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病防治專項方案通病防治專項方案一、基礎分部分項工程一、基礎分部分項工程(一)土方開挖主要工程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土方開挖主要工程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場地積水(場地范圍內局部積水)產生原因(1)場地周圍未做排水溝或場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2)測量偏差,使場地標高不一。防治措施:(1)按要求做好場地排水坡和排水溝。(2)做好測量復核,避免出現標高錯誤。2.挖土邊坡塌方(在挖方過程中或挖方后,邊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積塌陷或滑塌)產生原因:(1)基坑(槽)開挖較深,未按規定放坡。(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層開挖基坑(槽) ,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3)坡頂堆載過大或受外力
2、震動影響,使坡體內剪切應力增大,土體失去穩定而導致塌方。(4)土質松軟,開挖次序、方法不當而造成塌方。防治措施:根據不同土層土質情況采用適當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開挖范圍內有地下水時,采取降水措施;坡頂上棄土、堆載,使遠離挖方土邊緣35m;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并隨時做成一定坡勢,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相鄰基坑(槽)開挖,應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的施工順序。 處理方法, 可將坡腳塌方清除, 做臨時性支護 (如推裝土草袋設支撐護墻)措施。3.超挖(邊坡面界面不平,出現較大凹陷)產生原因:(1)采用機械開挖,操作控制不嚴,局部多挖。(2)邊坡上存在松軟土
3、層,受外界因素影響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3)測量放線錯誤。防治措施:機械開挖,預留 0.3m 厚采用人工修坡;加強測量復測,進行嚴格定位。4.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載力降低)產生原因:(1)開挖基坑(槽)未設排水溝或擋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將水位降至基底開挖面以下。(3)施工中未連續降水,或停電影響。防治措施:開挖基坑(槽)周圍應設排水溝或擋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應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開挖面以下 0.51.0m。5.基底產生擾動土產生原因:(1)基槽開挖時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積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況下進行施工,土很容易被擾動。(2)土方開挖時超挖,后又用虛土回填,該虛土經施工操作后亦改變了原狀土的物理性能,變成了擾動土。防治措施:(1)認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降水工作應待基礎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