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 “健康是一種包括生理、精神和社會安康的完整狀態,不僅僅是消除或減弱疾病。超越種族、宗教、政治信仰或經濟社會條件的差別,享有可獲得的最高健康水平,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基本條文(第44版,2001) 健康觀念的轉變,使得“城市健康”問題成為各學科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 當前,對城市健康問題的討論正在許多學科中悄然展開,如醫學、社會學、環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人們從不同角度關心著我們的生存環境及其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作為旨在“為人們設計高質量城市空間環境”的城市設計學科,因與環境的關系而成為城市健康促進的重要成員。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 新的健康觀念是一個
2、包涵生物醫學和社會經濟學的綜合概念,觀念的轉變導致健康問題的解決由醫學模式向社會學模式轉變。 2000年世界全民健康戰略強調:亟需采取行動,以改善人民健康和福利狀況的主要領域,并非健康部門本身,還應該包括城市、區域乃至國家、國際層面的許多其它部門。 1986年于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上一致通過的健康促進渥太華憲章中再次強調,建設更加健康的社會并非僅是健康部門的責任,全社會的健康促進勢在必行。轉變后的健康觀念,為其它領域參與健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認識基礎。 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直接影響或決定著人們的健康,城市作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中心,對于保障人類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
3、用,城市應被看作一個有生命、會呼吸、不斷生長和變化的有機體。因此,健康與城市是緊緊相連的,城市的興衰、存亡都取決于城市是健康還是病態。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城市設計為什么可以關注城市健康問題?1.1 城市健康的影響因素 WHO對健康城市的定義: 一個健康的城市應該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而成的整體,應該能不斷地改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發揮最大潛能。 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1.1城市健康的影響因素 WHO提出的健康城市的十個特征: (1)擁有高質量的、清潔的、安全的物理環境(包括居住環境);(2)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飲水、能源供應,具有有效的清除
4、垃圾系統(穩定、可持續的生態系統);(3)通過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各種經濟手段,保證市民在營養、飲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4)有一個強有力的相互幫助的市民群體,其中各種不同的組織能夠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協調工作; (5)能使居民一道參與制定涉及他們日常生活,特別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種政策; (6)提供各種娛樂和休閑活動場所,以方便市民之間的溝通和聯系; (7)保護文化遺產并尊重所有居民;(8)把保護健康視為公眾決策的組成部分,賦予市民選擇有利于健康行為的權利;(9)做出不懈努力爭取改善健康服務質量,并能夠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務;(10)能使人們更健康長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WHO
5、對健康城市的界定是描述性的,而非公式化或量化的標準,各國可根據實情進行編纂,因此由其衍生的健康城市的指標體系也并非唯一。例如,臺灣、多倫多就使用不同的健康城市評估體系。 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1.1城市健康的影響因素 影響城市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就城市設計力所能及的范圍而言,則主要集中在環境及形體環境因素上,同時與諸如社會參與、社會公平等影響城市健康的社會經濟因素也間接相關。 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城市設計應該如何去關注城市健康問題?1.2 中醫學的啟示 人體使用手冊用信息和網絡科技的系統觀點、電腦軟硬件架構的原理來解釋人體,使得中醫體系通過這種易理解和具創意的詮釋語言為世人所知。 人人體體器器官
6、官系系統統器器官官本本體體相相應應的的經經絡絡和和穴穴位位硬硬件件軟軟件件計計 算算 機機系系統統 人體正是由這些“軟硬件結構”共同建立而成的具備縝密的邏輯和結構的巨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并且是經常保持平衡的。 當人體系統失衡時,中醫是運用“辨癥施治”、“由表及里”、“軟硬兼施”的方法對系統進行調控和修復,而非僅僅注重硬件表象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方法。 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1.2 中醫學的啟示 將這一觀點引申到城市中:1.2 中醫學的啟示 1 對城市健康的思考 過分強調硬件的重要性,往往“治標不治本”,正如“城市美化運動”試圖通過創造城市物質空間的形象和秩序來恢復城市
