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義這是對張永和及其跨學科建筑實踐“非常建筑”的一次回顧性展覽。“唯物主義”是對于建筑和設計作為一種真實可觸的學科的理解-包括該概念對馬克思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指涉-它既是對空間客觀性以及中國式實用主義的致敬,又是對充斥著標志和象征的享樂主義物質世界的挑戰。展覽圍繞居住、物質性和建造,視覺空間游戲,對中國空間的再定義,微觀城市,以及“大文化”項目來展開。盡管展覽著力于呈現“非常建筑”作為一種優先考慮建筑對社會、經濟、技術與文化之介入的實踐,卻遠遠不是講述一段成功史,而是根本地勾勒出一條客觀獲悉與主觀驅動,家居與都市,古典與現實,實用與幻想共存的軌跡-也唯如此,建筑才得以折射出人類
2、生存的復雜、豐富與多樣。xx建筑師張永和:單車是講住,其實住房子也是一種設計,你要動腦筋咱們都知道,搬到一個公寓里,動動腦筋,同樣的房子也可以住得好一點,是一樣的道理。還有一個就是院呢,我是從小四合院里長大的,我是王府井邊上四合院里長大的,所以這院到今天有可能有什么樣的,這里面有一個空間的問題有一個文化的問題,在中國傳統上都住院,現在住院的人很少了,那就考慮那這院在今天的中國是不是還可以是院或者有不同的形態等等。單車公寓事件棲居、運動、敘事、日常生活儀式“非常建筑”相信通過對日常生活儀式的敏銳觀察而得出的建筑設計的介入能夠引導人們去做一些出格-但最終是可能實現的事,從而改變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
3、系。讓我們把公寓想象成騎車者的領地,把烽火臺想象成露營者的營地,想象嵌有多層次親密戶外“太極空間”的辦公樓群,建造具有微妙的室內-室外過渡的四合院,這些都是“非常建筑”在建筑和城市中的時空體驗所做的文章。不理想城密度、肌理、微型都市、都市性“非常建筑”的建筑介入不一定意味著對城市的改善,而是要適應一個不是那么理想的城市-效率和政治高于環境、社會和文化因素。通過對一個出版總部設計成一座小型城市,重塑一座山城中的大學校園地形,“非常建筑”開辟了“微觀城市”的做法,讓空間組織由內而外地展開。建筑作為一種內嵌的生活空間而織進都市,而不是獨立結構,從而造就一個相互連接,層次復雜,持續變化的都市情景。無間
4、造建造試驗構造、動手設計過程、材料技術、地方性、傳統從用歷史悠久的夯土筑墻,到發揮玻璃纖維的結構潛質,“非常建筑”利用新式的、經常被忽略的材料和結構系統嘗試彌合觀念與行動,高低科技,工程師與工匠,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鴻溝。探索新的構造方式,材料試驗與足尺試搭貫穿“非常建筑”設計過程適中的始終。無盡院重新定義xx空間中國建筑傳統、院落、室內/室外關系、空間結構對于“院”的持續興趣來自對這種院宅的深刻了解,“院”定義并催生了對中國建筑遺產的反思,以及對于其在當代語境中如何被運用的探索。對各種院落設計的拆分、層疊、拉伸,對“院”的中心單元進行復制作為都市擴展系統的一部分,是“非常建筑”在空間、使用和材料
5、層面對傳統原型進行間接認可及再定義的方式,從而使得歷史的與當代的形成一個連續統一體。后窗構造感知電影、取景視野、視覺-空間游戲“非常建筑”將建筑視為一種通過對視覺與空間的戲劇性把玩勾勒出一個“如果。怎么樣”的場景的敘事工具-來吸引一個觀看日多,感知卻日少的世界。通過探索視線、景致以及觀者與空間的關系,通過一次在復雜的多重反射中創造出靜止之物的豐富律動,隨著感知在建筑空間中得到既有序又有趣的提升,我們理解建筑空間與世界的方式也受到了質疑。圣人書房“大文化”項目觀念藝術、跨學科性圣人書房是張永和設計工作室和觀念實驗室的一個原型,它將建筑視為文化訴求的一部分。當張永和-脫胎于意識形態統治的“文化大革命”之虛空,又面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文化過渡的這一代人-擔負起定義中國的文化當代性的使命。當缺乏歷史參照時,這樣的一種愿景便呼之欲出。多樣化的文化操作以及學科間合作就成為了他在革新建筑實踐的同時塑造中國當代文化的途徑。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