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 國土空間規劃 背景解讀 PARTPART 1 1 1.1 與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相銜接 推動鄉村振興、推動新型城鎮化、推動“兩項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以片區科學編制規劃 引領生產力布局 引領公共資源投放 序號 鄉鎮級片區名稱 功能定位 中心鎮名稱 幅員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萬人) 村級片數量(個) 1 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 康養旅游、農旅融合 沐溪鎮 485.16 9.64 27 2 大楠生態農業及臨港片區 生態農業、臨港工業 大楠鎮 247.79 2.95 27 3 利店茶產業發展片區 茶葉種植 利店鎮 256.32 2.43 22 4 舟壩種養循
2、環新材料片區 新材料基地、林畜種養循環基地 舟壩鎮 410.29 4.2 36 科學劃分片區 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規劃,有利于堅持落實耕地優先戰略地位,堅持綠色生態本底;有利用有效整合資源要素,重構經濟地理格局,全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引導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有利于優化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推進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推進鄉村振興率先破題的一篇大文章,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樂山市沐川縣縣域內片區劃分方案已于2021年12月通過縣委縣政府專題審查并公示完畢,方案劃定沐川縣域4個鄉鎮級片區,其中選取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為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第一批次。 成果形式 1.2 對鄉
3、鎮級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認識 主要任務 全面摸清本片區人口現狀,科學劃定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做好與上位規劃、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合理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好滿足人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 布局好產業,結合片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與現代農業園區擴面提質結合起來,科學明晰產業發展定位,規劃布局特色優勢產業,引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著力延長片區內產業鏈條,推動形成“一片區一主業一特色”的新格局。 配置好資源,推動片區內教育、醫療、養老以及應急救援力量等公共資源集中布局、精準投放,引導市場要素合理分布、有序流動,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好的效益,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地位作用 規劃
4、期限 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對沐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細化落實,是對沐川縣鄉鎮級片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等工作做出的具體安排,是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建設規劃許可,指導下一步村級片規劃編制的法定依據。 與沐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一致。 近期:2022-2025年 遠期:20262035年 1.3 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沐川的要求 市級空間規劃初稿解析 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圍繞市委對沐川提出的“建設綠色經濟發展強縣”戰略定位和納入“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經濟先行區”戰略布局,堅持系統性、全局性、整體性謀劃,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產業基礎、歷史沿革等因素,突出各片區
5、今后發展的主攻方向、產業布局、項目投放、資源配置,著力構建“一二三產臨港經濟”的“31”片區劃分格局,形成以康養旅游、臨港經濟、現代農業、精深加工、兩新工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級空間規劃初稿解析 根據沐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初步成果,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開發邊界788.33公頃,占縣域總面積1.6%;永久基本農田2128.49公頃,占縣域總面積4.32%;生態紅線面積4081.24公頃,占縣域總面積8.28%。 基本情況 PARTPART 2 2 2.1 片區概況 沐溪片區 沐溪片區 犍為 五通橋 樂山城區 峨眉山 沙灣 峨邊 金口河 馬邊 井研 夾江 區位:沐溪片區位
6、于樂山市域東南部,沐川縣中部,距離樂山城區83公里。 行政區劃:沐溪片區包含沐溪鎮、富新鎮、永福鎮3個鎮,8個村級片區,44個村,幅員面積493平方公里。 人口:沐溪片區常住人口5.37萬人。 河口村 白果村 泥河村 松林村 萬壽村 新塘村 藍林村 沐溪鎮 永興村 S310 中心鎮 中心村 茨梨村 村級片區劃分圖 片區區位圖 2.2 底圖底數 一級類 二級類 面積(公頃)代碼 名稱 代碼 名稱 09 商業服務業用地 16.15 0901 商業用地 3.84 0903 娛樂康體用地 1.56 0904 其他商業服務業用地 10.75 10 工礦用地 136.89 1001 工業用地 48.64
7、1002 采礦用地 88.25 11 倉儲用地 3.98 1101 物流倉儲用地 3.98 12 交通運輸用地 393.24 1202 公路用地 384.90 1207 城鎮道路用地 0.79 1208 交通場站用地 6.75 1209 其他交通設施用地 0.80 13 公用設施用地 16.63 1301 供水用地 0.60 1302 排水用地 0.86 1303 供電用地 0.91 1306 通信用地 1.09 1307 郵政設施 0.02 1309 環衛用地 2.27 1312 水工設施用地 9.92 1313 其他公用設施用地 0.96 14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3.18 1401 公園
8、綠地 2.78 1403 廣場用地 0.40 15 特殊用地 24.17 1505 監教場所用地 2.87 1506 殯葬用地 0.70 1507 其他特殊用地 20.60 17 陸地水域 821.23 1701 河流水面 595.90 1703 水庫水面 134.00 1704 坑塘水面 74.66 1705 溝渠 16.67 23 其他土地 5.95 2306 裸土地 2.17 2307 裸巖石礫地 3.78 底數概況 沐溪片區包含沐溪鎮、富新鎮、永福鎮范圍(不含沐川城區),總面積為486.2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1544.74公頃,占總用地的3.18%;非建設用地47079.12公頃,
9、占總用地的96.82%。 一級類 二級類 面積(公頃) 代碼 名稱 代碼 名稱 現狀用地總面積 48623.86 01 耕地 2707.47 0101 水田 1109.98 0102 水澆地 2.23 0103 旱地 1595.26 02 園地 2800.18 0201 果園 1031.90 0202 茶園 1673.20 0204 其他園地 95.08 03 林地 40063.84 0301 喬木林地 14297.94 0302 竹林地 21621.04 0303 灌木林地 2517.47 0304 其他林地 1627.39 04 草地 78.62 0403 其他草地 78.62 05 濕地
10、 38.95 0506 內陸灘涂 38.95 06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562.88 0601 鄉村道路用地 527.67 0602 種植設施建設用地 23.66 0603 畜禽養殖設施建設用地 11.48 0604 水產養殖設施建設用地 0.07 07 居住用地 933.42 0701 城鎮住宅用地 19.87 0703 農村宅基地 911.55 0704 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用地 2.00 08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17.08 0801 機關團體用地 7.13 0803 文化用地 0.15 0804 教育用地 7.26 0806 醫療衛生用地 0.57 0807 社會福利用地 1.97 2.
