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介紹與保護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的介紹與保護簡介: 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時期形成的歷史街區,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區域中東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條街道( 現為和平區內的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馬場道) 內的所屬區域,是迄今中國保留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筑群。占地約 140 公頃,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其中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風貌建筑中,英式建筑89所、意式建筑41所、法式建筑6所、德式建筑4所、西班牙建筑3所、還有眾多的文藝復興式建筑、古典主義建筑、折衷主義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苑。 1860年第二次鴉片
2、戰爭,清政府的失利使天津被開辟為通商口岸,英法美相繼在天津劃定租借。1894年甲午中日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馬關條約也的簽訂使天津淪入日本的殖民之下,德國也趁機開辟了租借。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之后,俄意比奧也相繼開辟租借霸占土地。與此同時,英法日德也借機擴充原有租借。一、五大道的形成與演變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收回德奧俄租借,于1931年收回比租借,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終于收回了英法意日租借,結束了幾十年的被殖民歷史。1949 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產轉為公有,不僅有機關單位進駐作為辦公之地,普通居民也通過分配進入五大道區域內居住,使五大道的社會結構及功能都有所改變。 多年來,
3、政府通過功能置換、疏解人口、修繕房屋、完善公共設施、改造街區環境、提升活力等措施加大保護力度,使這個蜚聲中外的歷史街區的風貌特色得以較好地保持與恢復,成為展示天津多元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一、五大道的形成與演變二、西方規劃思潮對五大道形成的影響19031930 年代間,是五大道從開始建設到發展成熟的時期,街區規劃也經歷從自然延伸到統籌規劃的過程,規劃思想與模式體現了當時世界及英國規劃潮流的變化。1913 版地圖中,整個英租界規劃的路網結構基本沒考慮功能分區和斜穿而過的墻子河影響,采取方格網路網形式,且與原墻子河( 今南京路) 呈夾角關系,空間被墻子河一分為二。整個推廣區除邊界的馬場道外,沒有一條
4、東西向貫通整個英租界區的道路。而1925 年版歷史地圖中,英租界區內的推廣界規劃路網發生了質的變化,取代方格路網的是密肋式長方形路網、放射形路網和不規則路網的組合。特別是租界區內新增了一條集交通和景觀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性道路( 即今泰安道和成都道),不僅使整個英租界區得以貫通,也明確了五大道區域作為獨立居住區的規劃思想三、街區形態與空間解析1 街區路網結構與空間格局 五大道路網結構形成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地塊東北角靠墻子河一帶是五大道早期開發的片區,其路網結構和地塊劃分有明顯的原英租界方格路網自然蔓延的痕跡,后期路網則體現出明確的規劃思想。2 街區尺度與空間特征 1)居住空間的幽閉性。五大道原作為
5、上層社會的居住區,獨立宅邸多,居住者達官顯貴多,多采取中國傳統的高墻深院以強調隱私。2)空間層次的豐富性。沿街住宅很少直接貼道路紅線建設,一般都有超過人高的封閉圍墻和院落作過渡空間,住宅建筑根據院落規模退線深度不等,由此形成建筑、院落、院墻和街道之間的空間層次遞進。3)街道空間的生活性。由于長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有利于住宅布置,無論獨幢或是里弄住宅,建筑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強化了街道的生活職能。三、街區形態與空間解析 五大道作為受外來文化語境影響形成的居住區,所體現出的多樣與多元性特色、整體與和諧性特色都不愧為中國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寶。1 多樣性與多元性 住宅建筑形式多樣、風
