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綠色建筑施工圖審查要點(試行)前言1、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要求,自2014年起,政府投資建筑,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商業開發建設綠色住宅小區。為引導、促進和規范綠色建筑的施工圖審查工作,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編制山西省綠色建筑施工圖審查要點。本審查要點不適用于綠色保障性住房。2、本審查要點編制依據: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 /T 50378-2014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 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2013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
2、-2013 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2010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93 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2010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 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2-20123、根據施工圖審查流程,本審查要點按照建筑、結構、給排水、暖通、電氣五個專業分別編制,便于相關專業審查人員查閱。4、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施工管理、運營管理七項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均包含控制項和評分項。為鼓勵綠色建筑的技術創新和提高,評價指標體系還統一設置加
3、分項。設計評價時,不對施工管理和運營管理兩類指標進行評價。5、本審查要點內容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中與設計評價相關的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五類指標及加分項,未含“施工管理”、“運營管理”以及以上五類指標中設計評價不參評項。6、每類指標中控制項是必須滿足的指標,不計分值;評分項和加分項是可選的指標,以分值計算。為方便審查,本要點根據一星級要求列出評分項中推薦的達標項。如圖紙中推薦達標項全部滿足,則可認定滿足綠色建筑一星級要求。如本要點中所列推薦達標項未全部滿足,則需根據項目情況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
4、-2014中剩余評分項中找出同類別相同分值的條文進行替代。7、施工圖文件中應有綠色建筑設計專篇,具體格式見晉建科字【2015】83號“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綠色建筑設計專篇(居住、公共建筑示范)(試行)的通知”。1建筑專業評價指標體系類別設計要求得分審查要點節地與室外環境控制項 項目選址應符合所在地城鄉規劃,且應符合各類保護區、文物古跡保護的建設控制要求。查看現狀地形圖、用地規劃許可證。綠色建筑設計專篇中應寫明項目原場地的主要用途及場地地形,并寫明項目未非法占用及破壞需特殊保護的區域(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農田等)。 場地應無洪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無危險化學品、易燃易
5、爆危險源的威脅,無電磁輻射、含氡土壤等危害。查看環評報告及土壤氡濃度檢測報告。綠色建筑設計專篇中應寫明此部分內容。環評報告中應有場地有無自然災害及危險源威脅的內容,如存在威脅需采取措施滿足防洪標準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的要求。土壤氡濃度含量應不大于20000Bqm3,否則應采取防氡工程措施。 場地內不應有排放超標的污染源。查看環評報告,審核應對措施的合理性。綠色建筑設計專篇中應明確場地內無超標排放的污染源,如:易產生噪聲的運動和營業場所,油煙未達標的廚房、煤氣或工業廢氣超標排放的燃煤鍋爐房,污染物排放超標的垃圾堆等。如有,應采取相應措施。 建筑規劃布局應滿足日照標
6、準,且不得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準。查看日照分析圖,日照分析圖應反映本項目不影響周邊其他建筑對日照的要求。對于新建項目,應滿足周邊建筑有關日照標準的要求。對于改造項目,分兩種情況,改造前周邊建筑滿足日照標準的,應保證改造后仍符合相關日照標準的要求;改造前不滿足日照標準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原有的日照水平。評分項I 土地利用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1、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應滿足下表要求: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A(m2)3層及以下4-6層7-12層13-18層19層及以上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2、公共建筑的容積率R應1.515分查看規劃設計條件書,總平面規劃圖及相關技術
