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建筑工程節能技術(規劃下冊)(22頁).doc

  • 資源ID:420886       資源大小:42KB        全文頁數:21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1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建筑工程節能技術(規劃下冊)(22頁).doc

1、 建 筑 工 程 節 能 技 術 下 冊 目 錄 - 1. 概 述 2. 基本要求 3. 給水排水 4. 暖通空調與動力 5. 電 氣 6. 主要依據的標準、規范 -*- 1. 概 述建筑節能是近年來世界建筑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也是當代建筑科學技術的一個新的課題,推進建筑節能,有利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前面我們已講了建筑、結構方面的內容,下面我們將講建筑設備,即包括給水排水、暖通空調與動力、電氣,這部分我們將著重講在應用這些建筑設備時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指導工程設計人員正確選擇和應用成熟的節能技術,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在開展城鎮規劃的時候也要把建筑節能技術的精神貫徹落實

2、到規劃中去。 2. 基本要求 2.1 給水排水建筑節能的基本要求降低建筑給水排水系統的日常運行能耗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應在技術合理、經濟可行的條件下,積極采用節能技術,處理好節能與經濟性之間的關系。2.2 暖通空調與動力建筑節能的基本要求 提高采暖、空調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建筑節能設計質量,改善民用建筑的室內環境,通過合理選用節能技術,以實現南方地區節能50%和北方地區節能65%的目標。2.3 電氣建筑節能的基本要求 在充分滿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不是簡化建筑物的功能要求,降低其功能標準。節能的途徑之一是合理配置建筑設備,并對其進行有效、科學的控制與管理。

3、3. 給水排水3.1 綜合節能措施給 水1) 采用合理的供水系統 應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壓力。2) 高層建筑給水系統分區 各分區低層部分的衛生間,入戶管(或配水橫管)上宜采取適當的減壓措施。3) 居住小區的供水系統 當居住小區采用小區集中供水系統時,宜根據小區的規模、建筑物布置等情況集中或相對集中布置供水泵站。4) 節水器具、儀表。 采用節水器材、器具,既節水又節能;合理配置水表等計量裝置。熱 水1) 熱源選擇 a) 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的熱源可按下列順序選擇:工業余熱、廢熱、地熱水、太陽能、采用水源、空氣源熱泵制備熱源、能保證全年供熱的城市熱網或區域性鍋爐房的熱水或蒸汽作熱源、采用專用的蒸汽或熱水鍋

4、爐制備熱源、電能作為熱源。 b) 局部熱水供應系統的熱源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太陽能、空氣源熱泵、燃氣、電等。當采用電能為熱源時,宜采用貯熱式電熱水器,以降低耗電功率。2)系統設計 a) 集中熱水供應系統應保證配水點處冷熱水壓力的平衡。 b) 合理設置熱水回水管道,保證循環效果,節能節水。 c) 應根據小區內建筑物的分布、給水系統的設置等因素確定水加熱設備站室采用集中、相對集中或按單體建筑分散等布置方式。一個水加熱設備站室的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000m。當小區的熱源站與水加熱設備站室均為一個時,兩者宜合建或鄰近布置。當小區內有多個水加熱設備站室而只設一個熱源站時,熱源站宜居中布置。3) 設備選擇 a)

5、選擇間接水加熱設備時,從節能要求,應考慮:被加熱水側阻力損失小、阻力變化小、所需循環揚程低,且可保證系統冷、熱水壓力的平衡;換熱效果好,換熱充分。 b)選擇燃油燃氣熱水機組、熱水鍋爐時,應選擇熱效率高、排煙溫度低、燃料燃燒完全,無需消煙除塵的設備。 c)熱水循環泵的流量和揚程應經計算確定,為了減少管道的熱損耗、減少循環泵的開啟時間,可根據管網大小、使用要求等確定合適的控制循環泵啟停的溫度,一般啟停泵溫度可比水加熱設備供水溫度分別降低10oC15oC和5oC10oC。 4)管材、閥門及水表a) 熱水系統選用管材、閥門除應滿足工作壓力和工作溫度的要求外,尚應考慮管道與管件、閥門之間連接處密封性好,

