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1 總的部分1.1 編制依據1.2 工程概況1.3 設計水平年1.4 主要設計原則1.5 設計范圍2 系統部分2.1 電力系統2.2 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2.3 系統通信2.4 系統遠動及站內自動化3 變電站站址選擇及工程設想3.1 站址條件3.2 站址綜合意見3.3 電氣一次部分3.4 電氣二次部分3.5 變電站智能化實施方案3.6 土建部分4 送電線路路徑選擇及工程設想5 節能措施分析5.1 變電站節能措施分析5.2 送電線路節能措施分析5.3 變電站環保影響及措施分析5.4 送電線路環保影響及措施分析6 投資估算6.1 渦北工業園110kV輸變電工程6.2 220kV焦樓變擴
2、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工程7 結論7.1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7.2 系統方案及建設規模7.3 系統保護7.4 系統遠動及站內自動化7.5 系統通信7.6 站址7.7 開工年限及投產年限7.8 工程投資估算及推薦方案1 總的部分1.1 編制依據(1) 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工程項目勘察設計委托書”。(2) 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接入系統設計。(3) 安徽省電力經濟技術研究中心文件 皖電經研規2011409號文關于印發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接入系統設計評審意見的函。(4) 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2011年版)。1.
3、2 工程概況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渦北工業園位于亳州市渦陽縣城北,其發展方向為洗、選煤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計劃2012年起逐步建設生產。該項目投產初期,用電負荷約30MW(均為二類負荷),終期用電負荷為50MW。目前渦陽工業園為基本建設階段,由于該園的洗煤廠承擔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渦陽礦區的洗、選煤任務以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故對生產供電要求均較高。該工程包括以下3個子項目:1) 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2) 渦北工業園110kV220kV焦樓變線路工程3) 220kV焦樓變電站擴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工程工程站址位于渦陽縣城北,交通及進出線方便。該工程變電站
4、全戶內布置,本期安裝2臺主變壓器容量分別為25 MVA 、50MVA,終期安裝2臺50MVA主變壓器。本期110kV采用GIS設備,架空出線共2回;終期4回。10kV出線本期14回,終期20回。新建線路路徑全長8.05km,其中單回路段長約0.75km,雙回路段長約7.3km。本工程需改造段線路長約0.5km,并恢復架設雙回路段線路長約0.2km。220kV焦樓變電站擴建110kV出線間隔2個。施工電源10kV引自廠區施工電源,費用不計列本工程由用戶自行解決。1.3 設計水平年本工程一期工程計劃于2012年7月建成投產,因此設計水平年選取2012年。1.4 主要設計原則a) 可行性研究應遵守國
5、家的技術、產業政策、執行有關的設計規程和規定,符合國情、技術先進,并合理控制工程造價。b) 根據系統保護現狀并結合本工程在系統中的地位,確定保護方案。c) 該工程變電站工程采用綜合自動化系統。d) 通信采用光纖通信方式。e) 該工程變電站110kV采用戶內GIS全封閉組合電器。f) 簡述線路路徑方案及站址進出線設想,進行線路投資估算1.5 設計范圍本報告的設計范圍包括:系統必要性論證、接入系統方案、建設規模、保護、自動化及通信方案、變電站站址的選擇、站址方案技術經濟比較、變電站工程設想(包括站區圍墻以內的全部生產及輔助生產設施,附屬設施的工藝和建(構)筑物的土建設計、進站道路、給排水、消防及暖
6、通等)、線路路徑選擇、線路工程設想以及上述項目的投資估算和綜合造價分析。2 系統部分2.1 電力系統2.1.1 電網概況2.1.1.1 亳州地區電網現狀及近期發展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國家歷史名城、藥都和酒城?,F轄一區三縣,即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主城區為譙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國土面積8374平方公里。全市經濟支柱產業主要有藥業、酒業、畜牧業和礦產業。亳州電網目前分為南北兩片:北片為譙城區和渦陽縣;南片為蒙城縣、利辛縣。北網通過220kVXX電廠焦樓線、220kV潁州渦陽線從XX和阜陽電網中受電;南網通過220kV阜陽茨淮線、220kV楊柳蒙城線、220kV南坪
7、蒙城線、220kV丁集蒙城線從淮南、XX和阜陽電網中受電。截止到2010年底,亳州地區電網概況如下:亳州電網擁有220kV變電站5座,即譙城變(2120MVA)、渦陽變(180+120MVA)、蒙城變(2120MVA)、焦樓變(180+150MVA)和茨淮變(2180MVA),總變電容量1470MVA;110kV公用變電站14座,總變電容量1022MVA;110kV用戶變電站3座,共有6臺主變,總變電容量226MVA;并入亳州地區電網小電源裝機總容量為33MW。亳州電網擁有220kV線路11條,總長度為523 km;110kV線路31條,總長度為495km。亳州地區2010年統調最大負荷627
8、MW(未含錯避峰負荷30MW),統調電量25.58億kWh,同比分別增長17.4、16.3。亳州電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網架結構較為薄弱,全區無500千伏電網和大電源支持,所需電力主要依靠省網受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較差。各區縣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布點少,未能深入負荷中心,網架布局不完善,尤其以渦陽縣及譙城區較為突出,依靠3回220kV線路受電,夏季高峰時220kV潁州渦陽線重載。(2) 亳州南部電網茨淮變主要依靠潁州阜陽茨淮線路受電,夏季高峰時潁阜雙線重載。(2)部分110kV線路使用年限較長,線徑較細,輸送能力有限。(3)農村35千伏線路供電距離長,掛燈籠現象嚴重,線損高
9、,供電安全可靠性較差。2010年亳州地區110kV電網現狀接線示意圖見附圖1所示。亳州電網計劃2011年投運220kV魏武變(1180MVA)、伯陽開關站、110kV城東變(50MVA)和園藝變(50MVA)以及配套線路工程。根據亳州地區電網“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亳州電網將新建220kV漆園變(180MVA)、趙橋變(180MVA)、擴建魏武變(180MVA)以及新建110kV大楊變(50MVA)、城西變(250MVA)、高爐變(63MVA)、擴建孫集變(50MVA)等一批110kV輸變電工程,以解決亳州地區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2012年亳州地區110kV電網規劃接線示意圖見附圖2
10、所示。2015年亳州地區110kV電網規劃接線示意圖見附圖3所示。2.1.1.2 渦陽縣電網概況及近期發展渦陽縣東依蒙城縣、南接利辛縣、西鄰亳州市,現轄1個城關鎮,23個建制鎮,3個鄉(場),總面積2107平方公里。渦陽縣農產品資源及優質煤炭十分豐富,逐步形成釀酒、造紙、化工、制藥、木材、機械和煤礦等一批主導產業。特別是XX礦業集團近年來在渦陽投資建設的煤礦已經逐步成為渦陽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渦陽縣電網現有220kV變電站2座,即渦陽變(180+120MVA)和焦樓變(150+180MVA),總變電容量630MVA;110kV變電站3座,即城南變(50+40MVA)、渦北變(240MVA)
11、和公吉寺變(250MVA),總變電容量為270MVA;110kV用戶變電站1座,即三星化工。渦陽縣2010年統調最大負荷183.8MW,同比增長15.02。渦陽縣電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220kV焦樓變、110kV渦北變位于渦河以北,主供渦陽北部礦區和農村負荷。220kV渦陽變和110kV城南變位于渦河以南,主供渦陽縣城區負荷和南部農村負荷,均為較老的變電站,且已達到終期規模,各出線間隔已無擴建可能性,也無法滿足渦河以南新增負荷供電需求;(2)農網網架結構不合理,35kV供電線路較長;(3)渦陽縣電網現有網架結構無法滿足諸多煤礦高危客戶供電要求。根據相關計劃安排,計劃2012年投運110k
12、V城西變(250MVA)。渦陽縣電網現狀和規劃情況見附圖13所示。2.1.1.3 渦北工業園概況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渦北工業園位于亳州市渦陽縣城北,其發展方向為洗、選煤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計劃2012年起逐步建設生產。目前渦陽工業園為基本建設階段,由于該園的洗煤廠承擔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渦陽礦區的洗、選煤任務以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故對生產供電要求均較高。2.1.2 負荷預測2.1.2.1 亳州地區電網負荷預測根據亳州地區電網“十二五”規劃負荷預測,亳州地區電網統調口徑負荷預測見表2.1.2.1。表2.1.2.1 亳州地區電網統調口徑負荷預測表 單位:億kWh、MW亳州電