7、指標,核算相關指標。應選擇完整的區域計算各項綜合技術經濟指標,當申報建筑為單體時,也應該在整個項目的范圍內考核各項技術指標。對于居住建筑,人口按照每戶3.2人計算。如不同層數住宅混合建設,可根據各層數類型分別計算建設用地,復核總用地規模是否滿足要求。公共建筑如0.5R0.8,得分5分,如0.8R1.5得分10分。差值需在本類別指標中找其他條文進行補充。 場地內合理設置綠化用地。1、居住建筑應滿足:1)住區綠地率:新區建設達到30%,舊區改建達到25%2)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新區大于1.0m2,舊區大于0.7 m22、公共建筑應滿足:1)綠地率應不小于30%。2)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5分(居)查
8、看規劃設計條件書,總平面規劃圖及相關技術指標,根據不同綠地率給出不同分值。應注意核實地下室頂板上覆土深度應滿足植樹綠化要求。4分(公)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居住建筑應滿足:地下建筑面積與地上建筑面積的比率應達到15%以上。4分(居)查看總平面圖、地下室平面圖,核實地下建筑面積指標。II室外環境 建筑及照明設計避免產生光污染。1、玻璃幕墻可見光反射比不大于0.2;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163的規定。4分查看相關設計文件。1、立面應無大面積玻璃幕墻或拋光金屬板裝飾外墻等。如采用以上材料,需在建筑設計說明中明確玻璃幕墻可見光反射比不大于0.2。非
9、玻璃幕,直接得2分。2、室外夜景照明設計圖紙中應體現出室外夜景照明設計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場地內環境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規定。4分查看環評報告,如環評報告中無場地環境噪聲實測值,應查看環境噪聲影響測試評估報告。綠色建筑設計專篇中應列出場地環境噪聲實測值,明確是否滿足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要求。如不滿足,應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噪聲干擾。應查閱相關設計圖紙,審核應對措施的合理性。 采取措施降低熱島強度。1、紅線范圍內戶外活動場地有喬木、構筑物遮陰措施的面積達到20%。2、超過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低于0.4。4分查看景觀施工圖、相關計算
10、書等文件。1、喬木遮陰面積按照成年喬木的樹冠正投影面積計算,構筑物遮陰面積按照構筑物正投影面積計算。2、核對道路路面、建筑屋面材料的太陽輻射反射系數及面積。III交通設施與公共服務 場地與公共交通設施具有便捷的聯系。1、場地出入口到達公共汽車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或到達軌道交通站的步行距離不超過800m;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聯系公共交通站點。6分查閱公共交通線路圖,審核周邊公共交通配置情況,根據條文給出相應分值。總平面規劃中應重視場地與公共交通站點的便捷聯系,合理設置出入口,總平面圖上應標明場地周邊公交站點及與場地入口的距離。第2條,包括:建筑外的平臺直接通過天橋與公交站點相連,建筑的部
11、分空間與地面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直接連通,為減少到達公交站點的繞行距離設置專門的人行通道,地下空間與地鐵站點直接相連等。 場地內人行通道采用無障礙設計。3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場地內無障礙設計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規范的要求。如建筑場地外存在無障礙通道,場地內無障礙通道必須與之聯系才能得分。 合理設置停車場所。1、自行車停車設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陽防雨措施,得3分; 2、合理設置機動車停車設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項,得3分: 1)采用機械式停車庫、地下停車庫或停車樓等方式節約集約用地; 2) 合理設計地面停車位,不擠占步行空間及活動場所。6分查閱總平面規劃圖等相關設計文件,根據條文要求給出相
12、應分值。1、自行車停車場所應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習慣。2、機動車停車應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要求,地面停車位應適度設置,并科學管理、合理組織交通流線,不應對人行、活動場所產生干擾。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務。1、居住建筑滿足:1)場地出入口到達幼兒園的步行距離不超過300m;2)場地出入口到達小學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3)場地出入口到達商業服務設施的步行距離不超過500m;4)相關設施集中設置并向周邊居民開放;2、 公共建筑滿足: 1) 配套輔助設施設備共同使用、資源共享;2) 室外活動場地錯時向周邊居民免費開放。6分(居)查閱相關設計文件,根據條文要求給出相應分值。應附有項目周
