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2019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68頁).pdf

  • 資源ID:418072       資源大小:12.28MB        全文頁數:68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3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2019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68頁).pdf

1、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準則(試行(試行)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二一九年八月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和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廈門市的城市設計工作,塑造“山、海、城”相融的空間格局,體現地域特征和時代風貌,形成社會各界對城市景觀提質的統一認識,建立公眾與城市設計審批管理的統一對話平臺,保障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公共利益,實現城市設計編制與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法制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城市設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35號)及廈門市相關法律、法規,以強化空間管控要素為原則,結合廈門市概念性總體城

2、市設計方案暨總規城市設計專題(以下簡稱廈門市總體城市設計)綱領與目標制定本標準與準則。本標準與準則經市政府批準,作為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建筑形態管控的補充配套文件使用。廈門市域范圍內的相關規劃編制、地塊城市設計、出讓用地城市設計條件設置及各項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應遵循本標準與準則的指引,并同時符合國家、省、市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及其他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已編制城市設計或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區域,各項工程建設應按已批準定稿的城市設計或修建性詳細規劃執行。未編制城市設計的區域,各項工程建設應遵循本標準與準則。本標準與準則自批準之日起試行,試行期一年。本標準與準則實施前已取得規劃審批許可的項

3、目按原審批意見執行?!厩?言】 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 11.1 目的11.2 作用 11.3 適用范圍11.4 區域的劃分11.5 規劃編制與管理運用11.6 標準用地說明1第二章第二章 總體城市空間形態控制總體城市空間形態控制 22.1 總體目標22.2 總體策略22.3 控制原則32.4 形態風貌眺望體系32.5 重要濱水天際線控制62.6 重點片區劃分7第三章第三章 分區域城市空間分區域城市空間形態形態控制控制83.1 一般區域83.2 濱水區域323.3 臨山區域 413.4 歷史區域 463.5 特定風貌區域533.6 山海通廊573.7 主要動線61目錄 第一章第一章 總則總則1

4、.1 1.1 目的目的隨著廈門城市的發展,大規模開發建設項目在適應城市經濟高速發展要求的同時,也對城市空間形態、自然景觀、歷史風貌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未來土地高效集約開發的趨勢下,城市空間的塑造亟需在城市設計上整體考量,全社會形成共識、各層面協同推進,特制定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以下簡稱本標準與準則)。本標準與準則基于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廈門市多規合一一張圖規劃及廈門市總體城市設計,從宏觀、中觀及微觀層面對城市空間、景觀形態提出管控要求,目標是形成城市景觀控制的社會共識,指引城市空間整體有序發展,提高城市公共環境質量,維護社會公共景觀利益,為塑造“高素質、高顏值”、“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空間景

5、觀形象提出管控標準,提升城市景觀和城市整體形象的品質和水平,創造和諧宜人的生活環境,彰顯廈門濱海城市獨特的魅力。1.2 1.2 作用作用明確廈門城市設計控制要素,形成各景觀要素管控的共識,提出城市景觀控制的底線要求,為搭建城市設計“一張圖”奠定基礎,有效指導城市設計、建筑設計編制與管理工作。1.3 1.3 適用范圍適用范圍廈門市全市域的城市設計編制與管理,指導地塊出讓條件設定及建筑、景觀設計。1.4 1.4 區域的劃分區域的劃分本標準與準則根據城市各區域的景觀特點,將廈門市域劃分成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及主要動線。1.5 1.5 規劃編制與管理運用規劃編

6、制與管理運用重點片區城市設計、街道設計導則等中觀層面城市設計編制參考本標準與準則,節點、廣場、地塊城市設計等微觀層面城市設計,根據地塊的位置在本標準與準則里檢索適合地塊設計的條款;一般通則中條款與重點區域中的條款根據地塊位置屬性可疊加使用(如集美新城即屬于濱水區域,也屬于風貌區域,則既要遵守濱水區域條款,又要遵守風貌區域條款);已編制城市設計的地塊設計要求按照已批準的城市設計具體制定。1.6 1.6 標準用詞說明標準用詞說明“必須”、“應”、“禁止”、“不得”表示嚴格性要求。“宜”、“不宜”、“可”、“鼓勵”表示建議性要求。注:本標準與準則之未盡事宜,由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作權威解釋。所有照

7、片和各類圖片均為示意性,作為相關條款文字表述的直觀形象或圖形表達。1 第二章第二章 總體城市空間形態總體城市空間形態控制控制2.1 2.1 總體目標總體目標(1)城市定位:國家重要創新中心、國際濱?;▓@名城、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兩岸融合戰略支點。(2)空間特色定位: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3)總體空間形態目標:構筑“山、海、城”相融的空間格局,落實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戰略,突出廈門獨特的山海格局及人文歷史。在國際層面,鞏固廈門“國際濱?;▓@名城”的地位;在全國層面,力爭將廈門建設成為“美麗中國典范城市”。2.2 2.2 總體策略總體策略挖掘廈門的獨特美麗基因大山海格局、大海灣形態、大花園風貌、

8、有溫度家園,形成體系化的美麗基因的保護、強化和傳承策略。在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中,依托“美麗廈門”的城市建設基礎,在踐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戰略部署中,構建具有鮮明廈門地方特點的城市特色體系。(1)保護 “山海交融,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格局,構筑“一屏、環灣、九溪、十廊、多島、多丘”的空間格局(圖2-1-1) 。(2)強化世界獨特、浪漫風雅的大海灣形態,建構“灣中有灣、灣中有島、島外有山、海天一色”的環灣型城市公共空間框架。(3)延續“清新明亮、中西合璧、碧翠鑲金”的大花園風貌,彰顯廈門作為海絲節點的城市特質和東西方文化橋梁的城市定位。(4)加強

9、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珍視“小街小巷、親情凝聚、多元包容”的溫情因子,塑造獨具廈門特色的文化魅力,讓美麗的廈門有溫度、有鄉愁。(圖2-1-1)2廈門市總體形態格局圖圖片來源:廈門市總體城市設計 2.4 2.4 形態風貌形態風貌眺望體系眺望體系2.4.1 塑造主要高點看海視廊視廊控制范圍內著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城市風貌,注重建筑第五立面的塑造,中景、遠景著重營造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融、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花園風貌眺望景觀。32.3 2.3 控制原則控制原則(1)尊重自然確定景觀空間格局(2)突出特色強化地方特色風貌(3)劃定重點形成未來管控框架(4)要素控制提出通則管控要求(5)銜接管理加強城市設計管控蔡

10、尖尾山高點眺望蔡尖尾山高點眺望雙子塔高點環視雙子塔高點環視杏林灣高點環視杏林灣高點環視海滄灣高點環視海滄灣高點環視天馬山高點眺望天馬山高點眺望五緣灣高點環視五緣灣高點環視狐尾山高點環視狐尾山高點環視云頂巖云頂巖高點高點眺望眺望御屏山御屏山高點眺望高點眺望兩灣高點環視兩灣高點環視香山高點眺望香山高點眺望馬鑾灣高點環視馬鑾灣高點環視東坑灣高點環視東坑灣高點環視高點眺望山體水系(溪流水庫等)海域、海灣高點眺望點高點環視(圖2-4-1)高點看海眺望點分布圖 42.4.2 塑造主要低點看山視廊沿濱海重要節點形成低點看山視廊,視廊內的建筑高度應結合視點高度、建筑群多層次疊合影響和山脊線控制等要求進行控制。

