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粵派建筑及嶺南文化粵派建筑及室內設計以嶺南文化為基礎,并吸收港、澳及外來文化精華,進行融匯,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從而形成了受國內追棒的獨特設計之風。嶺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嶺南文化獨樹一葩,與之相應的建筑文化也以獨特的個性和回歸自然的意境著稱,風格的形成主要來源于民族、文化、習俗、特性和審美觀。從它的組成來看,則受約于生活、氣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影響。粵派所屬嶺南的地理環境特征嶺南位于五嶺之南,位于我國的最南部,地處亞熱帶地區,大致包括閩南、廣東、海南和廣西桂林以東大部分地區。其地理環境的特點是襟山帶海。五嶺是指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越城嶺,五
2、嶺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繞其南;陰那山、蓮花山、羅浮山、十萬大山、六萬大山虎踞東西。境內的珠江為封閉式、向心狀的水系。這樣的山河態勢,歷史時期構成了一個典型的封閉、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嶺南歷史地理的發展影響極其深刻。此外,由于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嶺南形成了炎熱、潮濕、日照時間長的氣候特點。嶺南傳統建筑風格實質上就是指以廣府傳統建筑特色為主的建筑設計風格,而粵派室內設計風格則是嶺南傳統建筑風格的延續,以及受港澳設計流派的深層影響所形成的獨特設計風格。嶺南文化的幾點特性:嶺南臨海的優勢很快就被發掘了。漫長的海岸線使嶺南的航海業很發達。嶺南假借海洋走上與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開放性。航運業帶來了中外的
3、通商,使此地一直吸收外來文化和先進技術。嶺南成為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交流的窗口。臨海優勢開創了嶺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為嶺南建筑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嶺南人開放、兼容、商業、務實和求變化的心態也逐漸反映到建筑觀和設計思維上。1、兼容性。這是嶺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反映出來最明顯的特性之一。嶺南人對待古代文化、外來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來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為我用的態度,這就是多元文化帶來的效果。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則是以嶺南文化為主,以中華文化為根的文化基礎。2、世俗性。這也是嶺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嶺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產中的事物、觀念以及
4、禮儀、制度等方面的反映。在歷史文化發展中,嶺南文化代表了民間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書塾,近代的商店、茶樓等老百姓喜愛和實用的這些民間建筑類型的產生,都是為老百姓所用的,這就是嶺南文化具有的世俗性。3、經世致用。與中原傳統文化重農輕商的觀念不同,由于嶺南特別是珠江三角洲一帶自古便是一個商貿比較發達的地區,因而商業文化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商品經濟的發達鑄成嶺南人重實效、講實利的重商務實思想。正是這種“經世致用”的思想使得嶺南的建筑、園林、庭園具有務實的品格。比如嶺南的傳統民居以三間兩廊聯擴成多進多路的大型院落。與寬敞的北方院落不同的是,嶺南民居的庭院都分隔得狹小和緊湊,一是為了
5、爭取更多的遮陰面,二是利于院落與房間之間的聯系,重視實用功能。4、開拓創新。嶺南的開放和創新意識是全國聞名的,它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上,特別是到了近代,嶺南文化在提出時代新課題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如城市民居的竹筒屋、沿街騎樓、茶館就體現出對外來建筑文化的綜合創新。又如五六十年代的北園酒家、白云山莊、雙溪別墅、礦泉別墅等已表現出“廣派”風格。七十年代,廣派建筑更是獨樹一幟,率先打破了全國建筑界忌言創作的局面。從國外引進高層賓館、玻璃幕墻、花園別墅、自選商場,種種舉動一時間為全國所共矚,開嶺南新建筑風氣之先,顯示了嶺南建筑文化銳意新進的態勢。嶺南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積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