6、格各異、異域風情濃郁、個性突出是五大道街區的重要特色。在街區中至今保存較好的 300 余幢歷史建筑中,其建筑形式很少重復。多樣與多元化是五大道風貌最重要的特色。業主和建筑師為了追求建筑個性和風格的新異,從不同國家的地域建筑元素中汲取靈感,其建筑語匯可謂豐富多彩,英、德、法、意、日、西班牙等各國地域風情的住宅都能在五大道中找尋到。耀華中學禮堂(英租界) 西開天主教堂(法租界)勸業場(法租界)望海樓教堂(意租界)三、街區形態與空間解析四、街區風貌特色辨析 五大道中的歷史建筑大多在 19101930 年所建,而該時期的歐洲建筑思潮正處在新古典、折中、早期現代主義、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派等多種建筑風格
7、交融、轉換的時期。頗有名氣的外國建筑師加盟設計不僅提高和帶動了五大道整體建筑設計水平,也將世界當代的建筑思潮引入天津,追隨世界建筑潮流的住宅形式在五大道中隨處可見。 同時為滿足部分業主的中國文化情結,設計師往往采取折中方式在外來建筑形式中加入中國建筑文化元素,如將中式住宅私密性院落與西式洋房形式結合,形成特有的“西式洋樓 + 中式庭院”中西合璧住宅形式。這種住宅風格既有西方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有中國建筑師在中國傳統住宅形式上對西方建筑藝術的接納。1 多樣性與多元性2 整體性與和諧性 雖然五大道內的建筑形式風格異彩紛呈,但街區風貌整體和諧。這不僅與街區有著嚴格的規劃指導與建設控制密切相
8、關,同時,建筑尺度、色彩和材料的和諧是保持街區風貌特色整體性的重要因素。 1) 建筑尺度與高度。 五大道內的建筑尺度整體感覺精致小巧,與院落和建筑的空間組合有關,對建筑高度與體量的整體控制是建筑尺度和諧的基礎。建設規模的限定使住宅建筑體量相對較,高度一般在三層以內,且建筑高寬比多為 1 2左右。四、街區風貌特色辨析2) 建筑材料與色彩。 雖然五大道的建筑材料選擇具有多樣性,既有西式建筑常用的石材、仿石材等,也有中國傳統的磚、瓦、木等材料。但為突出住宅建筑的質樸、自然,建筑結構及裝飾材料基本取自天然材料,如磚、瓦、木、石等。兼墻體結構和墻體裝飾于一體的古褐色清水磚是天津獨具特色建筑材料,也是五大
9、道墻體最常用的材料,特別是一種俗稱“疙瘩磚”的褐色墻體砌筑材料的使用,不僅豐富了墻體的質感和變化,也增添了五大道的整體和諧感。四、街區風貌特色辨析2 整體性與和諧性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交通體系優化用地結構調整城市肌理的延續建筑形態控制改善基礎設施與街區環境 要達到示范區的動態保護控制目標,首先要恢復并保護原有街道格局,增加“庭院綠化街道”的滲透力,其次,該地區建筑現狀質量不一,條件復雜,不可能采取完全復原與保護,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做到保護與更新有機結合,使空間環境的形態得以保持并延續原有建筑的風貌特點,具體保護控制措施如下。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示范區的動態保護規劃注重在加強動態交通的管理,合理
10、疏導交通,緩解主要道路的交通壓力的同時,對地塊內部的交通體系進行梳理,激活區域內交通,形成合理的內部支路體系,避免過渡依賴城市道路,并通過合理的單雙行限制以達到在不破壞已有建筑的前提下梳理交通的目的。 道路系統規劃首先要減少現狀中的盡端式街巷。地塊內原則上都是機動車可達區域,地塊內干道寬為 6 米左右,主要滿足消防車的通過,同時這一寬度也是步行街較適宜的尺度,宅間路盡量保持原來的尺度,原則上不予拓寬,并對局部路段進行單行限制。2.1交通體系優化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發展靜態交通設施也示范區保護規劃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發展靜態交通是指在區域內或周邊就近建成一個或幾個個大型地下停車場,從而滿足區域
11、內商住、旅游、餐飲停車的需要。同時也緩解路面的交通壓力,另外可在交通壓力小和人流量小的街區適當保留路邊停車場,以方便就近停車。 在示范區的動態性保護規劃研究中規劃了三座地下停車場,共 212 個停車位和36個地面臨時停車位。 此外,為了能更好的對外展示和將區內開敞空間有機的聯系起來,提出了構建步行觀覽路的動態更新內容。步行路有機聯系了地塊內的景觀節點和公共活動中心區,在滿足內部交通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地塊內部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質量。2.1交通體系優化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如何在保護歷史風貌建筑、城市肌理及商業文化的條件下,從新建構起五大道歷史街區的功能布局,提升街區的經濟能力,發揮出歷史建筑所
12、具有的文化影響力,是街區動態保護控制的核心環節。 在保護規劃中,建議將“五大道”功能定位為以高檔住宅區為主的,集餐飲、娛樂、零售、小型辦公及博展(名人故居、歷史展)旅游的適度功能混合功能用地。嚴格控制大型辦公建筑的新建并將教育用地逐步調整為混合功能用地,以減少大量的車流、人流對該地區的交通壓力及對環境氛圍、整體空間形態的破壞。 在對示范區進行的動態性保護規劃中便強調了混合功能用地的規劃為將來用地功能的動態轉化打下基礎。同時,區內的小學等教育用地也逐漸遷出,引入以文化消費和辦公為主的業態形式。一方面這些功能不會對歷史街區造成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歷史建筑周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充分發揮出街