13、邊關系圖,標出項目周邊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及距本項目的距離。配套輔助設施設備是指建筑或建筑群的車庫、鍋爐房或空調機房、監控室、食堂等可以共用的輔助性設施設備。3分(公) 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合理設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超過10hm2的場地進行雨水專項規劃設計。1、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和水體的面積之和占綠地面積的比例達到30%,得3分; 2、硬質鋪裝地面中透水鋪裝面積的比例達到50%,得3分。6分查閱場地雨水綜合利用方案或雨水專項規劃設計、總平面規劃圖、鋪裝圖及相關計算書等文件。超過10hm2的場地應提供雨水專項規劃設計。 合理選擇綠化方式,科學配置綠化植物。1、種植適應當地氣候和
14、土壤條件的植物,并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綠化,種植區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滿足植物生長需求; 3分查閱種植施工圖、苗木表等相關文件。應在建筑設計說明中提出對景觀設計的要求如下: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構成喬、灌、草及層間植物相結合的多層次植物群落。節能與能源利用控制項 建筑設計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強制性條文的規定。按照常規節能審查內容審查。評分項I建筑與圍護結構 結合場地自然條件,對建筑的體形、朝向、樓距、窗墻比等進行優化設計。6分查閱總平面圖、節能設計等相關文件。本條優化設計包括體形、朝向、樓距、窗墻比等。1、體形簡單、朝向接近正南正北、樓間距、窗墻比也
15、滿足標準要求,可視為設計合理,直接判定得分。2、體形等復雜時,應對體形、朝向、樓距等進行綜合性優化,對于公共建筑,如經過優化后窗墻比都低于0.5,直接得分。 外窗、玻璃幕墻的可開啟部分能使建筑獲得良好的通風。 1、設玻璃幕墻且不設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墻透明部分可開啟面積比例達到5%。2、設外窗且不設玻璃幕墻的建筑,外窗可開啟面積比例達到30%。3、設玻璃幕墻和外窗的建筑,各部分開啟面積均需滿足上述兩條要求。4分1、不參評條件:1)有嚴格室內溫濕度要求,不宜進行自然通風的建筑或房間。2)建筑層數大于18層時,18層以上部分不參評。2、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及相關計算書。1)主要功能房間外窗及幕墻應設可
16、開啟部分以促進通風,立面圖或門窗詳圖中應表明外窗和幕墻開啟位置及方式。2)應提供開啟面積比例計算書。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比國家現行相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的提高幅度達到5%。5分查閱相關節能設計文件及計算書。要求外墻、屋面、外窗、幕墻等圍護結構主要部位的傳熱系數K和遮陽系數SC進一步降低,比標準要求的限值降低5%。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控制項 不采用國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查閱設計文件,對照國家和當地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材和制品目錄,對設計選用的建筑材料進行核查。7.1.3 建筑造型要素應簡約,且無大量裝飾性構件。查閱建筑效果圖、立面圖、造價書等相關文件。1.立面、剖
17、面圖中應標明純裝飾性構件及屋頂女兒墻高度。2.有大量裝飾性構件或女兒墻高度超過3.0米,需提供裝飾性構件造價占工程總造價比例計算書,證明其造價小于工程總造價的0.5%(公共建筑)或2%(居住建筑)。評分項I節材設計 土建工程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1、住宅建筑:全部戶數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2、公共建筑:所有部位土建與裝修一體化設計。10分查閱土建、裝修各專業施工圖等相關文件。土建設計時需考慮裝修設計需求,提前進行孔洞預留及固定件預埋等。對于混合功能的建筑,應分別對其住宅和公共建筑部分進行評價。室內環境質量控制項 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
18、限要求。查閱相關設計文件、環評報告或噪聲分析報告。8.1.2 主要功能房間的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的隔聲性能應滿足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對照08J931建筑隔聲與吸聲構造,審核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等構件隔聲性能。建筑設計說明中應明確住宅、賓館、辦公類、商業類建筑室內背景噪聲級,應滿足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 50118中室內允許噪聲標準中的低限要求或二級要求;工程做法表中應明確設備機房內隔聲、吸聲處理的工程做法; 在室內設計溫、濕度條件下,建筑圍護結構內表面不得結露。 查閱節能設計說明及墻身節點圖,保證采取合理的保溫隔熱措施減少
