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上海市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方案(43頁).doc

  • 資源ID:415278       資源大小:197.50KB        全文頁數:4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上海市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方案(43頁).doc

1、上海市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大綱 . 第二部分 規劃說明書第二部分 規 劃 說 明 書目 錄第一章 總則3第二章 發展戰略構想4第三章 保護規劃原則與目標5第四章 保護框架規劃6第五章 保護等級與范圍9第六章 土地使用規劃 11第七章 人口與社會生活規劃14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 15第九章 保護與更新模式 16第十章 保護與更新政策建議 17第十一章 空間結構規劃 18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規劃 19第十三章 綠化系統與生態環境規劃 20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綜合防治 21第十五章 旅游規劃 23第十六章 歷史街道整治規劃 25第一章總則4第二章 發展戰略構想6一、優化戰略以文化

2、為核心、以旅游為支柱6二、 提升戰略突顯水鄉風情、構建園林城區7三、 疏解戰略減少常住人口、遷移公共設施7第三章 保護規劃原則與目標8第四章 保護框架規劃9第一節 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10一、自然環境要素10二、 人工環境要素10三、人文環境要素10第二節 保護框架的結構11一、 節點11二、 軸線12三、 區域12第三節 保護框架的主題12主題一:“水鄉橋鎮”突出“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格局為主的自然景觀風貌。13主題二:“歷史古鎮”突出歷史傳統為主的歷史景觀風貌。13主題三:“商貿市鎮”保護和繁榮古鎮商業街市,重現古松江府城“衣被天下”商貿重地的歷史特征。13主題四:“人文名鎮”以延續尊師

3、重教、文化育人、弘揚傳統藝術文化為主的文化民俗風貌。13第五章 保護等級與范圍14第一節 單個文物點保護范圍劃定141、文物的四至界限:14為保護文物古跡、古建筑、園林等的本身所劃定的范圍;142、建設控制地帶153、風貌協調區15第二節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保護范圍劃定16一、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劃定16(一)核心保護區161、文物的四至界限17(1)保護原則17(2)保護要求172、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17(1)保護原則18(2)保護要求183、沿河沿街重點風貌帶18(1)保護原則18(2)保護要求18(二)建設控制區19控制原則19(三) 風貌協調區19第六章 土地使用規劃20第一節 規劃目標

4、20第二節 規劃原則21第三節 總體構思21第七章 人口與社會生活規劃23第一節 人口規劃24第二節 居住條件24第三節 公共服務設施24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26第一節 保護區高度控制26第二節 視廊控制26第九章 保護與更新模式27第一節 保護與更新模式27第二節 保護與更新時序27保護與更新政策建議28第十一章 空間結構規劃29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規劃30第一節 陸路交通系統30第二節 水路交通系統30第十三章 綠化系統與生態環境規劃31第一節 綠地系統規劃31第二節 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31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綜合防治32第一節 環境目標32第二節 消防規劃32第三節 環衛設施規劃33第四節

5、 市政設施設計33第十五章 旅游規劃34第一節 旅游資源分析34第二節 旅游客源市場定位35第三節 旅游目標定位35第四節 旅游容量測算35第五節 旅游區域功能定位36第六節 旅游景點設計36第七節 旅游服務功能定位37第十六章 歷史街道整治規劃38第一節 類型分析與風貌評價39第二節 單體建筑整治措施39第三節 重點地段單體建筑細部保護與整治標準、措施40五、其它(過街六、立面裝飾、柱飾及特色構件等)42第四節 老石板路整治措施43 第一章總則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是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的規定,為指導松江古鎮保護和更新的協調發展,統籌安排松江

6、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各項保護與建設,提供古鎮保護和改造更新的技術法規依據和措施,按照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正在研究的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方法制定。本規劃以1991年編制的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1年編制的上海市松江新城總體規劃以及國家、市各級部門編制的有關規范、條例為基本依據。在本規劃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在服從總體規劃的同時符合本規劃的規定和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遵守本規劃的義務,并有權對違反本規劃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本規劃是在對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及區域各類文物古跡及松江區域及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實地踏勘,

7、全面了解松江區和永豐街道人民政府和松江人民對松江古鎮保護與建設的設想與意愿,詳細調查古鎮的歷史變遷,綜合分析古鎮的歷史特色,深入挖掘古鎮的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編制。本規劃分為五個層次(1) 松江區域文物古跡和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范圍為整個松江區域,面積約為604.78平方公里;(2) 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范圍為2020年松江新城總體規劃城區范圍(43.04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區面積約為23.56平方公里;(3) 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范圍為西至花園浜路,東至沈涇塘和黃墻港,北至園丁路,南至松匯路,面積約為123公頃;(4) 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重點歷史街

8、區和重點地段整治規劃范圍為1991年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所劃定的風貌保護區(面積47.3公頃),其中永豐街道片區為26.50公頃;(5) 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單個文物點各級保護范圍的劃定。(6) 本規劃的解釋權歸松江區人民政府。本次規劃的主要參考資料為: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1年編制)、上海市松江新城總體規劃(2001年編制)松江縣志松江老城區環境保護與開發研究董其昌史料南吳舊話錄五茸志逸松江老宅華婁續志殘稿(2本)云間志松江文化志第二章 發展戰略構想 松江古鎮區三大發展戰略為:優化戰略、提升戰略、疏解戰略。一、優化戰略以文化為核心、以旅游為支柱 文化為城市之魂,源

9、遠流長的松江文化極具親切近人的特質,歷史上名仕輩出源自于文化沃土的滋潤,加之近些年以松江大學城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設施的建設成就,古鎮區成為松江區和上海市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中心。古鎮區的發展要“以文為本”,通過文化作品的展示、文化節目的展演、文化藝術的交流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以古鎮千年府城的歷史特征及現狀體現的水鄉風貌為載體,保護中尋求發展,發展中強調保護,加強景點建設和旅游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旅游產品開發,使古鎮區不僅具有獨一無二的旅游景點,而且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務設施。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使之成為古鎮區的支柱產業,并緊緊圍繞旅游產業發展商業貿易等第三產業。二、 提升戰略突顯水鄉風情、構建園

10、林城區 縱橫的水網造就了松江古鎮格局,培育了松江人的生活習性,沿河部分地段整治的成功再次證明:水為松江之魅。古鎮區的發展應“以水為源”,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梳理現存的水系,并可借鑒上海住宅小區建設的經驗,在新的開發建設中積極引入水元素,以水為主題,營造水鄉風情。上海浦東是全國唯一的園林城區,浦西也將在幾年后向園林城區挑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使得松江古鎮區更有理由向園林城區的目標邁進,區新城的“大十字”綠軸和濱河綠帶是大手筆的造綠工程,相比較而言,今后古鎮區更多、更需要的將是精致細巧的造綠行動,這需要與水系的整治相結合,與新的開發建設相協調。三、 疏解戰略減少常住人口、遷移公共設施 松江新城總

11、體規劃確定了將滬杭高速公路以南地區的常住人口密度降低,常住人口的疏解需要與流動人口的變化趨勢結合起來,基于古鎮區的發展定位,今后隨著城市品位的提升,流動人口的增長將不可避免,接近甚至超出常住人口并非沒有可能,從而成為決定古鎮區環境容量的關鍵所在。 人口的疏解必須與功能的遷移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的減少古鎮區的城市活動總量。同時,為避免大規模城市改造對古鎮格局的破壞和沖擊,也需要有選擇地轉移古鎮區的部分功能。從早晚城東片區與古鎮區的高峰交通流可以看出,古鎮區的就業密度還是相當高的,降低就業密度不僅僅需要把古城區為數不多的工廠進行用地置換,更應當有步驟地遷移部分公共服務設施。從各方面的情況分析,與旅

12、游相關的商業服務設施還需進一步強化,而受制于用地規模的部分教育醫療設施則可以遷移到外圍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三章 保護規劃原則與目標根據上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1年)和上海市松江新城總體規劃(2001年),松江歷史文化名鎮以旅游、商貿服務、生活居住為主要職能,是集中體現“上海之根”、“府縣同城”、“衣被天下”歷史地位和古鎮地方傳統風貌和水鄉特色的中心。松江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其保護的中心主題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獨具特色的反映明、清及民國年間濃郁的江南水鄉風情的風貌景觀,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并成為傳承上海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典型區域。松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的內容包括各級文物