6、材質不影響水質,管道內表面光滑、阻力損失小等因素,以免造成漏水、費水等耗能的后果。b)水加熱設備必須配備配置自動溫度控制閥門或裝置,以保證安全、穩定的供水溫度,避免因供水溫度的波動大造成安全事故和增大能耗。c)混合水龍頭是熱水系統使用最多的終端配水器材,設計宜推薦采用調節功能和密封性能好的、耐久節水的產品。 d)集中熱水供應系統設置水表的要求同給水系統。 5)保溫及管道敷設 a)熱水系統設備、管道的保溫好壞,對其能耗影響很大。其保溫絕熱材料要求:導熱系數低;容重輕、機械強度大;不燃或難燃,防火性能好;當用作金屬管道的保溫層時,不會對金屬外表產生腐蝕。 b)入戶支管明裝或安裝在吊頂內時,宜做保溫

7、層;暗裝的管道因為難以做保溫處理,又因管徑小、散熱快,其管道長度宜控制在7m以內。 c)室外熱水管道宜采用管溝敷設,以利于保證管道安裝、保溫施工及維護、修理、保溫層的更換,并且有利于減少管道的散熱損失。當室外熱水管道采用直埋敷設時,應根據當地土壤類別、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做好保溫、防水、防潮及保護層,且對閥門、法蘭、支架等易產生熱橋處,做好嚴密處理。管線較長者還宜設在線檢測儀表,以保證直埋管道的正常運行,減少熱損失。3.2 太陽能熱水系統 常用系統類型及運行1) 年日照時數大于1400h,水平面上年太陽輻照量大于4200MJ/m2.a的地區,宜設計、選用太陽能熱水系統。 2)常用分散太陽能熱水系

8、統:分緊湊式-落水法、頂水法;分離式-直接加熱、間接加熱。 3)常用集中太陽能熱水系統:分直流式系統;自然循環-單貯水裝置直接加熱系統、雙貯水裝置直接加熱系統;強制循環-單貯水裝置直接加熱系統、雙貯水裝置直接加熱系統、單貯水裝置間接加熱系統,雙貯水裝置間接加熱系統。 3.2.2系統設計與設備選用1)集熱器安裝布置a)集熱器安裝傾角(集熱器與水平面的夾角)宜等于當地緯度;如系統側重在夏季使用,其安裝傾角等于當地緯度減10o;如系統側重在冬季使用,其安裝傾角等于當地緯度加10o。當采用水平熱管集熱器時,安裝傾角可以為0o。b)集熱器安裝方位(集熱器采光面法線)宜朝向正南或南偏東、偏西30o的朝向范

9、圍內設置。c)集熱器不宜安裝在受建筑自身及周圍設施和綠化樹木遮擋的部位,且滿足不少于4h日照時數的要求。d)集熱器不應跨越建筑變形縫設置。e)應根據集熱器的形式、安裝面積、尺寸大小進行細部設計,確定其在建筑上的安裝位置和安裝方式(如一體式、疊合式、支架式等)。f)集熱器可通過并聯、串聯和串并聯等方式連接成集熱器組。2) 集熱器選用: 集熱器類型應根據太陽能熱水系統在一年中的運行時間、運行期內最低環境溫度、水質條件、經濟條件、維護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選用。其類型有平板型、全玻璃真空管型、金屬-玻璃真空管型。 3)確定系統太陽能保證率 太陽能保證率是系統中由太陽能部分提供的熱量除以系統總負荷。

10、應按照下列因素設定:a)根據當地的日照條件,宜按照30%80%的范圍設定,其取值范圍:例如我們浙江地區,等級屬III類,按資源一般地區,年日照時數為14002200h,水平面上年太陽輻照量為42005000MJ/m2.a,則太陽能保證率為40%50%。b)按不同的供熱水目標確定系統太陽能保證率。以全年使用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宜取中間值;對預期投資規模較小,偏重于在春、夏、秋季使用,且不希望夏季產生的太陽能熱水有過剩現象的系統,宜取偏小值;對預期投資規模較大,偏重于在冬季使用,希望在冬季能得到較多的太陽能熱水,而在夏季又能做到綜合利用的系統,宜取偏大值。3.3 熱泵熱水系統熱泵熱水系統設計的一般規

