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園林景觀與建筑的融合之美身份證號碼:441622197811250018 摘要:隨著我國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自身所處環境也眾多要求。以往盲目模仿西方景觀文化,造成園林景觀只有欣賞,功能其本談不上。本文主要對于園林與建筑的有效融合所產生的景觀之美進行探索,供同行借鑒參考。關鍵詞:建筑;景觀;融合;共生引言我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園林建筑,其自身的構造手法形成一種園林與建筑融合共生之效果,比如一些常見一些既不能攀登,也缺乏景觀合理存在的山坡,在上面構建一座小巧的亭臺樓閣,綠樹掩映之中不失為一種美好的感受。因此,建筑與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襯托,共同構成一幅詩情畫意的立體圖。一、建筑和景觀
2、融合的手法(1)整體和諧高于建筑精彩整體設計思想把城市當成一個整體景觀,全面地考慮與建筑相關的各個元素外部環境、建筑形態、附屬設備等協調關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構筑的主體,也是城市單元的一部分,建筑設計應注重城市空間的整體效果,考慮對所處地塊有影響的城市景觀要素,如面寬、輪廓線、相鄰建筑造型等,把反復的對照貫穿與建筑設計的始終,不可因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而與景觀相沖突,保持建筑與景觀的和諧統一。建筑是環境的一部分,只有與整體環境形成一定的生態聯系,才有一種共生關系。所以,建筑必須與外部空間相聯系,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環境。因此,建筑與環境之間的結合、呼應,不僅完善了建筑空間,也使空間得以延伸、
3、擴展。建筑空間與景觀空間的結合,可以大大豐富建筑本身的空間。蘇州拙政園中的“借景”手法非常經典地闡釋了這種設計理念。例如:在市中心復雜地段建筑,由于道路不規則等問題對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制約,如果設計者采用圓形建筑風格,映襯周邊的弧形道路,再用環形的步行道穿插于之中,能夠形成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圖1、圖 2:景觀與建筑空間相結合(2)和諧在于共同元素的發掘在建筑設計中我們經常見到:一是關注建筑本身,后去考慮環境的美化;另一種是在環境中去添加建筑,建筑難以融入環境之中。這兩種設計環境都難以實現空間的和諧統一。事實上,我們不能單純考慮建筑,也不能單純關注景觀,單方面追求和諧統一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如
4、何在具體是設計過程中貫穿景觀與建筑和諧統一的理念呢?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建筑與景觀的最佳結合點,不能在設計中顧此失彼。只有去尋求景觀與建筑的結合點,從這個地方切入,才能夠尋找到建筑的靈魂。為此,我們在進行單體建筑設計的同時,預先提出整體環境框架與要求,在分析基址環境、周邊環境、視域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設計指導原則。尊重建筑周圍景觀對建筑風格、色調、設施的各種要求,在這些要素中去尋找景觀與建筑相通的地方,抓住這個點來貫穿建筑與景觀,讓建筑風格與環境風格相符、相稱,讓建筑成為景觀生態中的一個部分,融入到環境當中去。如廣州亞運城綜合體育館充分表現了這一點,建筑通過柔美的曲面將建筑屋面、墻面、
5、廣場、綠化等元素有機整合成為一體,并與周邊的蓮花灣水面湖岸線呼應,完全擺脫了傳統體育館那種自成一體、氣勢逼人的龐大造型。(3)用建筑思想反照景觀設計建筑不僅僅從屬于景觀,也是景觀的一部分,當建筑融入景觀后,其本身也是對景觀的一種改造。所以,建筑的設計不僅要考慮與景觀的融合,也要考慮對景觀的創造性塑造。讓景觀襯托建筑、用建筑改造景觀。在實踐中,我們要以建筑的理念對待景觀設計,用建筑分析、決策、設計的方法來造就景觀美學。具體設計中,我們可以建筑技術拓展景觀空間,用技術來表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同時,用建筑思維解決景觀問題。城市中的建筑與景觀往往要面對許多制約,包括場地的限制、經濟的限制,在設計過程中