13、點保護,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各級保護范圍劃定,古鎮風貌保護,古鎮空間格局保護,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建筑高度控制和古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統經濟的發展等。松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的基本點是充分協調保護與更新改造、開發旅游、發展經濟與改善居民生活的關系,從發展的人文角度認識保護的含義,制定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規劃。松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原則是對于歷史街區,其整修需要始終堅持“修舊如舊,風貌協調”的保護原則,從尊重歷史、延續歷史、傳遞歷史的角度出發進行整修,重點體現文化內涵。具體設施過程中,根據不同保護對象,采取不同保護措施和保護方法。對沿河沿街民居實行“整舊如舊”保護,針對現有民居建

14、筑狀況的不同、歷史價值不一的情況,采取“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指導原則。對于已經確定的文保點或具有文物價值而且結構完整的民居,嚴格保存現狀;對于歷史建筑中部分存留、部分受損或功能有所改變的民居,從外立面到內裝修力求保持原狀;對于確有松江地方特色而結構已毀的民居,實行落地重建,做到“整舊如舊”,恢復原狀;對于解放后隨意搭建而又有損整體風貌的建筑物,堅決予以拆除,以恢復原來風貌。在整體保存原有建筑平面布局和風格的同時,做到屋面按原樣翻蓋,屋脊、天窗保持不變,天井、廳堂陳設布置保持地方傳統,使松江建筑文化內涵達到充分展現。對傳統街巷實行“原樣原貌”保護,為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居

15、民生活質量,在整修街巷時構筑管線共同溝。為了更好地明確保護的意義和方法,本規劃提出保護的綱領和目標保護古鎮風貌,整治歷史環境,發展旅游事業,振興松江經濟。第四章 保護框架規劃松江古鎮歷史悠久、風情獨特,文物古跡豐富集中,具有“上海之根”、“府縣同城”、“衣被天下”的歷史地位和保存比較完整的“一河兩岸”、“明清風格”的傳統格局,是一個具很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的歷史街區。保護框架規劃制定的目的是在概括提煉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對名鎮的整體歷史文化環境、重點歷史地段和單個文物保護點的保護,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整體地保護松江古鎮傳統的物質形態和文化內涵

16、。第一節 保護框架的構成要素保護框架由自然環境要素、人工環境要素、人文環境要素三部分組成。一、自然環境要素自然環境要素是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觀,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物候條件。松江古鎮歷史悠久,處于江南水網,風貌獨具特色;鎮外湖、蕩、潭、星羅棋布,鎮內河道縱橫,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島式集鎮。城鎮濱水而筑,匯水成市,全鎮主要為市河與沈涇塘、花園浜、蔣涇、黃墻港成L形轉折,夾河布滿房屋,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二街和橋梁縱橫的道路格局,以適應水運的需要。松江古鎮的橋、市、宅、街皆因水成,處處是一種風光旖旎的水鄉景觀,形成與眾不同的自然環境特色。 保護松江古鎮,必須對松江古鎮賴以生存的“小橋、流水、人家”為

17、主體的自然環境特征進行重點保護。二、 人工環境要素人工環境是指人們創建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環境。松江古鎮布局以河道為骨架,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橋、宅聯系融合為一體。古鎮內古宅黑瓦白墻,酒肆店鋪鱗次櫛比,街巷狹窄摩肩接踵,處處凝結歲月滄桑。同時,悠久的歷史遺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目前全鎮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經幢、興圣教寺塔),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永豐街道片區有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除此之外,松江古鎮以橋多而著稱,水景橋景融為一體,古鎮貼水成街,就水而市,其中點綴的古橋更是古鎮特色的重要構件。保護松江古鎮,必須對松江古鎮以

18、河道為骨架,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路的傳統空間格局和傳統民居、特色街市以及各類文物點所反映的人工環境特征進行重點保護。三、人文環境要素人文環境是指人們生活風貌的環境體現,它反映了居民的社會生活、生活習俗、生活情趣和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松江古鎮地靈人杰,文化傳統悠久,陸機、唐詢、陸云、楊維楨、董其昌、何良俊、顧正誼等先賢們所創建延續的高雅文化和其它民俗文化共同構成了松江古鎮的人文環境特色。保護松江古鎮,必須對松江古鎮千百年來居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生活情趣、文化傳統、工藝美術、民族特色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特征的保護。表21 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傳統特色構成要素自然環境河流市

19、河、沈涇塘、黃墻港、蔣涇氣侯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產魚鮮、蔬果、糧油等古鎮格局以“丁”字形河道為骨架,因水成街、引水成市傳統街巷倉橋南灘、秀野橋灘、跨塘橋灘、倉橋灘、王家灘、秀南街、倉城街、倉南弄等宗祠民居葆素堂、杜氏宗祠、費驊宅、杜氏宅、趙氏宅、朱氏走馬樓、花園浜過街樓、沈氏三宅、沈氏二宅、褚氏宅、葛氏走馬樓、雷氏宅、倉橋灘過街樓等文物勝跡頤園等橋梁碼頭云間第一橋、大倉橋、秀野橋、秀南橋、秀塘橋等 人工環境 人文環境名人軼事陸機、唐詢、陸云、楊維楨、董其昌、何良俊、顧正誼等文化教育文化風尚、傳統教育、中小學校、書畫藝術、對聯題刻節日喜慶正月初四、二月十九、十二月

20、下旬等民俗風情滬劇、農民書、小青班、打唱班、田山歌、皮影戲、串馬燈、草龍等 第二節 保護框架的結構松江古鎮外有河湖環列,內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更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它們是松江古鎮悠久歷史的積淀,是古鎮傳統文化的體現。這些要素反映在物質空間形態上為節點、軸線和區域的三個層次,它們在空間上互相聯系,共同架構起松江古鎮的空間格局和文化體系。保護框架的結構包括節點、軸線、區域三部分以及它們相互間的有機關系所共同構成的城市景觀特色。一、 節點節點是人們感覺和識別城市空間的重要參照物,也是人流聚集的核心。(1) 自然景觀類:水體(市河、沈涇塘、黃墻港、蔣涇等)(2) 建筑物類:樓閣、寺觀、祠堂、民居、街市等。

21、(3) 構筑物類:古塔、碼頭、城墻、古橋、古井、巷道、古木、牌坊等。二、 軸線軸線是人們組織生活的主要道路,亦是人們體驗古鎮的主要通道,主要沿河延伸。(1) 水鄉特色風貌軸:即沿市河等水系延伸的反映江南水鄉特色風貌的軸線,古鎮的傳統特色主要反映在這一軸線上。(2) 特色街道商業軸:即中山西路主要商業街,熙熙攘攘的街道鋪裝青石板,兩邊各色店鋪林立,在街的交匯處往往形成較大的交易集市。(3) 古宅居民生活軸:主要為秀南街與沿河兩側的居民生活街巷,狹窄的街道尺度,各家各戶的大宅排列街上,另有許多與河道垂直的以備弄形式串聯民居院落的生活軸,均體現著濃郁的傳統居住生活場景。三、 區域區域是指具有某種共同

22、特征的地段或街區,人們在其中活動能得到與其它的地段或街區明顯不同的感受。松江古鎮本身具有獨特的歷史街區,隨著松江新城的建設,城市中心區逐步離開古鎮發展,使得古鎮區能夠保持相對完整,但是必須重點強調古鎮的邊界和中心,使古鎮能夠形成具有獨特性格的完整空間。表22 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傳統特色構成結構節 點 軸 線 區 域歷史街區水鄉特色風景軸傳統街巷商業軸古宅民居生活軸水體 園林 民居祠堂 店鋪 樓閣古井 古橋 古木 主 題水鄉橋鎮歷史古鎮商貿市鎮文化名鎮 第三節 保護框架的主題保護框架的主題的確定是為了突出保護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整體內涵,體現松江古鎮的特色。主題一