11、定1)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并應對淺層地熱能資源進行勘察。2)工程勘察應由具有勘察資質的專業隊伍承擔。工程勘察完成后,應編寫工程勘察報告,并對資源可利用情況提出建議。3)應根據工程勘察報告,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工程是否采用地源熱泵系統,以及確定地源熱泵系統低溫熱源的種類。 4)應根據當地氣象參數確定工程是否采用空氣源熱泵系統,以及確定系統組成和運行方式。5)熱泵系統宜采用供熱水與供空調聯合工作系統,當工程需要且技術經濟可行時可采用獨立的熱泵熱水系統。6)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不得用于獨立的熱泵熱水系統。7)熱水與空調聯合工作的熱泵系統,應經全年冷熱負荷分析后,選擇熱泵機組。

12、8)應由給水水質、冷熱水壓力平衡、熱泵機組出水溫度、用戶要求以及系統經濟性等因素綜合確定熱水由熱泵機組直接供給或經換熱后間接供給。有條件時推薦采用間接供水。9)熱泵熱水系統中應設置板式換熱器或水加熱器、循環泵、熱水箱(罐)等貯(換)熱設施,使系統處于蓄熱運行方式。10)熱泵系統應采用自動控制運行。4. 暖通空調與動力 4.1 室內采暖系統 一般規定 1) 嚴寒地區有空氣調節系統的公共建筑,冬季宜設熱水集中采暖系統。對于寒冷地區,應根據建筑等級、采暖期天數、能源消耗量和運行費用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后確定是否另設置熱水集中采暖系統。2) 集中采暖系統應采用熱水作為熱媒。3)公共建筑采用集中采

13、暖系統時,管路宜按南、北向分區布置,并分別設置室溫調控裝置。4)對于居住建筑,集中采暖系統必須具備住戶(或用戶)分戶熱計量分攤條件。5)住宅建筑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間應單獨設置采暖系統和熱計量裝置。6) 公共建筑內部分屬不同使用單位的各部分,宜分別設置熱計量裝置。 散熱器采暖系統 1)居住建筑室內采暖-宜采用雙管系統。 2)公共建筑集中采暖系統-宜采用垂直雙管系統、全帶跨越管垂直單管系統、垂直單雙管系統、水平雙管系統、全帶跨越管水平單管系統等形式。 3)散熱器一般應明裝。 輻射采暖系統輻射采暖方式一般用于公共建筑的大空間,如大堂、候機廳、候車廳、體育館等。有條件時,宜采用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方式。

14、對于居住建筑,采用低溫熱水地面輻射供暖方式時,戶內建筑面積宜大于80平方米。燃氣紅外線輻射供暖系統適用于耗熱量大的高大空間建筑的全面采暖、局部區域或局部地點的采暖。對排風量較大的房間、間歇性供暖的房間宜優先采用。4.2 室外供熱、供冷管網 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應采用水作為冷熱介質。 規模較大的熱水供熱系統宜采用間接連接形式。 蒸汽供熱系統采用間接換熱系統時,凝結水應全部回收并設置凝結水管道。 在滿足室內各環路水力平衡和熱計量的前提下,宜減少建筑物熱力入口的數量。 介質溫度低于130oC的管道應優先采用直埋敷設。4.2.6 熱水供熱系統應采用熱源處集中調節、熱力站及建筑熱力

15、入口處的局部調節和用熱設備單獨調節三者相結合的聯合調節方式,并宜采用自動化調節。 建筑物熱力入口處應設置供回水溫度計、壓力表和熱量表。4.3通風 自然通風一)一般規定 1)自然通風方式適用于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條件,是一種利用自然能量改善室內熱環境的簡單通風方式,常用于夏季和過渡(春、秋)季建筑物室內通風、換氣以及降溫。通常也作為機械供冷或機械通風時的季節性、時段性的補充通風方式。2)對于夏季室外氣溫低于30oC、高于15oC的累計時間大于1500h的地區,在建筑設計時,應考慮采用自然通風的可能性。 3)當室外熱環境參數優于室內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辦公室等通風宜采用自然通風,使室內滿足熱舒

16、適及空氣質量要求;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可輔以機械通風;當機械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宜采用空氣調節。 4)自然通風適用于室內對溫、濕度等要求范圍較寬的熱舒適性場所;不適用于室內對溫、濕度或含塵量有一定要求的場所。 置換通風一)一般規定1) 有條件時,空氣調節送風宜采用通風效率高、空氣年齡短的置換送風模式。 2)建筑、工藝及裝飾條件許可且技術經濟比較合理,可設置置換通風。3) 置換通風方式的適用條件: (1)熱源以人員、設備(計算機、復印機等)、燈光為主,且人員密度變化不大,人員活動量較輕,顯熱負荷不超過120W/m2;(2)污染源與熱源位置相近,濃度不大且穩定;(3)房間的層高宜大于2.4m

