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竹溝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黑竹溝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2018-2035 年)年) 規劃文本規劃文本 規劃圖紙規劃圖紙二零一八年十二月 1 目目 錄錄 規劃文本規劃文本 第一章第一章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 . 2 第二章第二章 保護規劃保護規劃 . 3 第三章第三章 游賞規劃游賞規劃 . 8 第四章第四章 設施規劃設施規劃 . 11 第五章第五章 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 . 18 第六章第六章 相關規劃協調相關規劃協調 . 19 第七章第七章 近期規劃實施近期規劃實施 . 21 附表附表 . 22 附表附表 1 黑竹溝黑竹溝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分級評價風景名勝資源類型與分級評價.22 附
2、表附表 2 黑竹溝黑竹溝風景風景名勝名勝區區不可移動不可移動文物文物一覽一覽.23 附表附表 3 黑竹溝黑竹溝風景風景名勝名勝區游客容量區游客容量統計統計.24 規劃圖紙規劃圖紙 圖圖 0 0- -1 1 區位關系圖區位關系圖 圖圖 0 0- -2 2 綜合現狀圖綜合現狀圖 圖圖 0 0- -3 3 規劃總圖規劃總圖 圖圖 1 1- -1 1 風景名勝區界線坐標圖風景名勝區界線坐標圖 圖圖 1 1- -2 2 核心景區界線坐標圖核心景區界線坐標圖 圖圖 2 2- -1 1 分級保護規劃圖分級保護規劃圖 圖圖 3 3- -1 1 游賞規劃圖游賞規劃圖 圖圖 4 4- -1 1 道路交通規劃圖道路
3、交通規劃圖 圖圖 4 4- -2 2 游覽設施規劃圖游覽設施規劃圖 圖圖 5 5- -1 1 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圖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圖 圖圖 6 6- -1 1 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規劃圖 2 第一章第一章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了加強黑竹溝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的嚴格保護和管理,有效指導利用與建設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 規劃面積與范圍 風景區總面積為 575km,西至峨邊、甘洛縣界(也是樂山市、涼山州界) ,西北至峨邊、金口河縣區界,北含挖支惹、老鷹山,東至哈曲鄉界,東南部包含萬坪鄉小部分范圍,南至峨邊、美姑縣界。
4、地理坐標為東經 1025424.10310310 31.745, 北緯 2845 26.906296 39 .935,范圍邊界走向見圖紙 1-2。 核心景區面積 120.1km,占風景區總面積的 20.9%。 第三條 風景名勝區性質與資源特色 (一)(一)風景區風景區性質性質 以彝族文化為內涵,以原始森林、神奇地磁、天景天象、高山草甸和杜鵑花海等為突出景觀特征,具有生態保護、觀光度假、運動休閑、文化體驗、環境教育和科考科研等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具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價值品質。 (二)(二)風景風景名勝名勝資源特征資源特征 風景區以其神秘、 原始而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彝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
5、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可以分類概括為:珍稀的原始森林,壯闊的杜鵑花海,蒼莽的高山草甸,壯觀的峰林石叢,生動的泉溪潭瀑,雄偉的脊峰峽谷,奇幻的天景天象,濃厚的彝族文化。 (三)風景(三)風景名勝名勝資源資源類型與評價類型與評價 共評價了 109 個景點。按類型分,包括人文景點 21 個、自然景點 88 個;按級別分, 包括特級景點 8 個、 一級景點 18 個、 二級景點 28 個、 三級景點 27 個、四級景點 28 個。 第四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 20182035 年,近期為 20182020 年,中期為 20212025年,遠期為 20262035 年。 3 第二章第二章 保護規劃
6、保護規劃 第五條 資源分級保護 風景區實施分級保護,并對一級保護區實施重點保護控制。 風景區的保護管理應符合風景名勝區條例要求,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與植被撫育,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立樁劃界明確各級保護區的范圍。 (一)(一)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核心景區嚴格禁止建設范圍) 該區是黑竹溝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敏感性最高的區域,涵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范圍,以及挖黑羅豁高山草甸和杜鵑集中分布的區域,面積120.1km2。 1、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 該區在規劃管理中以生態保護、保存為主導功能。 嚴格進行規劃管理,保護大熊貓棲息環境;保護山體、水系、動植物資源及生態系統,使其處于自然狀態;保
