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滄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方案(2020-2025年)(41頁).pdf

  • 資源ID:410191       資源大小:1.06MB        全文頁數:41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2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滄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方案(2020-2025年)(41頁).pdf

1、 滄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 (20202025 年) 文 本 2020年 12月 目目 錄錄 第一章 總則 . 1 1.1規劃目的 . 1 1.2規劃原則 . 1 1.2.1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 1 1.2.2政府推動,市場引導 . 1 1.2.3全面推進,突出重點 . 2 1.2.4科技引領,產業支撐 . 2 1.2.5區域對接,協同發展 . 2 1.3規劃依據 . 2 1.3.1法律法規 . 2 1.3.2規范標準 . 3 1.3.3政策文件 . 3 1.3.4相關規劃 . 4 1.3.5數據支撐 . 5 1.4規劃范圍、內容與期限 . 5 1.5規劃分區 . 5 1.5.1目標管理分區劃

2、分 . 5 1.5.2中心城區目標單元劃分 . 6 第二章 工作基礎 . 9 2.1綠色建筑 . 9 2.2裝配式建筑 . 10 2.3超低能耗建筑 . 11 2.4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 12 2.5既有建筑綠色改造 . 12 第三章 發展定位及目標 . 13 3.1發展定位 . 13 3.2發展目標 . 13 3.2.1綠色建筑 . 13 3.2.2裝配式建筑 . 14 3.2.3超低能耗建筑 . 14 3.2.4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 15 3.2.5既有建筑綠色改造 . 15 3.3目標分解 . 16 第四章 重點任務 . 18 4.1高品質推進綠色建筑建設 . 18 4.2大力推廣裝

3、配式建造方式 . 20 4.3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 . 22 4.4因地制宜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 23 第五章 適宜性技術 . 25 5.1綠色建筑 . 25 5.1.1安全耐久 . 25 5.1.2健康舒適 . 25 5.1.3生活便利 . 26 5.1.4資源節約 . 26 5.1.5環境宜居 . 27 5.2裝配式建筑 . 28 5.2.1主體結構 . 28 5.2.2圍護墻和內隔墻 . 28 5.2.3裝修與設備管線 . 28 5.2.4全過程管理 . 28 5.3超低能耗建筑 . 29 5.3.1室內環境 . 29 5.3.2能源節約 . 29 5.3.3施工質量 . 30

4、 5.3.4管理與創新 . 30 5.4既有建筑綠色改造 . 30 5.4.1控制性指標 . 30 5.4.2引導性指標 . 32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33 6.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 33 6.2嚴格目標考核,強化績效評價 . 33 6.3增強能力建設,提升管理水平 . 33 6.4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 34 附表 1 . 35 附表 2 . 36 1 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 1.11.1 規劃目的規劃目的 為響應國家發展綠色建筑政策方針,貫徹落實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結合城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與人民群眾對高水平生活環境追求,立足滄州

5、市綠色建筑發展基礎和水平,合理考慮和設置綠色建筑總體發展定位、目標及技術路線,明確各目標管理分區指標控制要求,將規劃要求和空間落實緊密結合,確保綠色建筑各項工作有據可依,為將滄州打造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沿海開放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重要產業支撐基地,建設生態宜居、和諧滄州的城市目標定位奠定良好基礎。 1.21.2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1.2.11.2.1 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因地制宜,科學發展 全面摸底全市經濟狀況和發展布局,對各區(市、縣)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和既有建筑改造等發展水平和實施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先進經驗,根據實際調研情況因地制

6、宜制定規劃目標和實施路徑,確保規劃科學合理。 1.2.21.2.2 政府政府推動推動,市場,市場引導引導 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明確相關部門職責,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培育發展引擎、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加強星級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設,營造有利于綠色建筑發展的市場環境,引導和保障綠色建筑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推廣綠色金融、創新投融資模式等,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綠色建筑發展。 2 1.2.31.2.3 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突出重點 在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建筑類型、投資主體等方面的差異,在城市新區、大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區、

7、政府投資建筑中規?;茝V星級綠色建筑,重點考慮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帶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從增量向存量轉變、從城鎮向城鄉轉變,將綠色發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領域、全過程及全產業鏈。 1.2.41.2.4 科技引領,產業支撐科技引領,產業支撐 堅持科技引領,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開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和新工藝。重視產業發展,推進傳統建材向綠色建材轉變,建設標準化部品部件生產基地,推廣高性能門窗和高能效設備的應用,充分發揮產業支撐作用。 1.2.51.2.5 區域對接區域對接,協同發展協同發展 積極承接京津

8、及雄安新區產業轉移、加強區域協作。深入研究滄州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及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中的定位、職能和作用,充分發揮“兩環”(環京津、環渤海)的雙重區位優勢,明確綠色建筑產業發展布局。 1.31.3 規劃依據規劃依據 1.3.11.3.1 法律法規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年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18年修正) 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2020年修正)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年 5月) 河北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2009年 10月) 3 1.3.21.3.2 規范規范標準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3(J)/T 8352-2020)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評價標

9、準(GB/T 51141-2015) 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13(J)/T 231-2017) 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DB13(J)/T 8321-2019) 被動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3(J)/T 8359-2020) 被動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3(J)/T 8360-2020)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評價標準(DB13(J)/T 8323-2019) 河北省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編制導則 河北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導則(試行) 1.3.31.3.3 政策文件政策文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人民銀行 國管局 銀保監會關于印發綠色建筑

10、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建標202065號) 關于支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冀政辦字2020115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建標規20208號) 河北省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冀建節科20204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 4 住房城鄉建設部“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2017 年3月) 河北省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工作方案(冀建科201822號)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冀政辦字20173號)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的通知(冀建節科函2

