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電驅動熱泵供熱系統的評價指標 與應避免的問題 魏慶芃 副教授 2019年3月 推進電力供熱健康發展推進電力供熱健康發展 2 1.1 電力為建筑供熱的正確打開方式:貼近終端,高效熱泵 數據來源: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19 全球:約10%能源用于各類建筑物冬季供暖; 我國:北方城鎮建筑供暖每年消耗2億噸標煤 (2017:2.01億),并與“霧霾”形成有關; 增長:北方城鎮供暖面積2000年以來增加1.8倍; 清潔供熱:必然的選擇,關鍵是怎么做 大規模市政集中供熱: 燃煤熱電聯產、工業余熱利用 效率高,清潔 市政熱網難以到達的區域: 分散式燃煤鍋爐,小煤爐灶 :燃燒效率低,污染嚴重;
2、天然氣鍋爐供熱:也與“霧霾”形成相關,而且對外 依存度超過40%; 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備受關注,但受自然資源稟 賦限制; 電能 :直接電熱不合理(可再生能源發的電,也不應 浪費,能量高質低用總是浪費) 電力供熱:從低品位熱源中取熱、實現高效供 熱的熱泵技術是正確選擇 注:本文中熱泵均指電驅動熱泵 供暖能耗:總量大,隨城鎮化進程持續增長 本屆節能周主題:未來城市能源與清潔供熱 3 熱泵原理:1份電+從低溫熱源搬運的多份熱量 低溫熱源 高溫熱匯 T0 Tk HP P Q0 Qk P Qk COP= 例如: 建筑物 效率:投入產出比 1.2 熱泵技術發展應用歷史悠久 地源熱泵應用面積:有限,效果
3、? 4 實測項目供熱面積340萬m2 編號熱源建筑功能 建筑面積 (m2) 末端形式 A中水住宅292,700地暖 B空氣住宅3,000暖氣片 C地埋管住宅43,000輻射天棚+新風 D 海水 (直連) 住宅+酒店260,000 酒店:FCU 住宅:地暖+部分暖氣片 E地埋管學校18,500風機盤管 F地埋管學校32,769 教室:風機盤管+新風 大空間:全空氣 G地埋管 辦公 實驗室 35,024風機盤管 H污水住宅40,000暖氣片+地暖 I地埋管住宅27,236風機盤管 編號熱源建筑功能 建筑面積 (m2) 末端形式 J地埋管住宅及輔助141,289風機盤管 K地埋管工廠202,000
4、空調箱 風機盤管 L 污水 (海水備用) 住宅、商業742,000暖氣片 M 海水 (直連) 住宅、辦公58,800- N地埋管門診樓、病房67,688 大空間:全空氣 其他:風機盤管+新風 O地埋管住宅及輔助112,153風機盤管 P地埋管商業-風機盤管 Q污水住宅、商業1,360,000風機盤管 R 海水 (間連) 辦公8,138 風機盤管+新風 少量空調箱 1.3 對實際工程項目展開實測:運行工況,連續監測 5 1.3 對實際工程項目展開實測:運行工況,連續監測 1.4 不是用了“熱泵”就是“節能”:應用效果難言“高效” 8 熱泵機組運行性能偏低,大量系統能效不達標 水系統輸送性能不佳:
5、輸送系數低于40,泵耗電大 小區集中供熱:庭院管網熱損失較大 小區集中供熱:水力失調,熱力不平衡,過熱損失存在 2 電驅動熱泵供熱應避免的問題 8 2.1 電驅動熱泵供熱系統應避免的問題 供熱量過高 熱損失大 庭院管網漏熱 樓內管網漏熱 存在過量供熱 水力不平衡 樓間不平衡 樓內不平衡 室內過熱 系統能效低 主機能效低 缺乏驗收調適 維護不足 選型不當 控制不佳 輸配電耗高 大流量小溫差 水泵性能差 不合理阻力 過濾器臟堵 閥門動作不當 2.2 精確識別末端供熱需求,避免過量供熱 建筑體圍護結構需要定期維護,減少需熱量; 定期維護管網保溫,避免庭院管網漏熱損失; 定期調節管網平衡,避免水力失調