11、保證重要山脊線的可視性和完整性,區域內局部地段需建設超高層建筑時,應進行專項景觀視線論證分析。編號編號眺望點眺望點重要眺望控制區域重要眺望控制區域1御屏山高點眺望廈大片區、曾厝垵片區2云頂巖高點眺望日出視覺走廊、會展片區3雙子塔高點環視鼓浪嶼片區、廈大片區、中山路片區4狐尾山高點環視筼筜湖片區、海滄大橋片區5海滄灣高點環視海滄CBD片區6蔡尖尾山高點眺望海滄CBD片區、馬鑾灣片區7馬鑾灣高點環視馬鑾灣片區8杏林灣高點環視杏林灣片區9天馬山高點眺望美峰片區10兩灣高點環視(下潭尾灣、同安灣)下潭尾灣片區、同安灣片區11香山高點眺望翔安機場片區、九溪灣片區12五緣灣高點環視會展片區、五緣灣片區13

12、東坑灣高點環視東坑灣片區、翔安新城片區編號編號眺望點眺望點重要山脊線重要山脊線1馬鑾灣視點蔡尖尾山大屏山山脊線2海灣公園蔡尖尾山大屏山山脊線、京口巖山脊線3牛頭山公園視點蔡尖尾山大屏山山脊線、狐尾山-仙岳山山脊線4集杏海堤視點蔡尖尾山大屏山山脊線5杏林市民廣場視點蔡尖尾山大屏山山脊線6園博苑視點天馬山山脊線7丙洲島視點天馬山山脊線8廈門大橋海堤公園視點天馬山山脊線9東坑灣視點天馬山山脊線、香山山脊線、大帽山山脊線10九溪灣視點香山山脊線11杏林灣大橋視點大屏山山脊線12雙溪視點大西山山脊線13海上視點I御屏山-云頂巖山脊線14海上視點II御屏山-云頂巖山脊線表2-4-1 主要高點看海眺望點一覽

13、表表2-4-2 主要濱海低點看山視廊 (圖2-4-2)5低點看山眺望點示意圖(圖2-4-3)山脊線保護示意圖視域(建筑高度控制區)重要山脊線山體水體主要山體規劃低點眺望點現狀低點眺望點 2.5 2.5 重要濱水天際線控制重要濱水天際線控制編編號號名稱名稱天際線布局天際線布局地標分布地標分布開敞區開敞區灣中島灣中島1杏林灣天際線杏林灣整體形成“一主兩副多開敞”的結構,營造重點突出、疏密有致、碧翠鑲金的環灣天際輪廓線主波峰:杏林灣商務中心次波峰:杏林灣商務中心兩側高層住宅區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濱水小區方向新建高層住宅建議繼續使用紅坡屋頂園博苑島不宜高強度開發,沿海開敞區加強灣內小品控制2海

14、滄灣天際線海滄灣整體形成“三主兩副多開敞”的結構,營造起伏有序、尺度大氣的環灣天際輪廓線主波峰:海滄CBD、嵩嶼中心、本島世紀中心次波峰:筼筜湖北片、海滄灣公園北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鼓浪嶼、大嶼、火燒嶼禁止高強度開發3馬鑾灣天際線馬鑾灣整體形成“一主兩副多開敞”的結構,形成重點突出,開闊大氣的環灣天際線主波峰:灣中主島東端次波峰:南岸片區、灣北住宅區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增加灣中浮島景觀,增加景觀層次4同安灣天際線同安灣整體形成“兩主三副多開敞”的結構,形成起伏有序、疏密有致的天際輪廓線主波峰:體育會展新城中心次波峰:現代服務業基地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控制丙洲島建筑高度,提高丙

15、洲島綠化覆蓋率5九溪灣天際線九溪灣整體形成“低矮平緩、疏密有致、碧翠鑲金”的天際輪廓線由于機場限高、無波峰,廈大翔安校區、翔安機場形成地標景觀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增加灣中浮島景觀,增加景觀層次6東海灣天際線東海灣整體新城“三主兩副多開敞”的天際線結構主波峰:兩岸金融中心、翔安中心次波峰:會展中心、南部新城山海通廊開敞區保持景觀通透-以濱海灣區多個觀景點為景觀眺望點,在環灣重要門戶地區構建6組海灣門戶對望體系,強調濱水兩岸互動的視覺體驗。同時綜合考慮地標建筑分布、建筑高度、開敞度、灣中島嶼、背景山體的天際輪廓等因素,形成“背山面水、灣島相望、層次分明、起伏靈動”的環灣天際線。6表2-5-1

16、 海灣花園門戶對望體系(注1)(圖2-5-1)重要眺望點分布圖注1:本表所示天際線控制要求具體可查閱廈門市總體城市設計。 2.6 2.6 城市設計重點片區劃分城市設計重點片區劃分將新城、新區等景觀影響力較大的片區劃定為第一層級重點片區,將島內環島路等重點改造提升區劃定為第二層級重點片區,將其他重點片區劃定為第三層級重點片區。表2-6-1 重點片區一覽表 蓮花 汀溪 竹壩農場 新圩 同安舊城 集美舊城 同安新城濱海 西柯南濱海 僑英濱海 下潭尾北濱海 下潭尾南濱海 東坑灣 下許 鐘宅 劉五店 翔安新城 九溪 廈大翔安校區 廈門北站 集美新城 馬鑾灣新城 灌口 東孚 高崎 五緣灣 高林 觀音山 前

17、埔第一層級重點片區第二層級重點片區第三層級重點片區 東西溪 同集路 官潯溪 后溪 瑤山溪 殿前濱海湖里老工業區濠頭 筼筜湖 火車站仙岳路 新垵 霞陽 吳冠 馬青路 海滄CBD 鼓浪嶼 中山路 鷺江道 廈港 曾厝垵 黃厝濱海 澳頭濱海杏林濱海 天馬山山海通廊 同集路(圖2-6-1)重要片區分布圖(注2)城市設城市設計類型計類型第一層級重點片區第一層級重點片區第二層級重點片區第二層級重點片區第三層級重點片區第三層級重點片區濱水地區五緣灣、環東海域(同安新城濱海、僑英濱海、西柯南濱海、下潭尾北濱海、下潭尾南濱海)前埔、筼筜湖、鷺江道、黃厝濱海濠頭、官潯溪、澳頭濱海、后溪、九溪(含呂塘村)、天馬山山海

18、通廊、瑤山溪、東西溪城市中心馬鑾灣新城、環東海域(東坑灣、下許、鐘宅、劉五店)、觀音山、海滄CBD、集美新城、翔安新城、高林、同翔高新區高崎城市門戶廈門北站火車站、殿前濱海杏林濱海、吳冠特色風貌曾厝垵、鼓浪嶼、中山路、廈港(含南華片區、廈門大學)、滄江古鎮、湖里老工業區集美舊城、新垵村、霞陽村、同安舊城、汀溪、竹壩農場、東孚、灌口、蓮花、新圩、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重要道路仙岳路(含祥店)馬青路、同集路 同翔高新區 滄江古鎮注2:本圖所示重點片區及其范圍未來可根據規劃情況進行調整。7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建筑退讓示意圖建筑退距第三章第三章 分區域城市空間形態控