11、02040號) 滄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滄州市開展綠色建筑行動 創建建筑節能市的實施方案(滄政辦字2013120號) 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滄政辦發201911號) 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滄政辦發201713號) 滄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加強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和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作的通知(滄建201726號) 滄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建筑管理工作的通知(滄建20199號) 滄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加強綠色建筑驗收管理工作的通知(滄建節科函201912號) 1.3.41.3.4 相關規劃相關規劃 河北省被動式

12、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202025年)(冀工信原202021號) 河北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實施方案(20202025年)(冀工信原202026號) 5 滄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年) 滄州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017年 12月) 1.3.51.3.5 數據支撐數據支撐 河北省經濟統計年鑒(20102018年) 滄州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02019年) 1.41.4 規劃范圍、內容與期限規劃范圍、內容與期限 規劃范圍:根據滄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 年)及滄州市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市域作為規劃范圍。其中重點規劃區域為中心城

13、區,包括滄州主城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兩高區。 規劃內容:劃定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的目標管理分區和目標單元,針對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及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適宜技術和保障措施。 規劃期限:20202025年,遠景展望至 2035年。 1.1.5 5 規劃分區規劃分區 1.5.11.5.1 目標管理分區目標管理分區劃分劃分 根據行政管理格局,以縣(市、區)行政邊界為基礎,將規劃范圍劃分為 21個目標管理分區,目標管理分區見表 1-1。 表 1-1 目標管理分區表 序號 目標管理分區名稱 分區編號 1 滄州主城區

14、130900-01 2 經濟開發區 130900-02 3 高新區 130900-03 4 兩高區 130900-04 5 渤海新區 130900-05 6 泊頭市 130900-06 7 任丘市 130900-07 6 序號 目標管理分區名稱 分區編號 8 河間市 130900-08 9 黃驊市 130900-09 10 滄縣 130900-11 11 青縣 130900-10 12 海興縣 130900-12 13 孟村回族自治縣 130900-13 14 鹽山縣 130900-14 15 南皮縣 130900-15 16 東光縣 130900-16 17 吳橋縣 130900-17 18

15、 肅寧縣 130900-18 19 獻縣 130900-19 20 中捷 130900-20 21 南大港 130900-21 1.5.21.5.2 中心城區中心城區目標單元目標單元劃分劃分 將中心城區各目標管理分區劃分成 143 個目標單元,其中滄州主城區含 109 個目標單元,經濟開發區含 23 個目標單元,高新區含7個目標單元,兩高區含 4個目標單元。中心城區目標單元劃分見圖1-1。 圖 1-1中心城區目標單元劃分圖 7 結合土地開發邊界條件和用地性質,根據經濟狀況、發展潛力等差異,為促進綠色建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將中心城區目標單元相應地劃分為核心目標單元和基礎目標單元,確定 17 處核

16、心目標單元,鼓勵核心目標單元按照高于各區發展目標的標準發展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表 1-2 和圖 1-2 為中心城區核心目標單元和基礎目標單元劃分表和圖。 表 1-2 中心城區核心目標單元和基礎目標單元劃分表 目標管理分區 目標單元 分類 包含的目標單元編號 數量 重點發展內容 滄州主城區 核心 27、28、30、103106 7 星級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基礎 1226、29、31102、107120 102 / 經濟開發區 核心 121124、137139 7 星級綠色建筑 基礎 125136、140143 16 / 高新區 核心 6、7 2 星級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17、 基礎 15 5 / 兩高區 核心 9 1 星級綠色建筑 基礎 8、10、11 3 / 8 圖 1-2核心單元 9 第二章第二章 工作基礎工作基礎 近年來,全市綠色建筑占比持續提高、品質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筑積極推進、形成一定規模,超低能耗建筑通過開展試點示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逐步實現普及化,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技術推廣、產業支撐不斷加強。 2.12.1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 2010 年啟動綠色建筑工作,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示范。2013 年出臺滄州市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創建建筑節能市的實施方案(滄政辦發2013120 號),要求自 2014 年起,建筑面積超過 10 萬平米的住宅小區及單

18、體建筑面積超過 2 萬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積極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對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且由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學校、醫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實行評價標識,并逐步對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進行評價標識。同時要求加強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等階段的綠色建筑質量管理。 2017 年印發滄州市住建局關于加強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和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工作的通知(滄建201726 號),要求自 2017年 5 月 1 日起,新建(含改建、擴建)民用建筑(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新報建項目在設計文件中有綠色建筑專篇,施工圖設計審查中要明確項目是否符合綠色建筑星級評價標準

19、,并注明星級。 2019 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建筑管理工作的通知(滄建20199 號),要求認真貫徹落實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河北省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工作方案等法規文件,加強對綠色建筑項目的全過程監管,提升綠色建筑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10 在上述綠色建筑工作推進過程中,還多次發文針對綠色建筑工作機制、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管理、綠色建筑驗收監管等環節制定措施,強化標準執行力度,綠色建筑工作成效顯著。2017 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 802 萬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為 81.7%;2018 年竣工綠色建筑面積 318.4 萬平方米,占竣工建筑面積比例為 62.1%;2019 年竣工綠色建筑面積

20、 401.7 萬平方米,占竣工建筑面積比例為84.2%;到 2019 年底,綠色建筑面積累計 1762.34 萬平方米(星級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3(J)/T113-2015)確定)。 2.2.2 2 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 深入貫徹落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精神,把鋼結構作為裝配式建筑發展的主攻方向,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2017 年 6 月發布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滄政辦發201713 號),要求政府投資或主導的辦公樓、醫院、學校、場館等

21、公共建筑應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政府投資或主導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安排不低于 20%的項目開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規模化示范;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在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時明確配建不低于 20%的裝配式建筑。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商品住宅項目,在辦理規劃審批手續時,其外墻預制部分的建筑面積(不超過規劃總建筑面積的 3%)可不計入成交地塊的容積率;在 2020 年底前,對手續完備新開工建設的城鎮鋼結構商品住宅、農村居民自建鋼結構住房項目以及其它達到國家和省強制性技術標準規范要求的裝配式11 住宅建筑,經竣工驗收合格后由項目所在地政府按照 100 元/平方米補貼。 裝配式建筑配套