6、色,并在建筑設計上形成其獨有的風格魅力。1、布局講究通風采光。嶺南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氣溫高,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氣候炎熱,通風防熱成為傳統建筑以及室內設計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廣府傳統民居在總體布局上主要采用梳式布局,以南北里弄為主,設置連續小天井、廊道以及有意在東西兩邊打造南北狹長冷巷,借助東南風和南風構筑熱壓通風和空氣對流,在開敞、通透的室內空間里形成小循環通風系統。連續的天井、廊道和冷巷同時解決了室內的采光需求。2、功能追求隔熱防潮。嶺南傳統民居中常用的密集式布局,其作用是縮小建筑間距形成陰影,建造中再通過凹進式門斗、陽臺外伸、檐廊門窗、騎樓等形式達到遮陽目的。在防潮方面,傳統
7、建筑強調門窗的密閉性能,采用實心厚墻,木柱、木隔斷基部多用石材,屋面出檐深遠,外墻光潔平整防積水,門做成上下活動式,阻隔地面濕氣進入室內等等,各種防潮方法綜合運用,防潮效果明顯。3、建筑園林巧妙結合。蘇州園林美譽天下,嶺南傳統園林同樣美輪美奐。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佛山梁園、順德清暉園等經典園林是建筑結合自然、彰顯人文景觀的典范。傳統建筑在河道較多的地區往往將建筑跨于水面之上,伸出廳堂或水榭,引水入園。建筑內庭設計假山水庭,在庭院中鑿池堆山,栽培植物花卉,使庭院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借景抒情,創造出田園化的人文環境。4、建筑造型輕巧自由。廣州西關地區的民居一般大門處為單層,后部兩層,中部大廳高約
8、一層半,形成前低后高格局,形態起伏有致。建筑與建筑之間夸大鑊耳造型,既起到防火防臺風的作用又形成嶺南建筑特色;大門常做成門樓式,單檐或重檐,四角翹起,輕巧瑰麗;漏窗花墻間隔院樓,門洞以圓形、瓶形、八角形為主;天井造型講究“四檐落水”;形成亭臺閣樓、堂館軒榭、橋廊山水相得益彰的精巧造型組合。5、色彩凸顯淡雅明朗。嶺南傳統建筑裝飾中多用青磚砌筑實墻,構成穩定淡雅的青、藍、綠冷色基調。在大面積的山墻面上用白色粉飾襯托屋脊、垂帶的灰暗色調;大門常用黑漆,古樸寧靜;在屋檐與墻面的過渡部位采用冷色調,以加強陰影效果,強化明暗關系;在灰暗的屋面上,則用鮮艷奪目的陶塑、嵌瓷突出屋脊,整體建筑色彩傾向淡雅明朗又
9、不失跳躍、活潑的藝術特點。嶺南文化特質在當代粵派設計中的巧妙運用1、通風采光、隔熱防潮是嶺南風格設計創意的基礎。在全世界倡導節能環保的大環境下,正在室內設計中積極探索運用。室內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地域氣候特點。在嶺南地區,節能環保同室內通風采光、隔熱防潮密切相關,設計師的創意不能過于依賴空調制冷系統,創造開敞、通透的平面功能布局在嶺南地區的室內設計中更為實用,既解決了大面積室內的采光問題,又能起到空氣流通作用。在具體的布局設計中盡量不要把空間分割得過小、過密,多利用通透屏風、隔斷、雙面博古架等間隔區域,通風實用又具特色。通道設計避免過于曲折,可以借鑒嶺南傳統建筑中常采用的廊道、冷巷達到通風作用,有
10、意將過于狹長的通道設計成南北向,并且盡量置于靠外墻一側,加速空氣對流,形成空氣內循環。在采光方面,可以吸收嶺南傳統建筑的做法,多創造天井式的自然采光,可以如同客家圍屋般將小空間組團圍合,共享天井采光;利用敞開式的天窗采光,可以將有條件的空間頂部打開設計成遮陽式采光窗;在較暗的區域可以設計白鏡,將自然光反射進來;減少人工照明燈具的使用概率等等,都能達到理想的采光目的。在隔熱防潮方面,設計創意時多使用隔熱防潮的環保材料,少用容易受潮的木飾板、墻紙、地毯;墻體與柱體基部盡量使用石材、磚材保護,少用木質踢腳線;樓層較低的空間地面多采用吸水性強的啞光地磚,少用拋光磚,避免雨季返潮;強調天棚吊頂隔熱,增加隔熱層;建筑外墻少用落地玻璃幕墻,以減少室內冷氣損耗及室外日照暴曬。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又具有地方特色,嶺南傳統文化建筑風格特征明顯。在當代室內設計中,尊重傳統,強調地域差異,注意氣候特點,關注嶺南文化內涵的展現,不過多停留在外表形式的追求,積極回應節能環保理念,才是體現嶺南特色的本質所在。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