11、2 底圖底數 建設用地分布零散,農村住宅用地零散分布;林地占比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非建設用地 沐溪片區非建設用地占總用地的96.82%。林地占比最大,達到85.10%;園地及耕地各占5.9%及5.7%。 非建設用地以林地為主說明沐溪片區仍具有重要的生態涵養功能,不利于發展大面積的農業種植,片區產業應利用其本地特點,發展特色產業為主導。 建設用地 沐溪片區建設用地占總用地的3.18%。其中,居住用地占比最大,達到60.4%,主要為農村宅基地;其次,交通運輸用地占25.5%,主要為各級公路。 建設用地集中度不高,多分布于縣城周邊及干線公路沿線,其余為零散分布的農村宅基地。 2.3 適宜性分析
12、 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 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 生態保護重要性評價 保護等級 規模(平方公里) 占比 一般重要區 153.75 31.18% 重要區 192.71 39.09% 極重要區 146.58 29.73% 保護等級 規模(平方公里) 占比 適宜區 149.20 30.26% 一般適宜區 196.71 39.90% 不適宜區 146.92 29.80% 保護等級 規模(平方公里) 占比 適宜區 238.58 48.39% 一般適宜區 76.13 15.44% 不適宜區 31.75 6.44% 因生態紅線的調整,沐溪片區生態極重要區在縣級雙評價基礎上結合鎮級數據精度,由154.55平方公里調整
13、為146.58平方公里,占比29.73%,主要集中于西側五馬坪、芹菜坪等和東部竹海區域; 農業生產適宜區與城鎮建設適宜區主要集中于中部區域,分別占比30.26%、48.39%。 注:扣除生態極重要區 2.4 規劃實施評估 沐川縣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結合當時實際對沐川縣至2020年的發展部署進行合理的規劃。縣域體系定性基本準確,功能分區及大型基礎設施布點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操作性,在人口、產業、交通方面需優化。 人口遠未達到規劃目標: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出生率的低迷,全縣人口在2013年以后人口呈現負增長,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富新鎮與永福鎮聚集人口均未達到規劃預期值。 政策
14、對產業轉型的調整:由于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及政策調整,全縣的產業由工業轉向發展特色農業及第三產業,一二三產業比與規劃預期有偏差。 交通體系帶來的契機: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迅速,改變了縣域發展模式,改變了總規基于當時交通情況確定的發展方向及模式。 3.4 規劃實施評估 土地利用規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片區用地發展需求,為片區范圍內的重大項目提供了用地保障,明確了到202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結構、指標體系和管控要求。至基期末,基本完成上一版土規對各類指標的控制要求,但存在永久基本農田布局與現實情況不符合,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較低,城鄉建設用地潛力發掘不足等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和城鎮建設的發展、技術的改進
15、,“土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無法有效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用地矛盾和突出問題。 二調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014年調整完善版) 三調 2.5 風險災害評估 災害風險較大,注意發展建設安全 基本情況:沐川縣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類型較多、規模較大、危害較大,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社會影響大,防范難度大,全縣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艱巨。 分布情況:沐溪片區位于沐川縣中部,主要災害高易發區域分布在東南部,其余多數區域屬于中易發區域。 控制要求:由于本片區建設相對集中,考慮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將片區中南部即沐溪鎮、永福鎮大部分區域作為重點防治區域;將富新鎮作為次重點
16、防治區域。 重點防治區 次點防治區 一般防治區 沐川縣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分區圖 沐溪片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 2.6 自然肌理 地形地貌:沐溪片區海拔高程在3171810米之間。片區東部為丘陵地貌,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西部為山地地貌,海拔在1000米以上。 水系:沐溪片區北部沐溪鎮及富新鎮屬于沐溪河流域,南部永福鎮屬于龍溪河流域,水資源分布較廣,但可利用率偏低。 環境:片區森林覆蓋率高(70%左右),自然環境宜人,山地資源優質,自然景觀豐富,有具開發旅游項目的潛質。 1810m 317m 沐溪河流域 龍溪河流域 實景照片 地勢模型 多山多丘,景觀豐富,環境優越,宜居宜游。 2.7 資源環境
17、農業有一定特色 沐溪片區農業以林竹為主導,優質茶葉、魔芋種植、林下養殖為重點,片區全域擁有林竹面積32.36萬畝,占比43.76%,規上林竹板材類加工企業一家永豐公司,茶園面積達2.53萬畝,占比3.42%。 用地分類 面積(ha) 占比(%) 耕地 2810.98 5.7 園地 果園 1039.43 茶園 1687.40 其他園地 95.47 林地 喬木林地 14314.82 灌木林地 21679.08 竹林地 2521.69 其他林地 1637.80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569.73 2.7 資源環境 文旅資源豐富 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4A級旅游景區桃源山居 國家3A級旅游景區沐川竹海 “華西
18、第一漂”的龍門大峽谷漂流 烏蒙沐歌、解結湖、牛郎坪、五馬坪 評價對象 評價因子 得分 等級 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30 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 2525 珍稀奇特程度 1515 規模、豐度、幾率 1010 完整性 5 5 知名度和影響力 1010 適游期或使用范圍 5 5 五馬坪景區 29 23 14 8 4 10 3 91 五級 沐川竹海 28 22 14 8 3 9 4 88 四級 舟壩水庫 27 23 12 8 4 8 4 86 四級 涼風坳森林公園 26 22 12 8 4 8 4 84 四級 黃丹喀斯特地貌 26 22 12 8 4 7 4 83 四級 箭板古鎮 26 22 10 8 4
19、 7 4 81 四級 沐川草龍 24 24 10 8 4 7 3 80 四級 解結寺 24 24 10 7 3 8 4 80 四級 桃源山居 24 20 10 8 4 7 5 78 四級 永濟橋 20 19 11 7 4 7 4 72 三級 茶馬古道 20 19 10 6 5 7 4 71 三級 解結寺水庫 17 18 8 6 5 6 4 64 三級 一枝春生態茶園 16 17 8 6 5 6 4 62 三級 牛郎坪現代農業園 16 17 8 6 5 6 4 62 三級 永福萬壽新村 16 17 8 6 5 6 4 62 三級 沐川縣旅游資源質量評價表 2.8 產業特征 產業情況概述 傳統農業
20、受限,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工業強化本身優勢,減量提質;旅游帶動服務業迅速發展。 農業特征 沐溪片區農業發展受到地形地貌影響,以玉米、水稻、蔬菜種植為主傳統農業種植遇到瓶頸發展受限;而豬、兔、雞為主的養殖相對穩定。近幾年片區的以茶葉、獼猴桃、筍用竹、金銀花等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迅速發展,帶動片區農業產業的復蘇。 工業特征 片區工業以由林竹原料支撐的造紙工業、木材加工、農產品加工為主。受國家發展政策引導,沐溪片區工業處于減量提質的階段,在近期應以達到相關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強化自身優勢產業,保持穩定調整。 服務業特征 沐溪片區服務業發展處于穩定上升的趨勢,近幾年來基本占到總產值的40%。 特別是旅游發展
21、方面,片區近年來著力打造桃園山居、濕地公園、龍門大峽谷、沐川竹海以及鄉村旅游等文旅、農旅項目,極大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使旅游發展成為帶動片區的發展新契機。 2.9 人口特征 人口總量 根據七普調查數據,沐溪片區(不含縣城)常住人口總數約5.37萬人。較六普時期,片區人口降低了約1.20萬人。 區域名 六普 七普 變化值 變化率 縣城 25742 42791 17049 66.23 % 沐溪鎮 37418 31739 -5679 -15.18 % 永福鎮 14120 10964 -3156 -22.35 % 富新鎮 14115 10965 -3150 -22.32 % 片區合計 (不含縣城) 6
22、5653 53668 -11985 -18.26 % 性別結構 沐溪片區人口中,男性4.87萬人,女性4.7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1.99。較六普數據105.99,性別比下降4,跟趨合理。 與六普數據比較,人口總量下降,性別比更加合理,老齡化趨勢更明顯,人口負增長趨勢仍在持續。 年齡結構 沐溪片區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為19.67%,較六普數據15.41%,增加了4.26%,老齡化趨勢更加明顯。 變化趨勢 近五年沐溪片區出生率不斷下降,死亡率仍保持較高數值,近5年的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18。沐溪片區近五年遷出人口大于遷入人口,機械增長率保持在-4上下。沐溪片區人口變化仍處于負增長
23、,且在未來仍將保持該狀態。 2.9 人口特征 人口往縣城及鎮區集中 人口分布變化 對比六普及七普人口的分布情況來看,片區村莊人口密度下降,人口從周邊村莊往縣城聚集。 縣城人口從2.57萬人增長到4.28萬人,人口增長了66%,人口密度達到0.98萬人/平方公里。 片區內原幸福鄉、建和鄉中心區所在的柏香村、官田村及縣城周邊的龍橋村的人口密度增長,柏香村、官田村、龍橋村分別增長104%、20%、18%;其余區域人口密度均為下降,且距離縣城越近下降越多。 六普人口密度情況六普人口密度情況 七普人口密度情況七普人口密度情況 2.10 空間利用特征 總體特征 用地分類 面積(ha) 占比(%) 耕地 水
