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計理念集錦(可以根據項目情況選用)一、關于設計思想1、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新城市主義是城市規劃一個新的城市設計運動。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這場運動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斷蔓延、社區日趨瓦解,新城市主義主張借鑒二戰前美國小城鎮和城鎮規劃優秀傳統,塑造具有城鎮生活氛圍、緊湊的社區,取代郊區蔓延的發展模式。新城市主義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導的發展單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區域性交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設計從城鎮中心到城鎮邊緣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鐘的距離,取代汽車在城市中的主導地位;在這個半徑范圍內建設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區居住密度,同時提倡
2、住宅居住區的多元化。2、鄰里單位(Neighborhood Unit)美國建筑師佩里針對紐約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和交通事故嚴重的現實,發展了鄰里單位的思想。他建議一個鄰里應該按一個小學所服務的面積來組成。從任何方向的距離都不超過0.81.2公里,包括大約1000個住戶、相當5000居民左右。他的四界為交通主要道路,不使兒童穿越。鄰里單位內設置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業服務設施,并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以及充分的綠地。建筑自由布置,各類住宅都必須有充分的日照通風和庭院。3、類的xx體系(Radburn)最早出現在美國,其特點是把綠地、住宅與人行道有機的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線
3、,人車分流,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組配置、形成口袋形。相應配置公共建筑,把商業中心布置在住宅區中心。4、人文居所“人本主義關懷與新都市主義精神”“人文居所”的內涵在于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備、交通便捷、綠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內涵的住區。注重居住地的生態環境和居住的生活質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項資源,滿足不同人群,尤其是老齡人群對居住、鄰里交往、游憩、文體娛樂、學習、交通以及工作等諸多方面的特殊需求。在“人文居所”的概念中,我們引入新都市主義的規劃設計理念。強調較高的居住密度、重視鄰里關系的社區、建筑功能的混合、沿交通線路布置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倡導步行交通形式,社區內提供就
4、業機會等等。二、關于細節設計1、街人性化的交流空間以宜人的尺度,獨具特色的開放街道,串聯所有的公共設施及場所,為居民提供聚會的空間,增加居民的交流機會,極大地聚集了小區的人氣。更要的是,這些魅力的街道將為居民帶來強烈的自豪感和歸屬感。1.對線性空間的探索xx采用內街的形式,用“街道”將商業區和休閑中心區融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界面。2.對線性空間的拓展梯形界面+島嶼內街模式盡管內部空間宜人,但是缺乏與城市的交流作用。因此,在線性商業界面進行梯形空間拓展,將其開放度加大,從而將路上的人引入,形成公共的商業場所。臨水界面改造為半島和島嶼的模式,形成個性的水岸風情休閑場所。3.化整為零休閑街區開放度繼續
5、加大,將整體形成具有開放性建筑布局,引入“休閑街區”概念,將建筑與公共空間融為一體,形成松散卻有序的建筑形態,使人們在街區內有閑庭信步之感,強調休閑概念。2、建筑體量的相互關系對于較大規模的住宅區,整體性空間特征應突出,產生對外的可識別性。利用建筑的高度和體量的統一與對比,構筑建筑的標識性形態,避免千篇一律。3、組團綠化的空間輻射將綠化的自然環境作為“底”,以建筑組團空間作為“形”,以構成的方式有機組織,產生“形”、“底”明確的空間構圖。而作為“底”的綠化環境空間將作為“形”的建筑組團包圍,產生了圍綠的組團空間。盡可能讓更多的居民享受綠化。4、尊重環境,因地制宜組織交通,處理地形利用地塊與周邊
6、條件中道路性質、高差、街口等元素,布置組織住宅區的入口、道路、沿街商業服務配套、內部停車等問題,合理運用外部條件,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5、準確定位,精心策劃,滿足復雜的房型配比要求本區段的商品住宅要準確地定位在中檔居住區的水平;地塊中的限價房和動遷安置房政策性強,房型配比要求復雜。規劃設計既要處處為動遷居民著想,讓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的動遷居民住得下、住得好,也必須精打細算,理解好政策。三、關于設計構思1、公眾參與多樣性社會和公眾的積極參與是一個高檔高品質社區所稀少的,作為居住型的社區,會在空間的建筑特色、環境特征等方面努力塑造并著力體現。社區的公共客廳,如小廣場、門廊等,都以積極的空間形態給