23、:“水鄉橋鎮”突出“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格局為主的自然景觀風貌。(1) 保護松江古鎮的自然景觀,主要以保護水體本身和以水為主體的空間輪廓線以及沿河建筑物和構筑物為主,嚴格控制水質,控制沿河高度、體量和形式。(2) 開辟和完善水上游覽線路,加強水上服務設施。(3) 體現城鎮生活與水息息相通的地方特征,體現居住生活的親水性特點。(4) 保護沿河橋梁、駁岸、河埠、船鼻等水體構件,重點突出松江古鎮中橋梁多、古、趣、雅的特點。主題二:“歷史古鎮”突出歷史傳統為主的歷史景觀風貌。(1) 保護歷史遺跡,保護各級已公布和待定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有特色的歷史地段,劃定各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保護等級,控制周圍建筑

24、高度,確定保護措施,整治歷史環境,以延續和恢復明清、民國初年時期的歷史風貌,再現以“上海之根”、“府縣同城”歷史風貌為主的歷史景觀風貌的保護。(2) 合理利用歷史遺存風貌資源,部分可進行功能置換(3) 根據旅游業商業開發的要求,可酌情恢復少量歷史遺跡,作為新的公共建筑及旅游服務設施使用。主題三:“商貿市鎮”保護和繁榮古鎮商業街市,重現古松江府城“衣被天下”商貿重地的歷史特征。 (1) 全面整體保護原有街市格局、尺度和特色空間,特別體現本歷史街區在歷史上的交通門戶、商業貿易重要場所的歷史特征。(2) 保護中山西路商業街的傳統風貌,完善原有前店后坊的商業建筑群特征。(3) 鼓勵恢復產商結合的前店后

25、坊式的建筑形制,進行傳統商品的生產和貿易。 (4) 鼓勵開設情趣古樸的茶樓、飯店、書場等設施,開設刺繡、圖書、古玩、文化用品等的商店。主題四:“人文名鎮”以延續尊師重教、文化育人、弘揚傳統藝術文化為主的文化民俗風貌。 (1) 嚴格保護國家級、市(省)級、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周圍環境,并重點挖掘文物內涵及其歷史意義。(2) 保護秀南街歷史上及現狀的居住性特征,維持水鄉古鎮寧靜優雅的居住生活氣氛并保護重要民居周圍的歷史環境。(3) 保護和挖掘陸機、唐詢、陸云、楊維楨、董其昌、何良俊、顧正誼等名人的遺跡、遺蹤,宣揚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愛國主義精神。(4) 保護和挖掘松江的民俗文化,如水鄉服

26、飾、傳統手工藝品、特色飲食、歲時習俗等,并體現居民生活情趣,體現民俗生活氛圍。 第五章 保護等級與范圍第一節 單個文物點保護范圍劃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工程建設,并且“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在這個地帶內修建新建筑和構筑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 松江古鎮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經幢、興圣教寺塔),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其中永豐街道片區有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以及尚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較有價值的文物古跡

27、點若干處。為了對這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切實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各個文物點按規定距離劃分不同等級的控制地帶,執行不同等級的保護規定,以使古城環境風貌符合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保護等級和范圍的確定,既可保證文物保護單位本身的完整,又可保護文保單位周圍的環境,使周圍的建筑物、構筑物與文物保護單位保持合理的距離和高度,并協調環境氣氛。保護級別分為三級:1、文物的四至界限:為保護文物古跡、古建筑、園林等的本身所劃定的范圍;指列為國家、省、市級的文物古跡、建筑、園林等本身(指四至范圍界限以內地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得少于圍墻外九米,市(省)、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得少于圍墻外六米

28、)。所有的建筑本身與環境均要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并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該保護區內現有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必須堅決拆除,且保證滿足消防要求。2、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文物的四至界限范圍外劃定的保護范圍界限,目的是使這些受到保護的對象確保不受物質的破壞,而且其周圍環境也得到有效的控制;即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即絕對保護區)以外劃一道保護范圍(一般為絕對保護范圍界線外50米100米為一圓周,但視現狀建筑、街區布局而定)。要求確保此范圍以內的傳統建筑物、街巷及環境基本不受破壞,如需

29、改動必須嚴格按照保護規劃執行并經過有關部門審定批準。(1) 對寺廟庵堂、祠堂、府第、私家園林、古井等這幾類較低矮的建構筑物,該保護區內應控制為防火綠化帶或居民形式的平房,建筑物高度控制為二層,總高度為7米,對城墻、城門樓等較高大的建構筑物,該保護區應控制為防火綠化帶或民居式的建筑,建筑物高度控制三層,總高度為10米。(2) 該區內凡保留的傳統民居建筑應加強維修,無需保護的建筑應逐步拆除,新建建筑色彩應采取黑、白、灰及松江民居特有的色彩、裝飾、建筑形式。建筑之間保留一定的防火間距,并滿足消防要求。 該區內凡有新建工程設施,建筑項目應滿足保護對象的要求,所有的建設活動,包括地上、地下均需經城建局、

30、文管會和名城辦的審核批準,在外觀、造型、體量、高度和色彩上都要與保護對象相協調。3、風貌協調區:指在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以外劃定的保護范圍,目的是使周圍環境與文物本身取得協調。在重點保護區之外再劃一道界線(一般為絕對保護范圍界線外50米200米為一周,但要視地形、地貌、現狀建筑、街區布局而定),要求在此范圍以內的建筑和設施在內容、形式、體量、高度上要與保護對象相協調,以取得合理的空間與景觀過渡,保護古鎮的環境風貌。 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文物管理部門指導并同意下進行,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建筑形式以坡屋頂,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最大建筑高度為五層,總高度

31、為16米。建筑功能應以居住與公共建筑為主,對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筑必須搬遷和折除,近期拆除有困難的都應改造其外觀和色彩,以達到環境的統一,遠期應搬遷和拆除。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文物三級保范圍的劃定由四個方面因素確定。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劃定主要考慮視線分析、噪聲環境分析、文物安全保護要求和高聳建筑物的觀賞要求及古城區的整體保護要求綜合分析制定。 1、視線分析:正常人目視距離為50-100米,觀察個體建筑的清晰度距離為300米,正常人視野范圍為60。角的圓錐面,這樣若從某處觀察一景點,這種視野成為景點的襯景,而襯景的清晰度為300米,其中50 -100米的景物更引人注目,根據這個原理,擬定

32、50米、100米、300米三個等級范圍; 2、噪聲環境分析:考慮到噪聲對古建筑的破壞及對旅游者的干擾,噪聲應控制在55分貝以內,最理想應該達到45分貝,按照這個要求,距離保護點100米,噪聲為50-54分貝較為合適,因此,50米、100米、300米為從噪聲干擾角度出發的三個等級的劃分保護范圍; 3、文物安全保護要求: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周圍要劃出50米的保護范圍,不得有易燃、易爆、有害氣體及性質不相符合的建筑及設施,考慮其周圍環境保護要求,可分為50米、100米、300米三個保護等級; 4、高聳建筑物的觀賞要求分析:根據實驗觀察距離為建筑物高的2倍,視角為27。角時為觀賞單個建筑物的最佳位置,

33、觀賞距離為建筑物高3倍時得到良好的群體觀賞效果,由此也可劃出50米、100米、300米三個保護范圍。 通過以上四個因素的綜合分析,我們得出50米、100米和300米為劃分三個等級的基本范圍,但是文物保護范圍劃定不能采取機械的幾何劃分法,因此規劃以這三個數據為依據,根據松江各類文物點的實際情況,以有利于規劃實施為原則進行三級保護范圍的劃分。第二節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保護范圍劃定根據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議紀要所強調的:“將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中保持著傳統格局和風貌的歷史地段,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加以保護,是展示城市發展的歷史延續性和文化特色,反映名城傳統格局和風貌的現實可

34、行的做法。”松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在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三級范圍的同時,對傳統街區、民居街坊等有保護價值及對古鎮風貌構成重大影響的對象與其周圍地區劃定為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是松江歷史文化名鎮特色風貌集中體現的區域,對其劃定保護范圍,確保古鎮歷史風貌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弘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考慮到松江古鎮及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自身情況及周圍環境,根據保護需要,實事求是地劃定保護范圍及保護層次,本規劃將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劃分為兩個層次:核心保護區及建筑控制區,在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外設置風貌協調區。一、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劃定(一)核心保護區 其內