19、圍護結構熱橋部位的傳熱損失。另需提供防結露計算書。1.建筑墻身詳圖中外墻出挑構件及附墻部件(如:陽臺、雨罩、附壁柱、裝飾線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2. 建筑墻身詳圖中外窗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3.建筑設計說明中應寫明外窗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4.變型縫內應填滿保溫材料或采取其他保溫措施。評分項I室內聲環境 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低于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 3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環評報告或噪聲分析報告。 主要功能房間的隔聲性能良好。1、構件及相鄰房間之間的空氣聲隔聲性能達到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
20、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2、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達到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中的低限標準限值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平均值;6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對照08J931建筑隔聲與吸聲構造,審核外墻、隔墻、樓板和門窗等構件隔聲性能。規范中有低限標準和高要求標準限值的按照規范選用,規范中僅有單一標準的,則該數值為低限標準限值,對于隔聲性能能,高要求標準限值在此基礎上提高5db,對于樓板撞擊聲隔聲性能,高要求標準限值在此基礎上降低5db。采取減少噪聲干擾的措施。1、建筑平面、空間布局合理,沒有明顯的噪聲干擾問題;2分查閱建筑平面圖等設計文件,
21、審核建筑布局及空間功能是否合理,有效避免噪聲干擾。公共建筑的多功能廳、接待大廳、大型會議室和其他有聲學要求的重要房間進行專項聲學設計,滿足相應功能要求。3分本條適用于公共建筑。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多功能廳、接待大廳、大型會議室、講堂、音樂廳、教室、餐廳和其他有聲學要求的重要功能房間的各項聲學設計指標應滿足有關標準的要求。聲學設計目標應在設計文件中注明。室內光環境與視野建筑主要功能房間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1、居住建筑與相鄰建筑的直接間距超過18m;2、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間能通過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觀,無明顯視線干擾。3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對于公共建筑,非功能空間包括走廊、核心筒、衛生間、電梯間、特殊
22、功能房間,其余的為功能房間。主要功能房間的采光系數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的要求。1、居住建筑:臥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積比達到1/6;6分(居)查閱相關設計文件、計算書。對于居住建筑,需提供窗地比計算書。改善建筑室內天然采光效果。1、主要功能房間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6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需符合建筑采光設計標準條規定。IV室內空氣質量優化建筑空間、平面布局和構造設計,改善自然通風效果。1、居住建筑:通風開口面積與房間地板面積的比例達到5%。10分(居)查閱相關設計文件、計算書。需提供通風開口面積比例計算書。2結構專業 評價指標體系類別設計要求得分審查要點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23、控制項 不采用國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查閱設計文件,對照國家和當地有關主管部門公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材和制品目錄,對設計選用的建筑材料進行核查。7.1.2 混凝土結構中梁、柱縱向受力普通鋼筋應采用不低于400MPa級的熱軋帶肋鋼筋。本條適用于混凝土結構。查閱結構專業設計文件,對設計選用的梁、柱縱向受力普通鋼筋強度等級進行核查。評分項I節材設計7.2.1 擇優選用建筑形體。建筑形體盡量規則,滿足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的相關規定。3分查閱結構專業設計文件,核查建筑形體是否合理。對形體特別不規則的建筑和嚴重不規則的建筑,本條不得分。 對地基基礎、結構體系、結構構
24、件進行優化設計,達到節材效果。5分查閱結構施工圖和地基基礎、結構體系、結構構件等優化設計書。1.應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考慮材料的循環利用,節省材料用量。2.新建建筑宜適當提高結構的安全等級、使用年限及耐久性,其中包括荷載設計值及結構抗震等級。3.應通過優化結構體系與設備系統,減少在施工、運行和維護過程中的材料消耗總量。II材料選用7.2.8 現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10分查閱結構設計說明。7.2.10 合理采用高強建筑結構材料。1、混凝土結構 400MPa級及以上受力普通鋼筋達到總量的85%。2、鋼結構 Q345及以上高強鋼材用量占鋼材總量的比例達到70%。 3、 混合結構 對其混凝土結構部