7、由于工業化而失去的視覺美與生活和諧美,最終被芒福德批評為“都市喜劇”而匆匆落幕。 由此推及,城市設計學科關注城市健康問題時也應該“硬件”與“軟件”并重,不但要考慮對城市優美景觀的塑造,同時對城市效率、市民行為、城市建設運作過程也應予以關注。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城市空城市空間形形態城市建城市建設過程程硬件硬件軟件軟件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城城市市空空間間形形態態城市居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健康狀況健康狀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心理精神疾病呈加重惡化趨勢心理精神疾病呈加重惡化趨勢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反思2 城市
8、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 2004年排名前3位的死因是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 高血壓病人數約為1.6億 糖尿病人數約為2000多萬 超重人數約為2億 肥胖人數約為6000多萬 成人超重率為22.8% 肥胖率為7.1% 現象我國居民疾病譜發生明顯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研究結果表明:體力活動不足是引起各種慢性病的主要癥結之一。 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原因城市的空間環境不適合人的健康行為,日常的體力活動如步行、騎車等的空間越來越少,導致人們的行為方式
9、日趨消極,進而威脅健康。 楊蓋爾的交往與空間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社會性活動 在低水平的公共空間中,只有必要性活動的發生。 在高質量的公共空間中,會延長必要活動發生的時間,同時增加自發性活動的頻率,社 會性活動也趨于發生。 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上升趨勢案例美國城市郊區化蔓延 在以機動車為主導的生活方式機動車為主導的生活方式 盛行的郊區中:盛行的郊區中:19771995 年,已有90%的出行依賴于機 動車,而步行出行比例迅速下 降其原因是缺乏安全的步行 道、自行車道 ;缺少運動導致 了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以 及癌癥等疾病的盛行和每年
10、超 過25萬例的死亡數。 在結構緊湊、混合使用的傳統在結構緊湊、混合使用的傳統 社區中:社區中:街道的高度聯系和充 足的步行道、自行車道使人們 擁有較多的步行機會,居民的 健康狀況也相對良好。 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2心理精神疾病呈加重惡化趨勢心理精神疾病呈加重惡化趨勢 現象心理精神疾病的社會負擔約占我國疾病總負擔的1/5,直至2020年,在我國疾病社會負擔預測值中,精神健康問題始終排名第一,并將上升至全部疾病負擔的1/4以上。 原因由于高密度開發所致的過于擁擠、單調、封閉的環境,會使人產生焦慮、煩躁、憤怒、失望等緊張的心理狀態。 由于高層住宅的封閉性,居
11、住者外出不足,缺乏適量的交往和社會刺激而容易產生壓抑感,老人易有孤獨感,兒童容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3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 原因一城市單元住宅的崛起減少了人際交往的必要性; 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1 城市居民的亞健康狀況2.1.3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社會交往喪失、鄰里關系淡漠 原因二高密度開發導致社區設施匱乏,綠地和活動場地日漸縮小,供居民交往的公共場所和設施缺失。 原因三犯罪的空間防止能力低下,使得場所失去安全感,從而影響到其使用,導致公共空間“枯萎”,以至社會交往喪失。 2
1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2 城市建設過程的不健康現象2.1.1政績工程政績工程 2005年酷暑時節,長三角不少城市鬧起電荒、水荒,可某 座城市居然在馬路兩旁給從國外引進的樹木蓋起了“空調 房”通過24小時不間斷噴水來降低溫度保持水分。 在全國661個大中小城市中,竟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 化大都市或國際化城市,還有30多個城市要建CBD,一些城 市還盲目擴大城區范圍,隨意大量圈占土地。 現象小至建設標志性建筑、大廣場等的“形象工程”,大至盲目拔高城市定位,追求城市變大、變新、變洋等。 危害使地方財政負擔沉重,資源浪費巨大,導致人民生活質量的下降。 原因城市建設管理過程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
13、無法對具體的建設活動實施合理的約束與規范,在客觀上助長了決策過程、實施管理中的行政干預和人的自由裁量行為。2 城市健康“狀況”解析2.2 城市建設過程的不健康現象2.1.2腐敗現象腐敗現象 現象貪污受賄、豆腐渣工程、建筑浪費 危害令城市畸形發育,傷及其長遠發展。 2004年,四川某市迎賓大道兩個開發項目侵占規劃綠地,被 迫爆破拆除,造成經濟損失3200萬元,由此引出相關人員被 追究刑事責任。 2005年,吳良鏞院士在一次論壇上提到“在西方往往只是書 本、雜志或展覽會上出現的畸形建筑,現在正在北京及其他 少數大城市興建”,更有學者批評這些大型公共建筑為“巨型 結構游戲”,并對它們帶來的能源負擔、
14、環境污染及資金黑洞 表示擔憂,指出中國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費國 。 原因缺少對建設過程中各種利益關系平衡的協調技術,監督機制存在較大缺陷。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予城有機予城有機予人有益予人有益城市形態的塑造城市形態的塑造予法有力予法有力市民活動的引導市民活動的引導保障機制的建立保障機制的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功能布局的混合多樣功能布局的混合多樣交通組織的高效便捷交通組織的高效便捷支持步行騎車支持步行騎車提倡全民健身提倡全民健身促進人際交往促進人際交往法律法規的強制保障法律法規的強制保障獎勵制度的引導保障獎勵制度的引導保障專家公眾的監督保障專家公眾的監