35、涵及具體劃定界限原則為應盡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包含該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保存著歷史信息的遺存”,以及載有真實歷史信息的傳統建構筑物,是古鎮歷史文化價值的核心體現區域。 為確保古鎮和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視覺景觀的連續性,以形成“較完整的歷史風貌”,核心區劃定應體現小而精的原則。本著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在詳細周密的實地踏勘并對調查結果分析評定之后科學、嚴格、實際地劃定。核心保護區可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項保護基金的援助施放區域,以有限資金的重點投放,以精致代粗糙,起到保護試點和帶動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大致有以下三部分組成:主要街道的視線所及范圍的建筑物、重要的文物古跡、傳統建筑物以及連接這些傳統

36、建筑物的視線所及范圍的建筑物、構筑物所共同組成的區域。在本保護區內主要包括:1、文物的四至界限定義:已經公布批準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待定的文物保護單位)本身和其組成部分的四至界線以內的地區。保護項目:已公布批準和待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古代宅院:費驊宅、杜氏宅、趙氏宅、朱氏走馬樓、沈氏三宅、沈氏二宅、褚氏宅、雷氏宅寺廟庵堂:葆素堂、杜氏宗祠、花園浜過街樓、葛氏走馬樓、倉橋灘過街樓勝跡:頤園、古橋(云間第一橋、大倉橋、秀野橋、秀南橋、秀塘橋)、古井、古樹、船鼻子(1)保護原則 所有的建筑本身與環境均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原有狀況、面貌及環境。如需要進行必要的修繕,應在

37、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并嚴格按審核手續進行。該保護區內現有影響文物原有風貌的建筑物、構筑物必須堅決拆除,且保證滿足消防要求。(2)保護要求產權性質:應逐步由區政府收回建筑產權,恢復原建筑性質和使用功能或辟為文物保護點,由專人管理,作為旅游展覽定時開放。建筑形式: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其它有關法令、法規所要求的程序進行。不能隨意改變原有狀況與環境,不得施行日常維護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損環境、觀瞻的項目。在必須的情況下,對其外貌、內部結構體系、功能布局、內部裝修、損壞部分的整修應嚴格依據原址原樣修復,并保證滿足消防要求。高度控制:保持現狀或根據原狀

38、恢復。2、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定義:為了保護文物的完整和安全所必須控制的周圍地段。(1)保護原則在該區內的各種修建需在城建部門及文管會等有關部門嚴格審批下進行,其建設活動應以維修、整理、修復及內部更新為主。其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較大的建筑活動和環境變化應由專家評審。(2)保護要求建筑的形式應為坡屋頂,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應以黑、白、灰為主色調,高度為二層,功能應為居住或公共建筑。3、沿河沿街重點風貌帶(1)保護原則要求確保此范圍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和環境不受破壞,如需改動必須嚴格按照規劃執行并經過有關部門的審定批準。各種修建需在規劃

39、管理部門及文管會等有關部門嚴格審批下進行,其建設活動應以維修、整理、修復及內部改善為主。其建設內容應服從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要求,其外觀造型、體量、色彩、高度都應與保護對象相適應。(2)保護要求 沿河風貌帶水鄉古鎮的沿河風貌帶應保持原有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傳統特色,沿河街道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建筑功能以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為主,建筑形式應為坡屋頂,門、窗、墻體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建筑高度為12層,1層建筑檐口高度為2.73米,二層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5.4米,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紅褐色、原木色等。河水應保持流暢、潔凈、不可有異狀漂流物,應整治河道。建筑小品如駁岸、欄桿、休息座椅等應具有水鄉傳統特

40、色,沿河綠化應與水鄉古鎮風貌協調,樹種選擇應符合歷史環境。 街市風貌帶古鎮街市應保持原有的空間尺度,保護騎樓、門券、牌坊、廣場等空間元素,地面鋪砌應恢復水鄉傳統特色,采用石板鋪砌,原有的電線桿、有線電視天線等有礙觀瞻之物應取掉,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廁、標牌、廣告、招牌、路燈等)具有地方特色,不宜采用現代城市的做法。兩側建筑功能應以傳統民居和公共建筑為主,鼓勵發展傳統的商鋪茶肆和產商結合的手工作坊,建筑形式應為坡屋頂,門、窗、墻體等形式應符合風貌要求,建筑高度為12層,1層建筑檐口高度為2.7-3米,2層建筑檐口為4.65.7米,色彩控制為黑、白、灰及紅褐色、原木色等。 傳統民居區選擇相對完整

41、地段加以維修恢復,保持原有空間形式及建筑風格,功能為居住及公共服務設施,古井、樹木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間(如街頭廣場、井臺廣場)應予以保留,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應予以改造或拆除。對該區內保留的傳統民居應加強維修,建筑色彩應取黑、白、灰及其它江南水鄉傳統民居的色彩,建筑裝飾、建筑形式應采用民居形式的坡屋頂黑瓦房,建筑門、窗、墻體及其它細部必須是江南水鄉傳統民居的做法,建筑功能為居住建筑或開發為民居展覽和民居旅館。(二)建設控制區建設控制區是核心保護區的“背景”地區,其具體劃界原則為:考慮地貌、植被等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考慮由主要景觀視點向四周眺望時景觀的完整性,結合道路、河流等明顯的地

42、理標志,兼顧行政管轄界限。在本保護區內主要是為了保護和協調文物古跡及古鎮主要風貌帶的完好所必須控制的地段。控制原則該范圍內各種修建性活動應在規劃、管理等有關部門指導并同意下才能進行,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以取得與保護對象之間合理的空間景觀過渡,在此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文物管理部門等批準、審核后才能進行。(1) 控制要求 功能性質:功能應以居住和公共建筑為主,其建筑內容應根據文物保護要求進行。 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以坡屋頂為主,體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對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舊建筑,除必須搬遷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應改造其外觀形式和建筑色彩,以達到環境的

43、統一,遠期應搬遷和拆除。 高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為4層以下,4層檐口高度為12米。(三) 風貌協調區(1) 定義: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古鎮的傳統風貌和加強古鎮區的特色,在松江古鎮區域內劃定環境協調區。(2) 控制原則:在此范圍內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須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綠化帶”的原則。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壞古鎮風貌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該保護范圍內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批準、審核后方能進行。(3) 控制要求:該區內的新建筑應鼓勵低層,原則上不超過6層,總高度不超過18米,街坊內部建筑高度應嚴格按照“松江古鎮高度控制規劃”執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

44、設行為,對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應停止其建設活動,并在適當的條件下予以改造。第六章 土地使用規劃第一節 規劃目標古鎮區土地使用規劃在上海市松江新城總體規劃(20012020年)的基礎上,結合古鎮區的保護要求,對于古鎮區的土地使用進行調整和深化。根據保護古鎮特色與風貌的原則,通過對現狀土地使用的合理調整,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土地,從而更好地維持古鎮的風貌特色。同時又改善居民生活。發展旅游,成為松江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第二節 規劃原則1、保護原則即保護松江古鎮區的城市形制、空間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跡等歷史文化構成要素,延續城市歷史文化環境。2、發展原則即貫徹歷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傳統的

45、歷史文化環境在現階段的現實積極意義,同時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品質。3、效益原則積極開辟和利用松江古鎮區新、老景點,發展旅游事業,振興松江古鎮區的傳統經濟,實現社會、環境、經濟和文化效益的統一發展。第三節 總體構思1、處理好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與新城區關系,利用新城區的發展疏解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人口及調整部分用地性質。2、結合用地布局調整,在居住用地中挖掘新的有價值的文物性建筑,將其劃為文物古跡,并納入科教文體用地中。3、考慮旅游交通問題,在歷史街區外圍增加停車點及停車面積,并開辟旅游碼頭。4、規劃在古鎮區邊緣和內部新增綠地,并疏通部分水系,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態環境。5、結

46、合工程管線規劃,增加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土地和設備保障。6、逐步搬遷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范圍內的工業企業,結合古鎮區的保護與整治,改造工業用地,按照保護與開發要求轉換使用性質。7、調整現狀部分綜合效益較低的用地性質,對其進行再開發,轉變為商業服務、文化娛樂、博物展覽等為旅游業服務的用地。8、利用原有居住用地間的部分棄置地,規劃新增公共綠地及休憩、集散廣場用地,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及居民、游客的生活、游覽環境。表24 土地使用規劃平衡表(永豐街道片區核心保護區范圍內)代碼用地名稱項目面積(ha)比例(%)R居住用地2.6415.48C2商業金融用地7.8245.7