24、田 1133.93 水澆地 2.92 旱地 1674.92 總計 2810.98 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面積:沐溪片區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544.74公頃。 建設用地分布:現狀建設用地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地勢較為平坦的區域,呈現出沿鄉鎮聚集、沿交通干線分布的特征。 片區地形高程分析圖片區地形高程分析圖 片區地形高程分析圖片區地形高程分析圖 片區建設用地分布圖片區建設用地分布圖 片區耕地分布圖片區耕地分布圖 耕地 耕地面積:沐溪片區耕地總面積為5.52萬畝,其中耕地占片區全域土地面積5.70%。其中旱地2.51萬畝,水澆地43.8畝,水田1.70萬畝。 耕地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永福鎮北部和沐溪鎮東南部,多
25、數位于河流兩側。 片區境內多山,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依次形成山、丘、壩三種地貌。沐溪河從五指山脈發源,南北向流經片區,耕地與建設用地主要沿沐溪河流域河谷地帶延伸。 2.11 存在問題 公服設施閑置與缺失并存,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公共管理設施 片區內公共管理設施較多閑置,包括原新街政府、原新凡 鄉政府、部分撤并村村委會等均處于閑置,同時富鎮鎮政 府、永福鎮政府辦公場所面積小,選址不合理; 教育設施 片區內教育設施配套較為完善,部分學校因人口流失造成 生源不足,亟待統籌整合,由數量向質量提升轉變。 醫療衛生設施 片區內醫療衛生設施服務能力不足,村級衛生站大部分處 于閑置狀態; 社會福利設施 片區內
26、養老設施配套完善,但日料照料設施不足,與片區 居民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原新凡鄉鄉政府閑置原新凡鄉鄉政府閑置 富新鎮養老設施尚未啟用富新鎮養老設施尚未啟用 沐溪鎮敬老院亟待改建沐溪鎮敬老院亟待改建 永福鎮油房村村委會永福鎮油房村村委會 2.11 存在問題 耕地破碎度高,流失嚴重 相較“二調”,沐川縣域內耕地破碎度增加137.2334%,主要是因為退耕還林及農業結構調整導致。愈加破碎化的耕地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對糧食生產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鄉鎮名 種植園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土地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沐溪鎮 0.4523 2.5124 0.0000 0.1513 0.3208 0.0384
27、永福鎮 0.1164 0.6353 0.0000 0.0529 0.0674 0.0068 富新鎮 0.6868 1.2196 0.0000 0.0681 0.0783 0.0103 沐溪鎮、永福鎮、富新鎮三個鄉鎮耕地流出到其他地類統計表 鄉鎮耕地流出到其他地類統計表鄉鎮耕地流出到其他地類統計表 單位:萬畝單位:萬畝 單位:萬畝單位:萬畝 從行政區劃耕地面積變化來看,近10年來,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內沒有耕地面積增加的鄉鎮;3個鄉鎮耕地數量耕地凈減少,其中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沐溪鎮耕地面積減少最多。 沐川縣“二調”到“三調”之間耕地流出情況沐川縣“二調”到“三調”之間耕地流出情況 2.11
28、 存在問題 旅游產業體系未形成,發展動能不強 沐川縣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沐川旅游產品雖然包含有觀光旅游、休閑旅游、文化旅游、城鎮旅游和鄉村旅游等多種類型,但由于品牌知名度等多方面原因,產品的類型體系、等級體系、空間體系等均不完整,特別康養品牌缺失,產業發展動能不強。 現狀鄉村旅游處于起步階段,缺乏體驗式旅游項目,吸引力不足,生態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度不夠,農旅融合的鄉村旅游產業尚為形成。 五馬坪區域尚未開發五馬坪區域尚未開發 松林魔芋產業旅游村 李家山茶產業旅游村 桃源山居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烏蒙沐歌 牛郎坪五沐茶韻農業公園 龍門大峽谷漂流 解結湖 沐川竹海 太和村李子采摘體驗基地 五
29、馬坪 辛夷花公園 林家巖體育公園 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現狀旅游項目分布圖 2.11 存在問題 集鎮區風貌無特色,路衍經濟衰退,農村聚居度低 集鎮區衰退,產業亟待提升 片區內大部分集鎮依托國省干道發展,隨著高速路通車,交通基礎設施 的改善,富新鎮、永福鎮等路衍經濟依賴較大的集鎮亟待升級轉型。片 區內部分場鎮、社區缺乏停車設施、農貿市場、健身設施等,場鎮居住 品質不高。 農村聚居度低 部分農村住房完成風貌改造并成為區域亮點,但集鎮區和部分農房風貌 無特色,同時農房聚居度不高,人均宅基地面積過大,達到170平方米, 用地集約節約程度不高,農村人戶分離現象突出。 永福鎮萬壽新村聚居點永福鎮萬壽新村聚居
30、點 富新鎮新塘村正在實施農房風貌改造富新鎮新塘村正在實施農房風貌改造 永福鎮集鎮區永福鎮集鎮區 原建和鄉集鎮區原建和鄉集鎮區 目標定位 PARTPART 3 3 3.1 發展定位 銜接沐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等上位規劃相關要求,立足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資源稟賦,依托五馬坪、牛郎坪、沐川竹海等康養旅游資源,依托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強產業融合,將沐溪片區發展定位為: 以茶竹種植為基礎,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支撐,康養旅游為支柱的 現代農旅融合發展區 3.2 規劃思路 嚴守底線 綠色發展 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三區三線”,統籌安排各類空間,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耕地和永久
31、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同步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和管控要求,同時結合當地發展實際,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區域基礎設施和鎮村建設留有余地。 系統思維 優化配置 以片區為單位統籌考慮資源配置,推動片區內教育、醫療、養老以及應急救援力量等公共資源集中布局、精準投放,引導市場要素合理分布、有序流動。有效整合現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科學確定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和規模,實現功能相近的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集中配置,共建共享。 因地制宜 發展產業 結合片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布局產業,與現代農業園區擴面提質結合起來,科學明晰產業發展定位,規劃布局特色優勢產業,引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著力延長片區內產業鏈條,推動形成“一片區一主
32、業一特色”的新格局。 以人為本 提升品質 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優化農村居民點布局,塑造山水田園與鄉村聚落相融合的空間形態,深入鎮鄉基層調研,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區域空間和資源配置,優化公共服務體系,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切實增強城鄉居民幸福感。 3.3 規劃目標和原則 2025 打造沐川竹海4A級景區,爭創牛郎坪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永福鎮五指山竹筍產業種植園、沐溪鎮魔芋產業園整體打造、啟動解結湖旅游度假區建設,以茶竹為基礎的農旅融合產業形態初步形成,農民人均純收入力爭到達3萬元以上。 2035 至2035年,片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片區實現以茶竹種植為基礎、康養旅游產
33、業為支柱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樂山茶竹種植基地,創建沐川特色康養旅游品牌,包括打造旅游度假區兩處(解結湖、五馬坪)、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一處(辛夷花山地公園)、4A級旅游景區兩處(桃源山居、沐川竹海)。 遠景展望 片區充分消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狀態,實現一體化全面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集鎮優全面實現。 規劃目標 規劃原則 統籌協調、優化布局統籌各類專項規劃,全面優化片區國土空間布局。 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充分考慮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稟賦,推動片區差異化發展。 底線思維,綠色發展合理劃定三線,全面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以人為本,民主決策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實現規劃編制全過程的共謀
34、、共建、共享、共治。 3.4 指標體系 規劃分類 基期年 目標年 規劃期 內增減 面積(ha) 比重 面積 比重 農用地 耕地 2708.18 5.57% 3829.04 7.87% 1120.86 園地 2800.34 5.76% 1866.82 3.84% -933.52 林地 40072.33 82.40% 39484.84 81.19% -587.49 草地 78.67 0.16% 71.71 0.15% -6.96 濕地 38.95 0.08% 38.66 0.08% -0.29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562.90 1.16% 562.63 1.16% -0.26 建設用地 居住用地 9
35、37.06 1.93% 938.26 1.93% 1.20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12.28 0.03% 13.61 0.03% 1.32 商業服務業用地 16.15 0.03% 84.87 0.17% 68.72 工礦用地 136.88 0.28% 139.64 0.29% 2.76 倉儲用地 3.98 0.01% 4.10 0.01% 0.12 交通運輸用地 393.36 0.81% 627.58 1.29% 234.22 公用設施用地 16.64 0.03% 23.81 0.05% 7.17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3.55 0.01% 6.27 0.01% 2.72 特殊用地 24.