13、網2009年(實績)2010年“十一五”增長率2015年“十二五”增長率用 電 量22.0725.5815326.82最大負荷534657(實績)13.049209.292.1.2.2 渦北工業園負荷預測根據XX礦業公司提供的負荷資料,渦北工業園負荷性質主要為二類負荷,2012年裝機總容量為41.6MW,實際最大負荷為20MW,終期最大負荷約50MW。2.1.3 本工程建設的必要性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渦北工業園位于亳州市渦陽縣城北,其發展方向為洗、選煤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渦北工業園計劃2012年投運,投產初期用電負荷約20MW,終期用電負荷約50MW,因此需在園區內新建1座110
14、kV總降壓變電站來滿足渦北工業園生產負荷用電需求。本變電站作為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渦北工業園配套公用設施,不僅提供可靠電力,滿足該用戶的用電需求,而且對大用戶專線專供,降低損耗,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渦陽工業園建設110kV變電站是必要的。2.1.4 系統方案和建設規模2.1.4.1 接入系統方案220kV渦陽變110kV出線間隔有8個,已出線8回(渦北變1回、城南變1回、城西變2回、公吉寺2回、望月變1回、三星化工1回),全部用完,也無擴建可能性。220kV焦樓變110kV出線間隔有8個,已出線2回(渦北1回、海孜1回),還剩6個備用出線間隔,其中2個已規劃至高爐變。本報告
15、根據本變電站的站址位置、周邊電網條件、電網規劃等因素,且根據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接入系統設計評審意見,本變電站接入系統方案如下:從本變電站新建2回110kV線路接入220kV焦樓變(211km)。本變電站110kV接入系統方案接線示意圖見附圖2。2.1.4.2 短路計算根據省網遠景短路電流計算,本站110kV系統側三相短路電流為7.03kA,單相接地短路電流為6.98kA。2.1.4.3 建設規??紤]渦北工業園今后電網負荷增長需要,初步設想本工程建設規模如下:主變容量:終期250MVA,本期150MVA和125MVA。電壓等級:110/10kV。110kV出線:終期4回(2回接入220k
16、V焦樓變,2回備用);本期2回(2回接入220kV焦樓變)。10kV出線:終期20回,本期14回。無功補償:本工程本期在10kV側安裝28Mvar無功補償電容器,總容量為16Mvar,且為終期規模。2.1.5 導線截面本工程新建線路為架空線,渦北工業園變終期規劃容量為250MVA,110kV出線4回(焦樓變2回、備用2回),考慮當焦樓工業園其中一回線路退出運行時,另一回線路能承擔工業園變終期50MW負荷和園區內其它遠景規劃的50MW負荷,因此初步建議本工程新建線路采用300mm2導線(導線最高允許溫度為70時持續極限輸送容量為107.7133MVA,導線最高允許溫度為80時持續極限輸送容量為1
17、16.6144MVA),可以滿足遠景供電要求。2.1.6 主變壓器本工程選用三相雙繞組有載調壓變壓器,主變的具體型式、規范如下:主變型式:三相雙繞組有載調壓變壓器容 量:50MVA、25MVA接線組別:YN,d11電 壓:11581.25%/10.5kV阻抗電壓:Uk=10.5%2.2 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為新建變電站。本期主變兩臺,110kV進線兩回(均引自220kV焦樓變),110kV側為單母線分段接線;終期110kV進線四回(增加兩回預留接線),主變兩臺;110kV側接線方式不變。根據系統方案、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技術規程以及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
18、計(110(66)750kV智能化變電站部分2011年版),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配置如下:2.2.1 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側1) 本期本站為末端負荷站,暫不需配置110kV線路保護。為了保證變電站的供電可靠性,應在本站配置一套110kV備用電源自投裝置,可以實現110kV線路互投及分段自投方式。110kV備自投裝置接入過程層網絡,所需SV、GOOSE(開關量及跳合閘)均用網絡傳輸。2) 本站配置故障錄波及網絡記錄分析一體化裝置柜一面,故障錄波及網絡記錄分析一體化裝置應記錄所有過程層GOOSE、SV網絡報文、站控層MMS報文。3) 110kV渦北工業園備用線路保護及其他由于遠景備用線
19、路暫未設計,因此本站設計中不考慮該線路保護配置,僅在二次設備室預留線路保護及母差保護安裝位置。2.2.2 220kV焦樓變電站側(對側變電站)220kV焦樓變電站110kV側為雙母線接線,終期110kV出線間隔8個,目前有110kV出線間隔4個。本期新建2個110kV渦北工業園間隔,為避免出線交叉,新建的兩個間隔給化肥廠1、2線使用,原化肥廠1、2出線間隔給渦北工業園1、2線使用。原110kV焦樓化肥廠1、2線路焦樓變側均已配置iPACS-11LN02P型微機距離零序保護,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配置如下:1) 焦樓變本期擴建2個110kV出線間隔,每個間隔配置一套微機距離零序保護。采用2回
20、線1面柜,共1面柜。焦樓變原化肥廠1、2線路微機距離零序保護改用作渦北工業園1、2線保護。本期新配置的保護用作化肥廠1、2線即可。2) 焦樓變側110kV母線已配置了BP-2B型微機母線保護,本期擴建的2個110kV出線單元接入原母線保護中即可。3) 焦樓變側現有的GDRL600型110kV線路故障錄波器,按遠景8回110kV線路容量考慮,目前還剩余 4條線路的電流模擬量,因此,本期工程不需新增110kV線路故障錄波器柜。擬將本期擴建的2回出線接入原故障錄波器。2.3 系統通信2.3.1 工程概況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為新建的無人值班智能化變電站,建成后隸屬亳州地調調度管轄,需向地調傳送調
21、度自動化信息、調度電話、計算機、變電站圖像監控信息,本設計將組織通道將上述信息傳送至地調。2.3.2 系統通信現狀亳州地區電力光纖通信網已建成投運,網絡結構為一個市區內光纖小環網和若干光纖支路構成,其中光纖環網含8個站點,為亳州地調老供電公司亳州縣公司亳州變湯陵變芍花變220kV譙城變薛閣變亳州地調,光纖支路有亳州熱電廠亳州變、蒙城局220kV蒙城變望月變220kV渦陽變220kV譙城變、渦北變城南變渦陽變。亳州地區光端機及PCM接入設備采用的是華為公司及杭州東方通信公司的兩種設備,環網容量為SDH-622M/2.5G,網管中心設于亳州地調。與本工程相關的220kV焦樓變是已經建成的變電站,其
22、系統通信和站內通信已建成,站內配置有1套GF155光通信設備。2.3.3 系統通信方案根據系統一次方案,本期渦北工業園變新建2回線路至焦樓變;結合亳州地區電力通信“十二五”規劃及地區通信網絡現狀,為滿足渦北工業園變通道要求,擬在渦北工業園輸變電工程中架設以下光纜:本工程隨新建線路架設1根長約11公里16芯OPGW光纜至焦樓變。系統通信光纜路由圖見附圖4。2.3.4 通道組織渦北工業園變通過焦樓變接入地區光纖通信網絡,并溝通至亳州地調。光纖通道:渦北工業園變110kV/16芯OPGW光纜焦樓變地區光纖環網亳州地調。2.3.5 站內通信設備配置渦北工業園變配置1臺SDH-155M光端機(內配1塊1
23、55M光口板);配置2臺PCM終端用戶接入設備,1臺安裝在本站,另1臺安裝在亳州地調;配置1臺綜合配線柜;不設通信專用的直流/直流變換器,通信電源由站內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統一考慮。站內開列1部市話單機。2.3.6 站外通信設備配置焦樓變新增1塊155M光口板,用于渦北工業園變光傳輸設備的接入。2.4 系統遠動及站內自動化2.4.1 調度管理方案110kV渦北工業園變電站位于亳州市渦陽縣北部,是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該地建設的企業自備用戶變電站。根據電網一次專業推薦的變電站接入系統方案,本期建設2臺主變壓器,容量分別為25MVA、50MVA,以2回110kV線路接入系統(220kV焦樓變電站)
24、,新建2回至220kV焦樓變110kV線路(長度約211km)。根據工業園變的地理位置、使用性質、接入系統電壓等級以及我省現行的安徽省電力系統調度規程,本變電站的110kV母線及斷路器應隸屬于亳州供電公司調度管轄,主變和10kV部分由用戶自行管理。因此,本變電站應向亳州供電公司調度所發送變電站110kV部分運行的自動化實時信息。2.4.2 調度端電能量計量系統主站現狀及本工程接入由于本站為用戶變電站性質,故電能量計量關口應設在饋電線路的電源側,即對側焦樓變電站的出線斷路器作為工業園變和電網之間貿易結算的計量點。貿易結算電能表配置主、副表各一塊,精度0.2S級。工業園變共有2回110kV進線,考
25、慮在110kV進線上各安裝受電電量校核表一塊,精度同樣為0.2S級。工業園變遠動信息和電能量數據接入亳州地調調度自動化系統,需要對亳州地調原有設備進行擴充和調試,適當開列調度配合費。2.4.3 微機五防系統根據國家電網公司標準化建設成果(通用設計、通用設備)應用目錄的文件精神,本站配置獨立的微機五防系統。2.4.4 本工程系統遠動及站內自動化設計方案1) 本設計遠動及站內自動化方案滿足國家電網基建201158號文件國家電網公司2011年新建變電站設計補充規定。2) 本站按智能變電站設計,配置站內自動化系統。全站統一建模,統一組網,信息共享,通信規約統一采用 DL/T860 通信標準,實現站控層
26、、間隔層、過程層二次設備互操作。變電站內信息具有共享性和唯一性,保護故障信息、遠動信息不重復采集。3) 本站站控層、間隔層網絡均采用雙星型以太網絡,在保護直采直跳基礎上,過程層組雙星型以太網,SV與GOOSE報文共網傳輸。10kV電壓等級不配置獨立的過程層網絡,GOOSE 報文通過站控層網絡傳輸。4) 不配置獨立的主變測控,功能納入主變后備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中實現。配置獨立的分段測控裝置和110kV線路測控裝置。5) 配置故障錄波及網絡記錄分析一體化裝置一套。6) 站內后臺與“一體化信息平臺”功能合一,一體化信息平臺從站控層網絡直接采集SCADA數據、保護信息等數據,直接采集電能量、故障錄波、
