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建筑安全2建筑防火3建筑抗震4建筑防水5建筑保溫9建筑安全根據結構破壞可能產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經濟損失、產生社會影響等)的嚴重性,統一標準將建筑物劃分為三個安全等級。大量的一般建筑物列入中間等級,重要的建筑物提高一級,次要的建筑物降低一級。 設計部門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設計傳統習慣選用。大多數建筑物的安全等級均屬二級。 同一建筑物內的各種結構構件宜與整個結構采用相同的安全等級,但允許對部分結構構件根據其重要程度和綜合經濟效果進行適當調整。如提高某一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所需額外費用很少,又能減輕整個結構的破壞,從而大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物損失,則可將該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比整個結構的安
2、全等級提高一級;相反,如某一結構構件的破壞并不影響整個結構或其他結構構件,則可將其安全等級降低一級。 荷載規范在荷載效應組合中新增一項由永久荷載效應控制的組合,使承受恒載為 主的結構構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2002)(以后簡稱混凝土規范)取消了原規范彎曲抗壓強度fcm,統一取用抗壓強度fC,使以混凝土受壓為主的結構構件的安全度有所提高,所以取消了原規范“對屋架、托架、承受恒載為主的軸心受壓柱、小偏心受壓柱安全等級應提高一級”的規定。 工程實踐表明,由于混凝土結構在施工階段容易發生質量問題,因此取消了原規范“對施工階段預制構件安全等級可降低一級”的規定。建筑結構的
3、安全等級安全等級破壞后果建筑物類型一級很嚴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級嚴重一般的建筑物三級不嚴重次要的建筑物建筑防火建筑材料據燃燒性能(不燃、難燃、可燃、易燃)分為四個等級。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1987)(2001年修訂版)規定,生產的或儲存的火災危險性分為甲、乙、丙、丁、戊5類。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1992)(1999年修訂版)中,同樣以使用、生產或儲存的物質的危險性進行火災危險陛分類。根據火災危險陛的不同,可從防火間距、建筑耐火等級、容許層數、安全疏散、消防滅火設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災爆炸的要求和措施。建筑物的耐火等級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里,將建筑物分為4個耐火等
4、級。對建筑物的主要構件,如承重墻、梁、柱、樓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建筑設計時對那些火災危險性特別大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質和貴重器材設備的建筑,在容許的條件下,應盡可能采用耐火等級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在確定耐火等級時,各構件的耐火極限應全部達到要求。 裝修材料按其燃燒性能應劃分為四級A 不燃性B1 難燃性B2 可燃性B3 易燃性 建筑物的分類與等級建筑可按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類:1、按使用性質分為三大類:工業建筑、農業建筑、民用建筑。2、按主要承重結構的材料分為五大類:生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3、按建筑結構的承重方式分為四大類:墻承重式、骨架承重式、內骨架承
5、重式、空間結構承重式。4、民用建筑按層數分五類:a、低層建筑:主要指13層的住宅建筑。b、高層建筑:主要指46層的住宅建筑。c、中高層建筑:主要指79層的住宅建筑。d、高層建筑:主要指10至30層的住宅建筑或總高度超過24米的公共建筑及綜合性建筑(不包括高度超過24米的單層主體建筑)。e、超高層建筑:高度超過100米的建筑。建筑物的等級是從重要性、防火、耐久年限等不同角度劃分的建筑物級別。民用建筑可按以下方式劃分等級:1、按重要性分為五等:a、特等:具有重大紀念性、歷史性、國際性和國家級的種類建筑。b、甲等:高級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c、乙等:中級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d、丙等:一般居住建筑和公共
6、建筑。2、按防火性能分四級:建筑物的耐火等級分為四級。耐火等級標準是依據房屋主要構件的燃燒性能和耐火極限確定的。3、按耐久年限分四級:a、一級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適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層建筑。b、二級耐久年限,50100年,適用于一般性建筑。c、三級耐久年限,2550年,適用于次要的建筑。d、四級耐久年限,15年以下,適用于臨時性建筑。 建筑抗震1、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 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 2、地震烈度:
7、是國家主管部門根據地理、地質和歷史資料,經科學勘查和驗證,對我國主要城市和地區進行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分組的經驗數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設防類別分為甲、乙、丁類建筑,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房屋抗震設防烈度一般為8度。 3、震級是表示地震強度所劃分的等級,中國把地震劃分為六級:小地震3級,有感地震3-4.5級,中強地震4.5-6級,強烈地震6-7級,大地震7-8級,大于8級的為巨大地震。建筑防水建筑的防水等級一般由建筑專業確定,地下室防滲等級。由結構專業確定。防水等級主要是根據建筑物的性質、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建筑結構特點和防水層耐用年限來確定的。在劃分防水等級時綜合考慮了以下幾種情況: 滲漏后會造成巨