6、和熱力失調; 根據供暖需求調節供水溫度,避免過量供熱; 9 2.2.1 建筑體圍護結構需要定期維護,減少耗熱量 對于老舊建筑由于建筑材料及保溫技術落后導致 維護結構熱性能不佳的情況,需要通過圍護結構 保溫改造提升保溫性能,減少冬季耗熱量。 如果建筑物保溫性能不佳,供熱末端不能自主調 節,電力供熱必然成本高、效果差; 窗框存在熱橋導致圍護結構漏熱 半地下室外窗漏熱情況 用戶存在開窗行為 10 11 2.2.2 定期維護管網保溫,避免庭院管網漏熱損失 庭院管網過大、保溫維護不佳,導致漏熱損失偏 大,20%的熱量白白耗散在輸配管網上; 電力供熱:電熱轉換設備越靠近終端用戶,損失 越小,應將管網熱損失
7、減到最小 4# 1# 機房 11#10#9# 13#5# 3#2# 16# 12# 15#14# 創業 大廈 21#20#19#18#17#8#7#6# 1#支路 2#支路 2.2.3 定期調節管網平衡:如何避免水力失調和熱力失調 12 對于不同支路,隨著支路所帶末端數量的增加,水力 失調現象會更加嚴重; 對于同一支路,隨著干管距離的增長,水力失調現象 會更加嚴重 同理電力供熱:電熱轉換設備應盡量靠近終端用戶, 避免失調導致過量供熱損失 4# 1# 機房 11#10#9# 13#5# 3#2# 16# 12# 15#14# 創業 大廈 21#20#19#18#17#8#7#6# 1#支路 2#
8、支路 各樓平均溫差(調適前) 2.2.4 根據需求調節供水溫度,避免過量供熱 13 供水溫度不僅對熱泵機組能效有所影響,還對建筑物耗熱量有較大影響; 特別是室外溫度較高時,供水溫度偏高,末端缺乏調節,室內會嚴重過量供熱; 如果用熱泵供熱:一定要盡量降低供水溫度(歐洲稱為Low-Temperature Heating),并根據實際供熱 需求進行調整,一是能避免末端過量供熱,二是能提升熱泵性能; 某熱泵供熱系統不同住戶室溫測試 某住戶輻射地板紅外圖 2.3 熱泵機組實際運行性能普遍偏低,水泵輸配電耗高 14 大多數機組實際運行工況下實測的能效比,折算到額定工況:均低于設備標稱的額定值 熱泵供熱系統
9、在低溫熱源側和用戶側至少各有一個水泵(空氣源熱泵是風機),輸配電耗不 能忽略,也是非常大的耗電量 2.3 熱泵供熱真的節能么:折算一次能源,部分項目節能量很小 15 今天不詳細討論提升熱泵機組能效比和水泵效率的問題 按全國火力發電平均供電煤耗0.310kgce/kWh計算,如果熱泵供熱系統供出一份熱量的消耗大于 0.440份電量(1kgce熱值按29.3MJ計算,燃煤鍋爐效率90%),那么熱泵供熱并不節能 單位制熱量系統各環節電耗(kWh電/kWh熱) 節能量 更浪費能源 2.4 小結:如果采用熱泵供熱,需因地制宜,選取合適低溫熱源 16 對于熱泵系統,其關鍵在于尋找低溫熱源 熱泵類型優點不足
10、 空氣源熱泵 體積小、安裝靈活、輸配損失少(王建民,2012) 特別適合于廣大農村(江億,2016) 受室外溫度影響大(王建民,2012),除霜(張楠, 2010) 海水源熱泵 海水溫度較空氣高;水溫波動小,機組運行穩定; 腐蝕性;臟堵;取水點深度不夠,水溫低;受可利用條件 限制(吳丹,2012) 污水源熱泵 污水溫度較高;節能環保、綜合利用;(江億, 2005) 受可利用條件限制 土壤源熱泵 地下水式 土壤溫度全年基本穩定,冬季地下水溫高 系統性能受地下水水量、水溫以及供水穩定性影響較大 (張靜波,2011) 地埋管式 不會對地下水系統造成影響,機組運行更加穩定;地埋管深度較淺,熱源溫度不高