22、產業發展迅速,目前有產業基地三個:河北中鐵滄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渤海新區新材料園區,占地面積249.66 畝,建筑面積 16 萬平方米,年生產裝配式混凝土 PC 構件能力 30 萬立方米;大元集團鋼結構建筑產業現代化科技園區位于滄州市滄東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 200 畝,建筑面積 7 萬平方米,共規劃 4 條室內生產線和 1 條室外加工線,目前已完成輕、重鋼各一條生產線,年產 7 萬噸各類輕、重鋼構件;滄州建投元達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滄東工業園區,占地面積 100 畝,廠房面積26677.9 平方米,年生產鋼筋桁架疊合板、保溫外墻板、內墻板等混凝土預制構件能力 12萬立方米。 202

23、0 年上半年,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 120.47 萬平方米,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為 22.11%。 2.2.3 3 超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深入貫徹落實河北省發展超低能耗建筑政策,積極開展宣傳培訓,制定提前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容積率返還和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等多項激勵政策,引導鼓勵開發建設超低能耗建筑。 2019 年出臺滄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滄政辦發201911 號),要求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筑項目要帶頭采用超低能耗建設方式;總建筑面積在 10 萬平方米(含)以上的商品住宅項目,規劃條件須明確建設一棟以上的超低能耗建筑,且

24、面積不低于總建筑面積的5%;由多個單體建筑構成的組團式公共建筑項目要選擇部分單體項12 目采用被動式超低能耗方式建設,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在項目審批和備案環節,對未按要求建設超低能耗建筑的,發改、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審批部門不予辦理立項核準、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等手續。 截止目前,正在建設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 3 個,共計2.2 萬平方米。2019 年完成對滄興老年公寓超低能耗建筑改造工程,面積 2000平方米。 2.2.4 4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認真貫徹落實省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政策要求,十二層及以下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實行集中供應熱水的醫院、學校、

25、飯店、游泳池、公共浴室(洗浴場所)等熱水消耗大戶,均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為確保工程質量,要求在工程設計階段,設計單位要選用適合本工程安裝條件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形式,在設計文件中明確太陽能熱水系統節點做法,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組織施工。2013 年編制實施滄州市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圖集及技術細則。 截止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累計達到 2858萬平方米。 2.2.5 5 既有建筑既有建筑綠色綠色改造改造 按照滄州市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施方案(滄政辦201910 號)和滄州市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管理辦法(滄政辦20191

26、1 號)要求,積極組織籌劃,嚴格工作程序,強力推進落實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2018年至 2020年全市累計實施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94.5萬平方米,農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110萬平方米。 13 第三章第三章 發展定位及目標發展定位及目標 3 3.1.1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持續減少碳排放、能源消耗和水資源消耗,加快構筑城鄉一體的綠色生態體系。遵循“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原則,充分考慮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緊跟京津冀協同和雄安新區發展機遇,發揮綠色建筑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滄州都市圈、提升城市建設品質中的引領作用,將綠色建筑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元素

27、納入到“多規融合”的框架體系中,同時形成以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為引領的“綠色化、工業化、低碳化”的發展格局,加快實現綠色建筑高質量高等級發展,裝配式建筑規模化發展,超低能耗建筑高水平發展,構建以人為本、活力鮮明的綠色生態宜居之城。 3 3. .2 2 發展目標發展目標 貫徹落實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的要求,堅持綠色建筑發展體系和技術路線的與時俱進,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加快實施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建設及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實施全過程管理,著力實現綠色建筑品質化、裝配式和超低能耗建筑規?;l展,力爭各項工作成效綜合指標在河北省處于

28、先進地位。 3.2.13.2.1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 (1)規劃期目標(20202025年): 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其中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筑、建筑面積大于二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積大于十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按照高于最低等級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 14 到 2025 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按基本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的面積占比達到 100%;按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的面積占比達到 40%,中心城區達到 50%;鼓勵引導新建民用建筑按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建設示范項目 4 個(星級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13(J)/T 8352-2020)

29、確定)。 到 2025 年,全市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 50%,中心城區達到 60%;全市新建住宅建筑全裝修的面積比例達到 40%,中心城區達到 50%。 (2)遠景展望: 到 2035 年,全市綠色建筑實現品質化發展,星級綠色建筑占比、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住宅全裝修占比持續提高。 3.2.23.2.2 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 (1)規劃期目標: 到 2025 年,全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30%,中心城區達到 35%;建設 12 個省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2020 到2022年,每年新建不少于 5萬平方米鋼結構裝配式住宅。 (2)遠景展望: 到 2035 年,全市裝配式建筑

30、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持續提高,裝配式建筑成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走在全省裝配式建筑發展前列。 3.2.33.2.3 超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1)規劃期目標: 到 2025 年,全市超低能耗建筑開工建設面積累計達到 80 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達到 20 萬平方米。高新區、渤海新區超低能耗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 30%。 15 (2)遠景展望: 到 2035 年,超低能耗建筑公眾認可度不斷提升,開工建設面積持續提高,實現高水平規模化發展。 3.2.43.2.4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1)規劃期目標: 到 2025 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占新建

31、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60%。 (2)遠景展望: 到 2035年,具備條件的新建建筑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實現普及化發展。 3.2.53.2.5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既有建筑綠色改造 探索開展既有建筑綠色改造,總結適合本地氣候條件、居民生活習慣的改造路線及適宜技術。結合城鄉存量土地整治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把綠色適宜技術融入其中,因地制宜推進城鎮以老舊小區改造為重點的規?;G色節能宜居綜合改造、公共建筑綠色改造和農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提升既有建筑整體能效水平,全面提高既有建筑綠色化水平。 16 3.3.3 3 目標目標分解分解 為確保規劃落地實施,將發展目標分解到各目標管理分區及對應單