25、分和鋼結構部分,需分別滿足上述要求。10分不參評:砌體結構和木結構。查閱結構施工圖及高強度材料用量比例計算書。1.混凝土結構中的受力普通鋼筋包括梁、柱、墻、板、基礎等構件中的縱向受力筋及箍筋。2.混合結構指由鋼框架或型鋼(鋼管)混凝土框架與鋼筋混凝土筒體所組成的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層建筑結構。3給排水專業評價指標體系類別設計要求得分審查要點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控制項 應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統籌利用各種水資源。1. 應提交水系統規劃方案的文本文件。需判定水系統規劃方案內容的完整性及合理性,并核查在相關設計文件中的落實情況。2. 水資源利用方案應包含下列內容:當地政府規定的節水要求、地區水資源狀
26、況、氣象資料、地質條件及市政設施情況等。項目概況。當項目包含多種建筑類型,如住宅、辦公建筑、旅館、商場、會展建筑等時,可統籌考慮項目內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確定節水用水定額、編制用水量計算表及水量平衡表。給排水系統設計方案介紹。采用的節水器具、設備和系統的相關說明。非傳統水源利用方案。對雨水、再生水等水資源利用的技術經濟可行性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行水量平衡計算,確定雨水、再生水等水資源的利用方法、規模、處理工藝流程等。景觀水體補水嚴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備地下水井供水,可采用地表水和非傳統水源;取用建筑場地外地表水時,應事先取得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的許可;采用雨水和建筑中水作為水源時,水景規模應根據設計可收
27、集利用的雨水或中水量來確定。 給排水系統設置應合理、完善、安全。查閱單體、總圖、景觀施工圖及相應設計說明。1. 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國家標準規范的相關規定。2. 給水水壓穩定、可靠,各給水系統應保證以足夠的水量和水壓向所有用戶不間斷地供應符合要求的用水。供水充分利用市政壓力;給水系統分區合理,每區供水壓力不大于0.45MPa;合理采取減壓限流的節水措施。3. 根據用水要求的不同,給水水質應達到國家、地方或行業標準規定的要求。4.使用非傳統水源時,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非傳統水源應采用獨立供水系統。非傳統水源與市政
28、自來水供水系統不得以任何方式連接;要求工程驗收時應逐段進行檢查,防止誤接。 非傳統水源供水管道、附件及配水設備應設置明顯的標識,當設有取水口時應設帶鎖裝置。 綠化采用再生水供水時,不得采用噴灌方式。非傳統水源回用時,水質應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非傳統水源一般用于生活雜用水,包括綠化灌溉、道路沖洗、水景補水、沖廁、冷卻塔補水等,不同使用用途的用水應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如:用于沖廁、綠化灌溉、洗車、道路澆灑應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 18920-2002的要求,用于景觀用水應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 18921-2002的要求。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在
29、儲存、輸配等過程中要有足夠的消毒殺菌能力,且水質不會被污染,以保障水質安全;供水系統應設有備用水源、溢流裝置及相關切換設施等,以保障水量安全;雨水、再生水在處理、儲存、輸配等環節中要采取安全防護和監(檢)測控制措施,要符合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范GB 50335、建筑中水設計規范GB 50336及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以保證雨水、再生水在處理、儲存、輸配和使用過程中的衛生安全。5. 選擇熱水供應系統時,熱水用水量較小且用水點分散時,宜采用局部熱水供應系統;熱水用水量較大、用水點比較集中時,應采用集中熱水供應系統,并應設置完善的熱水循環系統。住宅設集中熱水
30、供應時,應設干、立管循環;醫院、旅館等公共建筑用水點出水溫度達到45的放水時間不應大于10秒。設置集中生活熱水系統時,應確保冷熱水系統壓力平衡,或設置混水器、恒溫閥、壓差控制裝置等。6.管材、管道附件及設備等供水設施的選取和運行不應對供水造成二次污染。7. 加壓系統選用節能高效的設備,如采用變頻供水、高效水泵、疊壓供水設備等。8. 設置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等設施。9應根據當地氣候、地形、地貌等特點合理規劃雨水排放或利用,保證排水渠道暢通,減少雨水受污染的幾率以及盡可能的合理利用雨水資源。10有自建再生水或雨水回用系統時,應提供處理工藝流程及機房平面圖。 應采用節水器具。查閱單體施工圖設計
