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建筑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體系.。 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經歷了以下六個階段:(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以后歷代發展的基礎。 (二)總秦、漢五百年間,由于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筑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三)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筑持續
2、發展,并有佛教建筑傳入。(四)隋、唐時期的建筑,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并遠播影響于朝鮮、日本。(五)宋、遼、金時期建筑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六)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筑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后的發展高潮了。 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征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筑,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影響整體效果。具體表現為:(一)重視環境整體經營。(二)單體形象融于群體序列。(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一。(四)規格化與多樣化統一。(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六)重視表現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義。