19、制分區域城市空間形態控制3.1 3.1 一般通則一般通則3.1.1 建筑與空間關系要素3.1.1.1 建筑退讓建筑退線必須符合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關于建筑退線控制的要求,并保證街道的舒適性(圖3-1-1)。在城市中心區、軌道站點周邊等高強度、高密度開發地塊,建筑在滿足“城市設計及消防要求”前提下可實行零退讓,但必須滿足“基礎、管線不得超出用地紅線”的要求。城市設計要求形成連續界面時,沿道路同側的相鄰建筑退讓距離應統一(圖3-1-2)。在地塊相鄰道路存在較大坡度(3%)的情況下,建筑退讓應在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提高步行空間的舒適性(圖3-1-3)。同一街區、街塊相

20、鄰建筑統一退線相鄰建筑統一退線示意圖(圖3-1-2)(圖3-1-3)存在較大坡度退讓示意圖原退讓調整退讓(圖3-1-1)8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3.1.1.2 建筑貼線率臨次干路以下級別道路的建筑,應考慮形成連續的街道界面,貼線率不應低于60%,其中步行街、商業街沿線貼線率不應低于80%(圖3-1-4、圖3-1-5)。同時注重界面空間的景觀塑造,避免單調、乏味的城市空間體驗。臨次干路以下級別道路貼線率要求示意圖(圖3-1-5)步行街、商業街沿線貼線率要求示意圖 60的貼線率 80%的貼線率(圖3-1-4)3.1.1.3 建筑連接城市設計要求建筑物拼接以形

21、成連續街墻時,除滿足消防要求外,建筑物拼接面可零退讓,但基礎和管線不得超出用地紅線(圖3-1-6、圖3-1-7)。同時注重界面的景觀營造,避免單調、乏味的城市體驗。城市設計要求相鄰建筑設置連廊時,先行施工地塊的建設單位負責連廊的整體設計并建設至用地紅線邊及預留接口,后期施工地塊的建設單位應負責按整體設計接至預留接口處,與先施工地塊的建筑連廊實現對接(圖3-1-8)。3.1.1.4 地下空間連接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相鄰商業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鼓勵通過地下通道相連接:(1)相鄰地塊有統一開發可能性的;(2)地塊位于城市商業辦公中心區、人流集散中心、軌道站點綜合開發或周邊等高價值區域的。

22、該地塊宜預留與相鄰地塊的連接通道,其接口應延伸至用地紅線邊界。當連接通道穿越城市道路時,先建地塊應在自身用地紅線處預留接口,后建地塊應將接口延伸至先建地塊接口處。地下通道應遵循統一規劃確定的豎向詳細設計,并預留市政管線空間(圖3-1-9)。建筑拼接平面示意圖建筑拼接三維示意圖地塊車庫連接示意圖建筑連廊平面示意圖塔樓塔樓裙房裙房建筑連廊(圖3-1-8)(圖3-1-6)(圖3-1-7)(圖3-1-9)9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1.1.5 停車場地地塊內停車宜以地下停車為主,地面停車為輔。為提高交通效率,地面停車不宜設于較高等級的道路一側,宜設于較低等級的道

23、路一側或內院(圖3-1-10)。停車場地及其出入口宜布置在臨較低等級的道路上(圖3-1-11)。停車場的設置宜充分結合規劃或新增公園,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建設地下停車場。室外地面停車場宜采用樹蔭式停車場(位)設計,鋪地宜用草地磚(圖3-1-12)。地下車庫應設置人流導向標識,通往地面人行出入口處宜設置專用門廳,大型停車庫宜設置人行專用道和無障礙設施(圖3-1-13)。鼓勵停車換乘綠色交通方式。在城市中心區外圍的公交樞紐、軌道交通站點規劃建設停車設施,優化停車換乘系統設計,減少換乘距離。鼓勵學校利用地下空間、操場等空地設置臨時??客ǖ溃侠碓O置臨停泊位、即停即走泊位,強化安全意識并減少對周邊

24、道路交通干擾。地下車庫的出入口起坡點,不得超出用地紅線,地下車庫上下坡道也不應占用公共開放空間和建筑退讓范圍,宜設置在建筑物底層建筑邊線范圍內。地下停車和地面停車均應合理設置非機動車位和殘疾人專用車位。非機動車應靠近使用者活動區域;殘疾人專用車位應設置在方便出入的位置,并應作顯著標識,按總停車位的0.8%設置。地下停車地面停車(圖3-1-10)(圖3-1-13)地塊停車場導向標識示意圖地塊停車場布局示意圖停車場較低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停車場(圖3-1-11)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低等級的道路室外地面停車場示意圖(圖3-1-12)10 一般區

25、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3.1.1.6 出入口建筑物的主要人行出入口、門牌號碼和商業店鋪等應集中布置在較高等級的道路上;車行出入口、貨物裝卸區等應集中設于較低等級的道路上。當地塊較小并與街坊內多個地塊相鄰時,宜統籌安排機動車出入口、機動車停車場和貨物裝卸區出入口,減少車行出入口的設置(圖3-1-14)。人行和車行出入口應分開,人行出入口應與公交車站、地鐵站有方便的步行聯系(圖3-1-15)。必要時,可設置輕巧、美觀的防雨、遮陽設施。3.1.1.7 配合地形的設計(處理建筑首層和街道的關系)(1)明確場地的標高應先界定地塊周邊城市街道的標高再進行建筑設計,并詳細測算

26、城市交叉口之間的高差,在沿街界面上與首層樓層的高差需要通過地塊內場地設計來消解,確保城市公共空間的豎向銜接順暢和無障礙。(2)行人入口和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的標高設置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的標高應盡可能接近行人入口處的街道公共人行道標高設置。行人入口應盡可能設置在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沿街側的中間,以使此空間沿街兩端與街道標高的差距最?。▓D3-1-16)。11相鄰地塊交通組織示意圖停車場A地塊B地塊人行出入口AB地塊共享車行出入口(圖3-1-14)人行出入口較低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較高等級的道路人行和車行出入口示意圖(圖3-1-15)公交站地鐵站公交站地鐵站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

27、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12L100米H18米L80米H18米(圖 3-1-18)最大連續展開面寬與建筑高度關系示意圖3.1.1.8 建筑立面建筑附屬設施(如空調機位、管道等)應采用隱蔽式設計,統一形式和安裝位置,設置統一的遮擋設施。主入口A處剖面ABC主入口B處剖面次入口C處剖面(圖3-1-16)行人入口和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的標高設置示意圖3.1.1.9 建筑面寬建筑面寬應根據建筑物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來控制,避免因面寬過大而對陽光和通風產生屏障遮擋影響(圖3-1-17)。在區域主導風向上風位的地塊應避免布置垂直于主導風向的大面寬板式建筑。除特殊類型重要建筑外,高度小于18米

28、的建筑,其最大連續展開面寬的投影不應大于100米;高度大于等于18米的建筑,其最大連續展開面寬的投影不應大于80米(圖3-1-18)。屏風遮擋效應示意圖(圖3-1-17)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3.1.1.10 建筑高度對航空港、電臺、電信、微波通信、氣象臺、衛星地面站、特殊區域工程等區域,根據相關凈空控制要求對應的建筑限高執行控制(圖3-1-19)。翔安機場限高(黃海高程):50.5米150.5米高崎機場限高(黃海高程):58米202米航空限高控制圖與特殊用地協調區域與特殊用地協調區域建筑限高52-62米(黃海高程)地面起伏高度限制6.25-8.75米特