32、元,見表 3-1。 表 3-1 目標分解表 各目標管理分區發展目標分解(比例/數量/面積) 目標管理分區 基本級綠色建筑(%) 一星級綠色建筑(%) 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示范 (個) 綠色建材應用比例(%) 住宅全裝修(%) 超低能耗建筑(萬) 裝配式建筑(%)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滄州主城區 100 核心單元 55 1 60 50 8 35 60 基礎單元 50 經濟開發區 100 核心單元 55 / 60 50 5 40 60 基礎單元 50 高新區 100 核心單元 55 1 60 50 6 40 60 基礎單元 50 兩高區 100 核心單元 55 / 60 50 2 35 60

33、基礎單元 50 渤海新區 100 50 1 60 50 10 35 60 泊頭市 100 40 / 40 40 3 35 60 任丘市 100 40 1 40 40 20 35 60 河間市 100 40 / 40 40 5 35 60 黃驊市 100 40 / 40 40 5 35 60 滄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青縣 100 40 / 40 40 1.5 35 60 海興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孟村回族自治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鹽山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17 各目標管

34、理分區發展目標分解(比例/數量/面積) 目標管理分區 基本級綠色建筑(%) 一星級綠色建筑(%) 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示范 (個) 綠色建材應用比例(%) 住宅全裝修(%) 超低能耗建筑(萬) 裝配式建筑(%)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南皮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東光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吳橋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肅寧縣 100 30 / 40 30 2 30 60 獻縣 100 30 / 40 30 1.5 30 60 中捷 100 40 / 40 40 1 35 60 南大港 100 40 / 4

35、0 40 1 35 60 18 第第四四章章 重點任務重點任務 4 4.1.1 高品質高品質推進綠色建筑建設推進綠色建筑建設 (1)全面實現新建建筑綠色化,推動綠色建筑向高等級發展 在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綠色建筑發展水平,將綠色建筑工作重點向高等級方向發展。結合城市新區建設,將渤海新區、高新區打造成區域性星級綠色建筑示范區,提高星級綠色建筑比例要求。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根據用地情況分別在以上兩個區域和主城區、任丘市至少確定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示范項目 1 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市綠色建筑向高星級方向發展。根據用地性質不同,細化綠色建筑建設要求,見表 4-1。

36、 表 4-1 不同用地性質綠色建筑建設要求 序號 用地性質 綠色建筑指標要求 1 居住用地 建筑面積10萬m2 建筑面積10萬m2 一星級以上 基本級以上 2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面積2萬m2的單體建筑 面積2萬m2的單體建筑 一星級以上 基本級以上 3 文化娛樂用地 面積2萬m2的單體建筑 面積2萬m2的單體建筑 一星級以上 基本級以上 4 教育科研用地 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 其他 一星級以上 參照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5 醫療衛生用地 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 其他 一星級以上 參照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6 行政辦公用地 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 其他 一星級以上 參照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7 公

37、用設施用地 倉儲用地 工業用地 民用建筑 其他 參照以上執行 鼓勵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2)嚴格落實規劃要求,實現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嚴格控制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土地適度混合利用、緊湊開發的用地布局。合理規劃地塊尺19 度,提高擁有居住、商業服務、公共服務混合功能的街坊比例。探索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空間布局模式,適度提高公共交通可達地塊的開發強度,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和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構建綠色市政體系,同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再生水利用系統。大力推廣和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大城市徑流雨水源頭減排的剛性約束,優先利用

38、自然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水設施。綠色建筑規劃層面指標要求、實現途經及技術路線見附表 1。 (3)加強綠色建筑全過程監管,完善星級綠色建筑標識制度 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等各環節加強對綠色建筑全過程的監管,著重把控規劃是否落實綠色建筑等級要求,設計是否落實綠色建筑標準,施工是否落實綠色建筑技術措施和現場節能、節水、節材和污染排放管理等綠色施工措施,工程驗收時,是否按照標準對綠色建筑等級要求進行查驗,物業是否嚴格按照綠色建筑運行標準管理。建立及完善綠色建筑標識申報、審查、公示制度,建立標識撤銷機制,對不符合綠色建筑標準或弄虛作假行為給予限期整改或直接撤銷標識處理。 (4)加強技術研發,推廣

39、綠色建材應用 加強綠色建筑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立科技成果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轉化和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綠色建筑適宜技術。積極探索 5G、物聯網、人工智能、建筑機器人等新技術在工程建設領域的應用,推動綠色建造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研究制定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政策措施,加快推進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和推廣應用,推動建材產品質量提升,鼓勵建筑工程優先采用綠色建材,不斷提高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 20 (5)加強綠色農房示范,推進綠色建筑城鄉一體化 鼓勵新建、改建和擴建的農村建筑按村鎮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設計和建造。通過推廣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圍護結構節能等綠色建筑適宜技術,提升建筑質量和居

40、住舒適性,推動試點建設,開展示范引領,不斷推進農村建筑綠色化,逐步實現綠色建筑發展從城鎮向城鄉轉變。 4 4.2.2 大力推廣大力推廣裝配式裝配式建造建造方式方式 (1)分類有序推進,劃定重點示范區 政府投資或主導的辦公樓、醫院、學校、場館等公共建筑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政府投資或主導的棚戶區改造項目,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的項目開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規?;痉叮还I廠房、倉儲設施原則上全部使用裝配式建筑;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對應該選用裝配式建筑的,在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時作為規劃條件予以明確;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在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時明確裝配式建

41、筑配建比例。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冀政辦字20173 號)要求,劃定渤海新區、滄州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推行裝配式建筑重點示范區。 (2)提高設計能力,發展標準化部品部件 強化對裝配式建筑設計的指導和服務,鼓勵和引導設計單位應用成熟通用設計軟件,加強各專業之間的相互協同,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等采用通用化、模數化、標準化的集成設計方式。支持部品部件生產企業統一產品品種和規格,實現標準化生產;引導設備制造企業研發標準化部品部21 件生產裝備機具,提高自動化和柔性加工技術水平;建立完善部品部件驗收機制,確保產品質量。 (