6、,采用建筑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城市景觀設計中的很多制約因素,比如,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區,以彩色噴涂地面的方式劃分出進出的道路以及人行與車行的路線,既滿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為高層居民提供了視覺對象。再如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廣州歌劇院(見圖3)位于廣州文化中心的中心位置,其理念為“珠江邊的兩顆石頭”,設計以強烈的幾何秩序、人工形態突出縱軸垂直向度的起伏與縱深感。在縱軸與橫軸的交匯處,歌劇院與博物館通過一片水平舒展的體量,形成都市界面戲劇性的收放。整體設計中充分考慮人的尺度,人與自然景觀的關系,以及人的可達性。同時,圍繞公共藝術這一都市話題,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城市生活舞臺,一個公眾觸摸藝術的界面,廣場形態
7、上是建筑體量的一種延伸,使建筑不再是用來界定廣場的邊界,而成為廣場及景觀的延伸。圖3:廣州歌劇院(4)關注自然與文化雙重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還要考慮自然生態關系的和諧統一。例如:建筑要與周圍的公園、山體、水面、沙灘、樹林等自然資源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呼應,通過園林的手法把建筑與其周圍環境聯系起來,減少建筑的體量感。同時,在色彩、高低等方面增強親和力,另外在內部綠化過程中,都要考慮植物的季節性、本土性與色彩性等,實現與周圍環境的良好過渡。日本大阪灣淡路島東北岸的“淡路夢舞臺”,在其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先種樹”,提前5年開始24萬株樹苗的栽種,它從整治建筑環境著手,治愈山體開采留存的傷痕,恢復
8、和徹底改善山體的生態環境。這種建筑設計思想在建筑設計著眼點和目標上的轉變暗示著建筑設計與綠化景觀關系質的跳躍,是生態建筑思想的高度貫徹。19世紀80年代在歐洲發展的屋頂綠化計劃,也建立在相同的理念之下。建筑與景觀的協調還包括與城市人文環境的協調,在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關注城市是文化特色與民族風格,一方面尊重傳統的文化歷史遺跡、民俗民風,另一方面通過對建筑與景觀的設計,詮釋固有的文化內涵,發掘與表現地方文化色彩,讓建筑與景觀為城市文化“說話”,成為展示文化與宣傳文化的載體,這樣能夠在城市品位上更上一個新臺階。所以,設計師不僅要用眼睛去看城市的景觀,更要用思維去把握城市內在的脈搏與靈魂,
9、讓建筑與景觀與城市文化結合起來,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建筑一定不同凡響。這一點尤其要體現在城市的公共建筑與景觀當中。 (5)高層建筑的地景化現代高層建筑自19世紀發源于美國芝加哥以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延續著一種線性塔式的發展模式,這種狀態如今已被多元化的格局所打破,最為人熟知案例莫過于庫哈斯所做CCTV的新臺址。地景化的運用使得高層建筑上則呈現了一種特殊的垂直景觀,以區別與自然界的水平景觀。在非線性語境下,高層建筑的地景化以幾種典型的方式來呈現:對自然形態的模擬,比如MVRDV設計的韓國光橋全能中心,扎哈?哈迪德近期在北京設計的銀河SOHO(見圖4)、望京SOHO等項目;塔樓和裙樓一體化,傳統塔
10、樓與裙樓的兩段式格局已被完全拋棄;景觀的垂直化,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以其生態高層建筑而聞名,在他一系列作品如法蘭克福MAX大廈項目中研究和發展綠色景觀的垂直化設計,馬巖松和他的MAD事務所在重慶市中心設計了一座高385米的城市文化綜合體“城市森林”,設計針對中國城市發展進程所提出了一個新的建筑觀念在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實現綠色立體城市,讓自然重新融入未來的高密度城市,并喚起曾經寄托于古老的東方山水之間的情感(見圖5)。圖4 北京銀河SOHO 圖5 MAD重慶“城市森林”二、案例分析(1)工程概況廣州亞運城運動員村國際區位于廣州亞運城中心區,東北面是廣州歷史悠久的蓮花山風景區,是廣州羊城八景-“蓮