47、7C3文化娛樂用地0.392.28C7文物古跡用地2.1012.30U其它公共設施用地0.191.09S道路廣場用地2.3914.00水域1.559.09總用地17.08100注:核心保護區范圍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積為120288m2,其中居住面積26444 m2(平均容積率1.0),商業面積93844m2(平均容積率1.2)。表25 土地使用規劃平衡表(永豐街道片區建筑控制區范圍內)代碼用地名稱項目面積(ha)比例(%)R居住用地10.0728.14C2商業金融用地10.0027.92C3醫療衛生用地0.952.64Cl行政辦公用地0.150.43C5教育科研用地3.239.03C7文物古跡用地

48、0.060.15U其它公共設施用地0.912.54S道路廣場用地5.0914.20G1公共綠地2.657.41停車場0.631.77水域2.065.75總用地35.80100注:建筑保護區范圍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積為240710m2,其中居住面積100752m2(平均容積率1.0),商業面積139958m2(平均容積率1.4)。表26 土地使用規劃平衡表(永豐街道片區風貌協調區范圍內)代碼用地名稱項目面積(ha)比例(%)R居住用地31.9145.31C2商業金融用地10.7615.27C3醫療衛生用地1.011.43Cl行政辦公用地1.181.68C5教育科研用地10.1814.45S道路廣場用

49、地9.3613.25G1公共綠地2.793.96停車場1.071.52水域1.213.14總用地70.43100注:風貌協調區范圍可以提供的建筑面積為586942m2,其中居住面積414817m2(平均容積率1.3),商業面積172125m2(平均容積率1.6)。9、在土地合理開發和使用規劃的基礎上,規劃區范圍內可以容納的總建筑面積為958400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積約為542000平方米,商業面積約為406000平方米,平均容積率為0.77。第七章 人口與社會生活規劃規劃原則是在對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的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居民意愿調查,對未來松江居民的人口構成、生活

50、方式的變化發展作出合理的預測,并通過物質設施的建設去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第一節 人口規劃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現有常住人口約為9835人,人口結構呈現明顯的老齡化傾向。按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總用地123公頃計算,人均建設用地為125平方米。根據古鎮歷史街區的定位,規劃保留古鎮居民居住,但適當控制人口規模,降低人口密度。遷出人口由政府安排至新城區居住,并給予資金與政策的相應補償, 合理保持居住人口、就業機會和繁榮程度三者之間的平衡。根據用地標準,并考慮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用地的特殊性和現狀的用地性質,規劃常住人口控制為15000人。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人均建設用

51、地約為82平方米。規劃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旅游人口容量為13500人日,最高峰控制為20000人日,并適當向周邊風景區加以疏導。第二節 居住條件作為住區更新,主要的矛盾在于解決居民對公共環境的要求。規劃擬對原來建筑外部功能混沌空間精心梳理,形成多級網狀的外部交往空間,形成江畔碼頭街巷及公共建筑(公共交往空間)組團院落(半公共半私密空間)私家住宅(私密空間)的結構。對居住建筑單體改造應充分尊重傳統文化,貫徹生態的觀念,弘揚中國傳統建筑同自然的和諧共生的哲學觀。對居住室內的改造和內部設施的改造以適應核心家庭增多的趨勢:食宿分室、衛浴分離等。并從傳統居住模式中吸取豐富的養料,充分發揮居民在對

52、自己住宅建造過程中的創造力。第三節 公共服務設施根據現狀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分布,增加居民日常生活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方便日常生活,增加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居住環境的吸引力。為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居民服務的公共建筑設置在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以南北,玉樹路、永豐路兩側及新建的住宅區用地內。第八章 建筑高度控制第一節 保護區高度控制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核心保護區內絕大多數傳統建筑為一、二層,新建建筑多達到三層、四層,核心區基本維持鄉土民居平緩、樸實的面貌,但古鎮內已經有若干多層建筑建設,周圍環境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傳統建筑一層建筑檐高大多為2.43m,二層檐高4

53、.85.7m,建議控制高度與現狀協調。文物保護點內建筑高度控制為嚴格控制原有高度。核心保護區內嚴格控制原有高度,新建或改建建筑一層檐口高度不超過3m,二層不超過5.4m,總高度不超過6 m,以滿足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地段和重點地段古建筑傳統風貌的保護要求。建筑控制區內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層以下,建筑由地面標高起二層檐口高度不超過6 m,總高度控制在12 m。風貌協調區內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建筑物控制在6層以下,總高度不超過18 m,以滿足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整體傳統建筑風貌的保護要求。重要文物點周邊按照視線分析的結果控制高度,總體符合古鎮總體保護的要求。第二節 視廊控制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

54、區)內控制各街巷、沿江沿河等視線通廊,通廊范圍內的建筑高度由視線分析結果進行控制。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內控制傳統街巷兩側的高度控制。二層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5.4m以下,一層檐口高度為2.73.0m,同時保證街巷兩側錯落有致。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內控制市河邊、沈涇塘及黃墻港兩側的建筑高度。一般二層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5.4m以下,一層檐口高度為2.73.0m,同時保證河流兩側錯落有致,河流上方不得出現任何有礙觀瞻的建筑物或構筑物。 第九章 保護與更新模式第一節 保護與更新模式保護與更新模式規劃本著保護傳統空間格局,充分考慮現狀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對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建

55、筑及外部空間提出分區保護和改造的措施。保留對80、90年代興建的建筑較集中的區段,建筑多為磚混結構,質量較好,同時如果與環境沖突不大,采取保留的態度,維持現狀,并對其以后的粉刷和外立面裝修提出要求。遠期采取拆除、改造與逐步淘汰的辦法。保護保持原樣,以求如實反映歷史遺存。對文物點以及沿河沿街傳統風貌建筑帶中建筑質量和建筑風貌都較好的地段,采取保存的方式,對個別構件加以更換和修繕,修舊如故。改善原有建筑結構不動,局部修繕改造,主要對明清民國傳統建筑較集中成片的區域,采用成片保護的方式,在保護建筑的格局和風貌、治理外部環境、修舊如故的同時,重點對建筑內部加以調整改造,配備廚衛設施,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56、更新對古鎮傳統風貌影響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新建建筑依照風貌保護的要求進行設計,嚴格控制層數及尺度。整飭對位于重點地段的一些新建的、近期難以拆除的風貌較差,尺度較大,高度過高的私人住宅與辦公建筑,采取外立面整飭、層數削減的措施,使其與傳統風貌相協調。第二節 保護與更新時序由于松江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復雜性與難度,為使資金的投入能夠形成良性循環,長遠而有效地保護與開發古鎮旅游資源,因此考慮保護與更新的時序問題,根據各地塊、各景點的區位和重要程度,制定分期建設規劃。時序為:近期(20022005)、中期(2006-2010)、遠期(2010-2020)。保護與更新政策建議合理的政策引導是

57、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更新工作順利進行的保證。有利于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保護的重點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其操作模式是“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1、利用經濟類政策、行政性政策與法律性政策,利用經濟杠桿協調平衡工作。2、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街區、歷史地段的保護是公益性行為,而非開發性行為。3、古鎮保護的目的是保護世界性的、全人類所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4、古鎮的旅游開發是建立在古鎮完整、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的,保護是前提,旅游開發是保護古鎮同時使居民與政府、投資方獲得應有經濟收益的一種手段,并非保護的目的。5、借助上海市大旅游區的整體發展戰略,使

58、松江古鎮及周邊重要景點成為黃金游覽路線上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展開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啟動性工作,并漸漸使其步入良性循環。6、古鎮保護屬于政府職能范圍,應主要負責規劃的實施工作。7、保護整治的同時著重改善居住生活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8、資金方面提倡“投資方多出一點、政府少出一點、私人再出一點”的模式,政府應利用好國家財政性撥款、地方財政性撥款、集體單位、社會贊助、區級政府與行政調撥、居民籌款等資金。9、針對居住人口密集的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以及重要歷史地段、歷史街道的保護與整治,設立專門貸款,給整治房屋的戶主,用于房屋的整治與維修。盡量考慮保留老住戶,外遷新住戶。對私房居民,鼓勵自己維

