城在四環路(繞城高速路)以內的府河、南河、沙河、西郊河、摸底河、浣花溪、東風渠等七條支流水系,兩側各設置50m的絕對生態控制區,主要為公園綠地和公園;并設置兩側各200m的建設控制區,進行低強度開發,建設控制區綠地率不低于40%。結合水系保護格局和大型公園綠地,規劃在主城區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規劃一處大型水面。其他公園綠地也應結合用地條件,設置大小不等的水面,從而在主城區形成
42、河渠成網,湖泊棋布,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濕地園林綠化景觀。規劃主要大型水面有:1、青龍湖:位于城區東部明十陵歷史文化公園,恢復歷史上1000畝湖泊。2、南湖:位于城區南部南湖公園,結合府河、江安河建設1000畝湖泊。3、西湖:位于城區西北部上府河郊野森林公園,規劃2000畝湖泊。4、北湖:位于城區北部北郊森林公園,規劃2000畝湖泊。南河南河府河沙河沙河東東 風風 蕖蕖府府 河河浣花溪浣花溪西郊西郊河河摸摸 底底 河河中心城主要水系控制規劃圖中心城主要水系控制規劃圖第七章第七章 樹種及其它植物材料規劃樹種及其它植物材料規劃原則:原則:適地適樹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為主景觀和功能結合原則景觀和功能結合原則骨干樹種骨干樹種銀杏、法桐、大葉樟、女貞等銀杏、法桐、大葉樟、女貞等重點觀賞樹種:重點觀賞樹種:玉蘭、木芙蓉、桂花、紫薇等玉蘭、木芙蓉、桂花、紫薇等 特殊用途植物:特殊用途植物:行道樹行道樹 抗污染樹種抗污染樹種 濱水植物濱水植物 公園、名勝、機關等公園、名勝、機關等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