8、大損失,直至人身傷亡;滲漏后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滲漏后會造成一般經濟損失;滲漏后會影響美觀。設計人員在進行防水設計時,要根據建筑物的性質、重要程度、使用功能要求等來確定防水等級,然后根據防水等級、防水層耐用年限來選用防水材料和進行構造設計。我國已根據屋面工程技術規范(GB 50207-94)國家標準,提出了按5年、10年、15年、25年四種不同屋面防水等級的防水設計和施工要求;根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J 108-2009)標準規定了地下工程防水等級。各類建筑物的防水等級防水等級建 筑 名 稱 1 級國家級紀念性、標志性建筑物國家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國家級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博物館
9、、核電站等,以及對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工業與民用建筑 級重要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高層、超高層建筑,大型車站、候機樓,重要的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醫院,賓館,影劇院,科研大樓大型商場,重要的倉庫,機關辦公樓,重要的工業廠房 級住宅,廠房,庫房,辦公樓,商店,旅館,學校等 級非永久性建筑或臨時性建筑屋面防水等級和設防要求項 目屋面防水等級IIV建筑物類別特別重要的民用建筑和對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工業建筑重要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高層建筑一般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非永久性的建筑防水層耐用年限25年15年10年5年防水層選用材料宜選用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咎材、合成島分子防水涂料、細石防水混凝土等材料宜
10、選用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細石防水混凝土、平瓦等材料應選用三氈四油瀝青防水卷材、島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瀝青基防水涂料、剛性防水層、平瓦、油氈瓦等材料可選用二氈三油瀝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料、瀝青基防水涂料、波形瓦等材料設防要求三道或三道以上防水設防,其中應有一道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且只有一道厚度不小于2mm的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二道防水設防,其中應有一道卷材。也可采用壓型鋼板進行一道設防一道防水設防,或兩種防水材料復合使用一道防水設防本表錄自屋面工程技術規
11、范(GB 50207 94)。 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級,應根據各類工程的重要性和使用中對防水的要求確定,可參考表14。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級,按圍護結構允許滲漏水量劃分為四級。各類建筑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級防 水 等 級工 程 名 稱一級醫院、餐廳、旅館、影劇院、商場、冷庫、糧庫、金庫、檔案庫、通訊工程、計算機房、電站控制室、配電室、防水要求較高的生產車間、指揮工程、武器彈藥庫、防水要求交道的人員掩蔽部鐵路旅客站臺、行李房、地下鐵道車站、城市人行地道二級一般生產車間、空調機房、發電機房、燃料庫、一般人員掩蔽工程、電器化鐵路隧道、寒冷得去鐵路隧道、地鐵運行區間隧道。城市公路隧道、水泵房三級電纜隧道、水下隧道
12、、非電器化鐵路隧道、一般公路隧道四級取水隧道、污染排水隧道、人防隧道、污水排放隧道、涵洞 注:1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級,可按工程或組成單元劃分。 2對防潮工程要求較高的工程,除應按一級防水等級外,還應采取相應的防潮措施。 3本表摘自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J l08 87)。請注意:現在已經有新的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自2009年4月1日起實施。地下工程防水等級防 水 等 級標 準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不允許滲水,圍護結構無濕漬不允許漏水,圍護結構有少量偶見的濕漬有有少量漏點,不得有線流河漏泥沙,每晝夜漏水量0.5L/m2有漏水點,不得有線流河漏泥沙,每晝夜漏水量2L/ m2衛生間和地面的防水等級,根
13、據北京市建委和首規委辦關于廁浴間防水推薦做法設計基本要求和基本做法,一些專家認為項樺太教授將衛生間和地面防水劃分為三個等級較為合適。 衛生間防水等級和要求 項 目衛生問防水等級I 建筑物類別特別重要建筑工程、大型公共建筑、紀念性建筑、賓館等公共建筑、辦公樓、科研樓、教育樓、醫院、工廠、集體宿舍公共衛生間和地面等住宅獨立衛生問 設防要求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設防,其中應有合成高分子涂膜一道,聚合物防水砂漿一道二道防水設防,其中應有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涂膜,聚合物防水砂漿一道一道防水設防,應由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或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膜材料厚度限制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1.5mm厚,聚合物防水砂漿2.0mm厚
14、改性瀝青防水涂膜3.0ram厚,聚合物防水砂漿1.5mm厚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1.2mm厚,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涂膜3.0mm厚 建筑防水劃分等級,體現了重要工程和一般工程的區別,耐用年限的不同和防水可靠性保證率的不同,因此設防層次、選用材料的性能和造價都有所區別。防水等級的劃分使建筑防水工程設計更趨合理、科學、經濟。建筑保溫減少建筑物室內熱量向室外散發的措施,對創造適宜的室內熱環境和節約能源有重要作用。建筑保溫主要從建筑外圍護結構上采取措施,同時減少建筑物室內熱量向室外散發的措施,對創造適宜的室內熱環境和節約能源有重要作用。建筑保溫主要從建筑外圍護結構上采取措施,同時還要從房間朝向、單體建筑的平
