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高層建筑中引入自然要素摘要: 文章描述了建筑師們在高層建筑中引入“綠色”的努力,并重點介紹了法蘭克福考默茲銀行和馬來西亞的一組高層建筑方案.這類方案的主要方針是設計一個高效率的節能建筑,而貫穿整棟建筑環境系統的設計重點是自然通風的原則.關鍵詞:高層建筑 綠色 新鮮空氣 自然環境 氣候Abstact The article has described architects hardness for high rise buildings leading into “green”.It has introuducted the COMMERZBANK ,Frankfurt and a serie
2、s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Malaysia .The main principle of the schemes is to design a kind of economic buildings ,and the focal point through building enoironment system is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ventilation.Key word : High rise Building Green Fresh Air Nature Environment Climate人與自然要素 自古以來,人類生存于大
3、自然的懷抱之中:大自然為人類提供新鮮空氣、食物和所有的應用物,綠色的大地養育、陶冶了人類的靈魂;在無盡的大自然中,我們學會了欣賞美,創造美;人類離不開大自然,尤其離不開新鮮的空氣;綠色植物不僅在生態方面與人類息息相關,而且,無論是家居還是辦公的人們,透過門窗,看到院中或者遠山近野的片片綠蔭的時候,那一份欣喜和愉悅,也會使人頓感輕松,于繁雜的家務和工作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傳統高層建筑脫離環境的表現 隨著人類不斷進步,科技更發達,無數的創造和發明,終于使自身的活動空間日益局促;漸漸遠離塵囂,遠離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遠離了那些動人的紅花和綠樹;我們呼吸著直接來自汽車尾氣的污染空氣不曾得到綠色植物的過濾;
4、天天坐在要靠人工照明的辦公室中,在空調設備的運轉,昏頭昏腦,樓是越建越高,人卻日見憔悴相信這是我們追求科技進步的目的. 目前,多數高層建筑并未真正關注其與自然要素的關系.人們僅僅是將標準層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疊加起來,或者在底層部分作一些中庭空間,少量的綠化點綴其間,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設計應結合自然要素和自然環境,實際并未作到.越是高層建筑,越是令人感到遠離塵世的煩惱,因為不經常下到地面層來感受自然,于是在玻璃和混凝土的世界里,郁郁寡歡.在高層建筑中引入自然要素的探索和創新 70年代以來,隨著環保運動的日益擴大,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綠色浪潮”,人們對綠色城市和綠色建筑的期望也應運而生。在城市方面,從
5、近代開始,世界各國已進行了不少探討:“從城市公園運動”、“田園運動”,到賴特的“廣畝城市”;從華沙,平壤,到莫斯科的規劃和實踐。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經驗教訓,而在單體建筑尤其是高層建筑方面,則甚少研究,或者,人們認為,綠化理所當然是規劃工作者的事情。但是目前已經有建筑師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有了一些較成功的實例。下面就介紹兩組方案。考默茲銀行,法蘭克福(COMMERZBBANK,Frankfurt) 設計者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考默茲銀行目前占據著散落于法蘭克福的許多建筑,它的總部設在愷撒廣場后面的一幢建于70年代的高層建筑里面。福斯特的新銀行大廈與考默茲銀行的
6、總部毗連,使銀行的業務能夠集中起來更合理的運行。這幢新樓包括辦公室、公寓、零售店,還有由一條新的、穿越整個基地的、主要步行道所圍成的公共廣場在這兒可以舉行公眾的或社會文化方面的活動,還設有一個新的向公眾開放的銀行大廳。 從平面上看,這幢60層高的塔樓是一個具有柔和曲線的三角形,它由三個平面區域圍繞中庭構成,那中庭在垂直方向貫穿整個建筑。在任何一層平面區域的兩個,是辦公空間,而第三部分,則是一片中庭。這些綠化區域有四層樓高,并環繞中庭,螺旋上升,為建筑物的中心部位提供新鮮空氣、自然光和田園風景。這樣,所有內側的辦公室,可以透過中庭看到一個花園以及它后面的室外風景。這幢樓由六片剪力墻支撐:在它的平