13、區的影響力,使商業文化與風貌建筑相互映襯,形成鮮活的傳文化氛圍。2.2用地結構調整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規劃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有肌理的條件下,依然保留了原有環境的人文風貌,堅持在現有尺度上進行改造,盡可能的展現傳統風貌,根據不同的環境與用地情況,采取相應的規劃方法,在發揚傳統的同時也多有創新,從多角度體現時代特色。為了達成城市肌理的延續,示范區保護規劃包括土地細分控制、開發強度控制、街道界面控制、開敞空間控制和院落圍墻控制等內容。 嘗試通過地塊長寬比強化土地細分的科學性,約束用地開發規模,控制街區整體風貌。在實際操作中,以已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用地劃分基礎,在對原有街區形態進行辨識、提取空間形
14、態的“原型”,在更新中“修補”或“重構”其土地劃分后,得到適宜的空間肌理類型,并以最小地塊范圍作為街區土地細分的標準。便于之后以小尺度、小規模的動態更新改造方式,對歷史街區進行循序漸進的更新。 在開發強度控制中,要求改造項目和新建項目均要考慮地塊原有密度、周邊地區平均密度等因素進行控制,延續街區原有低層高密度的肌理特征。2.3城市肌理的延續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街道界面控制要求控制保護歷史街區道路現有空間尺度和景觀特征,嚴格控制其路幅寬度,盡量保護道路兩側有保護價值的建筑,保持道路兩側原有建筑界面的高度和尺度。新建建筑要與原有街道風貌相統一,滿足貼線和高度控制要求。 開敞空間控制內容包括一方面
15、結合建筑與街道對綠化進行控制管理,保護古樹名木,對于影響風貌的綠化應當進行處理。同時要設置符合街區風貌特色的景觀小品與公共設施。與區內風貌明顯不協調的設施應當移除;另一方面,要結合建筑與街道空間增加歷史街區內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功能轉化帶來的更多公共活動需求。 院落圍墻控制主要指對示范區內院落的圍墻進行改造。院落圍墻豐富多變的形式是五大道歷史街區的重要特色之一。但由于五大道地區屬于高級居住區,院落圍墻的私密性都很高,特別是在一些小巷,給行人特別是機動車的通行造成了很大限制,同時過高的圍墻也給建筑的觀覽造成了障礙。 2.3城市肌理的延續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建議在動態保護規劃中適當拆除那些因原圍
16、墻破損而按原高度重建的,沒有很高風貌價值的院落圍墻,根據地段的不同,改造成半通透式圍墻、全通透式墻體或無墻邊界,以通暢地塊內的交通和豐富歷史街區內的景觀層次。 2.3城市肌理的延續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建筑空間形態的動態保護是歷史街區的動態保護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歷史街區是由不同的歷史建筑組成的,歷史建筑應依據其建筑質量,環境質量和歷史質量等若干個方面做出不同的分類,根據分類實施不同的動態保護控制。2.4建筑形體控制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對于前三類建筑,維持現狀,即維持現有建筑當前狀況,針對建筑質量良好、不需要進行局部改造等控制措施進行改造、符合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要求的已建建筑; 改變立
17、面顏色,即改變建筑當前的外立面顏色,針對建筑外立面顏色與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 改變立面材質,即改變建筑當前的外立面材質,針對建筑外立面材質與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立面門窗改造,即改變建筑現有的門窗比例或材料及顏色等,以使建筑立面門窗尺度及視覺效果與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屋頂形態改造,即改變屋頂形態,如將平屋頂改造成坡屋頂或改變屋頂坡度,以使建筑屋頂形式與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降低建筑層數是指拆除后期加建樓層或降低已建新建筑的層數以使建筑高度與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相協調;拆除加建部分是指拆除建筑在使用過程中,住戶私宅搭建的建筑空間,以恢
18、復建筑原貌。 建筑加固則是指對建筑質量較差但有保留價值的一般風貌建筑進行結構加固,以延長實用壽命,維護五大道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2.4建筑形體控制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對于待建新建筑,提出了 一些動態控制內容,分別是:建筑基底面積、建筑密度、建筑面積、容積率、檐口高度、屋頂高度、屋頂坡度、建筑長寬比、建筑空間占有率、沿街貼線率、建筑立面顏色、建筑立面材料和建筑出入口位置。 2.4建筑形體控制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 保護規劃要求在完善示范區內的變電設備和公共衛生設施,從根本上改善街區內的環境。街區內由于道路狹窄不適宜種植喬木,因此在改造中結合步行路的設置,在兩旁種植樹木以美化街區內的環境,同時可以