27、設備狀態監測等各類數據,作為變電站的統一數據基礎平臺。站內輔助控制系統前置處理單元與站內自動化系統與通過串口通信。7) 遠動信息直接傳送至地調,以滿足調度自動化信息“直采直送”的原則。遠動信息的內容按照部頒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DL/T 5002-2005)的規定,同時應考慮地區調度中心對變電站的監控要求。8) 本站至地調(或集控站)的遠動通道為常規點對點通道。遠動通道的具體設計由通信專業統一組織。9) 電能量數據的傳送考慮以網絡方式為主用,電話線路撥號方式為備用。10) 本站自動化系統不單獨配置逆變電源模塊,由全站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統一實現。11) 全站配置一套時間同步系統,單
28、組一面屏。主時鐘應雙重化配置,支持北斗系統和GPS系統單向標準授時信號,優先采用北斗系統,時鐘同步精度和守時精度滿足站內所有設備的對時精度要求。站控層設備采用SNTP 網絡對時方式。間隔層設備采用 IRIG-B、1pps 對時方式。2.4.5 對側變電站本期工程焦樓變變側新擴建2個110kV出線間隔,遠動及站內自動化系統需增容,本期擴建工程需增加2臺110kV線路測控裝置,2臺裝置同組1面屏。此外由于焦樓變是本工程接入系統的貿易結算計量點,還需安裝用于計量用的電能表(主、副表配置),電能量數據接入焦樓變電站已有的電能量采集處理裝置中。3 變電站站址選擇及工程設想3.1 站址條件3.1.1 站址
29、選擇過程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為一新建工程,受XX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渦北選煤廠的委托,我公司組織有關專業人員,于2011年7月和渦北選煤廠相關人員一道進行了選址工作。3.1.2 站址區域概況3.1.2.1 站址位置站址坐落于渦北選煤廠廠區東南角,緊靠至渦永公路的公路邊,交通便利,進出線方便。3.1.2.2 站址地理狀況站址所處地貌單元屬XX堆積平原,地貌類型單一,其微地貌類型為河間平地??辈炱陂g場地局部有少量堆土,站址處及附近地面高程在29.74-31.71m。本報告高程系統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圖3.1.2.2 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站址3.1.2.3 站址土地使用情況站址位于渦
30、北選煤廠廠區規劃內,土地均屬渦北選煤廠廠區規劃范圍。3.1.2.4 交通情況站址位于至渦永公路的路邊,交通條件便利。3.1.2.5 與城鄉規劃的關系根椐渦陽縣建設局城市規劃局的證明,同意站址位置及進出線走向。3.1.2.6 礦產資源根據調查了解,因站址屬于渦北選煤廠廠區規劃內,站址及線路區目前尚未發現有價值的文物,也無壓覆礦產。3.1.2.7 歷史文物根據調查了解,站址處尚未發現文物。3.1.2.8 臨近設施站址附近無通信電臺、飛機場、導航臺等通訊設施,也無風景旅游區及各類保護區等。3.1.3 站址的拆遷賠償情況站址位于渦北選煤廠廠區規劃內,無賠償問題。3.1.4 出線條件站址地勢開闊,進出線
31、方便。3.1.5 站址水文氣象條件3.1.5.1 概況站址位于渦北選煤廠廠區內,所在地屬安徽省渦陽縣,屬于季風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熱。3.1.5.2 50年一遇洪水位及內澇水位(1) 50年一遇洪水位由水文資料知站址50年一遇洪水位標高為31.67m,站址場地平整后標高為31.70m,不受洪水影響。(2) 內澇水位擬選站址地地勢平坦,無內澇。3.1.5.3 工程氣象(1) 主導風向統計渦陽縣氣象站19562002年歷年各月各風向頻率,繪制夏季(6、7、8月)、冬季(12、1、2月)及全年風向頻率玫瑰圖,得主導風向如下:夏季(6、7、8月):主導風向E,風向頻率10%冬季(12、1
32、、2月):主導風向N、ENE、E,風向頻率8%全年:主導風向E,風向頻率9%(2) 氣壓歷年極端最高氣壓:1046.5hPa(1970年1月5日)歷年極端最低氣壓;989.5hPa(1961年7月6日)歷年平均氣壓:1012.9hPa(3) 氣溫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1.2(1964年7月9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4.0(1969年2月5日)歷年平均氣溫:14.7歷年最熱月平均最高氣溫(7月):32.3(4) 水汽壓歷年最大水汽壓:42.3hPa(1957年7月22日)歷年最小水汽壓:0.3hPa(1963年1月29日)歷年平均水汽壓:14.0hPa(5) 相對濕度歷年平均相對濕度:71%歷年
33、最小相對濕度:4%(6) 降水歷年最大年降水量:1209.8mm(1963年)歷年最小年降水量:504.2mm(1976年)歷年平均降水量;812.1mm(7) 其它歷年最大積雪深度:26cm(1989年2月23日)歷年最大凍土深度:19cm(1977年1月6日)歷年最多年雷暴日數:46天(1963年)歷年最少年雷暴日數:16天(1980年)歷年平均雷暴日數:28.5天站址處50年一遇離地10m高自記10min平均最大風速為26.34m/s。工程設計冰厚取值為10mm,冰的密度為0.9g/cm3。3.1.5.4 防洪澇及排水措施站址自然地面標高約為29.74-31.71m。站址設計高程根據周圍
34、環境及場區道路標高,場地設計標高取31.70m,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和內澇水位。場區排水采用自然排水與有組織排水相結合方式,通過站區雨水井和窨井匯集后將水排入至站址南側和東側的排水系統。3.1.6 水文地質及水源條件3.1.6.1 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本次勘察期間在鉆探深度范圍內測得地下水埋深在地表下0.802.10m(黃海高程為29.4左右)。屬潛水類型,主要賦存于層粘土層粉質粘土、11 層粉砂中,其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地表水下滲及渦河的側向補給。據調查,場地地下水位全年變化幅度約為2.00m,抗浮設計水位建議按30.5m考慮。地下水及土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
35、。3.1.6.2 水源、水質情況站址生活用水根據現場情況考慮采用選煤廠廠區自來水,消防用水接自廠區消防管網。3.1.7 站址工程地質3.1.7.1 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站址所處地貌單元屬XX堆積平原,地貌類型單一,其微地貌類型為河間平地。3.1.7.2 站址區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建筑場地類別為類。本場地地勢開闊,地形平坦,場地土由中軟土組成,屬抗震一般地段。3.1.7.3 工程地質條件根據鉆探成果可知,擬建場地地層主要由表土、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組成,分布較穩定?,F自上
36、而下分述如下:層表耕(填)土:褐色黃褐色。一般地段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見植物根系及磚粒。稍濕,結構松散。一般地段層厚0.500.70m。在受煤坑等地勢高的地段為人工填土,以矸石為主,含少量粘性土及建筑垃圾,局部為水泥地坪,層厚1.003.60m。層粘土:棕褐色。切面光滑,韌性大,干強度高,無搖振反應。稍濕濕,可塑。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0.403.60m,層厚0.301.40m。層粉質粘土:灰褐色。見多量銹紅色、銹黑色鐵錳質版塊,呈花斑土。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很濕,可塑。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0.904.00m,層厚0.503.80m。層粉質
37、粘土:褐黃灰黃色。見少量銹斑,含少量鈣質結核,其粒徑13cm,局部富集。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振反應。很濕,硬可塑。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2.205.00m,層厚0.404.10m。層粉質粘土:黃褐棕褐色。見少量鈣質結核,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振反應。局部夾稍密中密(或粉砂)薄層,夾層厚度0.301.0m不等,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搖震反應迅速。本層很濕,可塑,局部為軟可塑。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3.407.90m,層厚0.705.50m。-1層粉砂:黃褐棕褐色。很濕,中密。該層土分布不普遍,僅在場地東側區段揭露。層頂埋深約2.2
38、07.10m,層厚0.806.90m。層粉質粘土:棕褐色。含少量鈣質結核,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本層很濕,軟可塑。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5.7011.50m,層厚0.403.60m。層粉土:褐黃色灰黃色。含少量粘性土,局部相變為粉質粘土、粉砂。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搖震反應迅速。很濕,中密密實。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6.5014.80m,層厚8.4014.30m。層粉質粘土:黑褐灰褐色。見少量銹紅色鐵錳質斑塊,含少量鈣質結核,局部較富集。偶夾粉土薄層。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伤?,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
39、17.2024.00m,層厚約0.905.40m。層粉質粘土與粉土互層:褐黃色、棕黃色、灰黃色。粉質粘土與粉土交替沉積。粉質粘土分層含鈣質結核和鐵錳結核,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硬塑,局部硬可塑;粉土;粉土分層無光澤反應,韌性低,干強度低,搖震反應迅速,密實,很濕。層頂埋深約20.2025.70m,層厚14.9019.00m。層粉質粘土:青灰色灰黃色。濕,含鈣質結核和鐵錳質結核,稍有光滑,韌性中等,干強度中等,無搖震反應,硬塑。層頂埋深約37.339.7m,層厚約7.3010.60m。11層粉砂:褐黃色黃色。很濕,密實。局部含砂巖碎塊,該層土分布普遍,層位穩定。層頂埋深約4