42、3)優選適宜結構體系,推廣成熟技術 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結構體系。居住建筑優選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公共建筑和工業廠房優選鋼結構體系,農村建筑優選輕鋼結構體系。在住宅中重點推廣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技術體系、公共建筑中重點推廣鋼結構技術體系,推行裝配式建筑設計的精細化和一體化,裝配式部品部件的標準化和模數化,支持在建筑設計、施工、運營全過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逐步建立部品構件生產、安裝和維護的可追溯信息記錄。推進多種建筑技術的融合發展、集成應用。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裝配化裝修,形成具有本市發展特色的核心競爭力。 (4)培育龍頭企業,推行工程總承包 支持有條件的房地產開發、設計、施

43、工和部品部件生產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成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的裝配式建筑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重點支持河北中鐵滄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大元集團鋼結構建筑產業現代化科技園區和滄州建投元達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產業基地發展,組建裝配式建筑相關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促進上下游產業鏈的聯動發展??紤]到對雄安和天津相關產業的支持,在任丘市、青縣及黃驊市重點培育新建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推行工程總承包,健全與之相適應的發包承包、施工許可、分包管理、工程造價、質量安全監管、竣工驗收等制度,實現工程設計、部品部件生產及施工的統一管理和深度融合。 (5)推動裝配式建筑信息化,采取措施提升施工水平 22

44、積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提高裝配式建筑設計階段各專業的協同能力,加強項目設計、生產、施工、裝修、運營等各環節的配合,實現產業鏈各環節和建造、運營各方主體的數據共享,推動裝配式建筑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鼓勵施工企業通過研發滿足結構安全需要并易于施工的高效連接技術、適合裝配式建筑施工特點的設備和機具、編制施工工法和創新施工組織方式等手段,不斷提高施工水平,提升勞動生產率和建筑安全性能。 4.4.3 3 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 (1)加大推廣力度 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辦公、學校等公共建筑和集中建設的公租房、專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居住建筑,原則上按照超低能耗建筑

45、標準規劃、建設和運行;單宗土地面積達到 100 畝的出讓、劃撥居住建筑地塊或總建筑面積 20 萬平方米及以上的項目,在規劃條件中明確建設不低于 10%的超低能耗建筑;總建筑面積在 10 萬平方米(含)以上的商品住宅項目,規劃條件須明確建設一棟以上的超低能耗建筑,且面積不低于總建筑面積的 5%;由多個單體建筑構成的組團式公共建筑項目要選擇部分單體項目采用超低能耗方式建設,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鼓勵集中連片開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設;鼓勵既有建筑,尤其是學校、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益性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開展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化改造。 (2)落實激勵政策 對滿足超低能耗標準的建筑:投入開發建設資金達到工程

46、建設總投資的 25%以上和施工進度達到主體動工,即可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在辦理規劃審批(或驗收)時,對于采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方式建設的項目,因墻體保溫等技術增加的建筑面積,按23 其地上建筑面積 9%以內給予獎勵,獎勵的建筑面積不計入項目容積率核算;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且為超低能耗建筑的自住住房,可貸額度在不超過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且符合國家關于住房貸款首付比例政策的情況下上浮 15%;不預留集中供熱設施的不收取供熱設施管網工程建設費,已預留但未使用的不收取房屋供熱空置費;在辦理商品房價格備案時,指導價格可適當上??;列入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對面積大于 2 萬平方米的

47、單個示范項目積極爭取資金補助。 (3)加強建設監管 充分發揮行政管理職能,在立項、規劃、土地供應、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明確責任,加強監管。完善超低能耗建筑評價機制和后評估機制,確保超低能耗建筑質量。超低能耗建筑設計文件應符合被動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3(J)/T 8359-2020)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3(J)/T 8360-2020)等相關標準要求,確保按照節能90%以上設計建設。 (4)發展本地產業,加強人才培養 鼓勵本地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承接京津冀及雄安新區建筑產業服務轉移功能,開展高性能門窗、防(隔)水透氣膜材料、環境一體

48、機、保溫系統、專用特種材料等超低能耗建筑專用核心部品的研發與生產。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設計、生產、施工、監理、監測、評估、驗收等技能培訓,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和產業技術人員,為大規模推廣提供人才保障。 4.4.4 4 因地制宜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因地制宜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1)普及太陽能熱水系統建筑應用 24 新建居住建筑和學校、醫院、賓館、商場、酒店、養老院、浴池、游泳館以及有生活熱水需求的新建城鎮公共建筑,應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并與建筑主體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加快太陽能熱水建筑一體化應用。根據建筑功能特點、節能效果、技術經濟性和安全性以及方便使

49、用與維護等要求,合理確定太陽能集熱系統類型。 (2)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供熱制冷 根據區域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條件,統籌各類供熱資源和技術,選擇合適的可再生能源供暖路線。在無市政熱力管網的區域和超低能耗建筑等建設中,鼓勵采用太陽能、空氣能、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供熱制冷。 (3)示范推廣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 對具有一定規模和管理條件的新建公共建筑、工業園區、庭院設施等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建筑照明應用示范工程。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的新建公共建筑優先考慮實施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提高應用水平。居住建筑樓梯間和庭院積極采用太陽能光伏照明技術。降低太陽能光電上網

50、轉換或蓄電配套設施的建設成本,加快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廣進程。 (4)強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質量管理 實施全過程管理,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資源評估、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管理,納入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的閉合環節。探索建立運行管理、系統維護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確保項目穩定高效運行。對典型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運行檢測、跟蹤調研,開展項目后評估,總結實施經驗,提煉行業共性經驗和問題障礙,指導后期工程應用。 25 第第五五章章 適宜性技術適宜性技術 5.15.1 綠色建筑綠色建筑 5.1.15.1.1 安全耐久安全耐久 (1)控制性技術指標 場地選址安全可靠;建筑結構滿足承載力和建筑使用功能