19、結合小型廣場設置相對集中的綠地,從根本上改變街區的生態環境。 示范區現狀綠化比較缺乏,規劃綠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l)保留現狀樹木,尤其是掛牌古樹,要堅決保留。 (2)街道綠化,規劃街道綠化采用與建筑相結合的方法,在建筑入口兩側布置花壇,種樹植草。 (3)集中綠地,在 32 號和 33 號地塊內部分別布置兩塊集中綠地,作為居民的戶外活動場所。 通過以上三種綠化來塑造示范區內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建筑形式。 2.5改善基礎設施和街區環境 五、五大道保護措施成都寬窄巷子的介紹與保護成都寬窄巷子的介紹與保護 成都城擁有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大慈寺和文殊院歷史文化保護區屬于同一類型,都是以宗教建筑為
20、核心的多功能商住區,而寬窄巷子則是以居住為主、非成都本土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由三條東西方向的老街(自北向南依次是: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以及街道之間的居民宅院組成。寬窄巷子所在的區域在清朝時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種文化、餐飲、休閑商鋪在此營業。寬窄巷子是一個集中展示老成都文化的旅游勝地,并榮獲2008年“中國創意產業項目建設成就獎”、2009年“中國特色商業步行街”等稱號。2014年3月25日下午5點,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一行來到最具成都特色的寬窄巷子游玩,并在一家名為“大妙”的川味火鍋店就餐。一、簡介1 1、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概況、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概況二、現狀分析 成都的
21、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寬窄巷子,實在是非常的難得,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落群組成。規劃控制面積479畝,其中核心保護區108畝。該區域是我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于上世紀80年代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遺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風格在南方的“孤本”。2 2、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范圍按1998年3月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更新規劃(調整)的界定,保護區面積約5.6公頃,合85.2畝,56250平米 。二、現狀分析寬窄巷子保護區航拍
22、圖2 2、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土地利用二、現狀分析2 2、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空間形態1規劃區整體空間風貌較為完整,是清代文脈的延續 2由于規劃區域周邊近年的大幅度開發,整個規劃區以寬窄巷子為中心基本呈現由內到外從低層到多層的態勢。低層區以12層為主,局部3層,多層區為67層 3低層區建筑密度較高,肌理致密,尺度宜人,材質為木質與傳統老磚為主;多層區密度中等,肌理稍為松散,尺度稍大,材質為現代磚、水泥、鋼、玻璃等。 4公共空間 二、現狀分析2 2、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建筑風貌分類第一類:保護完好和改造較好的歷史建筑;占地面積7243平米第二
23、類:1.原有建筑格局基本保留,但部分構件有一定損壞的建筑;占地面積2206平米 2.建筑原有格局模糊,但建筑重要構件保留完好,如寬巷子31號僅大門保存完好 第三類:原有建筑格局及門窗、墻體、屋頂等部件有很大程度的破壞、門窗被重新開設的建筑 第四類:建筑質量一般,按傳統風貌修建的現代建筑第五類:影響傳統風貌的現代建筑。 第六類:違章搭建的棚;風貌已經無存的歷史建筑 二、現狀分析2 2、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保護區現狀調查分析風貌景觀1規劃區域內除寬巷子、窄巷子外均識別性較差,雖原有街巷格局尚存,但建筑風貌及尺度大部分已為現代特色。 2寬、窄巷子建筑布局與營造具有特色,集中代表了清代、民國時期建筑的