15、督保障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形態的塑造3.1.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保護自然基質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有效、經濟的利用,控制適宜的建在保護自然基質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有效、經濟的利用,控制適宜的建設密度,促進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支持和滲透,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設密度,促進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支持和滲透,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諧統一。 對人類健康的終極關懷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思考 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19世紀英國霍華德先生提出 “花園城市”的設想1990年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 “山水城市”的構想方興未艾的“生態城市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
16、形態的塑造3.1.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英國倫敦海德公園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形態的塑造3.1.2功能布局的混合多樣 在新的土地開發中增加多樣性,在原有建成環境上置換和補充某些功能,在新的土地開發中增加多樣性,在原有建成環境上置換和補充某些功能,將居住、工作、休閑與娛樂等各種土地使用在空間上集中起來,以便使人們將居住、工作、休閑與娛樂等各種土地使用在空間上集中起來,以便使人們的各種需要能夠就近得到滿足。的各種需要能夠就近得到滿足。 促進多樣活動的發生 保證城市空間的持續活力與安全 更少的出行需求和通勤時間 更少的交通運輸投資和清潔城市 方面的花費 城市也將更大程度地向自然開
17、敞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形態的塑造3.1.3交通組織高效便捷 “在塑造一種有活力的生活方式之時,交通運輸量越少,則生活和環境就越健康。” 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態城市伯克利:為一個健康的未來建設城市 將通勤交通降到最低提供便捷的交通路網實施有效的交通調控體系實施健康交通優先順序:步行出行最佳,自行車、輪渡、巴士和火車出 行較好,小汽車出行最糟(小汽車禁行區、步行購物中心、公交中心、減少停 車場數量等等)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形態的塑造3.1.3交通組織高效便捷芬蘭哥本哈根萊步行商業街 日本橫濱商業步行街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1 予城有機城市形態的塑造
18、構成城市空間的各個要素系統彼此聯系共存于一個復雜的關系網中,一個系統發生構成城市空間的各個要素系統彼此聯系共存于一個復雜的關系網中,一個系統發生了變化,其他系統勢必產生聯動效應,因此,規劃設計應當綜合考慮各種要素系統,了變化,其他系統勢必產生聯動效應,因此,規劃設計應當綜合考慮各種要素系統,并通過恰當的開發模式將其組織在一起。并通過恰當的開發模式將其組織在一起。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1支持步行騎車 適宜的出行距離適宜的出行距離 人的生理疲勞臨界點是決定步行距離的關鍵因素,人體步行的疲勞臨界點是根據氣候、地形、生活節奏等具體要素來確定的。歐洲設計師克里爾
19、“十分鐘步行區” 規劃法則 美國新城市主義 “五分鐘步行區”模式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1支持步行騎車美國加州伯克利市慢速街道(slow street) 安全的出行環境安全的出行環境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1支持步行騎車 安全的出行環境安全的出行環境德國與荷蘭等歐洲國家woonerf德國: 自我管理、并有著機動 車速度限制的社區。荷蘭:為步行者、騎自行車和 低速機動車服務的公共 空間,又稱生活性街道 (Street for Living)。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1支持步行騎車 清潔的
20、出行環境清潔的出行環境北京:自行車道緊挨著機動車道,導致騎車者不得不吸入汽車尾氣,污染帶來的危害要遠勝于騎車帶來的益處。 比利時的萊紐文:通過停車位、安全島、植物、隔離柱等將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相隔離,為騎車者提供一個清潔的騎行環境。 在與機動車交通沖突的地段尤其是交叉口,設置單獨的人行道或自行車專用道。 日本德島市的自行車專用道 英國的人行道設計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1支持步行騎車 連續的出行路線連續的出行路線 采用地下通道、人行天橋等方式將人流和自行車流引向機動車交通的上方或下方。 地鐵車廂的無障礙設計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
21、3.2.1支持步行騎車 連續的出行路線連續的出行路線 法國巴黎德方斯的人行天橋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2提倡全民健身 散步、慢跑、輪滑、使用休閑器械等娛樂性鍛煉是日常體力活動的有益補充,比起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及高強度運動對于促進健康來說更加有效。 因此,城市健身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也是引導積極的市民行為的可行途徑。 城市健身系統的構成社區健身設施(健身路徑、活動場地、各種室外球場、綜合健身器械、室內健身場館等),城市公園中的康體設施,專門的體育場館、體育 休閑公園等城市健身系統的構成針對性、安全性、健康性,普及性、適用性、娛樂性 珠海城市公共健身游憩系統規劃將城