29、殊區域工程限高控制圖地網邊輥外1000米相對限高52.4-104.8米地網邊輥外1000米相對限高52.4-104.8米廣播電視發射中心限高控制圖相對限高8.75120米相對限高5.2478.6米相對限高5.2478.6米無線電及微波通信設施限高控制圖(圖3-1-19)133.1.1.11 高低關系地塊緊鄰次干道級別以上(含次干道)的道路、公建區、重要的廣場或綠地,地塊第一排相鄰高層建筑,原則上不得連續三棟或三棟以上等高,且高度落差不得小于三層。高層建筑在滿足相關規范的前提下,應靈活布置,不宜過于均衡(圖3-1-20)。3.1.1.12 軌道站點周邊開發強度應根據不同站點類型,對軌道綜合開發地

30、塊的開發強度和建筑高度進行引導。軌道站點核心區(距離站點約300-500米以內)及與軌道交通建設綜合開發相關高強度、高價值地塊,其開發強度的確定可通過地塊城市設計的研究論證提出;片區整體開發強度應根據片區交通影響評價的結果進行校核。建筑高低關系示意圖(圖3-1-20)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負面清單(紅色框內是禁止色)143.1.1.13 建筑色彩除地標建筑、風貌建筑、特色建筑以外,其它建筑的主色彩不應采用負面清單中的色彩(圖3-1-21)。單體建筑不宜大面積使用飽和度高的顏色,相鄰建筑可采用類似色相對比及類似明度對比的手法協調色彩。(圖3-1-21) 一

31、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3.1.1.15 建筑造型建筑造型應與建筑使用功能相匹配,切實反映建筑性質,并按照相應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建筑形象與風格力求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并應注重大眾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習慣。一般情形下,建筑不宜過于宣揚其外觀個性,造型不宜過度夸張,避免奇奇怪怪。(1)建筑主體建筑應注重基座、墻身和頂部建筑整體關系的協調性,以及建筑各立面形式的統一性。高層建筑設計的豎向要素應與街道特征相協調。提供顯著及獨特的建筑出入口。橫向和豎向建筑元素之間應主次清晰、合理調配。高層建筑結構可在立面上有所表現(圖3-1-23) 。15建筑主體風格引導示意圖(圖3-1-2

32、3)3.1.1.14 轉角退讓設置街旁綠地或有密集人流疏散要求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處的相臨建筑轉角退讓(L1)綠地7米或7米以上;無設置街旁綠地的,交叉口建筑轉角退讓(L1)應按地塊相鄰道路中較高等級道路的退線距離(L2與L3較大者)控制(圖3-1-22)。L3L2L17米L17米L1L2L3(圖3-1-22)建筑轉角退讓控制示意圖(2)建筑頂部隨建筑高度的增加,宜通過建筑形體的塑造,避免對城市空間產生壓迫感。除規定的特色建筑風貌區外,鼓勵高層主體采用退臺或頂部收分設計,使街道能夠得到更充足的陽光,同時退臺或收分設計可以降低高層部分所受的風壓。屋頂設計應是整體的延伸,應采用外立面稍加變化的形式(如

33、:肌理、材質等)以突顯建筑頂部(圖3-1-24)。禁止設計與建筑主體無關且形式、尺度夸張的屋頂形式。綠地或廣場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1.1.16 附屬設施建筑室外空調機和臨街居住建筑的晾衣設施、管道等,應采用隱蔽式設計,設置統一的遮擋設施,統一形式和安裝位置(圖3-1-25)。挑檐、雨棚和遮陽棚的范圍不得超出人行道,出挑的距離和高度不得影響退讓空間和人行道內的步行通行、綠化種植等(圖3-1-26)。相鄰建筑的一層檐口應統一高度、出挑寬度。室外構建設置示意圖(圖3-1-25)挑檐、雨棚和遮陽棚的設置要求示意圖固定雨棚3.5米不得超出人行道挑檐3.5米不

34、得超出人行道2.5米不得超出人行道移動遮陽棚2.5米沿街建筑人行道沿街建筑人行道沿街建筑人行道(圖3-1-26)16建筑頂部風格控制示意圖(圖3-1-24)3.1.2 公共景觀要素3.1.2.1 街廓比例街廓比例是指街道與街墻的寬高比(L/H)。生活性道路的街廓比例宜控制在0.5-1.5之間,服務性道路的街廓比例宜控制在1.0-2.0之間(圖3-1-27)。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特定風貌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HHLLL/H45米建筑面寬45米(圖3-2-6)34濱水第一排建筑形體示意圖濱水區域高層建筑面寬示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2.2.

35、3 建筑風格公共建筑應在現代建筑的基礎上強調建筑立面造型簡潔、輕盈、流線感和通透感,多以簡約、開放的流線創造自由的形式,輕盈通透的屋頂形式。居住建筑宜剔除建筑型體邊緣生硬的實體邊框線的形式,建筑色彩以明快淡雅的淺色、亮色或白色為主,濱水第一排居住建筑,宜采用公建化處理方式(圖3-2-7)。3.2.2.4 建筑功能濱水第一排空間,宜布置具有公共性質的建筑設施,市政類公共配套建筑除外(圖3-2-8)。3.2.2.5 建筑界面建筑界面處于濱水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界處,應充分體現交流、融合的特質,界面在保證私密性的前提下,盡量開敞,展示盡量多的景致與活動,建立界面與臨水空間的良好視覺聯系(圖3-2-9)

36、 。建筑若做商業等公共性質的用途,底層界面必須通透,采用較大面積的窗洞或窗戶而使界面呈現透明,加強界面空間的交流和吸引力。建筑界面示意圖(圖3-2-9)公共性質的用地(圖3-2-8)私密性質的用地私密性質的建筑功能公共性質的建筑功能公共性質的用地私密性質的用地濱水功能控制示意圖(圖3-2-7)濱水建筑風格示意圖35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2.2.6 建筑退讓若地塊沿濱水一側有道路,臨水第一排建筑應后退道路紅線10米或10米以上。若地塊沿濱水一側沒有道路,其濱水第一排建筑應后退用地紅線10米或10米以上(圖3-2-10)。3.2.3 公共景觀要素3.2.

37、3.1 視線通廊由內陸通向濱水區,沿岸線每隔80120米的距離,需設置寬度不小于15米的視線通廊(圖3-2-11) 。視線通廊內,不得種植有可能遮擋視線通廊的喬木、灌木,以保證視線的開敞度(圖3-2-12) 。(圖3-2-11)視線通廊視線通廊控制示意圖80-120米15米80-120米濱水退讓空間示意圖(圖3-2-10)36(圖3-2-12)視線通廊開敞度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當道路或公共綠廊垂直于濱水地塊外圍第一條道路時,鼓勵延續至水邊,形成視線通廊(圖3-2-13)。3.2.3.2 退讓空間臨水地塊不宜設置圍墻,若設置圍墻,宜采用通透型。濱水建

38、筑的圍墻必須建在退讓空間之外,退讓空間內鼓勵建設綠化,禁止布置停車設施。相鄰地塊的退讓空間宜采用相同布局模式,統一鋪裝形式,退讓空間內應統一設置一條連續的寬度不小于4米的步行道路(圖3-2-14)。3.2.3.3 濱水眺望輪廓線良好的天際線應該具有明確的視覺中心,應當有起伏變化、高潮和重點。地標建筑是天際線的高潮點,(圖3-2-15)。退讓空間相同布局模式示意圖(圖3-2-14)(圖3-2-15)道路或綠廊延續至水邊示意圖道路延續至水邊綠廊延續至水邊(圖3-2-13)37濱水眺望輪廓線示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2.4 公共空間要素3.2.4.1 垂

