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用途青少年“社會工程師”何去何從今年 1 月,共青團中央聯合中央綜治辦、民政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 意見提出規劃,到 2020年,初步建立 20 萬人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青少年事務社工,很多人并不熟悉。被譽為“社會工程師”的他們在做怎樣的工作?我是誰 身份認同之路談起 10 年職業生涯之“坎坷” ,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長寧區社工站站長徐斌可有話要說。“最早我們的辦公室在街道辦事處里,只有 9 平方 M ,擠了 3 個人。最開始上門服務時,經常被社區保安當成是傳銷或者賣保險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經常面對一些青少年
2、及其家長的排斥感和陌生感。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也搞不清楚我們的身份,只是覺得又來了幾個幫忙干活的。”徐斌的職業生涯是從身份困惑開始的。那時是2004 年, “社工”還完全是個新概念。其實,甚至連大學讀社工專業的徐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將是什么樣的, “我記得當時系主任說我們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用途社工是個舶來品。社會工作在西方國家興起已有百年,在我國內地卻仍處于初級階段。上海是全國最先啟動專業社會工作的城市,徐斌是上海市第一批青少年事務社工。他見證了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工發展10 年來的變遷和成長, 看到了這個職業從社會完全不了解到被接納、需要,再到不可或缺。 20
3、04年,上海市開始探索通過專業、專職工作隊伍,進行青少年服務管理和犯罪預防工作,改變僅依靠共青團組織、志愿者來零星開展工作的困境。團上海市委、市社區青少年事務辦推動注冊成立上海市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了一支由 500 余人組成的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為 6.3 萬名社區青少年提供服務。上海市陽光中心總干事范惠娟也曾是第一批青少年事務社工。“2004 年,我們開始到社區住戶家排摸情況,稱之為掃樓道 。 ”范惠娟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 “8 月的上海烈日炎炎,我們的遭遇經常是一腳門里,一腳門外,住戶開著鐵門站在門里,我們站在門外。門里涼颼颼的,門外熱得要死。 ”當年也招聘了一部分公安來充實社工隊伍,起初一部分公安不以為然:“我們都沒辦法管的青少年, 你們也管得住?”慢慢地,他們發現青少年事務社工真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用途起作用,才接受了,然后共同去做一些工作。這種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