22、市公園、綠地、廣場、公共海灘、戶外體育場、室內體育場館、社區活動中心等納入到城市健身游憩空間系統之中,并通過建設步行和自行車系統來建立各類健身游憩空間之間的網絡聯系,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市開敞空間的公共健身游憩系統。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3促進人際交往 安全、可達、方便、公平及安全、可達、方便、公平及歸屬感屬感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 安全感雅各布監看、行為和領域 界定與控制 奧斯卡紐曼迷你鄰里模式新城市主義圍合式住宅組 團布局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3促進人際交往 安全、可達、方便、公平
23、及安全、可達、方便、公平及歸屬感屬感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 可達借助合理的交通方式引導與組織人們方便地到達和進入,避免公共領域成為 “展品”和“無人區” 方便人性尺度的運用 公平使不同階層居民能在共享空間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交往并協調共生,從而減少社 會階層的隔離與分化,緩和社會矛盾 歸屬感完善設施、延續文脈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2 予人有益市民活動的引導3.2.3促進人際交往 安全、可達、方便、公平及安全、可達、方便、公平及歸屬感屬感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是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主要因素 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廣場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
24、的建立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的建立3.3.1法律法規的強制保障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行政干預行政干預 “人治人治”法律手段法律手段 “法治法治” 經濟體制背景經濟體制背景 城市建設管理城市建設管理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的建立3.3.1法律法規的強制保障 城市設計是城市建設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管理建設過程的法律依據是城市設計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城市設計意圖和原則在城市環境形成過程中得以貫徹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設計對建設活動具有嚴格的限制和約束力的必要條件。 美國1920年首次頒布的“區劃法”是控制城市開發的
25、核心法律,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城市 設計內容城市設計在相當程度上融入了區劃法而產生法律效力,實現對城市 環境的管理。中國由空間形態設計成果轉譯而來的城市設計圖則與導則不具法律效力,而只 能以“設計建議”的方式起微弱作用。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的建立3.3.2獎勵制度的引導保障 環境改善的直接經濟效益是極不明顯甚至投入多于收益;另一方面,環境整體改善舉措勢必對局部的土地開發造成了或多或少的限制和利益損失。這就需要城市設計師充分運用經濟手段,將空間效益與經濟效益相聯系,制定一系列的獎勵制度,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時允許合理追求私人經濟利益,從而引導和鼓勵那些對于公眾有利的開發活動。
26、 獎勵制度對較好貫徹城市設計意圖的建設行為的獎勵 規劃單元整體開發對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建設行為的獎勵開發權轉讓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的建立3.3.2獎勵制度的引導保障 美國加州伯克利市在重建濱水區時就將開發權限轉讓作為最主要的戰略手段之一,從而實現以生態健康為目標的城市重塑。 3 如何設計健康的城市3.3 予法有力保障機制的建立3.3.3專家公眾的監督保障專家評審機制擁有良好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各領域、各地域的專家參與設計評審,通過一個民主集 中的過程,對擬批準的設計成果進行技術協調和質量把關。 充當設計決策的“技術安全閥” 、維護公共利益公眾參與機制讓利益團體和公眾代
27、表參與城市設計的決策過程,以實現自己特定的利益或主張。 使城市空間更貼近市民生活需求,更符合投資活動的要求,而非政府計劃的圖式化結果 無論是“專家評審”還是“公眾參與”,只有當其成為城市設計決策過程的法定程序時,才能真正發揮它們在利益平衡的過程中的協調與監督作用。 通過專家評審和公眾參與的手段,對城市設計過程中的利益平衡進行協通過專家評審和公眾參與的手段,對城市設計過程中的利益平衡進行協調與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發生。調與監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發生。 結束語 芒福德說過:“沒有夢想,科學技術的進步只能混亂、無序地放在那里。”關注健康的城市設計所表達的不僅僅是對城市設計價值取向、概念建構、成果形式、運作機制的理解與思考,更是在構筑我們城市發展的未來之夢。 價值取向從更多地關注政治價值、經濟價值走向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綜合價值概念建構從“結果”走向“過程” 成果形式空間形態設計成果 管理城市建設過程的依據運作機制法治化建設、獎勵制度、專家評審機制、公眾參與機制結束語源于生活的夢想并非空想只要感想、懂得想夢想終會有成為現實的一天結 束! 謝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