24、營造工藝。3傳統街區大部分原生民居年久失修,坍塌嚴重,風貌破敗。有些新建民居及商業建筑造型及風貌上缺乏管理。4支磯石街、井巷子、西勝街、柿子街、長順上街周邊的大部分建筑均系七十年代左右的多層磚混建筑,嚴重影響了歷史保護區的風貌。寬巷子東口處有一農貿市場,體量較大、環境較差,對歷史街區視覺沖擊較強。5西郊河水質及沿河風貌較差,亟待形成沿河風光帶,以提升整個片區的文化品味。二、現狀分析1.1.規劃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區總體發展戰略(1)戰略地位(2)機遇與挑戰(3)規劃發展戰略定位、定性 使區域成為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濃厚歷史氛圍,展現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態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成為集
25、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業、文化禮儀、民風民俗、休閑、娛樂、旅游于一體的成都市民參與和體驗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會所,成為表現當代成都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場景。三、寬窄巷子保護區保護性規劃探索寬窄巷子保護區保護性規劃探索 2.2.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性整治規劃 保護性整治目標與原則 核心保護區建筑單體質量評價圖 2.2.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分級區域劃分及保護要求保護分級區域劃分及保護要求2.2.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性整治規劃規劃實施策略核心保護區庭院保護分片實施圖 2.2.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措施分類核心保護區庭院保護分片實施圖 (1)保護保存現狀,以
26、真實反映歷史遺存。對較完整民居院落采取保護的方式,對個別構件加以維修,剔除近年加建部分。該方式適用于一類建筑及二類建筑中重要部件保留完好的建筑。(2)改善原有建筑主體格局不動,在保護原有院落格局、建筑風貌和治理外部環境的同時,重點對建筑內部加以調整改造。該方式適用于大部分二類建筑。(3)恢復核心區內第三類建筑,按原有格局、風貌進行恢復。(4)整治對質量一般,風貌較差的現代建筑,對其外立面進行整治,體現傳統風貌特色。該方式適用于四類建筑。(5)更新核心區內部分質量極差的建筑、影響歷史風貌的現代磚混建筑、建控區內大部分多層現代建筑,應采取拆除重建的措施,進行更新建設,以與傳統風貌相協調。建筑體量、
27、布局方式、立面風貌、色彩、質感、肌理等應與民清建筑形式一致。該方式適用于五類、六類建筑。(6)遷建可將附近或郊縣優秀的傳統民居院落遷移過來。如將下同仁路55號搬遷于核心保護區內。2.2.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性整治規劃保護措施分類總平面圖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序號用地代號用地名稱面積(公頃)占總用地(%)1R居 住 用 地1.945.8其中傳統民居用地1.003中小學用地0.942.82C公 共 設 施 用 地22.5867.6其中行政辦公用地0.341.0商業金融業用地15.7647.2其中商業用地8.9226.7服務業6.6820其中餐飲休閑4.3413旅館2.347金融0
28、.170.5文化娛樂用地6.4819.43S道 路 廣 場 用 地8.8826.6合計33.4100規劃用地一覽表(用地包括核心區和建控區) 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一)調整土地利用,整合功能(一)調整土地利用,整合功能 (1)土地利用與功能調整目標 (2)土地利用與功能結構 (3)調整對策 (4)功能組成(二)控制土地開發強度(二)控制土地開發強度 (1)地塊建筑密度(除城市廣場、中心綠地外) (a)寬、窄巷子街區建筑密度控制在30%。 (b)支磯石街、井巷子街建筑密度控制在40%。 (c)長順上街、同仁路建筑密度控制在50% (2)容積率控制 (a)寬、窄巷子歷史街區容
29、積率控制在0.7。 (b)支磯石街、井巷子容積率控制在1.0。 (c)長順上街、同仁路容積率控制在1.2。寬窄巷子土地開發強度控制規劃圖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3).建筑層數與高度控制 (a)寬、窄巷子新建建筑以二層為主,局部一層、三層(三層建筑面積控制在基底面積的30%以內,臨街不宜建三層),臨街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7米。 (b)支磯石街、井巷子新建建筑以三層為主,局部二層,臨街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10米。 (c)長順上街、同仁路新建建筑以四層為主,局部二、三層,建筑檐口高度控制為15米。寬窄巷子建筑高度控制圖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三)整合空間形態(三)