7、護古樹名木、植物景觀等風景資源。 區內可設立必要的生態保護監測站點, 但不得建設任何與資源保護管理無關的設施。 區內除必要的科學考察、 科學監測、 森林防護和徒步探險活動外, 嚴禁打獵、伐木等人類活動。 2、挖黑羅豁高山草甸和杜鵑集中分布的區域: 嚴格保護風景資源及周邊環境。 組織好游覽路線,嚴格限制游人量。 (二二)二二級保護區級保護區(嚴格限制建設范圍) 該區是黑竹溝風景資源主要分布的區域,面積 237.0km2。 嚴禁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嚴格保護風景資源的真實性、完整性及其周邊環境。 控制游人量,組織好游覽路線,管理好游覽活動與游客行為,不得因游覽損害風景資源及其價值。 嚴格限制與風景保
8、護、游覽無關的各類建設與活動。對區內違規違章、破壞風景環境的各項建設,應當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計劃,并限期完成。 加強衛生管理,將垃圾轉運至山下。對污水、污物進行環保處理。 4 (三三)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限制建設范圍) 該區是風景區內風景資源相對較少但植被環境良好的區域, 以及村鎮集中分布、游覽設施集中建設、游覽道路建設范圍及部分商品林和人工林地所在區域,面積 217.9km2。 保護有價值的風景資源。嚴格實施退耕還林工作,退耕還林用地可在符合法規政策要求的前提下種植經濟林木。商品林、人工林應有計劃地培育和砍伐,不得影響水土保持,不得形成景觀創傷。 在風景培育區內不得新建村莊房屋, 嚴禁破
9、壞風景和生態環境的各種工程建設與生產活動。 應依據詳細規劃進行旅游設施和村莊建設。區內建設應統籌用地規劃,優化建設布局,保持山體余脈、河流水系、田園綠地等自然要素。 控制村鎮的建設風貌,房屋建筑采用傳統建筑形式;鎮鄉駐地建筑高度控制在 6 層以下,村莊建筑層數以 1-3 層為主,局部 4 層;建筑色彩與周邊環境自然和諧。 獨立建設的旅游服務基地建筑形式與色彩同村鎮建設要求,建筑低層為主,多層為輔。 可在保留耕地的基礎上發展觀光果園、鄉村旅游休閑,結合旅游采摘,發展第三產業。 不得安排污染環境和破壞景觀的項目, 已經存在的應采取措施限期進行調整、改造或拆除。 第六條 資源分類保護 (一)(一)文
10、物文物古跡古跡 對文物古跡的任何改動都要報風景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并符合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法規規定。對文物古跡保護范圍設立界樁標志,整治其周邊環境。加強對文物古跡的保養維修及監測,維護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二二)彝族文化)彝族文化 在鄉村風貌上延續傳統彝族建筑特征, 結合地形高低錯落、 組合有致的布設。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彝族文化、傳承彝族非物質文化。 (三三)原始原始森林森林 對原始森林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調查和長期監測工作。 科學進行森林生態保護 5 建設,加強對自然災害、護林防火和有害生物的預警和防治工作。 加強保護宣傳,加強監管與執法。 (四四)珍稀珍稀植物資源植物資源 加強對珙桐、
11、杜鵑、 紅豆杉、 南方紅豆杉、 連香樹、 水青樹等珍稀植物資源、古樹名木及其生境的保護。對風景區進行植物資源普查,實行動態監管。加強對珍稀植物資源的繁育研究。 加強社區聯系與宣傳,對當地居民進行珍稀動植物資源教育。 (五五)珍稀動物資源珍稀動物資源 對動物資源進行調查,明確大熊貓、豹、林麝、羚牛、黑熊、小熊貓、四川山鷓鴣、白鷴、白腹錦雞等珍稀動物資源的活動范圍,設立保護標示,禁止人為活動的干擾。 嚴格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和熊貓通道,劃定生境范圍,不得開展與棲息地保護無關的建設與活動。設立生態指標,進行定期監測管理。禁止破壞大熊貓可食竹的人類活動。 (六六)高山草甸高山草甸 加強對風景區內挖黑羅豁、
12、馬里冷舊、榮宏得等區域亞高山草甸-灌叢生態系統的保護,限制當地居民放牧的數量,改善目前粗放型的放牧方式,避免引起草甸生態系統的退化。 (七七)喀斯特地貌景觀喀斯特地貌景觀 加強對渦羅挖曲石林峰叢、榮宏得漏斗草甸的地質地貌的研究與監測,進行科普教育展示,并保障游覽安全。 (八八)山澗泉溪山澗泉溪 山澗匯水范圍內應加強植被的保護培育,減少水土流失。 不開辟游覽的溪澗應保持其自然狀態。對于開辟游覽的溪澗,應盡量保持原貌,減少“人工化”設施。 6 第七條 建設控制管理 表 2-1 分區設施控制管理 設施類型設施類型 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 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 三級保護區三級保護區 生態保存區 風景游覽