40、7.7048.60m,該層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約4.5m。各土層承載力特征值地層編號巖土名稱壓縮模量Es1-2(MPa)承載力特征值fak(kPa)粘土6.6120粉質粘土8.4150粉質粘土8.2240粉質粘土7.5180-1粉 砂11.8200粉質粘土9.6120粉土10.0280粉質粘土6.4150粉質粘土與粉土互層15.0300粉質粘土12.0350粉砂25.04003.1.7.4 地基基礎類型初步分析與評價擬選站址場地地形平坦,未發現埋藏的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不存在滑坡、巖溶、采空區等,場地穩定,適宜建筑。層粘土、層粉質粘土具中、高壓縮性,強度偏低,工程性質一般,可做為
41、站內一般建(構)筑物的基礎持力層;綜上:本工程所有建構筑物均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礎,基礎形式暫定柱下獨立基礎,基礎持力層選用層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力特征值fak=150kPa,基礎埋深3.0米。3.1.7.5 地基處理方案擬建站址巖土工程條件一般,可采用天然地基基礎,局部超深部分采用毛石混凝土換填。3.1.8 土石方情況站內場地設計標高取31.70m。場地平整需回填土方7500立方米。建、構筑物基槽余土約1500立方米。土方平衡后,尚需外購土6000立方米,外運雜填土3000立方米。3.1.9 進站道路和交通運輸站址進站道路長度為65m,寬度為4.0m,進站道路采用城市型混凝土道路,與廠區規劃道路
42、直接相連,根據規程進站道路轉彎半徑為9.0m,滿足大型設備的運輸及消防要求。3.1.10 施工條件站址周圍地勢開闊,施工用水采用廠區自來水供水,施工條件較好。3.1.11 通信干擾站址周圍無微波站及電臺,對通信無影響。3.2 站址綜合意見3.2.1 占地面積根據電氣方案,土建進行了總平面布置,圍墻內占地面積為3319m2,進站道路長度為65m。3.2.2 站內設計標高站址室外場地設計標高為31.70m,建筑物室內地坪標高為40.00m,室內外高差為0.30m。3.2.3 工程地質條件擬選站址區域內無活動斷裂構造,場地基本穩定,均適宜建站,擬選站址的巖土工程條件一般,可采用天然地基。3.2.4
43、礦產與文物根據證明材料,站址范圍內未發現有利用價值的礦藏,也未發現古文物存在。3.2.5 交通情況擬選站址位于園區道路旁,交通方便。3.2.6 進出線情況站址周圍地勢開闊,進出線方便。3.2.7 站址排水情況場區排水采用自然排水與有組織排水相結合方式,通過站區雨水井和窨井匯集將水排至站外排水溝。3.2.8 站址方案技術經濟條件及推薦意見3.2.8.1 站址技術指標如下表:站址技術指標表序號項 目1地理位置規劃用地范圍內2進出線條件較好3系統條件合理4交通情況方便5地質條件一般6水源自來水7土方量棄雜填土3000立方購土6000立方8進站道路長度65m3.2.8.3 站址技術指標如下表:站址主要
44、技術指標表序號比 較 項 目單 位數 量1站址總用面積hm20.42551.1站區圍墻內用地hm20.35711.2進站道路用地hm20.02601.3站外排水設施用地hm2無1.4其它用地hm20.04242進站道路長度m653場地平整挖方m34500填方m37500棄土m33000購土m360004站內外擋土墻m32605護坡m3無6基礎處理三七灰土m3600基礎加深毛石混凝土m35007站外排水溝m08站外排水管m509線路本期110kV線路km(單)0.75kmkm(雙)7.3km10線路遠景110kV線路km(單)0.75kmkm(雙)7.3km根據以上技術指標,站址所在位置比較理想
45、可行,適宜建站。3.3 電氣一次部分3.3.1 電氣主接線本期工程安裝2臺三相雙繞組自冷有載調壓變壓器,容量分別為25 MVA、50MVA,電壓等級110/10kV,終期安裝2臺50MVA主變壓器。110kV側本期2回架空出線(焦樓1、焦樓2),采用單母線分段接線,終期4回出線,接線形式不變。10 kV側本期14回出線,采用單母線分段接線;終期20回出線,接線形式不變。本期工程無功補償根據業主意見,采用動態無功補償(MSVC)本期及遠景一次配置,安裝總容量為16Mvar的電容器,接于10kV 1M、2M母線。1M母線裝設2組無功補償電容器支路,按3Mvar+5Mvar配置及1組無功補償磁控電抗
46、器支路6.3Mvar;2M母線裝設2組無功補償電容器支路,按3Mvar+5Mvar組合及1組無功補償磁控電抗器支路6.3Mvar。根據XX礦業集團渦北選煤廠提資,經計算,本期10kV線路單相接地電容電流為18.42A,設備按本期及遠景一次配置本期10kV安裝2臺消弧線圈,無級調節最大補償電流50A。分別接于10kV 1M母線和2M母線。站用變選用戶內干式變壓器2臺,每臺容量為100kVA,分別接于10kV 1M母線和2M母線。電氣主接線圖見附圖5。3.3.2 短路電流計算及主要設備選擇本工程電氣設備均按照國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備(2011版)選擇。根據系統專業提資,按終期規模經計算本變電站各
47、電壓等級短路電流周期分量起始有效值分別為:110kV母線7.03kA(三相),6.98kA(單相), 10kV母線31.179(兩臺并列運行)19.545kA(分列運行)。經校驗各電壓等級設備選擇如下:110kV側母線額定電流2000A,斷路器額定電流2000A、開斷電流31.5kA,隔離開關額定電流2000A、動穩定電流80kA;110kV避雷器均選用氧化鋅避雷器。10kV采用戶內金屬鎧裝中置式開關柜;主變進線選用真空斷路器3150A、31.5kA,線路選用真空斷路器1250A/1600A、25kA,電容器、接地變回路選用真空斷路器1250A、25kA。根據比較及選擇,電容器組選用動態補償(
48、MSVC),選用無重燃的真空斷路器進行投切。四種技術的主要技術參數比較:比較項目MCR型SVCTCR型SVC開關投切SVG投資中大中大運行方式無級調節(連續)無級調節(連續)分級投切(離散)無級調節(連續)可靠性免維護,使用壽命25年維護量大維護量大維護量很大諧波水平比TCR型小50%5次:6.5%,7次:3.7%無與MCR相當投切涌流無無7倍以上無有功損耗0.5%-0.8%1%-1.5%很小大占地面積為TCR的1/5很大,難布置大小調節時間100mS20ms0.8S20ms過載能力150%無無無電磁污染無輻射大量工頻磁場,對人體危害無輻射大量工頻磁場,對人體危害根據上述比較MSCV具有突出優
49、點:1、MSVC補償技術的是一種柔性補償技術,其對系統的補償容量是連續的,可以實時跟蹤負荷的變化,使功率因數維持在高位恒定。2、裝置內部無機械動作部件,而晶閘管又是串在二次側,不需要承受高電壓、大電流,因此裝置的可靠性很高。3、不需要對電容器組進行投切,電容器組不需要充放電,能夠延長電容器組的使用壽命(一般地,MSVC裝置上使用的電容器壽命在20年以上)。4、響應時間快,為毫秒級(100ms左右),可以適應負荷快速變化的場合。5、當系統中負荷較重時由于線路上的壓降增加,會導致系統中的電壓降低,而在負荷較重時MSVC會加快速增加對系統的補償容量,同時補償容性無功功率能夠起到提升系統電壓的作用,因
50、此MSVC裝置由于響應時間快,能夠有效穩定系統電壓。6、在某些諧波嚴重的工況,需要對系統中的諧波進行濾除,而MSVC裝置由于其補償支路(濾波支路)不需要進行投切,因此在保證功率因數的同時不會影響濾波效果。經查安徽電網污區分布圖2007版,本變電站污區分布位于32mm/kV區。根據省公司生技工作200843號文規定,本工程戶內110kV電氣設備外絕緣爬電比距取25mm/kV,戶外110kV電氣設備外絕緣爬電比距取32mm/kV,10kV室內電氣設備外絕緣爬電比距取25mm/kV,10kV開關柜內電氣設備外絕緣爬電比距取20mm/kV。3.3.3 電氣總平面布置結合XX礦業集團渦北選煤廠預留變電站
51、場地布置,變電站圍墻內占地面積3571m2。根據廠區實際情況及業主提供意見,110kV配電裝置采用戶內布置,110kV配電裝置布置在生產綜合樓的二樓北側,10kV戶內配電裝置布置在一樓東側;主變壓器是布置在西側,二次設備室緊靠主變室北側布置,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布置在站區西側。110kV線路及主變側采用架空進出線,10kV線路采用電纜出線,電纜引出站外后與配電線路電纜橋架相連接;無功補償裝置采用電纜出線; 10kV主變進線采用母線橋至開關柜內。考慮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主變壓器有改擴建為三卷變的可能性,故在站區外側東北角僅預留35kV配電裝置室的場地。電氣總平面布置圖見附圖6。3.3.4 各級
52、電壓配電裝置110kV配電裝置采用屋內GIS布置,具有設備布置清晰,免維護,占地面積少等優點。10kV配電裝置采用真空斷路器金屬鎧裝中置移開式開關柜,戶內單層雙列布置,減少占地,安裝簡單,維護方便。3.3.5 站用變選擇及照明根據本變電站站用電負荷統計結果和2011版國網通用設備,本期工程安裝2臺站用變(接地變兼站變)接于10kV1M母線和2M母線上,容量均為100kVA。兩臺站用變不考慮并列運行。施工電源采用選煤廠區內施工電源。站內設正常照明、備用照明、疏散照明,采用節能型燈具。備用照明和疏散照明電源直接從直流屏引接。站用低壓電纜應選用非磁性鎧裝電纜。站用變至站用電屏的低壓電纜采用電纜半層敷
53、設,其它動力電纜與控制電纜共溝敷設時,應分層敷設,并設防火隔板隔開。為便于檢修用電,各配電裝置均設有檢修電源箱。3.3.6 防雷接地為防止雷電入侵波損壞電氣設備,110kV線路側,各級電壓母線母線、主變中性點、10kV主變進線側均裝設氧化鋅避雷器,為防止電容器操作過電壓,10kV并聯電容器首端裝設氧化鋅避雷器。為防止變電站變壓器遭受直擊雷,在建筑物屋頂上設置避雷帶;避雷帶通過建筑物框架柱內主鋼筋與接地網相連。為保護站內設備及人身安全,變電站內敷設以水平接地體為主的人工接地網,主接地網外緣閉合。在110kVGIS室設環形接地母線,室內地板鋼筋焊接成網格,并通過框架結構中的框架柱內接地鋼筋引入地下
54、與變電站屋外接地網相連。各種設備的接地應就近與室外環形接地母線相連。根據渦北選煤廠勘測提資,變電站土壤電阻率為200歐米,經計算,實際計算接地電阻為1.615W,其允許工頻接地電阻為0.523W,接地電阻、接觸電勢、跨步電壓不滿足要求,為降低接地電阻,并滿足環保要求,擬采用打接地深井(暫列4口,30米深)措施降低接地電阻。3.3.7 本變電站對側間隔擴建工程3.3.7.1 電氣主接線及110kV配電裝置220kV焦樓變電站110kV按12個間隔8回出線規劃,已建成110kV4回出線(化肥廠1、化肥廠2、渦北、海孜)。采用屋外支持式管型母線中型布置,主接線為雙母線接線,專用母聯斷路器。本期擴建渦
