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理想表面實際不存在(是理論分析的基礎)。實際表面存在表面能。2、表面的不平整性包括粗糙度和波紋度。前者指較短距離內出現的凹凸不平,后者指一段較長距離內出現一個峰和谷的周期。3、典型固體表面:理想表面;潔凈表面與清潔表面;機械加工過的表面;一般表面(要求進行表面預處理。)典型固體界面:基于固相晶粒尺寸和微觀結構差異形成的界面;基于固相組織或晶體結構差異形成的界面;基于固相宏觀成分差異形成的界面(冶金等6種)。4、TLK模型(當溫度為0K時理想表面;當溫度在0K以上時實際表面)5、原子的擴散途徑除了最基本的體擴散過程外,還有表面擴散、晶界擴散和位錯擴散(短路擴散)。6、固體和液體的表面均處于空
2、間三向不對稱狀態,故存在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張力。7、液體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張力在數值上是相等的,容易測定。固體的表面張力很難準確測定。8、常用表面自由能來描述材料表面能量的變化。9、固體表面的吸附可分為物理吸附(吸附力:范德華力,弱)和化學吸附(化學鍵,強)兩類。10、表面能高的更容易潤濕。11、粗糙表面的鋪展系數遠大于光滑表面的(當cos0時),當SL/S=0時,鋪展(完全潤濕);當SL/S0時,不鋪展(不完全潤濕或完全不潤濕);當SL/S 0時,自動展開, Young方程已不適用。12、摩擦分為四類:干摩擦;邊界潤滑摩擦;流體潤滑摩擦;滾動摩擦13、摩擦學三“定律”:摩擦力與兩接觸體之間的表觀
3、接觸面積無關(第一定律);摩擦力與兩接觸體之間的法向載荷成正比(第二定律);兩個相對運動物體表面的界面滑動摩擦阻力與滑動速度無關(第三定律)。14、表面工程技術的作業環境基本要求:通風、清潔、安全15、金屬腐蝕的三種主要形式:局部腐蝕、全面腐蝕、在機械力作用下的腐蝕。15、表面淬火技術的分類:感應加熱淬火、火焰淬火、激光淬火、電子束淬火等表面淬火層的組織(淬硬區、過渡區、心部組織(基材))與性能(高硬度、壓應力) 16、感應加熱淬火技術(加熱方式:連續加熱;同時加熱)是應用最廣泛的表面淬火技術。回火溫度較低,可自回火。17、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技術組織特征:過渡區較寬。18、 激光淬火技術:自激冷淬火、自淬火;組織與性能特征:淬硬區、過渡區、心部組織(基材) /單道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