30、整合空間形態(1)整體空間形態(2)開放空間體系 營造點、線結合的開放空間體系 確定橫軸、縱軸景觀軸線 寬巷子內部分極富特色、收放有度的宅前開放 空間 控制橫、縱軸線兩側景觀界面 寬窄巷子土地開發強度控制規劃圖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空間形態分析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四)空間尺度控制(四)空間尺度控制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四)空間尺度控制(四)空間尺度控制路口空間尺度 巷子空間尺度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四)空間尺度控制(四)空間尺度控制 東西入口鳥瞰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五)道路設施及交通
31、規劃(五)道路設施及交通規劃四、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保護利用方案與對策 (五)道路設施及交通規劃(五)道路設施及交通規劃重慶酉陽龔灘古鎮介紹與保護重慶酉陽龔灘古鎮介紹與保護龔灘古鎮現狀龔灘古鎮現狀一一.環境的延續與差異環境的延續與差異 龔灘古鎮新址自然地貌、氣候條件等和古鎮原有環境相似,可以較好地延續原有古鎮山水環境。龔灘古鎮原址地處鳳凰山麓,位于烏江凸岸,西臨湍急的烏江水,隔岸相望的是高峻的飛蛾山。整個地形為東部高、西部低的的山地深丘,屬低山中切割、淺切割地形,平均坡度約為 40%。古鎮主要街道標高約在281295 米之間,到枯水時期,烏江水位則會低至在 240 米左右。 古鎮新址位于龔彭公路
32、以下,烏江峽口東岸,岸線略凹,北面是勢如絕壁的馬鞍山,背倚鳳凰山,面臨不再湍急的烏江水,對岸是垂直陡峭的飛蛾山山崖。新址用地范圍依然為南北走向,南北長約 1.2 公里,東西寬約 0.1 公里,地形以斜坡為主,東高西低,地面坡度平均為 45%,和舊址相當。新址原為山林,梯田和菜地,生態效果較好。搬遷后的古鎮主要街道標高約在 309325 米之間,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為 293 米,死水位 278 米。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一一.環境的延續與差異環境的延續與差異 搬遷前古鎮建筑風貌混雜。古鎮中存在大量的現代建筑,除了過境公路沿線的現代建筑以外,還有不少磚混建筑和古鎮老街區摻和在一起,其體量、高度、風貌與街
33、區內部的傳統建筑很不協調。其中最典型的包括:古鎮的龔灘中學,位于老街中段;作坊形式的農用鐵器加工廠,位于火燒壩子上部,武廟正殿旁。 因此,前人秉著“最大限度的保護與合理有效的取舍”原則,確定古鎮搬遷以重點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為主要對象。搬遷建筑主要分布在酉彭公路以下的區域。這一區域集中了古鎮的歷史精華,是古鎮傳統風貌主要所在區域,更重要的是水庫蓄水后將把這一區域基本淹沒。緊鄰石板街道的重點建筑和風貌建筑為主要的搬遷對象,此外還有一部分散落于老街背面坡地的重點建筑和風貌建筑也被搬遷。如表所示:紅色表示重點搬遷保護建筑,即市級文物建筑,黑色表示風貌搬遷保護建筑,灰色所代表建筑風貌不協調建筑,即非
34、搬遷建筑。 搬遷后,古鎮中原有的風貌不協調建筑被剔除,篩選出的搬遷保護對象被布置在新修濱江道以東,彭水至酉陽的過境公路(酉彭公路)以西。從酉彭公路再往東,在馬鞍山山腰屹立著層層的混凝土建筑群,這是龔灘新鎮。新舊古鎮的空間分離新舊古鎮的空間分離一一.環境的延續與差異環境的延續與差異 建設大道是從過境公路酉彭路進入新鎮的必經之路,是新鎮的門戶空間,在空間格局上起到新、老鎮銜接和過渡的作用。同時建設大道臨江面對古鎮臨江環境景觀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酉彭公路與建設大道之間為大片綠化條件較好的坡地,雖然現存一些低層農宅,但尚未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因此形成了一條連續的綠化帶,在空間上將新鎮和古鎮分隔開來
35、。新舊古鎮的空間分離新舊古鎮的空間分離二二.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 搬遷后的古鎮總平面布局被重新整合。由表可以看出,搬遷前的龔灘古鎮老街的風貌建筑和新街的現代建筑混雜,老街街道被火燒壩子和龔灘中學二者隔斷,許多搬遷保護建筑分散。因此在搬遷后,原先斷裂的街道被鏈接,形成完整連續的古鎮街道風貌。背街散落的風貌建筑也被集中起來,形成建筑組團。石板街為主軸貫穿若干建筑組團。整個古鎮以南北走向為主要城鎮的延伸方向,順等高線呈帶狀。同時局部向東擴展,在靠山的臺地上形成較大面積居住組團。 古鎮搬遷保護新址和舊址的用地條件雖然十分相似,但是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差異,主要是新址和舊址的等高線走勢十