55、北工業園出線間隔2回,位于110kV配電裝置自西向東第7、8間隔,主接線不變。由于線路本期出線施工困難,出線間隔建成后將與自西向東第1、2化肥廠出線間隔調換。3.3.7.2 短路電流計算及主要設備選擇根據系統專業提資,經計算本變電所110kV電壓等級短路電流周期分量起始有效值為11.84kA(三相)、13.3kA(單相)。經校驗,110kV化肥廠出線間隔內原設備均滿足要求,但需加裝避雷器。為便于維護,減少備品、備件,選用與前期工程相同的設備,并經短路電流校驗設備選擇如下:110kV側選用SF6斷路器,額定電流為3150A,開斷電流為40kA;隔離開關選用水平旋轉式,額定電流為2000A,動穩定
56、電流40kA;電流互感器選用油浸式電流互感器,額定電流比2600/5A;經查安徽電網污區分布圖2007版,本變電站污區分布在28mm/kV區域內;根據省公司生技工作200843號文規定,本期擴建110kV戶外電氣設備外絕緣爬電比距取25mm/kV。3.3.7.3 防雷接地及其它為防止用戶變電站線路雷電入侵波損壞設備,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加裝避雷器。原工程已考慮全站范圍的防雷保護,本期不增加避雷針。新擴建的電氣設備都要考慮良好接地,與主接地網可靠焊接,接地材料采用鍍鋅鋼材。本工程本期擴建所需的交、直流電源接入原有的站用電,直流回路。220kV焦樓變電站110kV屋外配電裝置接線圖見附圖9。220k
57、V焦樓變電站110kV屋外配電裝置平面布置圖見附圖10。3.4 電氣二次部分3.4.1 控制方式本站按智能無人值班站設計,采用綜合自動化裝置,由綜合自動化系統完成全站的控制、信號及測量功能(詳見遠動部分說明)。110kV線路間隔配置1臺智能終端含合并單元功能(以下統稱智能組件);110kV分段間隔配置1臺智能組件;110kV母設間隔配置1臺智能組件;每臺主變110kV側間隔配置2臺智能組件;每臺主變10kV側配置2臺智能組件;每臺主變本體配置1臺智能組件。3.4.2 元件保護(1) 主變保護主變壓器采用微機型保護,主保護與后備保護一體化裝置,布置于110kV配電裝置室。主變中性點CT過負荷保護
58、和間隙零序CT過流保護集成在保護裝置中。主變保護按雙套配置并含測控功能。非電量保護按單套配置,布置于主變本體智能控制柜內,放置于主變壓器旁。主變故障錄波信息接入全站統一的故障錄波兼網絡記錄分析儀,不配置單獨的故障錄波裝置。(2) 10kV保護10kV線路、10kV電容器、10kV接地變兼站變、10kV分段保護采用微機型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分散布置于相應開關柜內。10kV線路保護配有三段式相間電流保護、過流保護及重合閘、低周減載等功能。10kV電容器保護配有三段式相間電流保護、開口三角電壓保護、過壓及失壓保護等功能。10kV接地變兼站變保護配置微機型電流速斷保護、過電流保護及本體保護。消弧線圈配
59、數字式消弧線圈自動調諧裝置。10kV分段保護配有三段式相間電流保護以及分段備投等功能。10kV PT開口三角電壓回路采用微機消諧裝置,該裝置自動區分接地與諧振故障并報警輸出。10kV PT配置并列裝置1套。10kV每段母線配置母設測控裝置1臺,就地采集10kV開關室內的公用信號。10kV線路小電流接地選線功能由綜自系統統一考慮。綜自系統應具備正確進行接地選線并具備報警及跳閘等功能。3.4.3 防誤操作閉鎖本站配置獨立的微機“五防”閉鎖系統。3.4.4 電能計量系統計量按電測量及電能計量裝置設計技術規程配置:每回110kV線路安裝1塊有功0.2S,無功2.0級數字式關口電能表,就地安裝于各間GI
60、S匯控柜內;(2) 每臺主變110kV側安裝1塊有功0.5S,無功2.0級數字式電能表,就地安裝于每臺主變110kV側GIS匯控柜內;10kV側安裝1塊有功0.5S,無功2.0級數字式電能表,就地布置于相應開關柜內;(3) 10kV線路配置三相三線制有功0.5S,無功2.0級數字式電能表;(4) 380V站用電配置三相四線制有功1.0S級電能表,就地布置于一體化電源系統內的交流進線屏內;數字式電能表輸入支持IEC61850-9-2。以上電能表均帶有RS485接口,可與點能量采集系統通訊。3.4.5 二次設備布置本站二次設備室毗鄰#1主變室布置,面積為1111m2,共27面屏,分三行布置。3.4
61、.6 站用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本工程采用站用電源交直流一體化系統。該系統利用微電子技術、網絡技術將站用電源系統全面整合,通過開關智能模塊化、集中功能分散化,將開關、傳感器、智能電路進行集成化設計。從而構成通過光纖媒介、IEC61850規約與外界進行信息互換的站用電源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站用電源整體模塊上行下達信息的數字化傳輸。站用交流電源采用單母線分段接線。本站重要負荷分別接在兩段母線上,以保證供電可靠性。直流系統電壓采用220V,直流母線為單母線接線。蓄電池選用200Ah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組。設置一組高頻開關電源410A+110A模塊。3.4.7 智能輔助控制系統全站配置智能輔助控制系統一套
62、,實現圖像監視及安全警衛子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子系統、照明控制子系統、采暖通風、環境監測子系統等系統的智能聯動控制,實時接收站端視頻、環境數據、安全警衛、人員出入、火災報警等各終端裝置上傳的信息,分類存儲各類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實現輔助系統管理和監視控制功能。3.4.8 電纜設施本站電纜敷設采用電纜溝、電纜層及電纜穿管敷設方式。根據電纜防火要求,在下列位置設置阻火封堵:至二次設備室或配電裝置的溝道入口處、在公用主溝道引接分支溝道處、長距離溝道內每相隔約100m區段處、多段配電裝置對應的溝道適當分段處。一層電纜溝內的電纜支架設置層間防火隔板,將控制電纜和電力電纜分隔開。二層電纜溝內設置防火槽盒供
63、二層電力電纜走線。全站電纜溝設置線纜槽盒供全站光纜走線。電纜全部或局部區域涂刷防火涂料(對直流電源、事故照明、消防報警等重要回路的電纜全部涂刷)。動力電纜采用阻燃電纜。3.4.9 220kV焦樓變擴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220kV焦樓變本期擴建的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的控制方式及二次線部分按焦樓變現有模式進行。本期擴建新上110kV線路保護屏1面,110kV線路測控屏1面,本期擴建增加4塊三相四線制0.2S級關口電能表(單獨組一面柜,放置于主控室內),每回線關口電能表按主、副雙表配置。防誤系統采用已運行的微機閉鎖系統,本期增加相應部分的鎖件。本期防誤閉鎖按省公司最新要求采用縱向電
64、氣閉鎖+計算機邏輯閉鎖。3.5 變電站智能化實施方案3.5.1 自動化系統網絡配置及結構1) 站內自動化系統通信規約采用IEC61850規約。系統采用分層分布式結構,分為站控層、間隔層和過程層三層結構。2) 站控層網絡采用雙星型結構,按MMS、GOOSE(邏輯閉鎖)、SNTP合一搭建;站控層與110kV、10kV間隔層網絡采用級聯方式,110kV、10kV間隔層也采用雙星型以太網結構。3) 間隔層二次設備與過程層智能終端(含合并單元功能,以下簡稱智能組件)之間組雙星型網絡,主后備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分段測控裝置、故障錄波及網絡分析一體化裝置、主變本體保護測控裝置、智能組件均連接至過程層網絡。1
65、10kV PT 合并單元接入過程層網絡,取得PT并列的信號即可。需要說明的是主變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接入A套合并單元、主變后備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接入B套合并單元。4) 站控層設備采用SNTP網絡對時方式,間隔層和過程層采用IRIG-B碼對時方式。5) 主變本體保護含本體測控功能。主變保護采樣及跳閘均采用“直采直跳”方式。配置獨立的110kV線路測控裝置。6) 站內后臺與“一體化信息平臺”功能合一,站內自動化系統與狀態監測系統主IED及智能輔助系統均通過串口通信。3.5.2 變電站二次系統配置方案3.5.2.1 站控層配置方案站控層配置自動化后臺主機兼一體化信息平臺計算機1臺,遠動通信裝置按雙套冗
66、余配置。后臺軟件采用高度集成一體化的系統。配置符合IEC 61850標準的監控、遠動等系統。監控系統集成工程師站、VQC、五防一體化、程序化控制、小電流接地選線等功能,實現智能變電站信息平臺統一化和功能集成化。站控層采用100M以太網,并按照IEC 61850通信規范進行系統建模和信息傳輸。3.5.2.2 間隔層設備配置方案主變后備保護含主變高低壓及本體測控功能。110kV進線配置獨立的測控裝置;110kV分段母線配置獨立的測控裝置;110kV配置備自投裝置1套;3.5.2.3 網絡交換機配置網絡交換機配置如表3.5.3-1所示。表3.5.3-1 網絡交換機配置表項 目本期遠景備注站控層交換機
67、常規24口交換機6臺常規24口交換機6臺100Mbps10kV間隔層交換機常規24口交換機4臺常規24口交換機4臺100Mbps過程層GOOSE交換機16口光纖以太網交換機8臺16口光纖以太網交換機8臺100Mbps3.5.3 其他二次系統配置方案1) 全站時間同步系統全站配置1套北斗/GPS互為備用的高精度雙授時時間同步系統,站控層采用SNTP網絡對時,間隔層及過程層全部采用IRIG-B碼對時。2)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配置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含全站交流、直流、通信DCDC、遠動逆變模塊,以DL/T860規約接入站內自動化網絡。3) 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配置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含全站交流、
68、直流、通信DCDC、遠動逆變模塊,以DL/T860規約接入站內自動化網絡。3.5.4 高級應用鑒于現有技術條件及調度端、運行、維護主站端智能化程度的應用需求,本站的高級功能要求應隨著智能變電站技術發展和智能電網的建設要求分階段實施,逐步推進。本期高級應用實現:順序控制、智能告警及分析決策、事故信息綜合分析輔助決策、支撐經濟運行與優化控制等;隨著技術的發展,根據智能電網的要求,可逐步擴展其他高級應用功能。3.5.5 輔助系統智能化配置1套智能輔助控制系統,實現圖像監控、火災報警、消防、照明、采暖通風、環境監測等系統的智能聯動控制,簡化系統配置。與信息一體化平臺聯系,同時通過2M信號上傳至調度端。
