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吉祥圖案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物,也留下了精神糧食,供我們鉆研她的精華,感嘆祖先的心靈手巧。中國傳統的建筑也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不僅其結構合理而且更講究建筑美。有精致的屋外裝飾,也有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這些建筑圖案裝飾了房屋也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建筑裝飾形式眾多,圖案裝飾就是其中之一。建筑圖案裝飾富含文化味道,是傳統文化最好的表現,它意味深長,寄托了人們生活的美好愿望。對傳統建筑裝飾圖案的研究也是現代人了解過去生活的鑰匙。中國傳統裝飾圖案不光在紙帛上出現,也常見于其它的實業之中,如建筑、服裝、雕刻、手飾、器皿等,她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有
2、著共同的含義,甚至有著共同的形式;她們是中國傳統的體現,是中國文化的載體,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族符號;因此對她們的研究是對中國文化、中國民族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一段。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在建筑上的表現最為明顯,還可以把他們分為五大類,分別為:婚姻、壽誕、科第、福祉、喪葬,各大類又可分為小類。還有一種分法是根據他們的表象來分的,可以分為神佛類、動物類、植物類。這兩種的分類是從吉祥圖案自身的兩個特點來劃分的。圖1 龍鳳呈祥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圖1)是很好看的一種建筑裝飾圖:“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氣。”明李
3、時珍云:“龍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唇,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髯,頗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本草綱目) 至于鳳,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注:“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這就是古人對龍鳳的形態的描寫,至于性情則有:龍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鳳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龍、鳳是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重要題材,帝、后的象征以及宮廷建筑的重要標志之一。龍是帝王的象征,稱真龍天子,高高而居上者,是權力也。帝王的宮殿之中,無處不見龍的蹤影,雕梁畫棟,升龍、行龍、降
4、龍,形式多變,栩栩如生。鳳居其次,位龍之下,自然也不乏風采。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幫助戰勝自然災害(古人對天災、火患、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給人們帶來吉祥龍文化的延伸由“觀念”龍的傳人、龍的崇拜,到龍的服裝、裝飾器皿和用具,到傳統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里,龍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龍的文化。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建筑上的雕塑裝飾物上。古人把龍放在建筑的
5、最重要的地方以示辟邪。龍吻是古建筑的一種脊飾,位于屋脊兩端,用于高級的建筑之上,一般是帝王將相之家才能配用。古人傳說,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起初并不是龍形的,是由簡單的翹突逐漸形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裝飾物。鳥形演變為鴟尾(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現張口吞脊的鴟吻。宋代以后龍形的吻獸增多,清時已很普遍,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著一柄寶劍,藝術形象完美,稱為正吻、龍吻、大吻。龍喜水,傳說就是用來鎮壓火害,以求心之寧,木構之全。有龍必有鳳。“鳳,