59、修,政府進行補貼。對無力自修的居民,則考慮收購或置換房產,使人口外遷。10、根據本規劃制定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辦法,通過法律手續完善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的保護工作。11、設立保護資金,對保護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嚴重違反松江古鎮保護的有關部門規定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處罰。第十一章 空間結構規劃空間結構由開放空間系統、可指認的地域空間、特色街道空間、空間標志點、視覺控制點和空間認知點六部分組成。在對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歷史形成的外部和內部空間結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內外有特色的城市空間要素提煉概括,保持并強化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

60、道片區)的空間格局。1、保護并強化以市河、沈涇塘、黃墻港等河流自然空間環境為背景的古鎮內部空間,構筑古鎮的開放空間系統。2、保護及整理各傳統街巷兩側的商業店鋪與傳統居住建筑群,整修各處公共建筑,有選擇地恢復與重建已毀的一些重要公共建筑,以完善松江古鎮的傳統聚落結構與內容。同時使之成為集中反映明清民國時代民俗民風的傳統街區和真實留存傳統居住空間的傳統居住地域,成為觀賞、旅游、休憩的場所。3、保護及恢復松江古鎮特有的古鎮依河而建,河流為古鎮命脈,古鎮以中山西路、秀南街為骨干,其它街巷與呈發散狀相連的傳統格局,對各傳統街巷、橋頭廣場、河邊碼頭都應嚴格保護,使細部環境構筑物形成體系,烘托出鄉土聚落的無

61、窮韻味與地方風情,尤其要重點保護各處碼頭與街巷、河流和古橋共同構成的公共空間節點。4、保護傳統民居街區,以傳統的居住形態為范本,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某些有特色的建筑,改造內部結構,恢復“下店上宅”、“前店后宅”、“深宅大院”、“尋常人家”的傳統居住空間格局,成為真實留存傳統居住空間的傳統居住地域。第十二章 道路交通規劃第一節 陸路交通系統1、外圍交通在保證不打破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原有寧靜氣氛的前提下應充分保證其應有的交通可達性,成為充分提高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居民生活質量和發展旅游的保障,并為新區開發建設和全城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由于古鎮歷史街區面積較大,街道較長,故設

62、置多個機動車輛進出口,滿足交通運輸的需要,也保證古鎮的消防安全。3、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內街巷如中山南路及秀南街應保持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步行方式。4、在中山西路上需嚴格限制機動車輛交通,只在特殊時段及特殊情況下允許機動車輛通行。5、秀南街禁止任何機動車輛進入,且需嚴格限制現代交通工具如摩托車、自行車的使用。6、古鎮外圍的道路應大力進行綠化,成為新、老區之間的自然過渡和銜接。第二節 水路交通系統1、開辟水上穿梭旅游路線。 2、水上環路游線,串聯古鎮主要景區,充分發揮江南古鎮特色,為水鄉風情提供一道饒有趣味的游線。3、充分發揮水上交通對生產、生活的實際作用和價值,使之成為同陸上交通有機結合

63、、優勢互補的重要交通手段。第十三章 綠化系統與生態環境規劃第一節 綠地系統規劃1、在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開辟公共開放綠地,主要利用名勝古跡點、毀棄民居遺址及現有閑置地,均勻分布在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各處。2、古鎮內綠化應多采用單株及多株觀賞樹種的傳統種植手法,避免使用大片草坪綠化。3、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中心綠化結合東、西部廣場的整治進行詳細設計,作為廣場用地性質。4、結合頤園建筑群的恢復建設頤園公園,成為古鎮內主要的公共綠地。5、豐富原有的沿及條河流的綠化層次,對與古鎮風貌不協調的植物配置和種植設計進行調整。6、建設市河開放性的沿河綠化帶,打通景觀視廊。7、加強古鎮區

64、道路與街巷的行道綠化。8、強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綠化,種植單株觀賞植物形成視線吸引點;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提倡居民對各自的庭院進行自賞綠化布置,為街區內部的老屋舊街增添綠色的生機。第二節 綠化與生態環境保護1、嚴格保護古鎮及周邊地段所有古樹名木,體現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的悠久歷史與優美環境。2、對區域范圍內的古樹名木,應由區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古樹名木的檔案和標志,劃定保護范圍,加強養護管理。3、對區域范圍內的所有古樹名木進行拍照、掛牌、標明樹名、學名、科屬和負責單位。4、對區域范圍內的成片樹林區,應由區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保護范圍,加強保護管理,嚴禁隨意砍伐。5、充分保

65、護和維持水體原有的歷史景觀風貌,通過對社區生活環境的改善,提高居民和游客的衛生意識,加強對河道水系的管理和清潔工作,對護城河等河道加以整治和疏通,清除垃圾及異物,保證水上景觀視廊的清潔與暢通。6、各類設施的配置,應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重視綠化空間的組織,盡量減少對空氣、水體、土壤的污染,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與綜合防治第一節 環境目標全面控制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使居民住宅區、水源保護區、自然風景區的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使松江古鎮城鎮生態環境的質量與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檔次。防止并杜絕河流的水質污染問題,通過地域間協商,搬遷有污染的工廠等,加強上游水源的保護,并注意對居民

66、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工作。大氣環境質量:一類大氣環境質量保護區包括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各風景保護區、山體、林區及其緩沖帶,應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一級水平;二類大氣環境保護區除上述范圍的其它地域,應達到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二級水平。水環境質量:河流水質符合景觀娛樂用水()類,并符合國家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在此河段中劃定集中式飲用水保護區的功能區。第二節 消防規劃1、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火災隱患較多,需從各個方面進行消防設防。2、主要依據國家頒布的古建筑消防規范開展工作,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3、電力架空線改為地埋電纜,室內線路包絕緣套管,減少線路火災。4、

67、近期采用罐裝煤氣,遠期通過改造后采用管線集中供應燃氣,減少火災發生率,限制煤爐的使用。5、按有關部門規范設置消火栓,間距不小于120米,重點地段不小于80米。開辟一定的消防應急通道,利于救火與疏散。6、由于消防車難以進入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內部,故在核心區內共設置8處消防所,內置可移動高壓水泵及水龍帶等其它消防設備。城區消防站配置人工攜帶式消防設備,有火警時,用人工帶到現場。7、加強居民防火意識,普及救火設備使用知識。8、結合古鎮區原有傳統消防工具,充分利用本城人力、物力組織民間消防隊,開展滅火自救工作。9、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及各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消防站配置人工攜帶式消防設備,

68、便于人工攜帶到現場。10、結合給水管網的改造,提高供水管網壓力。第三節 環衛設施規劃1、規劃重新布局垃圾站點,在方便使用和運輸的情況下,盡量不影響沿河、沿街風貌。2、公廁應合理布局,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置于重點保護地段之外。 3、原古鎮墻內區域設置若干處公廁,滿足城內居民及旅游高峰期的使用要求。4、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共布置8座公廁。5、公廁的建筑形式、材料與尺度應與古鎮傳統風貌相協調。6、減少公廁對底下水源的污染,取水口附近不得設置公廁。7、考慮水上漂浮物打撈,定期打撈水上垃圾,清潔河道。第四節 市政設施設計1、為保持松江古鎮傳統鄉土聚落風貌的完整性,必須保護古鎮整體空間環境的傳統風

69、貌,市政工程設施的介入尤其要加以考慮。2、路燈、果皮箱、垃圾收集箱、消火栓、公廁、公用電話、郵筒、指示牌等應從形式、色彩、風格方面表現古鎮特色,深化旅游者對古鎮的印象。3、市政設施的設計應有利于其功能的發揮,不能隱而不露,減少使用率或無法使用,應努力做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第十五章 旅游規劃第一節 旅游資源分析松江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松江區位于上海黃金旅游線上,又正值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上海市發展的南移,對外交通發展迅速,應該以其歷史文化古鎮的獨特景觀充實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結合區內其它旅游景點,使得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

70、古代與現代交相輝映。第二節 旅游客源市場定位 根據對松江古鎮旅游客源市場定位和旅游客源市場的分析,確定客源第一市場為上海市的旅游者;第二市場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旅游者。同時,海外旅游客源市場有著很大的潛力,應積極拓展國際旅游,主要發展港、澳、臺、日本和東南亞客源市場。第三節 旅游目標定位 以世紀之交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的宏觀趨勢為契機,遵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準則,通過嚴格、細致的保護與合理的、有限度的開發,來展現松江古鎮原汁原味的中國水鄉土聚落,及以地方民族風情與傳統居住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同時建立“游、吃、住、購、行、娛”六大要素協調配套的旅游產業格局,使松江成為設施先進,服務上乘