13、區 風景培育區 旅游服務區 村鎮協調區 1.道路交通 棧道 土路 石砌步道 其他鋪裝 機動車道、停車場 軌道交通 - 索道 - 游覽車停靠站 - 加油站、加氣站、充電樁 - 房車營地 - 2.餐飲 飲食點 野餐點 農家餐廳 小型餐廳 中型餐廳 大型餐廳 3.住宿 野營點 民俗客棧 小型賓館 中型賓館 大型賓館 4.宣講咨詢 解說設施 咨詢中心 科普展覽館 5.購物 商攤、小賣部 商店、超市 銀行 - 6.衛生保健 衛生救護站 醫院 康養設施 7.管理設施 景源保護設施 游客監控設施 環境監控設施 行政管理設施 8.游覽設施 觀景亭 休息椅凳 景觀小品 9.基礎設施 多媒體信息亭 郵電所 夜景照
14、明設施 應急供電設施 給水設施 7 排水管網 垃圾收集點 垃圾站 公廁 防火通道 消防站 警務室 風景區公安分局、派出所 10.其他 科教、紀念類設施 節慶、鄉土類設施 注:應該設置;可以設置;可保留不宜設置;禁止設置;不適用 第八條 生態環境保護 嚴格保護風景資源,保護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維護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表 2-2 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保護區保護區 大氣環境質量大氣環境質量 水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 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 一級保護區 達到 I 級標準 達到 I 類 優于 0 類標準 二級保護區 達到 I 級標準 達到 II 類 優于 0 類標準 三級保護區 達
15、到 I 級標準 達到 II 類 優于 1 類標準 8 第三章第三章 游賞規劃游賞規劃 第九條 旅游發展 旅游發展目標定位:以“神秘地境、地磁溫泉、彝族文化”為特色的世界探秘康養旅游圣地。 近期形象定位:中國百慕大,神秘黑竹溝。 遠期形象定位:中國百慕大,世界黑竹溝。 旅游發展空間布局:一帶、兩翼、多區。 旅游發展策略: 充分凸顯黑竹溝的神秘、 生態、 彝族文化特色, 采取以高端、小眾旅游為引領,帶動特色旅游和大眾觀光旅游的發展模式,包括做特探秘探險旅游;做精康養度假旅游;做強彝族文化旅游;做優親子研學旅游;做好戶外運動旅游;做大精品觀光旅游。 第十條 游客容量 風景區日游客容量約為 3.24
16、萬人次,日極限游客容量約為 4.86 萬人次。年游人規模可達 360 萬人次。 第十一條 特色景觀與展示 突出展示風景資源價值,科學展示地質地貌景觀、水文景觀、動植物景觀、彝族文化景觀、天象景觀、神奇地磁等。應用人員解說、標牌解說、技術解說、可攜式解說和展示陳列等多種解說方式服務游客。 設置解說場所,包括:5 處游客中心,馬里冷舊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館,觀光游覽車,自導式游步道。 第十二條 景區規劃 風景區劃分為 8 個景區,包含 92 個景點。除羅索伊達以外的各景區應加強游覽組織、景觀環境控制、游覽解說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編制詳細規劃。 (一)(一)彝族人家景區彝族人家景區 面積 15.2km
17、,6 個景點。以彝鄉民俗風情為游賞主題,以彝族村寨、田園風光為主要景觀特征。 改造村莊風貌,整治村莊環境,改善基礎設施,使其具有傳統彝族村莊布局特點和建筑特色。 各村按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各有側重地展示彝族文化。 9 打造三大節慶:甘嫫阿妞文化藝術節、“阿依蒙格”彝族兒童節、祈福節。 建設甘嫫阿妞文化廣場、依烏村彝文化酒店。 引導村莊發展農業體驗、鄉村酒店和民宿項目。 (二)(二)榮宏得景區榮宏得景區 面積 21.5km, 16 個景點。 以休閑游覽為游賞主題, 以高山草甸、 漏斗群、原始森林為主要景觀特征。 以生態和動植物科普為主題,建設馬里冷舊親子研學基地。并開展相應的風景建設,包括完善植物
18、配置與季相改造、建設科普展示設施、建設高山生態植物園、完善游覽步道、預留活動場地開展戶外運動等。 整修、完善榮宏得游覽棧道,建設榮宏得-狐貍山-特克馬鞍山探險步道;沿路增設休息景亭和登高觀景點,增加科普與景點解說標牌。 修建串聯馬里冷舊、榮宏得、溝口的車行和步行旅游環線,擴大游客容量。 配套建設榮宏得旅游點、服務部、停車場、管理站、公廁等服務設施,完善旅游服務功能。 (三)(三)神秘谷景區神秘谷景區 面積 22.9km, 12 個景點。 以探秘探險為游賞主題, 以峽谷溪澗、 地磁異象、原始森林、險峻山峰為主要景觀特征。 編制詳細規劃,建設探秘長廊,可包括“彝人天地” 、 “森林探秘” 、 “神
19、秘地磁”等主題,展現神秘文化。 沿三岔河谷建設蜂巢巖-川字瀑-石門關-三箭神泉的探險步道,建設蜂巢巖至日月峰的棧道;沿路增設休息景亭和登高觀景點,增加科普與景點解說標牌。 建設三岔河旅游點,配套建設服務部、公廁等服務設施。 建設牛批伊洛日峰、月峰觀景平臺,研究建設日月峰直升機平臺。 (四)(四)特克馬鞍山景區特克馬鞍山景區 面積 30.1km, 33 個景點。 以登高攬勝為游賞主題, 以險峻山峰、 高山杜鵑、原始森林、奇異天象為主要景觀特征。 限制各類建設,完善游覽組織,充分展示自然山水。 建設三岔河-狐貍山-特克馬鞍山-神濤林-冷杉溝-611 林場登山探險步道,沿路增設休息景亭和登高觀景點。
20、 建設金山谷旅游點,設置三岔河、金山谷、冷杉嶺 3 處露營地。 10 (五)(五)渦羅挖曲景區渦羅挖曲景區 面積 20.5km,10 個景點。以喀斯特風光攬勝為游賞主題,以喀斯特峰叢、峽谷溪澗、原始森林、高山草甸為主要景觀特征。 建設喀斯特景觀山谷游步道,建設策加阿祖草甸游步道,建設渦羅挖曲至策加阿祖草甸游步道;結合現有景點完善游覽組織,沿路設休息點、科普與景點解說標牌。 將 611 林場檢查站冷杉溝現狀橋段林區道路進行提升改造。 配套建設渦羅挖曲服務部、停車場、管理站、公廁等服務設施。 (六)(六)羅索伊達景區羅索伊達景區 面積 48.9km,1 個特級景點。以科考探秘探險為游賞主題,以地磁