11、(Zhijian Liu,2015) 常規熱泵系統,熱源受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影響; 為了獲得更加高溫、更穩定的低溫熱源,最直接的方法:增加取熱點深度 中深層地熱 3 中深層地熱源熱泵供熱系統: 地熱能持續高效廣泛利用的方式 18 3.1 地熱能:清潔能源,應用前景好 中深層、深層地熱資源豐富,熱量來自于地心放射性元素衰變; 以往對于該熱量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發電的應用,全球發電能力總量達到14369MW,我國僅為27.9MW; 初期投資高、發電效率低,應用效果不佳; 我國北方地區,深度在1.53km,巖層溫度60120的熱源尚未充分利用:溫度不足以發電,但供熱應 用具有可行性; 常用地熱發電技術
12、 我國地熱資源分布情況 19 3.2 水熱型地熱能供暖直接利用:與資源稟賦有關 水熱型地熱能 水熱型地熱資源一般是指4000m以淺、溫度大于25的熱水 和蒸汽,可用于供暖、旅游療養、種植養殖、發電和工業利 用等方面。 據國土資源部2015年發布數據,4000米以淺水熱型地熱資 源量折合標煤12500億噸,年可采資源量折合標煤18.7億噸。 形成了以天津、河北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北京、東南沿海 為代表的溫泉旅游與療養等水熱型地熱資源直接利用方式。 到2017年底,全國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1.5億平方米; 受資源稟賦限制,同時存在諸多環境問題 20 3.3 思路:用間壁式換熱的方法,提取中深層地
13、熱能,用于供暖 地溫梯度普遍存在:不同地點不同,通常為13K/百米垂直深度,在地下23km處巖層溫度70120 通過鉆機向地下20004000米深處巖層鉆孔,固井; 在鉆孔中安裝封閉的金屬套管(石油套管)換熱器; 換熱器外壁與巖層換熱(間壁換熱),將地下深處的熱能取出; 通過地面熱泵機組、輸配系統等,向建筑物供熱。 熱泵 機組 絕熱內管 石油套管 地下金屬換熱器結構示意 固井材料 密閉換熱器,與巖層“換熱 不碰水”,對環境無干擾 21 3.4 從實踐出發:勇于實踐,同時開展深入研究 2012年以來,我國陜西工程科技工作者在國內(國際)率先建成并運行多個該技術示范項目 截至2017年底:正在實現
14、供熱運行的項目23個,供暖面積近400萬平方米;設計供暖項目36個,計 劃打取熱孔339口,供暖面積607萬平方米; 需通過實測數據,客觀評價系統運行性能 需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指導系統高效運行 需建立理論分析架構,指導進一步研發 以工程實際問題出發,通過現場實測、長期監測、理論分析以及模擬計算,對中深層地熱 源清潔供熱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完善 22 項目名稱ABCDE 建筑功能住宅住宅住宅住宅住宅 實際供暖面積 6000 18700 38000 1334007560 末端形式輻射地板 裝機功率 kW1040 1986 2600 56802160 取熱孔深度 m200020002000
15、25002000 取熱孔個數(使用/已有)1/23/35/58/83/3 連續監測時長2周2周2個供暖季2個供暖季2周 3.5 持續對多個項目進行實測研究 23 3.6 熱源側取熱量大,但項目之間偏差較大 ABCDE 地埋管深度(m)20002000200025002000 單孔日平均取熱量(kW)258158288271122 單孔日連續取熱量(GJ)22.313.724.923.410.5 得益于高溫的熱源,單孔取熱量高;1根取熱孔(2000m)取熱量相當于3070根淺層地埋管 (100m)取熱量,節省大量占地面積; 項目D單孔供暖季取熱量達到了2066GJ,結合熱泵機組,可承擔1.2萬的