36、17 0.05% 16.32 0.03% -7.85 留白用地 - - 16.11 0.03% 16.11 陸地水域 821.65 1.69% 903.25 1.86% 81.60 其他土地 5.95 0.01% 5.53 0.01% -0.43 合計 48633.03 1 48633.03 1 0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不包含縣城范圍671.27ha) 鎮域規劃內容 PARTPART 4 4 4.1 底線約束 基本農田試劃方案 根據四川省“三區三線”第二輪試劃結果,沐川縣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圖斑凈面積80.02平方公里,其中沐溪片區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圖斑凈面積18.06平方公里(1806.2
37、4ha)。 根據沐溪片區產業發展及具體情況在“二上”成果基礎上進行調整,調整情況如下: 調出面積:0.14ha 調整原因:涉及村莊聚居點0.14ha 調整后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806.1ha 調整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在縣域平衡。 片區名稱 二上成果凈面積 (平方公里) 比例 沐溪農旅融合片區 18.06 22.02% 舟壩種養循環新材料片區 33.88 41.31% 利店茶產業發展片區 7.68 9.36% 大楠生態農業及臨港片區 22.40 27.31% 全縣 80.02 100% 4.1 底線約束 生態紅線試劃方案 嚴格落實自然資源部下達的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成果,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40.81平方
38、公里。 四川沐川國家森林自然公園1424.61ha 四川沐川國家森林自然公園884.21ha 四川沐川國家森林自然公園1772.22ha 片區名稱 二上成果面積 (平方公里) 比例 沐溪農旅融合片區 40.81 40.03% 舟壩種養循環新材料片區 0.05 0.05% 利店茶產業發展片區 61.09 59.92% 大楠生態農業及臨港片區 0 0% 全縣 101.95 100% 4.1 底線約束 開發邊界試劃方案 新增開發邊界面積0.37ha 根據四川省“三區三線”第二輪試劃結果,沐川縣已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0.27平方公里,其中沐溪片區劃定城鎮開發面積7.88平方公里(788.33ha)。
39、 根據沐溪片區產業發展及具體情況在“二上”成果基礎上進行調整,調整情況如下: 增加面積:0.37ha 調整后城鎮開發邊界面積:788.70ha 調整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需縣域平衡。 片區名稱 二上成果面積 (平方公里) 比例 沐溪農旅融合片區 7.88 76.73% 舟壩種養循環新材料片區 1.15 11.20% 利店茶產業發展片區 0.25 2.43% 大楠生態農業及臨港片區 0.98 9.54% 全縣 10.27 100% 4.2 用地布局 農用地布局 耕地: 全面提高現有耕地質量。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有針對性的整治、提升和復墾,優化耕地布局,補充耕地數量。采用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方式,進一
40、步提高耕地的質量和連片度,通過“坡改梯”工程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規劃耕地面積3829.40公頃,較現狀增加1017.63公頃。 其中高標農田新增耕地274.71ha,可開發耕地新增8.13ha;可墾造水田面積14.15ha。 園地: 尊重群眾意愿,結合實際,保留現狀成規模的茶園,有序推動零散園地合理開發利用為耕地。 規劃園地面積1866.82公頃,較現狀減少995.47公頃。減少圖斑主要調整為耕地(883.38ha),調整為建設用地71.99ha。 富新鎮 沐溪鎮 永福鎮 4.2 用地布局 農用地布局 林地: 保護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竹海等連片林地資源作為片區生態本底。 規劃林地
41、面積39484.89公頃,較現狀減少668.49公頃。主要為區域設施和中心城區占用,其次為耕地。 草地: 推動地勢平坦區域草地合理開發為耕地。零星分散草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耕地后備可開發資源開墾為耕地。 規劃草地面積71.71公頃,較現狀減少16.42公頃。 濕地: 基本維持現狀。規劃濕地面積38.66公頃。 其他土地: 規劃其他土地地面積5.53公頃,較現狀減少2.53公頃。主要為開發邊界內圖斑。 富新鎮 沐溪鎮 永福鎮 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4.2 用地布局 農用地布局 預留空間,保障需求。糧油、魔芋與茶葉種植園區,結合居民點適當布局用于儲存、農機停放等的農業設施用地,充分預留農村道路設施等
42、空間,滿足現代農業產業化需求。 規劃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面積562.63公頃,較現狀減少7.10公頃。建設用地占用約12公頃,新增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約5公頃。 陸地水域 保護現有陸地水域不減少。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確保原有自然水系面積不減少,增加水庫水面。 規劃陸地水域903.25公頃,較現狀增加73.21公頃。主要為關沱水庫水面。 富新鎮 沐溪鎮 永福鎮 進一步加大沐溪鎮公共資源投放,引導人口向縣城集中,加強設施配套,提升沐溪鎮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往南拓展城鎮空間。城鎮建設用地由現狀16.22公頃增加到45.59公頃(不含縣城)。 4.2 用地布局 建設用地布局 城鎮建設用地 做大做強中心鎮
43、做優做美富新鎮 優化提升永福鎮 加強鎮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集鎮美化,合理控制城鎮規模,引導產業有序布局。城鎮建設用地由現狀18.19公頃增加到60.57公頃。 引導集鎮產業轉型,盤活城鎮低效閑置用地,加強鎮區環境綜合整治。城鎮建設用地由現狀22.70公頃增加到44.39公頃。 選址 堅持“五避讓”避讓地質災害點、洪澇易發區、地震斷裂帶、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 “三遠離”遠離公路、鐵路、高壓線; “三融入”融入城鎮、產業、自然環境。的農村居民點選址原則,考慮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一戶一宅”和戶有所居的要求,貫徹“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理念,尊重村民醫院,引導適度聚居,推動農村居民點建
44、設用地減量、提質、增效。 建設用地布局 4.2 用地布局 村莊建設用地 聚居點選址及規模 堅持“五避讓”“三遠離”“三融入”的農村居民點選址原則,考慮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一戶一宅”和戶有所居的要求,貫徹“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理念,尊重村民醫院,引導適度聚居,推動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減量、提質、增效。 類型 人數 特大型居民點 1000以上 大型居民點 6001000 中型居民點 200600 小型居民點 200以下 規劃居民點18處,用地22.39公頃。 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聚居”的原則,推動農村居民點建設引導農村建設用地減量、提質、增效。村莊建設用地由現狀971.24公頃減少到9
45、69.01公頃。 人口預測 片區人口現狀分析 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成都、樂山、縣城聚集發展對周邊區域的虹吸效果,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等多種影響因素,片區人口處于加速下降的階段,呈現出以出生率趨于穩定、死亡率上升、遷出人口大于遷入人口,常住人口明顯下降、城鎮聚集度明顯上升為特征的人口變化情況。根據七普調查數據,沐溪片區(不含縣城)常住人口總數約5.37萬人。較六普時期,片區人口降低了約1.20萬人。 片區人口規模發展趨勢和影響因素分析 1、人口自然增長將持續負增長 目前,沐川縣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達到19.37%,表示沐川縣已經進入老年型III期社會。相應老年人口上升,會帶來較高的自然
46、死亡率,預計在計劃期內死亡率在1-2%之間浮動。 2、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勞動力返鄉的吸引 從片區未來發展結構來看,加大了旅游、康養、服務產業發展,使得第三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從業需求也進一步增加,特別是五馬坪和解結湖旅游度假區的建設,將吸引大量旅游度假人口。 3、種植業精細化發展、農業加工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外來人口的吸納 隨著規劃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農業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將吸納部分外來就業人口,人口機械增長率將提高。 根據片區發展實際情況,片區未來人口變動將以機械增長為主,此次人口預測將人口增長區分為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進行預測。 Pt= P0(1+r
47、+ r)n 式中: Pt是預測目標年末人口規模; P0預測基準年人口規模; r是人口自然增長率; r機械增長率; n是預測年限。 根據對規劃區經濟發展前景和環境承載力分析,結合規劃區未來產業發展情況,規劃區人口綜合增長率為8,自然增長率為-1.2 。經計算, 2035年規劃區人口為5.86萬人。 片區規模 人口規模: 5.86萬人 用地規模: 總建設用地面積:1870.43公頃 城鎮建設用地面積:114.10公頃 4.3 人口預測 人口現狀 4.4 鎮村體系規劃 河口村 龍門村 泥河村 松林村 萬壽村 新塘村 藍林村 沐溪鎮 永興村 中心鎮 中心村 茨梨村 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鎮村體系規劃圖