17、。 (4) 全年送冷的空調內區。 4.4 空氣調節 施工圖設計階段必須進行每一空調房間或區域的熱負荷和逐項逐時冷負荷以及空調冷熱水系統的水力平衡計算,并作為選擇冷熱源設備、輸配設備、空氣處理末端設備、自控和調節閥門的依據。 應根據空調區人員的群集情況和設備與照明的同時使用率,以及所服務空調區的同時使用情況、空調系統的類型及調節方式等,按規定計算確定空調冷負荷。 建筑空間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體積大于等于10000m2,僅要求下部區域保持一定的溫、濕度時,宜采用分層空氣調節。采用分層空氣調節時,可按全室空調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數作為空調區冷負荷,其值應計算確定。 夏熱冬冷地區、

18、嚴寒和寒冷地區,當空氣調節房間存在較大內區需要常年供冷時,應根據室內進深、朝向、分隔、樓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內、外區,并按內、外區分別設置空氣調節系統或末端。 應根據建筑物的用途、規模、使用特點、負荷變化情況與參數要求、所在地區氣象條件與能源狀況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確定空氣調節系統;并應優先選擇能耗低、經濟性好的空調系統。 空調設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1) 冷熱源、空氣處理、風水輸送等設備的總容量,應以冷熱負荷和水力計算結果為依據確定,不應無原則地增加富裕量。(2) 設備運行效率應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的相關規定,應選用在設計滿負荷工況和部分負荷工況下

19、的效率最高的設備。風機的設計工況效率,不應低于風機最高效率的90%;冷水機組和鍋爐的相關要求詳見冷熱源章節。(3)設備選擇還應考慮容量和臺數的合理搭配,使系統在部分負荷運轉時也處于相對高效率狀態。 (4) 集中空調系統應采用自動監測與控制,并根據建筑功能和系統類型選擇確定自動監控的內容和控制系統形式。末端風機盤管應采用電動溫控閥與三檔風速結合的控制方式。 分體式空調器(含風管機、多聯機)室外機的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室外機必須設置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避免設置在通風條件不良的半封閉空間等場所。 (2)室外機的散熱翅片應避免太陽直射,必要時可設置遮陽板。(3)室外機應設置在遠離熱排氣口及含

20、油蒸汽、污濁氣體、腐蝕性氣體的排出口。(4)室外機的設置應防止進風與排風短路。當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如:冷凝風機出風口安裝導向風管,并適當加大風機靜壓;加高室外機組的安裝高度,保證補風空間等。 (5)室外機的設置位置應避免嘈音、熱氣等對環境的影響。 4.5冷熱源 制冷站 1)制冷機的選擇應根據建筑規模、使用特征,結合當地能源結構及價格政策、環保規定等,經過綜合論證后確定。 2)選擇制冷機時,不僅要考慮滿負荷的性能系數(COP)值,還要考慮部分負荷的性能系數(COP)值, 或采用部分負荷綜合性能系數(IPLV)和部分負荷非標性能系數(NPLV)來衡量全年的綜合效益。 3)制冷設

21、備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氣調節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部分負荷要求,當空調冷負荷大于528kW時,不宜少于2臺。 4)居住建筑除特殊原因,一般不宜采用集中冷源。采用集中供冷方式的居住建筑,制冷設備宜選用電動壓縮式或燃氣吸收式冷熱水機組,或有利于節能的其它型式的冷源。所選用機組的能效比(性能系數)不應低于國家現行有關產品標準的規定值,并優先選用能效比較高的設備。 鍋爐房與熱交換站 一)鍋爐房1)本節能技術措施適用于下述范圍的民用鍋爐房設計:(1)蒸汽鍋爐單臺額定蒸發量小于等于20t/h、額定出口蒸汽壓力為0.11.6MPa表壓(飽和蒸汽)。 (2)熱水鍋爐單臺額定蒸發量小于等于14MW