16、居住建筑供暖需求。 24 3.7 系統實際運行性能良好,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項目名稱ABCDE 熱源側供水溫度()27.129.820.034.723.3 熱泵機組COP5.644.714.354.825.70 熱源側輸送系數32.456.646.125.026.1 熱源COP4.804.354.014.074.64 用戶側輸送系數18.513.539.517.325.7 系統COP3.813.283.613.663.51 得益于高溫的熱源,中深層地熱源熱泵供熱系統機組COP接近6,熱源能效在4.04.8之間,遠高于常規供熱系統; 熱泵COP、兩側水系統輸送系數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理論C
17、OP達到12以上,實際COP應該到7; 對于同一個供暖技術,在系統設計、施工、運維、管理水平不同的情況下,系統運行性能也會存在一定差別; 4 適用于高溫熱源的高效永磁同步變頻離心熱泵 4.1 格力電器專門設計的高效永磁同步變頻離心熱泵 26 正常工況中間工況嚴寒工況極端工況 制熱量kW338430504500 COP/9.457.014.764.5 功率kW35.861.3105111 用戶側供水溫度38.041.045.050.0 采用格力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熱泵機組,額定制熱量500kW; 機組多工況性能設計,在非嚴寒期以保證熱泵高效運行為目的,在嚴寒期以提升供熱 量為目的,保證供暖季高效運
18、行; 27 4.2 現場機組實際出熱量大于額定值(500kW) 該系統于1月29號投入使用,運行期間熱源側水溫高,末端用熱需求大,機組實際出力大于額定值; 400 500 600 700 800 1/302/42/92/142/192/243/13/63/113/16 供熱量(kW) 時間 新系統供熱量監測 用戶側供熱量熱源側取熱量 額定制熱量 500kW 10 20 30 40 50 1/302/42/92/142/192/243/13/63/113/16 水溫() 時間 新機組運行水溫 用戶側供水溫度用戶側回水溫度蒸發側進水溫度蒸發側出水溫度 28 4.3 熱泵機組在半個采暖季的平均COP
19、達到7.71 供熱量 62.9 萬kWh 熱泵機組 8.2 萬kWh 熱源側水泵 0.64 萬kWh 用戶側水泵 1.10 萬kWh COP:7.71WTFs:97.6 熱源COP:7.15WTFl:57.2 系統COP:6.35 該系統于1/29投入使用,運行期間熱源側水溫高,末端用熱需求大,機組實際出力大于額定值; 截止3/15號,熱泵機組平均COP達到7.71,熱源側平均COP達到7.15,系統COP達到6.35; 400 500 600 700 800 1/302/42/92/142/192/243/13/63/113/16 供熱量(kW) 時間 新系統供熱量監測 用戶側供熱量熱源側取
20、熱量 額定制熱量 500kW 4.4 嚴寒期典型日系統供熱情況 時段:2019/2/19,平均室外氣溫:1.2 ,小雪; 新機組超負荷運行,供熱量穩定,平均供熱量707kW,實際供熱面積1.5萬,折合單位面積指標 47.1W/; 29 10 20 30 40 50 0:006:0012:0018:000:00 水溫() 時間 2/19 典型日供回水溫度 用戶側供水用戶側回水蒸發器進水蒸發器出水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0:006:0012:0018:000:00 供熱量(kW) 時間 2/19 典型日供熱量 用戶側供熱量熱源側取熱量 4.4 嚴寒期典型日系統運行性能 3