51、要求;外遮陽、太陽能設施、空調室外機位等外部設施與主體結構統一設計、施工;建筑外門窗、外墻保溫體系符合國家和河北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具有安全防護的警示和引導標識系統;地下工程根據結構耐久性做好防水設計。 (2)引導性技術指標 采取保障人員安全的防護措施;采用具有安全防護功能的產品或配件;室內外地面或路面設置防滑措施;采取人車分流措施;采用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采用提升建筑適變性的措施;采用耐久性好、易維護的裝飾裝修建筑材料。 5.1.25.1.2 健康舒適健康舒適 (1)控制性技術指標 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符合標準規定;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物擴散;水池、水箱等儲水設施定期清洗消毒,非傳統水源管

52、道和設備有明顯永久性標識;場地內污水達標排放;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和隔聲性能符合標準要求;建筑照明設計符合標準要求;采取措施保障室內熱環境,主要功能房間具有現場獨立控制的熱環境調節裝置;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符合標準規定;設有機械通風的汽車庫設置與排風聯動的一氧化碳濃度監測裝置。 (2)引導性技術指標 26 選用的裝飾裝修材料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中對有害物質限量的要求;各類水質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所有管道、設備等有明確的永久性標識;優化主要功能房間的聲環境和隔聲性能;充分利用天然光;優化建筑空間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風效果;合理采用通風或人工冷熱源保證良好的室內熱濕環境。 5.1

53、.35.1.3 生活便利生活便利 (1)控制性技術指標 建筑與室外設置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系統,場地人行出入口 500米內設有公共交通站點或專用接駁車;停車場具有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安裝充電設施的條件,非機動車停車場所設有防雨雪措施,且具備充足的照明、充電條件;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具有自動監控管理功能;設置信息網絡系統。 (2)引導性技術指標 建筑室外公共區域滿足全齡化設計要求;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務;合理設置健身場地和空間;城市綠地、廣場及公共運動場地等開敞空間步行可達;設置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建筑能耗的監測和管理;具有智慧物業管理系統,制定完善的節能、節水、節材、綠化操作規程;建立綠色教育宣傳和實踐機制;

54、制定并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預案。 5.1.45.1.4 資源節約資源節約 (1)控制性技術指標 優化設計建筑體形系數、朝向、窗墻比等;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負荷、部分空間使用下的供暖、空調系統能耗;根據建筑空間功能設置分區溫度,合理降低室內過渡區空間的溫度設定標準;主要功能房間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規定的現行值;冷熱27 源、輸配系統和照明能耗獨立分項計量;電梯采取節能控制措施;景觀用水不得采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井水;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統籌利用各種水資源;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建筑材料產地、混凝土、砂漿等選擇符合有關要求;不采用建筑形體和布置嚴重不規則的建筑結構。 (2

55、)引導性技術指標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采用機械式停車設施、地下停車庫或地面停車樓等方式;優化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選擇能效優于限行標準的供暖空調系統的冷、熱源機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調系統的末端系統及輸配系統能耗;采用節能型電氣設備及節能控制措施;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較高用水效率等級的衛生器具;綠化灌溉及空調冷卻水系統采用節水設備或技術;合理利用非傳統水源;建筑所有區域實施土建工程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與施工;合理選擇高強鋼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合理利用可循環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廢建材;合理選用綠色建材。 5.1.55.1.5 環境宜居環境宜居 (1)控制性技術指標

56、日照標準、居住建筑容積率、配建的綠地滿足規劃要求;室外熱環境滿足標準要求;場地的豎向設計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建筑內外均設置便于識別和使用的標識系統;場地內不應有排放超標的污染源;幼兒園、中小學設置全面禁煙標識;生活垃圾分類密閉收集。 (2)引導性技術指標 充分保護或修復場地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觀;規劃場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徑流,對場地雨水實施外排總量控制;充分利用28 場地空間設置綠化用地;室外吸煙區位置布局合理;利用場地空間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建筑及照明設計避免產生光污染;合理優化場地內風環境;采取措施降低熱島強度。 5.25.2 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 5.2.15.2.1 主體結構

57、主體結構 梁、板、樓體、陽臺、空調板等水平構件的裝配率達到 80%以上;柱、支撐、承重墻、延性墻板等豎向構件可采用預制豎向構件、預制組合部件、組合成型鋼筋制品、高精度免拆模板等現場澆筑;施工現場預制部品部件澆筑完成后,模板立面垂直度、外表面平整度的允許偏差滿足相關標準要求。 5.2.25.2.2 圍護墻和內隔墻圍護墻和內隔墻 圍護墻從設計階段進行一體化集成設計,采用保溫隔熱與結構一體化、保溫隔熱裝飾與圍護墻一體化,實現多功能一體的“圍護墻系統”。內隔墻從設計階段進行一體化集成設計,在管線綜合設計的基礎上,實現墻體與管線的集成以及土建與裝修一體化,形成“內隔墻系統”。 5.2.35.2.3 裝修

58、與設備管線裝修與設備管線 裝配式建筑采用全裝修,室內裝修減少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建筑的部件之間、部件與設備之間的連接采用標準化接口,設備管線進行綜合設計,減少平面交叉,采用設備管線與建筑結構系統分離技術,滿足維修更換的要求。設備管線穿過樓板的部位采取防水、防火、隔聲等措施,并與預制構件上的預埋件可靠連接。 5.2.45.2.4 全過程管理全過程管理 29 裝配式建筑工程設計、生產、施工安裝全過程采用以 BIM 為核心的信息化技術,通過 BIM 技術建立參數化信息模型提高建設效率和建筑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5.35.3 超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5.3.15.3.1 室內環境室內環境 (1)控制性