11、峰觀?!钡陌l源地,基地周邊河涌縱橫,為顯著的嶺南水鄉特色。國際區賽時承擔迎賓入村、升旗儀式、行政管理、村長辦公、商業服務、亞運城安保控制中心、亞運城宗教中心等職能,賽后將轉化為居住區的商業會所及綜合配套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生活服務、商業配套等功能。其中建筑占地面積9397?O綜合容積率0.42,總建筑密度15.61%,綠地率約34.21%,綠地覆蓋率40%,總投資逾2億元。總平面見圖 6。圖6 總平面圖設計(2)景觀與建筑的和諧共生、完美融合開放性的綠化景觀屋面、首層建筑室內外相通、讓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讓建筑成為大地景觀的一部分;景觀與建筑相互映襯,讓建筑成為地景建筑,實現景觀與建筑的 -“
12、和諧共生、融為一體 ”。作為當今綠色建筑的重要設計手法,設計利用開放性的綠化景觀屋面使得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成為地景建筑,將建筑景觀設計歸為大地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將地面的景觀要素:如水面、綠地、鋪地、路徑等都有機地延伸至建筑的整個屋面,使地面與屋面景觀連續一致,渾然一體。整個建筑好似由大地生長而出,經水流長年沖刷而形成的層積巖石,匍匐于蓮花灣畔。在夕陽映照之下,國際區以其獨特的穿插體量,絢麗的表皮肌理與多變的光影空間展現出極具番禺地方特色的建筑美景,遙望波光粼粼的蓮花灣,生動再現了羊城歷代八景之“蓮峰觀?!钡木吧?,實現了景觀與建筑的和諧共生、融為一體。整個場地的景觀規劃設計顯示了簡潔、經
13、濟、生態、低碳、美觀、人文等特點。通過縱向的建筑內部空間軸線和橫向的濱水景觀軸線將整個規劃場地有機的聯系起來;同時,也將場地中的城市公共綠化系統,城市半公共綠化系統,建筑內部空間綠化景觀及城市水體景觀等既相互區別,又有機的統一起來,將“尊重自然和注重人文”這一設計理念表達得淋漓盡致。橫向的文化景觀軸線是整個場地中人流最為集中的區域。通過塑造地形,噴泉,跌水,花臺,各有特點的小品設計等傳統的景觀構造手法將其中的迎賓廣場、升旗廣場、市民集會廣場,中心廣場和濱水景觀步道有機的統一起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將橫向的兩條生態景觀綠軸規劃為大面積的水體景觀和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活動廣場景觀,并在其中設計了一些
14、可供人們休息和停留的活動場所,為整個場地輸入新鮮的血液(圖7)。場地中的綠化設計是通過利用原有的野生植物和具有嶺南特色的園林植物相互結合使用,并通過植物來塑造景觀。形成一種喬木,灌木,綠籬,地被,草坪相互結合的三維立體景觀效果圖7廣州亞運城運動員村國際區自規劃開始,將建筑以景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將景觀與建筑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景觀設計利用開放性的綠化景觀屋面、首層建筑室內外相通、讓建筑充分接近大自然、讓建筑成為大地景觀的一部分;景觀與建筑相互映襯,實現了景觀與建筑的-“和諧共生、融為一體”。三、結束語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建筑與景觀的融合不能簡單流于形式,不能在建筑的所有空隙如插花般硬生生嵌入景觀,這樣做的后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相形漸遠,直到遠得風馬牛不相及。追求建筑與景觀在靈魂上的融合絕非渾然一體的盲目搭配,更多的時候,二者之間是仿佛情侶般的既保持各自獨立,又相互牽掛、呼應,實現了若即若離之美。真正成功的建筑要能達到與景觀之間的和諧融合,使二者的關系仿佛雙人跳水表演中的兩名運動員,在任何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片斷里,都能達到完美配合與共生,進而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