39、直岸線道路濱水區域宜設置能通往水邊的道路(圖3-2-16)。垂直岸線道路設計應注重體現濱水道路綠化景觀個性,宜在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基礎上增加2-4米后退道路距離,并在道路轉角處拓寬街道空間,形成適宜城市的風道及視線廊道(圖3-2-17)。3.2.4.2 沿岸步行綠化帶平行濱水沿岸160240米連續區域內若無生態綠地和城市道路,應結合規劃道路、視線通廊設置通往水邊的步行綠化帶,寬度不得少于10米。工業、物流、倉儲及港口、機場等市政基礎設施用地除外(圖3-2-18)。步行綠化帶控制示意圖(圖3-2-18)原退讓距離拓寬后退讓距離(圖3-2-17)垂直岸線道路景觀示意圖38設置通往水邊的道

40、路(圖3-2-16)原退讓拓寬后退讓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2.4.3 生態綠楔濱水區作為展示城市生態多樣性的空間,鼓勵設置生態綠地,作為城市通風、生態走廊,改善濱水區域性氣候環境,營造良好景觀。每12公里濱水岸線宜結合區域規劃設置一條生態綠楔,寬度建議不小于30米(圖3-2-19)。生態綠楔宜連接濱水區與內陸重要公共空間或山體,綠楔可結合城市綠地和市民旅游休閑場所等功能設置。3.2.4.4 平行岸線道路濱海濱湖地區:應沿濱水區布置一條平行岸線的道路,包括慢行道和車行道。道路均應順應岸線走向布置,與岸線距離不宜超過150米且不宜小于75米,以界定城市公

41、共空間,形成連續的濱水開敞空間(圖3-2-20)。濱溪地區:應順應岸線走勢結合區域規劃布置一條連續慢行道路。城市開放空間濱?;顒涌臻g75米寬度150米城市開放空間與濱?;顒涌臻g(圖3-2-20)生態綠楔示意圖(圖3-2-19)39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2.4.5 開敞度應使盡可能多的城市區域與水體保持良好的可視性與可達性,加強濱水資源的共享性。50米以上高層建筑垂直臨水邊界的投影長度與地塊臨水邊界總長度的比值應80%(圖3-2-21)。3.2.4.6 岸線控制岸線設計應處理好防洪、親水的問題,推薦臺階式硬岸線、沙灘式軟岸線、礁石式軟岸線等,根據不同地

42、段和使用要求,進行不同類型的岸線設計。一般情況下不推薦采用直壁式硬岸,若采用直壁式硬岸應考慮在臨水一側增加景觀式步道(圖3-2-22)。ABA/ B 80%濱水建筑開敞度示意圖(圖3-2-21)40臺階式硬岸沙灘式軟岸礁石式軟岸(圖3-2-22)岸線形式示意圖直壁式硬岸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3 3.3 臨山區域臨山區域3.3.1 臨山區域控制范圍重要山體重要山體:高程大于150米云頂山、尖山、天柱山、大西山、大帽山、天馬山、郭山、香山、蔡尖尾山、雷公山、朱崗嶺、大屏山、仙岳山、東坪山、五老峰、御屏山、云頂巖、觀音山等。一般山體一般山體:高程50米15

43、0米京口巖山、狐尾山、園山、虎仔山、保鎮山等。臨山區域控制范圍臨山區域控制范圍:背景山:臨山第一層建設用地城中山:臨山第一條主要道路注5:本圖為廈門市域范圍內主要山體示意圖,一般山體應在各層面規劃編制過程中明確,并參考本章節內容控制。41臨山區域大西山 324云頂山 1175大帽山 564尖山 1034天柱山 933天馬山 393蔡尖尾山 302大屏山 239仙岳山 212御屏山 264云頂巖 340虎仔山 135郭山 155香山 176 狐尾山 124京口巖山 92園山 115(圖3-3-1)主要臨山區域控制范圍示意圖 (注5)五老峰 185雷公山 169朱崗嶺 327保鎮山 143東坪山

44、221觀音山 255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3.2 建筑空間關系要素3.3.2.1 建筑高度眺望點與山體之間的建筑高度應結合視點高度以及山脊線控制要求進行控制。對彰顯城市空間特色具有重要影響的山體,應嚴格控制山體周邊建筑高度,保證山脊線主體的可視性和完整性。3.3.2.2 建筑面寬臨山區域內的高層建筑,連續展開面寬不得大于60米(圖3-3-2)。主要山體名稱主要山體名稱簡要情況簡要情況尖山位于同安西北部,1034米。大帽山位于翔安東北部,564米。天馬山位于集美、同安交界,393米。東坪山位于本島南部,339米。大西山位于同安中部,324米。蔡尖尾山位

45、于海滄中部,302米。大屏山位于海滄東部,239米。五老峰位于本島南部,185米。御屏山位于本島南部,264米。香山位于翔安東部,176米。狐尾山位于本島西部,124米。京口巖山位于海滄南部,92米。云頂山位于同安北部,1175米。郭山位于同安、翔安北部,155米。天柱山位于海滄北部,933米。園山位于本島中部,115米。虎仔山位于本島東部,135米。雷公山位于海滄西部,169米。朱崗嶺位于海滄、集美交界,327米。保鎮山位于同安中部,143米。云頂巖位于本島南部,340米。觀音山位于本島南部,255米。仙岳山位于本島西部,212米。表3-3-1 主要山體一覽表建筑面寬控制示意圖建筑面寬60米

46、建筑面寬60米(圖3-3-2)臨山退讓空間示意圖(圖3-3-3)3.3.2.3 建筑退讓臨山第一排建筑應后退用地紅線15米以上。若地塊沿臨山一側有道路,臨山第一排建筑應后退道路紅線10米以上。(圖3-3-3)。42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海灣公園視點馬鑾灣中心島集杏海堤視點雙溪視點大嶝島視點人民會堂視點湖里公園視點海上游線視點海上游線視點中山公園視點海滄CBD視點牛頭山公園視點廈門大橋視點忠侖公園視點高度控制區白鷺洲公園視點3.3.2.4 第五立面低層、多層建筑宜采用坡屋頂或屋頂綠化形式。若采用坡屋頂,屋頂色彩應協調統一,具體色彩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界定(圖3

47、-3-4)。3.3.3 公共景觀要素3.3.3.1 眺望點選擇臨山區域范圍主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綠地、廣場等)或道路作為看山的眺望點(圖3-3-5) 。臨山區域內協調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示意圖臨山區域內較不協調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示意圖(圖3-3-4)43(圖3-3-5)看山眺望點體系控制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沿環山道每隔80120米的距離,需設置寬度不小于15米的視線通廊(圖3-3-9)。除重要的公建地塊以外,其它地塊均應按要求預留視線通廊。3.3.3.2 視線通廊視點應選擇在臨山地塊外圍第一條道路和視廊相交的位置(圖3-3-6)。視點的位置選擇示意圖臨山地塊

48、外圍第一條道路示意圖視點視線通廊臨山地塊外圍第一條道路(圖3-3-6)當道路或公共綠廊垂直于臨山地塊外圍第一條道路時,鼓勵延續至山體,或與環山道相銜接,形成視線通廊(圖3-3-7)。視廊范圍內允許建設,但建構筑物高度不得超過12米(圖3-3-8)。44視線通廊視線通廊控制示意圖80120米15米80120米(圖3-3-9)道路或綠廊延伸示意圖道路延續至山體綠廊延續至山體12米視廊范圍內的建筑高度控制示意圖(圖3-3-7)(圖3-3-8)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3.4 公共空間要素3.3.4.1 步行綠化帶臨山區域160-240米連續區域內若無通往山體的