59、技術指標 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熱濕環境參數、室內新風量、室內噪聲級滿足相關設計標準;通風、空調系統監測室內溫濕度、室內 PM2.5濃度、CO2濃度,并根據監測數據及設定值等室內環境參數實現智能運行。 (2)引導性技術指標 室內主要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優于標準要求;選用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中對有害物質限量要求的裝飾裝修材料;主要功能房間的隔聲性能高于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 的規定;優化建筑空間和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改善自然通風效果;合理設置可調節遮陽設施。 5.3.25.3.2 能源節約能源節約 (1)控制性技術指標 對建筑的體形、平面布局、空間尺度、圍護結構等

60、進行節能設計;建筑進行無熱橋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的氣密層連續并包圍整個外圍護結構;合理采用高效新風回收系統;采用高效節能光源和燈具;循環水泵、通風機等用能設備采用變頻調速技術;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進行分項獨立計量。 (2)引導性技術指標 30 供暖空調系統的冷、熱源機組能效不低于國家能效標準規定的一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調系統的末端系統及輸配系統的能耗;采取節能型電氣設備及節能控制措施;設置分類、分級用能自動遠傳計量系統,且設置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建筑能耗的監測、數據分析和管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5.3.35.3.3 施工質量施工質量 (1)控制性技術指標 針對熱橋控制、

61、氣密性保障等關鍵環節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圍護結構保溫施工、圍護結構氣密性處理、外遮陽施工、機電系統施工滿足相關標準規范。 (2)引導性技術指標 施工過程中對熱橋及氣密性關鍵部位進行熱工缺陷和氣密性檢測;選用獲得高性能節能標識和綠色建材標識的材料和產品;按照綠色施工的要求進行施工和管理;應用智慧工地集成管理平臺等信息技術,合理規劃施工工序和施工進度。 5.3.45.3.4 管理與創新管理與創新 對建筑圍護結構保溫系統及氣密性保障等關鍵部位進行維護和檢驗;對新風系統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對建筑運行參數進行記錄和數據分析;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 5.5.4 4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既有建筑綠色改造

62、 5.5.4 4.1.1 控制性指標控制性指標 (1)規劃與建筑 既有建筑所在場地應安全,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建筑改造應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日照標準的相關要求,且不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建筑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圍護結31 構各部分熱工參數、外窗氣密性等指標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 (2)結構與材料 改造前根據改造目的進行建筑結構可靠性鑒定或抗震鑒定;結構改造不得采用國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結構改造工程中,新增的混凝土梁、柱縱向受力普通鋼筋采用不低于400MPa 級的熱軋帶肋鋼筋;改造后原結構構件的利用率不應小于70%。 (3)暖通空調 暖通空調系統改造前

63、進行節能診斷;改造中按國家級地方現行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重新進行設計,按照改造后建筑的圍護結構、房間分隔要求和使用性質重新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冷負荷的計算;系統冷熱源機組的能效應符合國家及地方現行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產品能效標準的規定;改造后房間內的溫度、濕度、新風量等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 (4)給水排水 對既有建筑的水資源利用現狀進行評估,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和水系統改造專項方案;采用節水型衛生器具,或通過技術改造使原有衛生器具用水量滿足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要求。 (5)電氣 選用的照明燈具、鎮流器等電器產品必須通過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

64、,選用的照明光源、鎮流器等產品的能效值不低于相關能效標準能效等級 2 級的要求,選用的變壓器產品的能效值不高于相關能效標準能效等級 2 級的要求;各房間或場所的照度、照度均勻度、32 顯色指數、眩光等照明評價指標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 的有關要求;夜景照明采用平時、一般節日、重大節日三級照明控制方式;當電氣系統改造需要增減用電負荷時,對供配電系統的容量、供電線纜截面和保護電器的動作特性等參數重新進行驗算。 (6)施工管理 施工項目部制定施工全過程的環境保護計劃、施工人員職業健康安全管理計劃,建立項目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制定施工全過程的環境保護計劃和施工人員職

65、業健康安全管理計劃,并在施工前進行設計文件中綠色改造重點內容的專項會審。 (7)運營管理 建筑運營期制定并實施節能、節水、節材與綠化管理制度、生活垃圾管理制度,廢氣、污水等污染物管理制度。建筑公共設施運行正常且運行記錄完整。 5.5.4 4.2.2 引引導性指標導性指標 詳見附表 2。 33 第第六六章章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 6.16.1 加強組織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建立市綠色建筑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分管副市長為召集人,市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與城鄉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統籌規劃,共同推進專項規劃實施和工作督

66、導落實。國土空間規劃部門將綠色建筑專項規劃相關內容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并將建設用地規劃條件確定的綠色建筑等級要求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或者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發展改革和財政部門完善激勵政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對項目立項、設計、施工、驗收等綠色建筑活動進行全過程指導和監督管理。 6.26.2 嚴格目標嚴格目標考核考核,強化,強化績效評價績效評價 將綠色建筑發展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的內容,完善考核辦法,重點考核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超低能耗建筑開工建設規模等指標,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按照綠色建筑專項規劃,對綠色建筑工作落實情況和取得的

67、成效開展年度總結評估,及時推廣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 6.36.3 增強能力建設,增強能力建設,提升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水平 加強行業管理能力建設,強化基礎管理。開展標準的宣貫和培訓,邀請業內專家對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政策文件和規范標準進行解讀,加強監督管理、技術支撐、建筑施工、運行維護、能耗統計等的隊伍建設。通過對設計、施工、監理等環節相關人員的培訓,培養一批熟悉業務工作的骨干隊伍。通過34 對行業管理人員培訓學習,提高其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提高執法能力,增強服務意識。 6.6.4 4 強化強化宣傳宣傳引導引導,營造良好氛圍營造良好氛圍 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將綠色建筑宣傳納入重大主

68、題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絡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手段,通過各種展會、公益廣告、交流研討、典型案例、現場體驗等載體和方式,廣泛開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宣傳體驗活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向全社會宣傳相關法律知識和科普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綠色發展意識,營造政府有效引導、企業自覺執行和公眾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35 附表附表 1 1 綠色建筑規劃層面指標要求、實現途徑及技術路線 指標名稱 指標要求 實現途徑及技術路線 新建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達標率(%) 100% 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按照基本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 12