21、異象、神話傳說、峽谷溪澗、原生植被為主要景觀特征。 規劃不開發大眾游覽,僅開展少量科考活動以及絕壁溝高端探險活動。 完善景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安置環境監測設備。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七)(七)杜鵑池景區杜鵑池景區 面積 43.1km,2 個景點。以甘嫫阿妞文化體驗、森林康養為游賞主題,以高山湖泊、高山杜鵑、原始森林為主要景觀特征。 以甘嫫阿妞愛情文化為主題,建設大小杜鵑池游覽片區,完善大小杜鵑池入口、步行路、旅游服務設施等游覽組織網絡。 建設鳳凰坪(原野雞坪)森林康養度假設施。利用場地舉辦甘嫫阿妞大型主題演藝活動。配套建設服務部、停車場、管理站、公廁等服務設施。 將現狀巴溪村大杜鵑池林區道路進
22、行改造提升,規劃杜鵑池-滑雪場盤山公路。 (八)挖黑羅豁景區(八)挖黑羅豁景區 面積 78.5km, 12 個景點。 以登高攬勝為游賞主題, 以高山草甸、 萬畝杜鵑、高山云海為主要景觀特征。 建設百花坡-杜鵑坪-挖黑羅豁主峰-牦牛溪游步道, 建設草甸環游徒步路線;結合現有景點完善組織序列,沿路增設休息景亭和登高觀景點,增加科普與景點解說標牌。 擇址作為戶外運動場地,開展草地運動。建設挖黑羅豁旅游點,開辟兩處露營點,配套建設服務部、停車場、管理站、公廁等服務設施。 11 第四章第四章 設施規劃設施規劃 第十三條 道路交通規劃 (一)(一)對外對外道路道路交通交通規劃規劃 利用已建成的成綿樂高鐵及
23、其峨眉山支線、規劃建設的成昆鐵路復線、峨漢高速、樂西高速等加強對外交通聯系。將高鐵峨眉山支線延伸至峨邊縣,規劃峨美高速和屏馬峨高速,對省道 S309 公路進行升級改造,將現樂山至峨眉山市的高速公路延伸至峨邊縣, 新建峨邊縣城白楊鄉大堡鎮金巖鄉黑竹溝鎮旅游公路。 (二)內部道路交通規劃(二)內部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設置 4 處景區出入口,并設立風景區標志物(含徽志) 。 以省道 S309 為車行游覽主路,并對其進行升級改造;保留現狀林區道路,并利用現狀林區道路設置 8 條車行游覽支路。 其他車行游覽道路根據未來旅游發展需要進行設置。 開辟可連接、貫穿主要游覽景區的游步道,并在各游覽景區建設形成內部
24、游步道環路。景區內部游步道可分為主要游步道和次要游步道。主要游步道一般寬度為 23m,次要游步道寬度 1.52m,采用環保材料。棧道寬度 1.52m。游步道的選線和建設形式應在詳細規劃或設計階段確定。 根據旅游活動開展需要酌情開辟其他徒步路。進入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游步道同時也是護林巡護道。 鑒于風景區的面積較大,未來可根據風景區游覽發展需要,研究建設溝口-榮宏得-狐貍山索道、蜂巢巖-日月峰索道、杜鵑池-挖黑羅豁索道、杜鵑池-挖黑羅豁軌道交通等快捷游覽交通方式,降低因游覽交通建設帶來的生態破壞。索道與軌道交通屬風景區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應按風景名勝區條例及風景區其他相關規定進行專題論證和上報審批。
25、 (三三)交通設施規劃交通設施規劃 保留現狀溝口景區入口、溝口游客服務中心、迷都酒店對面共 3 處停車場。黑竹溝旅游客運站、馬里冷舊入口、榮宏得入口、三岔河旅游點、杜鵑池旅游服務中心、杜鵑池旅游點、611 林場旅游村、古井二組、挖黑羅豁旅游點增建 9 處停車場。此外,酒店、旅游村莊及其他旅游停車場,根據旅游發展及建設用地情 12 況在規劃實施中確定停車場建設。 在馬里冷舊 3 號平臺建設黑竹溝旅游客運站(二級站標準),在杜鵑池片區設置杜鵑池旅游交通換乘中心。 在溝口和杜鵑池旅游服務片區內設置 3 處房車營地。 (四四)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道路及交通設施控制要求 風景區內道路應建成風景道,限
26、制道路兩側用地的建設,保持自然景觀。 車行游覽路要求避開生態敏感地段和重要動物棲息地, 對于因修建道路而產生的創傷面應及時進行生態修復;預留生物通道,道路兩側加強植被防護。步行游覽道不宜進行路面硬化,不應改變土壤及地貌。 進入景區游客須換乘環保旅游車或步行游覽。 停車場建設應避免大量使用硬質鋪裝,加強綠化和透水材料的使用。交通指示設施、指示標牌設計應與周圍環境協調。在游人高峰日和旅游旺季,加強游客、車輛與交通管理。 第十四條 游覽設施規劃 (一)(一) 游覽設施布局與分級配置游覽設施布局與分級配置 形成“旅游服務中心-旅游村-旅游點-服務部”的四級旅游服務基地系統。 表 4-1 游覽設施分級配
27、置 服務基地服務基地 主要設施類型主要設施類型 分級 名稱 餐 飲 住 宿 購 物 娛 樂 交 通 醫 療 宣 傳 咨 詢 解 說 管 理 旅 游 服務中心 黑竹溝鎮、溝口、杜鵑池 旅游村 底底古村、依烏村、古井村、西河村、馬杵千村、熱水村、解放村、巴溪村、勒烏村、611 林場 救護 信息 旅游點 三岔河、金山谷、冷杉嶺、榮宏得、挖黑羅豁、杜鵑池、日月峰 簡易 簡易 救護 信息 服務部 若干 食品 小賣 救護 信息 注:應該設置;可以設置;可保留不宜設置;禁止設置;不適用。 (二)(二) 游覽設施建設控制引導游覽設施建設控制引導 1、旅游服務中心 包括黑竹溝鎮、溝口、杜鵑池(文革村、鳳凰坪)3