22、、額定出口水壓為0.11.6MPa表壓、額定出口水溫小于130oC。 2)城市新建住宅區的供熱,在當地無可利用熱源的情況下,應建集中供熱鍋爐房為之供熱。獨立建設的集中供熱燃煤鍋爐房的單臺容量不宜小于7.0MW。對于規模較小的住宅區,鍋爐單臺容量不宜小于4.2MW。鍋爐房宜建在靠近熱負荷密度大的地區。 3)除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曖和空調系統的熱源:(1)電力充足、供電政策支持和電價優惠地區的建筑。 (2)以供冷為主,采曖負荷較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3)無集中供熱與燃氣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保或消防嚴格限制的建筑。(4)夜間可利用低谷電進行蓄熱、且

23、蓄熱式電鍋爐不在日間用電高峰和平段時間啟用的建筑。(5)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地區的建筑。(6)內、外區合一的變風量系統中需對局部外區進行加熱的建筑。4)燃氣鍋爐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供高層建筑時,供熱面積不宜大于70000m2;供多層建筑時,供熱面積不宜大于40000m2。 (2)鍋爐房的供熱半徑不宜大于150m。當受條件限制供熱面積較大時,應經技術經濟分析確定,采用分區設置熱力站的間接供熱系統。 (3)燃氣鍋爐直接供熱系統的鍋爐供、回水溫度和流量的限定值,與負荷側在整個運行期間對供、回水溫度和流量的要求不一致時,應按熱源側和用戶側配置二次泵水系統。 (4)熱力網支線及用戶熱力站設計

24、時,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熱負荷,宜采用經核實的建筑物設計熱負荷。 (5)所選設備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產品標準的規定值,并優先選用高效、節能產品。二)熱交換站1)采暖熱水熱交換站系統 (1) 熱力站設計時,采暖、通風、空調熱水熱負荷,宜采用經核實的建筑物設計熱負荷。 (2)供暖區域內,熱交換站的供熱半徑、規模、數量,應根據具體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應充分考慮節能、節省電費的因素,將熱交換站的規模和供熱半徑控制在節能、合理的參數范圍內。 (3)新建民用建筑的采暖供熱系統,應按熱水連續采暖進行設計。 (4)水-水換熱系統中,推薦采用結構緊湊、傳熱系數高的板式換熱器。 (5) 正確選擇循環水泵是

25、節能的重要環節。選用一用一備兩臺泵是最節能的工況。并聯運行的總臺數優先選2臺。 (6)監測與控制。 熱交換站控制系統應能有兩種工作模式:就地控制模式和調度監控中心控制模式。 2)生活熱水熱交換站 (1)生活熱水熱負荷應根據生活熱水設計小時耗熱量確定。(2)生活熱水日用水量大于10m3(以60oC計),原水硬度大于300mg/L(以CaCO3計),宜進行水質軟化處理。(3)生活熱水系統供水溫度宜為55oC60oC、回水溫度宜為50oC55oC。特殊場所需要更高溫度的熱水時,可以采取局部二次加熱方式或單獨加熱的方式。(4)在熱媒耗量能夠滿足要求,以及用戶對水溫和水壓的波動沒特殊要求時,優先選擇快速

26、式熱交換器。(5)生活熱水供水系統應按樓層適當分區,并與給水供水分區保持一致。供水系統不宜采用減壓系統。(6)監測與控制。 熱交換站控制系統應能有兩種工作模式:就地控制模式和調度監控中心控制模式。3)凝結水回收系統 (1)采用蒸汽為熱媒時,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應回收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 (2)應根據疏水量、所用安全系數、壓差、最大允許壓力、設置位置,按規范和使用要求,選擇適用、可靠、經濟的優質疏水閥。 (3)熱交換站宜選用蒸汽作動力的機械式回收泵。 (4)疏水管路應合理設計,保證凝結水回收系統的順利運行。4.6 空調蓄能 概述1) 與常規空調相比,大部分蓄能空調并不節能,也并非適用所有民用