21、0 供熱量 1.70 萬kWh 熱泵機組 0.26 萬kWh 熱源側水泵 0.02 萬kWh 用戶側水泵 0.03 萬kWh COP:6.53WTFs:88.3 熱源COP:6.08WTFl:58.9 系統COP:5.51 新機組超負荷運行,用戶側供熱量大,供水溫度要求高(44); 熱源側取熱量較大,使得系統運行性能下降;熱泵平均COP為6.53,系統平均COP為5.51; 4.5 末寒期典型日系統供熱情況 時段:2019/3/9,平均室外氣溫:9.8 ; 新機組超負荷運行,供熱量穩定,平均供熱量500kW,實際供熱面積1.5萬,折合單位面積指標 33.3W/; 31 10 20 30 40
22、50 0:006:0012:0018:000:00 水溫() 時間 3/9 典型日供回水溫度 用戶側供水用戶側回水蒸發器進水蒸發器出水 400 450 500 550 600 0:006:0012:0018:000:00 供熱量(kW) 時間 3/9 典型日供熱量 用戶側供熱量熱源側取熱量 4.5 末寒期典型日系統運行性能 32 供熱量 1.20 萬kWh 熱泵機組 0.13 萬kWh 熱源側水泵 0.01 萬kWh 用戶側水泵 0.02 萬kWh COP:9.53WTFs:129.4 熱源COP:8.88WTFl:57.9 系統COP:7.70 供暖末期,系統供熱量降至500kW,用戶側供水
23、溫度下調,熱源側取熱量降低; 熱泵平均COP、系統平均COP分別提升至9.53、7.70,高效運行性能; 33 總結:指標與約束值,指向問題(適用于各種電力供熱系統) 能源費用能耗量 供應量能效熱量成本 碳排放 需求的識別與匹配 峰谷電價的利用 控制目標 終端成本 約束手段 供熱量 總電耗 kW熱/kW電 總能耗量 碳排放因子 建筑面積 kgCO2/(m2a) 供熱量 建筑面積 kWh熱/(m2a) 總能源費 總供熱量 元/kWh熱 總能耗 建筑面積 kWh電/(m2a) 總能源費 建筑面積 元/(m2a) 熱源能效 制熱量 熱源能耗 kW熱/ kW電 熱水輸送能效 制熱量 熱水泵能耗 kW熱
24、/ kW電 熱泵能效熱源水輸送能效 制熱量 熱源水泵能耗 kW熱/ kW電 制熱量 熱泵能耗 kW熱/ kW電 能量轉換與輸配效率提升 性能指標 一次能源 消耗量 總能耗量 一次能源轉換系數 建筑面積 kgce/(m2a) 需熱量熱損失 需熱量 建筑面積 kWh熱/(m2a) 漏熱量+過量供熱 建筑面積 kWh熱/(m2a) 34 總結:電力供熱應貼近終端,高效熱泵(適用于各種電力供熱系統) 電能源費 成本服務 需求的識別與匹配能量轉換與輸配效率提升谷電價的利用 壓縮機 熱源 熱源泵 負荷水泵 管網熱量損失 用戶需熱量 過量供熱損失 末 端 熱源 熱源泵壓縮機 節流閥 熱泵主機熱源取熱系統 熱水泵 集 水 器 分 水 器 熱水輸配系統 末 端 蒸 發 器 冷 凝 器 因地制宜,選取合適熱源,推進熱泵供熱健康發展 34 突出問題 管網散熱、水力失調 解決方案 控制規模,減小庭院管網 分布式系統 主機分散,熱源集中/分散 突出問題 施工質量,設備性能與匹配 解決方案 系統整體設計與制造、驗收與調適 工廠預制、模塊化 全過程管理與多工況調適 突出問題 高溫熱源不易獲得 解決方案 中深層地熱利用與開發 高效系統形式與調控策略研究 降低建造成本,提升運行性能 謝謝大家 高效電驅動熱泵供熱系統的評價指標 與應避免的問題 魏慶芃 副教授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