6、神鳥也。”古人賦予它全身各部位以深刻的吉祥寓意。比如,鳳冠似靈芝表示事事稱心如意;鳳嘴可鳴叫動人的聲音,呼喚凰的到來,即所謂的“鳳求凰”,因此是美好愛情的象征;長長的尾羽如綬帶象征著長壽;雙翅似大鵬展翅,表示事業發達、前程遠大;鳳身如雞身代表著吉祥。大戴禮曰:“羽蟲三百六十,鳳凰為長。”正所謂“百鳥朝鳳”。正于此,在百姓的眼里鳳凰象征著高貴、喜慶和吉祥。說文解字說:“見(鳳凰)則天下大安寧”。百姓將鳳凰視為預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鳥。因此,在生活中,常常用鳳凰作裝飾圖案。此幅圖片上的鳳鳥狀脊飾,是現代民居上的實物。這是古代鳳鳥脊飾的再現。據說,鳳鳥脊飾早在戰國時期就被運用。晉代拾遺記中的敘述,說明
7、了古人崇拜鳳鳥的原因:堯帝在位時,祗支國獻來一種鳥叫作“重明鳥”(鳳鳥的別種)。此鳥形狀如雞,鳴叫聲像鳳。能與猛獸虎狼博斗,使群惡不能禍害百姓。于是百姓就用木刻的或銅鑄的鳳鳥形象安放在建筑物上,除穢去邪,震懾鬼魅。在民間,廣大勞動人民的建筑裝飾圖案的內容是豐富的,意象也是精彩的,愿望是美好的。龍鳳飾可以說是帝王的專利,平民大眾根本可望不可及,但在日常的生活之中,為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操,廣大勞動人民對建筑裝飾也有強烈的需求,因而形式多樣的內容也就出現了。宗教建筑,園林建筑,民居(宗族建筑和住宅)在生活中是大量的,代表人們的不同生活需要,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其裝飾圖案的題材也就有
8、不同的傾向,但是愿望追求上卻有意外的相似:都是“福、祿、壽、雅、善、美”的向往。至于表現在建筑上,以雕刻、彩畫的形式為多。可能因為雕刻與彩畫更能通俗與多樣地表達出來,更易為廣大勞動人民所領悟與傳頌的緣故。如松鶴延年,圖案為鶴和松樹。字說:“松百木之長”;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松,代表長壽象征之外,還作為有志、有節的象征。故松鶴延年既有延年益壽,也有志節高尚之意。鶴鹿同春。圖案為鶴鹿與松樹。古人稱鹿為“仙獸”。神話故事中有壽星騎梅花鹿。鹿與祿、陸同音,鶴與合諧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東、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貴長壽之說。如意,是一種器物,梵語叫“阿那律”。它最早是
9、僧人傳經時記寫要點的備忘工具。又叫搔杖、爪杖,是人們用來搔后背癢癢的工具。清代歷荃事物異名錄引稗史類編稱:“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到,用以爬搔,如人之意。還是一種陳設品,頭呈心形、靈芝或云朵狀,柄微曲。因為它的名字、形狀吉祥,因造型玲瓏別致、做工精美、用料講究,故而成為封建社會權勢和富貴的象征,受到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青睞,常被用作賀婚、祝壽的頌祝品。喜鵲是民間俗信的報喜鳥。古文獻和古詩中把喜鵲稱作“靈鵲”、“仙禽”,足見古人對喜鵲的愛戴和崇拜。民間更有著名的 “牛郎織女”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歲時廣記卷二十六引淮南子云:“烏鵲填河成橋而渡
10、織女。”這里的喜鵲也是在辦好事,它們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每年的七月七這一天通過銀河得以相見。喜鵲又成了為婚嫁喜事牽線搭橋的吉祥鳥。因此,在古人眼里,喜鵲象征著好事來臨、好運復至、好兆頭不斷。 喜鵲與別的物體組合,又形成了新的吉祥圖。如:喜上眉梢。圖案為梅花枝頭站立兩只喜鵲。古人認為鵲靈能報喜,故稱喜鵲。兩只喜鵲即雙喜之意。梅與眉同音,借喜鵲登在梅花枝頭,寓意“喜上眉梢”、“雙喜臨門”、“喜報春先”。圖案為一喜鵲一豹者,稱之為“報喜圖”。圖案為一蜘蛛網上吊著一個蜘蛛者,稱之為“喜從天降”。因我國民間習俗稱蜘蛛為喜蛛。圖案為一獾一喜鵲者,稱之為歡天喜地。兩獾相嬉,叫“歡喜圖”;兩童子笑顏相對者,稱