27、建筑,但在一定條件下,它能改善城市、地區電網供電狀況,緩解電力負荷峰谷差現象,提高電廠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從這個意義而言,蓄能空調可作為一項“節能”技術而加以推廣。2) 由于蓄能技術的應用,受建筑物使用功能、空調負荷特性、不同蓄能設備各自技術特點,工程所在地能源政策、電力峰谷時間段、投資回收年限等多項因素影響和制約,因此經細致而慎重的分析、比較,選擇和確定適用、合理的蓄能方案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在蓄能工程設計中,其自身也應采取相應的節能技術措施,優化設計,以達到最佳節能效果。 3)除太陽能蓄熱外,目前工程中應用較廣泛的蓄能技術,主要有冰蓄冷、水蓄冷和(電)水蓄熱等。 冰蓄冷凡執行峰谷電價,且峰谷

28、電價差較大的地區,同時空調用電負荷不均衡,且空調用電峰谷時段與電網重疊的建筑工程,經技術經濟比較,均可采用冰蓄冷空調系統。一般認為,當峰谷時間段的電價差較大(最大峰谷電價比不低于3:1),回收投資差額的期限不超過5年較為合理、可行。蓄冰裝置一般分靜態制冰和動態制冰兩類。目前我國工程中應用最多的是靜態制冰的蓄冰裝置。水蓄冷1)水蓄冷是利用水溫變化儲存顯熱量的蓄能技術之一。一般水蓄冷的蓄冷溫度為4oC6oC,蓄冷溫度差為6oC10oC,單位蓄冷能力為711.6kW*h/m3。與潛熱式蓄冷相比,系統簡單,制冷機可采用普通冷水機組,性能系數COP值高,投資增加較少,回收期短;但蓄冷體積大,因而工程的應

29、用受到限制。與常規空調系統相比,水蓄冷系統通常可減少制冷設備容量的25%35%。2)凡執行峰谷電價的地區,空調用電負荷不均衡,且峰谷時段與電網重疊,又有條件設置蓄冷水池的新、改建工程,經技術經濟比較,均可采用水蓄冷空調系統。3) 水蓄冷的蓄能類型分成全負荷蓄冷和部分負荷蓄冷兩種,完全削峰蓄冷是部分負荷蓄冷的特殊情況。 (1)全負荷蓄冷型的建設費用高,占地面積大,應在有條件時采用。這種蓄冷形式運行費用最省。 (2)部分負荷蓄冷型的建設費用比常規空調系統略高,運行費用相對較低,故應用較廣泛。其中完全削峰蓄冷形式單位蓄冷量的運行費用最低。 4.7熱泵系統 空氣源熱泵系統 空氣源熱泵機組的選擇應根據不

30、同氣候區,按下列原則確定:1)適用于夏熱冬冷地區的中、小型公共建筑。 2) 夏熱冬暖地區采用時,應根據熱負荷選型,不足冷量可由性能系數(COP)較高的水冷卻冷水機組提供。3)在寒冷地區,當冬季運行性能系數(即冬季室外空氣調節計算溫度時的機組供熱量與機組輸入功率之比)低于1.8或具有集中熱源、氣源時不宜采用。 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1)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在確定有可利用的地下水資源時,應對工程場地進行水文地質勘察和水文地質試驗。2)地下水換熱系統應根據水文地質勘察資料進行設計。地下水被利用后,應采用可靠的回灌措施,將利用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層,并不得對地下水資源造成浪費

31、及污染。3)地下水供水管和回灌管均不得與市政管網相連。 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 地表水包括河水、湖水和海水等。 1)地表水源中的熱能為可再生能源,有條件場合應優先采用地表水地源熱泵空調系統。 2)地表水地源熱泵空調系統的應用,應符合國家和當地政府的現有規范、規定與規劃要求。 3)地表水地源熱泵空調系統方案,應根據工程的具體條件、地表水資源的勘察與環境評估等資料,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1)在進行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并對淺層地源能資源和工程場區內巖土體地質條件進行勘察。 2)應根據工程勘察結果評估地埋管換源熱系統實施的可行性及經濟性。 3)當有合適

32、的淺層地熱能資源且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可以利用時,應優先采用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4.8 太陽能供暖系統設置太陽能供暖系統的供暖建筑物,其建筑和熱工設計應符合所在氣候區國家、行業和地方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實施細則的要求;而且建筑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取值宜低于所在氣候區國家、行業和地方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實施細則的限值指標 規定。 常規能源缺乏、交通運輸困難而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在進行建筑物的供暖設計時,宜優先考慮設置太陽能供暖系統。夏熱冬冷地區應鼓勵在住宅建筑中采用太陽能供暖。 4.9 保溫與保冷為提高熱量或冷量利用率,減少設備、管道及其附件在工作過程中的散熱損失以節約能源,設備或管道在下列情況下應保溫