28、 處。黑竹溝鎮旅游服務 13 中心的旅游服務設施結合鎮總體規劃及現狀服務設施一并安排。 溝口、杜鵑池旅游服務中心的建設應注重提升景觀環境與建設品質,突出彝族文化傳統與地方自然環境風貌特點,建筑高度原則上以低層為主。 2、旅游村 旅游村共 10 處。除 611 林場旅游村獨立建設外,其余旅游村應結合村莊建設。旅游村建設應注重自然環境保護和維護傳統村莊景觀風貌,建筑高度同三級保護區要求。 3、旅游點 旅游點共 7 處。挖黑羅豁旅游點規劃設置 300 床位,金山谷、三岔河、榮宏得和冷杉嶺旅游點可配置宿營地等簡易住宿設施, 日月峰和杜鵑池旅游點不安排住宿。旅游點建設應注重與自然景觀環境協調,建(構)筑
29、物高度控制在 2 層。 4、服務部 服務部根據游覽需要設置。可結合游覽景點設置,亦可由臨時性設施補充。 (三)(三) 床位規模與分級配置床位規模與分級配置 規劃總床位 11400 床;此外,在風景區內及周邊村鎮以民宿的形式預留彈性床位。 第十五條 基礎工程設施規劃 (一)給水工程(一)給水工程 風景區用水量測算主要分為當地居民生活用水、 住宿游人用水和非住宿游人用水。風景區高峰日用水量預測約為 3585m3/日。風景區實行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兩種方式;各區、點供水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合理安排凈水廠、管網、調蓄水池。 溝口、杜鵑池、黑竹溝場鎮、哈曲鄉場鎮、勒烏鄉場鎮等人口較多、交通便捷、地形條件適宜
30、的區域,采用集中供水方式。其中,溝口片區用水由溝口水廠供給,水源為地下水;杜鵑池片區規劃新建杜鵑池水廠負責杜鵑池景區供水,水源為地下水;保留并擴建黑竹溝場鎮現有水廠,供給黑竹溝場鎮用水,水源為地下水。分別規劃哈曲鄉場鎮、勒烏鄉場鎮兩處水廠,水源為地下水。管道埋地鋪設,根據實際用水點分布情況采用枝狀與環狀相結合的方式布置供水管網。 風景區分散聚居點采用分散供水方式,建設小型蓄水池,就近收集儲存山溪泉水作為日常生活需要。 14 (二)排水工程(二)排水工程 1、雨水排放方式 風景區內的雨水排放結合地形與天然的河溪,盡量采取地表直排。應采取相應措施,在雨水流經旅游服務基地及村莊時避免受污水、污物的污
31、染。居民點周邊的山腳可視需要挖截洪溝,有效引導山上匯流的雨水。 2、污水處理方式 風景區內污水主要產生在居民點和游客服務點, 風景區高峰日污水量預測約為 2868m/日,禁止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 對黑竹溝鎮污水處理站進行擴建,對溝口、杜鵑池、哈曲鄉場鎮、勒烏鄉場鎮等日污水量多的地區,規劃新建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污水,同時建設配套的污水管網、提升泵站與回用水管網。 風景區內用水相對小片集中且污水管不易到達的旅游村、點和大居民村點,其日污水量在 100500m3范圍內,其污水處理可采用小型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出水需達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風景區內的分散旅游點、服務部與居民點污水采取分散的處理
32、方式,將糞便及有機垃圾集中,可建設沼氣池、小型的氧化塘和濕地等進行處理,污水通過生物降解后用于景區施肥處理。各景點獨立旅游服務公廁采用生態環保廁所,糞便污水送入附近旅游接待點處理。 (三三)供電工程)供電工程 風景區的用電發展應以風景旅游為主,并滿足當地居民生活的需要,風景區最大用電負荷總計約 11085 千瓦。 風景區沿用大堡 35kV 變電站供電,延續現狀 35kV 高壓網輸電、10kV 配電網配電、380/220V 壓網至用戶的供電系統。根據電力部門的規劃,規劃遠期將現有的黑竹溝 35kV 變電站改為 110kV 變電站。保留現有余坪 110kV 變電站,并規劃杜鵑池 110kV 變電站
33、,負責為杜鵑池景區和挖黑羅豁景區供電,按規劃的分區用電負荷調整變電容量,使其滿足景區用電需求。 逐步改造提升現有電網構架,加強風景區內 10kV 配電網絡建設,預留 l0kV電壓等級市電接入專用線路建設通道,中壓配電網絡以單聯絡接線為主,不具備環網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單輻射接線, 有條件時可逐步形成兩分段及以上聯絡接線。 配電設施盡可能采用隱蔽化處理,配電線纜采取隱蔽方式敷設;在風景游覽 15 區內的 10kV 架空線應逐步換成地埋電纜。 (四四)通信工程)通信工程 風景區固定電話用量為 11250 門,總的有線電視端口用量為 11250 個,總的寬帶用量為 11250 線。 風景區通信以有線通信
34、與無線通信相結合, 固定電話根據旅游服務設施及村莊設置電信前端模塊,通過數字光纖線路接入峨邊縣固定通信系統。 根據旅游服務設施及村莊設置電信前端模塊,在景區內新設移動電話基站,覆蓋大部分景點。鄉鎮、村莊及旅游服務基地設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建設有線電視系統。 風景區內電信線纜采用埋地敷設。 保留黑竹溝鎮現狀郵電所,規劃新設溝口、杜鵑池郵電所,在旅游村設置郵政代辦點,在景區內設置“旅人郵亭”。 構建多媒體信息平臺,建設“智慧黑竹溝”。 (五五)環衛工程)環衛工程 風景區中的垃圾主要為生活垃圾,其次還有少部分建筑和道路工程垃圾,主要集中產生在各鄉鎮、村莊和溝口等游人集中的地區。 風景區內高峰日垃圾量