71、,環境優美,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多功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上海黃金游覽線上一處極具特色的景點。第四節 旅游容量測算松江古鎮作為一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古鎮,在開發旅游業的同時,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歷史環境的保護,必須控制旅游環境容量。面積容量法:C=(A/a)*D 式中:C日環境容量,單位為人次; A可游覽面積,單位為m2; a每位游人占用的合理游覽面積,單位為m2人; D周轉率,D=景點全天開放時間(8小時)游完景點所需時間。面積容量指標(a)即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覽面積(m2人)。對于松江古鎮,游人主要在街道游覽,計算街道容量按20m2人。松江古鎮重要街道面積和重要文物古

72、跡點面積共為15公頃,即150000平方米,乘以一系數0.3,即45000平方米為有效步行游覽面積。規劃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旅游人口容量為13500人天,最高可控制為20000人天。景區測算參數日容量次/人年容量次/年計算方法A或L(m2)(m)M或aD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45000m220m2/人6135004927500面積法第五節 旅游區域功能定位根據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各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特點劃分八個旅游主題游覽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構筑松江旅游發展特色。傳統民居街巷區以秀南街沿線為核心,以各處民居宅院為內容,體現濃郁的地方傳統居住文化及優美的居住環

73、境特征。云間第一橋休閑區以云間第一橋為核心,結合三水合流地段的景觀特色與開發目標,形成集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購物為一體的中心。步行商業購物區以中山西路休閑步行街為核心,成為游憩及商業購物的步行區域。古橋溯源廣場區以大倉橋以及橋西南觀光、娛樂廣場,成為反映松江歷史傳統的地區。古典園林宗祠區重新修復傳統園林頤園與趙氏宗祠,形成反映明清古典園林宗祠風貌的旅游區域。三橋民俗廣場區整修秀南橋、秀野橋、秀塘橋三橋,并結合民俗廣場布置各類表演展示類活動。傳統風貌居住區保護沈氏三宅、沈氏二宅、葛氏走馬樓、雷氏宅等傳統民居住宅,成為游客了解松江明清時代民居的風貌區。現代商業中心區在玉樹路以西,市河以南規劃永

74、豐片區的現代綜合旅游性質商業中心。第六節 旅游景點設計1、長亭祭江:(跨塘橋西之祭江亭)古人漕運由此啟航,行程前必祭江神。又,每任地方官也在此接送,故舊有祭江亭,又稱接官亭。古人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句,故名。2、跨塘待月:(跨塘橋)古人詩云:“路接張涇近,塘連谷水長;一聲清鶴唳,片月在滄浪。” 跨塘橋在夜靜人稀時月色如晝,故名。3、江樓遠眺:(望江樓)一樓高聳數十里,江南平疇湖蕩盡入眼簾。故名。4、雨巷問茶:(茶館街)江南春雨,曲巷問茶。芭蕉聲碎,石板路長。5、曲水回舟:(三河交匯處)三河交匯,一舟回還,任意東西。6、倉橋橫波:倉橋橫空出世,威鎮長河,于柔婉中顯出幾分豪氣。7、小樓聽櫓

75、:于小樓上臥聽水巷櫓聲,乃入夢。8、華堂溢彩:(保素堂)明代木構彩繪斑駁,于淡雅間流溢光彩。9、畫樓迷蹤:費宅規模宏大,走馬樓曲檻回欄,令人沉迷。10、柳巷飛燕:古人句:“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于小巷瓦屋間細數雙雙飛燕,閱盡江南春色。11、春臺歌薰:(頤園戲樓)頤園觀稼樓(戲樓),可上演民俗劇目。古人有南薰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南風之時兮,可以盡吾民之財兮。”春日絲管飛揚,薰風鼓蕩,盡顯名園春色。12、三秀涵碧:(三秀橋)古人云:“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三秀橋下春水搖碧,柔情脈脈。故云。第七節 旅游服務功能定位1、游包括主題景區的開發和新景點、新旅游項目的開發、專

76、題旅游的組織:1、人文景觀游覽包括古鎮老街及其他特色街巷、各處碼頭、眾多公共建筑、商業店鋪、傳統居住建筑的參觀。2、民俗文化游覽包括民族節慶時的民俗活動展示,各處樓閣寺廟的宗教與民俗活動,及部分民居內的祭祖、敬神、祈禱等自發性民俗活動的展示。3、旅游購物游覽包括中山西路、秀南街為中心的清末民國時期商業街的商業布局,商業店鋪等。2、食包括對松江名菜和名點、特色小吃的恢復和開發,以及飲食店、茶館的設置等。突出松江的鄉土特色口味,注重不同的時令變化,并注意配菜、餐具、就餐環境等細節,烘托美食文化的氛圍,同時重點包裝松江名點、名飲。3、 住包括對各種檔次的賓館、普通旅館、民居旅館、小型度假村的管理和開

77、發。4、 購規劃推出具有濃郁松江特色與民族風情的土特產商品,推出各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陳列,及有關松江名人的小型紀念品,恢復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傳統工藝店與傳統作坊,再現了松江昔日繁華興盛的商業風景,突出松江深厚的文化內涵。5、行根據松江古鎮區旅游資源的特點以及旅游業分期、分步開發的要求,規劃旅游路線以古鎮區內部分為各種游線,同時再分為主要游線與次要游線。6、 娛突出松江本土特色,特別是各民族節日及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期間,推出相應的大型文藝活動等,烘托節日的熱鬧喜慶氣氛,而在平時宜保持松江古鎮得天獨厚的文化藝術氣息,街巷內部寧靜祥和的居住生活氣氛。可在廟宇、會館、樓閣、祠堂、茶樓、酒家,結合等民風

78、民俗,定時定點地舉辦一些民間曲藝的表演及民間活動。旅游活動可以結合攝影、文化等內容,提高旅游節活動的文化性。第十六章 歷史街道整治規劃 松江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歷史街道整治規劃范圍為中山西路和秀南街的西起玉樹路東至沈涇塘的約600米長的街道。 整治規劃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和歷史遺產,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樹立地方文化的自信與自尊,并以此為基礎,振興地方文化產業。 整治規劃將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緊密結合,保護開發傳統空間,創造文化情境,恢復傳統商業的活力,促進良性循環。整治規劃旨在大力提高空間質量,增加居住公共空間和綠地面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時提高空間品位,吸引旅

79、游觀光。第一節 類型分析與風貌評價 第一類A: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照風貌要求重新修復過的風貌建筑,及有明顯特色的傳統建筑。 第二類B:原有傳統建筑風貌基本保留,但門窗、墻體有一定程度的破壞。 第三類C: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門窗、墻體和屋頂有較大程度的破壞;或者是門窗被重新開設,失去了原有風貌特點; 第四類D:原有建筑結構全部或者部分保留,但毀壞十分嚴重甚至部分塌毀,但有修復可能的傳統建筑。 第五類E:建筑形式經過精心設計,與周圍環境及古城風貌比較協調的現代建筑。 第六類F:建筑質量較好但風貌一般的建筑,其尺度材料與建筑形式基本不損害古城的整體風貌。第七類G:違章搭建的棚;嚴重障礙建筑。第二

80、節 單體建筑整治措施一、保護對象:針對文物保護單位 針對質量、風貌均較好建筑措施一:完全保持原狀措施二:略加修繕(清洗、粉刷、增設保護設施等)二、改善對象:針對風貌較好、質量一般或較差的建筑措施一:進行修整,恢復損毀的部分,修補殘缺的部分。修整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修復到早期原貌。包括外立面修補,結構、屋頂、墻體維修等只修不建,盡量修復到早期原貌。包括外立面修補,結構、屋頂、墻體維修等。措施二:修復重建,利用原有建筑框架,參考周圍傳統建筑形式,根據整體風貌協調要求,對建筑立面、內部進行全面修繕、設計。包括內部改善、增加立面細部裝飾等。三、保留對象:針對風貌一般、質量較好的建筑 針對風貌一般、質量一般

