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職業危害因素職業危害因素是指與生產有關的勞動條件包括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對勞動者健康和勞動能力產生有害作用的職業因素。職業危害因素按其性質可分為以下幾種:1物理性有害因素(1)異常氣候條件包括高溫、高濕、低溫、高氣壓、低氣壓等;(2)電磁輻射,如紅外線、紫外線、激光、微波、高頻電磁場等;(3)電磁輻射,如 X 射線、射線;(4)噪聲和振動。2化學性有害因素(1)毒物,如鉛、汞、苯、一氧化碳等;(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等。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皮毛上的碳疽桿菌及森林腦炎病毒、布氏桿菌等。4其他有害因素(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2)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3)個體
2、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4)生產場所建筑設施不符合設計衛生標準要求;(5)缺乏適當的機械通風、人工照明等安全技術措施;(6)缺乏防塵、防毒、防暑降溫、防寒保暖等設施,或設施不完善;(7)安全防護或防護器具有缺陷。職業病通常是指由于國家規定的在勞動過程中接觸職業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與生活中的常見病不同,一般認為應具備下列三個條件:(1)致病的職業性,疾病與其工作場所的生產性有害因素密切相關;(2)致病的程度性,接觸有害因素的劑量,已足以導致疾病的發生;(3)發病的普遍性,在受同樣生產性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有一定的發病率,一般不會只出現個別病人。職業病具有一定的范圍, 即國家規定的法定職
3、業病, 病人在治療和休息期間,均應按勞動保險條例有關規定給予勞保待遇。三、預防醫學的三級預防原則1一級預防第一級預防旨在控制職業危害而采取的綜合型措施。即從根本上使勞動者不接觸職業危害因素,或控制它對人的安全水平。采取必要的衛生技術(通風、照明等)、安全技術和個體防護措施;建立健全合理的勞動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就業前查出人群中的易感染者,制定就業禁忌癥等這些都是根本性的預防措施。2二級預防第二級預防旨在早期發現受害人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其主要工作為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和環境監測,發現問題立即改進,防止職業危害進一步擴大。3三級預防第三級預防旨在妥善處理常見病多發病以及與職業有關疾病和一般工傷等。應及時作出正確的診斷、處理,以防止病情惡化,或發生并發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四、職業病的預防措施1組織措施加強管理,各級領導應把職業病的防治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健全職業病防治保健網絡,發動群眾,落實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