69、a) 智能輔助控制系統包括智能輔助系統平臺、圖像監視及安全警衛設備、火災自動報警設備、環境監控設備等;b) 智能輔助系統平臺采用DL/T860標準通信,實時接收站端視頻、環境數據、安全警衛、人員出入、火災報警等各終端裝置上傳的信息,分類存儲各類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實現輔助系統管理和監視控制功能。c) 圖像監視設備與安全警衛、火災報警、消防、環境監測等相關設備實現聯動控制;采暖通風設備根據環境監測數據自動啟停;d) 智能輔助控制系統實現變電站內照明燈光的遠程開啟及關閉,并與圖像監控設備實現聯動操作;e) 空調、給排水等可自動完成啟停功能,并可通過智能輔助控制系統實現聯動控制。3.6 土建部分3
70、.6.1 站區布置原則在總體規劃中,根據站址的地理位置及110kV出線方向,并結合站址自然地形地貌、周圍環境,按照終期規劃進行總體布置。在站區各建(構)筑布置上,考慮到消防、運輸等安全距離的規定,盡量節約變電站占地面積,力求達到布置緊湊、協調。同時變電站功能區域劃分明確、工藝流暢、銜接合理,不設置站前區,使整個站區形成一個較好的群體空間,同時將站址周圍進行自然綠化、美化用地,為今后的生產、生活創造較為優雅、舒適的站區環境。3.6.2 土建總平面布置站區大門在西側,進站道路與廠區道路相連。站內設兩棟建筑物:三層綜合樓與一層動態補償裝置樓。綜合樓布置在站區的東側,向東出線,動態補償裝置樓布置在站區
71、的西側,經電纜向北側出線,各級電壓進線十分方便。在站內北側預留35kV開關室位置。設計嚴格按照變電站防火規范設置各建構筑物的安全防火距離,未達到防火要求的按規范設置防火墻分割,并根據規范要求設置站內消防通道寬度及轉彎半徑。土建總平面布置及站址地形圖詳見附圖-11、-12。3.6.3 站區建筑物3.6.3.1 全站建筑物總體布置:a) 輔助、二次設備室、10kV開關室、主變室、GIS室等組成一棟三層聯合建筑,設電纜層,框架結構,建筑布置總長度為38.00m,總寬度為21.50m,建筑面積為1730.0m2。建筑主體高度15.5m。動態補償裝置樓為一層,框架結構,建筑長度38m,寬度9m,建筑面積
72、為342 m2建筑高度6.3m。兩棟建筑均采用柱下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建筑耐火等級:前者為一級,后者為二級。b) 10kV開關室、二次設備室為無砂水泥地面刷環氧樹脂地板漆,110kVGIS室為150mm厚的加氣砼墊層和30厚水泥砂漿找平層刷環氧樹脂地板漆,,主變室、接地變室、動態補償裝置室、電纜層采用細石混凝土地面,衛生間地面采用防滑地磚地面,其余地面為地磚地面,外走廊及室外樓梯為細石砼面層。c) 衛生間內墻面采用面磚,貼至2.5m標高處,其余內墻粉刷為水泥砂漿底,內摻抗裂纖維,紙筋灰面層外刷白色內墻乳膠漆二度,外墻面為局部貼青灰色面磚,其余采用乳白色外墻面磚。d) 衛生間采用UPVC扣板吊頂
73、,凡有電氣設備的房間,頂棚為現澆板底批膩子刷白色內墻乳膠漆,其余房間為1:2水泥砂漿底,紙筋灰面層外刷白色內墻乳膠漆二度。e) 屋面為平屋面結構找坡,鋪設保溫層、找平層、防水層,采用有組織排水,UPVC落水管。f) 10kV開關室采用乙級防火鋼板門,110kVGIS室在運輸平臺一側設一扇電動鋁合金防風型卷閘門,其他均采用鋼門。窗采用塑鋼窗,二次設備室、培訓中心為雙層中空玻璃。其余窗為單層玻璃,一玻一紗,氣密性不小于3級,一層外墻窗均加裝防盜網。3.5.3.2 輔助建筑物:a) 混凝土強度等級:現澆基礎C25現澆梁、板、柱C25預制梁、板、柱C30或C40基礎墊層C10b) 鋼筋:直徑12mm采
74、用HPB300級鋼12mm采用HRB335或HRB400級鋼c) 鋼材:采用Q235B,焊條采用E43或E50d) 磚:240厚矸石實心磚e) 地方建筑材料:如磚、砂、石、石灰等就地組織供應。3.6.4 站區構筑物3.6.4.1 設計依據:a) 巖土勘測報告。b) 相應規范所采用的設計荷載。c) 電氣專業提供的電器設備荷載。3.6.4.2 生產建筑物結構:a) 本站生產建筑結構設計安全等級為二級,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b) 生產綜合樓上部結構為三層框架結構,動態補償裝置樓上部結構為一層框架結構,均為柱下獨立基礎。填充墻為240mm厚矸石實心磚磚砌筑。屋面采用現澆鋼筋
75、混凝土梁板。梁、柱、板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c) 按規范要求本站建筑無需設置伸縮縫。d) 本站建筑物的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3.6.4.3 其它:a) 電纜溝:電纜溝采用240厚矸石實心磚砌筑,預制鋼絲網混凝土輕型蓋板。b) 主變基礎及集油坑主變基礎采用C25級現澆混凝土基礎。集油坑尺寸比主變外廊尺寸每邊寬1.0米。油坑容積按容納主變油量20%設計,內鋪設f50f80干凈卵石,厚度250毫米。集油坑底板、側壁均為200mm厚C15級混凝土。主變室的設備支架為f300鋼管桿單柱。c) 總事故貯油池總事故油池油池壁為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外刷防水砂漿??偸鹿视统赜行莘e按能容納單臺主變油量的
76、100%設計,具有油水分離功能。d) 站區圍墻采用鐵藝圍墻,下部設600高240厚矸石實心磚砌體,圍墻高度為2.3m,下部砌體內外均為白色及青灰色干粘石飾面,圍墻內外設置碎石防濺帶。e) 站區大門及站牌:站區大門采用平開封閉不銹鋼鋼板大門,大門寬5.0m,站牌為C25砼現澆、鋁塑板罩面;白色不銹鋼站名和標志。3.6.5 給、排水給水采用廠區自來水供水方式。排水采用自然排水和有組織排水相結合的排水方式。站區內生活污水通過化糞池沉清后,排入站外東側排水溝。3.6.6 采暖與通風根據相關規程規范本方案暖通按如下布置:a) 二次設備室、10kV開關室和培訓中心分別安裝2臺柜式空調器,值守室設1臺掛壁式
77、空調。b) 10kV開關室安裝3臺軸流風機,電纜層安裝4臺軸流風機,接地變室安裝2臺軸流風機,GIS室安裝8臺軸流風機,主變室安裝8臺軸流風機,由溫控裝置控制啟動數量,動態補償裝置室安裝6臺軸流風機。c) 10kV開關室安裝除濕機2臺。d) 安全工具間安裝除濕機1臺。以上設備中空調器是用于夏季降溫冬季升溫用維持電氣設備正常運行用,軸流風機是做為正常運行通風及事故排風用,除濕機是用于保持室內干燥用。軸流風機均選用低噪音型號軸流風機。3.6.7 火災探測報警與消防系統3.6.7.1 消防原則:根據35110kV變電所設計規范(GB 50059-92)和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范(DL5027-93),變
78、電站的消防設施設計,應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采取防火措施,防止和減少火災造成的損失。3.6.7.2 消防措施:a) 綜合樓建筑體積為11796 m3大于5000 m3;需設置室外消火栓2只,用水量25L/S,設室內消防栓3只,用水量為10L/s。動態補償裝置樓為丙類廠房,需設置室外消火栓2只,用水量25L/S,設室內消防栓2只,用水量為10L/s。開關室、二次設備室等設有精密儀器、設備及表盤的房間,在適當地點設置滅火后不會引起污損的滅火器。電纜層、接地變室、GIS室、動態補償裝置室等設置干粉滅火器,主變場地設置推車式干粉滅火器。b) 電纜從室外進入室內入口處在2m范圍內涂A60-1
79、改性氨基膨脹防火涂料。電纜敷設完畢,孔洞需用防火材料封堵。c) 站內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一套,能將信號自動傳送給有關單位。3.6.7.3 參照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范,按下列原則分別在下列地點配置若干化學滅火器:a) 10kV開關室:設8只3kg干粉滅火器。b) 二次設備室:設8只3kg干粉滅火器。c) 主變室:本期設2臺25kg推車式干粉滅火器。d) 110kV GIS室設12只3公斤干粉滅火器。e) 站用變室設3只3公斤干粉滅火器。f) 動態補償裝置室每室設2只3公斤干粉滅火器,共8只。g) 安全工器具間:設2只3kg干粉滅火器。h) 生活場所設6只3公斤干粉滅火器。i) 電纜層:設10只3kg
80、干粉滅火器。3.7 本變電站對側擴建工程本站由220kV焦樓變擴建渦北工業園110kV兩回出線間隔,本期工程對側間隔擴建土建部分包括:隔離開關支架及基礎6組,電流互感器支架及基礎2組,避雷器支架及基礎2組,斷路器基礎2組,端子箱2個。220kV焦樓變電站為已投運的變電站,110kV設備場區地質條件一般,基礎需落在老土層上,超深部分采用漿砌塊石砌至基底標高。4 送電線路路徑選擇及工程設想4.1 線路部分資料不全,待線路部分完成后后補。5 節能措施分析5.1 變電站節能措施分析5.1.1 優化設計方案降低能源消耗本工程新建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結合本工程的建設規模,為節省工程占地,對總平面布
81、置方案、設備選型及各專業技術方案等進行了優化,技術方案成熟,設備選擇合理,間接的物質、能源消耗可控。電氣設備安裝在考慮安全、施工、維護方便的基礎上注意節約用材,材料選用經過精心計算,盡可能避免大材小用,對可選材料首先選用制造能耗低的材料。變電站監控、保護系統因信息傳輸需求需使用大量電纜,有色金屬消耗量大,設計將通過優化二次設計、合理選擇電纜截面來降低高耗能電解銅的消耗。為了減少工程中的電纜量,10kV線路保護測控下放至10kV開關柜上。5.1.2 主變壓器選擇中的節能降耗變電站內損耗最大的設備為主變壓器。變壓器的電能損耗主要為空載損耗和負載損耗。變壓器處于熱備用狀態產生的損耗為空載損耗(鐵耗)
82、;變壓器處于運行狀態時產生的損耗為負載損耗(由鐵耗和負載電流產生的銅耗組成)。每降低1kW空載損耗,全年即可節約8760度電,因而主變壓器選型時將對空載損耗提出嚴格要求。為節省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在設備的選擇上,盡可能的降低變壓器的空載損耗(鐵損),適當降低變壓器的負載損耗(銅損),同時在系統設計中采用優化設計,使變壓器的阻抗采用較低的數值,以減少電能的損失。5.1.3 降低站用電容量、選擇低損耗站用變壓器在站用電的選擇上,設計嚴格按照變電站的實際用電負荷并考慮同時率計算站用變的負荷。根據110kV變電站典型設計中站用電的設計,110kV變電站工程遠景設2臺站用工作變壓器,電源分別取自兩臺主變壓