35、約 37.59 噸。 溝口、杜鵑池、黑竹溝鎮、哈曲鄉、勒烏鄉配置垃圾收集點、垃圾轉運站、垃圾清運車輛,將垃圾運至風景區外部垃圾填埋場。 旅游村、旅游點及沿主要車行游覽路的村莊的垃圾集中在各垃圾收集點,采取定時集中與清運,由車輛清運。分散在山上的旅游點、服務部和游步道沿線的旅游垃圾,需采取人工清運下山的辦法進行清理。 分散村莊的居民生活垃圾實現袋裝化,垃圾應在家庭中首先進行分類,可回收的廢品單獨存放,定期回收。有機垃圾結合生產沼氣,之后作為肥料回田。其余垃圾所剩量較小,可就近填埋或集中后清運。填埋的垃圾應采取措施,防止雨水的沖泡、淋溶。 景點、游道等處按間距不大于 100 米設置廢物箱,所有垃圾
36、人工清運下山。風景區內公廁根據居民生活和游覽需要合理設置,糞便排入沼氣池,發酵后作農林基肥,禁止糞便直接排入水體。 16 (六六)水土保持水土保持 依靠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措施綜合進行水土保護。提高植被覆蓋率,通過工程措施改變地表微地形, 修筑排蓄水工程, 并對危險滑坡地段進行加固等措施,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大農業耕作對水土的保護工作,推廣深耕、密植、間套種植等措施。 (七七)綜合防災綜合防災 1、動植物保護與生物防治 監測植物病蟲害疫情,杜絕病蟲害侵入和蔓延;改善植物群落結構,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護古樹名木;建立熊貓通道,保護珍稀動物棲息地的完整性;建立野外動物疫情監測、疾病預防體系。
37、2、防火 建立風景區火情監測系統,利用現狀管護站,同時設立監測站、瞭望塔、消防站、 流動哨等設施, 滿足消防隔離帶、 避難場地、 避難通道、 消防通道的要求。合理選址建設消防水池。 完善森林防火管理體系和救災體系, 設置必要的森林防火報警系統和防火巡護通道,定期進行防火巡查。建立各級森林防火指揮調度系統,建立暢通無阻的森林防火通訊網絡。合理規劃防火林帶,建立森林防火阻隔網絡體系。 3、抗震工程 風景區抗震規劃按照“預防為主,防、抗、避、救相結合”的方針,加強地震監測預報、 震災預防、 緊急救援三大防災體系的建設, 完善地震災害管理機制。 新建工程必須按國家頒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
38、2010)所規定的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進行抗震設計和建設。 一般工業和民用新建、 改建、擴建工程,必須按照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GB183062015)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在黑竹溝鎮、溝口、杜鵑池、依烏村等風景區人口密集區附近選擇安全、開闊地帶設置固定避難場所,同時配套相應避難設施和儲備物資。 實施抗震減災措施, 加強防震減災制度建設, 加強避震疏散等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及游客的防震減災能力。 4、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必須認真貫徹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 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行政,提高管理水平。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 17 險性評估制度,對
39、次生地質災害進行監測,定期排查,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治理措施。危險地段應安置警示標志。保留現有林區道路,作為應急救援搶險道路。 5、防洪 建立洪水預警制度;風景區內各鄉鎮設防標準為 20 年一遇,風景區內一般干渠和重要泄洪通道,按照 20 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防;加強水土保持,培育植被;疏浚現有河道,恢復人為破壞的水系;不得侵占現有雨洪調蓄面積,加強水庫、壩塘的安全維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山洪防范可修筑人工護坡、截洪溝,坡度 3045的山地容易崩塌地帶,應采取工程安全加固措施。 6、游客安全防護 建立游客安全監控系統和防護設施;建設安全宣傳與災害標志標牌系統;合理規劃避難場所和避難通道,制定游客安全
40、救護應急機制。 18 第五章第五章 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居民點協調發展規劃 第十六條 居民點調控類型 將風景區內 12 個村莊全部確定為控制型村莊。村莊建設應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本地居民按宅基地標準建設住宅,并應保持傳統建筑風貌,加強環境保護與村莊的綠化;引導分散的、位于地質災害區的居民點向山下安全處集中,同時鼓勵人口外遷和縮減建設用地。 第十七條 居民點調控措施 (一)人口規模調控(一)人口規模調控 風景區內戶籍人口總數控制在 13050 人以內, 禁止遷入和安置風景區外人口。其中黑竹溝鎮、 哈曲鄉、 勒烏鄉在風景區內的人口分別控制在 5400 人、 3250 人、4400 人。 (二)居民