31、說明。應根據用水場合的不同,合理選用節水器具和設備。衛生器具應滿足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節水型產品技術條件與管理通則GB/T18870的要求。評分項I節水系統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1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閥門、設備,使用耐腐蝕、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2 室外埋地管道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2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1. 給水系統中使用的管材、管件應符合現行產品標準的要求。當無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時,應符合經備案的企業標準的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壓力不得大于產品標準標稱的允許工作壓力,管件與管道宜配套提供。2. 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高性能閥門、零泄漏閥門。3. 室外埋地管道應選擇適宜的管道敷
32、設及基礎處理方式,控制管道埋深。4. 合理設計供水壓力,避免供水壓力過高或壓力驟變。5. 水池、水箱溢流報警和進水閥門自動聯動關閉。 給水系統無超壓出流現象,用水點供水壓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壓力。8分查閱單體施工圖。給水系統設計時應采取措施控制超壓出流現象,應合理進行壓力分區,并適當地采取減壓措施。施工圖中應注明供水壓力、減壓閥后壓力等。 設置用水計量裝置: 1按使用用途,對廚房、衛生間、綠化、空調系統、游泳池、景觀等用水分別設置用水計量裝置、統計用水量; 2按付費或管理單元,分別設置用水計量裝置、統計用水量。6分查閱相關設計施工圖。1. 公共建筑按不同的使用
33、功能設置用水計量裝置。2. 非傳統水源回用系統應設計量裝置。3熱水計量時供回水均需計量。4. 冷卻塔補充水總管上應設計量裝置。5.景觀水體的補水管應單獨設置水表。II節水器具與設備 使用較高用水效率等級的衛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級達到三級。5分查閱單體設計說明。1. 在設計文件中要注明對衛生器具的節水要求和相應的參數或標準。當存在不同用水效率等級的的衛生器具時,按滿足最低等級的要求得分。2. 衛生器具有用水效率相關標準的應全部采用,方可認定達標。3. 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滿足相關標準,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5501-2010、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5502-20
34、10,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8377-2012、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8378-2012、便器沖洗閥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級GB 28379-2012等。 綠化灌溉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7分查閱綠化灌溉系統施工圖及景觀設計施工圖(含苗木表、當地植物名錄等)。1. 所有綠化供水系統均應采用節水澆灌技術。2. 應結合景觀設計配置綠化澆灌設施。3. 綠化灌溉應采用噴灌、微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方式。4. 當90%以上的綠化面積采用了高效節水灌溉方式或節水控制措施時,可判定達標。5. 采用再生水灌溉時,應避免采用噴灌方式。 空調設備或系統采用節水冷卻技術。 1
35、循環冷卻水系統設置水處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盤、設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卻水泵停泵時冷卻水溢出。6分查閱相關施工圖。1. 不設置空調設備或系統的項目,本條得10分。2. 冷卻塔應選用冷效高、能耗小、噪聲低、飄水少的產品。3. 循環冷卻水的水質穩定處理應結合水質情況合理選擇處理方法及設備。4. 采用無蒸發耗水量的冷卻技術,得10分。“無蒸發耗水量的冷卻水技術”包括采用分體空調、風冷式冷水機組、風冷式多聯機、地源熱泵、干式運行的閉式冷卻塔等。III非傳統水源利用 結合雨水利用設施進行景觀水體設計,景觀水體利用雨水的補水量大于其水體蒸發量的60%,且采用生態水處理技術保障水體水質。1對進入景
36、觀水體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4分查閱總圖及景觀施工圖。1不設景觀水體的項目,本條得7分,推薦不設景觀水體。景觀水體的補水沒有利用雨水或雨水利用量不滿足要求時,本條不得分。2景觀水體的設計應采用生態水處理技術,合理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在雨水進入景觀水體之前設置前置塘、緩沖帶等前處理設施,或將屋面和道路雨水接入綠地,經綠地、植草溝等處理后再進入景觀水體,有效控制雨水面源污染。3景觀水體應設計生態池底及駁岸,采用非硬質池底及生態駁岸,為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條件。并通過水生動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必要時可采取其他輔助手段對水體進行凈化,確保水質安全。4景觀水體的補水應充分利用場地的雨水資源,不足時再