49、公共綠地或城市道路,應結合規劃道路、視線通廊設置通往山體的步行綠化帶,寬度不得少于10米。工業、物流、倉儲及基礎設施用地除外(圖3-3-10)。3.3.4.2 環山道沿山體生態紅線之外宜設置環山道,車行環山道寬度不小于7米,步行環山道寬度不小于4米(圖3-3-11)。3.3.4.3 廣場山體主要出入口宜設置廣場,并配置相應停車場地。45步行綠化帶的寬度控制示意圖步行綠化帶寬度不小于10米步行綠化帶寬度不小于10米160240米(圖3-3-10)(圖3-3-11)環山道示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4 3.4 歷史區域歷史區域3.4.1 歷史區域控制范圍

50、歷史文化街區: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廈港歷史風貌區、同安舊城歷史風貌區、新垵、霞陽閩南紅磚民居歷史地段、華僑新村歷史地段、祥店古民居歷史地段、呂塘村古民居歷史地段。注6:本圖為廈門市域范圍內主要歷史區域,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圖3-4-1)主要歷史區域控制范圍示意圖 (注6)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同安舊城歷史風貌區呂塘村古民居歷史地段新垵、霞陽閩南紅磚民居歷史地段華僑新村歷史地段廈港歷史風貌區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祥店古民居歷史地段46歷史風貌區(地段)歷史文化街區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

51、定風貌區域3.4.2 建筑與空間關系要素2.4.2.1 建筑風格位于歷史區域的多層及低層建筑,應嚴格控制其建筑風格特色,高層建筑的色彩、材質、裙房設計應參照所在區域的建筑要求控制,并與周邊協調。(1)鼓浪嶼建筑總體樣式:墻身、壁柱采用西洋式,正面采用外廊或回廊形式,中西合璧式屋頂形式,可采用西式坡屋頂或穹頂或配中式屋檐起翹及紋樣裝飾。平面布局:采用嚴格對稱布局手法,外圍西式古典柱式外廊,運用西式巨柱或雙柱式。材料細部:主體花崗巖、清水磚墻等本地材料。立面形式:建筑采用中式建筑三段式結構,墻身柱式回廊中式坡屋頂與建材,重檐斗拱,垂柱花籃,飛檐翹角,古風盎然(圖3-4-2)。(2)南洋建筑總體樣式

52、:歐亞混雜文化的建筑形式、騎樓為主要特征,以三跨、四跨柱為建筑單元,順應街道、多棟毗連形成連續界面,外觀協調一致,單跨內連續開三個小窗,窗套修飾邊框及分隔小柱式,分層有飾線,葫蘆瓶鏤空女兒墻檐口,抹灰形成的弱線條花飾勾線。建筑色彩:采用淡雅、柔和的淺色調(圖3-4-3)。(圖3-4-3)南洋建筑風貌(3)閩南建筑總體樣式:屋頂為雙曲面,燕尾脊。材料細部:墻身多以閩南紅磚為封閉外墻,局部點綴閩南紅磚拼花與當地石材雕刻,基底為淺色石材。建筑色彩:墻身色調除磚紅色外,其他宜采用淡雅、柔和的暖白或淡黃為主色調(圖3-4-4)。47(圖3-4-2)鼓浪嶼建筑風貌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

53、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5)新建、擴建或改建建筑涉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地段)、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建筑保護范圍內的新建、擴建或改建建筑,應當執行相關的保護法律、法規和保護規劃的規定,并且不得照搬歷史風貌建筑樣式。(4)嘉庚建筑總體布局:主體突出,對稱布局的建筑群。建筑單體的兩翼對稱并略后退,主次分明。平面布局:多呈簡潔的“一字式”,有拱券外廊。立面形式:屋體為西式,屋頂為中式。材料細部:屋頂多為木結構,外鋪琉璃瓦;屋身采用當地石材和紅磚;多處拼花及雕花。墻身色調除磚紅色外,其他宜采用淡雅、柔和的暖白或淡黃為主色調(圖3-4-5)。48(圖3-4-5)嘉庚建筑風貌3.4.2.2 建筑高度

54、應嚴格控制歷史風貌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周邊建筑高度H,選擇適當的視點確定視線走廊,視點的距離L應大于或等于3H,且其視角不小于60度。因現狀條件限制難以按照3H視點距離控制高度的,視點距離可適當縮小,但不得小于2H (圖3-4-6)。建筑高度計算按照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計算規定執行。L3HH1.6米擬建建筑歷史風貌建筑或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立面視點(圖3-4-6)建筑高度控制H60(圖3-4-4)閩南建筑風貌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圖3-4-7)建筑肌理示意圖3.4.2.3 建筑體量新建、擴建或改建建筑的體量應與周邊歷史風貌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體量相協調,采用

55、相近的建筑模數,體現傳統肌理的延續性(圖3-4-7)。3.4.2.4 建筑退讓新建、擴建或改建建筑的退讓應延續周邊歷史風貌建筑和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退讓距離(圖3-4-8)。歷史風貌建筑新建或改建建筑建筑退讓(圖3-4-8)建筑退讓控制示意圖493.4.2.5 建筑附屬設施空調室外機、太陽能熱水器、電視天線等設施、設備應放在隱蔽部位,避免安裝在坡屋面及臨街外立面上(圖3-4-9)。除傳統歷史存在的管線,其他管線不宜以架空等有礙歷史風貌區域景觀的形式進行敷設。(圖3-4-9)建筑附屬設施設置示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4.3 公共景觀要素3.4.3.1

56、沿街騎樓沿街騎樓空間應當延續原有街道騎樓的模式,保持騎樓形式、高度、寬度的連續性,保持騎樓步行通道通暢。歷史風貌區域內新建街道應采用沿街騎樓的形式(圖3-4-10)。3.4.3.2 街廓比例歷史風貌區域內的新建建設的街廓比例(L/H)應延續周邊歷史風貌建筑的街廓比例(L/H)進行控制(圖3-4-11)。3.4.4 公共空間要素3.4.4.1 空間格局應保留并傳承歷史風貌區域的空間格局,延續廈門本地特色的“路-街-巷”空間、騎樓空間、海堤空間的尺度肌理,保留傳統街巷空間的歷史認知感(圖3-4-12)?!奥?街-巷”空間示意圖騎樓空間示意圖海堤空間示意圖(圖3-4-12)歷史和現代的沿街騎樓示意圖

57、(圖3-4-10)50HL(圖3-4-11)歷史街廓示意圖H新建建筑歷史風貌建筑禁止違反保護規劃的大面積拆除、開發活動。禁止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的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的大面積改建(圖3-4-13)。大面積改建、拆除示意圖(圖3-4-13)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4.4.2 街巷走向街道:保留原有街道線形和寬度,新建街道走向應順應街區內的地形特點。巷道:對主要巷道的走向和寬度予以保留,并結合對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和對街旁綠地或開放空間的開辟形成步行的巷道網絡。3.4.4.3 景觀環境禁止占用或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