83、器低壓側,經負荷統計計算,站用變壓器容量選用100kVA。鑒于110kV變電站對站用變壓器供電的可靠性要求較高,站用變壓器容量是按1臺站用變能帶全部站用電負荷考慮,所以正常運行狀態站用變壓器大多工況條件下不能滿載運行。為節省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在站用變壓器的選擇上,我們也是盡可能的降低空載損耗(鐵損)適當降低主變壓器的負載損耗(銅損)。5.1.4 降低站用電的耗能指標變電站中用電量較大的經常性負荷主要有各類繼電器、控制室空調用電,戶外端子箱及設備操作機構中的防露干燥加熱,夜間照明用電。控制室空調除滿足運行人員工作條件外,主要為大量采用的微電子設備提供適合的工作環境??紤]目前電子設備技術日益成熟,
84、對環境溫度要求基本能適應大多自然溫度條件,暖通專業將事先了解設備要求,綜合考慮室內環境溫度控制和因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相對濕度變化對設備的影響,合理配置空調容量,從節約能源角度,提高設備環境適應能力是需要考慮的。對戶內安裝電氣設備,常規運行條件下一般采用自然對流通風散熱,盡可能減少機械通風,既有利節能,也能減少維護工作和噪聲污染。戶外端子箱及設備操作機構中的防露干燥加熱,考慮采用溫、濕自動控制以降低經常性能耗。變電站夜間照明考慮采用分層照明。正常巡視開低照度道路照明,設備維護檢修開局部強光照明。照明采用高光效光源和高效率燈具以降低能耗。變電站照明設計中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設計照明系統,
85、選用節能型照明產品,自動控制。(2) 分類分區控制,按需投運用電設施(3) 按負荷等級采取不同的供電方式(4) 按工作方式采取不同的供電方式(5) 合理配置配電線路(6) 對戶外燈具加裝補償電容器,以提高功率因數5.1.5 導線計算中按電網的實際情況,考慮電網的各種運行方式,選擇合理的導線截面,以減少單位面積的通流量,減少電能損失。如對載流大的主變各側回路按經濟電流密度選擇導線。在電氣總平面的布置上,在滿足電網的要求的同時優化進出線和變壓器進線的分配布置,以盡可能避免母線上局部出現過大的通流量,減少電能損耗。5.1.6 金具在高壓設備或導線的電場分布較為復雜,為了改變電場的不均勻性,所采用的金
86、具都經過專門的設計,以使金具的表面電場均勻,減少電暈現象的產生,減少電能的損耗。5.1.7 站內建筑物節能5.1.7.1 滿足建筑功能要求建筑群的規劃布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應有利于自然通風。建筑物各類用房滿足采光、通風、保溫、隔熱、隔聲等環境要求。5.1.7.2 采用合理的技術措施(1) 建筑物的體型應緊湊,凹凸面不易過多;(2) 正確選用建筑材料,控制建筑物圍護結構的能耗,采用環保型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材料嚴禁使用粘土磚(節約不可再生的土資源),地面、墻面裝飾材料采用環保型的砂漿等。通過改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提高供暖、通風、空調設備、系統的能效比,采取增進照明設備效率等措施
87、,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熱環境舒適參數條件下,全年通風、空調和照明的總能耗可大量減少。(3) 屋頂采用平屋頂,屋面加隔熱層,選用密度較小,導熱系數較高的保溫材料,既避免屋面重量、厚度過大,又易于保溫節能。(4) 門窗的大小應在滿足采光及通風的條件下盡量縮小尺寸,節約能源,外門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較大,其中熱損失為1/3,冷風滲透為1/3,所以,在保證日照、采光、通風、瞭望要求的條件下,盡量減小建筑物的外門窗洞口的面積,提高外門窗的氣密性,減少冷風滲透,提高外門窗的保溫性能。減少外門窗本身的散熱量,其節能措施有;使用新型密閉性能良好的保溫門窗,改善門窗的保溫性能。(5
88、) 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建筑物層高,減少空調消耗;(6) 建筑物的立面設計簡潔明快工業化。建筑物的東西向窗戶,采取有效的遮陽措施;外墻面磚采用淺色飾面材料。5.2 送電線路節能措施分析5.2.1 導線材質和構造選擇本工程線路導線采用高導電率鋼芯鋁鉸線,降低了線損。同鋁包鋼絞線和鋁合金絞線相比,鋼芯(鋁包鋼芯)鋁絞線導電率最高,可以達到同等截面銅導線的61%63%,線損最小,能源利用率最高。5.2.2 采用節能金具為了防止電暈和渦流損失,導線懸垂線夾采用鋁合金材料制造的線夾。5.2.3 桿塔及基礎設計的節能措施桿塔總體設計原則是對塔型方案的比較和優化設計,在對塔頭布置型式、塔身坡度、
89、根開尺寸、局部構造型式等方面進行的分析計算和優化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從而減少耗鋼量,也降低了鋼材冶煉中的能量損耗,同時降低制造、安裝和運行維護的工作量。5.3 變電站環保影響及措施分析5.3.1 雨水、生活污水、生產廢水處理站區整平以后,站區雨水可采用有組織排水方式。建(構)筑物、道路、電纜溝等分割的地段,采用設置集水井匯集雨水,經地下設置的排水暗管,有組織將水排至站外排水溝。站區內生活污水排入化糞池,定期清理,排到站外排水溝。5.3.2 油污染處理為保證主變壓器一旦發生事故時,變壓器油不流到站外而污染環境,同時又能回收變壓器油。根據設計規程要求,在站區內設置總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具有油水分離
90、功能,含油污水進入后,處理合格的廢水進入排水管網,分離出的油及時回收。其余帶油的電器設備,如電容器均設有排油坑,該排油坑與總事故油池連通,含油污水不會污染環境。5.3.3 灰塵及噪音防治措施變電站灰塵主要來源于廠區煤灰塵,采用全戶內布置方式,將主變布置于戶內,大大降低了灰塵的影響。本變電站噪音源距居民區較遠,故對附近居民區無噪音影響。5.3.4 防電磁污染根據已投運的變電站的實測數據及規程要求,確定變電站的平面布置和對構架、支架高度要求,使電磁污染控制在規程范圍以內。變電站無線電干擾電平控制參考標準I20m50dB,但對110kV變電站干擾電平一般在40dB以下。5.3.5 綠化站區內空余場地
91、鋪70mm厚碎石,不設綠化。5.4 送電線路環保影響及措施分析5.4.1 線路概況本工程桿塔采用角鋼塔及鋼管桿架設,角鋼塔間距平均為300m,鋼管桿間距平均110m,基礎型式主要以灌注樁基礎、臺階基礎及板式基礎為主。5.4.2 自然環境線路所經地區主要為亳州市渦陽縣境內。線路沿線不經過濕地,亦無候鳥棲息地。不存在瀕危動植物種類。5.4.3 施工及運行的環境影響輸電線路在施工期和運行期存在著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產生一定影響的可能。在施工過程中,清除輸電走廊的植物,施工出入口道路的修筑以及塔基建設等對環境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5.4.4 植物遷移和野生環境破壞本工程線路未經過大的林場,線路建設過程
92、中可能涉及溝邊樹及路邊樹。在本工程下階段的設計中,將對沿線樹木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原則按跨越處理,對部分超高樹木及零星樹木按砍伐處理,以減少樹木的砍伐,降低對植被的破壞。5.4.5 線路電磁環境影響(1) 靜電效應線路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導線周圍場強對環境的影響。線路在終勘定位時,應適當提高人口稠密處及重要交叉跨越處導線對地及跨越物的距離,以使輸電線路對人體不產生影響。(2) 可聽噪聲我國在1993年頒布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鄉村標準可參照該標準中I類標準執行,應不超過55dB(A)。根據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50545-2010)中規定:距輸電線路
93、邊相導線投影外20m處,濕導線條件下的可聽噪聲110kV500kV不應超過55dB(A)。500kV及以下的送電線路的可聽噪聲經大量測試都能滿足這一規定。(3) 無線電干擾影響國標GB15707-1995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無線電干擾限值和電力行業標準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GB50545-2010):距110kV送電線路邊相導線投影外20m處,80%時間,80%置信度,頻率0.5MHz時的無線電干擾限值為46dB。我國(包括我省)110kV線路的無線電干擾值經過大量的測試,都能滿足這一規定。5.4.6 環保措施線路沿線經過距線路較近的房屋時在滿足規程并征得房主及當地政府同意后
94、可按跨越處理,否則應拆除。6 投資估算6.1 渦北工業園110kV輸變電工程(變電站部分)6.1.1 概述1. 工程概況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本期安裝2臺三相雙繞組自冷有載調壓變壓器,容量分別為25 MVA和50MVA。站址坐落于渦北選煤廠廠區東南角,緊靠至渦永公路的公路邊,交通便利,進出線方便2. 工程資金來源本工程融資方式為銀行貸款,資本金比例25%,融資年利率7.24%,資本金不計利息。3. 主要系統設計特征(1) 主變容量:終期250MVA,本期150MVA和125MVA。電壓等級:110/10kV。(2) 110kV出線:終期4回(2回接入220kV焦樓變,2回備用);本期
95、2回(2回接入220kV焦樓變)。(3) 10kV線路:本期14回,終期20回。(4) 無功補償:本工程本期在10kV側安裝28Mvar無功補償電容器,總容量為16Mvar,且為終期規模。(5) 生產綜合樓及動態補償裝置樓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6.1.2 編制依據(一) 工程量:按可行性研究設計圖紙、說明、設備材料清冊以及概算編制工程量計算規則確定。(二) 套用定額:1.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第一冊“建筑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2.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第三冊“電氣設備安裝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3.電力建設工程預算定額第六冊“調試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4.
