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護岸工程施工的基本形式 1護岸工程的基本形式 護岸工程主要有三種形式、平順護岸、礬頭護岸和丁壩護岸。平順護岸工程是用抗沖材料直接覆蓋在河岸岸坡上,以抵抗河道水流的沖刷。在蜿蜒型河段上,凹岸常受主流頂沖,一般水深流急,為保護凹岸不受沖刷,較多地采用平順護岸。這種形式使護岸段的水流較為平順,對航運沒有妨礙,故在城鎮(zhèn)港口的河岸使用得很廣泛。平順護岸由于對水流沒有大的干擾,彎道段的水流結構、河床演變等與護岸前基本上沒有變化,護岸后水流對岸坡的橫向沖刷受到限制,保護了河岸。在大江河上,常由于崩岸線較長,要同時在全線修建覆蓋式平順護岸工程,工程量大,投資大,實施較困難。因此,迫使人們對于崩岸較長的河段,采
2、用“受點顧線”護岸形式。即先堅守若干據(jù)點,然后根據(jù)情況,對于據(jù)點之間的河段,適當進行防護,或者可不予防護。這樣,隨著據(jù)點之間河岸的繼續(xù)沖刷,使據(jù)點將突出于一般岸線之外,形成犬牙交錯的礬頭群,也有的據(jù)點雖然上下逐漸落淤,但破壞了平順護岸的岸線,造成水流紊亂。 礬頭護岸和丁壩護岸,指在整治河段的岸邊修筑凸出河岸的壩體,其目的是要將主流挑離河岸。一般來說,稱凸出河岸較短或較胖的半圓形壩體為礬頭或磨盤壩,伸入河道水流范圍相對較長的壩體為丁壩。除程度上區(qū)別外,礬頭和丁壩對水流結構以及近岸河床演變的影響是相類似的。在丁壩上游,由于丁壩的阻水作用,壩上游水位明顯壅高,流速發(fā)生劇烈變化,在壩上游形成回流及泡漩
3、。泡漩水能加強上下層水體間的交換,增大水流的挾砂力,漩渦旋轉速度很大,其中隨著壩上側面河床的不斷沖刷,順著壩軸的方向直指壩根。泡漩水流與周圍水體不斷摻混的同時,強烈地沖刷壩的上側直至根部,可能產生大崩窩,甚至壩體脫離岸邊成為江中的石堆,甚至造成前功盡棄;丁壩壩頭部位,形成一股下潛水流,增大壩前近底流速,使壩前河床沖刷嚴重,形成相當深的沖坑,需要較多的護砌材料補充;丁壩下游,由于水流繞過壩頭后發(fā)生分離,形成大范圍的壩下側豎抽水流,壩下高壓低流速區(qū)水體不斷摻混到壩前低壓高流速區(qū)。同時,在高、低速水流區(qū)的交界面上發(fā)生一連串的陣發(fā)性的泡游水,兩區(qū)水體的混摻交換使壩下近岸河床發(fā)生強烈沖刷形成局部沖坑,同時,在豎軸回流中心地區(qū)有局部泥沙淤積。以上即為常見的丁壩及礬頭上、下部位的沖刷及躍窩等現(xiàn)象,需及時補充充護砌材料。 2護岸工程規(guī)劃原則 a.河道因凹岸崩退,危及堤防及城鎮(zhèn)安全,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