48、按照“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服務能力、引導人口集聚、便于鄉村治理”的原則,以鎮區、中心村帶動周邊基層村,構建“1個中心鎮、8個中心村、36個基層村”的鎮村體系結構。 沐溪鎮為中心鎮。片區內沐溪鎮產業基礎好,交通便利,發展潛力大,宜作為中心鎮。 富新鎮、永福鎮為一般鎮。重點完善基礎服務功能,引導產業提升。 片區名稱 中心村 面積(ha) 人口 村個數 涉及村 發展指引 沐溪一片區 河口村 5367.10 3829 5 官田、廟坪、河口、石圍、沙溪 以河口村特色產業茶葉、金銀花、食用筍為中心,形成石圍村、廟坪村茶產業萬畝示范園區,同時,寄托于鄉村振興政策支撐,結合辛夷花山發展規劃,逐步融合旅游+產業的
49、發展理念,最終形成竹林、茶旅、康養發展模式。 沐溪二片區 龍門村 3443.97 5492 3 白果、柏香、龍門 以龍門村為中心,著力打造漂流旅游產業和開發溫泉小鎮,同時開發康養避暑產業。 沐溪三片區 茨梨村 7815.05 7927 5 前光、茨梨、黃龍、龍橋、茨灣 利用好林家巖森林山體公園項目,盤活周邊村農家樂、民宿等鄉村特色資源,依托牛郎平產業園區規劃,發展好仁厚村茶葉繁育中心以及泥河村高山生態水果產業 沐溪四片區 松林村 4708.75 10186 7 松林、楊柳、火巖、三溪、關坪、月壩、鳳凰 以松林村為中心,打造國家級魔芋科技示范園區,同時沿解結湖發展農旅融合產業。 永福一片區 萬壽
50、村 2626.63 5397 5 新橋、雙河、萬壽、油房、共和 構建“大竹海”旅游產業帶,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康養旅游、山體體驗、研學旅行等新業態,發展魔芋基地,帶動農旅融合發展。 永福二片區 永興村 7708.16 5018 4 永興、新華、星海、張村 圍繞竹筍漿紙一體化,做強“一根竹”產業發展思路,以環五指山15萬畝造紙用材林和2.5萬畝高山筍用林基地為基礎,高標準建設“百里筍用林長廊” 富新一片區 藍林村 5530.54 5507 6 巖灣、宋村、清涼、藍林、太和、卡房 打造獼猴桃、茶葉產業園區 富新二片區 新塘村 4981.29 7373 9 雙石、新塘、小林、小河、羅柘、筒車、水井、泥
51、河、仁厚 打造牛郎坪園區。該片區由省道213線、仁沐新高速、快速通道等三條主干線貫穿境內。主導產業以茶產業為主 富新鎮藍林村、新塘村,沐溪鎮河口村、龍門村、茨梨村,永福鎮萬壽村、永興村為中心村。 聯動二產 優化一產 促進三產 二產延伸化、精品化 一產高標準化、景觀化 三產主題化、特色化 進一步壯大牛郎坪茶產業園、沐溪鎮魔芋產業園、永福鎮五指山竹產業園,延伸構建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多元產業鏈: 聯動五馬坪、解結湖、沐川竹海、桃源山居、沐川溫泉、沐川漂流等旅游資源,發展景區旅游、度假旅游、康養旅游、運動旅游; 以農旅融合為手段,結合鄉村振興產業布局,開發以農耕文化體驗、生態休閑、茶葉采摘于一體的
52、鄉村旅游。 農旅特色融合 拓寬渠道 產業鏈延伸 產業鏈延伸 4.5 產業發展規劃 發展思路 片區產業發展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經濟發展強縣”戰略定位和納入“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經濟先行區”戰略布局,充分依托片區茶葉、林竹種植資源和康養旅游資源,實現現代農業園區擴面提質,著力延伸片區內產業鏈條,推動農旅融合,拓展產業復合功能和增值空間,形成農旅互促發展。 4.5 產業發展規劃 構建“一帶、四區、一園、多點”的產業格局 一帶 四區 一園 多點 G213三產融合發展帶:沿國道213線串聯沐溪、富新和永福三個鄉鎮及五馬坪、解結湖、桃源山居、諸 暨沐川特色產業園、魔芋科技產業園、永豐竹漿紙加工園、沐川竹海等
53、多個產業節點,形成片區產業發展主軸。 富新鎮牛郎坪茶葉種植區:依托牛郎坪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茶葉種植,包括雙石村、新塘村、小林村、羅柘村,仁厚村。包括發展茶葉種植,開發茶葉品牌、新改建標準化機采茶產業基地,建茶葉加工及冷鏈物流區等。 沐溪 “糧油+魔芋”農業園區:涉及沐溪鎮和富新鎮,包括糧油種植及魔芋種植。其中核心區為魔芋科技示范園,位于沐溪鎮鳳凰村和松林村。 李家山茶葉種植園區:包括永福鎮和沐溪鎮,發展茶葉種植2.47萬畝。 永福鎮五指山竹筍種植園區:在五指山山頂區域建設竹筍種植園4000畝。 林竹、農產品精深加工園: 串聯永豐紙廠、東西部協作園區,依托沐川縣豐富的林竹與農產品資源,沿國道2
54、13打造林竹、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 包括片區內多個康養旅游和產業節點。包括五馬坪旅游度假區、解結湖旅游度假區、桃源山居4A級景區、沐川竹海4A級景區、牛郎坪五沐茶韻生態農業公園、辛夷花生態旅游示范區等旅游節點、溫泉小鎮、龍門大峽谷漂流、太和村鄉村旅游體驗點、萬壽村鄉村旅游體驗點等多個產業節點,因地制宜,共同推動沐川農旅產業融合發展。 五馬坪旅游度假區 太和村鄉村旅游體驗點 五沐茶韻農業公園 桃園山居4A級景區 溫泉小鎮 解結湖旅游度假區 沐川竹海景區 辛夷花生態旅游示范區 龍門大峽谷漂流 李家山茶葉種植區 五指山竹筍種植區 萬壽村鄉村旅游體驗點 魔芋科技示范園區 竹漿紙精深加工區 農產品精深加
55、工區 竹漿紙精深加工區 沐溪“糧油+魔芋”農業園區 牛郎坪茶葉種植區 4.5 產業發展規劃 打造“一心、一軸、兩帶、多核”的旅游空間結構 一心:即沐溪鎮旅游接待中心 著力加強沐溪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烏蒙沐歌”、“沐川記憶”、“醉氧天街”等項目為依托,打造以文化為載體,體現沐川特色韻味的沐溪古城,將沐溪鎮建成以“蜀南古都”為文化韻味的山水園林旅游城市。 一軸:G213線旅游城鎮發展軸 通過國道213,將沐溪片區各旅游節點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旅游發展主軸線。 兩帶:環沐溪城城郊旅游發展帶、龍溪河旅游發展帶 環沐溪城城郊旅游發展帶以打造徒步旅游線路為主,串聯林家巖生態公園、解結湖
56、、沐心谷、桃源山居、櫻花公園等多個旅游節點。 龍溪河旅游發展帶通過龍溪河串聯沐川漂流、溫泉小鎮等旅游節點,打造以水上運動、溫泉體驗為主的旅游項目。 多核 沐川竹海山地運動度假旅游核、沐川五馬坪生態康養度假旅游核、桃園山居鄉村體驗旅游核、牛郎坪茶產業園鄉村旅游核、解結湖度假旅游核、辛夷花生態旅游示范區等多個旅游節點。 4.6 道路交通規劃 對外交通 規劃布局 發展思路: 片區交通便捷,通過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干道建設,打造北向融入川南經濟區,西向輻射攀西地區、烏蒙貧困地區,東聯樂宜渝產業發展帶重要戰略支點。 沐溪農旅融合發展片區對外交通布局圖 縣域交通體系規劃圖 鐵路 沐馬鐵路為地方專線鐵路,起
57、于沐川縣沐川港區接樂宜鐵路,經新凡、武圣、利店,止于馬邊縣城。沐馬鐵路的建設,便于馬邊物資快速到達沐川港區下水。 高速公路 片區內已建成仁沐新高速公路及馬邊支線 國道 片區內現狀有國道213線,規劃213貨運通道從縣城西面繞過,接S310后與炭庫港口形成便捷的貨運通道。 省道 規劃S310改線,東西向穿越片區并連接炭庫港區,實現水陸聯通。 S310 仁沐新高速 國道213線 G213貨運通道 快速路 現狀有五犍沐快速路,是串聯五通橋,犍為縣和沐川縣交通“大動脈”。 五犍沐快速通道 4.6 道路交通規劃 內部交通 現狀及存在問題 現狀:片區內農村公路形成橫向分布網狀結構,片區內縣城與鄉鎮、鄉鎮之
58、間以及鄉鎮與行政村、行政村之間已經基本實現互聯互通。 存在問題: 農村公路路網等級水平指數不高,農村公路多為三、四級公路,鄉村道路面寬度以3.0-4.5米為主,公路供給質量與群眾出行新需求不適應,與產業發展、旅游觀光等融合發展不足。 規劃布局 加強片區內中心鎮與一般鎮、中心鎮與中心村交通聯系,拓寬支撐園區運輸和串聯片區內旅游節點的道路,對現狀縣道、鄉道和村道進行道路質量提升,實現村級片30分鐘上高速,30分鐘上國道。 道路類型 規劃路網規模(km) 規劃路網密度(km) 規劃路線數量(條) 縣道 149.065 30.23 8 鄉道 142.799 28.96 11 村道 420.724 85
59、.33 212 道路等級 規劃道路寬度 規劃道路廊道寬度 縣道 8.5米 25米 鄉道 7.5米 22.8米 村道 中心村主要道路 6.5米 10米 一般村道 56米 10米 4.7 設施配套 行政設施 發展思路: 建設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務設施體系,推進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全縣”的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體系。 現狀: 鎮政府:現有鎮政府三個,分別為沐溪鎮鎮政府、富新鎮鎮政府和永福鎮鎮政府。 社區:現有9個社區,分別為沐溪鎮農場壩社區、三觀樓社區、梨園社區、建和社區、向天壩社區、幸福社區,富新鎮鐘靈場社區、富和社區,永福鎮田家壩社區。 村委會:現有村委會44處,閑置村
60、委會30個。 便民服務設施:現有便民服務中心三處,分別為沐溪鎮便民服務中心、富新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永福鎮便民服務中心,有便民服務站兩處,分別為沐溪鎮建和便民服務站、富新鎮富和便民服務站。各村結合村委會配備便民服務室。 規劃調整: 遷建富新鎮鎮政府、富新鎮便民中心和永福鎮鎮政府、永福鎮便民中心。 增加沐溪鎮黃龍村、泥河村、白果村、三觀樓社區、幸福社區村(居)委會建設。 對閑置村委會用地進行盤活或納入集體建設用地指標重新整合;完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共整合閑置村委會用地9684平方米。 規劃布局: 3個鎮政府、9處社區用房,44個村委會。均按標準配置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及便民服務室。其中沐
61、溪鎮便民服務中心大廳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 行政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教育設施 發展思路: 學前教育:幼兒園按照“就近就便”思路,每個鄉鎮配置一所公辦幼兒園或附屬園; 義務教育:小學向鄉鎮集中,初中向中心鎮集中; 高中階段:向縣城集中。 現狀: 學前教育:片區內現狀14所幼兒園,其中沐溪鎮10所,富新鎮2所(一所與小學合建)、永福鎮2所。 義務教育:沐溪鎮3所初中,1處小學教學點、6所小學,富新鎮3所小學,永福鎮1所九年制一貫學校、一所小學。 高中階段:沐溪鎮1所高中。 職業教育:沐溪鎮1所中等職業學校。 規劃調整: 撤銷學校2所:沐溪鎮火巖村教學點、新凡小學; 新建幼兒園兩所:
62、沐溪鎮金星幼兒園、柏香幼兒園; 調整學校6所:永福鎮九年一貫制學校調整為小學、沐溪鎮金星小學、建和小學、卷橋小學、富鎮鎮富和明德小學、永福鎮健全小學調整為小學教學點。 擴建學校:擴建沐川縣幸福初級中心。 遷建學校:沐川縣中等職業學校。 規劃布局: 片區內布局幼兒園15所,其中沐溪鎮11所,富新鎮2所,永福鎮2所;布局小學11所,其中沐溪鎮7所(含3處小學教學點),富新鎮2所(含一處小學教學點),永福鎮2所(含一處小學教學點)。布局初中3所,均為與沐溪鎮,布局高中1所,位于沐溪鎮,布局職業高中一所,位于沐溪鎮。 類型類型 學校名稱學校名稱 調整方式調整方式 所屬鄉鎮所屬鄉鎮 備注備注 幼兒園 沐
63、川泰樂思幼稚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愛樂佳童心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苗苗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美華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啟程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愛心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旭紅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實驗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建和喜洋洋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 沐川縣卷橋幼兒園 保留 沐溪鎮 - 沐川縣金星幼兒園 新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存量用地 沐川縣柏香幼兒園 新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存量用地 沐川縣新星幼兒園(與小學
64、合建) 保留 富新鎮 沐川縣富和幼兒園 保留 富新鎮 沐川縣永豐幼兒園 保留 永福鎮 沐川縣健全幼兒園 保留 永福鎮 義務教育 沐川縣實驗小學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第二實驗小學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金星小學 調整為教學點 沐溪鎮 沐川縣沐溪小學 改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建和小學 調整為教學點 沐溪鎮 沐川縣幸福小學 保留 沐溪鎮 沐川縣火巖教學點 撤銷 沐溪鎮 沐川縣卷橋小學 調整為教學點 沐溪鎮 沐川縣新凡小學 撤銷 富新鎮 沐川縣凱德綠色希望學校 保留 富新鎮 沐川縣富和明德小學 調整為教學點 富新鎮 沐川縣永福學校(九年一貫制) 調整為小學 永
65、福鎮 沐川縣健全小學 調整為教學點 永福鎮 沐川縣沐溪初級中學 改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實驗初級中學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沐川縣幸福初級中學 擴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新增建設用地 高中 四川省沐川中學校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職業學校 沐川縣職業中等學校 遷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存量用地 4.7 設施配套 教育設施 教育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醫療衛生設施 發展思路: 建立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級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合理配置片區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結構合理、半徑適宜的醫療衛生設施布局體
66、系。 現狀: 綜合醫院:現有綜合醫院4所,包括沐川縣人民醫院、沐川新區中醫醫院、沐川宏建醫院、沐川益康醫院。 專科醫院:沐川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所。 鄉鎮衛生院:現狀有鄉鎮衛生院5個,門診點2處,包括沐溪鎮衛生院、幸福鄉衛生院、建和門診點、永福鎮衛生院、健全門診點、富新鎮衛生院、富和鄉衛生院。 村級衛生室:74個。 規劃調整: 擴建幸福鄉衛生院,改為沐川新區社區綜合醫院;撤銷富和衛生院,改建為富和門診點;根據行政區劃調整情況對74個村衛生室進行合并;改建沐川新區中醫院為傳染病醫院。 規劃布局: 綜合醫院:規劃綜合醫院4所,包括沐川縣人民醫院、沐川宏建醫院、沐川益康醫院、沐川幸福綜合醫院
67、; 專科醫院:沐川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所;沐川縣傳染病醫院1所; 鄉鎮衛生院:沐川縣沐溪鎮衛生院、沐川縣富新鎮衛生院、沐川縣永福鎮衛生院; 門診點:3個,包括建和門診點、健全門診點、富和門診點。 村級衛生室:44個。 類型類型 名稱名稱 調整方式調整方式 規劃面積規劃面積 所屬鄉所屬鄉鎮鎮 備注備注 綜合醫院 沐川縣人民醫院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綜合醫院 沐川縣新區中醫院 改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綜合醫院 沐川縣宏建醫院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綜合醫院 沐川縣益康醫院 保留 沐溪鎮 專科醫院 沐川縣婦幼保健中心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鄉鎮衛生院 沐溪鎮衛
68、生院 保留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鄉鎮衛生院 幸福鄉衛生院 改擴建為綜合醫院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內 鄉鎮門診點 建和門診點 保留 沐溪鎮 鄉鎮衛生院 永福鎮衛生院 保留 永福鎮 鄉鎮門診點 健全門診點 保留 永福鎮 鄉鎮衛生院 富新鎮衛生院 保留 富新鎮 鄉鎮衛生院 富和鄉衛生院 調整為門診點 富新鎮 村級衛生室 77個村級衛生室 合并為44個。 片區全域 4.7 設施配套 醫療衛生設施 醫療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文化體育設施 現狀: 規劃布局: 類別 名稱 位置 所屬鄉鎮 備注 鄉鎮文化站、村衛生室建設 沐溪鎮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鎮政府 沐溪鎮 沐溪鎮幸福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白果
69、村 沐溪鎮 沐溪鎮建和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建和社區 沐溪鎮 富新鎮綜合文化站 富鎮鎮新街 富新鎮 富新鎮富和綜合文化站 富和街道 富新鎮 永福鎮綜合文化站 永福鎮永福街 永福鎮 村文化室 全域 類別 名稱 所屬鄉鎮 調整情況 鄉鎮文化站、村衛生室建設 沐溪鎮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 擴建 沐溪鎮幸福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 改為社區文化室 沐溪鎮建和綜合文化站 沐溪鎮 改為社區文化室 富新鎮綜合文化站 富新鎮 遷建至富新鎮政府 富新鎮富和綜合文化站 富新鎮 改為社區文化室 永福鎮綜合文化站 永福鎮 保留 村文化室 全域 保留 文化活動廣場 永福鎮文化廣場 永福鎮 在建 富新鎮文化廣場 富新鎮 已建 7個中心
70、村建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 全域 其余村建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不低于100平方米。 體育設施 林家巖體育公園 沐溪鎮 新建 沐溪鎮梨園社區體育公園 棚改地塊 新建 5.4 設施配套 公共文化設施 文化設施規劃布局圖 體育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社會福利設施 規劃布局: 發展思路: 健全各類民政社會福利設施,按縣、鄉、村三級配建,進一步夯實“縣、鄉、村”三級基礎養老網絡構架,實現片區社會福利設施的高水平供給。 現狀: 養老設施:現狀有養老設施五處,分別為沐溪鎮敬老院、沐溪鎮建和敬老院、永福鎮敬老院、沐川縣養老中心、沐川縣新凡養護院,有社會福利院,與沐溪鎮敬老院合建。 日間照
71、料中心:現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5處,分別為建和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新凡鄉鐘靈場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與新凡養護院合建)、沐溪鎮茨彎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富和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沐溪鎮仁厚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與沐溪鎮敬老院合建)。 殯葬設施:現有殯葬服務站一處,位于沐溪鎮,現有沐川公墓一處,位于沐溪鎮黃龍村,占地面積30畝。 其他社會福利設施:現有沐溪鎮救助站一處(與沐溪鎮敬老院合建),沐川縣福利院一處(與沐川縣養老中心合建)。 規劃調整: 改建沐溪鎮敬老院為沐川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撤銷建和敬老院,配建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兩處,分別為向天壩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三觀樓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提升改造現有沐川