58、(圖3-4-14)。道路紅線內應按相關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或城市設計的要求控制,適當增加綠地。3.4.5 公共設施要素3.4.5.1 廣告標識廣告材料禁止采用紙質或布質噴墨類打印材料(PP,PVC和PET )、燈箱和大面積的亞克力板、不銹鋼板材。鼓勵鐵質、木質材料為主(圖3-4-15)。古樹名木示意圖河湖水系示意圖(圖3-4-14)51燈箱、發光字材料示意圖紙質或布質噴墨類打印材料示意圖大面積的亞克力板材料示意圖不銹鋼板材材料示意圖(圖3-4-15)燈箱、發光字材料示意圖鐵質材料示意圖木質材料示意圖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4.5.2 導向標識鼓勵在歷史風貌

59、區域采用具有傳統地域文化特色的標識系統設計,以彰顯空間的歷史傳統特色環境氛圍(圖3-4-17)。3.4.5.3 服務設施及景觀設施在歷史風貌區域內的各種設施應在色彩、材質、造型等方面考慮歷史風貌要求,與歷史風貌協調且富有特色。傳統地域文化特色標識示意圖(圖3-4-17)52禁止采用一店多招的形式。禁止采用高彩度、高明度的色彩和大面積鮮艷純色(圖3-4-16)。采用高彩度、高明度色彩的廣告示意圖(圖3-4-16)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5 3.5 特定風貌特定風貌區域區域3.5.1 特定風貌區域控制范圍南洋建筑風貌控制區:竹壩;嘉庚建筑風貌控制區:廈門大

60、學翔安校區;新嘉庚建筑風貌控制區:集美大學城南部、杏林灣區域;閩南建筑風貌控制區:東孚小城鎮、灌口小城鎮、鐘宅區域、蓮花鎮、汀溪小城鎮、新圩小城鎮、亭洋村、宋厝村、大嶝區域;新閩南建筑風貌控制區:翔安地鐵社區、翔安南部新城、丙洲村;新中式建筑風貌控制區:東西溪區域。南洋建筑風貌控制區嘉庚建筑風貌控制區新嘉庚建筑風貌控制區閩南建筑風貌控制區新閩南建筑風貌控制區新中式建筑風貌控制區注7:本圖為廈門市域范圍內主要風貌區域,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和修正。(圖3-5-1)主要風貌區域控制范圍示意圖 (注7)53竹壩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集美大學城南部杏林灣區域東孚小城鎮灌口小城鎮鐘宅區域蓮花鎮汀溪小

61、城鎮新圩小城鎮亭洋村宋厝村大嶝區域翔安地鐵社區翔安南部新城東西溪區域丙洲村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圖3-5-2)新閩南建筑風貌(2)新嘉庚建筑立面形式:采用三段式處理,墻體以西式為主,屋體為中式,簡化裝飾線條與分隔,屋脊具有燕尾樣式,具有閩南大厝韻味。材料細部:應選用淺色石料、紅磚或鑄石貼面等具有廈門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適當引入一些嘉庚風格建筑的符號,如柱廊、石柱、拱橋、山花、圓孔透視窗等。建筑色彩:墻身色調除磚紅色外,其他宜采用淡雅、柔和的暖白或淡黃為主色調(圖3-5-3)。(圖3-5-3)新嘉庚建筑風貌3.5.2 建筑空間關系要素3.5.2.1 建筑

62、風格(1)新閩南建筑總體樣式:運用閩南石材、紅磚,結合現代材料,穿插傳統符號與現代元素,體現閩南建筑韻味。材料細部:“出磚入石”等其他傳統建筑細部的現代符號。開窗局部構件可采用傳統材質和色彩,細部設計可運用山花、線腳、拱券等傳統形式。建筑色彩:墻身色調除磚紅色外,其他宜采用淡雅、柔和的暖白或淡黃為主色調(圖3-5-2)。(3)新中式建筑總體樣式:中式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手法的結合與運用,整體風格上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神韻與精髓,沿襲中國傳統建筑精粹的同時,注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增強了建筑的識別性和個性,自成特色。建筑色彩:色調以淡雅、柔和的暖白或淺灰為主調(圖3-5-4)。(圖3-5-4)

63、新中式建筑風貌54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5.2.2 第五立面50米以下的居住類建筑建議采用相應區域建筑風格的坡屋頂形式。高度50米以上的建筑屋頂形式不做強制性要求,但應與周邊建筑風貌相統一。3.5.2.3 綠地率新建區域的綠地率宜在廈門市城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的基礎上調5%。3.5.3 公共景觀要素3.5.3.1 騎樓新建區域的生活性道路宜形成連續的街墻界面;除了地塊出入口處,服務性道路也鼓勵形成連續的街墻(圖3-5-5)。鼓勵街墻底層采用騎樓形式。騎樓形式強調豎向線條,裝飾上鼓勵采用線角,可適當簡化(圖3-5-6)。3.5.3.2 退讓空間在道路紅線

64、和地塊紅線之間劃定公共空間,采用政府統一標準建設。沿街建筑采用“零退讓”的方式,建筑貼線布置,從而形成連續整體、風格統一的沿街步行空間(圖3-5-7,圖3-5-8 ,圖3-5-9 )。街墻底層騎樓示意圖(圖3-5-6)鼓勵的零退讓控制剖面示意圖人行道空間人行道空間地塊空間地塊空間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圖3-5-7)一般區域退讓空間控制地塊紅線(道路紅線)退讓空間(私有產權)建筑退讓風貌區域鼓勵的零退讓控制平面示意圖道路紅線公共空間(公共產權)地塊紅線(零退讓)(圖3-5-9)生生活活性性道道路路生活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服服務務性性道道路路服務性道路服務性道路生活性道路連續街墻界面示意圖交通交通性道路性

65、道路交交通通性性道道路路(圖3-5-5)(圖3-5-8)55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5.4 公共空間要素3.5.4.1 綠化種植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植物資源。鼓勵市樹鳳凰木和市花三角梅成片成簇種植(圖3-5-10)。3.5.4.2 慢行道宜建立網絡化的獨立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圖3-5-11)。3.5.5 公共設施要素3.5.5.1 景觀小品宜采用富有廈門地域特色的造型或元素(圖3-5-12)。3.5.5.2 人行鋪裝宜采用體現廈門地域特色的材料或色彩(圖3-5-13)。3.5.5.3 導向標識宜采用具有傳統地域文化元素進行標識系統設計,以彰顯空間的特色環

66、境氛圍。三角梅示意圖鳳凰木示意圖(圖3-5-10)獨立步行系統示意圖獨立自行車系統示意圖(圖3-5-11)富有廈門本土特色的城市雕塑示意圖(圖3-5-12)56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鋪裝材料和色彩示意圖(圖3-5-13)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6 3.6 山海通廊山海通廊3.6.1 山海通廊區域控制范圍十大山海通廊區域:蔡尖尾山生態廊道、馬鑾灣生態廊道、杏林灣生態廊道、天馬山生態廊道、同安灣生態廊道、下潭尾生態廊道、東坑灣生態廊道、九溪生態廊道、五緣灣生態廊道、萬石山生態廊道。注8:本圖為廈門市域范圍內主要山海通廊,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和修正。

67、(圖3-6-1)主要山海通廊控制范圍示意圖 (注8)57山海通廊區域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6.2 建筑空間關系要素3.6.2.1 建筑布局高層建筑應采用點式布局,板式布局時主要朝向宜平行于主要視線通廊,禁止建造對景觀遮擋嚴重的板式建筑。3.6.2.2 第五立面山海通廊區域內的低層、多層建筑宜采用坡屋頂形式或屋頂綠化,若采用坡屋頂,屋頂色彩應協調統一,具體顏色在控規中界定(圖3-6-2)。3.6.3 公共景觀要素3.6.3.1 視線通廊有條件的區域應通過建筑高度的控制,控制由山向海的整體景觀(圖3-6-3)。眺望點宜選擇在山體上視野范圍廣,游人可達,有