15、面和體型設計,以及建筑群的總體布置等方面加以綜合考慮。節能與環保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象燃木、煤、天然氣和石油這些天然能源是取之不盡的。直至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以前,人們對建筑物需要“保溫外套”這一概念還是相當模糊的。 外墻外保溫體系的發展自60年代開始,那時“保溫”、“節能”、“環保對人們還是個陌生的詞匯。隨著能源的不斷開采和利用,新的經濟源泉尚未發現,能源必將越來越貴。這時人們認識到:節能是必須的。當人們考慮到取暖成本占了居室整個能源成本的80%左右時,理所當然的想要節省它。 同時,取暖所造成的廢氣CO2在空氣中不斷增多,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會使氣候發生變化甚至惡化。在德國約有30%的能源
16、被用來取暖,如果給建筑物穿上“保溫外套”,能源將被大量節省尤其對于老房改造。 國家政策:節能我國法律對新建筑規定了保溫節能措施。1986年我國實施第一個建筑節能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85)。1996年7月1日起,我國又實施在原有基礎上再節能50%的新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對采暖居住建筑的能耗、建筑熱工設計等作出了新的規定。我國第一個節能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也于1998年1月1日頒布實施,節能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我國建筑能耗的現狀據國家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化石能源資源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儲量
17、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氣僅為4.5;煤炭消耗量占世界總量的40,石油消費僅次法國,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對海外能源的依賴程度達50以上。在土地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資源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建筑用實心粘土磚每年要毀田12萬畝。目前,能源的緊張形勢在我國已十分嚴峻,可能會威脅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在資源如此緊張的形勢下,住宅建筑能耗卻占了全國能耗的32。我國既有的近400億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單位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目前我國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建設量的總和,但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預測在未來的1
18、5年即到2020年,我國還將建成約200億平方米建筑。如果再不采取節能措施、不推行建筑節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相當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 據專家測算,如果國家從現在起就下決心狠抓建筑節能工作,對新建建筑全面強制實施建筑節能設計和應用,并對已有建筑有步驟地推行節能性改造,到2020年,我國建筑能耗可減少3.35億噸標準煤,空調高峰負荷可減少約8000萬千瓦時(相當于4.5個三峽電站的滿負荷出力,減少電力建設投資約6000億元),能源緊張狀況和污染壓力必將大為緩解。但如果繼續放任自流,錯過當前這段大好機遇,不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則將長期大大加重國家能源負擔,對我國經
19、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制約,對能源安全和大氣環境造成重大威脅。嚴峻的現實表明,國家要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建筑節能的工作研究,以有效的措施,制定相應的法規,推而廣之。 建筑保溫材料的發展建筑保溫材料的發展和種類 最近,有關專家重新定義了綠色材料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為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材料,亦稱之為“環境協調材料”。 在建筑和工業中采用良好的保溫技術與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筑保溫材料的種類礦物棉及制品礦物棉是一種優質的保溫材料,國際上礦物棉制品的產量處于比較平穩的階段,主要原因是其它保溫材料如玻璃棉、泡沫塑料發展加快,加之發達國家發
20、展速度放慢,近年來世界礦物棉制品年產量約800萬噸左右,礦物棉在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 硅酸鋁纖維硅酸鋁纖維也叫耐火纖維,主要用作窯爐保溫材料,1971年我國研制成功,目前生產企業200家左右,總生產能力超過4萬噸年,年產量近2萬噸。品種較多,國內主要有普通硅酸鋁纖維、高純硅酸鋁纖維、高鋁纖維和含鋁纖維及少量制品,均為中、低檔產品;多晶莫來石纖維、多晶氧化鋁纖維和多晶氧化鋯纖維等高檔產品。 泡沫塑料是以合成樹脂為基礎制成的,內部具有無數小孔的塑料制品,它具有導熱系數低,加工成型等優點,在建筑上剛開始使用。主要用于包裝行業(如冰箱)、地下直埋管道保溫、冷庫保冷。 主要產品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泡沫塑料,但建筑領域應用存在問題。近年來用于鋼絲網夾芯板材,彩色鋼板復合夾心板材,雖然有一定限制,但發展較快,隨著建筑防火對材料要求越來越嚴格,對該材料應用提出了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