36、分的不同。如果舊址等高線可以看成是若干內凹的弧線段組合而成,那么新址等高線則是凸凹變化的連續曲線。因此相比原街道,新址街道的曲折幅度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多變豐富的街道景觀。平面形態的延續和差異平面形態的延續和差異二二.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 搬遷前舊址的主要的路徑結構可以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順應等高線的濱江抗戰盤灘驛道、古鎮“一”字老街和過境交通公路,三者大致相互平行;其次是垂直等高線的爬山梯道與巷道,將上述三者連接成網狀。 搬遷后的古鎮新址保留了原有的街巷結構:即由順應等高線沿江展開的“一”字型主街和聯系上下道路的爬山梯道與巷道構成的魚骨狀結構。但是和街巷平行的道
37、路卻有所改變。為了改善古鎮的消防條件,濱江的不再是怪石嶙峋、僅夠一人通過的抗戰盤灘驛道,而是 3.5 米寬的兼做消防車道的濱江路。主街和過境公路之間增加了一條 1.5 米環山步道,步道兩旁是農田和植被,使古鎮街道和過境公路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隔離和過渡。路徑結構的延續和差異路徑結構的延續和差異二二.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 老街是貫穿古鎮的主軸,是古鎮風貌的集中體現,起著功能聯接和交通聯系的雙重職能。搬遷后老街保留了原有的石板鋪地及兩旁的傳統建筑,沿烏江呈帶狀分布,順應山勢,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街道基本保持原來的尺度,在重點區域,結合小橋、踏步的搬遷,重現了老街的原有形制。古鎮的特色
38、街巷空間類型也被保存下來,如起伏蜿蜒的一字街,沿江開敞的半邊街,垂直等高線爬山街巷,利用空間的騎樓街等等。街巷空間類型的保存街巷空間類型的保存二二.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城鎮空間的復原性布局 古鎮主街為“一”字型街,作為一種線性空間,它串聯著古鎮中以標志性建筑或景觀遺跡為核心的空間節點,從而自然的構成了主街的空間序列。從表中可以看出:搬遷前的古鎮主街總體上被山形的凹地和脊線,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三段街道、四個組團和十個標識性空間節點。 搬遷后古鎮主街的空間序列在原有空間序列的基礎上,局部進行了因地制宜的調整。主要的變化就是原先位于上游段的西秦會館組團被安插在了橋重橋節點和曾家坪節點之間,位于整條街道
39、的中部。主要原因應該有兩方面:1)用地條件相對較好。西秦會館節點的新址雖然沒有了原址的“風水”條件,但是其用地條件寬松,西秦會館組團的建筑大多體量較大,有利于完整的保護整個建筑組團。2)發揮西秦會館的統領作用。節點新址所在的古鎮中段容納的建筑數量最多,西秦會館作為古鎮中最為宏偉的建筑,將其布置在這里以統領古鎮中段建筑群,成為整條街道的核心。而其余的標志性空間基本上是按原有序列組合。主街空間序列的延續和調整主街空間序列的延續和調整三三.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 1.沿江岸線環境特色消失 作為一個因水運而生的古鎮,沿江岸線是古鎮景觀的重要前景。隨著水電站的修建和水庫的蓄水,湍急奔流
40、的烏江水被阻攔而變得十分平靜,江邊的巨石和險灘也被上升的水位淹沒。過多的人工建設對沿江景觀的破壞,如可通車的濱江道路和碼頭的人工堡坎,將自然的巖坡割斷,使得古鎮的水岸少了許多粗獷蠻野的意境。 2.輪廓背景的視覺污染 搬遷后的古鎮背景由自然山體和龔灘新鎮建筑共同組成。古鎮自然山體環境植被覆蓋較好,和原址相差不大。新鎮和古鎮雖然在平面布局上通過綠地和道路完全分離,但是由于新鎮位于鳳凰山腰,位置顯著。從遠處看來,新鎮占據了山體的大部分空間,因此是古鎮景觀背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古鎮周邊環境保護薄弱古鎮周邊環境保護薄弱三三.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 1.街巷空間與開放節點仍需完善 搬遷后的
41、古鎮雖然基本恢復了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但對部分特色街巷空間復原還是不夠。如百步梯節點的古鎮入口梯道、建筑、綠化特色亟需恢復;冉家院子旁街道轉折處的空間界面尚需完善;三撫廟節點過于孤立,和主街的空間界面脫離,可達性較差。 此外,古鎮的開放空間有待完善。搬遷后的古鎮中缺少可供城鎮居民記憶和休閑的空間場所,缺少可供游人休憩觀景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歷史上的特色民俗民風環境氛圍削弱的現狀。如千年年鹽碼頭節點,其作為古鎮原有的下碼頭的象征,交通運輸和門戶入口功能已經十分弱化,再加上地處濱江道路的盡端,同時和古鎮街道之間有堡坎之隔,可達性差,因此目前處于閑置狀態。橋重橋節點臨江拓展形成了古鎮的中心廣場