72、縣養老中心,建設福利院二期項目。 每個中心村設施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一處,室內建筑面達150-200平方米,配備8-10張床位及床上用品,添置康復健身器件、廚房設備等設施。撤銷建設鄉、沐溪鎮仁厚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擴建黃龍村現狀沐川公墓,增加三處農村公益性墓地,分別位于沐溪鎮松林村、永福鎮永興村、富新鎮羅柘村,面積均為5畝。各中心村建設區域性治喪場所,面積均為300平方米。 類型 名稱 面積 調整方式 所屬鄉鎮 備注 養老設施 永福鎮敬老院 占地1920平方米 改造提升 永福鎮 建和敬老院 占地2000平方米 撤銷 沐溪鎮 沐溪鎮敬老院 占地5000平方米 撤銷 沐溪鎮 沐川縣養老中心 占地19
73、980平方米 改造提升 沐溪鎮 沐川縣新凡養護院 占地9800平方米 保留 富新鎮 向天壩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 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新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范圍內 三觀樓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 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新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范圍內 梨園社區老楊服務綜合體 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新建 沐溪鎮 縣城開發邊界范圍內 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建和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建筑面積120平方米 撤銷 沐溪鎮 富新鎮種靈場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建筑面積400平方米 保留 富新鎮 沐溪茨彎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保留 沐溪鎮 沐溪鎮仁厚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 建筑面積150平方米 撤
74、銷 沐溪鎮 7個中心村建設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一處 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個 新建 片區全域 殯葬設施 沐川公墓 26.4畝 保留 沐溪鎮 沐溪鎮松林村公益新公墓 5畝 新建 沐溪鎮 永福鎮永興村公益性公墓 5畝 新建 永福鎮 富新鎮羅柘村公益性公墓 5畝 新建 富新鎮 7個中心村建區域新治喪場所 300平方米/個 新建 片區全域 其他 沐川社會救助站 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改造提升 沐溪鎮 沐川縣未成年保護中心 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改建 沐溪鎮 4.7 設施配套 社會福利設施 社會福利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應急管理設施 發展思路: 完善應急救援綜合保障體系,健全應急物質分級分類
75、儲備標準,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全面完成鄉鎮應急管理機構規范化建設,有效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 現狀: 救災救援物質儲備:沐溪鎮、永福鎮、富新鎮現狀有鄉級應急庫房各一處,結合鎮政府所在地建設。 防災避難場所建設:建立多個防災避難場所和緊急避難場所。 規劃調整: 規劃新建縣級綜合儲備中心一處,占地約10畝。結合各級村委會配備微型消防站和應急物質儲備所。 規劃布局: 布局縣級救災救援物質儲備中心一處,各鄉鎮結合鎮政府設施救援物質儲備庫,在地災多發點規劃緊急轉移場所。 消防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設施配套 應急管理設施 應急設施規劃布局圖 4.7
76、 配套設施 市政設施 序號 項目類別 項目名稱 位置 占地面積(平方米) 規劃調整 1 電力設施 沐川110KV變電站 沐溪鎮沐源路1507號 8717.41 保留 永福35KV變電站 永福鎮永豐街30號 2025 技改增容 建和35KV變電站 建和鄉官田村一組 1437.76 新凡35KV變電站 富新鎮 3629.7 2 供水設施 沐川縣一水廠 4866 沐川縣二水廠 22264 永福水廠(500立方米/天) 建和水廠(300立方米/天) 富和花山頂集中供水工程(300立方米/天) 3 污水處理設施 富和污水處理站(300立方米/天) 1453 建和污水處理站(400立方米/天) 1217
77、健全污水處理站(200立方米/天) 1410 卷橋污水處理站(200立方米/天) 2145 永福污水處理站(400立方米/天) 2065 新凡新街污水處理站(400立方米/天) 1343 新凡污水處理站(450立方米/天) 3477 4 燃氣設施 沐川配氣站 5 環衛設施 垃圾處理場 沐川縣廟坪村 擴建 4.7 配套設施 市政設施 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圖 (一)消防工程 積極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工作方針,按照消防站責任區范圍47平方公里設置消防站。保留沐川縣現狀消防大隊,村莊設立微型消防站。 消防給水:每個村應在火災事故多發區附近設消防貯水池一個,儲量根據消防用水需要進行設計。 消防通道:
78、在修建新村聚居點時,路面寬度不得小于4m,上空障礙物跨越道路凈高不得小于4m。 (二)抗震工程 規劃要求按照相應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進行設計施工。重要的生命線工程、重點建筑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經安全性評價后,按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抗震設計、施工和管理。 規劃利用片區新村內部的公共綠地、廣場及外圍田野等開闊空間作為避震疏散場地。疏散半徑滿足300500米。利用新村主要道路作為疏散通道。 (三)防洪工程 依據防洪標準(GB50201-94),按照分區設防原則,鎮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防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防山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4.7 設施配套 防災設施 4.8 鄉
79、村人居環境 目標 片區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升,亂倒亂排得到管控;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升,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全面提升農村垃圾治理水平 對鄉鎮污水處理站覆蓋范圍內農戶,新建污水管網,接入污水處理站處理,對人口聚居度高,離場鎮較遠的規模聚居點,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通過管網收集集中處理,對居住分散,集中處理效果不好的農戶實施廁污共治工程,規劃到2035年,片區廁污共治
80、普及率達到90%以上。 片區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采用“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方式,各聚居點設施垃圾箱、垃圾池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傾倒、集中處理、專人負責。 4.8 鄉村人居環境 新建農房風貌引導 4.8 鄉村人居環境 營造共享化村莊公共活動空間 針對綜合服務中心、村委會、廣場、村民院壩等重要公共活動空間進行景觀風貌設計,建議采用鄉土化設計方式,結合地形及植被,設計廣場、休憩亭和步道,并融入休閑旅游功能,尚作為假日市場,攤點式銷售村莊特色茶、蔬菜等產品,豐富旅游項目,充分滿足游客及村民的活動需要。 綜合服務中心景觀廣場,廣用鄉土景觀元素 休閑靜心廣場 觀景休憩亭 村民院壩公
81、共休憩空間 村委休閑廣場文化氛圍感塑造 鎮區規劃 PARTPART 5 5 5.1 永福鎮鎮區規劃 規劃范圍 片區規劃范圍64.07公頃,其中現狀建設用地26.8公頃。 城鎮空間發展戰略 “南北控,東西拓”,規劃以現狀集鎮用地為基礎,嚴控居住用地,鎮區拓展主要沿G213線東西向拓展工業用地。城鎮發展以產業拓展及產業配套服務為主。 綜合現狀 現狀永福集鎮區以鄉鎮居住、服務功能為主,同時集鎮有永豐紙廠廠區,為三類工業用地,占現狀集鎮區建設用地38.99%。在公共服務配套上,集鎮區現狀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衛生院一所、客運站、農貿市場各一處,能滿足鎮區居民需求。在行政服務設施上有鎮政府一處和司法所一
82、處。 發展規模 規劃片區人口3200人,新增人口主要為永豐紙廠就業人口, 規劃建設用地規模34.36公頃。 5.1 永福鎮鎮區規劃 居住用地 規劃居住用地主要布局現狀老鎮區,占總用地面積20.37%。 公共設施用地 現狀九年一貫制小學改建為小學校,保留現狀衛生院,遷建現狀鎮政府。規劃區共規劃公共設施用地2.2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6.35%。 工業用地 擴建現狀用地用地,規劃工業用地15.26公頃。 道路用地 規劃道路用地5.65頃,保留現狀客運站。 工程設施用地 包括污水處理站、變電站等設施占地。總用地面積0.7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27%。 綠化廣場用地 G213兩側預留20米防護綠地
83、,鎮區規劃文化廣場一處,占地5400平方米。 規劃用地布局 5.2 富新鎮鎮區規劃 規劃范圍 片區規劃范圍64.07公頃,其中現狀建設用地26.8公頃。 城鎮空間發展戰略 “騰籠換鳥、北向拓展”,規劃以現狀集鎮用地為基礎,對原新凡小學等閑置用地進行置換盤活,鎮區內配套牛郎坪產業園區茶葉加工用地,選址在現狀集鎮區北面。 綜合現狀 現狀富新集鎮區以鄉鎮居住、服務功能為主,城鎮現狀建設用地13.51公頃,同時集鎮新建社會福利用地一處,占地1.39公頃。在公共服務配套上,集鎮區現狀新凡小學已撤銷,現狀有衛生院、幼兒園、信用社、供電所、農貿市場、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以及鎮政府、派出所、財政所等行政辦公設施