69、.5 平方米 集中建成區規劃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及街頭綠地”三級體系城市公園系統。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率(%) 30% 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工程要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地下空間開發與地上建筑、停車場庫、商業餐飲、交通樞紐站等功能空間緊密結合。 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 95% 實施“社區共建”計劃,打造城市社區“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構建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范圍覆蓋率(%) 100% 提高公交線網服務能力,完善公交線網體系。 市政再生水管網覆蓋率(%) 30% 合理規劃市政再生水利用管網建設,完善再生水管網系統,增加再生水利用

70、率。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75% 通過自然和人工強化的入滲、滯蓄、調蓄和收集回用雨水,如透水鋪裝、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等。 下凹式綠地率(%) 50% 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工程要利用下凹空間充分蓄集雨水。 城市通風廊道 規劃設計城市通風廊道,利用河流、濕地、綠地、街道等形成連續的開敞空間打造通風廊道,廊道寬度不小于50米,長度不小于1000米。 綠色交通出行率(%) 75% 完善公共交通系統,規劃形成安全、連續、通達的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形成安全、連續、環境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統,合理配建機動車停車設施及電動車充電設施,合理配建自行車停車設施,擴大移動支付在公共交通上的應用范圍。 36 附表

71、附表 2 2 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引導性指標要求 指標名稱 指標要求 規 劃 與 建 筑 場地交通 合理設置場地車行、人行路線,采取無障礙設計。 停車設施 合理設置自行車、機動車停車設施。 透水鋪裝 場地內硬質鋪裝地面中透水鋪裝面積比例達到30% 建筑風格 改造后建筑風格協調統一,無大量裝飾性構件。 熱工性能 熱工性能提升35%,或達到國家現行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規定。 供暖空調全年計算負荷降低35%,或不高于國家現行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的計算值。 場區風環境 通過場區功能重組、構筑物與景觀的增設等措施,改善場區的風環境。 光污染控制 玻璃幕墻可見光反射比不大于0.3,或不采用玻璃幕墻;室外

72、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 163的有關規定。 結 構 與 材 料 結構改造技術 不使用模板的改造結構構件數量比例達到80%,改造后的結構構件體積增加比例20%的構件數量比例達到80%。 土建裝修一體化 居住建筑公共部位、公共建筑所有部位采用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 高強建筑結構材料 新增結構構件400MPa級及以上受力普通鋼筋用量占鋼筋總用量的比例達到70%;豎向承重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原結構同類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Q345及以上高強鋼材用量占鋼材總用量的比例達到70%。 可再利用、可在循環材料 新增建筑材料中可再利用、可在循環材料用量比例達到12

73、%。 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 現澆混凝土全部采用預拌混凝土,采用預拌砂漿的比例達到50% 暖 通 空 調 冷熱源機組能效 能效指標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的規定。 變頻技術 水系統、風系統采用變頻技術,且采取相應的水力平衡措施。 末端裝置可獨立調節 末端裝置可獨立調節的比例達到70%。 可再生能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熱水比例達到80%,或地源熱泵系統的空調用冷量和熱量比例達到80%。 暖通空調系統能耗 暖通空調系統能耗比改造前的降低幅度達到25%。 37 指標名稱 指標要求 給 水 排 水 無超壓出流 用水點供水壓力不大于0.2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

74、工作壓力。 避免管網漏損 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閥門、設備,使用耐腐蝕、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用水計量 按使用用途或付費管理單元設置用水計量裝置。 衛生器具 全部采用用水效率等級2級的衛生器具。 綠化灌溉 采用節水灌溉系統。 非傳統水源 沖廁采用非傳統水源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達到50%,且綠化灌溉、道路及車庫地面沖洗等采用非傳統水源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達到80。 電 氣 電氣設備節能 照明光源、鎮流器、配電變壓器的能效等級不低于國家現行有關能效標準規定的2級。 節能燈具 走廊、樓梯間、門廳、大堂、車庫等公共區域均采用發光二極管(LED)照明。 節能控制 走廊、樓梯間、門廳、大堂、車庫等公

75、共區域采用集中、分區、分組控制相結合,采用自動控制措施。 電梯節能 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梯設置節能控制裝置,2臺以上電梯集中布置時,設置群控功能。 照明功率密度值 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20%。 照度值 不超過標準值的10%。 施 工 管 理 降塵 采取灑水、覆蓋、防塵網等方式降塵。 降噪 使用低噪聲、低振動的施工設備;采取隔聲、隔振等降噪技術措施。 節能用能 制定并實施節能用能方案,監測施工區、生活區能耗。 節水用水 制定并實施節水用水方案,監測施工區、生活區水耗。 運 營 管 理 能源水資源管理 設置專門機構負責能源和水資源管理,并形成工作記錄。 宣傳 開展綠色建筑宣傳并記錄,提供綠色建筑設施使用手冊。 培訓考核 制定專業技術培訓計劃,具備培訓工作記錄和考核結果。 檢查調試 定期對公共設施進行檢查調試,并記錄。 滿意度調查 定期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注意事項

本文(滄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方案(2020-2025年)(41頁).pdf)為本站會員(Le****97)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夏津县| 四子王旗| 普定县| 弥勒县| 蒲江县| 贡山| 寻乌县| 咸宁市| 广汉市| 富平县| 手游| 土默特右旗| 闵行区| 淳安县| 林甸县| 那曲县| 旬邑县| 环江| 岐山县| 三都| 革吉县| 开远市| 长武县| 闽清县| 隆回县| 定远县| 林西县| 绥德县| 赣州市| 平利县| 铜陵市| 新乐市| 井研县| 通城县| 体育| 德格县| 南乐县| 四子王旗| 高阳县|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