41、點建設要求(二)居民點建設要求 對村莊風貌建設進行合理的控制引導,挖掘彝族建筑特色,協調村莊色彩,控制新增建設符合傳統村莊風貌,塑造不同的村莊風貌特色。村莊建筑高度同三級保護區要求。 加強鄉村田園風光的營造,在特定的農作節氣,塑造季節性農業生產景觀。進行鄉村景觀風貌提升,加強觀賞性植物的種植,營造豐富的植物景觀,打造一村一花特色景觀。 全面整治鄉村環境,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鄉村道路建設, 開展飲用水水質提升和污水治理工作, 推進垃圾治理與廁所改造,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 19 第六章第六章 相關規劃相關規劃協調協調 本規劃與城市、土地利用、生態環境、水資源、文
42、物、旅游等相關規劃進行了充分協調,分別在峨邊縣、樂山市征求了相關部門的意見,并經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組織,發改、國土、環保、水利、林業、旅游、文物、宗教部門參與的風景區總體規劃成果審查會議原則通過,達成一致意見,實現多規協調。 第十八條 城市規劃協調 落實城鄉規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風景區規劃與黑竹溝鎮等鄉鎮規劃在實施環節的協調與管理,優化風景區內及周邊鄉鎮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 第十九條 土地利用規劃協調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規定,做好與峨邊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協調, 嚴格保護耕地, 嚴禁占用基本農田, 適當增加風景游賞用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節約集約用地。在各類用地上開
43、展活動和建設應滿足地質安全條件。 表 6-1 土地利用規劃匯總 用地名稱用地名稱 現狀面積(現狀面積(km2) 占比(占比(% %) 規劃面積規劃面積 km2) 占比(占比(% %) 甲-風景游賞用地 2.34 0.41 259.89 45.20 乙-游覽設施用地 0.04 0.01 3.31 0.58 丙-居民社會用地 1.32 0.23 1.44 0.25 丁-交通與工程用地 0.39 0.07 1.89 0.33 戊-林地 521.59 90.71 280.95 48.86 己-園地 0.06 0.01 0.06 0.01 庚-耕地 11.41 1.98 9.56 1.66 辛-草地 3
44、5.99 6.26 16.04 2.79 壬-水域 1.72 0.30 1.72 0.30 癸-滯留用地 0.14 0.02 0.14 0.02 合計 575.0 100 575.0 100 注:部分林地、草地和耕地納入了規劃中的風景游賞用地,作為可欣賞的林地、草地和耕地,并不改變其使用性質。 第二十條 其他規劃和管理規定協調 (一)(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定的實施協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落實規劃環評的相關措施和要求。 20 (二)(二)水資源保護水資源保護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 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做好與水資源保護相關
45、規劃的實施協調,加強水資源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管理,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防御。 (三)(三)林地和特定區域保護林地和特定區域保護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規定,做好與黑竹溝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 、 四川黑竹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20122020 年) 等相關規劃的實施協調, 嚴格保護林地和林木資源,做好與退耕還林、國家級公益林保護、天然林保護等工程的實施協調。涉及到占用林地的情況,應符合國家林地管理相關規定。 (四)(四)文物文物古跡古跡保護保護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嚴格執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文物古跡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規定。
46、 做好與文物古跡保護專項規劃的實施協調,涉及文物古跡修復和復建的項目,嚴格履行相關審批程序。 (五)(五)宗教活動場所管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 落實 宗教事務條例 等相關規定, 明確風景區內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維護宗教活動場所周邊環境和景觀風貌。 (六)(六)旅游管理旅游管理 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等相關規定,規范旅游和旅游經營活動,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21 第七章第七章 近期規劃實施近期規劃實施 第二十一條 近期實施重點 (一)加強風景區的規劃統一管理;制定和頒布風景區保護、開發的相關法規、政策,完善風景區管理制度;完成風景區和核心景區范圍的標界立樁工作。 (二)通過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