84、,配套設施基本能滿足居民需求。 發展規模 規劃片區人口1200人,規劃建設用地規模16.03公頃。 5.2 富新鎮鎮區規劃 居住用地 規劃居住用地主要布局現狀老鎮區,占總用地面積24.33%。 公共設施用地 遷建現狀鎮政府,原新凡小學和鎮政府用地置換為商業用地。保留現狀衛生院、農貿市場、社會福利用地及其他行政辦公用地。 工業用地 往集鎮區北面擴建現狀工業用地,規劃一類工業用地3.77公頃。 物流倉儲用地 保留現狀物流倉儲用地,面積約0.85公頃。 道路用地 規劃道路用地1.6公頃。 工程設施用地 保留現狀污水處理站等設施占地。總用地面積0.1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12%。 綠化廣場用地
85、G213兩側預留20米防護綠地,保留現狀文化廣場,占地2900平方米。 規劃用地布局 實施保障 PARTPART 6 6 6.1 政策配套 探索盤活鄉村閑置低效用地有效途徑 精準建立閑置、低效用地信息庫;探索盤活鄉村閑置低效用地的資金、土地收儲、法律法規等政策;盤活的用地應優先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與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制定農村村民建房管理細則 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 通過政策支持和試點示范,引導壩區村民進城進鎮或沿山緩坡區域集中居住。政府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完善,經濟補貼等方式鼓勵村民搬遷道集中居民點聚居。 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政策 明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相
86、關配套制度,落實具體操作細則,明確相關利益分配機制,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下放新增集體建設用地涉及農用地轉用權限,由當地人民政府審批,集體建設用地轉報時只報總量,不固定圖斑,年底統一結算并定圖斑、定數量,完善相關資料上報備案。 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在土地、財政、融資等方面出臺對進入城鎮集中居住、農村集中歸并,自愿退出宅基地配套支持政策。堅持群眾利益至上,因地制宜探索多種宅基地拆除騰退方式,完善退出宅基地群眾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機制,解決退出宅基地群眾的后顧之憂。 6.2 資金保障 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激勵,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地方基礎投入與中央財政適當獎補共同支撐,保障各類項目
87、資金。 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40號) 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探索發展生態產業等; 社會資本生態修復收益:新增耕地占補平衡、空間轉換位置調整節余建設;用地按增減掛鉤政策省內流轉;從事適宜產業,包括農業設施的產業開發等核證碳匯增量并進行交易等。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 中央政策:預算投資,按計劃整存推進財政獎補政策; 地方政策:土地出讓收入;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統籌整合資金項目,逐村集中建設,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投資收益較好的項目。 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
88、護修復的意見(國辦發202140號) 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農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探索發展生態產業等; 社會資本生態修復收益:新增耕地占補平衡、空間轉換位置調整節余建設;用地按增減掛鉤政策省內流轉;從事適宜產業,包括農業設施的產業開發等核證碳匯增量并進行交易等。 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農202119號) 資金分配:財政部根據預算要求安排,將銜接資金預算下達省級財政部門; 資金用途: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支持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推動產銷對接和消費幫扶;補齊必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鞏固拓展
89、脫貧共建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其他相關支出。 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建2009165號) 資金分配:實行“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的方式。 資金用途: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處理、歷史遺留的農村工礦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其他與村莊環境質量改善密切相關的環境綜合整治措施。 6.3 措施保障 依法實施規劃:市體現規劃的法律地位和嚴肅性的前提條件。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各部門編制的城鎮、村鎮、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態建設等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必須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約束性指標要求。 制度保障 實行政府
90、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執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規劃實施和規劃管理負總責的長期目標責任制,把耕地保有量等約束性條件作為評價地方經濟成績和考核領導政績的重要標準。 提高規劃的信息建設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強規劃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由鄉村規劃師組織協調各條線的實施項目和安排,建立與鄉村規劃師掛鉤的實施項目的協調議事聯席會。 組織保障 城鎮就業:財政部門要統籌考慮上級轉移支付和自有財力,對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失業人員進行失業登記,使就業人員享受職業指導、介紹、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政策。 教育權利:地方政府應該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社
91、會保障: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跨體制、跨地區轉移接續,實現城市居民與農村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制度并軌,特別提高農業專業人口參與城市社保的意識。 社會保障 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將規劃數據庫成果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 加大規劃管理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實行典型檢查與全面檢查、專項檢查與經常性檢查相結合,定期公布各地規劃執行情況。 監督機制 意見采納情況 PARTPART 7 7 7.1 鄉鎮部門意見收集及采納情況 序號 意見主要內容 鄉鎮(部門) 采納情況 備注 1 沐溪鎮中心村由官田村改為河口村,白果村改為龍門村; 沐溪鎮人民政府 已采納 增加黃龍村、泥河村、白
92、果村、三觀樓社區、幸福社區村(居)委會陣地新建 已采納 2 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建議刪除 沐川縣農業農村局 此項需進一步對接縣域國土空間規劃 環沐溪成郊旅游發展帶中加入魔芋科技園區 已采納 3 擬在沐溪鎮幸福加油站附近新建30畝業務技術用房 沐川縣公安局 在縣國土空間規劃城區用地布局中確定 4 標注現狀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室 沐川縣行政審批局 已采納 標注新建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室 已采納 遷建便民服務中心增加富新鎮便民服務中心 已采納 已采納 沐溪鎮便民服務中心大廳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 5 考慮農產品就地加工 沐川縣經信局 根據產業園建設配套設施農用地 東西部協作園區新增1300畝用地
93、需在縣國土空間規劃中進一步論證城市規模 6 預留竹產業用地 沐川縣林業局 已采納 提高林竹覆蓋率 需在縣國土空間規劃中結合耕地保護進行論證 對各級鎮村林竹加工企業進行統一規劃 已采納 7 明確第二污水廠選址 沐川縣住建局 已采納 垃圾處理場項目進行核實 已采納 7.2 專家審查意見收集及采納情況 序號 專家意見主要內容 采納情況 備注 1 建議補充旅游線路規劃內容 進一步結合旅游專項規劃后采納 2 建議增加防災規劃圖 已采納 3 建議增加規劃傳導內容 已采納 4 建議對康養度假適宜性進行評價 已采納 5 加強對G213旅游發展主軸沿線鄉村產業和環境資源特色的挖掘,增加農旅融合產品體系架構。 已經采納 6 加強片區旅游交通和游線規劃,構建旅游環線,預留旅游公共服務空間 已采納 7 補充完善國家、省、市有關要求 已采納 8 充分對接專項規劃落實上位規劃約束性指標 已采納 已采納 9 明確用地布局優化以及對村級片區管控要求 10 補充完善鎮區規劃深度 已采納 11 補充完善近期建設內容 已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