11、為喜相逢。四個童子手足相連者,叫四喜人。中國人這種對喜鵲的喜愛和崇拜現象,逐漸形成一種吉祥文化,稱之為“喜鵲文化”。人們給喜鵲賦予喜慶、吉祥、好運的涵義,將心中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寄付于喜鵲。喜鵲的“喜”字,代表了中國人的盼喜、愛喜、好喜心理。這種積極、向上、樂觀、友好的情懷,正是國人的基本性格之一,也是喜鵲文化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另外,“喜鵲登梅”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喜鵲登梅”屬花鳥圖范疇,花鳥圖在吉祥圖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最能體現中國人含蓄表達心愿的藝術形式之一。比如喜鵲站在梅枝上的圖案,就是含蓄表達喜事不斷之意的,稱作“喜上眉梢”。取喜鵲的“喜”字,又以“梅梢”與“眉梢”諧音取意。 何為“喜
12、上眉梢”?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喜形于色好事多。喜事是什么?是男婚女嫁之事,是添丁增口之事 相祿壽喜。圖案為蝙蝠、鹿、桃和喜字。以前人們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祿同音;壽桃寓壽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對幸福、富有、長壽和喜慶的向往。五福捧壽。圖案為五只蝙蝠一壽字。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還有“五福臨門”的圖案。年年有余。圖案為兩條鲇魚。鲇與年,魚與余同音,表示年年有節余,生活富裕。圖案為兩條鲇魚首尾相連者,童子持蓮抱鲇魚者,均稱年年有余。圖五福捧壽 案為一磬一魚,或一磬雙魚、一童子擊磬一童了持魚者,皆稱吉慶
13、有余。一婦人手提魚者,稱之為富貴有余 年年有余八仙過海。圖案為八個仙人皆持寶器,下有大海波濤。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有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八仙故事多見于唐、宋、元、明文人的記載。“八仙慶壽”、“八仙過海”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護身為舟,競相過海,以顯神通。八 寶: 古代八寶分為:佛八寶、道八寶和俗八寶。 佛八寶,亦稱佛家八寶:從上邊正中法輪開始,逆時針方向依次是: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雙魚、盤長,中間圍著圓壽字,此畫意寓:“八仙慶壽”。 北京雍和宮的法物說明冊中講:“法輪,佛說大法圓轉,
14、萬劫不息之謂;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復眾生之謂;白蓋,佛說遍復三千,凈一切藥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雙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回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 道八寶,也稱道家八寶(圖2攝于靈石):此圖中有兩排“暗八仙”法器,排列次序相同。左起依次是:扇子(鐘離漢,道教認為可起死回生)、魚鼓(張果老,道教認為能占卜兇吉)、蓮花(何仙姑,道教認為能修身養性)、葫蘆(李鐵拐,道教認為可救濟眾生)、寶劍(呂洞賓,道教認為可鎮邪驅魔)、花籃(藍采和,道教認為能廣通神明)、橫笛(韓湘子,道教認為能使萬物滋生)
15、、陰陽板(應為笏板,曹國舅,道教認為可凈化環境)。八仙,先由民間信仰開始,后被道教納入仙家行列。八仙信仰的突出特點是,各位仙人不僅有完整動人的身世故事;還是在有生之年便得道成仙,而且其仙化過程又怪誕離奇。這些典型特征,足以提高他們在民間的“可信度”,激發起百姓極高的、廣泛的信仰熱情。民間信仰八仙,又與百姓期望有像八仙這樣的仙人超度眾生脫離苦海,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良好愿望有關。相傳,每逢年除夕至元宵節期間,八仙要下界現身度人成道,預言人間未來事。俗八寶,又稱民間八寶:由石磬、銀錠、寶珠、珊瑚、古錢、如意、犀角、海螺,古人常以“石磬”寓意吉慶;以“銀錠、古錢”象征財富;以“寶珠、珊瑚、犀角”等奇珍異寶表示神秘、高貴;以“如意”隱含如我心愿。故而“俗八寶”就是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盼望幸福、吉祥、富裕、事事如愿的祈福心理。總而言之,傳統的建筑裝飾圖案,其文化價值極高,是一本生動的文化圖集,它既裝飾著建筑,又記錄了文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隨著后現代思潮的盛行,本土特色的回歸,傳統裝飾有了新出路,我們一方面繼承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創新,創造更多更好裝飾圖案,令我們的建筑更具地方特色,更具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