7、面的每個角落都設兩片。這些剪力墻上面支撐著每隔八層設一層的巨梁,與四層高的花園交替而設的是16。5m的凈跨所提供的無柱的辦公室,整幢大廈從上到下都是如此。根據平面的形狀,電梯間、升降機和洗手間等輔助功能空間,安排在建筑的三個角部。與德國其它主要機構一樣,考默茲銀行也是全心全意地奉行“綠色”政策。因此,方案主要方針之一,是設計一個高效能的節能建筑。而貫穿整幢建筑環境系統的設計重點,是自然通風原則;每間辦公室的通風是由臨近的花園提供的。該設計著力加強建筑與自然的同一性,并在建筑中實現它。這幢建筑成為20實紀晚期首先探索“綠色”辦公環境的高層建筑之一。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建筑大都外表光潔挺拔,而今年來
8、在內部位置上則趨于重視“綠色”因素的引入。他在1991年設計的日本東京“千年大廈”,其平面為圓形,基本構思與方案如出一轍。馬來西亞的一組高層建筑今年來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反映在建筑上:一方面建筑層數量大增;另一方面,則是建筑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即從建筑材料,新技術,到更為重要的建筑設計理念上的轉變。針對當地的氣候特點,他們對建筑和環境的結合非常重視,在建筑設計中將此作為一個基本方針。下面介紹TR HAMZAH&YEANG事務所設計的一組高層建筑。HTTECHNIAGA Tower KualaLumpur ,Malaysia這幢高層建筑是為Hibechniaga 公司的總部建設的,是一家
9、主要經營日常通訊業務的公司,位于迅速擴張的吉隆坡的一個新崛起的地區。它的外形是一種很普通的形式一個與公眾環境相協調的基座:停車場和容納辦公空間的塔樓。但它的三個主要的基本設計思想決定了這幢建筑的特色。首先,設計者提供了一個基本結構骨架,那些豆莢般的構件(其內部包容著具有一定功能的各種房間)便插在這個骨架上。它們是豆莢構件之間的空隙,可以發現,他們是結構骨架結合在一起的,并且在建筑的內部又恰當地將不同的功能空間分隔開來。其次,它的綠化平臺空間不是用減法創造的,而是利用前述的豆莢構件之間的縫隙,充當建筑的肺部,使人們可以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而從外觀看來:室內空間應該是陰涼的。顯然,在某些情況下比如
10、,當樓層陽臺重疊時,建筑形式可以提供足夠的陰影,而在建筑其余部分,太陽的陰影的到了充分的利用,尤其是東向和西向,除了這些陰影之外,百葉窗和“偽裝”的隔板遮住了一些縫隙,不只是為了產生陰影,且為了增加綠化平臺這是從美學和環境兩方面來綜合考慮的結果。總之 ,在這三點構思指導下創作的建筑設計,不僅在美學上是先進的,而且為公司職員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MBFtowerPenang,Malaysia這是個多體快的建筑物,建在距離Pesiaran Gurney很近的地方,面對檳榔嶼的周圍環境有機結合為一體。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采用了兩層高的“空中花園”,來為公寓提供自然通風,以橋式走廊引向公寓單元,種
11、植綠色植物的箱體,呈臺階狀安排在主立面上。MENARA UMNO Pulau Pinang, Malaysia 這幢計劃中的高聳的塔樓,位于Pulau Pinang,基地又0。1525ha,靠近中心辦公區,塔樓有25層高,且與前面的兩個方案有許多類似之處基座和塔樓用以區分銀行設施和位于其上部的辦公部分與前兩個方案相比較,他的體形處理的更加統一協調,以確保辦公環境盡可能地舒適。它在與周圍環境的結合方面,與前兩個方案比較,略遜一籌。但是,Menara Unmo 塔樓在通風方面是極優秀的:所有的辦公層都可以自然通風,(雖然也沒有空調設備相輔助),位于任何樓層的任何一個辦公桌,距離最近可以開啟的外窗均
12、不足6m,而且所有的電梯前室、樓梯間、洗手間都有自然采光,流通的空氣使得這幢建筑非常舒適好用;也更安全在有突發事故時,有自然采光的樓梯間,不需事故照明.以上三幢高層建筑,他們的共同之處;都將自然因素作為建筑設計的一個必然要素加以考慮,在建筑物上布置綠化平臺,使人們在工作之余,可以享受自然的恩賜;在通風方面,盡量利用自然通風,既能節約能源,又可以獲得更好的實際效果.啟示通過對以上兩組實例的分析,我們對高層建筑中引入自然要素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有了感性認識.其實,關鍵在于從思想上對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有足夠的重視;而具體的作法則不可一味照搬.因為,國外的經驗是針對當四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文化背景而產生的.我們有不同的經濟條件和審美情趣,應該從實際出發,本著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一致的原則,堅持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的環境.俗語說:條條道路通羅馬.相信通過對具體題目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的構思,創造出更幽雅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美國】AD ,1995(7,8)華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