96、電力建設工程概預算定額“補充本”(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6.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2006年版)缺項者參照電力預算定額、地方定額以及類似定額編制。8. 根據電定總造200712號“關于公布各地區工資性補貼的通知”工資性補貼差0.97元/工日計入取費基數。(三) 項目劃分及費用標準:1. 項目劃分及取費標準執行2007年版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標準(國家發改委發改辦能源20071808號)以及相應的使用指南。2. 根據電定總造20093號“關于調整電力工程建設預算費用項目及計算標準的通知”,“電力建設標準編制管理費”等取費標準作相應修改。3. 勘察設計費和監理費按國家電網公司電定(20
97、10)7號文關于印發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勘察設計費概算編制辦法(試行)和監理費概算編制辦法計列。(四) 設備、材料價格:1. 設備價格參照近期同類工程招標價或信息價計列。2. 建筑工程定額中的主要材料價格按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使用指南(建筑工程,2006年版)計列,并根據當地最新市場信息價計列價差。3. 安裝工程材料取費價執行電力工程裝置性材料預算價格(2008版)并按國家電網電定(2008)26號文規定調整,材差按市場信息價計列。(五) 其他:1. 稅金按3.539%計算。2. 建設期貸款利息按年利率7.24%,當年開工,當年建成考慮。3. 本工程估算書編制水平年為2010年合 計 合 計
98、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6.1.3 工程總投資及單位投資工程靜態總投資4511萬元,單位投資601元/kVA工程動態總投資4633萬元,單位投資618元/kVA6.2 220kV焦樓變電站擴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工程6.2.1 概述1. 工程概況:220kV焦樓變電站擴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工程。工程站址位于渦陽縣城北,交通及進出線方便。2. 工程資金來源:本工程融資方式為銀行貸款 ,資本金比例25%,融資年利率7.24%,資本金不計利息。3. 主要系統設計特征:(1) 220kV焦樓變電站擴建110kV渦北工業園出線間隔工程。6.2.2 編制依據(一
99、) 工程量:按可行性研究設計圖紙、說明、設備材料清冊以及概算編制工程量計算規則確定。(二) 套用定額:1.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第一冊“建筑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2.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第三冊“電氣設備安裝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3.電力建設工程預算定額第六冊“調試工程”(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4.電力建設工程概預算定額“補充本”(2006年版)及其使用指南。5. 工程道路、基礎及電纜溝等砼倒角工藝補充定額執行國家電網電定(2010)21號文6. 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2006年版)缺項者參照電力預算定額、地方定額以及類似定額編制。7. 20kV及以下配電網工程預
100、算定額第四冊“電纜工程”(2009年版)及其使用指南。8. 根據電定總造200712號“關于公布各地區工資性補貼的通知”工資性補貼差0.97元/工日計入取費基數。9. 安裝工程定額材機調整系數執行國家電網電定201109號文。10. 建筑工程定額施工機械價差調整按1.65%執行。(三) 項目劃分及費用標準:1. 項目劃分及取費標準執行2007年版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標準(國家發改委發改辦能源20071808號)以及相應的使用指南。2. 根據電定總造20093號“關于調整電力工程建設預算費用項目及計算標準的通知”,“電力建設標準編制管理費”等取費標準作相應修改。3. 勘察設計費和監理費按國
101、家電網公司電定(2010)7號文關于印發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勘察設計費概算編制辦法(試行)和監理費概算編制辦法計列。(四) 設備、材料價格:1. 設備價格參照近期同類工程招標價或信息價計列。2. 建筑工程定額中的主要材料價格按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使用指南(建筑工程,2006年版)計列,并根據當地最新市場信息價計列價差。3. 安裝工程材料取費價執行電力工程裝置性材料預算價格(2008版)并按國家電網電定(2008)26號文規定調整,材差按市場信息價計列。(五) 其他:1. 稅金按3.539計算。2. 建設期貸款利息按年利率7.24,當年開工,當年建成考慮。3. 本工程估算書編制水平年為2010
102、年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合 計 6.2.3 工程總投資及單位投資工程靜態總投資266萬元,工程動態總投資273萬元7 結論7.1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渦北工業園位于亳州市渦陽縣城北,其發展方向為洗、選煤及相應的煤炭再加工生產。渦北工業園計劃2012年投運,投產初期用電負荷約20MW,終期用電負荷約50MW,因此需在園區內新建1座110kV總降壓變電站來滿足渦北工業園生產負荷用電需求。本變電站作為XX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渦北工業園配套公用設施,不僅提供可靠電力,滿足該用戶的用電需求,而且對大用戶專線專供,降低損耗,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
103、會效益。因此,渦陽工業園建設110kV變電站是必要的。7.2 系統方案及建設規模7.2.1 接入系統方案220kV渦陽變110kV出線間隔有8個,已出線8回(渦北變1回、城南變1回、城西變2回、公吉寺2回、望月變1回、三星化工1回),全部用完,也無擴建可能性。220kV焦樓變110kV出線間隔有8個,已出線2回(渦北1回、海孜1回),還剩6個備用出線間隔,其中2個已規劃至高爐變。本報告根據本變電站的站址位置、周邊電網條件、電網規劃等因素,且根據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接入系統設計評審意見,本變電站接入系統方案如下:從本變電站新建2回110kV線路接入220kV焦樓變(211km)。本變電站1
104、10kV接入系統方案接線示意圖見附圖2。7.2.2 建設規??紤]渦北工業園今后電網負荷增長需要,初步設想本工程建設規模如下:主變容量:終期250MVA,本期150MVA和125MVA。電壓等級:110/10kV。110kV出線:終期4回(2回接入220kV焦樓變,2回備用);本期2回(2回接入220kV焦樓變)。10kV出線:終期20回,本期14回。無功補償:本工程本期在10kV側安裝28Mvar無功補償電容器,總容量為16Mvar,且為終期規模。7.3 系統保護1) 本期本站為末端負荷站,暫不需配置110kV線路保護。為了保證變電站的供電可靠性,應在本站配置一套110kV備用電源自投裝置,可
105、以實現110kV線路互投及分段自投方式。110kV備自投裝置接入過程層網絡,所需SV、GOOSE(開關量及跳合閘)均用網絡傳輸。2) 本站配置故障錄波及網絡記錄分析一體化裝置柜一面,故障錄波及網絡記錄分析一體化裝置應記錄所有過程層GOOSE、SV網絡報文、站控層MMS報文。3) 110kV渦北工業園備用線路保護及其他由于遠景備用線路暫未設計,因此本站設計中不考慮該線路保護配置,僅在二次設備室預留線路保護及母差保護安裝位置。220kV焦樓變電站110kV側為雙母線接線,終期110kV出線間隔8個,目前有110kV出線間隔4個。本期新建2個110kV渦北工業園間隔,為避免出線交叉,新建的兩個間隔給
106、化肥廠1、2線使用,原化肥廠1、2出線間隔給渦北工業園1、2線使用。原110kV焦樓化肥廠1、2線路焦樓變側均已配置iPACS-11LN02P型微機距離零序保護,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配置如下:1) 焦樓變本期擴建2個110kV出線間隔,每個間隔配置一套微機距離零序保護。采用2回線1面柜,共1面柜。焦樓變原化肥廠1、2線路微機距離零序保護改用作渦北工業園1、2線保護。本期新配置的保護用作化肥廠1、2線即可。2) 焦樓變側110kV母線已配置了BP-2B型微機母線保護,本期擴建的2個110kV出線單元接入原母線保護中即可。3) 焦樓變側現有的GDRL600型110kV線路故障錄波器,按遠景8
107、回110kV線路容量考慮,目前還剩余 4條線路的電流模擬量,因此,本期工程不需新增110kV線路故障錄波器柜。擬將本期擴建的2回出線接入原故障錄波器。4) 焦樓變未配置繼電保護及信息管理子站,本工程不需考慮。7.4 系統遠動及站內自動化本變電站的110kV母線及斷路器應隸屬于亳州供電公司調度管轄,主變和10kV部分由用戶自行管理。因此,本變電站應向亳州供電公司調度所發送變電站110kV部分運行的自動化實時信息。由于本站為用戶變電站性質,故電能量計量關口應設在饋電線路的電源側,即對側焦樓變電站的出線斷路器作為工業園變和電網之間貿易結算的計量點。貿易結算電能表配置主、副表各一塊,精度0.2S級。工
108、業園變共有2回110kV進線,考慮在110kV進線上各安裝受電電量校核表一塊,精度同樣為0.2S級。工業園變遠動信息和電能量數據接入亳州地調調度自動化系統,需要對亳州地調原有設備進行擴充和調試,適當開列調度配合費。7.5 系統通信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為新建的無人值班智能化變電站,建成后隸屬亳州地調調度管轄,需向地調傳送調度自動化信息、調度電話、計算機、變電站圖像監控信息,本設計將組織通道將上述信息傳送至地調。7.6 站址7.6.1 站址地理位置站址坐落于渦北選煤廠廠區東南角,緊靠至渦永公路的公路邊,交通便利,進出線方便。7.6.2 站址地形地貌站址所處地貌單元屬XX堆積平原,地貌類型單一
109、,其微地貌類型為河間平地。7.6.3 區域地質構造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本工程在50年超越概率10%的條件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相當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7.6.4 礦產和文物根據相關回復函證明,選址區未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根據文物部門提供的證明,站址處未發現文物。7.6.5 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及內澇由水文資料知渦陽縣城關節制閘上游最高洪水位標高為+31.67m,冬季為枯水期。7.6.6 進出線情況擬選站址進出線較方便。7.7 開工年限及投產年限本工程2012年初開工,2012年7月建成投運。7.8 工程投資估算及推薦方案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部分的投資估算由2部分組成(1) 變電站部分渦北工業園110kV變電站工程靜態投資共4498萬元。(2) 對側間隔部分220kV焦樓變擴建110kV出線間隔2回,靜態投資266萬元。工程投資見匯總表7.8表7.8 工程投資匯總表 金額單位:萬元序號工 程 或 費 用 名 稱靜態投資建貸利息動態投資一變電工程1渦北工業園110kV輸變電工程(變電站部分)44987.24%46202對側間隔部分2667.24%273合計4764489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