42、,由于和街道關系密切,可達性較好,時常可見成群的居民在此進行文娛活動。但是橋重橋廣場巨大的堡坎在沿江岸線環境中極不協調,同時廣場周邊閑置大塊空地,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且周邊建筑風貌較差。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三三.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 2.沿江建筑特色風貌損失嚴重 搬遷后的沿江建筑特色風貌大量消失,空間形態和建筑尺度都與原有建筑風貌差異較大。 沿江建筑吊腳空間形態消失。搬遷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由于管理控制不善和當地居民自發的加建,居民將原來建筑的吊腳空間用混凝土結構進行了置換。雖然吊腳空間上層的建筑部分基本保留了原有傳統風貌,但是居民對沿江建筑吊腳部分的
43、任意改建和加建,使得古鎮沿江原有的輕快飄逸的建筑空間形態消失殆盡,只能透過那些粗短的鋼筋混凝土柱,找到一絲吊腳的痕跡。沿江建筑尺度相對原有建筑擴大。一方面,古鎮原有的沿江風貌建筑的尺度在復原重建中有所擴大。如前文提到的織女樓、轉角店、蟠龍樓等等。另一方面,在古鎮的靠近南碼頭的地段,新建了若干旅游服務配套建筑。這些建筑完全完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高的其沿江面層數達 8 層之多。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三三.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 3.混合結構建筑大量出現 雖然搬遷設計本來要求用傳統技術復建,但是搬遷后古鎮歷史建筑中還是出現了大量的混合結構建筑,其具體表現為現代
44、混凝土結構和傳統木結構的混合。一種混合模式為內外混合,即內部主體承重結構為現代結構和墻體,混凝土結構向外出挑梁,在此基礎上外部用木結構挑廊或木板等進行修飾。另一種混合模式為上下混合,即除了頂層或閣樓部分采用了原有的材料和方式復建外,其余樓層均為裸露的磚墻或者混凝土砌塊墻面。不管哪種模式,都和傳統墻面的質感肌理相差甚遠,需進行整治。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三三.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古鎮遷建后面臨的問題 4.特色綠化景觀缺失 由于搬遷完成不久,因此古鎮綠化環境相對薄弱。一方面,主要表現為古鎮濱江岸線、古鎮山體背景、古鎮入口以及古鎮內部的閑置空地綠化不足。另一方面,古鎮特色的綠化景觀
45、缺失。作為古鎮地域標志和人文精神象征的黃葛樹并沒有隨古鎮搬遷。缺少了昔日的“黃葛綠云”,也就缺少了古老的場所記憶。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古鎮舊址的黃葛樹依然屹立于江邊,蔥郁繁茂。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古鎮自身風貌特色欠缺四四.古鎮保護策略古鎮保護策略 重點保護古鎮的自然環境、延續古鎮的傳統風貌、恢復古鎮的人文環境 古鎮的歷史建筑及其構成的歷史街區是古鎮真實的歷史遺存,是“一部豐富的史書”,是古鎮集體記憶和文化象征,著名建筑保護思想家約翰羅斯金曾經說過:“沒有建筑,我們就會失去記憶。”因此保護歷史建筑及歷史街區是保護古鎮千年歷史的根本。 在此基礎上,通過保護古鎮的自然山水環境,恢
46、復古鎮的整體風貌格局、歷史人文環境,延續古鎮的歷史文脈,形成特色的居住和商業環境,提高古鎮的文化品位,以此推動古鎮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 古鎮保護與發展利用相結合 通過旅游產業發展強化古鎮的城鎮職能,恢復街區的活力,促進龔灘古鎮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將龔灘古鎮的保護規劃納入烏江畫廊的總體旅游規劃體系之中,充分利用古鎮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景觀,發掘龔灘古鎮旅游文化資源,使其成為烏江畫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發揮酉陽地區的整體旅游文化經濟效應。 四四.古鎮保護策略古鎮保護策略 改善居民的生存生活環境 通過基礎設施完善和環境優化,改善古鎮環境衛生狀況、綠化環境、消防系統、交通組織、公共活動場所,改善居民生
47、活環境,滿足居民在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的環境優化需求。 城鎮周邊環境節點的恢復性改造 通過對城鎮周邊環境節點的恢復性改造,將古鎮周邊的入口人工環境整治、自然岸線環境恢復、古鎮沿江建筑風貌的延續與以及旅游發展互相結合。恢復龔灘古鎮的兩個入口節點環境特色,在保護古鎮的標識性和完整性特征的基礎上,完善古鎮入口功能,適應旅游經濟的發展。改善古鎮的濱江文化休閑節點環境,將居民文化休閑活動場所與旅游觀光休閑活動場所結合起來,以形成良好的民俗文化環境氛圍,促進古鎮經濟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注重新鎮風貌與古鎮風貌的整體和諧 新鎮作為古鎮風貌背景的一部分,尤其是酉彭公路一側的移民遷建城鎮用房,建筑尺度、色彩、風格風貌與古鎮街區極不協調,嚴重影響古鎮的景觀層次特色,應進行重點改造和整治,提升龔灘古鎮的整體環境品位。 謝謝觀看謝謝觀看魏宏宇 李煜 諶治臣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