81、,但位于非重點地段的建筑 針對風貌較差但較長時期內難以改造或并非位于較重點地段的新建筑措施:近期保留或局部整飭,遠期考慮改造或更新四、整飭對象:針對風貌一般、質量一般,但位于重點地段的建筑 針對風貌較差、質量較好或位于重點地段的建筑措施:外立面改造使之與傳統風貌協調。15-2-5更新針對風貌一般、質量較差的建筑 針對風貌較差、質量較好,但位于重點地段的建筑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要求重建。第三節 重點地段單體建筑細部保護與整治標準、措施一、 門M1:風貌很好,即具有地方傳統特色、傳統構件及典型細部裝飾,采用地方傳統材料(如傳統木板門、格扇門、腰門等),符合風貌保護要求的,且質量均很好或較好。措

82、施:完全保存或僅略加修繕,并進行日常維護及定時修理。M2:風貌尚好,即具有傳統尺度、比例、材料和色彩,保留有一定的傳統構件和細部痕跡,符合風貌保護要求;或其風貌很好但質量一般或較差,如結構松動、表面破損、色彩脫落,局部被破壞等。措施:按照風貌保護要求,保留框架,加固結構,補刷油漆、修補破舊部分。M3:風貌尚好或一般、但質量較差,如門扇殘缺、構件損壞很嚴重,幾乎不能再使用的。措施:考慮整體風貌協調要求,根據現存框架、構件痕跡,盡量進行原樣修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M4:風貌一般、即其形式、材料、色彩等做了較大的改變(如鋼卷簾門,鐵門、玻璃門等),已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不能體現

83、地方傳統特色,但由于其質量比較好,位于非重點地段、部位,對建筑立面及周圍環境風貌影響較小的。措施:近期保留暫不拆除,或進行局部整飭,使之與傳統風貌協調;遠期可考慮改造或更新。M5:風貌較差、即其形式、材料、色彩已被任意改動,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完全不符合風貌要求,且位于重點保護地段,嚴重影響建筑立面形式和周圍環境風貌的。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協調要求,重新進行設計。二、窗C1:采用地方傳統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構件、細部與裝飾,其窗線、窗楣、窗臺等部位線腳、花飾保存較好,符合風貌保護要求,能很好地體現地方傳統建筑特征,且窗體質量完好或大部分完好。措施:完全保存或僅略加修

84、繕,并進行日常維護及定時修理。C2:風貌尚好,即具有地方傳統窗戶的比例、尺度及材料,符合風貌保護要求,但質量稍差,如結構有些松動;表面、裝飾細部、構件等局部破損;色彩脫落等。措施:按照風貌保護要求,框架保留,進行結構加固,修繕破舊部分,補刷油漆。C3:風貌尚好或一般,但窗體質量破壞嚴重,結構破壞,大部分構件破損,幾乎不能再利用。措施:考慮整體風貌協調要求,根據現存框架、構件痕跡,盡量進行原樣修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C4:窗體形式、材料、尺度比例及開啟方式已作較大改動,不能反映地方傳統特色,整體不符合風貌要求,但其質量較好且位于非重點地段,對建筑整體立面和周圍環境風貌影響不

85、大。措施:近期保留暫不拆除,或進行局部整飭,使之與傳統風貌協調;遠期可考慮改造或更新。C5:風貌較差、即其形式、材料、色彩等均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如鋁合金、大玻璃窗等),完全不符合風貌要求,且位于重點保護地段,嚴重破壞建筑整體立面和周圍環境風貌。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協調要求,對窗體全面進行更新設計。三、墻體Q1:具有地方傳統特色、傳統構件及典型細部,立面線條、線腳、花飾等裝飾細部豐富,能很好地體現建筑原有風貌和反映地方傳統特色,且質量保存較好,符合風貌保護要求的。措施:完全保存或僅略加修繕,并進行日常維護及定時修理。Q2:風貌尚好,即具有一定的地方傳統特色、構件及細部,符合風貌保護要求的,

86、但質量稍差,墻體部分破損,或局部已被改動,表面粉刷層、色彩脫落,結構松動等。措施:框架不動,結構進行加固;按照風貌保護要求,盡量按原樣修繕破舊部分,補刷油漆、涂料。Q3:風貌尚好或一般、但墻體質量很差,破壞十分嚴重,如墻體傾斜、出現裂縫;部分被拆除更改等。措施:考慮整體風貌協調要求,保留結構框架、并根據現存構件細部痕跡,盡量進行原樣修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Q4-風貌一般、墻體形式、材料、色彩等已被重修改動,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不能體現地方傳統特色,但由于其建造時間較近,質量比較好,且位于非重點地段、對周圍環境風貌影響較小。措施:近期保留暫不拆除,或進行局部整飭,增加立面裝

87、飾,使之協調;遠期可考慮改造或更新。Q5:風貌較差、即其形式、材料、色彩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完全不符合風貌要求,且位于重點保護地段,嚴重影響周圍環境風貌的。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協調要求,對墻體重新進行設計。四、屋頂(包括馬頭墻、檐口)w1:保存較好,具有傳統及地方特色的坡屋頂及檐口、女兒墻及其它類型的符合風貌保護要求的屋頂,措施:完全保存或僅略加修繕,并進行日常維護及定時修理。w2:具有傳統或地方特色的屋頂,但已有部分破損,如少量瓦片松散、檐口局部破損,部分構件損壞等。措施:框架不動,結構進行加固;按照風貌保護要求,盡量按原樣修繕破舊部分。w3:破壞嚴重幾乎不能利用,如檐口、屋脊大部分破損

88、,屋面陷漏的,結構松散。措施:考慮整體風貌協調要求,保留結構框架、并根據現存構件細部痕跡,盡量進行原樣修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w4:風貌一般的現代結構屋頂(如平屋頂),不具有地方傳統特征,不能體現地方傳統特色,但由于其建造時間較近,質量比較好,且位于非重點地段、對周圍環境風貌影響較小。措施:近期保留,或進行局部整飭協調;遠期可考慮改造或更新。W5:風貌一般、質量較差、損壞嚴重難以使用的屋頂,或嚴重影響風貌的現代結構屋頂。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協調要求,對屋頂重新進行設計。五、其它(過街六、立面裝飾、柱飾及特色構件等)T1:風貌與質量均很好或較好、具有傳統尺度、傳統構件及

89、典型細部,符合風貌保護要求的。措施:完全保存或僅略加修繕。T2:風貌較好,保留有一定傳統尺度、傳統構件及典型細部,符合風貌保護要求,但已有部分破損,質量稍差的。措施:修繕破舊部分,按照風貌保護要求加以油漆或補涂涂料。T3:風貌較好,質量較差,結構框架已有較大松動;或被任意改動的,原有風貌形式、空間尺度被破壞。措施:考慮整體風貌協調要求,保留結構框架、并根據現存構件細部痕跡,盡量進行原樣修復;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按風貌要求,重新設計。T4:風貌一般,不能體現地方傳統特色,但由于其建造時間較近,質量比較好,較難拆除,且位于非重點地段、對周圍環境風貌影響較小。措施:近期保留,或進行局部整飭協調;遠期可考慮改造或更新。 T5:完全不符合風貌要求,破壞了傳統的空間和尺度。措施:拆除,按照風貌保護協調要求,更新材料、形式或重新進行設計。新的一切建設活動均應經規劃部門批準、審核后方能進行。第四節 老石板路整治措施 保護現有老青石板路面,不得任意移動破壞,傳統街巷禁止任何機動車輛通行。更換所有損壞的老青石路面,采用原樣原修的方式,全部使用舊石板更換。更換老街上所有水泥路面,重新鋪設青石板,通向各埠頭與民居的巷道采取石板臺階與卵石路面相結合的方式第 43 頁 - 第二部分 規劃說明書 -


注意事項

本文(上海市松江區歷史文化名鎮(永豐街道片區)保護規劃方案(43頁).doc)為本站會員(l**)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洪雅县| 青岛市| 泾阳县| 诸城市| 平塘县| 紫云| 云龙县| 娄底市| 鄂尔多斯市| 乌什县| 平昌县| 嘉义县| 桦川县| 鱼台县| 翁源县| 于田县| 武川县| 肃宁县| 木里| 固安县| 饶河县| 大同市| 乌兰浩特市| 敖汉旗| 水富县| 衡阳市| 惠水县| 西平县| 张北县| 皮山县| 互助| 屏东县| 南乐县| 三门县| 定州市| 疏附县| 云和县| 筠连县| 安新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