47、耕還林、生態修復等方式,加強風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培育與治理。 (三)按照總體規劃要求,編制游覽景區和旅游服務設施集中建設區的詳細規劃。完善現景區、景點的游覽內容,拓展游覽空間;加強各景區的風景建設與道路建設;增加適宜的旅游活動;提升風景區的游覽吸引力。 (四)加強風景區的游覽線路組織,從而使風景區的游覽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建立風景區的解說系統。 (五)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游覽條件,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建設智慧景區。 (六)開展村莊整治工作,建設彝族文化村寨,發展鄉村旅游。 (七)實施近期建設項目。 22 附表附表 附表附表 1 1 黑竹溝黑竹溝風景名勝資源風景名勝資源分類分級綜
48、合評價分類分級綜合評價 級別級別 類類別別 特級景點特級景點 一級景點一級景點 二級景點二級景點 三級景點三級景點 四級景點四級景點 總計總計 自自 然然 景景 源源 天景天景 陰陽界 1(1.0) 1 地景地景 特克馬鞍山主峰 石門關 箭竹林 薄刀鋒 日照金山 狐貍山 石門雄踞 白龍穿山 榮宏得漏斗群 野人谷 日峰 鬼推磨 金蟾峰 杜鵑峰 挖黑羅豁主峰 云海峰 神濤石、英雄石 一箭洞、卷簾壁 蜂巢巖、金山谷 月峰 觀景峰 仙人臺 凌云巖 青帆障 壁立金剛 螺旋洞 狐貍坪 川心洞 牧屋崗 巴溪溶洞 33(30.3) 3 8 12 7 3 水景水景 大杜鵑池 金山銀練 三箭神泉 咸泉 金巖溫泉
49、特克舒豁 小杜鵑池 千疊瀑 雙龍吐玉 川字瀑 蜂巢巖瀑布 溝口溫泉 姊妹湖、船湖 杜鵑疊瀑 杜鵑花瀑 清流石澗 牦牛溪 三岔河蜂巢巖段 三岔河 官料河 牽手橋 靜水湖 靜水潭 冷香泉 沁心泉 靜水溪 27(24.7) 5 7 9 6 生景生景 羅索伊達 萬畝杜鵑 神濤林 香柏谷 挖黑羅豁草甸 策加阿祖草甸 千年姊妹樹 杜鵑坡 杜鵑坪 百花坡 靜水牧場 原始森林 海子溝 冷杉溝 杜鵑含玉 珙桐林 黑石嶺 冷杉嶺 金山林 古林長廊 好漢坡 大山溝 杜鵑崖 馬里冷舊濕地 迎客杉 神木坎 生態農業基地 27(24.7) 4 5 7 8 3 小計小計 8 18 26 24 12 88(81.7) 人人
50、文文 景景 源源 建筑建筑 底底古村 依烏村 古井村 西河村 馬杵千村 花雨亭、葉雪亭、恩語亭、舒心亭、勃惹亭、蜂巢亭、魚溝吊橋、西河大橋、挖吉溝吊橋、挖林惹吊橋、巴溪公路橋、巴溪大橋、幸福橋碑、椅子埡口、614 林場瞭望塔、612 古碉堡 21(19.3) 2 3 16 風物風物 風物只作為風景類型統計,不作具體景點 小計小計 2 3 16 21(19.3%) 總計總計 8(7.3%) 18(16.6%) 28(25.7%) 27(24.7%) 28(25.7%) 109(100%) 23 附表附表 2 2 黑竹溝風景名勝區黑竹溝風景名勝區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一覽一覽 序號序號 名稱名稱
51、 地點地點 級別級別 類型類型 1 西河大橋 黑竹溝鎮西河村(阿勒依吾) 未定級 其他 2 巴溪公路橋 哈曲鄉巴溪村 5 組(植莫布) 未定級 其他 3 魚溝吊橋 哈曲鄉巴溪村 2 組 區縣級 近現代 4 巴溪大橋 哈曲鄉巴溪村 3 組 未定級 其他 5 幸福橋碑 勒烏鄉余坪村 3 組 區縣級 近現代 6 椅子埡口 勒烏鄉 未定級 7 614 林場瞭望塔 勒烏鄉 未定級 8 612 古碉堡 勒烏鄉 未定級 9 挖吉溝吊橋 金巖鄉挖吉村 1、5 組(挖吉作更) 未定級 其他 10 挖林惹吊橋 金巖鄉挖吉村 4、7 組(挖林惹) 未定級 其他 24 附表附表 3 3 黑竹溝風景名勝區黑竹溝風景名勝
52、區游客容量游客容量統計統計 景區景區 名稱名稱 類別類別 計算面計算面積(積(m m2 2)或長度或長度( (m m) 計算指計算指標(標(m m / /人人或或m/m/人人) 景點一景點一次性容次性容量(人量(人次)次) 景區一景區一次性游次性游客容量客容量(人(人次)次) 風景風景區一區一次性次性游客游客容量容量 景景點點周周轉轉率率 景點景點日游日游客容客容量量 景區日景區日游客容游客容量(人量(人次)次) 風景區風景區日游客日游客容量容量 西部片區 神秘谷景區 蜂巢巖 130000m 100 1300 1560 7940 2 2600 2860 22440 日月峰 8000m 50 1
53、60 1 160 山谷徒步道 10000m 100 100 1 100 榮宏得景區 馬里冷舊 500000m 200 2500 2960 4 10000 11060 榮宏得木棧道 3000m 10 300 3 900 徒步道 16000m 100 160 1 160 特克馬鞍山景區 徒步道 12000m 100 120 120 1 120 120 渦羅挖曲景區 峰叢 160000m 200 800 2300 3 2400 5400 草甸步道 15000m 10 1500 2 3000 彝族人家景區 五朵金花 5 個村莊 按 200人/村估算 1000 3 3000 3000 東部片區 杜鵑池景區 大小杜鵑池 120000m 100 1200 1800 7500 3 3600 5400 20000 游步道 6000m 10 600 3 1800 挖黑羅豁景區 運動場地 320000m 100 3200 5700 3 9600 14600 高山草甸步道 25000m 10 2500 2 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