37、考慮其它非傳統水源的使用。節能與能源利用評分項III 照明與電氣合理選用節能電氣設備,評分規則如下:2 水泵,風機等設備,及其他電氣裝置滿足相關現行國家的節能評價要求。2分本條與暖、電專業共同得分。查閱水專業設計說明及圖紙。核對本專業采用的水泵等設備是否滿足現行國家的節能評價要求。IV 能量綜合利用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熱水比例不低于20%,得4分,每提高10%加1分,最高分為10分; 7分查閱相關施工圖。推薦采用比例不低于50%。1.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是否有太陽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熱水設計圖紙,并考察其設計是否合理:2.提供熱量專項計算分析
38、報告。3.與暖通專業統籌評價該項總分值。8室內環境質量8.2評分項I 室內聲環境8.2.3采取減少噪聲干擾的措施。采用同層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聲的有效措施,使用率不小于50%。2分查閱相關施工圖。1.采用同層排水技術。2.排水管材采用超靜音管等。4暖通專業評價指標體系類別設計要求得分審查要點節能與能源利用控制項不用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供暖空調系統的供暖熱源和空氣加濕熱源。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及圖紙。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應進行獨立分項計量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圖紙,暖通專業熱計量表,均按要求設置。評分項II 供暖通風與空調供暖空調的系統冷熱源機組能效等級均優于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
39、標準GB50189的規定。6分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及圖紙。空調系統冷源機組能效等級對比省標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和國標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 要求。按冷熱源方式要求達到提高的相應比率。鍋爐熱效率:燃煤鍋爐熱效率比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高3個百分點,燃氣鍋爐高2個百分點對于市政熱源,不對其熱源機組能效進行評價。5.2.5集中供暖系統熱水循環泵的耗電輸熱比和通風空調系統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 的規定。空調冷熱水系統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比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功
40、能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值低20%。6分查閱暖通專業計算書及相關說明圖紙。1、供暖系統熱水循環泵耗電輸熱比滿足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 的要求。(對于采用集中供熱熱交換站的采暖系統,可默認達標)2、通風空調系統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滿足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 的要求。3、空調冷熱水循環泵耗電輸熱比需要比國標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省標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J04-241-2013 的要求低20%。5.2.6合理選擇和優化供暖
41、、通風與空調系統。系統能耗降低幅度達到5%,得3分;達到10%,得7分;達到15%,得10分。3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專項計算分析報告。根據現有的國家和行業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統一設定參考系統的冷熱源能效,輸配系統和末端形式,計算并統計不同負荷率下的負荷情況,根據暖通空調系統的能耗降低幅度,判斷得分。此項應對空調系統設計提供方案比選并達到優化設計,設計需提供相關優化設計的比對說明,并由圖審機構對設計合理性的判斷,建議滿足審圖要求設計基本合理即可5.2.7采取措施降低過渡季節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6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對于有大空間適合使用全空氣系統的空調系統,應積極采用。空調系統不僅要考慮到設
42、計工況,而且要考慮全年運行工況。對全空氣系統,過渡季節可充分利用室外新風供冷,對于有大空間的空調系統,應積極采用全空氣空調系統且在過渡季可采用增大新風比或全新風運行方式,按要求認真考慮新風口及新風管截面積滿足要求并妥善考慮排風量與新風量匹配。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符合,部分空間使用下的供暖、通風與空調系統能耗。評分規則如下:1、區分房間的朝向,細分空調區域,對系統進行分區控制,得3分2、合理選配空調冷熱源機組臺數與容量,制定根據負荷變化調節制冷(熱)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調冷源的部分性能符合國家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的規定,得3分。3、水系統,風系統采用變頻技術,且采