68、一定聚集停留場地的公共建筑或公共開放空間。山海通廊區域內協調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示意圖山海通廊區域內不協調的屋頂形式和色彩示意圖(圖3-6-2)山海通廊之間的視線通廊控制示意圖(以南普陀寺后山觀景視點為例)(圖3-6-3)水平視角:約水平視角:約60度度58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6.4 公共空間要素3.6.4.1 慢行道山海通廊內部之間宜建立網絡化的獨立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提高山海通廊的可達性(圖3-6-4)。慢行道可沿路設置或在地塊內設置(圖3-6-5)。3.6.4.2 大型交通設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輕軌等大型交通設施穿越山海通廊區域時,宜采用下穿、

69、隧道等處理方式,不宜采用高架形式,保持山海通廊之間的視線聯系(圖3-6-6)。沿路設置自行車道示意圖沿路設置步行道示意圖(圖3-6-5)59山海通廊慢行系統示意圖濱水可達性步行道或自行車道步行道或自行車道步行道或自行車道濱水可達性濱水可達性海洋(圖3-6-4)山體可達性山體可達性山體可達性大型交通市政設施穿越山海通廊區域的處理方式示意圖下穿隧道(圖3-6-6)山海通廊山海通廊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6.4.3 生態綠廊山、海之間的區域宜至少設置一條聯系山海的生態綠廊,寬度不小于40米 (圖3-6-7)。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可設置在生態綠廊內(圖3-6-8)

70、。生態綠廊示意圖生態綠廊步行道或自行車道海洋山體寬度不小于40米(圖3-6-7)與生態綠廊結合的慢行方式示意圖(圖3-6-8)60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7 3.7 主要動線主要動線3.7.1 主要動線控制范圍一般指快速路及重要主干道兩側100200米范圍內第一層城市建設用地(根據具體地塊修正)。注9:本圖為廈門市域范圍內主要動線控制范圍,未來可根據調研及規劃情況進行增補和修正。(圖3-7-1)主要動線及動線控制范圍示意圖 (注9)馬青路新陽大橋海新路主要動線主要動線控制區61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7.2.2

71、 建筑立面陽臺應封閉,不應設置外凸懸挑式開敞陽臺(圖3-7-2,圖3-7-3)。建筑附屬設施(如空調機位、管道等)應采用隱蔽式設計,統一形式和安裝位置,設置統一的遮擋設施。沿路第一排住宅建筑應立面公建化(圖3-7-4)。較多凹凸進退的立面示意圖平整為主的立面示意圖(圖3-7-4)62(圖3-7-3)陽臺外凸懸挑示意圖3.7.2 建筑空間關系要素3.7.2.1 建筑功能重點路段沿線第一層城市建設用地,原則上規劃公共設施用地或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不宜布局居住用地。封閉陽臺示意圖(圖3-7-2)3.7.2.3 建筑退讓道路兩側第一排的高層建筑主體應采用最大退讓和最小退讓控制(圖3-7-5),且相鄰三

72、棟或三棟以上建筑不宜采用相同退線。最大退讓和最小退讓控制示意圖最大退讓最小退讓(圖3-7-5)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7.2.5 建筑面寬平行于道路的高層建筑,若高度超過80米的,則面寬不得大于60米。不平行于道路的高層建筑,若高度超過80米的,則面寬不得大于80米(圖3-7-7,圖3-7-8)。3.7.2.6 建筑形體高層建筑宜采用比例修長的形體。3.7.2.4 建筑色彩單體建筑禁止大面積使用飽和度高的顏色,不得在同一建筑外立面使用多種顏色(圖3-7-6)。色彩選擇依據區域相關規劃,若無具體控制要求,則建議采用乳白、淡黃等清新淡雅色調。平行于道路的高

73、層建筑面寬控制立面圖不平行于道路的高層建筑面寬控制立面圖(圖3-7-7)建筑面寬60米建筑高度80米建筑面寬80米建筑高度80米63道路兩側高層建筑面寬控制平面圖60米不平行于道路的建筑面寬平行于道路的建筑面寬(圖3-7-8)色彩飽和度過高的建筑示意圖外立面使用過多顏色的建筑示意圖(圖3-7-6)富有韻律感的城市天際輪廓線示意圖(圖3-7-9)3.7.3 公共景觀要素3.7.3.1 天際線兩側建筑的高度應有起伏變化、整體有序,應形成高低錯落富有韻律感的城市天際輪廓線(圖3-7-9)。地塊內第一排的相鄰高層建筑,原則上不得連續三棟或三棟以上等高,且高度落差不得小于三層。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

74、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7.3.2 建筑界面重點關注高層建筑的中、上部界面,塔樓應采用點式布局,以增強景觀滲透性和連續性(圖3-7-10)。3.7.4 公共空間要素3.7.4.1 植物種植(1)種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綠化與美化相協調,生態、景觀與文化相統一的原則。(2)樹種選擇優先使用鄉土植物、遮蔭喬木、抗風樹種,注重鳳凰木、三角梅等市樹市花的運用,適當選用珍貴樹種,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地被植物以及開花植物,保持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和合理性。(3)立體綠化加強高架路段、過街天橋的垂直綠化,對擋土墻進行美化和軟化(圖3-7-11)。鼓勵裙房進行屋頂綠化,提升綠量。道路兩側高

75、層建筑塔樓點式布局示意圖(圖3-7-10)進行垂直綠化的高架橋示意圖進行美化和軟化的擋土墻示意圖屋頂綠化示意圖(圖3-7-11)643.7.5 公共設施要素3.7.5.1 廣告標識建筑屋頂嚴禁設置大型支架式廣告(包括公益廣告);地面除公益廣告,禁止設置大型支架式廣告;嚴禁設置立柱式廣告(圖3-7-12)。立柱式廣告圖大型支架式廣告圖(圖3-7-12) 一般區域濱水區域臨山區域歷史區域山海通廊主要動線特定風貌區域3.7.5.3 過街設施當主要動線穿越生活區、城市中心區等人流密集區時,應設置便捷的過街設施連接主要動線兩側地塊(圖3-7-14)。(圖3-7-13)道路標志示意圖(圖3-7-14)過街設施示意圖65主要動線過街設施3.7.5.2 道路標志宜減少標志桿數量,鼓勵“多桿合一”,標志牌與信號燈可結合設置。同一地點需設兩種以上標志時,宜合并安裝在同一根標志桿上,同時最多不應超過四種(圖3-7-13)。中央分隔帶宜采用防眩、防撞的交通安全設施。


注意事項

本文(2019廈門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68頁).pdf)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星| 西宁市| 邳州市| 郯城县| 普安县| 兴仁县| 伊吾县| 延津县| 镇雄县| 清远市| 大方县| 武定县| 定结县| 洛南县| 中西区| 石楼县| 南靖县| 北京市| 同江市| 泰来县| 汾阳市| 盘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吉安县| 余姚市| 泰来县| 肃南| 同仁县| 衡山县| 乳山市| 龙海市| 金塔县| 达尔| 万源市| 英山县| 宜阳县| 淮北市| 宁夏| 吉水县| 丹凤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