7、人創造出更多逗留的機會,為聊天、散步、游戲、聚會等參與活動提供了合適的場所。2、具有心臟的社區現代家庭在選擇住所時,不僅考慮經濟上的回報,也不僅僅是當作一種投資;他們期望的住宅和社區是一個真正適宜生活的場所。我們的目標是創建這樣的具有心臟和靈魂的社區,她對所處的獨特地域作出回應,將擁有24小時晝夜不間斷的服務功能,為人們提供最靈活、最廣泛的生活選擇。3、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正在經歷變化;可持續發展不應當是華麗的辭藻或空洞的承諾。我們必須以一種有效并且可以接受的方式,將可持續概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是一個綜合過程,從理想之城總體規劃開始,貫穿項目的各個階段。我
8、們的做法包括:在項目總體規劃和各建筑階段,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措施;創造一個既充滿生機,又可以因應市場和經濟環境變化而調整的開發項目;對城市的經濟和市場形勢作出創造性的回應;倡導綠色運輸政策和策略;在社區乃至整個地區促進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方式;4、智能型的社區現代高科技的發展使得建立“更聰明”的社區成為可能。國際互聯網絡使人們可以在瞬間獲取全球各地的信息。正是基于信息的高速傳播與普及,社區才能成為適宜生活的場所。因特網、有線電視和其他先進的數字服務,使得社區的居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對周邊和世界的生動體驗。5、xx之所未來的居住小區將既具有經濟價值,又可持續發展。它們不僅僅是很好的投資選擇,更
9、是絕佳的生活場所。社區是人性化的社區;從新生嬰兒到老年人,社區適合每個人的需要;她將擁有配套商店、餐館、休閑設施、學校、辦公和各種形式的住宅;她像家庭一樣會成長、變化。我們構想的社區將具有獨特的場所感,滿足市民的不同需求,與周邊區域和城市形成完美結合。6、優雅的街道生活街道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主題,只有為街道行為提供場地才能喚起人們的活動熱情,優美的建筑界面是城市生活的舞臺背景,樹蔭、茶座、街頭的店鋪是城市生活的道具當我們埋怨沒有人愿意演繹城市生活話劇的時候是否考慮了提供了合適的舞臺呢?賦予街道正確的含義,才能希望人們樂在其中7、統一性(協調)和個性的共存導入從多層到高層、板式到點式各式各樣的高度
10、、形態的單體,構成富有變化的空間充分發揮基地場所特性節點、沿道、鄰近公園等區域要素,形成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而同時體現高品位小區的總體規劃和單體形態將自然(綠色)住宅點綴在街道空間,形成鑲嵌式空間8、界隈性、街路性、街道生活得以展開的場所的形成住宅區的生活軸和周邊區域、道路網架形成一體化城市構架以小規模交往花園為媒介,形成安全舒適的住宅組團以及可自由往來的街道網絡通過導入各種商業、社區交流設施、SOHO 、,+room,促進生活軸及主要街道的活性化9、靜界自然與精神的xx閑逸、寧靜的生活和游憩環境是構成現代休閑度假和高品質人居的關鍵要素之一。我們通過規劃對社區內的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明
11、確界定和合理劃分,營造靜謐的氣氛。“人類離開完整均衡的自然愈遠,其實質環境愈易變得有害。”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與自然的親密接觸能夠凈化人類心靈,達到精神世界與自然和諧統一。因此,我們在規劃中強調整體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營造自然與精神靜謐的統一。10、華麗一英里“完善的休閑度假設施與高雅異趣的風情”我們提出“華麗一英里”這一概念,組織水岸街坊、酒店式公寓、沿街商業、綜合辦公及其它一些休閑服務設施的配置,來打造新區中軸線的現代都市風情,通過在建筑形態和景觀方面文化的充分凸顯,來強調其鮮明的“水岸街坊”特色。11、模糊的邊界邊界對于空間來講具有最強的界定性,也嚴格區分了室內外。人
12、與建筑之間的聯系由人們進入或出去來實現。模糊的邊界縮短了人與建筑之間的距離,加強了人與空間的聯系。我國古建筑中有很多制造模糊邊界的手法值得借鑒:江南的長廊,福建的騎廊以及徽州的排門等等。這些手法創造了許多宜人的空間。而現代建筑模糊空間的缺乏減少了人們與城市、與建筑之間的聯系,于是貧瘠的邊界成為了城市中灰色地帶。因此,在這次設計中,人與邊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豐富過渡性的。挑出的樓板、連續的騎廊和建筑之間的連廊,都將豐富空間層次,模糊了室內外的關系,創造現代的休閑空間。12、一體化的社區社區必須融入周圍和地區大環境之中。我們提出的景觀方案將整合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和水系,呈現一個獨具活力和魅力的開放空間和休閑娛樂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還將包括自行車和步行專用道,為小區居民和周邊群眾提供邊界道路。正是由于公建服務和道路網絡的一體化,才使得社區徹底融入城市的環境之中。13、整體空間的營造新建住宅區作為城市肌理的延伸,要具備合適的功能和良好的居住環境。在尊重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前提下,做到整體統一,局部豐富,具有個性和可識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