43、取相應的水力平衡措施,得3分。6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說明及圖紙系統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系統分區,水泵變頻,變風量,變水量等技術。采取合理的水力平衡措施。對于采用分體空調和多聯機 空調方式的建筑,判定自動滿足第1,3條,第二條根據設計判定。對于供暖系統的建筑,根據供暖系統合理性判定。分體空調及多聯機只要滿足能效比要求并合理配置,直接達標;一般工程只要做到合理化要求及控制,空調冷機部分負荷下機組選型的能效值負荷現行國家標準要求就可以,采暖(空調)冷熱源形式上、規格、數量;并對系統合理性進行闡述說明(包括系統是否設置變頻等節能措施,氣候補償器的設置等)。對于集中供熱項目,可不考察熱源狀況。III照明與電
44、氣合理選用節能電氣設備,評分規則如下:2 水泵,風機等設備,及其他電氣裝置滿足相關現行國家的節能評價要求。2分本條與水、電專業共同得分。查閱暖通專業設計說明及圖紙。核對本專業采用的水泵,風機等設備是否滿足現行國家的節能評價要求。IV能量綜合利用排風能量回收系統設計合理并運行可靠。3分查閱暖通專業設計說明及圖紙對采用集中空調系統的建筑,利用排風對新風進行預熱(冷)處理,減低新風負荷,且熱回收裝置的額定熱回收效率不低于60%采用帶熱回收的新風和排風雙向換氣裝置,且雙向換氣裝置的額定熱回收效率不低于55%新風和排風溫差不大于15度或無獨立新風及其他不宜采用排風能量回收系統的建筑本條不參評室內環境質量
45、控制項8.1.4采用集中供暖空調系統的建筑,房間內的溫度、濕度、新風量等設計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規定。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及計算書,房間的室內參數應滿足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中的有關規定。屋頂和東、西外墻隔熱性能應滿足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的要求查閱圍護結構熱工設計說明。圍護結構滿足現行節能標準直接判定達標。評分項III室內熱濕環境8.2.9供暖空調系統末端現場可獨立調節。供暖、空調末端設置可獨立啟停的主要功能房間達到90%。8分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圖紙散熱器系統主要房間均設置溫控閥,地板輻射采暖
46、系統設置分戶或分室溫控裝置,空調末端設置房間溫控器等措施。IV室內空氣質量氣流組織合理1 重要功能區域供暖、通風與空調工況下的氣流組織滿足熱環境參數的設計要求。2 避免衛生間、餐廳、地下車庫等區域的空氣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間或室外活動場所。8分查閱暖通專業說明圖紙第一款要求通風空調氣流組織合理,避免冬季熱風無法下降,氣流短路或制冷效果不佳,大空間風口設計應有充分依據,必要時提供相應的模擬分析。第二款要求廚房,衛生間,餐廳等有氣味發散量大的房間設置機械通風保持負壓,并注意取風口與排風口的位置,避免交叉短路或污染空調及通風系統設計合理就可達到要求5電氣專業評價指標體系類別設計要求得分審查要點節能與
47、能源利用控制項5.1.3冷熱源、輸配系統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應進行獨立分項計量。查閱電氣專業說明及圖紙。電氣專業照明,動力等均分項設置電表。5.1.4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達到國家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規定值。查閱電氣專業圖紙及相關計算書。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應達到國家現行國家標準評分項III照明與電氣5.2.9走廊、樓梯間、門廳、大堂、大空間、地下停車場等場所的照明系統采取分區,定時,感應燈節能措施。5分查閱電氣專業說明及圖紙。照明系統分區需滿足自然光利用,功能和作息差異要求,公共活動區域應采取定時、感應等節能措施。照明功率密度值達到國家現行國家標準建筑
48、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目標值。評分規則如下:2 所有功能房間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目標值;8分查閱電氣專業說明及圖紙。要求所有功能房間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的目標值5.2.11合理選用電梯和自動扶梯,并采取電梯群控、扶梯自動啟通等節能控制措施。3分查閱電氣專業說明。對電梯扶梯等設置合理的控制措施。對于只設置一臺電梯或無電梯的建筑,本條不參評。合理選用節能電氣設備,評分規則如下:1三相配電變壓器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20052的節能評價值要求。2 水泵,風機等設備,及其他電氣裝置滿足相關現行國家的節能評價要求。5分查閱相關設計文件。本條要求所用配電變壓器滿足現行國家標準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GB20052的節能評價值。第二項與水、暖專業共同得分。室內環境質量控制項8.1.3建筑照明數量和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檢查電氣專業說明及計算書。民用建筑中的室內照度,眩光值,一般顯色指數等照明數量和質量指標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