33、、保冷: 不保溫、保冷時,冷熱損耗大,且不經濟。 管道內輸送的冷、熱介質必須保證一定狀態或參數時。供熱介質溫度高于50oC的管道及設備。敷設在有凍結危險場所的管道。管道或設備不絕熱時,散發的冷熱量會對房間參數造成不利影響或產生不安全的因素。對于輸送低溫介質的管道,防止其表面結露時。 外表面溫度高于60oC,且敷設在容易使人燙傷的地方。 5. 電氣 5.1供配電系統的節能 供配電系統設計時認真考慮并采取節能措施是實現電氣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供配電系統設計正確合理的具體體現。負荷計算是確定供配電系統方案和施工圖設計的重要依據。提高供電系統的功率因數、治理諧波是提高供電質量、節約能源的又一途徑。 變

34、配電系統應選擇節能設備,并應正確選定裝機容量,減少設備本身的能源消耗,提高系統的整體節能效果。 應合理選擇變配電所位置,正確選擇導線截面、線路的敷設方案,以利于降低配電線路的損耗。 5.2電氣照明的節能 照明節能的設計應是在保證不降低作業面視覺要求、不降低照明質量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照明系統的光能損失,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利用好電能、太陽能。 照明節能應通過選擇合理的照明標準,選用合適的光源及高效節能燈具,采用合理的燈具安裝方式及照明配電系統,并根據建筑的使用條件和天然采光狀況采用合理有效的照明控制裝置來實施。 電氣照明的智能化控制應以節能作為主要目的之一,并能改善照明的視覺環境、展示手

35、法等。 在工程設計中應根據地理環境和應用條件,充分考慮自然光、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應用。 應根據建筑物的建筑特點、建筑功能、建筑標準、使用要求等具體情況,對照明系統進行分散、集中、手動、自動,經濟實用、合理有效的控制。為了在建筑照明設計中貫徹國家的節能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實施綠色照明,宜利用各種技術措施將天然光引入室內進行照明。 5.3建筑設備的電氣節能 建筑設備主要包括:空調系統設備、給排水系統設備及電動機、電梯以及門窗類等設備。 空調系統和給排水系統的節能控制是基于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監測、控制功能實現的,確定控制方案時應挖掘系統潛能,提高節能效果。 在工程設計中設備配套的電動機一般由工藝選擇

36、,合理選擇電動機,為減少能耗,電氣專業應與工藝人員配合協調。 電梯一般是成套定型設備,電氣專業只實現供電要求,隨著建筑物高度、面積、人流量的增加,電梯控制工藝的程序化、智能化,在供電系統、控制方式等方面都應考慮節能措施。 隨著建筑物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門、窗的控制也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其控制要求與精度不僅需要滿足建筑物的整體要求,而且將影響對自然光、室外冷熱量的有效應用,實現節能效果。 6. 主要依據的標準、規范1)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2) 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95;3) 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4) 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99;5)

37、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6) 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規范GB503642005;7) 太陽能熱水系統設計、安裝及工程驗收技術規范GB/ T18713-2002;8) 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2005;9)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10) 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規范JGJ134-2001;11)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93;12) 鍋爐房設計規范GB 5004192;13)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 500282006;14) 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422002;15) 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432002;16) 供配電系通設計規范GB 5005295;17) 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95;18)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593;19)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 5021794;20)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1692;21)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12)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給水排水;13)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暖通空調與動力;14)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電氣。


注意事項

本文(建筑工程節能技術(規劃下冊)(22頁).doc)為本站會員(故事)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合水县| 安达市| 乌拉特后旗| 修文县| 高台县| 乐业县| 中江县| 六枝特区| 巴楚县| 皋兰县| 阳西县| 博爱县| 安康市| 卢湾区| 分宜县| 射阳县| 康马县| 毕节市| 安陆市| 弥渡县| 凤凰县| 南乐县| 玉门市| 临安市| 阜城县| 墨脱县| 罗山县| 庄河市| 平凉市| 陵川县| 亚东县| 遵化市| 苍溪县| 克东县| 平利县| 准格尔旗| 清水县| 德钦县| 江城|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